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学生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坚定信念,锻炼记忆。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住”这种信心。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人的记忆力也是如此。
学生的记忆效果与心理状态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说:“真糟糕!我的记忆力太差,看书总是记不住。”也有的学生平时精神饱满,但一读书就“头痛”起来。这些大多不是疾病引起的,而是对自己记忆力缺乏信心的一种心理反映。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引起的真正的健忘。
二、身心健康,增进记忆。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如果教师充分认识到神经系统是记忆机制的基础,就会明白健康的精神对正常记忆的作用。”在记忆的艰苦劳动中,充分休息好比记忆的油,会加快储存信息的进程。而疲劳则会减弱脑细胞的活动能力,使理解、记忆的能力变得迟钝。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乐观镇静的情绪,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记忆能力。因此,教师应告诉学生,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惶惑,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水平,影响记忆。心胸开阔、愉快乐观,则使人思维活跃。
三、理解融会,增强记忆。理解和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思则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着增加了信息冗长量,就能触类旁通,历久不忘。
四、适当复习,强化记忆。“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有一种错觉,似乎复习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经常复习。通过反复温习,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曲线规律(即遗忘先快后慢),教师可教育学生:及时复习,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使记忆深入化;因人而异,变换复习方法,使记忆具体化。
五、利用联想,提高记忆。联想可打开人们的记忆闸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会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的也是系统的暂时联系,从而引发出对过去事物的回忆。教学中,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多种联想,就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对于酸酐的记忆方法,若掌握规律:对于一种含氧酸,它失去所含的水分子剩余的那部分就是该酸的酸酐;对于不能直接失去水分子的酸,可以扩大该酸中各元素的倍数,然后再失去水分子,所剩余的部分便是该酸的酸酐,就不必逐一记住多种酸的酸酐。
六、浓缩知识,择要记忆。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筛沙淘金、提纲挚领,浓缩知识,就显得很必要,这也是排除干扰、提高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的一个重要条件。
七、语言用韵,利于记忆。韵律化的材料,易上口,易记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凡用韵之处,可增加信息冗长量,利于记忆。如氧气的制取实验,概括为如下歌诀:“实验先查气密性,受热均匀试管倾。收集常用排水法,先撤导管后移灯。”这就利于记忆了。
八、注意集中,容易记忆。从心理学分析,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大脑细胞兴奋点强烈,对事物的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心理学家实验证明,集中注意力看2遍材料,比不注意去阅读10次的记忆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设法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如课前布置预习提纲或提出问题,让学生预先思考,使学生通过思考,在上课时有意注意教师的讲解。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还可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或运用多种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九、不断运用,巩固记忆。人脑通过感知、识记保持的信息,再经神经通道联系分析运用,每用一次就能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回忆得到纠正,遗忘了的再进行识记,久而久之终生不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不应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不能视为就是为了储备,而要进入周转,加以运用,才能巩固,才有效能。”
关键词: 医学院 有机化学 教学方式
有机化学作为医学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针对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接受的专业知识有限,往往意识不到化学对于医药学的重要性。由于有机化学主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化学反应、反应机理等内容,受学科特点的影响,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等倦怠情绪。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更多与医学紧密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成为我们应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上好绪论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开展好有机化学第一节课,绪论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门新课,开课时务必介绍有机化学的来源,介绍有机化合物起源于“生命力”学说,可以结合生动的动植物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例如: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燃料――酒精、天然气、石油等,讲解有机化合物可燃性的特点;针对有机化合物反应速度慢这一特点,可以列举乙醇与乙酸合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如果不加催化剂,则反应时间需要十六年,通过实验事实加深该特点的认识,同时强调有机化学反应催化剂的重要性;最后介绍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医药专业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或从事医疗行业的重要性。通过这几方面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内容的讲解做良好开端。
2.理论联系医药应用实际
有机化学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化学反应等内容,理论性很强,大部分教师往往按课本上枯燥的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体会不到有机化学与生活及所学医学专业的联系,直接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所学章节的化合物,在医药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芳香烃章节中列举青霉素、中药莪术、布洛芬等药物主要成分,充分体现芳香烃在医药合成的重要作用;对映异构章节,通过介绍氯霉素它的两个对映异构体药效相差近百倍、著名的反应停事件中R构型具有止吐作用,而S构型具有致畸作用等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对映异构体在医药中的重要性。作为非医学专业出身的化学教师,其要课下努力丰富医学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有机化学在医药中的重要性,拓宽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运用多媒体教学
有机化学中的分子空间结构、原子轨道杂化过程、б键、п键与共轭п键的形成、同分异构体中的立体异构、化学反应的反应历程等,内容都非常抽象,单凭空间想象或者用板书书写都不易理解。现今,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使上述原来枯燥、抽象、静态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动态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的同时吸引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实例:在讲乙烷的构象异构时,动画演示通过旋转碳碳之间的б键使乙烷产生无数个构象异构体,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构象之间氢原子相对距离的变化,从而加深对两种极端构象的记忆;在讲解左旋乳酸和右旋乳酸时,可以通过图形形象展示二者互为镜像,组成相同但不能重叠,是一对对映异构体;在讲解苯环亲电取代反应历程时,通过动画可以动态展示亲电试剂如何进攻苯环,首先形成的π-络合物、б-络合物中间体,最终形成取代苯的反应过程。此外,通过播放趣味化学实验及与有机化学相关的魔术视频等,改观对有机化学枯燥不易理解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总之,合理运用多媒体并结合板书,增强课题趣味性并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与学生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高一的学习量很重,很多学生往往在第一学期还不太会调控。因此,高一学生第一学期的功课或多或少都会有落下的地方,这就需要利用寒假进行调整、提高、填补工作,甚至可以说,寒假能否利用好,对未来三年的状态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高一寒假学习计划时间安排:
7:00起床
7:20洗涑完毕
之后跑步:绕楼2楼(7:20————8:00)
8:05吃饭
8:20———8:50背单词
8:55———9:25背课文
9:35———10:35数学
10:45———11:45英语
11:45———12:00课外书
12:00———13:00午休
13:10———14:10化学
14:20———15:10物理
15:20—16:20语文
16:20———吃晚饭前free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15-02
高一学生刚入学时求知欲都很旺盛,都有把高中化学学好的决心和信心。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他们普遍感到高中化学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比初中化学难学得多。尤其是在做习题时总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不那么顺利,常常感到不知所措。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了化学学习的“困难期”,对高中化学产生了畏惧感,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交流,以及初高中教材及课程标准对比、中高考考试要求对比、初高中化学课堂容量及教法对比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客观地分析了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并付诸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1.教材的原因
初中化学教学是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基础化学知识、技能的“入门教学”。教材涉及的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表述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初中化学学习需要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思维,较多地进行感性认识,学习内容逻辑性不很强;高中化学教学则是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学习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能力教学”,教材知识的深度、广度明显增加,容量增大,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性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纵横向联系增强、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其本质,以具有很强逻辑性的抽象思维为主,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过程也比初中化学要复杂繁琐。这些变化直接造成了高一新生学习的不适应。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历来都是使高一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块。
2.教师教法的原因
初中化学教学的时间仅为短短的十个月,为了应对升学考试,实际的教学都是在赶进度、灌输知识,学生的学多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重复练习,遇到的问题一般不超过课本内容。这样的教学逐渐形成一种“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教辅资料、轻课本”的不良倾向,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扼制,同时还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要求高,知识信息大大增多,习题难度加深,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时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练习来排难释疑。且高中的教学方法更重视启发引导、开拓思路,侧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渗透和思维品质培养。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易适应这种教法的转变,在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不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3.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法的原因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知识类型归纳全,学生练习和消化吸收的时间相对较充足,听课时跟着老师走,满足于你讲我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高中学习更强调学生要勤于思考、主动探索,善于归纳总结,掌握化学思想方法。刚进入高一的新生,往往沿用初中的学法而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遇到问题不加思考就找老师或干脆扔下不管,仍像初中时那样过多地依赖老师,习惯被老师“搀着走”“牵着走”“赶着走”,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当学生完成当天的作业都困难时,他就更谈不上进行预习、复习、总结了。
(2)自身综合素质的原因
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好,适应能力较差。他们在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面对新老师、新同学、新的学习内容,因自身学习优势的丧失而受到压力,不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而迅速融入到新的学习集体中去,所以迟迟不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另外,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性格、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学习的目的与态度如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
二、帮助学生渡过化学学习“困难期”的策略
1.摸清情况,为知识点教学的衔接做好准备
高一教师在备课之前首先要通读初、高中教材,熟悉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是选学内容或已经降低了难度和学习要求,应该在高中阶段进行补充、加深、拓宽等,做到心中有数。在开学之初,不急于上新课,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是很有必要的,考试内容主要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化合价知识及其应用等,以此了解高一新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真实情况,为初、高中化学知识点教学的衔接做好准备。
2.吃透课标,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深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切实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深度。在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大背景下,化学课程设计力图改变以往教学内容的“繁、难、旧”,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也应与这种变化保持一致,而不要受以往的经验束缚或受某些教学辅导书影响。在教学中要重点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与基本能力训练,严格控制学习难度。像教材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等内容,在教学中要逐步加深、分步强比,体现“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规律,不要通过补充很多难点知识去追求“讲深讲透”。如有的具有多年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必修2”的反应速率时就加入了高二“选修4”的化学平衡问题,实际上是在人为地制造学生的学习困难,结果只是浪费时间,学生学得垂头丧气,学习信心尽失。拔苗助长,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基础没打好,想拔高也没拔上去。
另外,在设计教学时还要充分考虑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适应程度。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铺设得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削弱其自信心。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也要尽量地使用各种挂图、模型以及多媒体等,将微观的、抽象难懂的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生动地展现给学生,降低学习这些新知识的难度。
3.加强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在初、高中学习的过渡期更显出其必要性。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顺利地学好高中化学。学法指导、习惯培养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而不是仅仅依靠几次课堂指导、几次学法报告会或经验交流会就能完成的。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择机指导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工夫,做到真正落实才会取得效果。此外,指导要有策略,要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比如对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习进行分类指导,尤其注意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化学问题的信息加工处理等的分类指导。
4.培养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学生高一化学学习困难产生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问题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重视情感,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高一学生脱离了中考复习应考的紧张学习氛围,在心理上觉得有必要放松一下,在潜意识里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普遍乐观、踌躇满志,而对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一旦遭受挫折,便动摇信心。同时他们还存在着若理科学不好就选学文科的心态。鉴于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况,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实际困难,适时给予精神上的激励、方法上的指点,帮助他们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保持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对心理状态不佳的学生要进行心理辅导,充分调动其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一、 质量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质量守恒即物质质量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例1有一批氢氧化钠样品,经测定含水质量分数为3%,并且还含有7%的碳酸钠.取其中5 g样品加入到100 mL浓度为2 mol/L的盐酸溶液中,最后加入浓度为3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调至中性.问一共需要加入多少毫升的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完成后将溶液蒸干,能够得到多少克固体?
1.按照通常的解题思维模式,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出5 g给定氢氧化钠样品中各个组分以及盐酸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和物质的量:
m(NaOH)=5 g×(1-0.03-0.07)=4.5 g;n(NaOH)=4.5 g/(40 g/mol)=112.5 mmol
m(Na2CO3)=5 g×0.07=0.35 g;n(Na2CO3)=0.35 g/(84 g/mol)=4.2 mmol
n(HCl)=100 mL×2 mol/L=0.2 mol=200 mmol
2.然后我们需要列出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一:NaOH+HClNaCl+H2O;
反应二:Na2CO3+2HCl2NaCl+H2O+CO2;
反应三:NaOH+HClNaCl+H2O
3.最后在根据各个反应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所需补加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79.1 mmol,即26.4 mL的3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进一步计算出所发生的三个反应中的固体物质的物质的量,即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12.5+4.2×2+79.1=200 mmol,质量为11.7 g.
以上计算方法复杂繁琐,并且在计算过程十分容易出错,如果利用质质量守恒法则是整个计算过程变得非常简单:
1.我们首先解决第二个问题,很容易发现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物质只有氯化钠,由于反应过程中Cl-守恒,而Cl-又完全来自于盐酸溶液中.所以我们只需计算出HCl的物质的量就可以直接得到最后所得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200 mmol,进一步直接计算出所得氯化钠的质量为11.7g;
2.然后利用整个反应过程中Na+的守恒,所以我们只需计算出所需补加的多少物质的量的Na+即可.用总的物质的量200 mmol减去给定样品中Na+的物质的量(112.5+4.2×2) mmol,就可以直接计算出所需补加Na+的物质的量为79.1 mmol,进而计算出所需补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为26.4 mL.
二、 化合价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化合价守恒就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后,产物中正负化合价的总数相同.
例2有40 mL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水溶液,将其加入到60 mL浓度为1 mol/L的盐酸溶液中,接着加入5 mL浓度为2 mol/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经pH试纸检测溶液为碱性.然后用1 mol/L的硫酸进行中和,当硫酸的用量为2 mL时,恰好可使溶液呈中性.求该碳酸钠水溶液的浓度.
1.按照一般的解题思路,我们依然需要列出所有的反应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KOH+HClKCl+H2O;
H2SO4+2KOHK2SO4+H2O;
2.然后根据所给定硫酸的量进行倒推,最后求出碳酸钠的量,进而求出碳酸钠的浓度为0.068 mol/L.
如果能够将化合价守恒法运用于这道题目,那么解题的过程则会简化很多,也不易出错:
1.题目中给出最后溶液为中性,也就是说所涉及到的CO2-3, OH-, H+的化合价是守恒的,即:
2(化合价)×0.02(体积)×c(Na2CO3)(浓度)+1(化合价)×0.004(体积)×2(浓度)=1(化合价)×0.08(体积)×1(浓度)+2(化合价)×0.001(体积)×1(浓度)
通过一步计算便可以得到碳酸钠的浓度为0.068 mol/L.
三、 电荷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电荷守恒是指在化学变化中氧化剂得到电荷总数和还原剂失去电荷总数相等,一般会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
例3有3 mol/L的硝酸溶液30 mL,与某金属发生反应.反应完成后测得溶液中的硝酸根离子浓度为2.5 mol/L.一直硝酸被还原后生成的产物唯一,求还原产物是什么?
这类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属于比较难的题目,乍看下去根本无处着手.但该类型题目所涉及到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我们便可以想到利用电荷守恒法进行解题:
1.首先我们可以得知有0.09 mol硝酸参加反应,未被还原部分为0.075 mol,即只有1/6的硝酸被还原,5/6的硝酸未被还原.
2.然后我们可推断出溶液中有5/6×0.09=0.075 mol 的金属离子,也就是说1/6×0.09=0.015 mol的硝酸根得到了0.075 mol的电子被还原,即每个N+5得到5个电子,被还原成N0,即还原产物为氮气.
四、 原子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原子守恒即在化学变化发生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变化.
例3同样也可以利用原子守恒法进行解答:
设金属为M,被氧化后呈+1价.1/6的硝酸被还原,5/6的硝酸未被还原,则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M+6HNO3Mn(NO3)5+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