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农业 气象灾害 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294-01
气候变化及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正面与反面之分。尽管气候变化促进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的发展,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如,南方洪涝严重,北方干旱面积增加,局面地区洪涝、干旱加剧,因为气候变暖的原因,加速了作物提前发育,抗寒性减弱,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不稳定性[1]。气象灾害导致气候变化,必然影响农业生产。为此,分析农业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很有必要,便于后续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气候变化总括
气候变化越大,气候状态不稳定,产生气候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人类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人为因素。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多方面的,因为气候变化原因,尽管促使部分地^粮食作物增产,而由于局部气候恶化,严重影响了国内粮食生产。气候变化主要对我国农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气候变暖产生的旱灾与涝灾,导致农业产量降低,致使农业发展不稳定。分析气候变化给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因气候变化原因对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影响,现实意义巨大[2]。
2 农业气象受气候变化影响
2.1 农业气象受涝渍影响
我国涝渍地区多发于东南与西北地区,涝渍范围小。东南沿海地区受全球变暖及台风的影响,是我国最严重的涝渍地区。涝渍因为季节不同,分为春季、夏季、秋季的涝渍,尤其夏季涝渍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根据涝渍水分不同,分为洪水、涝害、渍害。洪水受大雨与暴雨影响,导致河水泛滥,毁坏农田与村舍等;涝害集中降雨,致使农田积水,损害农作物,很大程度上影响旱地农作物;渍害由于长时间雨水天气,温度低,阳光照射少,低洼地区长期排水不良,导致土地水分饱和,土壤中水分与空气不均衡,致使农作物产量降低。
2.2 农业气象受干旱影响
干旱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内干旱地区多为西南云贵高原与黄淮海平原等,因为气候影响因素,自上世纪开始,我国降水量北方少,南方多。如,黄河流域一直是比较严重的干旱地区。比方雨少,南方雨少,导致北方与南方出现干旱与洪涝。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黄河断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从这些年比方干旱情况看,我国北方地区旱情加剧,扩大了旱情面积,华东北部地区与华北的干旱面积也在扩大,气候变化下,北方旱情出现了加重趋势。
2.3 农业气象受风雹影响
风雹在我国气象灾害中分布分散且面积广泛,强对气流而产生的一种严峻的气象灾害,出现范围小,强度大,伴随狂风及降水等。我国多发风雹灾害,气象灾害造成了沉重的经济损失,极大影响了农业生产。因为风雹影响因素,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农业生产受风暴影响面积大。青海地区调整了种植结构,拓宽了种植面积,致使受灾面积越来越大。09年江西因为风雹原因,导致农业受灾面积增大,造成了沉重的经济损失,受灾面积6000多亩,造成70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风雹发生于09年的安徽与河南34个县,小麦倒伏面积300万亩,其余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24000亩,造成16亿的农业经济损失。从上述可见,我国多发风雹,极大程度上危害了农业。
结束语: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变化存有差异,对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造成不同影响。气候变化下,多次出现农业气象灾害,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要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构建科学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介绍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包括提前玉米播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抗逆性品种、加强农田生态保护、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等内容。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农业是应对灾害最脆弱的产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目前辽宁省处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生产任务艰巨,未来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1],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干旱、霜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09年冬、2010春我国西南5省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不断加剧,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旱情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100年一遇。而2010年春河南、山东、甘肃、辽宁等地区又出现低温霜冻天气,严重影响春播春管。气候变化使人们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1-2]。在人类面临的与气候相关的诸多挑战中,很大程度上依赖靠天吃饭的农业,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辽宁农业生态类型多,尤其是农作物,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
1.2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 000万t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如果不采取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到203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从2009年辽宁的干旱到2010年云南的干旱,包括2009年整个东北的低温冻害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也证明,最近这些年,辽宁省干旱的趋势将加重,暴雨的日数增加,强度也加重了,也就是说旱涝的风险增加了,范围日益扩大,粮食减产幅度加大。自2001年以来,除2005年外,其余8年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平均受灾面积达133.33万hm2, 2009年辽西北发生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产量损失严重。
1.3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本来就多变,而且变率比较高,辽宁省农业总是旱涝不断,这是一个常态。但是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这些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加快、强度正在加强。其原因,一是季风气候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性;二是气候变化致使这种变化的幅度加大、强度增强,导致了灾害性天气的频发。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产量波动大。最近30年,辽宁省粮食作物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绝对损失量和相对损失量都在增加。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把气候本身的规律和“人为因素影响使灾害天气变化加大”这种规律的认识统一到对农业生产的决策中去,也就是要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作为农业生产安排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考虑。
1.4霜期延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生长季≥10 ℃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生长季3 300 ℃有效积温(大于10 ℃)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空间分布变化不明显,铁岭无霜期158~159 d,但在近20年里该积温线明显向外扩张,铁岭无霜期为166~168 d。无霜期延长,使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适应性调整,这种变化直接导致现有农业生产的地理布局发生改变。
1.5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使辽北地区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厚度变薄,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虫源、菌源增加,起始发育时间提前,发育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繁殖力增强,虫害越冬界限向北扩展,危害范围扩大,病虫害危害时间延长,程度加重。造成越冬病虫卵死亡率降低,病虫害大面积发生[3-4]。
2对策
2.1提前玉米播期
玉米是喜温作物,对土壤及外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水分正常的情况下,日均气温稳定≥8 ℃时是玉米适宜播种期。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积温增加,可减少中、早熟品种种植范围,扩大玉米晚熟品种种植范围,整体使玉米播期提前。这不但充分利用农业热量资源,避免热量浪费,同时也促进玉米单位产量的提高。就辽北而言,玉米播期由20世纪80年代的4月中旬到现在的4月上旬,播期提前了4~6 d。
2.2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在辽宁,水稻主产区基本具备灌溉条件,随着气候变暖,水稻产量形成期低温天气出现频率减少,低温冷害几率低,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8 d左右,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提高产量。辽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66.67万 hm2,铁岭种植面积也达到6.67万hm2左右。
2.3调整种植结构
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根据未来光、温、水资源匹配状况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在改革种植结构时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开展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
2.4选择抗逆性品种
应该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加强对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有计划地培育和选育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近年来,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在作物和品种布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使自然灾害“受体”改变,加剧了灾害风险,旱涝灾害、冻害等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种的高产性状上去了,抗逆性状下来了。东北地区玉米从中早熟发展到中晚熟,到晚熟,其受秋季低温影响的风险肯定加大了。因此,在选择品种时,不能单一追求高产,还要充分考虑品种的抗逆等性状。农业科学研究中不仅要注重提高作物单产、改善品质,还要考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5加强农田生态保护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以提高农作物适应能力;保护土壤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施用无公害农药控制有害杂草、害虫发生,严格控制残留;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学肥料的施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加农田生态承载力,同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使农田生产赖以存在的土壤、水源、空气等一切要素向良性方向发展。
2.6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变数,发展新的适应现在和未来气侯变化的应用技术十分迫切。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措施,包括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调整农业结构,即要在适宜的时间、地点种植最适宜的作物;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根据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改善灌溉和排水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从防范气候变化的风险角度来看,农业生产应当加强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农业灾害的监测评估;加强培训和服务,增强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参考文献
[1] 赵春雨,王颖,张玉书,等.近50年辽宁省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灾害学,2009,24(4):102-106.
[2] 纪瑞鹏,陈鹏狮,张玉书,等.气候变化对辽宁农业的影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3):52-5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弊端也在不断显露,随之带来的就是过度的开发,使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21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的过度膨胀开发,使得全球变暖现象严重,人为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气候变化,从而在国际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因为气候变化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巨大影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活动,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水资源对人类的发展不可或缺,本文就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之间的联系,以及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分析,提供出解决水资源污染缺乏方案。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影响分析
近年来温室效应严重,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使其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变化严重又可能给各个地区带来强烈的自然灾害,例如干旱,洪涝等,这就对我们的水文水资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研究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之间的联系,找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具体影响,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缺乏污染问题。
1.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的作用关系
就我国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加剧了气候的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已经相当严重,极大的破坏来了生态环境的稳定跟可持续发展,纵观全球来说,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到到达了一个临界点,近几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发生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追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一系列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对水资源的破坏。气候的主要变化就是全球变暖现象,平均气候升高,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例如气候上升将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当海平面上升到一定范围后,就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稳定,全球变暖趋势不断加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那些冰川海洋的融化,一些积雪开始消融,导致海平面不断地上升,再加上温度上升对水的一个扩张作用,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地恶化,就在一定的情况下影响了降水的正常稳定情况,加剧了洪涝以及干旱的发生几率,长此久往,只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全球继续变暖,气候变化更加莫测,对水资源的影响也是更加严重,生态环境持续破坏。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就更大,用水增加,污水排放也就更多,水文水资源污染更加严重。气候变化会对水循环造成极大的影响,可利用的水资源数量将会减少,水资源在空间跟时间上的利用也会重新分配,这就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跟发展造成了阻碍。
2.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目前,在全球范围上都产生了明显的气候变化,它的显著特征就是气温的逐渐上升趋势,全球变暖就会引起水文循环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降水的功能,使得不同地区的洪涝干旱灾害严重。为了生态环境的稳定,也为了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就要去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具体影响分析。研究气候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有利于我们保护整个生态平衡,对于环境保护,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运行规划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很早就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通过大量的研究以及现存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大致清楚的知道目前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冰川积雪的影响。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温室效应严重,这就造成了一部分的冰川积血融化,冰雪的提前不正常消退必定影响着河流量以及流向,这就造成了那些高纬度地区依靠积雪冰川的正常消融的水资源减少,在持续的升温作用下冰川积雪甚至能够完全消融,到时候高纬度地区的水源将消失,威胁着人们的生活。气候变化对河流的影响。气候变化对那些河川径流起着很大的影响力,气温变化,不仅会使河水的流向发生变化,还会使河水缩减,部分地区将大面积出现河流干枯现象,再加上人们的污水排放,对河流的污染就更加严重,严重影响了水文水资源。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全球变暖现象,不仅在气候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还会通过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彻底的威胁着人们的生活。气温升高,就会使海洋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另外温度的升高也会使海水扩张,从而蒸发量增大,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长期作用下,必定会使降水量发生严重的变化,使得一些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特别是对干旱地区的危害更大,会加剧干旱的程度。降水量发生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江流湖泊的水质,在持续恶化的基础上,加速了水资源的污染匮乏,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气候变化导致的缺水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本身就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地加大,用水量的增加也造成了排水量的增加,一些废水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不仅会污染水源,还会加剧环境的破坏,这就使得水资源更加的紧张。目前干旱跟缺水情况严峻,甚至在非洲一些干旱地区加剧缺水现象更加严重。水资源有限,如果再这样继续的不合理利用,只顾经济的发展,忽略经济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就会使水资源的可利用率大大降低,这就导致在不久的未来缺水问题严峻。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非常巨大,水资源的储备减少,又会影响自然生态以及社会经济,人文发展的各个方面。
3.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进展
国际上很早就出现了关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就概述了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影响,国际上多次进行气候变化评估,以及探索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分析,国际上成立有专门的气候变化组织,并且举办有多场科技大会,探讨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问题,探索研究在人类活影响下,全球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规律。我国也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资源的研究分析,分析在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具体影响,通过降水,气温,水蒸发等的变化来具体研究影响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进行提前控制。
4.研究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为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水文水资源的合理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下,研究对水文水资源的优化管理,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如此急速,就要求我们要保障水文水资源的正常运行。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气候变化已经开始通过降水等变化使得海平面上升,导致一系列的干旱洪涝灾害,尤其是对干旱地区来说,旱灾更为严重,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的变化紧密联系,这就需要一些相关人员加快对水文水资源的分析进展。经济建设是很重要,但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短暂的经济进步,目前不止各个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洪涝,还有一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我们要对这些水资源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一些工厂的废水污水排放要经过净化处理,不能污染水资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情况,并且要有相关专业人员,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气候变化跟水资源的关系,掌握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具体影响。在现存的环境下,也要加大对干旱缺水地区的供水,对于洪涝多发地,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5.结束语
正确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了解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在发展的同时要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要学会关注气候的变化,减少对大自然的伤害,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而达,气候变化与人类,2011,01(1),50-86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 气候因子 营养性能 净光合作用速率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最吸引人类眼球的环境和科学问题之一,它引起了各国的环境科研学者和政府的重视。而气候变化是直接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所以农业生态系统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反应机制,然而以半干旱为主背景的我国西北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这是由于该地区特殊的水文和地理条件,所以西北地区对气候变化后的适应性能力十分有限,这样使得农作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会更加严峻,特别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损失巨大。本文在以往的各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之上,针对性地改变单方面的影响因子,模拟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子加深对农作物生长规律的探讨,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系统地概括和综合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的基本影响特征和规律,这对西北半干旱的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
二、气候变化因子温度对农作物的影响
由于大气环境中有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集中在大气圈层对流层的下垫面,从而使靠近土壤圈的温度升高,在西北地区气温升高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生了改变,以中国气象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春小麦为例,气候变化使春小麦的种植期平均提高了10d左右,使春小麦的生长周期缩短了11―42d,而当地的农作物由于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这从而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减少了3.2--9.4。同时气候变化会造成农作物的营养性能降低,由于温度的变化使农作物对体内必须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的吸收能力的影响,使农作物体内的金属元素的比例失调,这将直接导致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的营养性能水平下降。
三、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由于实验地区的平均降水量都在500mm左右,而且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用Peman-monteith公式计算西北半干旱地区水分的蒸发率。由于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强烈,光照日时间长,大气中的CO2浓度升高和大气环境温度的升高使土壤上层的水分的蒸发率会有明显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规律。通过对大气降水量和土壤的水分蒸发量的比较,发现在全年土壤水分属于负盈亏的状态,如果常年处于这种负盈亏的状态可能是半干旱土壤变为干旱土壤,所以气候变化对当地土壤的水分的影响不容小觑。
四、气候变化因子CO2浓度对农作物的影响
大气环境中的CO2浓度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在以往的科研结果的分析得出,一般情况下CO2浓度的升高会使光合作用速率提高,但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由于一系列大气和土壤条件控制,农作物的增长速率不一。在模拟大气环境OTC试验(相同的气象背景不同的CO2浓度条件)中分析出,大气中的CO2浓度为780umolco2/mol左右比正常条件下CO2浓度400umolco2/mol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提高1.5倍,叶绿素含量提高1.78倍左右,但是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大气环境中CO2浓度升高,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会使农作物的的净光合速率上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作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将会恢复到原有的基础,甚至可能会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光合驯化的的作用,导致农作物体内的叶绿素的核酮糖二磷羟化酶(rubisco)活力下降以及光合作用产物的“源―库”平衡受到破坏,所以CO2浓度的变化可以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同时CO2浓度的升高,会使农作物的营养性能的降低,由于在环境中存在大量的CO2,而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环境中大量CO2,使农作物体能的营养C大量增加,而营养N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下降,这样使农作物体内的C/N比升高,从而是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农作物的营养性能降低。
五、在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态的研究措施
(一)在现有的农作物的品种之中,培育优质,抗温性强的的品种进行选育培养,调整农业布局和提高复种指数,从而抗御气候变化带来的不良因子。
(二)在当地农业的基础设施之上,合理地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根据当地农作物在气候变化因子的条件下有助于最大产量化,可以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科技农业设备,根据试验地区农作物最佳生长客观需要,合理改变或调整环境气象条件,营造出一个生态循环条件从而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通过改变生长环境来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三)因为气候变化容易造成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加速分解,而植物在一定生长时期内对有机物质的吸收利用的能力有限,所以会造成土壤的肥力下降,所以在种植的应在土壤里施用有机肥料,保证土壤的有机肥力。
(四)由于在实验地区的当下农业种植模式是广种薄收,经营粗放,低投入,低产量和多品种的种植模式,我们可以在它现有的种植模式上增加重点经营,广种丰收的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义祥,等,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亚热带农业研究;1673-09 25(2006)03-0203-06.
[2]崔读昌.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农业学报,1992 13(2):16-201
[3]王春乙,白月明,等CO2浓度倍增对中国主要作物影响的试验研究[j].气象学报,1997,55(1);86-96
[4]王润云,张强,杨兴国等。西北干旱区小麦对变暖的响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9(特刊);190-194
[5]范广州,陈丽芳等,西北干旱环境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2004.
关键词:气候变化;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世界都在忍受着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所以,宜人的气候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1.1 农作物种植带向北延长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增强,我国多地的农作物种植带逐渐向北延长,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农作物面积逐渐扩大。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热量和水分,气候变暖使我国多地气温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延长了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将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带整体向北方推移,许多地区的粮食由一年两熟制转变为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了我国多地的粮食储备,有效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1.2 减轻冬季冰冻灾害
全球的气候变暖趋势缓解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农业种植热量不足的问题,帮助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有效延长生育期,更多对热量需求高的粮食作物渐渐向北迁移,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2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1 易引发病虫害
病虫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里的害虫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存活时间也会相应增加,中国境内的作物害虫虫卵也会随着种植带的北迁而越冬向北迁移,对我国农作物的收成造成巨大影响。
2.2 干旱、洪涝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极端气候的加剧会导致暴雨频发,大范围的连续暴雨会造成洪涝灾害,对降水量过于集中地区的农作物造成巨大损失。山洪的暴涨会导致河堤决口,使房屋倒塌、农田积水,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洪涝灾害过后,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二次破坏。
我国降水量不均,夏季风提前过境就会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推迟过境就会造成南涝北旱,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水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缺的资源,干旱会造成大面积的农田因缺水而龟裂,生长的作物会随之死亡,对当年的粮食收成造成不小的损失。
2.3 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农业发展
随着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加剧,南北极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上升的海平面渐渐会淹没农田,减小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倒灌的海水还会造成农田盐碱化,使种植土壤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
3 解决气候负面影响的措施
3.1 结合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
农业是我国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要想尽快地缓解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就必须结合我国农业的客观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长远发展的战略方案。国家农业部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出现气候变化的不同,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紧急应对模式,避免在出现极端天气情况时处于被动地位,对灾情只能束手无策。
3.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暖是目前全世界正在经历的一场浩劫。为了缓解气候变暖趋势,有效控制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的一系列极端天气对我国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就必须从生活点滴做起,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日常排放量,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一份贡献。
3.3 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
目前,我国的旱地作物是气候变化的敏感产业,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则是我国农业的敏感地区。相较于南方的水稻农田来说,旱地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和脆弱。我国在未来的农业建设发展中应该重点强调旱作物的稳产、高产能力建设和相应的技术发展情况,将华东、华北、西北地区作为农业关注的重点地区,特别关注该地区的冬季旱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4 提前做好防预准备
防患于未然自古以来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选择。我国要想有效控制气候变化造成的农业问题,就必须要未雨绸缪,对气候进行长期的观测研究,并同时加大相应的技术开发投入,加强应用基础和实用技术研究。这样一来,在农业遇到突发的气候变化时,国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灾害进行有效地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国种植带向北迁移,也可以减轻冬季冰冻灾害,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洪涝、干旱、病虫害灾难对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为了我国农业能够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结合我国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提前做好气候灾害的应急准备,对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吴小玲,廖艳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