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45-2
0 前言
受十四号强台风影响,安溪县某村于10月9日凌晨开始降暴雨,至午时普降特大暴雨,村东北侧双架尖沟上游因采石弃渣堆放堵塞河道而形成的人工堰塞湖湖水暴涨,午后在堰塞湖湖水即将溢出时,突发溃坝,引发泥石流灾害,冲毁下游桥梁和部分民房,个别村民逃避不及造成人员伤亡。这次泥石流来势迅猛,历史罕见,对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1 泥石流灾害区环境地质条件
1.1 自然地理概况
安溪县某村所处地貌为中低山丘陵区,座落于美卿溪旁。美卿溪由东侧双架尖沟、崎坑沟、坝头沟三条支流汇集而成,由东南向西北汇入晋江西溪。泥石流流域位于双架尖沟中,该沟为狭长的山沟,植被发育,南北两侧山脉较低,标高250~400m,最高为东边的双架尖山脉,标高在850~950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西侧美卿溪,最低标高为150m,落差约800m。双架尖沟上游呈北西走向,沟谷横向较宽,纵向坡度较陡;中下游沟谷拐弯呈西南走向,沟谷横向较窄,纵坡度较缓,沟口为村庄。在中游拐弯处分部数十个采石场,采石弃渣排入沟底河道堆放,形成长约80m,宽31.5~109.5m,高15.2~52.8m的人工坝,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湖内蓄水量少,湖水沿人工坝缝隙排泄,湖内水量约4500立方米(图1)。
1.2 泥石流灾害区地质背景
泥石流灾害区域为燕山早期第三次侵入的花岗岩体,由于该区花岗岩石材花纹,色泽鲜艳,成材率高,经济价值较高。当地群众纷纷上山采石,尤其在双架尖沟两侧开采的矿点有数十个,每个采石场都把废石弃渣向双架山坡面及沟床倾倒,造成沟谷河道堵塞,形成人工堰塞湖。
2 泥石流流域各区特征
2.1 形成区
在造成灾害的堰塞湖上游山沟狭窄,沟谷呈“V”~ 窄“U”字型,沟底较陡,植被较发育,松散固体物质主要由采石场弃渣组成。由于采石场弃渣大量向沟谷堆放阻断河道,形成人工堰塞湖坝(图2),河水沿弃渣缝隙迳流排泄。整个坝体长约80m,坝顶宽31.5m,坝底宽109.5m,上游坝高约15.2m,下游坝高52.8m,整个坝体座落在一个陡坎上,陡坎坡度为22度。坝体松散固体物质粒径大小不一,一般为0.3~2.0m,棱角状,分选性极差,成分为花岗岩组成,少量具有不同程度风化现象。根据估算总的松散固体物质容量达8.64万立方米(图3)。
大量采石场废渣在沟谷堆放,阻断河道,造成上游形成堰塞湖,根据湖水水位线痕迹采用平行剖面法计算,湖水面积为6980平方米,洪水期蓄水量达3.14万立方米。
2.2 流通区
沟谷呈“V”字型,沟槽弯曲,河道宽窄不均,沟底卡口、陡坎多,两侧山坡植被发育。沿沟两侧分布少量采石场,采石弃渣直接排入沟底。泥石流通过时对沟底及沟谷两岸强烈冲刷和侵蚀,诱发沟谷两侧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3 堆积区
地处沟口宽缓的扇形地带,纵坡平缓,地形开阔,泥石流至此扩散,水流速度减弱,泥石大量堆积,形成泥石流洪积扇和冲堆,表面起伏较大。
3 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基本条件:(1)流域内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的补给;(2)有陡峻的地形和较大的沟床纵坡;(3)有强大的迳流动力,短时间可形成大量水流。
3.1 松散固体物质条件
形成区双架尖沟泥石流的松散固体物质主要是沟谷两侧的数十个采石场弃渣,其中形成区沟谷两侧的采石场的弃渣达8.58万立方米,形成了一个坝长80米,坝顶宽31.5米,坝底宽109.5m,上游坝高约15.2m,下游坝高52.83米的人工坝,其中被泥石流带走的土石方高达5.58万立方米。为泥石流形成储备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
松散固体物质主要成分为花岗岩碎块,夹杂部分砂土。粒径大小不一,最大达2.0米,一般为0.3~1.0米,形状不规则。
3.2 地形地貌条件
双架尖沟据有典型的沟谷型泥石流地形地貌形态,沟谷形态呈上游宽下游窄的葫芦形,上游三面环山,四周山高坡陡,堰塞湖上游汇水面积达0.88平方公里,有利于地表水的聚集;沟谷狭窄陡深,有卡口、跌坎,沟床呈束放相间。全程纵坡坡度为10~22度,沟床覆盖层厚度0.5~3.0米,主要由碎卵石、砂、少量花岗岩碎块组成;两侧山坡坡度为20~45度,局部风化岩达60度。沟谷两侧植被较发育,覆盖土层厚度2.0~4.0米,主要由坡积砂质粘性土和残积土组成。在沟谷中下段两侧有数十个采石场,采石弃渣堆积于沟床,为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提供丰富的储量。由于采石弃渣日积月累的堆积,阻断河道,形成人工坝。弃渣堆堵塞沟谷造成积水形成堰塞湖,湖体面积达6980平方米,为短时间形成大量水流提供条件。
3.3 水流条件
10月8日形成的台风,在9日凌晨转为暴雨,据气象部门统计资料,该区日降雨量为425毫米,从凌晨一直到下午连续强降雨,由于堰塞湖上游汇水面积大,山高坡陡,集水速度快,使原集水不多的堰塞湖水位快速上升,短时内湖水蓄水量高达3.14万立方米。为泥石流形成集聚强大的水源动力。
上述三个条件是引发本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在人工坝溃坝时形成的5.58万立方米的水石流在流动过程中又强烈冲刷下切沟床,侵蚀沟岸,触发流通区沟谷两侧山体沿岩土结构面产生滑坡、崩塌,形成泥石流。流体由稀变稠,加大了泥石流流体密度,增加了本次泥石流的惯性和冲淤能力,冲毁下游农田村庄桥梁和建(构)筑物,使村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4 结论与建议
(1)本次泥石流地质灾害除受自然灾害(强降雨)影响外,主要是人类经济活动因素造成的,即不合理采矿弃渣堆积于沟谷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使原非泥石流沟转化成严重泥石流沟。
(2)本次泥石流地质灾害是由于强降雨导致,其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惯性大,形成的泥石流具有典型的沟谷型特征,流通段直进性和爬高性特征明显,破坏作用巨大,但人为因素是这次灾害的首凶。
(3)针对本次人为采矿弃渣在强降雨触发而导致泥石流发生的实际案例,要有针对性的加强采矿区弃渣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合理规划矿山开采方案,尤其是矿山开采弃渣的堆放地危险性评估,加强水土保持,防止类似次生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关键字】滑坡;崩塌;泥石流;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典型案例
2010年6月1日19时到6月2日6时,玉林市容县和岑溪县接壤地区发生强降雨,降雨历时11个小时,降雨量大于300mm。最大降雨量集中在6月2日1时到3时,降雨量达210mm。在强降雨的诱发下,玉林市容县和岑溪县接壤地区约300km2区域范围内暴发群发型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数百处,造成人员伤亡者十余处,造成43人死亡。其中,容县死亡30人,岑溪县死亡13人。基础设施及农林业和房屋受到重大破坏或损毁。
在十余处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中,超过10人的地质灾害点有一处,即容县六王镇陈村滑坡。该滑坡造成一户共11人死亡,其中一对老夫妇、媳妇3人,孙子(女)6人。该滑坡长70米,宽50米,平均厚度2米,体积约7000立方米。滑坡顺坡而下冲毁房屋后墙,房顶随后砸下造成灾难。
此次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1、在地形地貌方面,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地处低山丘陵区,山体坡度30°~60°,高差30~200m。
2、在地层岩性方面,区内燕山期花岗岩广泛分布,岩石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和植物根劈作用强烈,风化残坡积层厚度一般2~3m,残坡积物主要为含块石的砂砾粘土,比较松散,遇水容易渗透软化。
3、在气象条件方面,降雨强度大而集中,并伴有大风。降雨渗透使砂砾粘土重力增加,土体软化,强度降低,容易产生浅层滑坡和坡面泥石流。
4、该区域斜坡中上部以马尾松等植被为主,中低部位以竹林和田地为主,松树和竹林在大风作用下摇动,促进土层开裂易于雨水下渗,从而促进了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二、玉林市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一)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1、滑坡产生的条件
(1)岩土类型:滑坡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岩土体。通常说来,所有的岩、土均可能形成滑坡体,在这之中,如红粘土、黄土、松散覆盖层、煤系地层、页岩、泥岩、片岩、凝灰岩、千枚岩、板岩等以及软硬相间的岩层结构松散的岩、土,其抗风化能力与抗剪强度均比较低,由于水的作用,其性质会发生变化,由这些岩、土构成的斜坡容易有滑坡发生。
(2)地质构造条件:只有由各种构造面把构成斜坡的岩、土体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的一种状态,这才斜坡向下滑动才有可能性。一般各种裂隙、节理、断层、层面发育的斜坡,尤其是垂直与平行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以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滑坡最容易发生。
(3)地形地貌条件:斜坡的发生必须有一定的地貌部位,一定坡度的斜坡作为基础条件。坡度在10度到45度之间,上部成环状、下陡中缓上陡的坡形有利于滑坡的产生。
(4)水文地质条件:在滑坡形成中,地下水活动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地下水活动的作用:对岩、土有软化作用,使得岩、土体的强度减弱,产生孔隙水压力与动水压力,对岩、土有侵蚀作用,还会使岩、土容重增加,对透水岩层还会起浮托作用等。
2、滑坡的防治措施
防治滑坡时要坚持“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与滑坡产生的内外部条件与边坡失稳的因素相结合。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为了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可以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以避免外围地表水流到滑坡区;滑坡区中,在坡面可以有排水沟的修筑。在覆盖层上可以用人造植被铺盖或用浆砌片石,以防地表水下渗。岩质边坡可以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或用喷混凝土护面。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利用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抗滑力:①削坡减载;采用放缓坡角或降低坡高的方法使得边坡的稳定性得以改善;②边坡人工加固:修筑护墙、挡土墙等来为不稳定岩体做支挡;钢筋桩或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当做阻滑支
工程;预应力锚索或者锚杆,适用于加固软弱结构面或有裂隙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二)崩塌
1、崩塌产生的条件
(1)地貌条件:崩塌多产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以上,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缓。
(2)岩性条件:坚硬岩层多组成高陡山坡,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的情况下易产生崩塌。
(3)构造条件:当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的组合位置处于下列最不利的情况时易发生崩塌:①当岩层倾向山坡、倾角大于45°而小于自然坡度时;②当岩层发育有多组节理,且一组节理倾向山坡、倾角为25~65°时;③在岩浆岩侵入接触带附近的破碎带或变质岩中片理片麻构造发育的地段,风化后形成软弱结构面,容易导致崩塌的产生。
2、崩塌的防治措施
崩塌的治理应以根治为原则,当不能清除或根治时,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1)遮挡:可修筑明洞、棚洞等遮挡建筑物使线路通过;(2)支撑加固:对ⅲ类崩塌区,在危石的下部修筑支柱、支墙。亦可将易崩塌体用锚索、锚杆与斜坡稳定部分联固;(3)镶补勾缝:对ⅲ类崩塌区,对岩体中的空洞、裂缝用片石填补、混凝土灌注;(4)护面:对易风化的软弱岩层,可用沥青、砂浆或浆砌片石护面;(5)排水:设排水工程以拦截疏导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6)刷坡:在危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岩层表面风化破碎不稳定的山坡地段,可刷缓山坡。
(三)泥石流
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丰富的固体物源、充足的水源和有利的地形,因此,泥石流的形成受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的控制。
(1)地形条件。泥石流形成区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个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地形上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堆积区的地形较平坦开阔,利于碎屑物质的堆积。
(2)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岩石风化强烈,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条件。地层岩性:地层是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的物源。
(3)水文气象条件。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同时降水入渗软化岩土体,引发岩土体的滑坡、崩塌。
2、泥石流防治措施: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近期目标是: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远期目标是:对从事地面和地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关键词]山区 农村 房屋建设 风水 地质灾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TU475+.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1-183-2
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一种学说,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自古以来,我国不少农村房屋选址和建设都有看风水的习惯,“依山傍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对平安的祈盼。虽然传统风水含有一些朴素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是山区农村建房过分迷信风水,一味地“靠山建房”、“沿沟发展”,而这在地质学的角度看来,却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农民建房引发或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案例逐年增多。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风水相关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途径。
1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风水盛行的原因及现状
从古至今,好的住宅风水讲究朝向要坐北朝南,目的是为了通风和采光;房屋背面有连绵不绝的群山作为坚实的依靠,目的是解决通视,寓意视野开阔,前途无量;南面有众多低矮的山丘山岭,左右两边则有小山庇护,中间部分开阔宽敞,宅前有河流水四周环绕,解决的是周边环境景观,青山绿水,宁神怡情。中国山区农村房屋建设为什么那么相信风水呢?它的形成一是受中国相当漫长的历史原因影响;二是农民普遍缺乏科学知识,无法正确分清自然科学与封建迷信;三是农村“风水先生”不断的鼓吹和传播,误导他们的思想;四是广大农民对旧的风水习俗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寻求对精神的安慰和平安的祈盼。
在山区农村,农民建造房子都有请风水先生看风水的传统风俗习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房屋选址前未做危险性评估。“风水先生”因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并未真正地领会房屋建设风水的思想内涵。农民请来“风水先生”看房子高低,上房、出路在哪里,财运是否亨通,人丁怎样兴旺等等,常常因为风水先生一句“靠山实力雄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称此处为“风水宝地”的说辞,部分农村房屋建设在河水之边、危岩之下、不稳定斜坡和滑坡体之上,房屋选址呈现靠山建房和沿沟发展态势。
2防治措施探讨
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并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各级政府加强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要利用广播电视、走基层等手段和形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正确引导群众区分自然科学与封建迷信,相信科学,展示正能量,创造良好的地质灾害防治氛围。
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和巡查工作,随时做好地质灾害隐患区段人员的撤离准备。在野外综合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规划,建立农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消除地质灾害威胁。
2.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规范农村房屋建设, 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山区农村居住得很分散,要让农民做一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话目前看,是很不现实的。各级政府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山区农民建房管理工作管理办法,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对山区农村居民新建和扩建住宅,在严格按规划和用地审批程序的同时,一定要科学选址、现场勘查,避开切坡及其他有地质灾害隐患处建房。
与此同时,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使房屋错落有致,未经专业人员现场踏勘,不要大兴工程,不得随意开挖乱填,防止斜坡失去稳定。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重视排水设施的建设,对人工切坡进行合理加固,避免破坏坡体的稳定性,诱发滑坡灾害。
2.3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避免在地质灾害危险区选址建房
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于地形地貌、岩土体、地质构造、降水、水文、植被条件和人为工程活动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予以全方位的考虑,选取安全的场地,切实有效地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此同时,切实有效地规避沟谷低洼处;规避松软的土层;规避陡崖、陡坡;规避沟谷出口处;尽量不要在活动断裂、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危险地段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做好山区农村房屋结构的加固工作,搞好山区农村房屋的地基处理。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到之前出现过地质灾害的位置。尤其是必须提前做好老滑坡体的稳定性的评估工作,只有保证其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施工。
2.3.1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崩塌危险位置地质灾害防治的选址方法
所谓崩塌危险位置,也就是说,崩塌体后缘破裂壁一带起到崩塌堆积体前缘一带止,主要包括下面的三种情况。
情况一:已经稳定的老崩塌区。通过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实践经验已经稳定的老崩塌区,不会对于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选址工作产生太大的影响,只需要确保房屋基础和崩塌体后壁、前缘之间存在着适当的安全距离就可以了。另外,通常情况下,崩塌堆积体都是顺序混乱不堪的倒石堆,非常不适合用来建设房屋。与此同时,地质灾害危险地段的崩塌存在着多发性的特征,一定要避开之前出现过崩塌的位置。
情况二:如今尚存在崩塌问题的新崩塌区。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应该标记出崩塌块石运动的最远距离以及崩塌后壁以上岩体的变形区域,该区域就是崩塌会危及到的最大的区域。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其位置和崩塌会危及到的最大的区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距离。
情况三:潜在崩塌危险位置。在进行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应该按照坡度、坡形、坡高、岩体节理裂隙、风化程度等等方面的因素,标记出潜在崩塌区。与此同时,进行现场调查以及简单地计算之后,进一步明确崩塌块体的最大危害区域,在保证适当的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就能够标记出潜在崩塌的危险位置,必须在潜在崩塌危险位置的外侧来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2.3.2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泥石流危险位置地质灾害防治的选址方法
泥石流沟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通常情况下,形成区、流通区的位置在沟口以上的陡坡,对于山区农村房屋建设是非常不适合的,而只有泥石流堆积区是可以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与此同时,大型泥石流沟堆积扇的面积是非常大的,是发生多次泥石流之后而产生的。在宽大的泥石流堆积扇之中,必须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具体来说,必须深入地研究泥石流现象的形成因素,科学有效地预估泥石流的规模,科学合理地预测将来出现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的概率以及规模。另外,应该标记出可能的一次最大泥石流堆积区域,在其位置之内,绝对不可以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2.3.3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滑坡危险位置地质灾害防治的选址方法
首先,对于老滑坡,通常情况下,它们的面积都是非常大的,在几平方千米以上,其地形也是非常平缓的,非常适合山区农民进行生活工作耕种,完全避让的概率很小,可以分下面的两种情况来进行应对。
情况一:对于非常稳定的大型老滑坡,在不能够避让的情况下,能够将其用于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然而,必须高度重视其环境保护工作,从而确保老滑坡能够长期保持稳定;而对于非常稳定的小型老滑坡,尽量地不要用于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防止小型老滑坡突然出现问题而造成不堪设想的损失。
情况二:对于最近突然出现缓慢活动的老滑坡,不管其规模大小都不应该用于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其次,对于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滑坡,存在着非常差的稳定性,这种新滑坡如果受到一些因素的诱发,就会出现再次滑动,因此,不应该在滑体上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倘若能够确定这种新滑坡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地基之间存在足够远的距离,其发生再次滑动并不能够导致山区农村房屋建设发生安全问题,那么,可以在滑坡前缘准备充分的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将其用于进行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最后,对于已判定为潜在滑坡的危险斜坡,必须不能用于山区农村房屋建设。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山区农村房屋建设风水与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在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学有效地排除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隐患,保护好广大的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大勇.对农村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范[J].吉林农业.2011(06).
[2]邱志勇.山区地质灾害与建房选址[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02).
[3]马宏,朱新芳,杨俊.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防灾减灾规划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9(01).
[4]王成华,邓宏艳,薛宁波.地质灾害易发山区新农村房屋建设选址理论与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S1).
一、解答技巧
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的高考试题,一般会选择具体的事件作为案例,以分析某一突发事件的成因设计问题,命题特色明显。解题中考生首先要把握住考查的目标,是什么自然灾害?然后回忆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或危害,推测防御措施。突破方法在于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准确分析,找出试题中灾害的分布特征、推测其产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说明其可能产生的危害与相应的治理措施。
遇到“自然灾害与防治”类试题,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要把具体的灾害放到中国或世界自然地理背景之中分析,孤立地分析会导致答题不全面。如地面沉降的问题,需要与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相联系;城市内涝问题,需要与我国目前的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容量相对降低联系;地面塌陷,需要与工程建设不当相联系;煤矿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既需要联系自然特征,又需要联系目前中国能源需求的增加。
二、分类解答
近几年“自然灾害与防治”类的高考地理题常见的设问主要有三种类型:成因(自然、人为)、影响(正面、负面)、措施(生物、工程、技术),其中关于自然灾害成因的考查方式最多。自然灾害就高频考点而言,以下两种题型和考法最多。
(一)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以某地的地质灾害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这类考题要从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结合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由问题找对策,如采用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以下是地质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1)形成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3)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③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1)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2)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的地区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2)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补给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能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例1(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图1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二)主要水文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我国危害最大的两种水文灾害有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其中洪涝灾害是造成我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答题要牢牢把握洪涝灾害的答题思路,即从“天、地、人”三个角度综合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而西高东低的地形地势特点又决定了我国河流自西向东流的水文特点,因此东部季风区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加上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洪涝灾害严重,而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乱砍滥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使湖泊对干流的调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我国东部海岸地带同时还受台风带来的风暴潮的影响,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又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以下是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涝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对黄河的洪涝治理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的洪涝治理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例2(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2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参考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题思路】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移动规律判断其气候成因。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
三、能力测试
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②灾害强度的差异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2.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关于其灾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D.很难确定
读“自然灾害与中国奶牛业发展示意图”(图3)。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草场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雪灾、火灾直接损毁草场资源,对奶牛业的发展没有影响
B.草原雪灾、旱灾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对草场资源没有影响
C.草原鼠害、虫害通过破坏草场资源,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
D.草原病害、酸雨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影响
4.关于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过度放牧,使奶牛数量增多,促进奶牛业的发展②乱采、乱挖,导致鼠害猖獗,制约奶牛业的发展③奶牛业的过度发展,会加剧草原人为灾害的破坏④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因素有草原灾害、社会化程度、奶牛品质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读长江流域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图(图4)。据此回答5~6题。
5.从图中看,长江流域1950-1990年间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
A.1954年、1990年B.1989年、1990年
C.1954年、1983年D.1967年、1971年
6.长江流域成为水文灾害多发地区的人为原因是()
①滥伐森林②围湖造田③位于我国经济核心地带④位于季风气候区⑤东部临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7~8题。
7.洪水前的某湖泊图层与洪灾期的图层相叠加,可以()
A.分析洪水灾害的成因
B.预测洪灾期结束时间
C.了解洪水淹没范围
D.计算洪灾损失
8.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利用GIS可以进行()
A.预测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
B.了解灾情状况
C.分析地震危害
D.计算灾害损失
9.图5为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分别说明A、B两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10.图6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2.C
第1题,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灾害强度越高,导致的灾情越大。第2题,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则损失绝对数大,对减灾防灾投入大则抗灾能力强,从而大大降低灾害影响程度。
3.C4.C
第3题,草场自然灾害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均有影响。第4题,过度放牧会损毁草场资源,从而影响奶牛业的发展;乱采乱挖破坏草场,制约奶牛业的发展。
5.C6.A
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1954年、1983年。第6题,结合选项可知属于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①②③。
7.C8.B
第7题,洪灾期湖泊面积大于洪水前湖泊面积,因此可了解洪水的淹没范围。第8题,GIS的主要功能是空间数据分析,分析地震危害、计算灾害损失并非是GIS空间数据分析的范畴。
9.(1)多分布于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A地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B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集中。C地区因黄河从纬度较低处流向纬度较高处,在春初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势低平,河道淤积。
关键词:防灾减灾、村镇建设、地质灾害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形势
村镇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规划是村镇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城镇防灾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随着 “十二五”规划的展开,我国城镇化水平将突破50%,农业人口在不断向非农转移,但是中国还仍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还仍占很大的比重,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安全保障仍需得到国家的关注及支持。并且近几年来,灾害的不断发生,损失最多,且最为严重的基本都是农村地带,因此做好村镇建设工作,加强村镇防灾减灾规划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问题。如近几年年就发生了多起影响区域较大 造成损失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新疆北部六十年一遇的连续暴雪降温天气,云南元谋5.4级地震,西南地区持续半年多的五十年不遇的大旱,青海玉树7.1级地震,江西 福建等南方10省区的严重洪涝灾害,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台湾花莲县5.6级地震等等 除此之外,各地区危害相对较小 未经媒体报道的自然灾害亦不计其数,同样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二、我国村镇防灾减灾现状
目前我国村镇防灾减灾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村镇或偏远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政府的监管服务力度小、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少,而使得在防灾减灾规划并没有做的很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防灾空间规划与建设考虑少2..防灾设施不完善2.建筑物防灾标准低4.环境问题严重,包括村镇自身的环境污染,以及一些城市工厂在村镇的污染5.防灾的观念落后,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观念
直接影响防灾规划编制的质量和防灾设施建设水平。重“救”轻“防”的观念, 导致防灾、减灾的物资投入长期不足, 有限的防灾投入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弱化了防灾管理能力的建设, 使得农村的防灾能力非常脆弱。其实, 灾害一旦发生, 采取什么措施都为时晚矣, 而大部分时候人们所重视的恰恰就是灾害发生后的应对, 而不是危机前的预防。 另外, 视灾害为小概率事件, 存在侥幸麻痹心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也是防灾规划建设的一大障碍。
三、防灾减灾规划在村镇建设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的灾害类型有很多,如气象灾害,洪水灾害,海洋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农作物灾害,森林灾害等等,主要就常见的一些灾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出了村镇建设中应如何避免灾害发生,顺利开展防灾减灾规划。
一、生态环境因素的考虑
人与自然是需要和谐共存的,而不是你战胜我,我战胜你的敌对状态,最好的案例就是甘肃舟曲的8.7特大泥石流灾害,舟曲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曾是一个“孕育原始森林”的地方,享有“不二扬州”、“陇上江南”等美誉,但由于过度的森林砍伐,导致森林覆盖率有原来的75%降到现在的 20%,又由于无度的水电开发,必须炸山开坡,导致岩体松动,弃渣堵塞河道,从而引发新的滑坡。因此村镇建设中 不应不顾生态破坏而去建设村镇,发展村镇,应该从生态的角度,尽可能的保护原生植被,尽可能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开发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尽可能多的植树造林,以减少水土流失,防止不必要的灾害发生。
二、选址的确定
村庄建设规划前进行科学合理的用地选址是预防灾害重要的一步。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结合村庄自然地理环境勘测资料, 合理选择村庄建设用地, 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对存在隐患和风险的选址要坚决予以否定;村庄选址、规划和农村住宅设计前,首先分析当地的地质构造情况,使其用地和建设项目尽可能避开地质断裂带等地质构造复杂和不稳定地段。再依据地震基本烈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村庄的设防烈度,根据场地和地质条件确定抗震有利和不利地段。远离地质构造复杂的山体和沟道,实在无法避开 时应修建防护工程选址的不合理还会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有些村镇甚至建在滑坡、泄洪道或与地震带平行的区域; 且大多数村镇宅基地批复通常为一个区域,村民建房地点的选择随意,缺乏专业性指导,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一旦地震发生, 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次生灾害往往形成灾害链,阻断交通,影响灾后救援重建。
三.合理空间布局
合理布局村庄防灾空间用地, 形成具有良好防灾能力的村庄空间结构。我国传统的村庄往往以线性的街道组织村庄结构, 空间建设很少注重开敞的公共空间的建设, 而公共空间的合理布局能够达到有效降低传染病、 阻断灾害、及时疏散以及避难的作用。首先, 各项用地之间要协调有序, 避免因相互干扰而形成新的灾源。其次, 应注意将村庄的道路、 广场、 绿地、 河湖水系、 地下空间等的规划布局与村庄的防灾相结合,如尽可能采用组团式,可将抗震不利地段规划为道路用地、农田用地、山林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等场地条件要求不是很高的土地使用类型;同时村中心预留绿地,作为避震疏散场地;注意与住宅庭院、 街道、 水系及外部交通之间进行有序的协调连接,在灾情发生时,村民能够迅速疏散, 从住宅庭院到村庄街道再到公共场所,形成点、 线、 面结合的系统化防灾空间。
四.建造安全稳固的住宅。
我国农村房屋特点就是建筑质量差,结构简单;建筑结构不合理,抗震能力差,由于农村购买合格的建筑材料比较困难 , 因此建造房屋的材料质量就很难保证。
此外 , 大多数农民民居在建设时没有统一的合理规划 , 没有选择好的地基 , 没有避开古河道 , 没有避开构造断裂带。 很多农村民居随意乱建 , 房子间距过小 , 道路弯曲狭窄。这在 1997年 5月 31日福建永安西南 MS5 . 2级地震、1998年 1月 10日河北张北 MS6 . 2级地震中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国内外多次破坏性地震 (尤其是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区的破坏性地震 )的调查资料表明 , 至少有95%以上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是直接由于地面震动所造成的。因此,新农村的住宅建设应遵循简单明确、 安全可靠、 经济合理、 施工方便和可重复利用的原则。建设主管部门应依据当地的灾害特点制定合理的防灾标准,从建筑形态、建筑结构等方面对居住防灾进行建设性指导。抗震方面, 应指导住宅建设进行合理的平面与立面设计, 体形尽量规则、 对称,选用合理的符合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结构措施, 加强建设施工时的质量管理;防火方面, 建筑单体之间应保持适当的防火间距,住宅出入口与疏散通路联系紧密,建筑设计一定的防火构件如防火山墙, 建筑材料及室内装修进行规范化的防火处理;对于经常遭遇台风暴雨等灾害的建筑,建筑的高度要进行适当的控制, 建筑体型应尽量采用规则的形状, 采取传统的坡屋顶形式, 以达到良好的防风、排雨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慧娟. 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地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J]. 理论前沿. 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