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活动 兴趣 效率
一、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开展广泛的学生活动
由于受过去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发现知识,解决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锻炼。即使部分教师在课上设计了一些学生活动,但都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走的形势而已。而真正注重学生的参与,加强学生活动,是需要教师在平时就注重在课堂中开展的。而活动的内容也是可以丰富多样的。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具有生物教学、生物知识的电影、电视以及生物知识的短片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看而获得的感想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有效学习。这样不仅起到了教育的目的,而且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锻炼。此外,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常规知识问答等。这些活动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而且易于接受。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寻找、搜集相关知识用以解决在活动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样他们的主动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且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也就大为提高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各个学校,所以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就应该充分运用好这一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高中生物课的实效性。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落实知识点。如在讲《光合作用》时,视频播放一小段有关原始地球的录像,然后就人类生存而言,让学生比较原始地球和现在地球气体成分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作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吸引了,听课明显认真了许多。接下来,视频展示:植物生长的一生。问题:植物为什么长大?所需营养物质来自哪里?展开教学。讲到普利斯特利实验的时候,充分利用Flas演示实验过程,引导思考:几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三、联系实际深化教学
高中生物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为较强的实时性,学习生物课,除了掌握相关知识点,树立一定的价值观外,还应该学会时刻参与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会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生物事件,树立自己一定的评判标准和原则。而对高中生而言,教师主要做的就是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活动方案,并将这些活动方案适当的联系相关生物知识,开设部分专题活动,强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身边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相关知识,帮助其端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如讲解《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时,教师可以这样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的完善等,人的寿命在延长,老年人的比例上升。那如何能延缓衰老,保持身体健康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来探讨这问题。首先:让我们一块来看短片,片名:“人的一生”然后回答学案上的问题。人的一生必然要经历哪些生命历程出生——生长 ——成熟 ——繁殖——??????? ——??????? 的生命历程。播放《人的一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出生,衰老,死亡都是非常重要,活细胞也一样。衰老和死亡是细胞不可忽视的部分。小组讨论:完成问题:我们学过的单细胞生物有: ???????????????????????(举一例,单细胞生物的衰老????????????? (= 或 ≠)细胞的衰老。人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有哪些?人体是由许许多多的????????? ——不同的?????????? ——不同的器官—》不同的????????? ——人。人的细胞时刻都在????????????? ;所以,老年人的体内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的体内也有衰老的细胞。得出结论: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单细胞生物的衰老=细胞的衰老,多细胞生物的衰老≠细胞的衰老,细胞时刻都在更新。
总的来说,高中生物活动课,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视野得到开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当然这除了合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外,还需要教师善于把教材相关内容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帮助学生在实际中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问题设计;生物教学;对策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论哪种模式的教学,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提出问题,生物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教学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对生物教学问题设计进行探讨。
一、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
笔者经过长期的生物教学实践发现当前的课堂提问教学现状主要包括两种:第一,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回答“是”或“不是”、“对”或“错”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课堂上鸦雀无声,一两分钟过后,尽管学生进行了讨论,但只有个别学生回答了问题,无法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当前很多生物教师的教学问题设计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似乎非常活跃,但究其本质是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缺少思考价值,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启而不发”,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不好。
二、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
(一)课堂的问题设计要面向不同层次学生
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生物课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性、探究性极强的课程,其问题设计的要求更高,只有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高。所设置的问题既要让优生深入思考,又要让中等生甚至后进生回答问题,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有不同进步。比如,在单细胞生物这节课中,出示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包括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问题:“观察以下生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思考,就会对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有不同的理解,善于思考的学生会理解的相对深层,学困生理解的层次相对简单。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发展[1]。
(二)设计问题串,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综合学科,探究性和思考性是生物课堂的追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是探究的源头,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推理和对比等思维活动来分析、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例如,在“细菌”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在病人进行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请你们谈谈对细菌的认识。”“细菌分布在哪呢?细菌分布无处不在,我们看见过细菌吗?”“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因为细菌非常小,我们肉眼看不到。那么细菌究竟有多小呢?”“细菌的形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那么它的结构怎么样呢?”“细菌细胞包括哪些结构呢?每一种结构有什么作用?”[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对生物知识的深入。教师适当地给予引导和补充。学生通过一个问题的解答,完成了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又将知识点之间相互的联系和内涵挖掘出来了,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还重点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都是一个提升。
(三)注重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科是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别强的一门学科,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其学习途径广泛,不局限于课本。因此,生物课的问题设计,要注重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这样不但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应用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和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和追求,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如何才能拥有健康呢?”学生进行相互讨论。这些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分不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课堂教学设计即为问题的设计,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学生内化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生物课堂教学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满足,真正实现生物课堂的高效教学[3]。
参考文献:
[1]周.注重问题设计,提效英语教学[J].新课程(中),2015(7):127.
[2]宋淑秋.浅谈《细菌》一节的有效理答[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6(1):15-16.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应用
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提高学习效率,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发展。本文对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以及实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创设生活情境
生物和生活的联系紧密,将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使复杂抽象的知识通过实际已有的经验体现出来,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W习“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最容易想到的比如人体的衰老,身边爷爷奶奶等为什么会变老,包括学生自己也在不断地长大,人们都想能够青春永驻,就连古代的帝王也要遍寻长生药,还有儿童早衰症是怎么得的,这些都与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关。学生通过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联想,比如“学生还年轻,身体里的细胞都是幼嫩的细胞吗?”“老年人身体中的细胞都是衰老的细胞吗?”“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是一回事吗?”“细胞衰老死亡,生物也会死亡吗?”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联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更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根据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学生会总结、得出答案,知道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体内都有稚嫩的细胞和衰老的细胞,人体的衰老与细胞衰老也并不是一回事,但是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1]。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对于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来说结果也是不同的。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就相当于其本身的衰老和死亡;而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与死亡只是一个细胞不断更新的过程。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高中生物中也有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学生自己理解起来很难。即使经过教师讲解,但由于教师讲授不当或者知识太抽象,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也会有不理解的知识。在这时,教师可以将其与生活结合起来,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巧妙的比喻表现出来,让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形象化、简单化,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轻松理解,还能增强学习乐趣[2]。
比如在学习“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时,这部分的知识就很抽象,很难懂,但是如果用生活常识来比喻神经冲动和神经纤维的关系的话,就会简单得多。比如根据教师的讲解,学生会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寻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学生都知道“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玩骨牌的时候,将骨牌按照一定的间距排成行,如果推倒第一个骨牌,那么其余的骨牌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也都会倒下。这一效应就能使要学的知识形象化,更容易理解。神经冲动也一样,不具有中间状态,因此当神经冲动发动时,就会像骨牌一样发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比如在学习“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时,学生最容易想到酸奶,因为平时都在喝,肯定也想过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习,学生会对知识点记得更牢。
在学习“细菌”时,学生会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但是仔细想一想,离自己的生活其实很近。比如想到腐烂的香蕉, 学生联系这节课要学的知识,就会产生“香蕉为什么会腐烂?”“烂了的香蕉还可以吃吗?”以及“如何做才能让香蕉停止腐烂?”等这样的问题和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更专注于教师的教学,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
另外,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还可以深化已经学习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比如通过学习“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学生知道生命是有限的,从而学会合理地运用每一分钟,不浪费时间,珍惜生命。学生也可以在学完知识后,联系实际,升华情感。比如通过学习“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学生认识到生物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学会关注身边的事,合理运用生物资源[3]。
二、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单调地讲授知识点,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将知识点和实际问题结合进行分析的话,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因此通常会出现教师觉得已经讲解得很透彻了,但是学生的理解还是有问题,运用上也存在不足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教师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向学生提问题,将解决问题作为教学主线,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4]。
例如,在学习“细菌”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可以拿腐烂的香蕉作为例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香蕉为什么会腐烂?”“烂了的香蕉还可以吃吗?”以及“如何做才能让香蕉停止腐烂?”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三、创设实例情境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直将考点和重要的知识点作为生物教学重点,而对教材中一些概念的背景知识、生活实例通常都不向学生详细解释。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以课本知识点为背景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5]。
比如在学习“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时,教师可以举例酸奶的发酵、辣白菜的腌制等;在学习“反射弧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实例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如膝跳反应就是反射弧的一种体现,还有人们进入寒冷的环境时立毛肌战栗,在碰到很热的水时,人们会立刻把手拿开等。借助这些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向学生引出神经元和神经传导途径等较抽象的概念,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的价值;平时不起眼的事情通过与知识点的连接,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世界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四、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创设实验情境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建立实验情境,进行适当的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生物这一自然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很多知识点和结论都是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究得出的。因此,在生物^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将要教授的知识点和实验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印象深刻,更容易理解。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仅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是不够的,学生也无法灵活地应用知识。要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的由来,实验就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出发,让学生积极思考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最终得出实验结论。教师需要巧妙、灵活地应用实验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分析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真正透彻理解生物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例如在学习“蛋白质、淀粉、还原糖及脂质的鉴定”时,生物教师就可以使用试管和鉴定试剂进行鉴别试验,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淀粉遇碘变蓝等结论,之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实验现象的原因。通过创设实验情境,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主动应用到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师要重视情境教学,不断进行创新,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巍.让教学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浅谈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几点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0(08):33-34.
[2]张世蕉.生物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个方面[J].生物学教学,2007(09):16-18.
[3]谢兆梅.情境创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研[J].高考(综合版),2012 (11):43.
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一)
生物体的组成
1.细胞分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和体积增大(细胞的生长)。
2.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分裂,最后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
3.细胞分化: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4.植物体组织:分生组织(具有分裂能力,如茎的顶端、根的尖端)、保护组织(保护作用,如叶的表皮)、基本组织(有营养作用,如叶肉、果肉)、输导组织(输导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如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
5.动物体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吸收功能,如皮肤的表皮层)、结缔组织(具有营养、连接、支持、保护功能,如血液和骨)、肌肉组织(运动功能,如肌肉)、神经组织(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功能,如脑和脊髓)。
6.组织: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叫组织。
7.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
8.系统:动物或人体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叫做系统。
9.动物和人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10.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 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个体。
11.人体是一个统一体:人体的消化、吸收、循环、泌尿、生殖等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2.单细胞生物:
(1)身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是它们能独立地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 (2)有草履虫、变形虫、甲藻等。
13.草履虫:生活在有机物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一只草履虫每天吃4.3万个细菌,所以它能净化污水。
14.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
表膜:呼吸排泄功能; 纤毛:依靠纤毛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伸缩泡:排泄功能; 食物泡: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15.草履虫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如草履虫的趋利避害行为(如草履虫能趋向肉汤,避开盐水)。
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二)
绿色植物的一生
1. 种皮(保护)
种子结构 子叶(贮存营养);
胚 胚芽─→发育为茎和叶;
胚轴─→发育为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根─→发育为根;
胚乳(贮存营养),只有单子叶植物有。
2.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种子萌发的外接条件: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种子萌发条件实际应用
⑴将大米播到地里,长不出幼苗的原因是胚已被破坏。
⑵浸没在水中的小麦种子不萌发,原因是缺乏空气。
4.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部分这一段。
5.根尖的结构 成熟区─→细胞体积较大,外有根毛,吸收水、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细胞体积较大,呈长方形,使根尖伸长
分生区─→细胞体积较小,近似正方形,排列紧密,分裂产生新细胞 根冠──→保护
6.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最关键的部位是分生区。
7.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伸长的结果。
8.根的生长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向水生长的特性。
9.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是因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大大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10.根吸水的原理:外界溶液浓度是直接影响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主要原因之一。⑴ 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⑵ 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如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现象。
11.植物生活需要量大的无机盐:含氮无机盐(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无机盐(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种子成熟,使硕果累累)、含钾无机盐(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12.枝芽发育成茎,花芽发育为花。
13.芽的结构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幼 叶→发育成叶
芽 轴→发育成茎。
1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树皮:(内侧部分是韧皮部,有筛管,从上往下运输有机养料的功能);形成层:(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形成新的 韧皮部, 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木质部:(内有导管,从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有很强的支持力);
髓:( 有贮藏营养的作用)。
15.草本植物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草本植物茎中无形成层。
16.花的结构: 花瓣
花托
花萼
雄蕊 花药:产生花粉
花丝:支持花药
雌蕊 柱头:接受花粉,萌发产生花粉管
花柱:花粉管穿过
子房:包括子房壁和胚珠
17.雄蕊、雌蕊是一朵花中的主要部分。
18.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受精卵——胚,珠被——种皮。小麦、玉米子粒是果实,葵花子、西瓜、葡萄、黄瓜是果实,蚕豆、绿豆、西瓜子、杏仁芝麻是种子。
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三)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2.范-海尔蒙特的柳树栽培实验,说明绿色植物生长主要物质是水。
3.普利斯特莱的(小鼠、蜡烛、植物)实验说明: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更新空气。X| k |B| 1 . c|O |m
4.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如韭黄的形成。
5. 表皮:分上下表皮,外壁有一层透明的角质层,表皮上有保卫细胞形成的气孔,它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且表皮中只有保卫细胞有叶绿体。
叶片 叶肉 栅栏层:靠近上表皮,细胞排列整齐、紧密含叶绿体多
海绵层细胞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
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有支持叶片功能。
6.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表示式:二氧化碳+水 光 有机物+氧气
原料:二氧化碳、水 ;场所:叶绿体 ;产物:有机物、氧气 ;条件:光。
7.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暗处理→选叶部分遮光→照光→摘下,酒精脱色→冲洗,滴加碘液显色→冲洗后,观察颜色变化。
8.暗处理:目的消耗掉有机物;选叶部分遮光:目的进行对照;酒精脱色:目的脱去叶绿素。观察.结果:光照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9.结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同时需要光。(原理淀粉遇碘变蓝)
10.将金鱼藻或黑藻放在阳光下光照,观察:金鱼藻不断释放出小气泡,收集该气体,用带火星木条检验;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11.呼吸作用:生物体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1)表示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2)、实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1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温度越高、湿度越大、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
13.光合作用的应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施有机肥、或直接施放二氧化碳),塑料大棚白天适当升温,夜间适当降温等,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4.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氧气、植物细胞含水量等,温度越高、氧气浓度越高、植物细胞含水量越高呼吸作用越强,反之越弱。
15.农作物及时松土,促进根部氧气供应,根呼吸作用旺盛,利于根的生长和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16.塑料大棚中适当降低夜间的温度,能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达到增产目的。
17.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含量方法延长种子、果实、蔬菜的贮藏时间。
18.北方的苹果比南方甜、x疆的瓜特别甜,原因是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远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使得果实中营养物质含量比较高。
看了“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1.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知识点
2.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3.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又源于人体内环境的研究.理解内环境和稳态等核心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则是本课时学习的重要价值之一.但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而且要求同学学习本节内容之前要有生物分类、动物生理学等知识储备.因此要求把握重点的同时在学习方法上力求能有所改进,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和模型化,易于理解,益于增效.
体液的成分及各种细胞外液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中的难点,解答题时如何理解并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可通过下面题例进行探讨.
题例分析1 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
我们知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人体的内环境,其实质是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则是细胞内的液态成分,细胞内液与外液成分之间的关系为:
本题考查内环境(细胞外液)组成的区分以及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分析时应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甚至直观图片搭建认知的桥梁有助于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展示血浆实物,直观认识事物;回忆手脚磨出水泡,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联系生活,形象直观;也可利用有色(红蓝)粗毛线、红墨水、清水、玻璃球等构建体液间的物质交换模型.以上种种都有利于学生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便于真正理清各成分间的联系,从而确定答案D
将抽象问题的形象化与模型化,我们还可在“问题层层引导,模型逐级构建,多媒体展示图片”等方面下功夫.单细胞生物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解答这类题型时,除要求正确把握概念,如内环境.注意区分相关概念,细胞内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还涉及知识点中对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的理解,稳态维持的调节机制等都要求我们重视对前面知识点的整合和应用,重视本节知识与人体的器官系统的联系,才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时可借助构建模型或课件展示图片并讨论,界定好概念,弄清内在关系,从而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题例分析2 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内环境指图甲中的标号_______ 等部分.内环境主要是由_______ 、 _______ 和_______ 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 _______ 保持相对稳定性.
(2)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到达细胞的?(用图甲中的标号表示) _______ .
(3)写出图乙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① _______ ;② _______ ;③ _______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 _______ .
(4)健康人体内血液的pH是7.35~7.45,若外界因素作用突然发生改变,就会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倘若pH低于7或高于7.8,则有生命危险,由于人体体液中存在缓冲系统来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正常生理活动.
当人体运动产生一定量酸性物质时,人体内环境稳态是否失衡? ②当大量强碱性物质进入人的体液后,可能对人体内环境稳态产生怎样影响? _______ .
本题提供参考答案是(1)ABD 血浆、组织液、淋巴,渗透压、温度、酸碱度等.(2)CDAE;(3)消化吸收;呼吸作用;(泌尿)排泄.养料、氧气.(4)否 , 当大量强碱性物质进入人体后,超过缓冲系统的调节限度,可能打破人体的酸碱平衡,甚至导致碱中毒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