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洪涝和洪涝灾害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是进行风险区划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江西省贡水流域超警戒水位的降水作为暴雨致灾因子,以最优极值函数分布方法计算研究该流域的重现期面雨量,利用超警戒水位降水过程的降水量时间分布规律和降水空间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结果,结合FloodArea模型开展不同降水时空分布情景的洪水演进模拟,以模拟淹没水深作为指标建立暴雨致灾危险性评价等级,对不同降水时空分布情景下贡水流域暴雨致灾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的降水时空分布对暴雨洪涝致灾危险性评价影响较大。该方法是完善流域内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流域内不同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价和暴露度评价,可为地方政府制订减灾规划与预案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暴雨洪涝;致灾危险性;降水时空分布;FloodArea模型;情景模拟
引言
中国是受洪涝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开展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对于加强灾害预警、规避洪涝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方法主要有基于指标的综合评估方法、基于数据的概率评估方法以及基于情景模拟的评估方法三种[1]。基于指标的综合评估方法是相对采用较多的风险区划方法。Otar等[2]通过引入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之间的关系模型,生成了格鲁吉亚地区的山洪风险区划图。赵霞等[3]选取地理高程、人口密度、人均GDP和历史灾情数据作为指标,采用快易的叠加分析法对研究区(内蒙古中部)进行了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蔡大鑫等[4]应用灾害风险形成的理论和方法,选取适合评价小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敏感性、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的空间指标,对流域的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价。随着GIS技术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在指标综合评估基础上,借助GIS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并加以评述,从而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如:盛绍学等[5]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基本原理,综合多种指标采用ARC⁃GIS9.2的ModelBuilder建模工具,建立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马国斌等[6]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归一化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全国范围尺度进行了短时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Pandey[7]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对印度比哈尔邦2008年洪涝面积进行评估,并将易涝区与社会经济数据相结合绘制出印度比哈尔邦地区暴雨洪涝风险图;缪启龙等[8]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编制了以100m×100m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的杭州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周峰等[9]将层次分析法(AHP)和次序权重平均法(OWA)相结合,构建了基于GIS的AHP-OWA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基于指标的综合评估方法,不能排除主观人为因素对指标构建的影响。因此,有人开始研究基于数据概率结合情景模拟的评估方法。如,李兰等[10]采用耿贝尔极值I型分布法求取流域不同重现期面雨量,基于GIS的暴雨洪涝淹没模型计算不同重现期面雨量淹没范围和水深;运用灾害风险原理,制作漳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而不同的降水时空分布,对洪水演进模拟甚至对防洪排涝工程的安全运行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1]。前人研究中,对不同降水时空分布对洪水演进的影响少有提及,多采用“降水时间无变化,面雨量空间权重均一”的模拟方法[10]。因此,本文以模拟的淹没水深对研究区域开展基于不同降水情景下的暴雨洪涝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旨在说明降水时空分布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定的研究区域为贡水流域(图1)。该流域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水系横跨瑞金市、于都县、会昌县三界,流域内人口约200万。峡山水文站位于赣县与于都的交界处,其控制面积约4046km2,警戒水位为109m。流域内地势南高北低,且居民点多沿河道分布,河道下游地势平坦地区易受洪涝灾害影响。本文使用的资料或数据包括:(1)来源于江西省水文局的贡水峡山水文站2004年7月5—7日、2003年5月14—17日、2002年6月17—19和2001年6月12—14日共计4次超警戒水位降水过程逐小时水位曲线变化图,以及该站1961—2004年逐日水文资料,选择同期35次超警戒水位降水过程作为致洪面雨量过程进行分析;(2)来源于赣县、于都、瑞金、会昌国家气象站1961—2004年逐小时降水资料,其中贡水流域面雨量采用克里金插值4站逐小时雨量获得;(3)来源于国家测绘局的水系、居民点、等高线等矢量数据和DEM数据,比例尺1:50000,空间分辨率约25m;(4)来源于LandsatTM卫星遥感解译数据的土地利用资料,分辨率约30m;(5)来源于江西省灾情直报系统灾情数据库自1984年以来洪涝灾害历史灾情描述和记录。
2致灾危险性评价
将导致超警戒水位的降雨量作为诱发洪水的致灾因子,结合重现期雨量的计算[12],开展不同降水时空分布情景下的洪水演进模拟,以模拟淹没水深划分危险等级开展危险性评价。
2.1面雨量累积时长的确定
计算面雨量必须明确前期降水对洪水水位上涨的影响,即确定前期累积降水量和洪水水位的相关性。利用峡山水文站2004年7月5—7日、2003年5月14—17日、2002年6月17—19和2001年6月12—14日共计4次洪水过程最高水位出现前的逐小时水位与对应时刻的逐小时滑动累积面雨量进行相关分析,并利用逐步邹氏断点检测法对两次过程的相关系数变化趋势进行分析[13]。其结果见图2。从图2中可见,面雨量累积时长在23h之后,邹氏断点检测F统计量通过置信区间为0.01的假设检验,4次洪水过程中从降水开始到累计时长23h之后与水位的相关系数较高。这说明23h之后相关系数变化趋于平稳。因此,将23h的累积面雨量作为导致流域水位上涨的有效面雨量。
2.2面雨量重现期的计算
根据逐日水位资料,不能确定超警戒水位的水情具体发生在当日何时,其可能发生在该日00—23时(北京时,下同)任一时刻。因此,结合本文第2.1节的分析结果,采用以1961—2004年超警戒水位水情发生当日00时前推23h作为开始时间、以超警戒水位水情发生当日23时作为结束时间共计47h作为计算时长,由逐小时滑动计算47h内最大23h滑动累积面雨量,将每年最大的23h累积面雨量作为重现期面雨量的计算样本。若某年无超警戒水位的降水过程,则选择以相同方法计算的该年最高水位降水过程的最大23h滑动累积面雨量进行重现期计算序列的补充。耿贝尔分布函数、极值I型分布函数和皮尔逊Ⅲ型分布函数常被用来对水文、气象数据求重现期的极值分布函数[14]。本文选择这三种极值分布函数对样本序列进行拟合,利用其与序列的极值分布经验函数进行误差分析,选择最优拟合函数进行重现期面雨量计算[15]。表1给出三种函数与极值函数经验分布的误差分析结果。由误差分析结果结合图3发现,极值I型分布与样本序列的极值函数经验分布最接近,拟合优度较高。再经最优参数估计分析,选择极值I型分布函数结合最小二乘法的参数估计的最优方法对贡水流域降水序列5、10、20、50、100a的重现期面雨量进行计算。采用极值I型计算贡水流域超警戒水位的面雨量重现期,其结果如下(表2):
2.3面雨量雨型分析
采用动态K均值聚类分析,将超警戒水位最大23h面雨量的降雨历时除以总历时进行量纲一处理并作为横坐标,逐小时累积降雨量除以总降雨量进行量纲一处理并作为纵坐标,得到降雨过程的量纲一累积降雨曲线[16]。利用欧式距离公式,根据峰值雨量在降雨过程中出现的位置,按照最近距离准则将贡水流域35次降水过程分为7类,再根据雨量集中位置出现在降雨历时0%~40%处、40%~60%处、60%~100%处以及雨量均匀分布于整个降雨过程,将7类雨型主观合并为雨型I—前期型降雨(以下简称雨型I)、雨型Ⅱ—中期型降雨(以下简称雨型Ⅱ)、雨型Ⅲ—后期型降雨(以下简称雨型Ⅲ)和雨型Ⅳ—均匀型降雨(以下简称雨型Ⅳ)4类[17]。根据动态聚类分析结果,贡水流域超警戒水位最大23h累积面雨量降水过程主要为雨型Ⅲ,共出现18次,出现概率约为51%。其中,雨型Ⅲ又可分为雨型Ⅲ(1)—后期集中型(以下简称雨型Ⅲ1)和雨型Ⅲ(2)—中后期集中型(以下简称雨型Ⅲ2)2种亚型(图4a、b),这两种雨型各出现10次和8次,在所有降水过程中出现概率分别约为28%和20%。雨型Ⅲ1在降雨历时40%~60%处的量纲一累积雨量趋势变化趋于平缓,而雨型Ⅲ2变化较陡。雨型Ⅳ降水出现11次,出现概率约为31%。雨型Ⅳ又可分为雨型Ⅳ(1)—均匀分布型(以下简称雨型Ⅳ1)和雨型Ⅳ(2)—前后期集中型(以下简称雨型Ⅳ2)2种亚型(图4c、d),这两种雨型分别出现7次和4次,出现概率分别约为20%和12%。雨型Ⅳ1的累积雨量随时间变化趋于一条直线,而雨型Ⅳ2在降雨历时40%~60%处的量纲一累积雨量趋势较平缓。雨型I降水共出现4次,其又可分为前期集中(简称雨型I1)和前中期集中(简称雨型I2)两种亚型(图4e),这两亚型分别出现3次和1次。雨型Ⅱ出现次数最少,仅2次(图4f)。选择出现概率较高的雨型Ⅲ1、雨型Ⅲ2和雨型Ⅳ1,图5给出属于这三种雨型的降水过程在23h的量纲一面雨量的平均值,表3给出出现次数最多的这三种雨型降水过程的发生时间、发生水位和23h累积(面)雨量信息。
2.4面雨量空间分布
将贡水流域内超警戒水位降水过程中最大23h累积面雨量出现时赣县、于都、瑞金、会昌4个国家气象站的小时雨量进行EOF分析[18],其结果见图6。从图6中可见,第一模态(EOF-1)、第二模态(EOF-2)、第三模态(EOF-3)约占总量的90%,其中第一模态约为74%,第二模态约为10%,第三模态约为6%。第一模态显示,特征值向量范围在0.3~0.4之间,流域东部地区降水略多于流域西部,但全流域降水空间差异不大,近乎呈均匀分布态势。第二模态显示,向量特征值范围由北向南逐渐减小,流域降水相对集中在流域东北和西北部。第三模态显示,向量特征值范围分布极不均匀,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流域西部。
2.5基于洪水模拟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FloodArea模型以雨量输入、降水空间权重栅格和曼宁系数为输入数据,输出则为表示淹没水深的栅格数据[19-20]。将贡水流域超警戒水位降水过程小时雨量EOF分析结果中三种模态栅格数据均一化,再作为模型的降水空间分布权重栅格数据;由该流域各雨型的量纲一面雨量和重现期面雨量相乘,可计算出重现期雨量在23h内的分布,并将其作为模型的雨量输入。不同雨型结合不同面雨量空间分布模态可产生多种降水分布情景的组合。本文重点采用两种降水情景A、B驱动FloodArea模型进行洪涝演进模拟。情景A采用贡水流域降水空间分布第一模态结合雨型Ⅲ1的组合,情景B采用文献[10]中的“降水时间无变化,面雨量空间分布权重均一”的组合,以说明其与情景A的区别。同时,以流域内栅格的FloodArea模拟淹没水深(h,单位:m)作为划分灾害危险等级的依据[21]。根据模型模拟结果结合实地调查的数据判断,将h≤0.1m作为低危险性等级;考虑到洪水漫出堤防的水位,即0.1m<h≤0.8m设为次低危险性等级;考虑到洪水对农作物的危害,将0.8m<h≤1.2m设为中危险性等级;考虑到洪水对固定资产(如电视、冰箱等)的危害,将1.2m<h≤1.8m设为次高危险性等级;考虑到洪水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将h>1.8m设为高危险性等级,其模拟结果见图7。由模拟结果可知(图7),该流域内沿河道附近较易出现致灾风险,两情景5a一遇(面)雨量高、次高致灾区域约有5.3km2和6.3km2的面积差异(图7a1、b1),其差异地区主要分布在该流域的西南部(即于都县西南部与赣县接壤区域)、东南部(即瑞金县东南部与会昌县接壤区域)和东北部(即瑞金县东北部和石城市接壤区域);两情景10a一遇(面)雨量高、次高致灾区域约有13.0km2和14.2km2的面积差异(图7a2、b2),主要差异地区分布在该流域的西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两情景30a一遇(面)雨量高、次高致灾区域约有26.8km2和29.6km2的面积差异(图7a3、b3),主要差异地区分布在该流域的中部地区(即于都县和瑞金县接壤地区);两情景50a一遇(面)雨量高、次高致灾区域约有42.0km2和8.9km2的面积差异(图7a4、b4),主要差异地区分布在该流域的东北部;两情景100a一遇(面)雨量高、次高致灾区域约有47.2km2和10.3km2的面积差异(图7a5、b5),差异地区主要在该流域的东北部和南部(即会昌县北部与瑞昌县接壤区域)。表4给出不同情景模拟下的各风险等级的致灾面积。选择江西省灾情直报系统灾情数据库1984年以来贡水流域超警戒水位且面雨量超极值概率雨量的降水过程灾情实况描述进行验证。1984年6月2日超警戒水位降水过程,符合动态K均值分类的后期集中型雨型,流域23h累积面雨量超30a一遇,灾情实况描述为“于都县贡水、梅江沿岸乡镇受灾,石城全县受灾”,基于情景A模拟出流域东北部发生高、次高风险区域要大于情景B,且宁都县境内该流域两岸基本呈现高、次高风险等级,比较而言,情景A与实况更为接近。1994年6月16超警戒水位降水过程,符合动态K均值分类的后期集中型雨型,流域23h累积面雨量超5a一遇,实况描述为“于都县、赣县和石城全县受灾”,情景B作用下该流域内无高风险等级出现,而情景A在该流域西南部(即于都县西南部和赣县接壤区域)发生高、次高风险区域较多,较为接近实况灾情描述。
3结论
(1)贡水流域超警戒水位降水过程中最大的23h滑动累积降水量较适合采用极值I型分布模型进行重现期计算;贡水流域超警戒水位降水过程的雨型主要呈现为雨型Ⅲ和雨型Ⅳ,其中出现最多的亚型分别为雨型Ⅲ1(后期集中)、雨型Ⅲ2(中后期集中)、雨型Ⅳ1(均匀分布)。4个国家气象站雨量数据EOF分析显示,贡水流域超警戒水位降水过程的面雨量分布主要呈现全流域均匀分布的态势,也会出现流域降水相对集中在流域东北和西北部而中南部降水较少以及西部降水集中而东西部降水分布极不均匀这两种情形。
(2)以模拟淹没水深划分5个致灾危险性等级,在同一种降水情景的模拟结果显示,沿河道附近的致灾危险性等级明显高于流域内其他地方;随着重现期(面)雨量的增大,危险性等级逐步增高,出现灾害的可能性随之增加。
(3)不同的降水情景会对洪涝致灾危险性区划结果产生不同影响。情景A与情景B的结果差异说明,均匀分布的雨型不是对所有降水过程的模拟都适用,采用情景A对后期降水集中的超警戒水位降水过程的区划结果与情景B相比更接近实况。因此,对研究区域开展基于洪水演进模拟的风险区划,应基于科学方法研究区域内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利用不同降水情景开展风险区划更为客观合理。
参考文献:
[1]王春乙,张继权,霍治国,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气象学报,2015,73(1):1-19
[3]赵霞,王平,龚亚丽,等.基于GIS的内蒙古中部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6):666-669
[4]蔡大鑫,张京红,刘少军.海南岛万泉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3):201-209
[5]盛绍学,石磊,刘家福,等.沿淮湖泊洼地区域暴雨洪涝风险评估[J].地理研究,2010,3(29):416-422
[6]马国斌,蒋卫国,李京,等.中国短时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验证[J].地理研究,2012,1(31):34-44
[8]缪启龙,陈鑫,俞布,等.杭州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2):163-168
[9]周峰,许有鹏,石怡.基于AHP-OWA方法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以秦淮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2,21(6):83-90
[10]李兰,周月华,叶丽梅,等.基于GIS淹没模型的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方法[J].气象,2013,39(1):112-117
[11]杨星,朱大栋,李朝方,等.按风险率模型分析的设计雨型[J].水利学报,2013,44(5):542-548
[12]张正涛,高超,刘青,等.不同重现期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J].地理研究,2014,33(7):1361-1372
[13]杨树成.农村居民收入的政策效应检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127-12131
[14]章国才.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127-128
[15]张子贤,孙光东,孙建印,等.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拟合方法研究[J].水利学报,2013,44(11):1263-1271
[16]章基嘉,孙照渤,陈松军,等.应用K均值聚类法对东亚各自然天气季节500毫巴候平均环流的分型试验[J].气象学报,1984,42(3):311-319
[17]殷水清,王杨,谢云,等.中国降雨过程时程分型特征[J].水科学进展,2014,22(5):617-624
[18]何书樵,郑有飞,尹继福.近5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7):1187-1192
[19]文明章,林昕,游立军,等.山洪灾害风险雨量评估方法研究[J].气象,2013,39(10),1325-1330
[20]姜智怀,章毅之,蔡哲,等.基于嵌入河道栅格的山洪灾害淹没模拟[J].气象,2014,40(8):1013-1018
关键词:淮河流域 洪水灾害 漫堤行洪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27-03
一、问题的提出:淮河“漫堤”洪水灾害执牛耳耶?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位于东经111°55°~120°45°,北纬31°~36°,介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通扬运河及如皋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毗邻,北以黄河南堤和大汶河流域沂蒙山脉与黄河流域分界。干流东西长约700km,南北宽约400km;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5省、40市(地)、163个县(市)。淮河流域面积小,人口密集。流域面积27万km2,不足全国总面积的2.8%,而耕地面积近18288万亩却占了全国耕地面积的10%,耕地率是全国的4.5倍;人口约1.65亿人(2000年),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平均人口密度为615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6倍,居各大流域人口之首{1}。
淮河流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于北亚热带至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近代灾害科学研究表明,气候过渡带、中纬度过渡带、海陆相过渡带是地球上最容易引发灾害的地区,淮河流域重叠三种过渡带,各种天气系统相互交错又相互影响,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淮河流域的降水强度大、时间长;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差异较大。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南部与北部年平均雨量相差400~500mm;多雨年与少雨年的年降雨量相差5倍{2}。由于复杂的气候因素影响,造成本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再加上淮河流域三面山丘环绕,支流众多,整个河系呈扇形羽状不对称分布,每降暴雨,众多支流很快将广大地区内的地表水汇入淮河主干道,势必造成巨大压力。同时,又由于较大落差,中下游地势平缓,河道狭窄弯道多,洪水下泄十分缓慢,极易造成严重内涝。历史上黄河曾多次侵淮,――黄河泥沙淤积了干支流河道,改变了地形地貌,堵塞了入海口,从而更加重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决定了该地区防洪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3}。
由于黄河夺淮的祸根难于短期内彻底消除,加上不利的气候和地形因素,流域内洪涝灾害时有发生(见表1)。
可以看出,从1949年至2000年的52年中,淮河流域每年遭受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在2000万hm2以上的年份有26年,占统计年数的50%;年平均成灾面积在3000万hm2、4000万hm2、5000万hm2以上的年份分别为14年、10年和6年,分别占统计年数的26.9%、19.2%和11.5%;年成灾面积超过6000万hm2的有1954年、1956年、1963年和1991年,平均每13年出现一次。52年的年平均成灾面积达2379.5万亩,平均成灾率(成灾面积与同期耕地面积的比)超过12%。
分析1949―2000年不同时期年平均成灾率和年最大水灾成灾率,见图1和图2。从图中可见,1949―2000年中60年代的成灾率最高,达15.5%,其次为1949―1960年,为13.7%,70年代的成灾率最低,为8.9%。全流域成灾率最高的年份为1963年,达50.3%。流域内四省的水灾成灾率以安徽省最高,1949―2000年的平均成灾率达15.3%,其中60年代的成灾率达19.8%,1963年达80%;其次为江苏省,1949―2000年的平均成灾率达13.1%。由此可见,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仍很严重。
二、另辟蹊径:漫堤行洪保险是工程防洪措施局限性的要求
20世纪的防洪减灾是以控制洪水为主要目标进行的大规模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在长期的防洪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完全消除洪灾的防洪目标是不现实的,而只能把洪水风险削减到适当的水平。正是由于这些观念上的重大改变,导致了世界各国防洪对策的改变。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的转变成为许多国家防洪减灾战略转移的重要标志。其特点是综合运用工程、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建立防洪的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密切结合的防御体系,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减少经济损失,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防洪非工程措施是指通过法令、政策、行政管理和经济手段及防洪工程措施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尽可能减少洪水所造成的损失,如:洪泛区管理和洪水预警系统、洪水保险和救灾计划等{5}。防洪的非工程措施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广泛地实施,现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而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防洪体系中仍存在着差距,具体可以从表2中看出。
实践证明,无论从经济、财务的合理性分析,还是从技术上分析,单纯依靠工程措施来达到完全控制洪水灾害的目的是不现实的。淮河流域主要行蓄滞洪区共计有28处,总行蓄洪面积3903.6km2,区内有耕地343.4万hm2,人口165万{6},防洪安全难以单靠工程措施解决。据统计,从1950年到2000年,50年治淮资金总投入共计924亿元,其中河南省191亿元,安徽省149亿元,江苏省384亿元,山东省200亿元{7}。防洪工程的标准逐年提高,但洪水灾害损失并没有随之降低,反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据规划计划专家的研究,防洪工程的投资效益并不是投资越多,效益越高。一般而言,防洪工程建设按5~20年一遇的标准,年平均效益增幅显著。按20~50年一遇的标准,则效益增幅减缓。大于50年一遇的标准,投资效益明显下降。相比之下,非工程措施在投资初期,增效并不十分显著,但随着投入的加大,减灾增效明显提高(见图3)。70年代之前,淮河流域的非工程措施由于投资少,效益很低。80年代后,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投入的加大,非工程措施的效益逐年提高。据经济学家和业务专家统计分析,非工程措施的产出比一般为1∶4,即投入1元,可产出4元的效益,有些非工程措施的产出比可高达1∶40,甚至更高{7}。
另外,单一的工程措施还会造成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这无疑将刺激一些地区的不合理开发,造成洪泛区和分蓄洪区的人口激增,经济无序发展,洪灾损失急剧上升。社会生态学家研究还表明,工程措施还会对社会、生态环境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8}。
国内外实践表明,把洪水保险和洪泛区管理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泛区的经济发展和降低洪灾损失,如果单纯限制洪泛区发展,实施起来阻力较大。因此,只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才能构成淮河流域完整的防洪体系,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洪效果。
近年来,我国已提出把非工程措施作为整个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法》对防汛、防洪和洪泛区开发所采取的相应管理措施作了规定。1998年1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规定:“编制防洪规划,应当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及防汛抗旱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国务院1998年4月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提出:“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任务、总方针,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速减灾的工程和非工程建设,完善减灾运行机制,提高我国减灾工作整体水平,推行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建立灾害保险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参加灾害保险,增强社会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充分发挥保险对灾害损失的补偿作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国力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也是21世纪内解决淮河流域防洪安全最现实、最可行的措施。
三、淮河流域漫堤行洪保险分析:防洪体系的制度创新
自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以来,在财产保险中把洪水保险作为各种自然灾害保险中的一项,即在企业和家庭财产保险条款中规定:对洪水、海啸、冰凌、暴雨、泥石流、冰雹、雪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有赔偿责任。但由于洪灾往往涉及的范围大,投保户集中受灾,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巨大。
在1991年淮河流域特大水灾中,江苏省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3.53亿元,但保险赔款只有8.62亿元,尽管赔款只占到总损失的3.69%,却使江苏人保公司年度亏损6.8亿元,需用3~4年才能将其消化。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企财险洪水赔款占总赔款的比例已超过50%,不少地方保险公司的总准备金已出现赤字{9}。洪水灾害给保险经营带来了严重威胁。
由于对洪灾损失赔付不堪重负,1996年6月人民银行对洪水灾害保险作了一定的调整。批准将洪水、飓风、风暴潮灾害等巨灾责任从财产保险基本险中剔除,只在财产保险综合险中存在。这种洪水保险的主要特点是:(1)综合险的保险费率与具体地区的洪水风险不挂钩,没有根据洪水灾害本身特点同其它自然灾害区别对待,采用的是“一揽子”综合性条款,且其保险费率的制定是以火灾风险为基础的;(2)投保完全靠自愿;(3)只承担纯自然状态下的洪水保险,结果是把分蓄洪区的洪水保险问题排斥在外;(4)理赔主要靠社会风险原则下自身积累的资金,巨灾赔偿能力有限。
1.加强洪水保险的宣传,增强全流域对漫堤行洪保险的认识。目前,淮河流域经济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消费层次比较低,农业人口及无职业者占有较大比重,加之灾害频发,历来忍受,习以为常,人们的保险意识还比较淡薄。1991年流域内发生特大洪水以后,人们又意识到了保险的重要性,试点工作才得以继续。此外,把保险等同于救灾恰恰反映了人们对保险体制还没有足够认识。正因如此,才导致了洪水保险第一阶段试点工作的中断。
因此,要广泛开展保险及漫堤行洪保险的宣传工作,提高流域内群众的洪水保险意识和对保险体制的认识。要使流域内从上到下都认识到防洪保险是现代文明社会防御洪水、防灾减灾转移风险的一种方式,是社会大生产中防灾减灾社会化的一种客观要求。从而调动全流域社会成员积极参加防洪保险,支持国家的防洪减灾计划,这对于全流域防洪减灾、减少防洪的国家投入、投保单位受灾后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和保持社会稳定都有积极的意义。
2.确立漫堤行洪保险的政策性保险地位,建立淮河流域洪水保险管理局。建议由各财产保险公司、淮河流域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各级行政区财政、水利、民政等部门联合组成“淮河流域洪水保险管理局”,负责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洪水灾害保险的技术规划和洪水灾害保险基金管理,由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作为代办主体,提供保险技术支持,主要是销售保单、灾后定损、理赔。具体操作可由中保集团分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出售洪水灾害保险,但不承担洪水灾害风险,而将出售的保单全部转交给洪水灾害保险管理机构,凭保单数量获取佣金。
淮河流域洪水保险管理局负责承担相应的洪灾风险,负责保险金的统一管理使用,独立核算,不以盈利为目的,实行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以备大灾。
3.在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实行强制性漫堤行洪保险。在商业保险市场上,一项风险必须存在众多独立同分布的风险单位才能被视为可保风险。保险人可以通过将统计上相互独立的风险单位汇集起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该集合中风险单位的平均风险。但是,洪水保险不符合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当发生大洪水时,洪灾区的所有投保人即所有风险单位都会因洪灾遭受损失,此时,这些风险单位就不再相互独立或相关的,在风险单位之间相互分散的效果就大大削弱。这对保险市场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保险公司产生重大的财务危机甚至破产。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根据分蓄洪区建设与管理的实际需要,必须在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实行强制性洪水保险方式。
强制性漫堤行洪保险除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外,还必须辅以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等。强制性洪水保险费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保护区(受益区的单位及个人)和投保户共同负担。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多种形式承担义务,如在分蓄洪区试行洪水保险时,可通过交纳防洪保安费体现;而在整个防洪区全面推行洪水保险时,则应交纳保险费。洪水保险在实施之初,要走低保额、低保费的路子,以鼓励更多的居民参加洪水保险,并从最低层次上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4.应进一步加强与漫堤行洪保险相关的各项基础工作。开展淮河流域防洪区尤其是行蓄洪区基本情况调查, 建立流域洪灾损失资料中心,编制流域洪水风险图,完成洪水风险的等级划分;同时,制定详细的《防洪涝预案》,明确各级洪水风险。根据洪水风险分布状况和标的状态,编制洪水保险费率,实行浮动洪水保险费率;在初始阶段先统一采用标准的费率,在实际运用中根据灾情轻重逐年调整。制订《洪水保险条例》和《淮河流域行蓄洪区洪水保险办法》等,为开展淮河流域洪水保险提供技术和法律支持。
[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极端气候条件下构建四省联动的淮河漫堤洪水保险研究》,课题号为AHSK07-08D13]
注释:
{1}{6}宁远,钱敏,王玉太.淮河流域水利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3)
{2}骆承政.淮河流域气候过渡带水旱灾害特点.21世纪治淮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39)
{3}淮河流域水利委员会.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淮河卷.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3)
{4}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淮河流域片水旱灾害分析.2002(11-15)
{5}秦德智.洪水灾害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73-95
{7}程兴无,徐珉,申芳.防汛与气象信息的关系探讨――论防汛与非工程措施.21世纪治淮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83-86)
{8}李强.建立我国洪水保险的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2)
{9}田莉,施应玲.洪灾促得动洪水保险吗.浙江金融,1999(4)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孙祁祥.保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程兴无,徐珉,申芳.防汛与气象信息的关系探讨――论防汛与非工程措施[C].21世纪治淮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程晓陶.论有中国特色的洪水保险管理[J].水利发展研究,2001(4)
5.程晓陶,苑希民.江西省洪水灾害保险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1999(2)
6.王本德,于义彬.洪水保险的理论分析与研究[J].水利科学进展,2004(1)
7.刘京生.对我国洪水保险若干问题的思考[J].保险研究,1999(4)
8.宁远,钱敏,王玉太.淮河流域水利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9.中国水利学会.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与减灾措施咨询研究报告[R] .北京:中国水利学会,2003
10.周光武,史培军.洪水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与中国洪水风险管理模式初步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1999(8)
11.王家先.对行蓄洪区防洪保险的思考[J].中国水利,2004(3)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 水旱灾害 台风 风沙 风暴 冷冻
Abstract: China is an agricultural big country, but not the agricultural power, investigate its reason, not enough advanc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the main reason, reflected in response to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s not able to respond to common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s. We know tha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biggest,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in China now, do a good job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to ensure high-quality high-yield crop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opic. In the agricultural country in the world, our country is one of the most natural disasters, the most seriou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Focus o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ften reg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advantageou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reduce loss, improve the crop yield and quality. Combining with the authors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n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types and 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Hope and colleagues to explore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armers' income,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evere typhoon frozen sand storm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频临太平洋,受季风和洋流的影响,我国成为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不仅类别多、活动范围广、而且活动次数比较频繁。气象灾害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大约占70%左右,在这里面,农业气象灾害的比例高达60%。我国每年都因为救灾、抗灾使用很大一笔资金,这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是一项摆脱不了的负担。现在,随着人们工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形势日益恶化,资源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带来的经济压力更为严重,这就造成近几年气象灾害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比例在世界上排名靠前,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安康和社会的安稳。由于近几年农业气象灾害的不断增加和影响不断加深,我国农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已经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了解并且关注农业气象灾害不仅仅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做到防微杜渐、事先预防,把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可见,研究气象灾害不仅仅有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影响我国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极其成因
(1)水旱灾害(旱灾和涝灾)
我国是季风型气候,在山东地区,由于受渤海湾海风的影响,季风气候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受季风影响带来的水旱灾害最为严重。
农业干旱的含义是农业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导致农作物缺水,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来带减产甚至绝收的后果。农业自然灾害绝不仅仅是“水”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土壤的变化、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大气、洋流等等。因而,农业干旱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不同的方面,需要人类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的水旱灾害中,旱灾带来的影响往往比涝灾更为严重,因为旱灾的原因形成是多方面的,形成结果的影响范围非常大,危害面积大。
涝灾灾害包括洪灾、涝灾、湿害三种类型,表现出来主要是洪水无节制地泛滥和雨水大量贮积于地表的现象,从而带来农业灾害的现象,它是造成我国东部、东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灾害的有一个重要原因。农业洪涝灾害这三种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结果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洪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带来的洪水泛滥,冲毁农田,淹没农作物,从而带来农作物减产,严重的将会带来农作物颗粒无收,甚至引起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另外,洪涝灾害的形成也和地理位置、土壤成分、农作物种植结构、生育期、地表植被、防洪设施等各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
(2)风雹灾害
风暴灾害的影响范围虽然也十分广泛,不过相对于水旱灾害来说,风暴灾害的地域性十分明显。风雹灾害产生的原因在于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的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影响。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的灾害在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地区比较常见,在山东地区虽然比较罕见,不过考虑到它危害的严重性,这里也一并讨论。风暴灾害的影响范围大体上主要是内陆多于沿海、山区多于平原、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它的特点除了地域性比较强之外,对农作物的摧残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对农作物枝叶、茎杆和果实产生的机械损伤,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3)冷冻灾害
顾名思义,低温冷害发生的季节主要为春季、冬季,在植物过冬期间,因为季节的原因,植物生长的环境温度持续低下,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额现象。农业冷冻害包括两种形式:低温冷害、冻害。主要的影响地区是我国北方、西北部等冬季特征比较明显的地区。
(4)台风灾害
台风灾害也是一种地域性比较强的自然灾害,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产生的低气压在接近地面时,如果风速能够达到(包括)17.2 km·s/时,这时就形成了台风。台风简单理解就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危害高的热带气旋。根据台风的破坏程度,目前台风已经被联合国列为全球自然灾害危害结果最为严重之一。我国地理位置处于北太平洋沿岸,主要的台风灾害也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的影响,我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台风(热带气旋)的致灾表现为两种:风灾、暴雨。(见表一、表二)
表一:
表二:
除了上面列举到的主要的、影响比较大的农业自然灾害之外,影响我国农业的灾害还包括虫灾、瘟疫、环境污染、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这些衍生灾害虽然不是直接发生的,但是由于其危害面积达、难以控制等,是每年我国农产品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结束语
终上所述,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可以由于各方面的原意,我国并不是农业强国,表现在农业生产高科技含量少、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在灾害能力差、人为影响比较小、对自然环境和气象环境依赖性大。总之,我国农业还没有完全脱离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要想达到先进国家的农业生产的局面,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依赖的科技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气象气候学、土壤学、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唯有摆脱落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解救国家人口吃饭的问题和生存的问题。那么怎样在农业气象的角度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最主要、最当务之急的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把目光从国内移向国外,学习世界前沿的农业气象应对科技,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大“因地制宜”,学为我所用,从分调研国内的具体情况和原因,对复杂多变的农业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动态和准确的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和减灾防灾调控服务,使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和贡献上一个新台阶。因此,了解并且关注农业气象灾害不仅仅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做到防微杜渐、事先预防,把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己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卢丽萍,程丛兰,刘伟东,覃志豪.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4) 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2]朱兰娟,宋健业.网络信息.2007 年第8期
[3] 成兆金,赵再全,靳会梅等. 气候变化对莒县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8).
[4] 黄飞龙,李昕娣,黄宏智,刘艳中.基于FDR的土壤水分探测系统与应用[J]. 气象. 2012(06)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
1 工程的介绍
1.1 水利工程施工
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进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1.2 水利工程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
1.2.1 规模大,工程复杂 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工程复杂,工期较长。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识的积累和实施,从中又涉及各种水的推力,渗透力等专业知识和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建筑时间很长,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和筹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2.2 综合性强,影响大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居民带来很多好处,消除自然灾害。可是由于兴建会导致人与动物的迁徙,有一定的生态破坏,同是也要与其他各项水利有机组合,吻合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使损失和影响面缩小,就需要各个专家和工作人员细心揣摩,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达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
1.2.3 效益具有随机性 每年的水文状况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1.2.4 对环境有很大影响 水利工程大的变动,改变了原本的社会环境,对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样有影响,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有利也有弊。
2 资源水利的介绍
2.1 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2 资源水利的特点
2.2.1 经济、节约 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2 采用新制度,新体系 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2.3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3.1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3.2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联系
3.2.1 水利工程是资源水利的基础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资源水利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的。最初,人们建立水利工程是希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导致人们在经济和身心上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但是随着经济的一步步发展,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变成了如今迫在眉睫的灾害,所以如何在原本水利资源合理分配,以及恰当管理中对水资源采取有效地措施来达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资源水利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资源水利正是在工程水利的基础上强调资源的优化和管理的分配,投入新的体制和改革,使资源达到高效的保护,强调了整个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发展和强壮起来的。资源水利的管理如果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合理科学的制度和严密的抉择,这样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吻合。
3.2.2 资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终道路 (1)对资源水利的整体认识。首先我们要对资源水利的内涵进行整体的认识,简单的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善法规,树立对经济的全局意识。目前的经济是效益型经济,走集约型发展之路是世界的潮流,资源水利就是个典型。例如西部大开发的南水北调政策。西南的雨水充足却存在浪费现象,西北区水资源匮乏连灌溉都很紧缺,南水北调是节约用水,合理分配管理水资源的典范。(2)资源水利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实施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水是自然资源,虽是可再生的,但却不是无止境的,目前就人口增长的速度和水资源遭到污染的程度,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极限只有12%-40%之间,而且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已经到达极限了,难以新增供水。(3)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市场经济的涌现,水资源的开发日益社会化,但是目前短缺的现在很容易导致经济社会主体的恐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所以对灾害的有效控制下,要将资源水利推广。(4)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在水资源的使用中,生活用水占了很大一部分,城乡间、部门间、地区间的水资源的冲突越发明显,而水资源的治理远远赶不上人们的污染步伐,人们渴求采取各种有用的措施,将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化,优先配置化。
4 结语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保证,防止洪涝灾害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水利工程的期望,对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分配,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才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资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终道路。
参考文献
[1] 周彦凯.浅谈资源水利[J].河北水利,2009,(06).
[2] 张丽君.对资源水利的特征及内涵初探[J].石河子科技,
关键词:水文特性;分析;安宁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P33文献标识码: A
1地理概况
安宁河是雅砻江下游左岸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北,河道全长337,流域面积11150 km²。两岸多山,故支流多短小,比降较大,流域狭长,南北长250,东西宽26~75,呈不对称羽毛状。
安宁河流域地处横断山脉东缘,海拔高程在992~4721m之间,流域地貌以山地为主,中游沿河两岸多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流域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000m以上山地占流域面积36.5%,海拔1500~300m山地占流域面积47.4%,海拔1500m以下的河谷平坝、山间盆地和二半山阶地仅占流域面积的16.1%。
2气象特性
安宁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暖湿海洋季风的交替影响,旱、雨季明显。流域内日照时间长,霜冻时间短,夏季多雨,冬春干旱,四季不明显,干雨季分明。
(1)气温
流域内气候温和,寒暑区别不大。除高寒山区外,多年平均气温均在14℃以上。总体上看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但因高差起伏较大,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例如西昌站和喳都站直线距离不到60,因高程相差900m,年平均温差达5.7℃。
流域内最高平均气温在21~25℃之间,多出现在7月。最高气温在34.1~39.9℃之间,一般出现在5、6月;最低气温-2.4~8.7℃之间,多出现在2月。
(2)日照
流域内日照充足,在干流河谷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均在2000小时以上。热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年总量一般都在122千卡/平方厘米・年以上。
(3)湿度
流域内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1~69,河谷地区空气湿度较小,山地森林区相对湿度较大。从年内分布看,春季最小,一般低于60%,夏季最大,可达70~80%,显示出干湿分明的特性。
(3)降水
流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西靠横断山区,东临四川盆地,是西南季风暖湿气流北上的必经之路。西高东低和北高南低的地势,对来自南面和东面的暖湿气流具有抬升作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成雨条件,所以区域内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躲在1000mm以上。
在水平分布上,流域北部(上游)和南部(下游)降水量较大,其中北部河源的寨子尚、团结一带,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846mm,南部的米易至德昌一带降水量在1100~1300mm之间,中部(中游)降水量较小,多在1100mm以下,沙坝、袁家山一带只有900mm左右。降水等值线在流域内成马鞍形。
在垂直方向的变化也较为明显,基本规律是河谷平坝区少雨,山区多雨。降水量随高程的升高而增加。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不大,变差系数在0.1~0.25之间。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冬春半年(11~4月),流域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高空被西风环流所控制,风高物燥,降水量大多不足全年降水量的10%。而夏秋半月,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交替影响,降水极为丰富,降水量占全年的90%以上。形成较为明显的雨旱两季,昼晴夜雨降水特征。
流域内降水最多的月份为6~9月,强降水过程多发生在该时段内。强降水过程多为突发性暴雨,表现出强度大,历时短,笼罩面小的特点。多年平均24小时最大降水量一般为60~90mm,多年最大三日降水量100~130mm,降水变率在10~15%左右。
(4)蒸发
本流域冬春云雨稀少,光照充足,风速较大,加之海拔较高,因而蒸发量较大。总体趋势为南部大于北部,河谷大于山区,冬春大于夏秋,春季最大。
3水文特性
(1)径流
本流域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时空变化规律同降水基本一致。
径流年际变化不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径流相差很大。6~11月是丰水期,径流占年总量的86%以上,7、8、9三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2%以上。12月至翌年5月,降水较少,径流主要由地下水和高山融雪补给,径流量不到年总量的14%。其中3~5月径流最小,不到年径流量的5%。
年径流年际变化不大,干流变差系数在0.12~0.24之间。
径流深总体由北向南递减,但是中下游的径流要比中游的西昌一带略高,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676mm,径流模数为0.021(m³・s /km²),上游河源地区是流域径流高值区,径流深达1380mm,中游西昌一带为径流低值区,如一级支流海河流域年径流深只有481mm。
(2)泥沙
流域内地质构造复杂,物理地质作用强烈,气候干湿分明,降水时段集中,岩土极易风化流失,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森林过量砍伐,毁林开荒,更促进了水土流失。安宁河左岸广泛分布侏罗纪、白垩纪的砂岩、泥岩和页岩,岩层破碎,风化强烈,是流域主要的泥沙来源,并极易发生泥石流。例如一级支流孙水河,含沙量和输沙模数高出全河43%和76%。
通过流域内主要水文站多年平均月输沙情况看,输沙率与洪水同步,由于干湿分明,干季时间长,岩土经过长期物理风化,地表积存了大量的松散物质,到了雨季,遇到暴雨,这些松散物质大量进入河道,6~9月输沙率超年输沙率的91%。
(3)洪水
流域内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的时间、历时、大小,均与暴雨发生的时间、历时和强度相应。大洪水主要出现在6~9月。此外,偶尔也有因山体坍塌短时堵塞河道,然后溃决造成的异常洪水现象。
安宁河流域的洪水具有如下特性:
① 突发性强:由于安宁河流域地形起伏较大,岸坡陡峻,支流短促而比降大,汇流时间短,遇降大雨,山洪暴发,极易发生灾害
② 洪峰易于交错:安宁河流域为狭长型,河道长300余千米,支流众多,洪峰容易交错,很难形成全流域的大洪水,加之干流中游地区河床宽浅,比降平缓,对洪水有较大的积蓄作用,故洪水多为复式峰型,最大最小洪峰量倍比较小,洪峰模数不大,多数水文站点在2.17~3.52之间。
③ 洪水易于成灾,但一次洪水影响面不大。安宁河流域干流多数河段淤塞较为严重,河床宽浅,两岸耕地城镇位置较低,加之洪水突发性强,极易酿成灾害,故洪涝灾害较为频发。但由于洪峰易于错开,突发性洪水多发生于局部,影响面不大。总的趋势是上游大水主要影响上游和中上游地区,中游大水,
④ 影响中游和中下游地区,下游的洪涝灾害主要受中下游地区的茨达河,锦川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