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第1篇

1 雷雨易诱发心脑血管病及哮喘病

夏秋时节的降水常常伴有雷电天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雷雨天气,这种天气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最大。强雷雨天气诱发心脑血管病,固然有心理恐慌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气象原因。雷电天气时,气压一般较低,而低气压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应,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可能诱发心绞痛、心梗、心衰。雷雨天也是哮喘高发的时段。加拿大的医学科研人员通过6年观察发现,雷雨天哮喘患者来医院的频率较平时会增加15%。国内医学专家研究证实,夏季雷雨天气的温度和湿度都非常适合真菌、霉菌等过敏原的繁殖和生长,加上气压较低,空气中漂浮的过敏原浓度就会明显升高,从而容易诱发哮喘病。

2 小雨和大雨,保健效果不一样

最近,英国科学家乔治,弗拉耶尔研究发现,下小雨时,降水滴粒不带辐射污染物,从而给人以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而大雨中则夹带着大量的射线和污染物。这位科学家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云中的雨滴都依附着不少污染物,但小雨滴需要20~30分钟才降到地面,这一过程中,雨滴受到的辐射污染将完全消失;而大雨滴降至地面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射线等污染物也会随之降到地面。所以,大雨中散步对人体健康并没有什么好处。

当然,大雨和小雨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雨滴细小,在空中如丝如雾,落地时无溅水,平坦路面没有明显积水,可视为小雨;而雨滴较大(有时分不清雨滴),在空中呈帘状,落地时有溅水,路面积水较深,则要视为大雨。

3 预防酸雨危害,多食绿色食物

酸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溶入酸性物质的雨,而这些酸性物质则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当雨水的pH值小于5.65时,就是酸雨。

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酸雨污染区的儿童,血压有下降的趋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偏低,而白细胞数偏高;一些呼吸道病症(如咳嗽、鼻塞、哮喘等)的出现率也偏高。在酸雨污染区生活的成人,其患病次数、时间、医药费用等,都明显高于清洁区,其中,患呼吸系统疾病是清洁区的4倍,患心血管类病是清洁区的2倍。实验室研究表明,酸雨对呼吸道中起主要防御功能的细胞有极大损伤作用,会大大提高呼吸道感染和肿瘤的发生儿翠。

要避免或减轻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根本的方法是预防酸雨。具体来说,就是要减少污染物质对大气的排放。专家研究表明,一些绿色食品,如绿豆、海带、鲜果等,能加速体内有害物质的排除,多吃这类食品,就能有效降低酸雨对健康的危害。

4.暴风雨使臭氧层受损的风险提高,对人体健康不利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PM2.5;危害

前 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空气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国内众多城市阴霾天气出现频率逐年增高。PM2.5因其能够进入人体肺泡,故被定义为可入肺颗粒物,PM2. 5属于细微颗粒物范畴,通常也被称为细粒子。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由于大部分有害元素和化合物都富集在细颗粒物上,而随着粒径的减小,细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和呼吸系统对其的吸收率也随之增加,因此,相对于TSP、PM10,粒径较小且毒性较大的PM2.5对空气污染、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以及大气能量平衡影响更大。目前,PM2.5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大气的首要污染物。

1.PM2.5概述

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影响。此外,粒径小于0.1μm 的粒子又称为超细粒子。

1.1PM2.5的来源

PM2.5的来源主要分为天然源、人为源和混合源。天然源主要包括风扬尘土、森林火灾、火山灰、漂浮的海盐、细菌等。人为排放部分包括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天然气)和生物质(秸杆、木柴)等燃烧、道路和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餐饮油烟等污染源直接排放的颗粒物,也包括由一次排放出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气等) 转化生成的二次颗粒物。混合源是指既受到自然力作用又受到人力作用而排放的颗粒物,主要是扬尘。

1.2 PM2.5的组成

PM2.5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受其来源、粒径、所处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无机元素、有机物以及含硫成分。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PM2.5中的无机元素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在不同的粒径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浓度水平有明显差别,有害重金属元素主要吸附在PM2.5中;由一次排放出的气态污染物转化的二次颗粒物,PM2.5化学构成中有机物占很大比重。

2.PM2.5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PM2. 5的污染危害是广泛的,但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两个方面。

2.1 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颗粒物进入人体,能引起人体多种疾病。颗粒物的粒径决定了人体受危害的程度,这是因为颗粒物粒径越小,颗粒物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部位就越深,甚至能够穿透肺泡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影响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造成的危害也就越严重。颗粒物携带有毒重金属、硫酸盐、有机物和包括病毒、细菌在内的其他污染物能直接进入人的呼吸道和肺部,影响肺部及其他器官健康。细颗粒气溶胶PM2.5因其粒径较小、同时比表面积较大,与粗颗粒物相比,它更容易富集有毒物质。大量科学研究也表明了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在短期内小幅增加会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特别是细颗粒物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其他器官,从而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其他功能系统的损害,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远远超出粗颗粒物。

2.2 PM2.5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PM2.5对大气能见度造成很大的影响。颗粒物对可见光具有散射吸收和折射作用,从而降低城市能见度。英国环保部门研究表明,TSP中粒径在10.0~100. 0μm的粒子,由于重力的沉降作用,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少,传输距离较短,很快就沉降到地面,而粒径小于10.0μm 的颗粒物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长,尤其是粒径小于2.5μm 的颗粒物在大气中能停留7~30d,不易沉降到地面,并可以长距离传输。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合作于2001 年春季(3月)夏季(6月)秋季(9月)和冬季(12月)开展了大气细粒子与气象能见度的同步综合观测,结果表明大气能见度与细粒子质量浓度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细粒子污染是造成大气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3.国内关于PM2.5的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PM2.5的研究进展工作起步较晚,监测资料缺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目前我国所开展的研究都是局部的和试探性的,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等少数大城市,严重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所做的研究工作也主要集中在资料的统计分析、影响因素分析等。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PM2.5的系统监测,为开展PM2.5研究工作提供资料保证。未来PM2.5的研究应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1)大气颗粒物来源及源解析方面。应针对一个地区PM2. 5的排放特点,研究主要污染源特征谱;选择典型研究地区、季节相关的动态来源清单;开发出当地环境特点的来源解析模型。同时,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使其更能真切的反映各种颗粒物的来源。

( 2)物理化学特征方面。物理性质应加强对人体毒性最大的超细颗粒的研究,化学特性方面应全面分析颗粒物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影响关系方面的研究。

( 3)PM2.5的采样和分析的核心技术方面。采样和分析技术是分析PM2.5的首要环节,在采样技术方面需要研究轻便的大气粒子分级采样器;对颗粒物的分析方面,应该更注重于高分辨率、高放大倍数的显微形貌分析和高灵敏度、低检测限的化学分析设备的研究。

总结

PM2.5形成过程复杂,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国家、各地方政府与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应统筹协调,共同发挥监督职责,严格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按照国家公布的监测时间表:即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 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有序开展对PM2.5的监测。同时,环境保护科研部门加紧开展PM2.5源解析研究,真正从政策与技术上提出解决PM2.5污染的途径,根本上解决PM2.5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令军,王英,李金香.北京清洁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J].环境科学,2011,32 2) : 319-323.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第3篇

一、PM2.5概念解读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二、人体难以阻挡PM2.5

以往气象部门监测空气污染情况常以PM10为指标,而PM2.5可直接被人体吸入肺部,由于其穿透力强,因此危害较PM10更甚。PM2.5“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而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

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目前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泰国、印度等均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标准。

三、雾霾“杀手”对健康的影响

大雾素来都有“杀手”之称,加上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空气中的灰尘、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附着于这些水滴上。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很容易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哮喘发作,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等。专家分析,PM2.5吸附的大气里面的毒性物质,进入到呼吸道以后,被身体吸收,对体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雾是由我们看不见的水滴构成的,但是霾是由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及飞扬的尘埃物等等构成的,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很大。

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目前普遍认为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然的“吸烟室”。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

四、专家支招抵御雾霾天

人体每天需要呼吸大约10立方米的空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该如何躲开PM2.5的危害?专家们支了几招。

1.少开车,堵车就熄火,避免汽车空转。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境专家董良杰表示,汽车尾气不仅危害长时间在道路周边的人,也危害司机本身,特别是长时间堵车、汽油得不到完全燃烧时。所以最好少开车,长时间堵车时最好熄火,尽量少开窗。

2.严禁近郊私自焚烧垃圾和枯草败叶。私自焚烧是很多农户和企业处理垃圾最便捷的方式。但私自焚烧所产生的二恶英、烟尘颗粒等有毒物质,会使周边的城市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毒雾”。

3.减少外出。近期,淘宝网上出现了口罩一日销售3万个的“壮观”景象,那么口罩是否能抵御雾霾天对健康的侵袭呢?专家认为,对于雾霾天气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外出。戴口罩可以防止一些灰尘进入鼻腔,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对于最近引发热议的PM2.5,专家认为口罩的抵御能力有限,因为即便是专业的医用口罩,主要针对PM3以上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于PM2.5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抵御能力不强。

4.室内预防方法多。不吸烟,远离二手烟;灰霾天气少开窗,可以养点花花草草;使用空气净化器,市面上80%的空气净化器都以净化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为主,对PM2.5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勤换过滤芯。

5.雾天饮食尽量清淡。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可以多吃滋阴润肺的梨、百合、枇杷、莲子、萝卜等。有晨练习惯的人,在雾霾天气应停止户外活动。一般6点到11点是污染较为严重的时段,晚间的空气相对较为清洁,有晨练习惯的市民不妨把锻炼改在晚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教授许扬表示,雾霾季节,如果觉得嗓子干燥、咳嗽,可以自制润喉茶。原料为:石斛、百合、麦冬各3克、大枣2枚,冰糖2粒。用法:加开水150毫升,泡服。一料可冲泡2~3次。此茶能在缓解咽喉的不适的同时,减少空气污染对肺部的危害。

此外,雾霾天日照少、光线弱、气压低,有些人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建议大家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饮食清淡,多吃些豆腐、牛奶等食品。扬尘天气不宜戴隐形眼镜,因为粉尘进入眼睛,很容易造成沙尘与隐形眼镜之间的摩擦,引发眼部疾病。在家中,要注意关门关窗,尽量减少外出,可以多饮水、漱口,避免口腔干燥,减少口咽部的积尘,地上还可以经常洒一些水,使漂浮的粉尘易于沉淀和吸附在地面。

五、监测PM2.5将被列入国家标准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标准编制于1982年,后又分别在1996年和2000年进行修订。按照规定,PM10(可吸入颗粒物)是目前监测和的主要指标之一,但与PM2.5相比,其反映空气质量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能力均较差。

2011年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

相关链接1:大雾预警

黄色预警――程度较轻

定义: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雾并将持续。

防范指南: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准备工作;2.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单位加强交通管理,保障安全;3.驾驶人员注意雾的变化,小心驾驶;4.户外活动注意安全。

橙色预警――程度中等

定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防范指南: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工作;2.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单位加强调度指挥;3.驾驶人员必须严格控制车、船的行进速度;4.减少户外活动。

红色预警――程度严重

定义:两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并将持续。

防范指南: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应急工作;2.有关单位按照行业规定适时采取交通安全管制措施,如机场暂停飞机起降,高速公路暂时封闭,轮渡暂时停航等;3.驾驶人员根据雾天行驶规定,采取雾天预防措施,根据环境条件采取合理行驶方式,并尽快寻找安全停放区域停靠;4.不要进行户外活动。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第4篇

感冒、脑血管病与天气有关

气象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值得大家关心的话题。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提出,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这一问题更成为公众和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的热点。

以最常见的感冒为例,医疗气象学家研究证实,感冒发生的几率与一天中的平均气温有关系,且与一天中气温的日较差,即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关系更大。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随之突增。“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

又比如心脑血管病,受气象变化的影响也很大。美国海洋和大气局的《天气和健康》就曾指出,每当寒潮来临,在气温由高变低、风力由小变大的转换期内,心脏疾病发作频繁,危重病人常常在凄风苦雨中与世长辞。我国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也发现,约77%的心肌梗死患者和54%的冠心病患者在寒潮天气下病情加重。每次寒潮过境后,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血管突然收缩,动脉平均压力升高,心肌需氧指数也相应增高,心肌缺氧现象自然就要加重,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便明显升高。

4个气象因素影响健康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博士后叶晓芳总结说,在众多气象因素中,与人们健康影响最息息相关的主要有温度、湿度、气压和太阳辐射4大因素――

温度因素

我们对“高温”、“热浪”等专业名词并不陌生。“高温”顾名思义是指温度高,在此是指一种天气现象。而“热浪”通常是指一段持续性的高温过程。夏季的热浪可以显著增加死亡人数,尤其是因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而且热浪对老年人、重体力劳动者和经济条件差的人影响更大。

热浪对死亡的影响还与其持续时间和最高温度的有关。人体健康受到来自气温的影响,而这是所有的气象因素中最为直接的一种影响。相关数据表明,当环境温度为19~24℃的时候,人类的身体会有舒适感。假如气温高于35℃,人类的身体无法对生理进行调节,会出现体温失常,身体不适,导致头晕、呕吐、恶心等“中暑”症状,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2013年,中国东南部出现罕见的高温天气,打破了过去141年的记录。以上海为例,2013年夏季,高温日达到44天,热浪总持续天数达到38天。在2013年上海夏季,热相关总超额死亡人数为1889人/年,是2003-2012年热相关死亡数平均值的2.2倍,2013年热浪相关的超额死亡人数为1347人/年,占总超额死亡人数的71.3%,是过去10年热浪相关超额死亡数平均值的3.9倍。

湿度因素

湿度也是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气象因素。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即空气的潮湿程度。长时间在湿度较大的地方工作、生活,容易患湿痹症;当湿度过小时,人体表面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皮肤干燥、鼻腔黏膜受到刺激,所以在秋冬季干冷空气侵人时,极易诱发呼吸系统病症。此外,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时,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科学测定,当空气湿度大于65%或小于40%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当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

闷热夏季中常有高温、高湿的情况,当气温高于35℃时,人体的余热通过汗液蒸发排泄;但是如果在潮湿的环境中,人体则会体温失调汗液蒸发不顺畅,使人疲倦、食欲不振。在冬季,湿度增大时,则会使热传导加快约20倍,使人觉得阴冷、抑郁。

气压因素

气压对人体身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气压即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气压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从生理方面来说,人们体内氧气的供应主要受到压力影响。一般来说,人们可以承受气压在正常幅度中变化,一旦气压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人的身体就会出现不良反应。“高山反应”是这种情况的典型表现。人们在登山的时候,海拔上升,气压会随之下降,血液中的血氧就随之减少,人就会感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如果脑部缺少氧气,甚至出现头昏、胸闷、恶心等反应,重则发生肺水肿,甚至休克。

从心理方面而言,低气压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况。当人们处于低气压的环境中,会感到心情不好、烦躁、抑郁等。例如,夏天出现雨天的时候,气压相对较低,人们时常会出现心情压抑、情绪躁动、浮动大等;有时会造成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等方面的反应。

太阳辐射因素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室内空气 污染 防治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急剧变化。现代人平均有90%的时间生活和工作在室内,其中65%在家里。专家认为,继“煤烟型”“光化学烟雾型”污染后,现代人正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EPA(美国环保署)已将室内空气污染归为危害公共健康的5大环境因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全球近一半的人处于室内空气污染中,室内环境已经引起35.7%的呼吸道疾病,22%的慢性肺病和15%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癌。有关部门在1994年的一次调查中发现,我国城市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有的超过室外56倍。在2002年召开的首届全国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学术研讨会上,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字,目前,我国每年由于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已达11.1万人。严重的室内环境污染在给人们健康造成损失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1995年我国因室内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07亿美元。

1、室内空气质量及我国相关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一些西方国家出现。当时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建筑物的气密性大大提高,由此带来室内通风不足,致使室内空气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一项分析报告显示,美国在120万商业建筑物中有2500万工作人员患“致病建筑综合征”。美国一个历时5年的专题调查发现,许多民用和商用建筑,室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是室外的2至5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日本约有30%的住宅因为使用有害的化学物质而引发“新居综合征”。在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发达国家都曾暴发因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军团病,并导致大量人员死亡。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估计,在新建和改建的建筑物中,约有30%是致病建筑。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对室内环境质量制定相应标准。

在我国,200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提出了对氨、游离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指标浓度的限制。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卫生部和国家环保局联合制定并我国第一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2003年3月1日实施。标准引入了室内空气质量概念,明确提出“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异常臭味”的要求。规定控制的化学性污染物质不仅包括甲醛、苯、氨等污染物质,还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13项化学性污染物质,《标准》的出台为室内空气检测提供了统一的、规范的依据。

2、室内空气污染的污染来源

2.1烹调和取暖的生活炉灶。

大量的研究表明,厨房炉灶炊事时释放出的油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一大重要来源,其成分极其复杂,目前已经分析出的3800多种物质,它们在空气中以气态、气溶胶态存在。其中气态物质占90%,主要包括颗粒物[包括 B (a)P等致癌物]、CO、SO2、甲醛等物质。

2.2人类自身活动

2.2.1室内吸烟及二手烟

二手烟是香烟和雪茄或其他烟草产品燃烧时飘散出来或吸烟者抽烟时呼出的一种粒子或蒸气形式的烟雾,二手烟的主要成分包括粒子物质、尼古丁、甲醛、一氧化碳及4000种其他物质。每百只香烟烟雾中苯并芘的含量约为0.2-12.2微克,是室内空气中苯并芘的主要来源。

2.2.2人体污染源

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及各种生活废弃物的挥发成分也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一个原因。人在室内活动,除人体本身通过呼吸道、皮肤、汗腺可排出大量污染物,如二氧化碳、氨和气味等,其它日常活动,杀虫剂、清洁剂的使用等也会造成空气污染。另外人在室内活动,会增加室内温度,促使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据统计,人在室内活动、呼吸、出汗等散发出的固态和气态污染物可占室内总污染物的13%。

2.3建筑及装饰材料

室内装饰及家具的污染是目前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方面。油漆、胶合板、刨沫填料、内墙涂料、塑料贴面等材料中均含有甲醛、荼、甲荼、乙醇、氯仿、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有机蒸汽,且以上物质大多都具有相当的致癌性。建筑物自身的污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筑施工中加入了化学物质,(北方冬季施工加入的防冻剂,渗出有毒气体氨),另一种是由地下土壤和建筑物中石林地砖、瓷砖中的放射性物质形成的氡,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天然放射性的气体,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2.4室外污染物

室外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生产、交通运输等,主要污染物有:微生物、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b等,另外还分部分植物的花粉。这些污染物都会借助于室内通风换气和渗透而进入室内。

2.5其它污染源

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污染源还有各种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家庭中饲养的宠物,家养的花草和“建筑物综合症”等。

3、绿色室内环境

根据绿色消费的含义,绿色室内环境主要是指无污染、无公害、可持续、有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室内环境,或者说是在室内环境的建筑、设计和装饰中,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生存和审美需求,还要满足消费者的安全、健康需求。

4、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在上述室内空气污染源中,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达300多种,其中最主要、最常见、危害最大的4种污染物质是甲醛、VOCs、氨、氡,被称为四大隐形杀手。

4.1室内环境中甲醛的危害

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0.1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0.5mg/m3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0.6mg/m3时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再高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当空气中达到30mg/m3时可当即导致死亡。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醛气体,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两侧不对称感觉障碍和排汗过剩以及视力障碍,且能抑制汗腺分泌,导致皮肤干燥皲裂;浓度较高时,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产生毒害。

4.2室内环境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危害

VOCs对人体的污染基本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气体和其它感觉效应(如刺激作用)、粘膜刺激和其它系统毒性导致的病变、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由研究表明暴露在高浓度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工作环境中可导致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和血液中毒,个别过敏者即使在低浓度下也会有严重反应。

4.3室内环境中氨的危害

按毒理学分类,氨属于低毒类化合物。氨是无色气体,当环境空气中氨达到一定浓度时,才有强烈的刺激气味。人对氨的嗅阈值为0.5~1.0mg/m3。氨是一种碱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可以吸收组织中的水分,溶解度高,对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氨进入肺泡后易和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外,还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短期内吸入大量的氨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肺水肿或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

4.4室内环境中氡的危害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没有颜色也没有任何气味,由镭衰变而产生,是自然界惟一的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比重是空气的7.5倍。由于无色无味,所以它对人体的伤害也是不知不觉。氡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一是导致肺癌,主要通过被呼吸系统截留的氡子体在肺部不断累积完成,其诱发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是引起肺癌的第二大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为18种主要的环境致癌物质之一。二是导致白血病。三是使人丧失生育能力,主要通过杀死完成。另外,氡可以通过人体脂肪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5、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特点

长期在被污染了的室内环境中生活,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有以下特征:

5.1长期性:

人的一生之中有3/4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长期在被污染了的室内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这是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危害的特征之一。

5.2低剂量:

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时的浓度很低,但是低剂量的有害物质往往是人产生麻痹心理。一般来说,人只要能够感觉到气味的存在,就说明有害物质的浓度已经相当高了。低剂量的有害物质,因其浓度较低,又不会当时治病、致死。这在装修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中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低剂量的有害物质就象是室内空气中的隐形杀手,所以容易被人们忽视,造成危害健康的安全隐患。

5.3无选择:

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水和食物。水和食物是可以选择的,可以通过加强防范来避免发生的。但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无法主动选择的,室内空气一旦被污染,居住者就只能被动的呼吸,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6、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的对策

6.1加强通风控制

利用通风的作用将室内空气污染物冲淡。通风换气是最经济的方法,不管住宅里是否有人,应尽可能地多通风,一方面它有利于室内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是装修材料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尽早的释放出来。对新风首先要有量的要求,同时还要质的要求,即使用低污染的新风。对一般无中央空调的居室则尽可能地打开门窗,进入新鲜空气。

6.2污染源的控制

在装饰材料中被广泛应用的人造板材、大理石、瓷砖、水泥、油漆、涂料等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和气体将近20种,其中大多数是致癌物质。因此,在家庭装修中,对装修材料的选择要慎重,要选择经过国家权威部门或名牌及正规厂家生产无毒和少毒的装饰材料;严禁使用超标的材料。厨房用料、日常用品及家电等生活用品的选择也是一样,在选购时,一定要注意产品说明时各重要参数的检验情况,要尽量选购危害少的,以将室内空气污染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6.3净化处理

空气净化可以通过室内净化器、除臭器、空调系统过滤器等设备除掉室内气态污染物。 目前使用的空气净化器都不是采用单一技术手段而均采用复合式,常用的技术包括有过滤、静电、吸附、催化、等离子体、负离子、增湿等技术,针对所需去除污染物的种类,将各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对于颗粒物和气溶胶常用粗、中效过滤器和HEPA过滤器,或者采用静电除尘的方法。对于低浓度VOCS、二氧化碳、硫化物、氮氧化物,吸附技术时一种比较有效且简便易形的方法。此外,近来倍受关注的净化方法,如纳米材料光催化技术和纳米-光催化技术的结合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6.4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10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已于2002年7月1日起开始正式执行,为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应继续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7、小结

室内环境污染的成因具有极其复杂的多样性,其中装饰装修污染和家具污染是绝对主要因素。因此,预防和控制室内环境污染,也就是保护“室内环境安全”对保护公众健康极为重要。室内环境质量亟待引起重视,改善室内环境,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空间已经迫在眉睫。

针对室内环境污染,要从源头上抓治理。不仅仅要求高质量的建筑装饰材料,还要提高消费者的认识,提倡简约装修,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公众健康》1999《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李军

2.《煤矿环境保护》 2002.6 《室内空气污染及其控制》 雷灵琰 王丽萍

3.《应用科技》 2000.3《室内环境的污染问题及其防 治技术》

4.《科学顾问》2001.6《室内空气污染及其控制》李启东何阿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