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范文第1篇

科技创新高地建设顶层规划不断完善。第一时间印发《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工作方案》,明确27项重点任务,并制定三个细化方案,抓好落实落地落细。分9个专题开展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调研,进一步掌握全省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和优势、短板,夯实工作基础。对标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主线,按照问题导向、前瞻布局、系统构筑、引领未来的要求,科学编制全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岳麓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等四个专项工作方案,加快壮大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支撑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落实产业项目建设部署,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11个,预计年度投资约58亿元、研发投入约25亿元。今年1-6月完成投资40.26亿元、研发投入18.02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61.3%、67.2%。“专班专人专项方案”推进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示范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经济培育。汇思光电首次实现量子点激光器国产商业化制备;楚微半导体完成15台设备国产化替代,功率芯片产品合格率突破97%;中车时代半导体完成1200伏、3300伏高功率轨道交通及新能源汽车用碳化硅芯片样品研制。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重大民生、前沿科学“揭榜”项目8个。部署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项目129项,加快突破“卡脖子”难题,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机遇,启动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着手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长沙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完成注资,启动建设种质资源创新数据库。多次与中国工程院对接,完善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制定年度重点建设任务清单,落实责任分工,加快推进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超算中心部署天河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纳入全省新基建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启动首批4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建设。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在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人才计划项目中推进经费“包干制”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落实破除“四唯”要求,对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和省赛一、二等奖的主创人员,直接纳入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落实自贸区建设任务,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提出创新创业服务、子女教育、医疗等11项政策。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改革,首次设立社会化出资项目,撬动社会资金3亿余元。加强与省建行、省农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启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扩大科技投融资规模。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单位启泰传感成功争取省建行2亿元贷款授信;今年以来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5家,总数增至11家,居中部第2,铁建重工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迈上新征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全省科技战线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切实肩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各项部署,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七大计划”,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新湖南建设。一是突出目标导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主业主责,体系化部署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紧紧围绕“3+3+2”产业集群发展,凝练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清单”“榜单”,实行“揭榜挂帅”,集聚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战略支撑。实施农业千亿产业链创新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生命健康等领域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支撑绿色湖南、健康湖南、平安湖南建设。二是立足优势特色,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创建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岳麓实验室,优化形成新型实验室体系和技术创新中心体系。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范文第2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湖州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作为连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节点城市,伴随高铁时代的到来,湖州市区位、交通、生态、人文优势进一步凸显,乘势而上、加快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省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各项部署,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力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努力推进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大力推进民生发展、和谐发展,着力打造繁荣富饶的实力湖州、创业创新的活力湖州、秀美文明的魅力湖州、宜居乐活的幸福湖州,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与省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在要求和内涵上是一致的,是具有时代特征、湖州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湖州发展更科学、城乡更协调、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让城乡居民共享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活。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必须从湖州实际出发,与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目标,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发展举措,切实用党代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开创湖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作出新的贡献。

加快建设繁荣富饶的实力湖州。建设现代化浙江,物质富裕是基础、是根本。从湖州来讲,我们必须始终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抓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促进经济在转型升级基础上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创造更加丰裕的物质财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提升产业实力和竞争力。突出强工业,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和特色优势产业“倍增计划”,打造装备制造、新能源、纺织三个销售收入“千亿级”大产业,促进生物医药、金属管道与不锈钢、竹木地板等产业扩量提质,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规模、效益和水平。围绕重点产业,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入。加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促进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引导企业专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主业。以南太湖省级产业集聚区为龙头,开发区、工业园区、特色产业生态工业园和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重点,打造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备、发展更协调的产业大平台体系。坚持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双百”计划,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旅游、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快速发展,做实服务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认真贯彻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精神,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现代林业示范市为目标,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继续抓好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和湖州农民学员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加速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发挥特色优势,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工作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滨湖新区等重点区块建设,深入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强化城市配套功能,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加速推进城市现代化。加快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发展,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深化省级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示范带、示范区建设,扩大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覆盖面,打造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市。

加快建设创业创新的活力湖州。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集聚创业创新资源,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增添强劲活力和动力。深化创业创新。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健全支持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培育创业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宽容挫折失败的浓厚氛围,充分释放广大干部群众创业创新的激情。加快科教人才强市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全力打造人才高地,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智慧湖州”。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深入实施浙商感召、湖商回归工程和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十大工程”,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推动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范文第3篇

一、推动河北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梦想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繁荣的重要支撑。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这一共同愿景包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价值,人民的幸福,并成为中华民族与价值追求共同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与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引领和支持中国梦的不断实现。为了促进河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河北的传统文化,发展创新和创造性的转变。

河北传统文化遗产是河北最深刻的精神追求,为生命和自然的成长,河北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随着时代的变迁,河北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成为了河北人的基因,根植于河北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河北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到目前为止,它的存在依然具有时代的价值。河北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河北传统文化的优势,展示河北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河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聚焦于转型与创新。河北传统文化的发展,突出优势,需要以为指导,做好转型与创新这篇文章。河北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它仍然是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随着整体改革的深入发展,河北文化将重现活力,成为中国梦的坚实基础。我们需要梳理和挖掘河北的传统文化,提炼出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是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坚持以古为今用,着眼于新的发展,新时代的需求,文化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河北文化。

二、提升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目标。河北文化建设应始终加强人民的文化意识。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使用强度,同时保护文化遗产,在新的l展阶段,要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平等性、方便性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制定和实施文化质量战略,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以满足河北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河北人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人的发展,依靠人民的发展,人民享受发展的成果。

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河北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河北文化创新战略。需要继续发扬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推动文化领域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河北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进一步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统筹省属、市属、县属各方面的文化资源,形成河北文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推动文化创新,广泛吸收借鉴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以辩证取舍的科学态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既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又要加强交流、交融,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努力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文化智力提升领导干部的人格精神。实现社会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人。领导干部应始终坚持把党性锻炼与人格修养贯穿于改革发展全过程,自觉以弘扬河北文化为己任,以河北传统文化精神立身行事,引领世道人心、自觉涵养为政为德的政治品格,按照的要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明大义、悟深远、抵诱惑、有定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正确对待权力、对待名利、对待群众,在全心全意人民服务中彰显党性光辉。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信仰,志存高远,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锲而不舍、埋头苦干、以钉钉子精神谋发展、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以坚持公益性为重点,同时注重产业促进。文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从文化双重属性、双重功能出发,既要关注公益性文化事业,同时不能放松文化产业升级。以保障和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河北省文化发展的基本任务,还需要借鉴和学习其他省份和地区的发展文化建设的成熟做法,给予配套的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规范交易秩序、建立诚信体系、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

在新的发展时期,河北已经迈上了文化建设的新征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按照党的十的最新要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努力走出一条传承河北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各省优秀文化成果、弘扬当今时代精神的文化发展新路。

作者简介:刘斌贝(1990-),女,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主要从事高校组织人事制度相关研究;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范文第4篇

在江苏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苏南经济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将为江苏实现第二个率先提供了新的动力源,也将为我国许多科教资源丰富的地区树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典型样本。

苏南五市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创新资源差别较大。在这样一个区域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重点要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技资源空间布局、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应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置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首要位置,使企业最终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源动力,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一起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促使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要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研发中心,推动企业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进行应用性、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要以企业为主体,创新产学研政合作机制,引导企业主动介入科研机构的早期研发活动,加大研发投入,畅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信息供需传递渠道,改革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其科研人员的考评体系,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创新成果和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实现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政府组织的产学研项目,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项目,要由企业来牵头实施。

优化整合区域创新资源

苏南五市在经济基础、科教基础、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应当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差别化自主创新发展模式。如在苏锡常主要走创新的逆向路径,而宁镇更多地强调科技成果在本地的产业化,走创新的正向路径。要针对生物医药、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苏南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整合不同城市的创新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如物联网技术研发平台等,共同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开展新技术开发和推广示范,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集中打造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要发挥苏南园区经济集聚和创新集聚的优势,利用国家科技园区、高新区、特色产业园区等创新核心区,将科技、人才、品牌、管理、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的创新要素加以聚集整合,形成创新极化效应。通过创新型园区载体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产业园,实现我省园区经济的再次腾飞。要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利用FDI、外资R&D机构的国际技术溢出,同时重视利用长三角特殊的区位优势,主动接收上海创新技术的辐射。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要加速苏南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向新兴产业升级融合。在利用政策倒逼机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降低传统低端产业比重的同时,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装备和工艺水平,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增强其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改变追随模仿国外技术、承接转移低端产业、依靠低级要素驱动的做法,采取赶超者战略,依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驱动以及品牌竞争,实现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要以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主攻高端技术,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的应用示范,以技术领先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与效益的同步提高。应当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新兴产业或者新兴产业的所有产业链环节都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的新兴产业也具有传统加工业的特征,行业周期性强,甚至同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因此,我们在发展新兴产业上需要从技术壁垒、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加以科学的区分,选择有条件、有基础的新兴产业重点突破,避免盲目发展、一哄而上,不能以发展新兴产业的规模替代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而要强调质的提高、强调科技含量。

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型经济强调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加强现代物流、科技研发、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猎头公司、财务金融、信息服务、总部经济等生产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已是发达国家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因此,要充分发挥苏南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特别是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新兴现代服务业,促进苏南地区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以企业为主体、投资多元化、实行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促进跨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对政府、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起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是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是建设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为此,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优势,加快发展面向创新需求的公共科技中介服务设施,建立相对独立的第三方科技中介机构,大力鼓励和促进综合型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证券资本的发展与创新。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开发的机制和环境,建立知识产权咨询、转移的社会服务平台。

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转型升级;综合交通;城乡统筹

1 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时期和决战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发展的内外环境、方式、需求、重点等诸多方面有本质的区别,面临新的形势。如改革与稳定、发展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发展,分布式能源的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人们对科学、民主、平等的诉求,对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期盼等等,这些新的形势都对交通发展提出多层次、多样性、高水平的要求。

江苏省提出推进“苏南率先发展、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苏北跨越发展”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加速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更为紧迫,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连云港市作为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龙头地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战略点、江苏省加快发展重点地区,已形成快速发展的政策叠加效应,必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灌南县作为沿海大开发战略发展核心区域、连云港加快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工作重心,坚持城乡统筹,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民生优先,着力打造为苏北地区精细化工为特色的新材料生产、研发、冶金铸造产品出口和船舶工业基地、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区、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这些形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而言,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刚性的制约作用,影响重大,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以改革创新精神和科学务实态度提出面向未来五年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指导交通运输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2 发展趋势

“十三五”是我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转型时期,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关键时期。

2.1 经济现代化发展与改革的深化要求交通行业转型谋求新发展

经济社会开启现代化发展新征程,要求交通行业更加注重服务的要求。从“十三五”起,我省、连云港的经济社会将开启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中明确提出了针对交通的两项现代化指标都是以服务为核心的指标,这就明确了我们交通行业将逐步从建设转为服务,从行业行为转为政府行为,这是“十三五”期间最大的行业转型。

国家全面推动和深化各项改革,对交通行业发展的方式路径和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其中,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综合执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对现有交通行业的发展理念方式、管理体制、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加快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行业的各项事权和管理体制的逐步理顺和清晰,将对交通行业发展的方式路径和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2.2 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要求交通引导连云港、特别是灌南的区位条件提升

全面提升灌南对外开发能力,成为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整合、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期间,灌南县需要切实融入“江苏沿海”、“一带一路”、“长三角”等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充分享受政策机遇。“长三角”,构筑与上海、苏南地区直接便捷联系的运输通道,其核心是城际铁路的建设;“江苏沿海”,顺应沿海开发战略,加快沿海港口的建设;“一带一路”,紧密联系连云港港。

2.3 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交通绿色低碳发展

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层面。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灌南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弱的县情,也要求灌南“十三五”交通运输更加要把生态文明观念贯穿到交通建设始终,以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交通运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转变交通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水运、铁路交通,加强综合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节能运输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重视多式联运等高效运输组织方式的推广,打造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4 城镇化发展要求城市交通服务能力与城乡交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与完善

于灌南县而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增强和品质的提升必须以便捷高效舒适的优质公共交通为基础。主城区辐射功能提升,对人流、物流、现金流的凝聚力增强,对运输服务的品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完善服务城市的主城区综合运输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是提升城市品质,夯实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基础的必然要求。逐步完善城乡交通的服务水平,引导城镇发展和城乡集聚,由城乡差距明显的二元模式向城乡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转变,逐步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构建体系完善的“一级城市-二级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乡空间结构。

综上所述,灌南交通在“十三五”期间需要通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交通战略要素、发挥综合运输整体效能,针对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外部约束条件(资源和环境压力),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调整、优化和提升,促进交通资源的空间最优配置,发挥各种运输方式在约束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整体效率,真正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

3 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灌南县交通运输发展将进入“综合运输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向“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转变。

一是,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整体把握好灌南铁、公、水的发展节奏,加强对铁路交通的倾斜力度,大力提升水运交通的发展力度,继续巩固公路交通的基础地位。

二是,完善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综合运输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于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也是灌南利用铁路资源,推进交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抓手。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将以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为目标,突出加强交通运输枢纽的整合,引导各种运输场站共建共享和加强连接性设施建设。

三是,强化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一方面,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和完善边界区域交通规划建设的协调机制,加强与相邻兄弟市、县交通网络的衔接;另一方面,抢抓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强化对接,“跳出灌南看交通”,深度参与沿海经济带的发展。

四是,加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突破城乡交通的壁垒,强化城市交通与乡村交通的衔接。积极发展城乡公交,大力推进运输管理、服务的一体化,最终实现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推进农村道路与客运站点的建设,提高农村交通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本交通服务均等化。

4 发展目标

4.1 总体目标

2020年,灌南交通运输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六个交通”建设,有效支撑和保障灌南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居民出行更便捷、更公平,货运与现代物流业更具竞争力。信息化、智能化有效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交通运输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法治交通、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于全过程各领域。改革与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4.2 具体目标

一是,建成布局完善、衔接紧密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公路、铁路、水运综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一体化交通网络,构建更适应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公路网络、高效便捷无缝衔接的铁路网络、海河联运全面通航的水路网络,促进以公路为纽带的各类运输方式充分融合,快速铁路和高等级航道在基础设施中占据重要位置。

二是,建成快速便捷、城乡一体、多式协调的综合客运体系。构建面向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的城际客运体系,城际客运保障快速出行,形成与周边市县半日往返的快速客运系统。实现铁路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提供乘客方便的换乘条件,实现公交与个体交通的有效转换。构建市、县、乡三级换乘体系,加强县、乡客运站和乡镇公交站、回车场建设,实现居民出行零距离换乘。城市公交更具吸引力,城乡客运普惠民生,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100%。构筑与小伊机场的直达运输通道。

三是,建成分工合理、衔接高效、运行安全的综合货运体系。依托运能充沛的交通通道,以灌河口港区为支点,通过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内河航道与主要物流园区的沟通,建成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的分工合理、衔接高效、运行安全的综合货运体系。

四是,构建高度融合、开放兼容的信息应用体系。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各领域全过程高度融合,现代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内河干线航道船闸ETC和沿海港口EDI系统覆盖率达到100%,普通国省道重要节点测覆盖率均达到100%,交通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交通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率达到90%以上,联网售票和交通运行实时查询水平提升公众出行效率。

五是,构建法制文明、绿色安全的交通治理体系。交通运输文明素质普遍提高,法治交通水平明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安全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价值理念,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安全运营水平显著提升。绿色循环低碳的价值取向贯穿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相比现状大幅减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水平和运行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六是,构建改革突破、创新主导的发展驱动体系。通过改革突破交通运输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转变政府职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调动整合资源,推动交通运输发展;通过管理手段创新,促进行业规范化文明化发展;通过工程建设创新,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到2020年,灌南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将更上一个台阶,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构建,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