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化媒体分析

社会化媒体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化媒体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化媒体分析

社会化媒体分析范文第1篇

[摘要】社会化媒体正成为近年来美国新媒体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板块,也是引领美国新媒体产业的又一新趋势。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化媒体增加的不仅仅是信息的数量,更是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本文通过对美国社会化媒体的定义和简短历史的梳理,以Facebook为主要案例分析美国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的新特征及发展趋势。

[

关键词 】美国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络Facebook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14-Ib-031)

社会化媒体的定义

由于在技术、营销、学术界等不同领域的广泛使用,“社会化媒体”一词至今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说,“社会化媒体”可以指代以下三种事物: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平台,一些在线服务应用程序,或是虚拟空间的加强型用户协议。Fernandez认为:“社会化媒介通过虚拟空间提供服务,建立集成性社群,并通过网络技术推向全球市场。”

社会化媒体也称为自媒体。在国内,社会化媒体还被译为社交媒体、社会性媒体或社会媒体。社会化媒体既是一种网络平台,又是一种客户端工具,而且具有内容、用户和Web2.0环境三个基本要素。Lai&Turban定义社会化媒体为“人们用于分享观点、经验的网络平台和工具,分享内容通常以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形式呈现。”

有研究表明,社会化媒体不仅仅是社交平台,还逐渐模糊了“线上”和“线下”的区别,即社会化媒体提供服务使用户在现实生活中保持通过网络建立起的社交罔。通过社会化媒体的服务,用户既可以根据话题找到相似爱好或观点的社交群体(TwiLter),也可以将现实社交圈搬上网络,再通过线上交流扩大现实社交圈(Face-book)。根据Kaplan&Haenlein的定义,社会化媒体是一种“建立在Web2.0技术和意识基础之上的互联网应用程序”,并且“允许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内容创造和交换活动”。

综上,社会化媒体具有以下几个关键特征:第一,社会化媒体在Web2.0环境下运行,相较于传统社交平台,其交互性进一步增强;第二,利用社会化媒体,人们不仅阅读内容,还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实现交互最大化;第三,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网络应用程序,由开发商提供客户端平台服务,用户下载使用客户端,从而创造和分享内容。社会化媒体和传统网络社交平台最大的不同在于硬件终端:传统网络社交平台依赖于个人电脑,用户的所有社交活动都在电脑上完成;而社会化媒体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同定或移动终端使用,通过“云服务”的理念实现用户信息的即时更新和存储。美国社会化媒体发展的简短历史

关于社会化媒体说法的起源一直都存在争}义。有观点认为,广义上的社会化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电话发明之时,通过电话形成社交联系的雏形;另一种观点认为,1979年世界上第一个网络公共讨论系统的诞生才是社会化媒体的开端。虽然这些早期的通讯T具都可以划归社会化媒体的范畴,但它们所提供的信息交换形式远没有达到如今社会化媒体的高互动性。狭义的社会化媒体是在传统通讯工具确立的社交方式基础上,以用户个人为中心所形成的一种社交网络。因此,一些在线社交网站和公共集成性平台的出现才是社会化媒体的开端,比如维基百科。

2001年出现的维基百科是第一个可以称得上社会化媒体的集成性百科全书式网站。因为维基百科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任何人随时都可以自行生成、编辑、删除网站内的词条内容。2003年,另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化媒体MyS-pace出现了。MySpace确立了如今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形态,是一种允许用户管理个人网络人际关系的模式。在MySpace之后,社会化媒体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各种侧重不同功能和服务的社会化媒体纷纷出现。在美国,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化媒体有:Wikipedia(维基百科)、Twitter、Facebook、Instagram和Tumblr等。图1呈现的是2003年到2006年之间出现的社会化媒体。资料来源:Fletcher,D.(Aug 18 2009).A Brief History Of Wikipedia. TheTimes. Vivar,J.M. F.,&Aguilar,C.S.(2010). The Social Media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New Informative Model of t.he Newspap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5。

美国社会化媒体的角色与功能

理查特和库池认为美国社会化媒体的六大基本功能分别是:身份管理、专业搜寻、内容认知、交流管理、网络认知以及互相交换。在网络社会化媒体中,可以通过管理已获得的使用者的身份信息来达到身份管理的目的,比如填写信息和管理该信息的用途。专业搜寻是指使用者们运用社交网络及其搜索功能来达到精准模糊信息的目的。内容认知是社交媒体的一大特色,它具体是指通过提供基于共同认知、共同兴趣和共同社会地位的信息来保证使用者之间有共同话题。因此,内容认知能够帮助使用者互相建立信任,分享信息以及互相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使用者融入进媒体中。交流管理也是社会化媒体的一大特点,它是指通过使用标签或者是访问限制来保证使用者保留他们个人的网上空间。网络认知是指社会化媒体能让使用者获得意识到其它网民的在线活动的功能。新闻推送以及生日提醒是这一功能的典型服务性特色。互相交换能在使用者之间分享信息、实现直接或者间接交流。通过新鲜事来信息推送、下载或者分享照片以及传输文件是互相交换在社会化媒体上的典型例子。

从下述数据中(如图2)可以看出,人们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主要原因是使用社交网络服务来“找到生意伙伴”,“约会”,“交流管理”以及“分享照片”。

理查特和库池认为所有的这些功能都很重要,但是使用者们却认为交换信息(81.3%)和普遍认知(74.6%)是社会化媒体最重要的两个功能,而身份认证却是其次。如图3所示。

Hinchcliffe则认为社会化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个人对于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控制。个人使用社会化媒体的自由性和低成本,使得社会化媒体成为传媒业民主化的工具。因此,社会化媒体保证了交流合作,传媒业也能够跨越地理障碍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

美国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的最新特征

1.Facebook仍是迄今为止最流行的社会化媒体网站.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在2014年9月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Facebook仍然是迄今为止最为流行的社会化媒体网站,尽管它的发展速度已经放缓,但该平台的用户参与水平却在提高。而其他社会化媒体平台如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和Linkedln等,其成年网民的使用率相对过去一年也有明显增加。

图表4数据来源于皮尤调查中心2012年-2014年的互联网项目调查。

2014年的数据采集于2014年9月11日-14日和9月18日-21日.N=1597,对象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互联网用户。

2社会化媒体的多平台使用呈上升趋势。

皮尤研究中心的相关调查显示:在所有成年网民受访者中,有52010的成年网民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化媒体网站,而在2013年这个数据为42%。可见,使用多个社会化媒体网站的成年网民数量是呈显著增长趋势的。同时,只使用一个社会化媒体网站的成年网民的数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13年有36%的成年网民只使用一个社会化媒体,而在2014年,这个数据为28%。2013年只使用一个社会化媒体网站的成年网民中,79010的网民使用的是Facebook.足见Face-book仍然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社会化媒体网站。而在过去的几年中,大量的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和Linkedln用户也表示,他们也同时使用Face-book,且使用Facebook的频率胜过其他社会化媒体网站。同时,使用FaCebook的用户,同时也使用其他社会化媒体网站的用户比例也在上升。也就是说,2014年比2013年有更多的Facebook用户也同时使用TwitterInslagram,Pinterest和Linkedln的社会化媒体平台。

3.Facebook的65岁以上老年用户比例首次突破50%。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个最新发现是:在Facebook的用户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用户数量首次突破用户总数的一半,达到56%。而在所有的Facebook老年用户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用户占到老年用户总数的31%。

此外,皮尤研究中心在2014年9月所作调查的最新发现还包括:在美国,18-29岁的年轻用户中使用Insta-gram的用户比例首次超过互联网用户总数的一半,达到53% ,Instagram用户中的近一半用户(49%)则每天使用该网站:受过大学教育的互联网用户使用Linkedln的比例首次达到50%;42%的女性网络用户在使用Pinterest这个社会化媒体平台,相比之下,男性用户的比例仅为13%.可见,女性用户“主宰”Pinterest。

Facebook用户呈现的新特征

近年来,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市场在迅速扩张。仅美国的社会化媒体使用者数量就从2008年的0.85亿增至2009年的1亿,增幅约为290/0;另外,在所有上网者中有超过一半(57.5%)的人频繁地使用社会化媒体。据估计,2014年全球社交媒介用户数量将会达到1.65亿,其中约65.8%是美国用户。

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青少年和年轻人群体。根据一份2009年的数据报告,在青少年和年轻人群体中社交媒介用户的比例非常高,约78.2%的人都是社会化媒体的稳定用户。

Facebook由哈佛学生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于2004年2月4日创立。最初被设计为大学年鉴式在线交友网站,只是在哈佛学生内部小范围运营。在取得用户一致好评之后,Facebook于2006年9月正式上线,成为面向所有13岁以上人群的公共社交媒介。Facebook在成立前五年内用户数量增长迅速,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会化媒体。每天有超过6亿用户使用Facebook和好友联系、分享图片、视频和链接、结识新朋友等。

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就美国互联网用户中Facebook的用户特征做过相关调查,图5中显示的是2013年和2014年在所有美国互联网用户中,不同性别、种族、年龄、学历、收入和地域的Facebook的用户所占比例。从中可见美国Facebook用户呈现出新的趋势特征。

图表5中的数据百分比代表美国Facebook用户在美国成年在线用户中所占的比例。该图表数据来源于皮尤调查中心2012年-2014年的互联网项目调查。2014年的数据采集于2014年9月11日-14日和9月18日-21日,N=1597,对象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互联网用户。2013年数据来源于2013年皮尤互联网八月追踪调查,数据采集于2013年8月7日-9月16日.N=1445,对象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互联网用户。

1.女性用户数量多于男性用户。

2014年在所有美国成年在线用户中,使用Facebook的用户达到71010,这一比例与2013年持平,这也代表着Facebook是当前美国最受欢迎的社会化媒体网站。2014年在美国成年在线用户中,使用Facebook的男性用户占66%,使用Facebook的女性用户占77%。女性用户比男性用户更乐于使用Facebook的这一趋势显而易见。

2.超过一半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使用Facebook。

2014年,在所有美国在线网络用户中,使用Facebook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用户所占比例首次超过一半,达到56%。在2013年,这一比例是45%,而在2012年底,这一比例还是35%。在美国,使用Facebook的老年人数量在持续增长,这一现象特别引人注目。

3.使用Facebook的用户学历越来越高。

2013年,在所有美国在线网络用户中,使用Facebook的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用户相对低学历的用户显得偏少,比例为68%。而在2014年,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用户比例达到74%,增长迅速。可见,使用Facebook的用户的学历呈上升趋势。

4.Facebook用户的朋友圈特征。

在被调查的Facebook用户中,用户好友的平均数量为155人,其中被调查用户认为是其实际生活中而非虚拟世界中的朋友的平均数量为50人。在这些Facebook用户的朋友圈里,有93%的用户说在Facebook上他们和父母孩子以外家庭成员是朋友;91%的用户说他们和正在交往的朋友们是朋友;87%的用户说他们在Facebook上与以前的朋友如高中同学、大学同学联系:58%的用户说他们在Facebook上与同事联系;45%的用户说他们在Facebook上与自己的父母是朋友;43%的用户说他们在Facebook上与自己的孩子是朋友;39%的用户说他们在Facebook上与从未私下见过面的人联系:36%的用户说他们在Facebook上与自己的邻居是朋友。

移动社会化媒体成发展趋势

有研究专家认为:在未来十年中无线接人会成为接入社交网络服务的最普遍的方式[13l。根据ComScore的相关研究数据(图6)显示:2009年一年间,按照接入设备的类型来划分,依靠移动设备接人社会化媒体增加了2.8%-8.3%;在2010年的1月份,美国超过三分之一(30.8%)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正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服务,这个数字比2009年的22.5%略高;在大部分的手机使用者中,6.8%使用社交网络服务,比2009的4.5%增长了2.3%;移动社交网络服务使用者总量占据了移动终端使用者的1I.1%,这要比2009的6.8%还要略高。

类似于Twitter和Facebook的社交网站正领导着移动浏览器接入的增长。根据ComScore的相关研究数据(图7)显示:在2010年的1月,2510万移动终端使用者接人了Facebook,比上一年增加了112%。在同一时间段,接人Twitter的移动终端尽然有347%的增长率并达到了最高,吸引了470万的使用者。但是,MySpace却因为新的竞争而显示有急剧下降现象,失去了7%的订阅者。

移动社会化网络市场(SNS)相对而言进入门槛较低,对于新用户的开放程度也较高。移动社会化媒体相对较慢的增长率归因于智能手机的高价以及移动网络的流量费用。因此,当智能手机在变得越来越普遍时,在未来会出现接入网络的越来越多的方式.通过移动浏览器来接入社会化媒体会变得更加普遍。2010年,美国移动社交网络产品、服务和广告的产值达到了2.5万亿美元。

当许多新型的数码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和微型个人电脑在未来出现时,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率将急剧增长。一般来说,可以设想在可接入网络的设备数量和社会化媒体使用的多样性之间会有积极的联系。这也就意味着拥有接入社会化媒体工具的设备越多,使用社会化媒体也就会越频繁。当下电脑和手机的功能逐渐趋同。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智能手机登陆社会化媒体。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更多人群加入了社会化媒体大军,这也让人们时刻处在社会化网络下。因此,拥有无线网络的新型数码设备将会引领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和未来。

参考文献:

[1]Vivar,J. M. F.,&Aguilar,C.S.(2010). The SociaJ Mediai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New Informative Model of the Newspaper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5

[2]Lai,L S.L.,& Turban,E(2008).Groups Formation and Operations in the Web 2.0 Environment and Social Net-works. Group Decis Negot, 389

[3lKaplan,A.M.,&Haenlein, M.(2010). Users of the world, 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 61

[4]资料来源:Fletcher, D. (Aug 18 2009).A BriefHistory OfWikipedia. The Times. Vivar,JM. F.,&Aguilar,C.S(2010). The Social Media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c New Informative Model ofthe Newspaper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5

[5][6]17]Richter, A.,&Koch, M.(2008). Functions of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Design ofCooperative Systems, Carrv-le -rOLiet,France

[8lHinchcliffe, D. (2007). Profitablyrunning an online business in theWeb 2.0Era. Retrieved Aprill, 2011, from web2.wsj2.com

[9]本论文未注明出处的图表数据均来源于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Soaal Media Update 2014”-pe winternet.org/2015/01/09/so-cial-media-update-2014/

[10该图表数据来源于皮尤调查中心2012年-2014年的互联网项目调查。2014年的数据采集于2014年9月11日-14日和9月18日-21日.N=1597,对象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互联网用户

[ll]Williamson,D.A. (May2010).Social network demographics and usage.eMarketer Retrieved Aug 15, 2010, from emarketer.com/Reports/All/Emarketer_2000644.aspx

[12]图表中的数据百分比代表美国Facebook用户在美国成年在线用户中所占的比例。该图表数据来源于皮尤调查中心2012年-2014年的互联网项目调查。2014年的数据采集于2014年9月11日-14日和9月18日-21日,N=1597,对象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互联网用户。2013年数据来源于2013年皮尤互联网八月追踪调查,数据采集于2013年8月7日-9月16日,N-1445,对象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互联网用户

[13][14][15Uones, K. C. (2008).Wireless Social Netxvorking To Gen-erate $2.5 Trillion By 2020 fnforma-tion Week Retrieved Mar 25, 2011,from informationweek.com/news/mobility/messaging/showArticlej htrnl?articleID =2084023 1 1

[16Uones, K. C. (2008). Wire-Iess Social Networking To Generate$2.5 Trillion By 2020 InformationWeek Retrieved Mar 25, 2011,from

informationweek.com/news/mobility/messaging/showArticle jhtml?articleID =20840231 1

社会化媒体分析范文第2篇

1. 微小但重要的变化

《10月社会化分享排行数据报告》显示:分享量排名TOP13的媒体和上月相比未发生任何变化。而仔细观察,淡定的数据排名表现出趋势波动却很频繁。不难发现大部分社会化媒体在当月中下旬左右的一段时间呈现一波上扬趋势,经过分析该时间点集中21号到24号,不免让人想起这段时间的新闻事件:“小悦悦”,“卡扎菲”。从这几天这些热词分享量上看也比往常高出3000%以上。这再次说明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日益强大,在新闻热点的报道传播上所表现出的及时性和传播速度是其他任何传统媒体所不能匹敌的。

再提一下排名变化的媒体是:

飞信: 上升6位,排名14

百度空间: 下降一位

FaceBook: 上升7位,排名16(why?见下文)

51社区: 上升1位,排名17

天涯社区: 上升1位,排名18

QQ收藏和鲜果分别下降4位,位列19,20

2. Qzone,SNS电子商务分享有明显提升

在各家微博网站“跑马圈地”的同时,一场由Qzone,FaceBook引发的商务社区变革也在悄然进行中。

据10月分享数据显示,Qzone分享量在月底左右达到峰值,相比月初分享量增长21%,从分享来源网站中可以看到部分集中在电子商务行业。此前,据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吴宵光表示,腾讯下半年将逐步向全行业开放社区化(SNS)电子商务平台,帮助电子商务企业在社区化领域寻找成长机会,降低营销成本。

3. Facebook分享及回流量明显上升?

我们发现本月分享量变化最大的尽然来自于Facebook,虽然翻墙用户增长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最近Jiathis网络里面,来自海外的中文网站增速明显。包括欧美的中文网。虽然自2009年FaceBook.com被封为“此网页无法访问”,但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三年过去了Facebook用户增长最快的国家竟然还是中国,增长率高达612.19%。根据JiaThis十月的数据报告显示:国内网站在使用JiaThis分享工具中选择FaceBook分享按钮的媒体竟然也有5万多家之多,虽然用户访问的IP大部分在国外,但依然占有很大的分享量,同时随着JiaThis分享工具的逐步推广,境外新增网站用户在上月增长较快,这也为FaceBook一度上升七位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数据表中我们看到FaceBook在社会化传播中的一个显著特性:“单个分享质量较高,可带来较高的回流量”。

4. 人人网十月围城:

8月,人人网和MSN实施战略合作,实现账户的互通;

9月,人人又了轻博客产品人人小站;

9月底月,人人网以8000万美元全资收购视频分享网站—56;

10月,人人网投身SoLoMo模式,开始全面部署下一代社交网络战略计划。

自从人人网上市以来接连的放出几记重拳,在此影响下十月人人网的分享数据一路飙升,并在月底达到了一个峰值。从数据发展趋势看,预计到年底人人网分享量依然会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希望人人能在新一代社区模式中脱颖而出,为国内网民创造更多的优质产品。

—————————

附:Jiathis.com公司数据来源说明:

JiaThis是一家“社会化分享”聚合按钮提供商,为45万多家网站提供“收藏&分享”按钮服务,这个聚合按钮上整合了如:QQ、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100多个社会化“收藏&分享”按钮。 JiaThis通过10月份分享数据,对将近4500多万用户对各种分享按钮的使用次数,进行综合分析统计,得出了以上数据报表。

名词解释:

分享量:网民使用JiaThis分享工具将页面分享到某一社会化媒体的次数

回流流量:分享到某一社会化媒体后,用户点击分享链接返回到分享页面的浏览次数

社会化媒体分析范文第3篇

>>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益广告互动传播构想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品牌传播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启示 微博:基于信任链传播的社会化媒体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手机新闻摄影传播分析 基于国外社会化媒体的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探析 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企业品牌传播研究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框架浅析 社会化媒体对传播方式的影响分析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大公关传播 病毒营销的社会化媒体传播动力挖掘 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学思考 论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 社会化媒体与全球传播 基于社会化媒体技术的社会化电子商务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管理研究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沟通策略 基于AISAS模型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 鹤丁.“罗尔事件”:公共与法治的双重考题[N].济南日报,2016 -12-01.

[9] 曹文星.基于微博平台的微公益传播研究[EB/OL].人民网,2012 -02-24..

[10] 高燕.微公益的伦理审视[D].重庆师范大学,201:30.

[11] 陈东利,邵龙宝.当下中国慈善文化困境与原因探析[J].兰州学刊,2011(11).

社会化媒体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老化;网络信息;社会化媒体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258-02

社化媒体来源于英文“Social Media”一词,2007年最早出现在一本叫做《CWhat is Social Media》的书中,作者AntonyMayfield给出了简介性的定义;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该定义强调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参与性,指出了社会化媒体的核心,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的特征。

1以用户研究为重点的社会化媒体研究

社会化媒体研究可以大体分为对社会化媒体自身的研究及社会化媒体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对社会化媒体自身的研究包括用户研究、技术基础研究和信任与风险研究。关于用户的研究主要从用户关系、用户行为、用户自身特点等角度出发。技术基础研究可以分为推荐系统研究、技术接受研究、标签系统研究等。隐私、信任与风险的研究也是社会化媒体研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包括隐私保护和信任危机研究。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社会化媒体就会失去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障。

用户行为的研究涉及行为预测和行动研究等。用户自身特点研究是指对用户性别、性别差异、用户动机、用户态度、用户忠诚度和用户黏性等方面的探索。例如:Brandtzaeg和Heim对1200个社交网络用户进行研究,发现用户使用社交网络存在很多种动机,最大的动机是认识新朋友,其次是与好友保持联系,最后才是一般性的社会交往。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的相关研究最早出现在2008年,2009年开始出现具体关系类型的研究,2011年,出现了对用户关系更为细致的研究,比如对关系强度和关系类型的研究用户行为研究。

在各学科领域内的应用研究可以大致分为行为学、社会学、传播学、信息科学、情报学等领域学科。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主要趋于细化,与各领域、应用密切结合,并出现了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在众多的社会化媒体研究中,信息老化的研究并不显眼,因此从信息计量学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化媒体进行跨学科信息老化研究,可以满足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诉求,其成果才更具现实意义,社会化媒体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2社会化媒体预测性研究

国外对社会化媒体的信息老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多研究的标准不一,结果也有误差,研究的目的也大多数是商业性质的。学术界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2010年,H Kwak等人认为:当一个热门话题在24小时之内没有相关的推文时,该话题失效。活跃期大多数为一个,且时间不长。他们认为一个热门话题不会永远热门下去,但是当它衰退之后仍有可能回归热潮。通过数据统计及分析,他们发现:73%的热门话题有单一的活跃期;活跃期绝大多数为一周或以内。50%的转发在1个小时之内,75%的转发在1天之内。

他们的研究还证明活跃期与话题类型有关。H Kwak等人把热门话题归为4个类别,发现每个类别都有自己的兴衰模式。Twitter用户更倾向于讨论来自于头条新闻的话题。这些话题的活跃期比较多。但是活跃期较长的是比较持久的话题:如有关体育队伍的话题、有关品牌的话题。

PageLever收集来自5个主页的20个状态更新。这些主页均有超过200万名粉丝。通过3中不同度量,Impression,Like,Comment做出折线图。当线趋向平缓时,就代表这个Post已经不在News Feed中出现了。

研究结果发现,对于这5个十分受欢迎的主页,他们在Facebook News Feed上Post的平均寿命粗略估计为22小时51分。这些Post的寿命区间很大,10-50小时均有。同时,研究者认为使用“Like(点赞)”作为测量Post寿命是一个比较好的参考对象。

Faceb00k Post的生命周期也与主页的影响力或是受欢迎程度有关。同时,根据Sotrender对英国范围内Facebook的研究,FacebookPost的寿命由于Timdine(时间轴)这个新功能的出现而延长了。

3不同平台的对比研究

社会化媒体包括博客、wild、微博、论坛、社交网络、RSS,不同平台的信息老化规律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Leskovec通过对模因的追踪分析表明,博客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对事件报道的峰值通常比西方传统主流媒体晚2.5小时左右。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量或关注度在达到峰值前缓慢增长,之后则迅速降低;而社会媒体增长相对较慢但持续性较高。此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博客,但其方法对微博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Twitter与Google Trend内容的新旧情况的比较也与上述结论相吻合,即社会化媒体对事件的持续度较高,传统网络媒体则实效性更强。

EdgeRank的研究者收集并调查了超过500个Facebook主页和超过30000条Post,以Facebook中的News Feed栏中的Post为分析对象。该项研究发现,Post的平均寿命约为3小时。最长可以达到10小时,最短可以达到15分钟。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EdgeRank分数较高的页面所发表的Post会在News Feed上停留更长时间,从而可以有更多机会收到关注(分享,评论,赞),从而延长了它的寿命。

马费城和高静以美味书签网站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书签信息的半衰期是557天;五大类域名半衰期长短排序为.com

4研究方法以个案分析为主

国内关于社会化媒体的研究主题和角度集中于企业营销模式、广告价值、传播机制、教育媒体等的行业应用以及中整体的信息网络结构、用户关系、节点影响力、交流网络等,研究方法限于个案分析、描述研究,关于社会媒体信息老化及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较少、略显单薄。

袁毅认为信息传播的面积、传播链长、传播的速度及传播的生命周期取决于事件本身、微博客空间内外的干扰因素、传播的节点以及节点的合理布局几个方面。他的研究也验证了强势节点与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具有正相关性,即强势节点出现越早,信息传播影响力越大。

朱梦娴以delicious网站一天中更新的80 622条书签为研究对象,根据用户标注的标签进行内容分类,测度其被引半衰期并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不同内容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不同:社会和生活类网页的半衰期较长,而以计算机技术和娱乐的相关网页半衰期较短。最后,提出了此研究在网络广告和挖掘网页价值中的应用。

5小结

从以上众多研究中可以看出,宏观上看,国内外对社会化媒体的信息老化研究都不多,而且其研究目的商业味较浓,学术研究单薄,还处于起步阶段。

社会化媒体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

一、绪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司越来越意识到,向新客户推销市场的最佳方式是利用他们当前客户的反馈意见。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体等技术,市场营销不断变化。现在查找产品并在线购物更容易。公司发现,在客户的社交媒体上使用客户的存在可以成为在这种环境下销售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步入网络世界,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互联网连通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人们的生活,使语言、国籍、文化不再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壁垒。网络已经从最初的单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直接参与制作和内容,在网络上实现社交互动,通过内容的分享、创意等方式来塑造网络中的自我形态向使用发展至今天的双向交流,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网络时代,消费者聚集且活跃在网络平台之上,网络社群密度增加,其行为习惯与心理偏好都对企业营销决策方面的影响不可小觑。

伴随着社会化媒体功能趋于丰满,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集中阵地。微博、博客、SNS 社区、视频和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平台纷纷出现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彰显了网络时代企业营销的模式与方向变化。消费者网络习惯发生改变,参与感的增强使得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更加倾向于主动参与。

国外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起步较早,Antony所著的《What is Social Media》一书中最早出现“社会化媒体”一词,给出了其定义、特征和具体形态,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和连通性这六大特征。并论述了典型社会化媒体的运作方式。之后国外针对社会化媒体的文献研究主要可划分为社会化媒体发展趋势的研究、社会化媒体用户的研究以及社会化媒体营销相关方面的研究。在国外文献中,主要认为社会化媒体将实现整合化、多样化、消费者自主化的发展趋势,因而消费者将更多地影响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分析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国内在社会化媒体及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方面起步相对国外较晚,国内学者张哲对于社会化媒体的界定主要包括博客(Blog)、维基(Wiki)、论坛(BBS)、社交网络(SNS)、播客(Podcast)、微型博客(Twitter)、内容社区(Content Community)7 种形式。国内针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认为其将具更大的包容性、整合性,通过电视、网络、手机“三屏联动”的营销趋势也将很快形成,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社会化媒体营销

社会化媒体营销是一个外来词汇,英文名 Social Media Marketing,简称 SMM。就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微博等媒体平台进行营销、销售、公共处理和客户服务维护及开拓的一种营销方式,做到宣传企业品牌与产品,吸引争取客户并实现产品销售。目前比较普遍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式有论坛营销、博客营销、问答营销、视频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

首先,社会化媒体营销客户群体精准度定位较高。

其次,社会媒体营销互动特性缩短企业和用户的距离。

第三,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式具有多样性。

第四,社会化媒体能够加速口碑传播,提高顾客忠诚度。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

(一)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

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在本质上脱离不了传统的营销方式。在学者提出的营销理论基础上,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角度,进行组合分析,系y梳理为PCCP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PCCP中,社会化媒体营销所涉及的营销要素分别如下:

产品(Product))在社会化媒体中,产品代表的层面被丰富化,首先,产品包含了企业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以及与其相关的所有产品信息;其次,产品与企业本身的形象融合为一体,即,产品即代表了企业,企业既是产品。

消费者(Customer))在社会化媒体中,消费者这一概念,从个体层面上说,是指存在于市场中的每一个消费单元,通过社会化媒体的聚合力产生群体营销,在一个个独立的消费者单元之间建立起信息通路,从而产生了虚拟的群体组织;从信息产生的层面,消费者是市场需求及产品反馈信息的产生来源和接受对象。

沟通(Communication))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沟通指的是借助社会化媒体,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和互动,通过这些活动,产品信息!企业品牌理念及消费者需求等相关营销信息实现了有效而充分地流动,从而达到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目的。

渠道(Place))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渠道与消费者类似,具有双重概念。从个体层面,指的是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线上和线下的渠道实体本身;从功能层而来说,社会化媒体本身就是企业所拥有的渠道之一。

(二)PCCP策略分析

1.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根据市场营销学理论,消费者的购买过程由以下五个阶段组成:产生需求一信息收集一选择评估一购买决定一购后行为,他们分别对应:需要产品一了解产品一挑选产品一购买产品一评价产品(或购后服务等)在这个五个阶段中,社会化媒体对信息收集,也就是了解产品这个阶段的影响重大。

在社会化媒体的时代,“个人来源”和“经验来源”则以UGC的形式,通过网络开始大行其道,是为“网络分享”和“网络口碑”根据“社会认同”的群体影响力理论,个人在群体中存在从众心理,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加了解所处的情况,他人的行为也总是合理和正确的,因此个人会做出和他人一样的行为,以获得群体的认同,这种效应就是“社会认同”于是消费者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买东西的人说的话。

这些“个人来源”和“经验来源”的信息主要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交易社区和其他社会化媒体呈现,再经过搜索引擎对社会化媒体的抓取实现了对“个人来源”和“经验来源”的信息汇聚,从而扩大了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比如淘宝网设置的用户评论等。

2.沟通与融入,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对话式营销”

利用社会化媒体,企业具象为一个社会化媒体“用户”并以这样的身份与消费者进行对话式交流,实现充分的沟通与互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与消费者建立朋友关系。社会化媒体营销通过直接,亲和的沟通形式,试图重新建立与消费者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它使企业能通过逐步融入自己消费者的人群当中,这时企业站在了与消费者沟通的对面而不再是对立面,它改变了传统营销中消费者被动地接受营销轰炸的状况,使企业能与消费者建立一种双向的!互动的沟通渠道,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淡化传统营销中企业与消费者间那种较明显的功利性的商业关系,让企业与消费者重新建立一种较为朴素的“人际关系”。

3.PCCP与4P,4C传统理论相比较

4P理论以产品策略为基础,制造商决定制造某一产品,随即设定一个弥补成本并获得最大利润的价格,经由其掌控的配销渠道,将产品推向市场,加以“促销"因此,传统营销策略组合对企业的销售产生重大影响,其目的在于如何将产品卖出去,而就社会化媒体营销而言,若利用4P理论进行分析,无法涵盖社会化媒体营销对于用户需求及社会化关系建立维系等营销策略的关注。

4C理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注重资源整合,建立企业形象,通过双向的关系传播,与用户实现沟通,但有可能会误导企业过分重视用户需求,而忽略产品本身或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且4C理论过分停留在需求层面,对于营销下游诸如渠道和推广的关注过小“利用4C理论解释社会化媒体营销,则会忽略企业对于产品和企业品牌传播的关注以及企业对于客户关系的重视,而只能关注用户需求及有效的市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