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空间概念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暖通空调;绿色建筑;作用
人们对绿色建筑的首要印象更多的可能是外观的美化,但是其本质是更加的环保节能,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需求,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浪费,通过取之不尽的绿色能源对暖通空调进行资源供应,让人们享受到环保节能带来的身心享受,与此同时,更为人们提供质量极高的生活环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愉悦。
1.暖通空调在绿色建筑中的意义
在建筑行业中,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说法,并且通过环保理念快速的在建筑行业中兴起,对当前的建筑行业以及建筑设计发起冲击,总而言之,绿色建筑的概念丰富了建筑行业的内容,更是建筑行业的巨大进步,其不仅使建筑行业增大了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更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加以改善。
1.1绿色建筑的特征
在当前的建设工程中,绿色建筑之所以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与青睐,主要由于其本身具备传统建筑无与伦比的优点,绿色建筑一般使用天然无污染的施工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源,并且保护环境,避免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从而促使人与建筑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其内涵不仅减少了资源的高负荷,节约资源利用,而且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环保低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1.1.1新型概念
建筑行业中的绿色建筑的兴起,其不仅是一个发展机遇,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与传统建筑不同,绿色建筑与其材料和技术均有较大差别,而且在环保、品质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如此,在面向全社会群体时,更是一种全新的住宅办公理念,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奇的概念,对于那些想要提高生活品质的人群来说,可谓是“爱不释手”,其不仅将绿色生活发挥的淋漓尽致,更是高品质生活的具体表现。
1.1.2环保自然
绿色建筑在进行室内布局的时候,将会十分合理的进行设计,从而使人们感受到一种自然的魅力,将人与自然的因素完美的融入到建筑中来,并且降低了合成材料的使用率,充分利用无污染的环保资源,比如空气阳光等。
1.1.3节约资源
自从绿色建筑新概念兴起之后,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青睐,促进城乡发展以及建筑行业发展的转变模式,提高对资源的合理运用,并且实现国家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为全球变暖奉献一份力量,环境友好型建筑环境,切实的提升环境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的品质。
1.2在暖通空调应用中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暖通空调基本符合中央空调的基本概念,不过其并不等同于中央空调,仅仅延续其分户空调的概念。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中央空调可以为人们营造一个均衡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是和分户空调有所不同,传统的空调仅仅能够简单进行空气的制热制冷,无法像暖通空调一样,能够净化空气,并且能够将自然空气进行处理过滤,然后进行冷却,暖通空调可以过滤非常细微的灰尘颗粒,加强细菌的过滤和净化,进而提高人们生活的空气质量,为人们营造一个高品质的环境。当前的暖通空调具有通风、供暖和空气调节三个主要功能,并在合理的运行过程中,极大程度上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质量,暖通空调的通风功能可以有效的降低空气渗透,确保室内外压力的均衡,而且在绿色建筑中使用暖通空调,更是大大加强了绿色环保概念的贯彻,与绿色建筑和普通建筑的区别一样,暖通空调和普通空调的区别也在于新颖环保,并且为人们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可以说,暖通工程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无异于画龙点睛,相辅相成,对绿色建筑的整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暖通工程在绿色建筑中的设计特点
2.1节约能源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即为节约能源,而暖通空调无疑扮演着节约能源的重要角色。暖通空调包含储冷低温送风系统、趋势空调系统以及置换式新风系统等,新型系统的应用,不仅将节能环保的概念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切合实际的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与传统空调相比,暖通工程提高了其蓄冷蓄热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耗能更低,在需要冷温的时候,通过释放蓄冷以满足空调负荷。当前的蓄冷方式主要有三种,既晶盐蓄冷、冰蓄冷以及水蓄冷。以冰蓄冷的优势为例,首先节约的运行费用,每年可以高达三十万元,与此同时,降低冷水机容量超过百分之三十,空调功率降低超过百分之二十五,节约能源能力十分强大,不仅如此,使用暖通空调过程中,应用的冰蓄冷技术,可以有效的缓解高峰电力,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对于保护环境以及节约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节能环保
一般来说,太阳能制冷通常利用太阳集热器,对吸收式制冷剂提供所需要的热媒水进行供应,如果热媒水温度提高,相应的制冷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空调的制冷效率也会提高,比如,如果热媒水60℃,那么制冷机的COP会达到0-40,如果热媒水90℃,那么制冷机的COP会达到0-70,如果热媒水120℃,那么制冷机的COP会达到110以上。在任何的自然环境下,都会受到阳光的照射,这种大自然赠与的无偿资源,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的洁净能源,通过利用太阳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动能,从而促进暖通空调的运转,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避免产生环境污染破坏,与此同时,暖通空调还能够及时均衡室内的氧气,减少因人们日常呼吸导致的氧气消耗。
2.3自然通风
暖通空调在绿色建筑中的自然通风应用,规避了传统空调的在使用过程中的弊病,比如头晕胸闷的现象。因其良好的自然通风性能,能够有效的将污浊空气进行排除,进行空气的换气,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空气的质量,给人们一种身处自然的感觉,呼吸顺畅自如,没有不适的感觉。
2.4持续回收
与传统空调不同,暖通空调可以将其各部分的零件及材料进行分类回收利用,在此过程中确保分类的顺序及规则,绝非笼统的回收,从而确保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
2.5独特设计
暖通空调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特别设置,与传统空调不同,可以将其看作是为自家量身打造的空调,能够根据自家需求设置室内的空气温湿度等,更加人性化,方便快捷,突出科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适应人们的更高标准的生活需求。
2.6防排烟技术
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排烟设置十分独具匠心,别具一格,通常来说普通的空调是不会加入排烟技术的,但是在当前的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消防排烟技术是其关键的环节,暖通空调中应用排烟技术时,通常会设置自动切换阀门以及安全电动密闭门。在暖通空调中应用排烟技术时必须严格控制质量,确保绿色建筑的合理有效,同时也为居民的生活品质保驾护航。
3.在绿色建筑中应用暖通空调相关设计
在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的合理运用不仅将节能环保的概念充分落实贯彻,与此同时,因其不同于传统空调的陈旧内容,显得更为新颖独特,为绿色建筑的高质量环境锦上添花,加强绿色建筑的设计品质,将绿色建筑更为普遍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来。
3.1太阳能
在当前的绿色能源选择过程中,太阳能无疑是首要选择,因其能源取之不尽,而且没有地域要求以及污染,受到广泛的青睐,在当前的太阳能功能系统中,通常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即为循环控制系统以及集热器,循环控制系统主要由生活热水、低温地板辐射供暖以及温度控制器构成,而集热器只需要热水箱等设备。太阳能的供暖原理主要是通过设备对太阳光进行采集,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经由循环系统进行换热,进而对水进行加热,最后导入室内地板供暖。在进行收集太阳能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阴雨天气对其造成阻碍,这时就需要转换系统,通过相关设备进行加热,从而保证室内温度均衡,即便是冬天也能够更好的享受温暖,在阳光较为充足的夏季还可以提供热水,方便人们生活热水的使用。总之,使用太阳能,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运行费用,还能够节约资源,有效的进行环境保护,体现绿色建筑的价值与优势。
3.2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系统)
与空气热源泵相比,地源热泵技术具有非常大的节能优势,尤其是供热制冷方面尤为突出,比如,地源热泵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会破坏土层,仅仅是改变土壤温度,与此同时,更是当前最具实用性的散热方式。一般情况下,换热器的埋置通常处于地下30m-100m范围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受到温度影响,尽管如此,只要能够更好的平衡冬季低温及夏季高温,就不会影响换热器的性能,所以地源热泵通常应用于冬夏温差较高的地区,或者在高温地区建设冷却塔,在低温地区设置辅助供热。
3.3冰蓄冷系统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冰蓄冷系统的经济效益更为良好,因为其耗电量相对较小,从而促进电力节省,与此同时,其在低能耗的时候,仍然可以进行低温送风,极大的节省了能源。冰蓄冷系统的优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比如在白天用电高峰期进行供冷,从而节约费用,而且,在相同条件下,冰蓄冷比水蓄冷的蓄冷量明显提高, 而且蓄冷池容积相对而言十分小,从而降低了热损失,对能源进行节约,与此同时,当冷水的温度在1-4℃的时候,方可开始低温送风,而且,空调风量的输送能耗也会相应降低,加强节能效果,与此同时,冰蓄冷的COP值相对较高,所以在制冷效率低下的时候也无需懊恼。在夜间的时候,冰蓄冷的效果更为明显。
3.4自然通风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自然风永远都是最为原始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更有效的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而且不必消耗能源,高效环保。当前自然通风主要有风压及热压两种方式:
3.1.压
绿色建筑在选择建设地点的时候,通常要对朝向及格局进行充分考虑,并考虑建筑的平面等细节,总之,尽可能的减少空气阻力,扩大受风的面积。受天气因素影响,室内的风速也会相应发生改变,此时可以人为进行控制,比如百叶窗等。
3.4.2热风压
根据室内外温度差异,从而导致空气密度差异而出现的空气流动,热空气从上方流出,冷空气从下方流进,从而实现污浊热空气和新鲜冷空气的置换。
4.暖通空调在绿色建筑中的设计原则及其要求
绿色建筑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保护自然环境,确保居民生活水平的质量,暖通空调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其设计必须满足绿色建筑应有的原则,具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4.1暖通空调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暖通空调的设计过程中,必须依靠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相关的零部件及其材料进行回收,而且通过利用无污染的环保能源对暖通空调提供动力支持,从而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4.2暖通空调的设计要求
在进行暖通空调的设计过程中,必须确保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在尽可能的减少能耗及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多考虑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室内环境的舒适程度,实现绿色建筑的高品质生活方式。
5.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的绿色建筑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促使建筑行业的革新换代,自此过程中,暖通空调的使用更是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通过将建筑与自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环保低能,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收获更高的生活品质,坚持可持续发展,势必成为日后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康智.实现绿色建筑暖通空调技术的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4,7(3) :90-91.
[2] 刘勇.实现绿色建筑暖通空调技术的设计[J].能源与节能.2013,8(11) :30-31.
[3] 刘俊跃,卜增文.实现绿色建筑暖通空调技术的设计措施[J].制冷与空调.2014,1(9) :30-31.
笔者就读于山东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学制五年,在烟台大学建校之初就设立了建筑工程系,由原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著名教授朱畅中先生担任建筑工程系第一系主任,清华大学建筑系陈浩凯先生担任副系主任分管建筑专业。1990年,学校单独设立建筑系,由陈浩凯先生担任建筑系第一系主任,2010年3月,学校撤销建筑系,成立建筑学院。
笔者于2007年入校,2012年毕业,在校就读五年中,郝曙光老师任系主任,郝曙光老师是东南大学刘先觉先生的研究生与博士生,深受东南大学教育的影响,故在烟台大学任系主任期间,沿袭东南大学教学传统。
其实东南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就与瑞士苏黎世联邦高工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年轻教师得以赴瑞士学习进修,年轻教师的“瑞士经验”很快反馈到东南大学的设计教学中,先是一年级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逐渐扩展到高年级。
笔者在烟台大学所受的教育,实质上依然是“布扎”(Ecole des Beaux-Arts,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之谐音)式的建筑教育:大一时的素描、水粉、水彩美术训练;从大二到大五一共十二个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课程作业。
“布扎”建筑教育的本质是把建筑作为一种与绘画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素描和绘画训练在“布扎”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后人们对这种“布扎”式的设计训练称之为“图画建筑”。从字面上的解释,它是对图面表现的重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设计就成了图面构图的游戏,忽视建造的基本要求,成为只供挂起来欣赏的绘画。
再来谈谈十二个课程作业,虽然到了三年级,笔者开始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建筑设计,但是从思路上仍然没有跳出“图画建筑”的窠臼,“图画建筑”代表了一种设计思考的方法,作为“布扎”教育的直接结果,它对于笔者的影响比想象的还要根深蒂固。在我们传统的设计训练中,不自觉地在培养一种特定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包含了三个要点,即教条的功能主义、注重外观形象的形式主义,以及表现至上。笔者的这十二个课程设计作业以建筑的类型来排列,从别墅到影剧院,先简单后复杂,面积规模不断扩大。每个设计的程序先是根据某种既定的功能关系图解来凑“平面”,等功能关系合理后再把建筑立起来,根据不同的杂志上抄袭来的形式给建筑套上一件外衣,最后选一个最佳角度画一幅表现图。
就笔者个人而言,这种设计方法让笔者无法对“空间”这一概念有更深的理解,“空间”臣服于平面化的功能关系,丧失营造、组织空间的主动性,而这种主动性的缺失恰恰在于营造空间意识的薄弱。实际上,利用手工模型来推动建筑设计,推敲和营造建筑空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手工模型相比较数字化模型有重力感,而相较于二维的平面、剖面图纸则更加直观。笔者的本科学习阶段并不重视手工模型的制作,这在学生塑造空间意识方面是一种极大的缺失。
从对手工模型意识的淡薄这一点来看,笔者的本科以及国内的一大批建筑院校急需更新新的建筑教育方法。而在这一点上,南京大学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是较为超前的。他们采用的是“建构设计方法”。
基于对当代建筑师设计工作方法的观察,“建构设计方法”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发展一个以模型操作为基础的设计方法,总共包含四个阶段,即概念、抽象、材料和建造。
概念,就是如何通过模型材料的操作来获取一个空间概念。依据模型材料的形式分为体块、板片和杆件三大类。
抽象,是指以单一的模型材料来制作的模型。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用前一阶段获得的空间概念来组织空间、结构和功能。
材料,是指以多种模型材料来制作模型。多种模型材料的运用为建立更为丰富的形式秩序提供了可能,如区分结构和围合、水平要素和垂直要素以及主要空间与次要空间等。
建造,是指从模型材料到建筑材料或从构思形式到建造形式的转换。建筑材料和建造的研究是借助于模型材料和大比例模型来实现的。研究的重点在于在处理建筑材料的组织――构件在水平面的拼接与纵深面的层叠的同时如何使得原先的空间概念得到强化,而不是削弱。
基于上述教育方法,在研究生的前半年,笔者依然有课程设计作业,具体项目是一个九班幼儿园,在这次的训练过程中,着重强调了手工模型的制作,每一次汇报都以手工模型的表现形式来陈述方案,用模型来推动设计。在建筑空间的探索方面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正是在一块块纸片的粘合搭接之中,建筑空间便非常直接地展现在眼前,通过对模型的修改,得以对空间进行推敲、琢磨。从而加强了空间的塑造意识。
关键词工厂;空间;建筑;设计;节点;路线;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food factory visit to the space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the real lif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ood factory to visit the spac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words: factory; space; building; design; node; rout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各类现代化的食品工厂呈现出一种新型的工业建筑格局,与传统单纯的工业建筑不同,已发展成为承载工业文化的综合体。实际上,近年在“工厂旅游”“花园式工厂”概念指导下建设的现代化食品加工厂,已完全摒弃了旧观念中传统工业建筑“灰暗、呆板、单调”的印象,并随着一大批新型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建立,逐渐成为城市开发区建筑、开发区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工业建筑环境的创造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这不仅包括工业建筑外在的形象特征,也包括室内空间和周围环境的营造。食品类工厂不再是简单出产工业化产品的地方,而逐渐成为企业文化展示博览、社会公众参观学习、趣味互动的场所,设置在工厂中的参观空间,正是其集中体现,工厂方面藉此热情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的到来。
一、参观空间建筑设计中的空间概念
参观艺术与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参观艺术,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对空间的有效的组织利用,从某种角度上讲,空间概念贯穿整个工厂参观空间建筑设计的始终,无论是从参观空间建筑设计的概念来讲,还是从参观空间建筑设计的特征本质来讲,或者是参观空间建筑设计的范畴,又或者是参观空间建筑设计的程序,都可以体现出空间的这个概念。从另外一种角度上讲,参观空间建筑设计作为一种人为环境的创造,其参观艺术中的核心要素就是空间规划。因此,在进行食品类工厂参观空间建筑设计时,其首要任务就是明确空间概念,这也是每一个设计师所必须要了解的。
近年来,现代化的食品工厂以“花园式工厂”、“工厂旅游”等概念作为指导,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观念下的工业建筑留给人们的单调、呆板印象,并且成为现代城市开发区不可缺少的景观,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所以说,食品类加工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生产、加工厂品的地方,它已经发展成为展示企业文化、供社会大众趣味活动、参观学习的独特场所。
二、食品类工厂参观空间建筑设计
与传统的工业建筑不同,现代化的食品工厂其建筑格局呈现一种新颖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新型的建筑格局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工业的文化。
1.食品类工厂参观路线的设计
在进行参观路线的设计时,为了满足人们参观的要求,做到互不影响、互不干扰,要从以下2点入手:(1)设计路线可以从工艺的流程作为着手点,让参观者沿着工艺流程,从参观原料开始,然后再经过加工环节,再到成品环节,进而整个产品的全过程参观。这样的参观线路呈现单向流动形式,可以通过主题展览的形式或者是小知识栏的形式,点缀参观过程,为参观者增添一点乐趣。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工厂的内部的参观通廊,可以说它作为建筑物的脊柱,贯穿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比如:某一家食品参观工厂其就设有宽敞明亮的走廊,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食品的产出过程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和了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深刻体会到工厂的文化和食品文化,为单调枯燥的参观过程增添新的活力,加强参观者与工厂之间的互动性。(2)设计路线以环形路线展开,先进行重点区仪器的域的参观,呈现主次鲜明的效果。比如:一家鲜奶食品加工厂,通过只会将部分区域作为参观区,一方面是为了保证食品的洁净程度,提升厂品品牌的信任度与认知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工厂本身的特殊情况所形成,保证一定的防护措施条件下欢迎参观者到访。
2. 食品类工厂参观空间的设计
在进行食品类工厂参观空间的设计时,要坚持安全、洁净的原则,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实施:
(1)将室内空间完全封闭,将加工空间与参观走廊完全隔离,让参观者通过玻璃墙或者是观察窗对整个过程进行参观,具体到换鞋、更衣,从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将室内空间进行部分封闭,也就是说工厂的物料和其他物品放在密闭的管道或者是容器中,如:一些饮料厂、造酒厂等,参观者需要通过专属的走廊参观灌装车间,而在参观酿造车间时,就可以近距离接触参观设备。
3.食品类工厂参观节点的设计
(1)有效处理参观空间的入口起点,比如:某酿酒厂有效地利用现代建筑层高和跨度大的特点,其所形成的参观路线,宽敞、高大、舒适,给参观者带来一个轻松舒适的感觉,从而更加深刻认知到企业的文化和酒的文化。
(2)保证参观环境的舒适安全和良好的视觉效果,有效地避免反光、眩光等现象,保持室内的相对湿度,控制室内的通风效果。比如:冷鲜肉加工厂,就一定要控制好温差问题,可经通过在参观窗上增记防结露等节点,如加大空气层厚度,使用中玻璃,有效地避免由于温差过大而产生的冷凝水问题,并在此基础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
(3)配合参观对象,设置休息空间,增设参观的实际动手内容,增添参观的乐趣。
(4)体现空间艺术美,在进行空间设计时,要有效地利用钢结构特点,进行规律性的色彩、比例、材质以及尺度处理,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呈现给人们一种技术美、韵律美、自然美,从而突出整体参观空间的艺术美。
(5)在参观流线上增设参观的趣味节点,创造参观的乐趣。比如:青岛一家啤酒厂,就设立的屋顶花园、小酒吧等文化休闲空间,不尽视野开阔,空间壮观通畅,而且将整个建筑群体尽收眼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形式下枯燥的参观方式,而且还突显了建筑空间的特点,增强建筑空间的艺术感和标志性。
三、结束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工业建筑既可以仅作为纯实用功能生产场所,也完全可以在满足高效率的生产要求之外,恰如其分地创造出人性化开放的空间场所,使世人体验出其内在蕴含的情感、表情和感染力,感知企业文化,企业也借此提升形象,吸引人才、鼓舞工作热情、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因此,随着工业生产管理者、使用者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不断增长,他们会对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工业建筑设计实践中,参观空间作为现代食品类工厂对外展示形象、宣传企业文化的核心场所,会应引起建筑师的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宋秋芝,刘志海.食品类工厂参观空间建筑设计研究[J].创新技,2009,( 2).
[2]叶字凡,吴建英.食品类工厂参观空间建筑设计初探[J].科技创新报,2009,(19).
[3]程世韬.食品类工厂参观空间建筑设计的实施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
环境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体现在对未来的生活方式、新的建筑室内外表现形式以及新的建筑装饰材料等的设计上。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至关重要。训练中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进行概念设计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在设计思维过程中逐渐养成习惯。这种概念设计的训练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这种创新意识将成为一名设计者终身受用的财富。
2建筑空间概念的引入
环境设计专业实际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即景观设计。这两个专业方向都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是对建筑设计的二次设计。在我国,部分高校已把环境设计专业下设于建筑学院,这样建筑和环境设计能有更好的学科融合。但目前大多数院校还是将环境设计专业放在艺术设计学科当中,课程设置中对建筑设计知识涉及较少,有时难免造成对建筑理解的偏差,使得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不能很好地衔接和融合。因此教学中一定要适当引入建筑设计的方法和理念。空间概念早已成为建筑学和建筑设计的核心,但是并未深入到环境设计当中。
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虽然普遍设有住宅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课程,但大多数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往往也只停留在定义上,不能从空间思维的高度去理解建筑,并对建筑进行二次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增加建筑设计基础相关课程。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从设计角度进行思考,还要从建筑设计角度,尤其是空间思维角度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将其带入教学当中,使该理念深植学生的设计思想当中。
3“学”与“习”的方法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于搞设计创作,认为设计就是要原创,但是往往闭门造车,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这是他们没能对“学习”二字有深刻正确的认识造成的。“学”是模仿“,习”是练习,也就是说先模仿别人,然后再勤加练习。那么怎样“学”和“习”才是正确的呢?分析和临摹大师的作品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首先,我们一定要选择有一定设计高度的作品,最好是在国际比赛中获大奖的设计作品,比如建筑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其次,学习中我们应先阅读建筑大师的设计理论,了解建筑背后的思考以便更好地了解建筑的设计背景和设计思想。
然后用计算机模拟搭建建筑室内外各个部位的模型,体会建筑设计从整体到局部的每一处设计,分析作品中的设计主题、空间分割、材料运用、色彩搭配、灯光照明等方面。最后,将分析结果在新的场地上重新组合,得到一个全新的设计作品。按照这样的方法练习一段时间,设计能力必定会有较大提高。日本的建筑大师建筑普利策奖获得者安藤忠雄先生,就是凭借这样的学习方法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学习之后成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师。
4课程设置的调整
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上都是:一二年级主修设计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年级才真正接触到设计专业课程,四年级要进行实习设计和毕业设计,这样学生真正接触设计课程的时间比较短。东南大学建筑系的课程设置就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他们的课程设置大体分三条主线平行推进。一条主线是主干课,即建筑设计课,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始终。课程从简单的空间设计练习开始,到二年级便开设建筑设计课程。第二条主线是建筑理论课,包括中外建筑史,建筑理论等。第三条主线为建筑辅助课程,包括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可作类似设计。本科一年级即开设设计基础课,如设计程序及方法。二年级开始环境设计专题训练。每学期开设两个专题的训练课程,每专题课时为八周,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学习和思考。二、三年级两年期间就可以完成八个专题的学习和训练,四年级便可以做综合性课题设计。另外,随着设计课程的逐步深入,搭配开设设计史论课程和辅助课程,如设计史、照明设计、装饰材料、装饰施工等。
5教学模式的丰富
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大体是先进行专题设计,课程结束后上交设计作品,任课教师给出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较为僵化,教学效果也不尽理想。在教学及评价模式上我们可以尽量针对专业特征,让教学模式更为灵活丰富。
第一,专业课程实行课程答辩制。即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拿出设计作品接受答辩组教师提问,教师给出综合评价及成绩。答辩组成员可以由非本课程任教教师、外校教师、企业设计人员等组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开拓专业视野,也可以加强任课教师与同行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第二,开展校校联合,与本地区兄弟院校实行联合教学。学校间可以互派师生做课题教学竞赛,课程结束后将学生作品做联合展览,评出奖项和成绩。在比赛中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更能增加校际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 网络空间、虚拟构筑、AMDM
一 网络时代的空间概念
人类不知不觉地迈步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虽然我们依旧立足在现实的实体世界里,但无垠的网络空间显然是“更辽阔的户外风景”,当代著名建筑师Rem Koolhaas认为全球互联的电脑屏幕就如同一扇扇的“窗户”。人们从相聚在实体的场所到相聚于空间的界面。伴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各种不同功能主题的场所在网络空间里相继出现。人们不但可以通过简单鼠标键盘或是肢体语言透过电脑系统直接与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人与物作互动,而且还能获得如身临其境般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心灵等多通道的空间感知体验。
网络空间的出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美国加州大学建筑系教授马可斯.诺瓦克认为;“有人存在是建筑的问题,网络空间有自己的建筑体。”网络空间的出现确实有别与以往任何时代,人们每天在这里常态化的流连忘返,长时间的生活工作休闲。在这样驱使因素下,建筑空间有了向网络空间延伸与拓展的理由,而不再仅仅停留在实体世界里。
作为解决人类活动与居住问题的建筑空间在当代的发展是多元化的趋势,其中包括了建构于网络空间的虚拟建筑空间的出现。虚拟建筑空间可以理解是指电脑对建成或构想的建筑物进行模拟的三维静态数位化空间,而网络空间则是动态的、具有流动性的多维度空间,它连接全球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提供即时性的图像与文字信息,人们共同的参与,信息的收集与发送是网络空间的存在的前提条件。在网络空间建构的建筑空间(虚拟)。当实体建筑空间长久的固化不变,在某些功能与使用上显然难以灵活应对当代人的需求时,网络建筑空间的出现是满足人们新行为模式并与之相应的空间类型。
二 AMDM
2010年8月世界著名的软件制造商Adobe对外开放了Adobe数位艺术展馆(简称AMDM)。该展馆建筑属于上文提到的网络建筑空间类型,由意大利建筑师因诺琴蒂(FilippoInn ocenti)与扎哈(Zaha hadid)事务所,网站数位设计机构UNIT9联合创作的。建筑师起初按照建造实体建筑的方式进行构思设计,采用虚拟实境的媒体技术进行建造制作。建成后的AMDM是一座虚拟的建筑空间体,用于保存和展示数位艺术作品,并为每件作品提供专业人士的评论与意见,人们通过网络空间来到这里接收最新的即时的展示资讯,并可以与建筑空间、场景、展品、人进行互动。(图1)
图1:Adobe数位艺术展馆外型
“真正的建筑”
该项目的业主Adobe公司是总是善于不断制造让世人感到惊喜的图像效果而闻名于世,他们的口号是“Making the impossible” (正不断地实现不可能)。为了凸显Adobe的地位和影响力,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数位艺术展馆显然是最好的宣传方式。Adobe要聘请具有前瞻性的建筑师来设计这个项目,他们给建筑师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一个虚拟的艺术容器,不受现实世界的约束的容器。同时它是免费的展馆,坐落在固定的地址上,每周七天24小时开放。一般情况下,优秀建筑师的能力是随时随地都能在不同的场地条件下设计建造建筑,但这个项目的与众不同的是业主并非想去建造一座真正的实体建筑,而是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网络空间都能进入的建筑,最后中选的建筑师因诺琴蒂回忆说“他们要找的是一个真正的建筑师去做真正的建筑。”
“虚拟的,物质的”
意大利建筑师菲利普·因诺琴蒂(Fili ppo Innocenti)因作品“流动城市”而闻名于世,他与另一位备受推崇的虚拟建筑师皮埃罗·费雷斯科巴蒂(Piero Frescobaldi)一同为AMDM项目进行创作。AMDM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被要求建构于网络的,所以它是虚拟的。起初,因诺琴蒂认为这是创作上的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因为简单和制约不多,例如没有太多来自于功能规划、工程限制、预算以及自然的因素,设计师可以玩弄缺乏重力的极端空间。(图2)但创作开始不久因诺琴蒂就出现困惑了,他意识到高度抽象的空间是否能为人们所认知的问题,如果人们不能认知这种新的空间形式,则明显就不是Adobe所要的了。因诺琴蒂渐渐意识该项目的难点而并非那么简单。于是他的团队重新从零开始作研究,探讨虚拟空间项目的一些设计依据和如何为人所接受的方法。因诺琴蒂回忆在构思设计AMDM建筑空间时不停地思考几个问题,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他们能做些什么?与现实空间又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理由能让人们对这个网络建筑项目感兴趣?这个网络建筑的价值在哪里?业主Adobe也提示认为,“AMDM概念特殊性是在于我们想要一个挑战极限的物质的、虚拟的空间”设计小组渐渐地清晰了AMDM的设计理念与依据: 一个让人惊喜;也让人感觉是“物质”的空间设计显然就是Adobe所要的。
图2:意大利建筑师菲利普?因诺琴蒂(FilippoInnocenti)的构思草图
“空间的隐喻”
柏拉图把现实的实体空间比喻成物理的容器,实体空间受限于基地的地理属性:重力、气候和地理等物理限制,同时给人以恒常性物体知觉,透视、深度、材质、色彩、光影等等都是对于人们来说形成实体空间的必然要素。相比之下,网络空间里其独特的即时性、交互性、场景的移动性、音效性特征又是实体空间难以具备的空间要素,但是网络空间毕竟抽象,结合人们对实体空间的认知经验及发挥网络空间的特长显然是AMDM设计的关键所在。因诺琴蒂最终选择了以用实体空间隐喻的方式为AMDM设计,同时发挥网络的超链接的空间特点。这座号称在现实中会占据超过62万平方英尺(157680M2)面积的建筑,裙楼是类似乐队指挥台式的螺旋结构,也像是盘旋的纽带所形成的鸟巢,裙楼是主要的展示空间和聚会空间。中部开放的中庭将是展示的主要区域,这里将包括探讨人与技术关系的数位艺术品、广播媒体作品和另类艺术发展的作品。人们在 “漫步”的同时可以从各个方向自由进出该建筑体。从盘旋的纽带指挥台造型拉升起来的是一组更为壮观的流体造型的主体塔楼,像是未来主义的仙人掌造型,主体塔楼功能安排是收藏展馆的藏品,随着展品的不断增加,主楼的造型也不断升高。造型上的灵活,功能上的重构使AMDM空间能够适合普通群众和艺术家的视野。设计师说:“这个项目建造的空间是虚拟的,但是我们必须将人们的联想与现实的世界结合在一起,以便人们能以现实空间的经验在这里自由遨游。”(图3)
图3:Adobe数位艺术展馆结构分布图
时间与空间
AMDM是一座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互动的、自主操控的、即时的、三度空间的网络空间建筑体。这种新类型建筑被建构与运行于全球互联的网络,不需要卫兵把守,也不需要大门,更没有闭馆的时间,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人们可以同时来到这里观赏研究数位艺术作品。Adobe认为这种数位媒体的展馆在传统展馆中不可能实现的,无论是对艺术事件的关注、对艺术家的创作或是参观者的到来都是独享自由的。由于是按照人们对实体空间的经验来设计建构,为在线不同时空的世界各地人们所共享,设计师也在思考该建筑的外形时,强调AMDM的形式应该是适合于出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市。(图4)设计师做了很多个实验,将这个建筑放置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协调比较,通过不断地思考与尝试,实现把造型上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最终使得这座虚拟的建筑可以“建”并且和谐地“建立”在世界不同的城市,并且与所在城市景观保持协调。
图4: Adobe数位艺术展馆号称可以在任何地方“建造”
AMDM的细节
AMDM设计师从自然界中去寻找空间设计的构造灵感,透过交互的计算机界面,给予参观者如身临其境般的畅游寻觅感受。在场景创作中,设计师参考了动态的章鱼,花朵和水母的造型,并将这些元素与机器,眼睛,耳朵等结合在一起,以视觉与听觉综合的虚拟艺术方式呈现在新概念的AMDM里,彰显虚拟艺术个体的特殊性,体现艺术与技术的交融。AMDM还特别聘请了一批在艺术、技术及商业领域专业人士监督展馆作视觉形象,保证展出效果的质量,鼓励数位媒体艺术创新。(图5)
图5: Adobe数位艺术展馆内部主题展览场景
三 空间设计的思考
网络空间是一个全球性的、庞大的、各种资讯互联的集合体,也是一个全新的空间形态。AMDM的浅层意义是顺应时代让人走入实体空间以外的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空间,在这里自由翱翔、自由体验; 而深层意义却是表明物体,空间,建筑的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物体与空间的体系正在透过全球的网络以新的方式被构筑、被导航、被体验、被理解。这是一种新的充满流动性,发展中的,未形成固定格式的空间类型,它建构在数位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渴望探求更多未知世界体验的动机之上。AMDM设计类型的出现提示设计师空间的设计范围正在扩大,从过去单一的实体空间向着网络空间延伸,这种伸延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也是新空间形态的出现,是设计师新的创作思考和机会的出现。设计师应该以新的理念重新认识空间的概念和可能性,并以新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
四 结论
网络空间的存在与发展改变人的生活行为方式,随着人行为方式变化促使新的空间类型的出现。虚拟建筑使得空间以新的方式改变实体空间“不能动的本质”,得以成为不断与外界交流的动态空间。虚拟空间的构筑也不再仅仅是过去人们空间观念里的表现工具,而是成为一个传播与被理解的对象。虚拟空间构筑虽然不能解决我们物质生存问题,但是给于设计师更多的机会,因为它创造了更多场所、更多的类型与手段实现数位资讯时代人们丰富的相互沟通形式。我们应该接受在信息时代的社会,设计师既能够在如往常的实体世界中营造建筑空间,同时也应该接受来自伴随信息社会成长起来的新的空间设计任务的出现。今日的空间概念已经蔓延进入网络世界,设计师须提升认识与理念,在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同时进行新的设计探索。
参考文献
[1]威廉·米切尔,,范海燕,胡泳译 《比特之城》[M],三联书店,1999.12
[2]田韧,数字时代的虚拟建筑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张菁,建筑虚拟空间发展问题探讨[J],华中建筑第26卷 1/2008
[4]赵思嘉、董屹,从古根海姆虚拟博物馆看未来艺术博物馆建筑[J],山西建筑 5 / 2010
[5]魏萌,数字时代的媒体设计趋势_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设计反思[J],艺术与设计
[6]William Mitchell,“City of Bits” [M] MIT Press 1996
[7]DOUGLAS DAVIS,ART/ARCHITECTURE; The Virtual Museum, Imperfect But Promising,the NEW YORK TIMES 9/24/2000
[8]Eleonora Cardellini ,the virtual museum of architecture, DPAU Italy 2000
[9]Tim McKeough,Grand Opening:Adobe Digital Art Museum by Architect Filippo Innocenti 10/5/2010
http:///news/daily/archives/2010/10/101005adobe_digital_museum_innocenti.asp
[10]Lidija Grozdanic,Adobe Museum of Digital Media / Filippo Innocenti,architectural record 10/31/2011
http://evolo.us/architecture/adobe-museum-of-digital-media-filippo-innocenti/
[11]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