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责任的体系

社会责任的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责任的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责任的体系

社会责任的体系范文第1篇

社会责任统计目标

社会责任统计的目标是满足社会需要,提高社会效益。把握社会责任统计的目的应注意:社会责任统计工作的重点应主要放在提高社会效益上。其方法的变革和发展是以如何提高社会效益为前提的,并主要利用各种价值形式通过对统计对象的管理影响其社会效益。过去,人们没有把与经济过程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在统计内来评价经济效益,结果造成经济过程的“内部经济性”掩盖了“外部非经济性”。然而,企业的活动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正确评价其关系已经成为统计的目标之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矛盾统一的一对概念,二者的矛盾即前文所述“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之矛盾;二者的统一性体现在:经济效益提高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有利于解决就业,提高人员的素质等,从而促进社会效益提高。反之,合理充分利用资源,保护了环境,履行了社会责任,也就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责任统计指标体系

社会责任的信息可以包括一些企业贡献类活动,以指标的形式列入统计报表之中。除货币化的信息外,将内部员工福利、外部社会贡献等许多内容列入核算中,不单纯地使用货币计量单位,同时结合劳动量、实物量和其他的计量手段进行定量、定性判断。

社会责任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涵盖员工福利、社会贡献和资源代价三方面内容。员工福利指标包括人均月工作时长、员工收入增长与企业利润增长比较相对数、参加社会保险员工比重、年人均带薪节假日数、员工接受在岗培训时长、人均收入等;社会贡献指标包括上缴税金总额、社会慈善捐赠总价值、产品配套国内采购总额、技术研发投入总额等;资源代价指标包括单位GDP(利润)、能源消耗量、二次利用资源总价值等。

社会责任统计的方法体系

1. 预测计划体系。预测就是通过分析研究各种影响社会责任履行的因素,利用大量相关数据对一定时期的社会成本、社会效益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和预见,以便合理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编制企业社会责任计划,使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更有预见性、目的性和效益性。社会责任计划是企业以多种计量形式确定在计划期内履行社会责任所应达到的生产经营目标,目的在于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科学合理的社会责任计划,需要在企业内部分解指标,层层下达,明确内部各部门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职责,将计划落到实处。

2. 核算报告体系。核算报告体系是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为企业全面经营决策提供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方面实行社会责任统计的总分类核算。这主要是以货币形式记录、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以考虑设置以下内容:(1)社会资产。用来核算企业给社会提供效益的资源,如企业为社会福利事业所进行的投资,用于治理“三废”而购置的固定资产等。(2)社会负债。用来核算企业因社会责任引起的将用现金、劳务或其他资产予以偿付的那些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权。如企业由于生产造成污染,在当前情况下企业还未解决,而造成的损失在将来某一日期需要偿付。(3)社会成本。核算企业通过自己的生产经营给外部造成价值牺牲的补偿支出,如企业的环境治理费用、资源保护费用、罚款支出等。(4)社会效益。核算企业通过自己的生产经营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即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如企业利用“三废”所创造的价值等。(5)社会损益,即社会效益减去社会成本后的净额。

核算报告体系的另一方面是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它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各种信息资料,以及如何完成、在什么社会区域中完成其社会责任的情况资料。对一些非货币性的企业社会信息,一般主要采用文字说明的叙述报告形式。而对货币性信息可采用以下几种报告形式:(1)在现有统计报表中增加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项目;(2)编制社会收益表,反映企业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以及社会损益;(3)编制社会经济营运表,反映企业与社会公众、社会环境、社会产品等方面有关的情况;(4)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社会资产和社会负债。

3. 控制监督体系。控制主要是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以使实际社会责任履行得更好,以达到社会责任目标的要求。监督体系主要是监督企业是否按照社会责任计划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内部各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真正贯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4. 分析考核体系。分析体系主要是通过考察社会责任履行与其影响因素的依存程度,开展社会责任目标、社会责任构成以及社会责任履行程度等项目的分析,探讨与实现最优社会责任方案,以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考核体系则通过各种社会责任指标(如社会资源利用率等)反映社会责任、社会成本、社会效益三者的内在联系,从而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效益。

社会责任统计计量方法

社会责任统计的计量较之传统统计更具复杂性和模糊性,它通常无法单纯以价格为前提,它所要计量的对象也往往无法货币化、数字化,因而社会责任统计的计量方法在传统统计的基础上有着大量的创新。这一方法体系包括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间接评价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成本法。

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例如综合分析法、调查分析法与历史成本法的结合。社会责任统计可利用历史成本法对某些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进行计量,以便能公正、客观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是,并非所有的责任项目都可以用历史成本来评价的,往往需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它进行估价,从而合理确定赔偿数额和相应治理费用。

间接评价法,例如可以采用替代品评价法。当某项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无法用直接的方法把它确定下来时,可以通过估计有相当效用或牺牲的项目间接地来确定。

社会公正法,例如可以采用法院裁决法。企业生产给社会造成损失数额的确定,受害者往往是估价过高而企业往往估价偏低,因此可以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或政府职能部门来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

社会责任的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涵;建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2

近几年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极大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整个社会对企业的强烈要求和期望,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西方国家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它仍然是学术界和商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一、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1924年美国著名学者谢尔顿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有关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经营要与企业内外部各种利益关系或者需要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道德伦理有关。在随后的时间里,关于对社会责任的研究逐步发展到以企业经理人除了对股东负责之外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的方向,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在压力。社会公众希望企业实现其经济目标的同时,能够遵守法律,讲伦理道德,多做对社会有益的公共活动。1953年,企业社会责任之父-伯尔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开启了企业是否需要社会责任现代辩论。1979年美国卡罗尔教授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某特定时期社会公众希望企业履行的义务,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并构造成一个金字塔模型,在模型中经济责任是最基础的,但占有比例也是最大的,法律的、伦理的以及慈善的责任依次向上递减。

文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重点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责任两方面进行总结,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CSR) 是指企业对股东、员工、社会公众与环境等所承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仅要创造社会财富,向股东负责,还要向主要利益相关者(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社会环境、市民机构、压力集团)负责。尊重人权,维护工作人员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还要对社会负责,遵守法律,践行道德伦理,保护自然环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二)利益者相关理论

20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利益相关者理论正在逐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影响不断扩大,人们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该理论对当时的企业管理方式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冲击。1984年,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与传统的股东之上主义相比,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最先适用于企业股东投资收益分配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定论,在文章中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组织内外部中因组织活动而受到影响的任何相关者,并根据受到影响程度的不同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政府、供应商、债权人、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和影响受到管理学界的极大关注,很多管理学者将这一理论加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当中,这一理论更加明确的提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可度量化。该理论也是本文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具有目的性。在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考虑上,我们主要是为了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找出企业的履行缺点和不足,提出完善和改进的方法,最终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在构建评价指标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评价的主要目的还要兼顾选择指标的数量和针对性,使我们选取的衡量指标能够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真实现状。

2.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性。构建的评价体系的测量指标不仅要反映当今我国企业面临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而且还要符合国际社会责任评价标准。 同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也要坚持以发展的观点来选取测量指标,以确保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远见性。

3.具有科学性。评价体系所选取的测量指标一定要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结合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情况和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出科学的衡量。当然,评价指标体系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容易获得,且比较容易计算,获取的信息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具有可比性。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选取评价测量指标的时候要简单明了,易于对比,计算基础统一等,只有统一可在一起对比的指标,才能真正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真实情况,更好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下,结合我国社会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债权人、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因此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应包括对股东、员工、消费者、债权人、供应商、政府、社区的评价指标。文章中各项衡量指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加全面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同时,文章也考虑到定量数据较难获取,所以文章中评价体系是通过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来测量的,旨在更加全面的评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在对企业承担对股东的社会责任的衡量中,更加注重股东的资本是否增值保值,是否可以实现长期投资回报,股东权益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股东权益报酬率的高低等定量指标,还有就是定性指标,如资本是否安全,是否实现长期盈利能力等。在对员工的评价指标中,比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员工福利待遇和安全、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及增长、企业员工培养教育评价指标等定量指标,以及对是否有对用工歧视等方面的定性指标。在对客户的评价指标中,对承诺实现率,消费者投诉率,顾客流失率,产品质量合格率等做了定量分析,对产品虚假宣传,产品服务的方便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分析。对政府的评价指标中,文章重点做出对企业上缴税率、捐赠收入比率和社会贡献率的定量分析,企业通过对政府上缴税收和捐赠以及社会贡献,体现企业对政府政策的支持,对财政收入的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对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中,除了对企业交易合同履行率以及能否保证付款的时间等方面的定量指标,也添加了财务方面的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如应付账款周转率与现金与应付账款比率。对债权人的评价指标中,主要考虑的定量指标就是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以及已获利息报酬率等,还有关于不良信用记录的定性分析。对社区的评价指标中,考虑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主要表现在社会捐赠率、就业率、环保投资率等定量指标。

当然,本文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也有缺陷和不足,例如在对政府的评价指标中,税费比率可能由于企业某些原因不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对用工的指标中没有区别企业性质,还有就是企业对于员工就业是否公平,受到歧视的评价中,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由于企业所经营的内容不同,甚至所处的行业也各不相同,对承担社会责任的内涵也就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评价的时候,应对不同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企业组织的特点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评价测量指标。科学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企业明确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益于促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睿.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J].商品与质量,2012(06).

[2]洪旭,杨锡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1).

[3]王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J].生产力研究,2009(10).

[4]王丽,徐海波,王雅君,王亚坤.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7).

[5]杜剑.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14).

社会责任的体系范文第3篇

ISO 26000对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和付诸实践提供了指南。ISO 26000认为,为全面融入社会责任,组织需要开展全面的管理变革,但这种变革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以现有的体系、政策、结构和网络为基础。

根据天津电力所处的社会责任实践阶段,本文主要讨论全面融合社会责任阶段所做的工作,具体就是其中的社会责任融入组织治理、制度和程序。指标体系建设是融入组织决策、组织结构、制度和程序的最有效手段。

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继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0年颁布关于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要标准ISO 26000。这也是社会责任领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标准。

ISO 26000将企业社会责任(CSR)推广到任何形式组织的社会责任,在全球明确了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原则,确定了践行社会责任的核心主题,并且描述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社会责任融入组织战略和日常活动的方法。ISO26000系统地总结了社会责任发展史,概括出其基本特征和实践,指出了社会责任的最佳实践和发展趋势。

ISO 26000将社会责任议题归纳为七个核心方面,即公司治理、人权、劳工、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以及对社会发展作贡献等。这些主题包含了任何组织决策和活动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最可能影响。确认某个议题的重要性,既要考虑到利益相关方对它的关注程度,又要考虑到其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该标准的出台使社会责任探讨的焦点,从是否应该实施转移到如何实施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责任标准。当前,企业应当顺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变化,尽快建立符合自身实际、与国际接轨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以全面了解自身履责状况,系统、有针对性地提高履责水平,符合国际标准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报告,有效提高核心竞争力。

天津电力社会责任工作基础

作为关系天津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骨干企业,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天津电力)承担着优化地区能源资源配置,保障和促进天津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任务,担负着建设、运营和发展天津电网的重大责任。

天津电力连续三年社会责任实践报告,以丰富履责案例和统计数据,全面、系统、形象地反映了电网企业履责情况,完整地披露了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行为、绩效和履责承诺,展示了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推动社会责任根植基层的具体实践。

经过连续多年的社会责任实践,天津电力已经由“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要履行哪些社会责任”深入到“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之后,公司迫切需要在确定企业社会责任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电网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解决以下问题:文字性描述较多,缺乏定量化指标;各年度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纵向评价和横向对比缺乏依据;内容覆盖面广,但层次、重点不突出,对履责情况缺乏一般性的原则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衡量标准;作为非上市公司,第三方审计鉴证力不够。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从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制度管理思想转变的体现,使社会责任管理不再依靠经验,而是通过制度和科学的方法,引入系统化、理论化的管理方法,将管理目标定量化、具体化。

更进一步,一个组织的管理目标,如果能按照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同时展开,形成有机的、立体的指标系统,不仅使各级社会责任管理人员和每个人对目标整体一目了然,也能明确各部门的目标。

ISO 26000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构建思路。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各级指标的选择与设计应遵循什么样的逻辑框架。天津电力社会责任指标按照一级指标的逻辑框架——中间层级指标的逻辑框架——末级指标的逻辑框架构建。

一级指标逻辑框架

对于一级指标,按照利益相关方进行划分。根据ISO26000国际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企业应对其产品和决策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负责。据此,为进一步细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一级指标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政府、投资者、客户、员工、商业伙伴和社区以及环境七个指标。

二级三级指标逻辑框架

中间层级及末级指标是在一级指标基础上的细化。按照社会责任实践的内容性质将指标体系划分为能体现效率性的指标、能体现公平性的指标以及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在具体构建这些二级指标时,对应ISO 26000各项议题的实践要求,结合电网企业的实际,进行参考,确定担责内容的二级指标。

限于篇幅,仅以与消费者有关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为例。

指标体系实施阶段

1.基于ISO 26000的社会责任管理涉及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指标体系的具体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应选择前期工作基础好的单位试点推进。

2.ISO 26000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强化行业专指性。将指标体系同计划管理、经济核算等工作有效结合,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行动指南,在条件具备时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社会责任的体系范文第4篇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20世纪由美国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反映了现代企业价值的演进。在具体的时空域中,企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取决于特定的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社会公众诉求和公民力量、企业家群体的价值观、国际社会的作用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出现则要早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正式提出,据Guthrie&Parker(1989)的研究,澳大利亚最大的公司之一Broken Hill Proprietary Company Ltd, 自1885年就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了人力资源和社区贡献方面社会责任的信息。我国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关注公司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2002年1月由证监会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制定并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86 条指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该准则首次对上市公司提出了“社会责任”的要求,对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2012年9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后的《年报准则》主要特点之一是“鼓励公司主动披露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和允许公司根据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披露”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在《年报准则》的指导下,我国实务界已经开始尝试系统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了。目前,我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属于自愿披露的信息,公司在是否披露、披露什么、如何披露等问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性。

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是一种计算机语言,产生于1998年, 由美国注册会计师查尔斯·霍夫曼提出, 它通过对财务报告数据进行准确、高效和经济的存储、处理,使得工作人员无须重复键入数据,具有良好的动态分析功能,精准快速的搜索信息等优点,促进了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化。经过1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 XBRL逐渐得到了上市公司、政府监管部门及相关利益集团等广大信息使用者的认同。我国最早将XBRL应用于会计实务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该所在2004年选择了50家沪市上市公司对2003年度报告摘要按XBRL格式报送试点并试点成功。目前已实现沪市所有上市公司季报、中报、年报摘要和全文报送中应用XBRL。信息使用者可查阅自2008年起定期报告数据的信息、进行财务数据的纵向、横向比较分析和部分公司实例文档下载。随后,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开始实施基于XBRL的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全程电子化项目。2007年11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向XBRL国际组织提出成立XBRL中国地区组织的申请得到正式批复。2008年11月,我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中国地区组织成立,2010年4月,XBRL国际组织批准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为其正式地区组织,2010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举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会。这两套标准的建立,为构建我国科学完善、国际趋同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化领域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以XBRL应用为先导的会计信息化时代来临。

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与XBRL信息化发展战略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 企业日益重视社会责任发展战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力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出现一些新现象:

(1)报告数量突飞猛进。从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司数量来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的信息显示,2007年只有3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度共有29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包括“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内的社会责任报告,2012年度共有855家公司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2012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以积极的姿态履行着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报告篇幅大幅度增加。2008年1月国资委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编制社会责任报告要“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立足企业实际,突出重点,切实取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但由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还处于摸索阶段,公司社会责任信息都是属于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从统计的800多份社会责任报告中看出,2012年工商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长达147页,农业银行118页,复星医药108页,环球电子95页,且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页数绝大多数都长于50页,极少数的只有几页。这些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都是洋洋洒洒,图文并茂,欣赏性强,缺点是让人抓不住重点,这难免给人披露流于形式的和跟风的印象。其实人们更关注的是精炼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庞杂的社会责任信息, 然后让其进行大海捞针式的筛选和总结显然是不恰当的,说明企业并未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的重要性。

(3)报告的时间范围不一致。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社会责任报告显示:绝大部分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报告年度都局限于一年,但是有些企业的报告年度超过一年,这同样不利于企业间的比较。

(4)社会责任信息可比性差。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而言,不仅需要真实性、可靠性,可比性也是重要的质量特性之一。定量数据的客观性和可比性较强,目前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披露为辅,这导致了同一企业无法进行纵向比较,行业间难以进行横向比较的现象。

(5)没有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非货币计量形式居于主导地位,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事项纳入常规的财务会计事项进行核算,是目前我国责任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将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从传统会计信息中分离出来,是实现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绝大部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中的相关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时都采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方式,没有运用量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以披露,我们可以从社会责任报告的目录中看出这一问题,如表1。

(二)XBRL与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化发展战略 2009年4月, 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力争通过5-10年时间的努力,基本实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基本实现政府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推动XBRL在我国社会责任报告领域的应用涉及XBRL三个技术框架、两大支撑。目前由XBRL国际组织制定和的XBRL技术规范的发展已趋成熟,XBRL国际规范工作组自2000年以来共了三个版本的XBRL技术规范,XBRL 1.0、XBRL2.0、XBRL2.1,并宣称在XBRL2.1版本后短时期内不会再公布新的XBRL规格书版本。其次是制定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和相关扩展分类标准,我国财政部已于2010年12月,了《关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要求13家企业和12家会计师事务所自2011年起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对企业来说,XBRL分类标准是一个国家或行业全部会计制度的阐述,它是XBRL的核心和灵魂。第三是XBRL实例文档,实例文档是依据XBRL分类标准生成的电子商业报告,是实现深度分析会计及相关信息的关键环节。在推进XBRL在社会责任报告应用方面的两大支撑包括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的支撑和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化平台支撑。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首先要充分发挥会计研究机构和会计学术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目前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与实务界对社会责任目标、内容、要素、披露方式等都未形成共识,利用XBRL实现CSR报告向财务报告信息化的飞跃需要会计理论工作者与实务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同时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平台,及时有价值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宣传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最新动态,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除此之外还需要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监管部门、会计中介机构、软件开发商、信息使用者等紧密合作。

三、XBRL模式下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

(一)缺乏对XBRL的应用研究 信息是多维度的,包括会计/ 非会计,定量/ 定性,强制/ 自愿的信息披露维度。社会责任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社会责任报告是多维度的生动写照,目前世界各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要采用的是非货币性的、定性的、自愿的信息披露方式,这种披露方式具有比较随意,披露内容差异较大,信息可利用价值不高,信息可比性差等缺点。如何使用XBRL技术来改善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质量,是每一个致力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XBRL被誉为财务报告领域里的条形码,在设计之初意在像条形码那样,大大加速财务报告的制作和处理速度。XBRL本质是一种计算机语言,不仅可以标记量化元素,还可以标记非量化元素,扩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而其特有的向下挖掘功能可以针对不同需求者提供更多明细化的财务信息,帮助使用者深度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增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使用者收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信息化战略有赖于XBRL技术来实现。

(二)缺乏应用XBRL的客观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相一致,中国的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尚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见诸媒体报道的诸如“毒奶粉事件”、“矿难”、“环境污染”、“拖欠民工工资”等事件,无不反映出中国社会责任的失范。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问题, 国内外学者涉及的研究内容较为广泛。其研究重点包括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与本质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研究、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研究以及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形式等,但均未达成共识。XBRL 是依据公认会计原则编排的, 它本身对会计准则没有影响,由于社会责任理论发展尚不成熟,XBRL在社会责任报告的应用受到约束。

四、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建设与创新构想

(一)XBRL理念下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框架研究 这一研究的目标是构建框架, 创新体系。主要是依托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包括会计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商务、社会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知识, 借鉴国外经验, 立足我国国情, 以会计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建立我国XBRL理念下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框架,阐明XBRL技术下的社会责任会计内涵与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与基本原则、会计要素与对象、计量与报告。完善XBRL理念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模式,构建体现XBRL理念的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正确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社会责任会计的重点是企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是对企业与社会关系以及会计在这种关系中作用的重新审视。而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实践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的成果,也是向利益相关方系统披露履责实践的重要工具。只有所有这些基础理论研究完善的情况下,具有法律的权威性、规范化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才能符合相关利益者的要求。

(二)扩大XBRL在财务报告披露中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研究

这一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社会责任报告XBRL分类标准。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与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匹配性不高, 影响XBRL财务报告与目前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的一致性,XBRL财务报告目前还不宜广泛应用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XBRL的研究力量, 组织会计业内精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专家与精通XBRL技术的专家共同来参与标准的制订与完善。如如何解决目前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以描述性,非货币性计量语言为主,如何完善XBRL技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内容与报告模式, 如何构建体现XBRL理念的社会责任考核指标体系, 以正确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三)XBRL技术下社会责任报告规范体系建设与实施研究

这一研究的目标是建立、完善规范。主要是为我国社会责任报告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提供政策建议,基于中国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主体特征,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与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和公共管理的有效性直接相关,决定了中国政府必然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关键性变量。我国正逐步建立并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这有赖于中国政府公共管理的角色定位和实施,包括如何建立体现XBRL技术要求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如何建立健全其他相关法规, 如何建立并完善基于XBRL技术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监督和检查机制等。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推动力量的例子,美国的三个会计组织(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全国会计师协会(NAA))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我国缺乏XBRL技术的专家和地方会计组织,国内企业与 XBRL国际组织的交流和合作还很少, 民间会计机构和组织发展不健全、力量薄弱。基于我国国情,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都是财政部组织制定的。因此,XBRL协会和研究机构可由财政部牵头成立。积极参与XBRL研究活动,加快我国 XBRL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社会责任的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平衡计分卡; 企业社会责任; 评价体系; 利益相关者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在高度重视管理的时代,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下同)正在成为企业独立的竞争力。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建立当中,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因为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才能进一步量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才能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作出准确的衡量。本文拟将平衡计分卡融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中,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较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一、平衡计分卡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概述

(一)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下同)是一种将企业战略和具体业绩评价有效融合的新型管理工具。1992年初,美国哈佛大学卡普兰和诺顿 (Kaplan and Norton)教授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平衡计分卡模型,提出通过顾客角度、内部角度、创新和学习角度、财务角度四个重要方面全面地考察企业,弥补了传统业绩评价只有财务指标而无非财务指标的缺陷。后来,在实践中,卡普兰和诺顿很快发现了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指标选取方面的问题,于是对其进行了修正,并于1996年1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把平衡计分法作为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石》(Using the Balance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提出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提出了战略地图的概念。

实践中,BSC在企业绩效评价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经济增加值与平衡计分卡融合,平衡计分卡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应用,以及在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等方面应用,由此可见,BSC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平衡计分卡现已成为国内外战略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工具之一。

(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社会责任评价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里一个关键的问题。不少研究者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也设计了一些比较适用的评价方法。较早期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和“声誉指数法”(reputation index)。而到了后期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呈现多样性的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污染指标法”、“问卷调查法”和“专业评估机构数据库法”三种,其中“专业评估机构数据库法”应用最为广泛。

目前,国内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上证社会责任指数”——是以上证公司治理板块中在社会责任的履行方面表现良好的公司股票作为样本股编制而成的指数,推出上证社会责任指数的目的是鼓励和促进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标的指数,促进社会责任投资的发展。“中责盟50指数”——全称为中外企业社会责任同盟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指数,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联合。该指数以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为样本,从中选取50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最好的上市公司构成成分股,主要依据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从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CBN-社会责任兴业指数”——由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和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编制,该指数是国内首只跨沪深两市,反映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表现良好的公司股票价格变动趋势的指数。

上述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及指标,特别是我国采用的一些评价指标一般都是基于上市公司而言的,且其更侧重于财务指标的计算,具有较大的片面性。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BSC和CSR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BSC的提出和发展,其初衷和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平衡计分卡在不同类型企业组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均认为通过平衡计分卡的战略规划和高效执行,能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全世界普遍关注绿色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在我国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是实现企业整体利益追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业绩的综合评价,必须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这是对企业业绩考核的完善和补充,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两者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为两者融合提供了保障。

(二)BSC是整合CSR的优秀工具

BSC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反映了财务与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等多个方面,对考核目标进行量化,且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计量性,应用BSC能反映组织综合经营状况,利于组织长期发展,BSC现已成为国内外战略管理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工具之一。而CSR的履行需要融入现行的战略管理思想和绩效管理系统,通过CSR与BSC的融合,企业在战略中与顾客、交易方等的关系,将CSR相关的战略嵌入到BSC的框架之中,依据BSC的战略计量相关性,可以较好地与CSR相互联结。所以,平衡计分卡系统是整合CSR的优秀工具。

(三)两者结合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优势

BSC是基于多项利益均衡的控制系统,CSR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有关利益相关者的控制系统,通过二者的整合,企业能够获得潜在优势。CSR的履行给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变化,若能够与平衡计分卡系统的管理规则相符,体现渐进性和继承性的特征,不轻易放弃或打乱原有的组织内运行的较为成熟、有效的平衡计分卡管理系统,而是利用原有平衡计分卡框架的系统优势,进行局部调整(而不是对现有平衡计分卡系统进行根本性改造),则更易为企业、管理者、员工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所接受和实现。这种继承对CSR履行的路径与行为能起到积极的稳定作用,这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的优势。

三、基于BSC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思路与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被认为是用于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最为密切相关”的理论框架,从而出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两大理论全面结合的趋势。基于上述理论,笔者认为将CSR相关的战略嵌入到BSC的框架之中,企业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应该贯穿于平衡计分卡的每一个维度,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等方面得到体现。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平衡计分卡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进行融合,需要将企业社会责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的指标体系转化为平衡计分卡视角的四个维度层面的指标体系。这一转化过程可以通过图1表示。

1.财务责任:财务责任是企业的首要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主体。股东和债权人最关心企业的经济运营状况,所以将对股东、债权人和税务部门的责任转换为企业财务维度的责任。主要衡量指标包括:股东权益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股利分配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流量债务比等。

2.客户责任:对于消费者与商业伙伴来说,消费者是企业的终端客户,商业伙伴主要包括供应商、采购商和战略合作伙伴,商业伙伴是企业的中间客户,或者说企业是他们的客户,所以,将消费者与商业伙伴指标转换为客户责任维度指标。主要衡量指标有:产品安全情况、售后服务费用率、产品返修率、合同履约成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等。

3.内部流程责任:很多研究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等经营者是企业仅次于股东的利益相关者,员工紧随其后,所以经营者和员工构成了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可以将经营者、员工转换为内部经营流程责任维度。主要衡量指标有:成本率、工资付现率、工资增长率、培训费用支出率、职工安全事故率、员工职业健康与安全保障实施情况、员工每月加班工作时间、员工劳动合同执行情况、员工升迁变动情况、员工接受教育培训情况、员工最低工资发放标准、员工奖金福利发放情况、员工决策参与度等。

4.学习与成长责任:该维度主要包括安全和环境保护、带动社区生活水平、社区捐助、提高全民生活质量、赞助教育、提高社会就业、缴纳税款、对社会团体的资助情况等。主要衡量指标及方面有:环保费用占收入比率、社区赞助比率、产品创新率、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比率、捐赠收入比率、社会就业增长率、罚款支出比率、税款缴纳率、社会贡献率、对环境保护支持者或组织的资助情况、对打假个人及组织的资助情况等。

四、基于平衡计分卡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步骤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可以按下列步骤来做:

第一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无论哪个企业,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确定长远的战略目标。

第二步,根据战略目标确定利益相关者,并将利益相关者分配到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即将企业的财务责任、客户责任、内部流程责任、学习与成长责任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管理与评价系统。

第三步,确定目标企业,既然是要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程度,那么就必须有一个比较的对象或标准。这个目标企业或标准企业可以是在同行业内大家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榜样公司,这个标准也可以是国家制定的标准(目前在我们国家还尚未有这样的标准)。比如要评价西宁特钢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那就可以把酒钢宏兴与其作一对比,因为两者同是西部的上市公司,同行业,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综合相似度较高。

第四步,对企业社会责任平衡计分卡的内容和权重进行分配。企业可以成立社会责任评价小组,同时可以引进外部专家进行完善,以增强平衡计分卡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权重是评价因素重要程度的定量表示,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因为它客观性较强,是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常用方法,但该方法使用起来比较繁琐。鉴于我国的现实,笔者认为权重分配可以由国家相关部门给出可以参考的比重大小,在此基础上,不同行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各项指标在具体评价中的权数。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上市公司,保障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是首要任务,所以财务维度应当占有决定性的比重;其次,占有较高权重的维度是客户维度;再次是内部经营流程;最后为学习和成长维度。

第五步,确定了四个维度及其权重之后,确定各个维度的具体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并计算其具体分值。如果平衡计分卡总分为100分,四个维度按照第四步中分配的权重计算,可以按表1计算(不同的行业分配权重可以有所变化)。

第六步,计算第五步中的各个指标,根据第五步计算的具体指标分值,进一步计算出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得分,即计算公式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总得分=∑(各指标分值×相应的权重)。

第七步,将第六步计算的总得分与事先选定的标准企业相对比,或与国家标准相对比,得出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大小。

五、结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已从过去的设备、厂房等硬件转化为企业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人力资本等软件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主动服务的能力。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也就至关重要,企业社会责任必须在具体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得到体现,通过平衡计分卡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战略规划,这样才能防范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风险,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为了能更好地将平衡计分卡应用到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中,笔者认为:一方面,企业自身应进一步致力于转变管理者理念,对管理者进行培训,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了解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成功地把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引入企业的管理之中。另一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起来,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颁布一样制定出“企业社会责任规范体系”,其中当然应该包括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若真是这样,笔者相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会被纳入到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将成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这不仅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对建立和谐稳定社会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冯巧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会计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09(8).

[2] 易稳.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研究[J].科协论坛,2010(2).

[3] 徐泓,王玉梅,朱秀霞.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差异的实证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