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62-02

随着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根据社会的实际需出发,我国自2009年开始设置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侧重科研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是以专业的实践方面为导向,重视的是实践和应用,着重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突出的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目前我国在不断加大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国内5年来在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上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从认识角度上出发,大量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没有把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大部分优秀生源即使将来的职业规划不是科研工作,其优先报考的仍然是学术型硕士,这导致了专业型研究生的生源相对较差。其次,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过多地依赖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第三,没有建立起独立、客观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探讨了理工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保障体系,以期对相关领域研究生培养有所借鉴。

一、环境工程专业型学位简介与培养保障体系构成

环境工程领域主要面向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环保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环境工程领域任职资格密切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要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环境工程问题。为了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可行的培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国内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经验,该保障体系可以简单归纳为:培养方案+培养环境+培养质量评价。培养方案主要定位培养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和培养环节、确定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课题进行具体要求等。培养方案执行成功与否在于人才培养环境的优劣,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的物质条件(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的配置、图书和电子信息资料等)和师资条件等。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检验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的途径,及时调整相关培养环节的主要依据。

二、制定合理的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

目前大部分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都是在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改而来。首先从课程设置角度讲,不少院校的两套培养方案的区别度不大,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相似,而在培养方案执行中,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甚至在一起上课。在理论知识学习这一环节,还没有突出专业型硕士应当侧重的知识特点。很显然,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应当与专业型硕士将来职业化、技能化的特点密切结合。以水污染控制技术相关课程为例,学术型研究生应掌握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以期将来从事该领域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对于专业型硕士授课内容来说,除了解最前沿的理论研究进展外,更重要的是重视那些已经在工程中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即将在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技术,要掌握这些技术的原理、适用场合与条件、工艺参数的影响以及设计方法。再以对毕业课题的要求为例,不同于对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性的要求,相对而言专业型硕士论文在一定的创新基础上,更重视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专业型硕士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实际的环境工程问题。选题范围包括:(1)环境工程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对国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的研发;(2)环境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或设备、工艺的改进设计;(3)环境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等的应用研究;(4)对各种行业企事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预研课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培养单位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现有条件和自身的特长,不要盲目模仿其他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三、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是顺利实施培养方案的前提,硬件环境除了基础性的实验室条件外,还包括重要的师资条件及图书资料、电子信息资源等。专业型硕士培养在师资上有特殊的要求,即授课老师或导师要同时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水平。从目前大部分专业型硕士培养单位来看,相当数量导师的专业实践水平不能满足培养专业型硕士的要求,但实际上正承担着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工作。大部分硕士生导师,尤其是现在成长起来的年轻导师,普遍的经历是读书获得学位后就业到高校或科研单位成为硕士生导师,因此欠缺专业实践能力。对部分硕士生导师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再提高,是构建良好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环节。国内一些高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专业型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即聘请校外企业中具有较高专业实践水平的工程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前来看,如何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落实企业导师的责任和义务,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是“双导师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落实“双导师制”,学校与企业间的科研合作、技术服务也能为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举例说明,目前国内环保公司和生产企业寻找高校或专职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新工艺、新产品或新设备用于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处理处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学校和企业开展的这些活动中,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边学习边实践参与上述工作,可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手段。由于这些工作主要面向企业实际的环境问题,因此恰恰符合了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此外,通过在一定规模的企业(如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大型污水处理厂、火力发电厂等)建立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也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举措。

四、建立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需要程度进行判断的过程。构建完善的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一般针对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评价,所需要的信息包括在校期间的理论课成绩、实践环节表现出的动手能力、毕业课题完成情况、情况、毕业答辩情况、企业实践情况及企业导师的评价、就业情况及在就业时的表现等。而若要针对一个专业型硕士学科点评价其研究生培养质量则要复杂很多,可以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一般认为该体系应包括:师资评价、实验设备与图书资料及电子资源评价、研究生评价、研究生管理措施执行情况评价、相关社会评价等。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而构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系统。

对于不同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在评价的层面和指标上肯定有相通之处,而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具有导向性的,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的评价体系。举例说明,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中发表高水平论文是对其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尽管仍旧存在这一考察点,但其在对研究生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应相对下降。总之,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并没有评价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的成熟体系,如何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并通过评价体系的引导和反馈作用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工作是未来本领域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白冰,吴林娜.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出版科学,2012,20(5):18-21.

[2]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2-48.

[3]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研究,2010,97(4):7-9.

[4]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l-7.

[5]昊仁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20(1):52-55.

[6]赵巍.浅析对学术型硕士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6):118-121.

[7]熊玲,扶雄等,李忠,谢明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⑴:51-54.

[8]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42-48.

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环境科学论文2800字(一):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论文

摘要: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文章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从而达到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创新

一、引言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研究领域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学科。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环境科学专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适应社会及环保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急需探索出培养创新专业人才的路径,强化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社会及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是为适应轻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需要应运而生的,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该专业始终以社会及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逐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专业创办以来,坚持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生产实习中,系、教研室主任和科任老师带队,深入现场指导,使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学到了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性,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作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施体系,课程体系建构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在常规学习中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积极实践,锤炼自身,适应专业发展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既要包含体育、外语、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类学科,又要包含生态学、环境监测与分析、分析化学等学科专业课程;既要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有集中实践环节;既要有必修课程夯实专业知识,又要有选修课程,给予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与未来发展方向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与平台。此外,课程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不断调整课程结构,随时增加或者删除科目,突出学校专业特色和市场引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重视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本专业开设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子电工、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环境学导论、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地学、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向——环境工程方向和环境科学方向。其中环境工程方向包括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质量评价、创新创业基础;环境科学方向包括环保设备的设计与应用、饮用水处理工艺与工程、环境法学、创新创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的自己的爱好和规划选择除“创新创业基础”之外的任意三门专业方向课程。

(三)重视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工作,检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了解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的联系与区别,体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为其将来参加工作、选择就业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将生产实习的时间延长为一个学期,学生就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到生产第一线,提炼知识、拓展视野、锻炼能力。这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思想,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其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索出一种校企联合、合作育人的有效模式

1)校企联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邀请相关产业、行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制订与生产实践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校企联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对部分课程进行合并和增删,以适应专业技术的提升和行业发展需求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聘请环境工程行业及知名企业的总经理、高级技术主管、核心研发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专业讲座、专业教育、理论授课,带来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使学生及时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与市场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3)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按照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企业内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实践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实践岗位与课程体系,安排实践指导老师,出具实践鉴定报告,接受或推荐实践学生就业,较好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4)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在人才培养需求上,企业及时将市场需求动态反馈给学校,校内教学及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与评价标准,在学生学习期间对学生进行动态考核与评价,切实保证实践教学效果。5)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环境工程专业除了设立校内奖学金,还广泛设立企业奖学金,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激励途径。

(二)强化专业实践模块

作为紧跟时代潮流发展、不断动态变化的应用学科,环境科学时刻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论是在生态发展层面、学术层面、企业实践层面,抑或是高校教学层面。因此,环境科学教学应当紧跟发展潮流,注重专业实践,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参与实验室、实习、实训,得以锻炼和提高。首先,强化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引入项目化教学,学生在课程中能够根据某一相对独立的项目展开学习,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其次,可以组织技能比赛、开设校级科研项目,一方面能够替代传统的作业训练,另一方面,专业的评审队伍和结果能够使学生得到反馈、取得更大进步。

五、结语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全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优化,构建具有應用型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科研成果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论文

摘要:在环境科学概论实践教学中引入科研热点知识和成果,能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欲望的同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应用能力。通过环境科学概论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成果的经验介绍和实例分析,本文总结了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应用方法,为环境科学教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成果;环境科学;教学;途径

1前言

环境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全球热点问题,环境科学涵盖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技术理论和方法指导,该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也一直受到环境相关专业的重视。但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仍存在教学方法落后、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也无法全面地反映其科学内涵。为提高教学效果、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前沿科技和热点,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效果。

2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现状

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没能发挥该学科应有的作用。

2.1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环境科学相关研究发展飞速,前沿热点实时变化,而教科书从修订、审批到最终通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因此教材很难紧跟科学前沿实时更新。一般来说,环境科学概论的教科书会用大多数篇幅介绍基础理论知识,极少涵盖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应用。教科书的局限性导致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的只是理论知识和针对过去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及技术方法,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2.2教学形式单一

环境科学概论包含许多基础理论知識,且如上文所言,教科书的内容局限落后。在这种前提下,仍存在许多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方面讲解理论知识,而不进行扩展和应用。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课堂,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甚至会产生学生自学教科书的现象。在形式单一的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仅为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其科研应用,也没有掌握该课程涉及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的教学,也会影响毕业生质量。

3在教学中引入科技成果的途径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环境科学问题也日渐增多,如雾霾、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工程三废排放等。但同时,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也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大量科研人员投入到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研发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为环境科学领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案例。教科书存在难以及时更新的局限性,考虑到教科书的严谨性和受限制的信息量,也很难选择涵盖哪些案例和技术更为合适。因此,教师需要成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的主力。

3.1紧跟学科发展方向,关注科研动态

时刻关注前沿,了解学科发展情况和热点,是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唯有多关注前沿动态,教师才可能选择合适的、前沿的学术成果补充进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讲解并探讨案例,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发展。例如教科书中有关“伦敦烟雾”的叙述部分,教师可以补充中国治理雾霾的有效技术和措施,以及国内外对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新技术、新理论,同时还可以对几次重大大气污染事件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清楚大气污染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者解决这类问题时的思路。

3.2传统知识体系穿插前沿科研成果

传统知识体系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仍然是学生需要深刻理解的主要内容,引入科研成果归根结底也还是为了让理论知识不止存在于纸面,而能成为学生日后解决相关问题时的有力工具。因此教师实际是在原来的教学计划中穿插介绍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避免单一的“照本宣科”打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传统知识体系中与最新研究进展有较大断层的内容,教师用科研前沿进行补充和完善,或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学习到更新后的更为实用的内容。教师讲解环境科学前沿领域的案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剖析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

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一、环境工程专业型学位简介与培养保障体系构成

环境工程领域主要面向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环保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环境工程领域任职资格密切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要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环境工程问题。为了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可行的培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国内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经验,该保障体系可以简单归纳为:培养方案+培养环境+培养质量评价。培养方案主要定位培养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和培养环节、确定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课题进行具体要求等。培养方案执行成功与否在于人才培养环境的优劣,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的物质条件(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的配置、图书和电子信息资料等)和师资条件等。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检验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的途径,及时调整相关培养环节的主要依据。

二、制定合理的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

目前大部分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都是在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改而来。首先从课程设置角度讲,不少院校的两套培养方案的区别度不大,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相似,而在培养方案执行中,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甚至在一起上课。在理论知识学习这一环节,还没有突出专业型硕士应当侧重的知识特点。很显然,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应当与专业型硕士将来职业化、技能化的特点密切结合。以水污染控制技术相关课程为例,学术型研究生应掌握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以期将来从事该领域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对于专业型硕士授课内容来说,除了解最前沿的理论研究进展外,更重要的是重视那些已经在工程中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即将在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技术,要掌握这些技术的原理、适用场合与条件、工艺参数的影响以及设计方法。再以对毕业课题的要求为例,不同于对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性的要求,相对而言专业型硕士论文在一定的创新基础上,更重视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专业型硕士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实际的环境工程问题。选题范围包括:

(1)环境工程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对国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的研发;

(2)环境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或设备、工艺的改进设计;

(3)环境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等的应用研究;

(4)对各种行业企事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预研课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培养单位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现有条件和自身的特长,不要盲目模仿其他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三、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是顺利实施培养方案的前提,硬件环境除了基础性的实验室条件外,还包括重要的师资条件及图书资料、电子信息资源等。专业型硕士培养在师资上有特殊的要求,即授课老师或导师要同时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水平。从目前大部分专业型硕士培养单位来看,相当数量导师的专业实践水平不能满足培养专业型硕士的要求,但实际上正承担着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工作。大部分硕士生导师,尤其是现在成长起来的年轻导师,普遍的经历是读书获得学位后就业到高校或科研单位成为硕士生导师,因此欠缺专业实践能力。对部分硕士生导师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再提高,是构建良好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环节。国内一些高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专业型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即聘请校外企业中具有较高专业实践水平的工程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前来看,如何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落实企业导师的责任和义务,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是“双导师制”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落实“双导师制”,学校与企业间的科研合作、技术服务也能为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举例说明,目前国内环保公司和生产企业寻找高校或专职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新工艺、新产品或新设备用于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处理处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学校和企业开展的这些活动中,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边学习边实践参与上述工作,可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手段。由于这些工作主要面向企业实际的环境问题,因此恰恰符合了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此外,通过在一定规模的企业(如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大型污水处理厂、火力发电厂等)建立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也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举措。

四、建立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

一、调研过程

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分别对13家环保研究院、环保企业和10所高校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1)环境工程的工作领域由传统的污染控制逐渐扩展到环境修复新方向,如广西地勘院、云南地勘院、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等开展了土壤修复;(2)在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中,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一些和行业相关的特色课,如西安石油大学开设“石油工业污染与控制技术”课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开设“矿山环境修复与治理”课程;(3)一些高校除了传统的污染控制类的课程外,逐渐开设一些相关领域的课程,如河北工业大学开设了“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开设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课程。

二、培养方案的框架

(一)依据与思路

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基础适度、口径适中、特色突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环境工程就业方向、学校特色和环境工程校级重点学科具备的基础,构建思路主要有:在保留污染控制方向基础上,增加生态修复方向选修课模块;满足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实践的整合与衔接;融合学校行业特色。

(二)培养体系

1.素质培养。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类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语言文学类课程等,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开设安全科技概论、安全法律法规、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2.知识培养。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四大模块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环境保护工艺及工程的设计、设施运营与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开设“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场地污染风险评价”、“矿山生态修复”等选修课,扩展生态修复领域的知识。3.能力培养。通过系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集中实践教学、自主开放实验、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设计及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及工程综合、自学能力等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理论教学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践教学有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训练、科技活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其中,必修课中实验(上机)的总学分为12学分,因此,实践总学分为42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26.3%。

(四)课程与实践的设置

应用型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2]

(五)培养环节

1.课堂环节。理论课堂教学是高校本科培养的主体环节,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3],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理论课堂教学的学分总数为118学分,其中必修94学分、选修24学分。2.实验环节。构建了“普适基本技能、学科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与综合技能”3大模块、15门课程的实验训练,倡导每门含实验的课程开设综合类、设计类实验项目。实验环节的学分总数为12学分。3.实践环节。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污染源调查实训、环境工程识图与绘图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学分总数为30学分。目前,已建立三河环境监测站、常青污染源治理有限公司、唐山陡河电力实业总公司、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北京市环卫集团二清分公司五个校外实习基地。4.课外环节。课外活动是本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自主开放实验、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各类竞赛等,学分数为4学分。

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program, requirements,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s engineering of Municipal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 College.

关键词: 开放性;实验教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Key words: open;experimental teaching;laboratory;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s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65-02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就业单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试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采用开放性试验教学就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思维以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湖南城市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在专业理论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1-2]。

1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意义

由于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缺乏思考,因此不能很好的激发学习的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由于开放性试验教学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是较高层次的自主实践活动,实验教学的指导思路是改变过去以基本操作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在开放性教学活动中,学生从选题,到搜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直至最终形成阶段性成果,始终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对科学研究的切身体验。同时对于在实验教学计划外再进行实验学习、锻炼、研究的同学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借助于开放性学习,学生不仅能学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知识,而且能学到学习和研究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知识的方法。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学生整理科研成果的能力,通过实验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2-4]。

2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方案与要求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室中热工基础和暖通空调实验设备较齐全、先进,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且师资力量雄厚,因此作为第一批开放性实验课程。传统的实验方式一般所开实验模式是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出几个实验内容,每个必须将所要求的实验内容作完。而在开放性试验中,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试验题目,并提出试验方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题目,但是试验方案要由指导教师确认是否可行。开放性试验的关键就是设计试验题目,而试验内容应当结合学科的发展,使学生体会到学科发展的新动态。难度适中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并得到相应的锻炼。可操作性是要求实验的题目与实验室的条件、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相一致,避免出现实验过程失控的现象。具体操作首先由学生填写开放性实验申请书,确定实验项目及参与该实验学生人员。此次开放性实验的实验项目首先要有项目设计论证,包括:①选题:本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②内容:本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观点;③预期价值:本项目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④主要参考文献。此外还需有实验目的,实验方案设计等,然后由指导老师评审。针对此次开放性实验制定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室综合开放性实验规范》。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是学生系统接受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要阶段。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目标:①管理方面:实行全面开放性教学,做到时间开放、内容开放、兴趣开放、创新基地开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②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基本技能及实验的基础理论,了解现代给排水工程专业实验新技术与知识;③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研究实验规律的能力;④创新素质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钻研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试验。通过试验教学,学生应当掌握试验检验理论的方法、寻求物理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寻求最佳方案的方法以及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等。因此,在试验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试验的方法,让学生练习用仪器进行观察,在处理数据中锻炼分类和数学归纳的方法,在误差计算分析中练习比较、分析等科学方法等,使得学生掌握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处理数据的能力。此外,我们应当明确,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不是为使学生学到某些具体的知识。

3 开放性实验的考核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按实验教学大纲规定出实验内容和实验学时,实验内容与具体的实验方案早就确定好了,由实验指导教师做大量的实验准备工作,学生只需按实验流程按部就班就可以了,而这种做法显然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而开放性实验为满足学生的实验兴趣,提供他们实际操作动手锻炼的机会,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做实验的同学提出申请后,提前与实验室预约,由实验老师统一调配实验时间。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是实验教学成功的保障。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是以早就拟订好的实验报告模式,只要按部就班的填写就行了,而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以实验报告为标准,还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探讨,以及讨论、分析实验成果,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掌握了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总结实验数据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的时候还应建立登记制度,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保证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实验考核主要注重着几个方面的情况:①实验方案的准备情况即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周密性和可行性,对方案的理解程度;②实验操作技能水平,使用器材、仪表的技能水平;③实验现象的观察测量、判断和描述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况;④对实验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加工、解释和讨论的情况,实验结果的质和量、速度、结论的正确性等;⑤对实验的态度、兴趣、参与和投入程度,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态度等。

科学的考核测评体系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目前的实验教学考核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学生只要来实验室做实验,实验成绩就能通过。我们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考试办法进行了适当改革,学生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内、课外和期末考试。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设计性实验活动的积极性,对正在学习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创新设计实验每完成一个并经评议达到良好者,实验课程成绩加10~20分,同时在完成实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如有两个创新设计实验达到优良者,由系和学生处联合颁发“科技实验优胜奖”,对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科学性的成果,将推荐在校学报发表,并颁发“科技实验创新奖”。

4 结束语

开放性实验教学,可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提高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的利用率、实验的开出率,同时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认真的钻研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开放性实验教学,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构建实验室创新体系,这是一个长期的、循环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师生们广泛、长期的参与。

参考文献:

[1]金正一.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