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免疫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闻一多兼具诗人和学者的双重人格,闻一多的诗人气质带来了其文学史研究中浓于情绪,富于幻想。敢于创新的特点,同时也蕴涵着主观性和随意性。并最终导致了闻一多学术的未完成性。
正如他的朋友们所说,闻一多“是善变的,变的快,也变的猛”①。从早年放弃美术从事诗歌,到中年放下诗笔沉入古籍,再到晚年步出书斋走向广场,闻一多一生凡三变矣!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闻一多始终葆有一颗诗性的灵魂。与闻一多相交多年的朱自清敏锐地指出了闻一多多重人格中的诗人底色,闻一多逝世后,朱自清以“斗士”、“诗人”、“学者”这三重人格的集合来概括闻一多。他写道:“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的确,闻一多首先是个诗人。从1920年走上诗坛到1929年辞去《新月杂志》编辑,他一直是引领
闻一多文学研究中诗意想象的运用,直接把读者带人到研究对象所处的生活情境中去,“尚友古人”,获得“身在其中”的体贴感;在语言表达上,诗意想象所带来的“情境化”效果,本身构成独立的审美空问,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闻一多的学术文章也因此总是显得丰盈优美,与坊问流行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学术 论文 迥然不同。
非医学微生物专业免疫学教学方法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地位的21世纪,大学生是未来创新的主体,是时代“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内容,以参与为中介,以发展为目标”是现代教学的突出特征。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当代教育背景下,利用多种知识传播媒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合作完成教学,可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形式。
在非医学微生物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中,免疫学因其与日常生活以及学生的后续学习密切相关而特定设立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该学科与细菌学、病毒学及药学的研究领域相互渗透交叉。非医学微生物本科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基础临床、基础科研、基础应用等科研技术岗位专业人才而设立的课程。为适应本科教学发展理念的需要,非医学专业免疫学的教学课程设计要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使该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满足后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为了使非医学微生物本科的免疫学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我们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进以及考核方式多样性等进行了探讨。
一、理论教学与生活知识相结合的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
非医学专业本科生,没有具体的临床医学背景,免疫学基础知识薄弱,因此为了学生能在该门课程中教学能取得较好效果,我们需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免疫学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和临床微生物知识紧密结合,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非医学微生物专业本科生,在免疫学教学中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的开端-绪论是非常重要的。绪论是学生对免疫学这门课程的首次接触,对于没有医学临床背景的学生,教师第一次授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会对改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绪论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良好的开端,会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讲解绪论这一章时,首先,是对免疫教材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体介绍,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认识;其次,是以生活常识中的问题导出免疫学中的核心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就是以免医学的发展简史结合临床知识诱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介绍免疫学的发展简史时,可以采用小故事形式,如11世纪中国宋真宗时代,人们已经知道吸入天花脓疱的结痂可以预防天花。用小银管取天花康复后的结痂接种到鼻子里,男左女右,以此诱导对天花的预防,并在免疫学发展史中第一次出现疫苗(尽管当时并不知道这是疫苗)。在学生惊叹之时,可以刺激学生听课的兴奋性,再将一些历史事实进一步强化。例如,1798年,英国一位医学院学生Edward Jenner发表了他的开创新纪元的牛痘疫苗的报告。他是从挤奶人接触牛痘而不生天花这一现象得到了启发,他把牛痘的脓疱接种于健康的男孩,待反应消退之后再用同样方法接种天花,男孩不再发病。然而,当时对于为什么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原因并不清楚,但不管怎样,在免疫科学建立之前,Jenner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所创立的牛痘疫苗成为预防天花的重要武器,并且成为了免疫学科学的开端。
在后续的各章节教学中,应注意免疫学各种概念是来自于生活常识但是有高于生活常识,但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免疫学的相关知识缺乏临床的感性认识,对微生物导致的疾病所引发的病理过程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提出符合学生此时心理状态的设问,如“乙肝疫苗接种到机体后是怎样产生保护作用的?”“伤口感染了为什么会化脓?”“艾滋病为什么到目前还没有有效地疫苗?”“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出血热是什么病原体导致的?”等由此引出免疫学一些基本概念,并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设问频率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讨相关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微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初次接触会感到免疫学的概念多且抽象、理论多且不易掌握,这就需要授课的教师运用广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实例、开阔的思维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免疫学繁多的抽象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用联想的记忆方法,如可将抗原抗体的关系比喻为“锁”和“钥匙”之间的关系,由易到难并穿插免疫学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日常生活知识形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藏族学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后续临床课教学的基础。实验课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校是自治区高等院校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专业教学试点单位,自2010年以来一直承担着为社区医疗服务队伍提供合格人才的任务,藏族学生为该专业的主要生源。几年来的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实践表明,藏族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较为吃力,表现出一定的畏难、厌学情绪,不能掌握实验操作要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未来社区医疗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医学院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在分析总结2013—2015年实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实施了以网络平台为手段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医学免疫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医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在各个学科所占比重很大,有些甚至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1]。我校由于教师数量的限制,医学免疫学教学长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不同步的现象,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总学时中,实验教学仅占20%。对实验教学的不重视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上,教师实验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板书+教材”,并未与临床疾病进行有效联系,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此实验在医学上有何具体、实际的意义。
1.2免疫学实验教学环节单调
目前的免疫学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对实验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讲述,实验前进行针对性讲解,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最后让学生对比已有的实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重复性操作,过程单调,激发不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创新性[2]。
1.3免疫学实验设计比较枯燥
以往大多数的免疫学实验过程是观看已有的切片、滴加试剂、进行无协作的实验操作、与已有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这些实验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实验操作上,影响了学生继续进行实验的兴趣以及将已有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积极性[3]。
2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
针对现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结合藏族学生的特点,我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1个验证性实验和1个综合性实验,引入了网络平台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做法包括引入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的体内实验,增加了学生实验技术内容,增强了学生实践与理论联系的积极性[4]。特别是通过QQ讨论组、Web链接、教师自制操作视频和实验相关PPT等网络平台进行实验前指导、实验讨论等,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1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验指导,将实验教学材料和相关视频传送给学生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开设医学免疫学课程时,学生还未具体接触临床实践,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实验教师可将实验内容与这些常见疾病进行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医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实验前实验教师通过QQ讨论组将实验课程相关教学材料及视频的Web链接、教师自制操作视频和实验相关PowerPoint(PPT)传送给学生,规定时间让其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并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讨论和答疑,取得良好实验教学效果[5]。
2.2实验结果的网络化应用
医学免疫学实验操作中经常使用显微镜观看切片,现可借助数码系统将切片进行拍照储存。可让学生将实验内容和结果制作成PPT,将实验过程进行整理、解释,发送至实验教师邮箱让教师批改,这样可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3教改效果的验证与讨论
以我校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专业2012级和2013级各25名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为藏族生源。其中2012级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案,为对照组;2013级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案,为实验组。以细菌计数法测定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细菌计数法测定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的教学效果为例,将两组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比较。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是医学免疫学的两类重要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体会到非特异性的固有免疫在机体中的防御功能,提高他们的医学免疫学相关实验操作技术和对实验过程的连续性的认识[4]。两组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学生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与巨噬细胞吞噬实验顺利完成的人数比例均低于实验组学生(P<0.05)。从此次实验结果分析来看,针对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足的情况,实验教师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运用,多与理论教师互动,有效联系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丰富网络平台的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更紧密地衔接在一起。
4结语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剖析和改进。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专业藏族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待提高,可以通过提高实验教学数量和质量来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梁.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118-120.
[2]时文艳,郑家庆,赵良中,等.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1(30):265-266.
[3]李雪璐,朱红,杨继文.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2):5344-5345.
[4]朱兆玲,周红,李美玉,等.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实验方法的改进[J].临床医学工程,2012(4):524-526.
[5]朱敏侠,刘晓丽,李杨,等.从藏族学生生理学考试评价思考考试组卷与试题库建设中的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4):100-102.
2免疫学与诺贝尔奖的百年渊源
2.117项免疫学研究成果先后荣膺诺贝尔奖在免疫学领域,除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外,尚有拉斯克基础医学奖(AlbertLaskerBasicMedicalRe-searchAwards,1946年始)、加拿大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CanadaGairdnerInternationalAwards,1959年始)等重要奖项,许多拉斯克奖、盖尔德纳奖的获得者,随后几年都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历史上也出现过一项免疫学研究成果同获数项国际大奖的情况。但是,无论从奖项历史还是学术影响来说,这些奖项无法与诺贝尔奖相提并论的[4]。学界、公众更多以诺贝尔奖为标杆,去衡量一项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算上201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开始,在免疫学研究范畴内所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累计到了17次(表1)。除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8年蒂塞利乌斯(ArneTiseli-us)因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血清蛋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血清电泳技术也在免疫学的研究范畴之内,所以这项殊荣也应记在免疫学名下[4]。免疫学研究机体如何免除疫病及抵抗疾病的发生。研究内容与临床医学直接相关,研究成果(疫苗、移植、免疫耐受等)可以直接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内被消灭”,这一人类征服疾病的最辉煌成果,便是得益于琴纳(Jen-ner)发明牛痘疫苗;现代免疫学研究更是涉及人体的生老病死等根本问题与普遍规律,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正是因为免疫学研究探索的是一个充满无穷未知和巨大机遇的领域,才使得近30位免疫学家最终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2.2诺贝尔奖见证免疫学发展历程1901年,第1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便颁给了使用抗毒素治疗白喉病的贝林(EmilvonBehring)。1908年,诺贝尔奖同时授予免疫学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理论的创始人(PaulEhrlich及ElieMetchnikoff),这常被看作免疫学诞生的标志。此后,诺贝尔奖又见证了免疫学从化学免疫学向生物免疫学的转型。长长的诺贝尔奖获奖名单(表1)清晰地展现出免疫学发展的百年轨迹。其中几次重要免疫学成果的获奖,更是成为了划分免疫学发展若干时期的历史节点。
2.2.1脱胎于微生物学的经验免疫学在中国,公元303年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使用患病狗的大脑预防狂犬病”,这可能是有文献记载最早的预防性免疫[9]。在西方,19世纪末已经出现了众多灭活疫苗,如琴纳的牛痘天花疫苗、巴斯德的炭疽疫苗、狂犬疫苗等。人类在与疾病抗争的长期实践中逐渐有免疫的概念,但是对于机体免疫应答的发生原理毫无认识,而从事免疫学研究的科学家多为微生物学家动物学家、胚胎学家、化学家等。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显微镜的广泛使用和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成熟。各种致病菌的分离、培养成为了可能。1876年,科赫发现炭疽热的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anthracis),并进一步提出“感染是由致病菌造成”的“科赫假说”。几乎是同时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腐败是由于微生物造成(巴斯德的“病原学说”),并进一步的制成多种灭活疫苗。19世纪末,人类对于疾病成因的理论探寻,以及多种减毒疫苗在临床上的应用,为免疫学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此时的免疫学更多是经验免疫学[10-11]。虽然早期的经验免疫学脱胎于微生物学,但是它进一步探寻病原菌与宿主之间的关系,若从医学的角度看,这种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使得免疫学较此前的微生物学更近了一步[12]。值得一提的是,科赫在柏林创立的科赫学院(Koch’sInstitute)培育了EmilvonBehring、PaulEhrlich、JulesBordet等众多人才,而巴斯德在巴黎创立的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ePasteur)也先后培养了ElieMetchnikoff,DanielBordet等人,这些人为早期的免疫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在20世纪初先后荣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3]。
2.2.2免疫化学向免疫生物学的转型诺贝尔奖获得者贝林发现了抗毒素,在用动物血清治疗白喉患者中取得巨大成功。这也是免疫学上被动免疫和血清疗法的先河。19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PaulEhrlich和ElieMetchnikoff分别提出了体液免疫学说和细胞免疫学说,这两大学说的提出,对免疫学的影响意义深远[15]。这标志着免疫学理论体系架构的初步完成,免疫学自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两位科学家被称为“免疫学之父”[14](图1,2)。此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16]。20世纪上半叶,基于化学结构的抗体研究不断深入,导致体液免疫学说的盛行,体液免疫学说取得许多辉煌的成就,如抗体侧链学说、模板学说、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等,这使得早期的免疫学更像是免疫化学[13,17]。但是,类似“锁-匙”这样简单的结构模型,显然不能解释一种抗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多种抗体的事实。关于抗体多样性的疑惑,成了免疫学上的GOD(the直到1957年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和此后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抗体多样性的问题才得到圆满的解释。克隆选择学说认为,免疫细胞是随机形成的多样性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同一种特异性的抗体[19],这就推动了对淋巴细胞的研究,并逐渐揭示细胞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1960年,F.M.Burnet因“克隆选择学说和获得性免疫耐受”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标志免疫学由基于抗体的免疫化学转向基于细胞研究的免疫生物学[10-11,17]。此后,抗体基因重排规律的解释(1987年诺贝尔奖)、MHC结构功能的研究、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研究(1980、1996、2011年诺贝尔奖),免疫学逐渐深入到分子免疫学的层面[13,17]。《免疫学史》一书曾将免疫学这段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形象地描绘为繁荣的细菌学时期、沉寂的化学免疫时期、复兴的生物免疫学[13]。
2.2.3后基因组时代的现代免疫学21世纪伊始,以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为标识,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后基因组时代”。随着免疫学研究中使用的模式生物(如小鼠、猴、海胆等)和众多病原体(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艾滋病毒等)的完成基因组测序[20],现代免疫学的研究更多的借助于基因组学手段,从基因序列入手,预测基因功能,通过模式生物验证的反向免疫学[11]开始兴起。当代免疫学的研究范畴也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形成了细胞免疫学(cellularim-munology)、病原免疫学(immunopathology)、自身免疫学(autoimmunity)、免疫遗传学(immunogenetics)等众多分支学科。
3免疫学领域历届获奖成果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44-02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研究成果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起重要作用。该学科的实验课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验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解和掌握,获得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深入开展基础医学的其他实验课,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适应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我们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积极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收效显著。
一、根据不同专业,优化实验内容
根据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专业特点,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内容。本校现有临床医学、麻醉、口腔、预防、药学、中医及护理学专业等本专科安排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各专业学生素质及培养方案不同,安排的实验学时也不同。首先,都设置了基本实验,以培养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本操作技术,如显微镜观察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分离培养技术等。二是针对医学本科类专业安排了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操作和分析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三是针对专业特点,如护理学、药学、中医专业删减了部分实验如肥达反应。
二、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完善的实验准备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1]。实验准备主要是对实验中涉及的仪器设备及物品(包括培养基、试剂、细菌及血清等)的准备。由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特殊性,如实验材料特殊,比如用病原菌;实验准备烦琐,比如需要制备大量的培养基,工作量重,耗时长,所以实验准备一般由实验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指导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都要和实验技术人员互相沟通协调,详细了解实验课的准备情况。此外,在课前还要进行两次以上的预实验,确保对实验中将会出现的问题能够积极处理,以保证实验的准确顺利进行。
三、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一是为了加深、巩固理论知识;二是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通过预习,不仅使学生了解实验内容、原理和方法,而且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复习巩固;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对细菌接种方法实验的预习,有的学生对各种培养基的制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为了让课前预习成为学生上实验课前的良好习惯,我们采取了实验课上对相关理论进行提问的方式,将其成绩记入实验课总成绩,大大提高了课前预习率,实验课效果也明显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我们在实验课中发现,学生不喜欢听讲,过多的讲解往往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在进行免疫标记技术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使过于理论化、抽象的免疫学理论得到更形象、直观的阐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2]。此外在老师进行操作示教时,受现有的实验室条件所限,近三十名学生围在老师周围,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示教内容直观准确地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
为践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广大高校教师的当务之急。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中,我们积极探索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积极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我们在医学本科类和护理本科的实验内容中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即“粪便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这是一项涉及多项操作技能的实验项目,如分离培养、革兰染色法、血清学鉴定等。学生以实验指导书为依据自行设计实验程序,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避免相互干扰,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不超过五人,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现有条件,顺利开展实验。实践证明,和传统的老师带学生做的验证型实验方法相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工作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对实验结果要求真实,不弄虚做假,使学生对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有了初步认识。
六、完善考核制度,综合评价实验课成绩
笔者认为实验课的最终成绩,应从多方面考核,比如学生出勤、实验态度、操作水平、实验报告及课堂提问等,其中权重系数较高的应是操作水平,其次是实验报告。操作水平以操作考试为准,比如学生和老师一对一进行革兰染色法的操作考试,成绩真实可靠,占总分的50%;实验报告也可反映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但学生可能弄虚做假,权重系数不宜太高,占20%;其他方面可通过平时提问、课间巡视、观察等进行综合性评判。基于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大胆进行了课程考核改革,只允许实验课成绩合格的学生参加理论课的考试。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比以往更加重视实验课,提高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通过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笔者深深体会到:在现有条件下、在有限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创新能力,需要多方面共同协调和努力。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尤其医学类专业,可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单独设为一门课程,以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课。改革实验课内容与方法,也更加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相长。只有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展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以适应时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