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

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

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范文第1篇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历代优秀文化中的积淀与升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但其内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的文化的生长点。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的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开始风靡世界。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哲学思想上的著作,和西方截然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但是人的思想哲学及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老祖宗几千的文化与思考的积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

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后,衍生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术、饮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中国大学扩招已经有些年头了,大批的大学生毕业后奔向了社会。他们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学子将会把中国带到世界舞台最闪耀的位置。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前的中国文化。因为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传统文化的文化特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

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废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

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

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是由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大惠发起的,从2008年创办到今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已达30多场。陈大惠团队所到之处全部是公益行为,不收取任何费用,团队所有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忏悔自己的过错,以独特。的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每场论坛多达4000人,少则500人,很多观众因一场论坛改变自己的人生,反响强烈。

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范文第2篇

经过堪布嘉样活佛、加措活佛、顿珠法师与参加论坛企业家做亲切开示后,企业家与佛教、中国传统文化专家进行了交流沟通,将禅修及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进行了融会贯通。众位法师、老师在论坛上向企业家讲述了自己在禅修、生活上的感悟。

谦和法师:“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快乐是生活一天,不快乐也是生活一天,何不让自己生活的快乐一点,绽放的存在着呢?很多外表看似生活的鲜光亮丽,实际内心长期积压着痛苦、劳累,夜深人静一个人的时候压得快要窒息,能向谁倾诉心中的痛苦?又有谁理解自己?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权利、名利这些身外之物... ...有问题就有解决的答案,很多时候只是没有找对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

现场一位企业家学员通过两天的学习,有深切感触: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爱的不够。你的痛苦来源于头脑的里的贪嗔痴念,活不出自我,但是内心深处的善念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没有在适时的机缘下显现被激发出来。这次禅论坛,就在这一刻,感觉自己像重新活了一次,再也不想那些烦恼痛苦。人生短暂,在这短暂的生命时间里,要活出无限的生命价值。就在此刻满心欢喜、头脑清晰、浑身轻松自在——这就是禅的味道。

当你觉得周围的人和事都变得美好的时候,你的胸襟也就变得开阔了。而且你也会发现,你原来看不顺眼的东西,其实都是你自己的内心在作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自然创造的任何一块顽石也都有它的美妙之处。我们感怀一颗至诚至热的善心去迎接这个美好的世界。

少林寺第32代禅师——释延勇为在场的企业家做了精彩分享:佛重在修,禅在于悟。如何用禅与人生,让大家把禅运用到人生运用到现实。让大家在经营企业工作生活的大都市有一颗欢喜自在的心。他说:“能享天下之大寂寞者便是禅者。大彻大悟是禅,身心自在是悟,一个人如果打开心扉,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体,自然会心无挂碍,若能这样便能产生大智慧,只有智慧可解决人生一切迷茫。”

有学员问:“放下与追求如何平衡?“

延勇法师回答说:“生活与禅修并不冲突。有大才华的人即使上厕所也能写出好文章。要把心中的障碍放下才是真放下,用智慧透彻人间一切万象才是真正的放下,透彻本质之后超脱出世,身在万丈红尘中,过着平凡人生活,这就是自在。”

有学员问:“如何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范文第3篇

一、国学的内涵及人文教育的渊源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国学就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有道学、佛学、兵家、先秦诸子百家、易学等为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以孔子儒学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世界文化的“轴心时期”,即公元770年~公元220年间,世界出现一大批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孟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等。于是产生了儒学、佛教和圣经。中国孔子提出“仁爱”的思想,孟子提出“忠义”的主张,韩非子提出“权术和法治”的思想,墨子提出的“侠义”、庄子的“无为”、老子的“无为是为有所为”等理念,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根基。同时也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成它合理的内核。

(二)国学是当今人文教育的源头

作为唯一流传下来的人类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以其博大精深。底蕴十足而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世界的东方。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在吸取中国的传统智慧以求发展。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拥有26个,孔子的思想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国学,不仅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和推动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优秀中国人伟大心灵的体现。国学不是书斋里发霉的书本,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更不是竹筒上难懂的文学,她更像是孟子说的混混源泉,一朝掬饮,终生受用。我们汲取的就是这永不枯竭的甘泉。

二、国学的兴起是当代人文教育和文化的回归

带着思考,我们阅读着国学经典,带着探究我们审视着当代人文教育的某些缺失,我们想在圣人经典的国学中获取教育的智慧,想从传统文化中找回人文教育断层的有效方法,从而去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

国学的兴起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教育在当今中国公众中的流失和淡化。国学的兴起是在抢救国学在公众中的精神主宰地位。人类二十一世纪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因为那是智慧的源泉,从“四子”那里挖掘精神财富,因为那是精神财富的家园。在那里去知晓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华夏民族的复兴,首先需要我们民族有一种凝聚力,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民族文化的认同。华夏民族从远古走到现在,代代相传,而不断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这个传统就像一条无形的链条,连着你我他的心灵,使我们汇聚到华夏这个大家庭之中。作为民族的成员,不能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华夏文化必须是遵着华夏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塑造着我们的民族魂,效法天地之道。敬奉天地祖先,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优秀的传统,灿烂的文化、民族的精神。

国学的兴起是文化、教育的回归,国学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基础和来源。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沉淀。不同的政治国度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需求、思想精神。中国儒学已沉淀在民众的人生价值中,沉淀在民俗的追逐和崇尚中,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精神支柱。当今要振兴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培养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就要回归儒学的原始精神上来,去了解中华文化的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的核心儒学,使当代人的心灵可以直接涵泳儒家的学说。

三、国学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传承,是对当代教育理念模式缺憾的补偿

国学教育是从最早的天地人的人文教育开始的,传承到今已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但是新时期的义务教育观念或高等教育阶段在国学的学习和普及中还有很大的缺憾,都是缘于应试教育和某些西学的理念,使得国学快成记忆了。应试教育学箍咒的收紧,使得青年一代品德的形成,人生观的树立,价值取向都存在一定困惑,以至诚信都有误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好多青年人没有礼仪的思想,不知感恩,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青年人却以我为中心、自私、刻薄、偏执,恃才傲物,使我们的校园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大打折扣。当代教育在理念和模式上形成的某种缺憾,如今国学的复兴和回归,在教育的认同上,理念的填充上,教育模式的完善上都给予了有力的补偿。

四、国学的兴起是当代中国人珍惜民族文化。促进世界和谐的最生动体现

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77―01

2014年9月9日,主席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语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程是全国统一课标,他说,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从汉语言文字里直接生长出来的中华诗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作为精神文明的一种方法和工具,她又涵养了中华民族的诗性思维、人生智慧和人格操守。

今天,我们吟诵经典诗词,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其一,可以体会到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中华诗词从最初上古时诗的萌芽到《诗经》《楚辞》的出现,就确定了以天地为经纬的坐标系,形成了质朴、典雅、大气、高贵的精神品格。中华诗词以她特殊的文学样式,潜移默化地塑造、完美着社会良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诗词中体现得非常饱满。这种民族精神,这种传统文化,不是通过说教的形式讲述给我们,而是通过感性的方式,通过诗的语言,自然地呈现了出来,我们读之,就能自然而然地受到滋润,受到感化。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诗圣杜甫是其代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不说他的代表作品“三吏”“三别”,单从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我们就能体会出朝廷军队收复失地后诗人的欣喜若狂。当年,流落到大后方的诗人冯至等,听到的消息,不禁齐声诵读了这首唐诗。无疑,杜甫这首诗表达出了人类一种共同的情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民族气节,是一把正骨尺,一颗定心丸,不知校正了多少人生航向,在国家尊严与个人生死考验面前,凸显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标高。“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中国,改革与革命都是要流血的,谭嗣同赋予了自己的死如此深重的意义,他才能如此慷慨激昂,横刀笑对苍天。历史没有辜负他,菜市口滚落的头颅最终埋葬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谭嗣同真正赋予了死亡最伟大的意义,和他那位楚地先人屈原声气相通。

其二,可以传承民族美德,汲取民族智慧,丰富审美体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人生观念、审美、伦理都是通过传统诗歌传承下来的。中国没有圣经,只有诗经。中华诗词帮助人们创造和建立了一个“诗性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实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这也就是我们的民族为什么那么热爱脚下的土地,那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诗性因素,也是中华民族青春常在的诗性因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民族的文化意识,深植在国民的温馨记忆里。再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在古典诗歌里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我们不妨读一读孟郊的《游子吟》,读一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读一读李白的《长干行》,相信,其中真挚、质朴的美丽情感会打动我们每一位读者。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包含了中华民族智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这首诗,激励一代又一代奋发有为的华夏儿女,去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不知打开了多少人的眼界。它告诉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要钻牛角尖,要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道理。

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范文第5篇

一、审视文化的价值,灵活地引入

考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性是引入的基本点。“据新华社报道,为发展中医药文化,浙江将推进中医药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看到这则报道,很多人也许不以为然,中小学课堂中需要中医药知识吗?我们的孩子需要这样的文化浸染吗?面对各种疑问,我们会困惑,这是在作秀,还是真的在弘扬国粹?

笔者曾经观看过这样的一段视频,讲述的是:一群5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一个中医学习班,短短的3年时间,这群孩子的心理、性格等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原先脾气急躁的孩子变得沉稳了,做事有板有眼了。特别是他能独自一人静下心来为别人把脉,一丝不苟,言语与行事之中透露出一股儒雅、圣洁的气质……这则故事让我们看到中医学知识不是把脉、针灸、草药等体现,而是一种塑造人性的文化传承。

“辨证论治、阴阳平衡”等揭示了中医文化精髓,我想这种精神的传承,对教书育人工作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中医学特别强调的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天人合一”的理念应该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把中医文化引入校园,关键在发扬中医文化中的哪些要素,如果是遵循天人合一、辩证而治的精神,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让每一个孩子自然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谐的发展。同时,我们的教育就不会歧视任何一个孩子、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也许就是“人法自然”吧!学会欣赏,“野百合也有春天”。

二、把握文化的内涵,科学地引入

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也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因此,在我们引入的过程中要看准文化本身的价值,还要精准地找准切入点,从而使之与我们的校园教育、学科教育、甚至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我们教育生长的根,成为学校德育、学校文化发展的源头。

当下许多学校把“国学经典”“书法”等引进校园,这种举措无所谓对错,但必须得把握准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要思考我们引入这种文化的目的以及必须要走下去的路。

如“青少年完美人格”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的引入,就是方向明确的引入。从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入手,让我们的学生在诵读中增长知识,确立那种仁爱、尚礼的君子之风。同时,这种文化的引入会深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使他们感知到礼、信、仁、义的内涵,为他们健康发展建构知识体系。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诵读之余,孩子们会逐步悟道这字里行中的意蕴,明白人生中的“信”,感受“信”的价值,从而为其打造有“信”的生活和人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引入中,孩子们会在吟诵中感受诗词的隽永与秀美,在诵读中知道欣赏美、品味美,在赏美、品美的过程中奠定人生的美学基础和文化底蕴。如从《满江红》《石灰吟》等名篇中体会到铮铮铁骨,以激发学生的拳拳爱国之心。我想这比那些空谈的理论要强千万倍。从《青溪》《滕王阁序》等名篇中孩子们会在诵读中感受大自然的清秀之美、壮观之美,以及劳动智慧之美。这引入不只是欣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那份对自然的爱,以及由此引发的爱家、爱国情怀。

从上述两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我们能把握准传统文化的本质,灵活引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开阔学习的视野,更能把美学、德育等科学地渗透其中,使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情操、意志毅力等在学习中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把握准传统文化的内涵,科学引入,就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就是在为培育一个个人格健全、德艺双馨的未来公民奠基。

三、吃透文化的外延,创新地引入

传统文化进校园,有褒扬之声,有担忧之声,也有排斥之声。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校园,就得对传统文化择善而从之。不仅要把握准传统文化的基本要义,更要关注文化的外延,重视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

首先,要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国学经典”引入为例,学校不能跟风走,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创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质。如“草堂小学”就以杜甫的诗为根、为源,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诗人笔下的自然美、生活疾苦、报国之心等,从而增强爱家乡的热情。再如,一所湖荡小学,它就以家乡的千年来种藕的历史为契机,引入对应的荷文化,让咏荷、诵荷成为一种习惯。久而久之,荷花那份清正与高洁就会浸染到孩子们的心田,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种潜质。

当然,我们也要谨记:传统文化的引入,不是一阵“虚热”,也不是背背古文诗赋、穿穿唐装汉服等所能奏效的,而是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有益的催化剂,真正沁人心脾。

其次,要重视考查与引入并行。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进入校园的目的就是在弘扬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正气。因此,我们要创设条件,营造氛围,让适合本地实际的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一要重视师资调配。传统文化涉及的面广,很多教师都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很难适应这种教育。要集中区域内教师的优势有重点地开展某一活动,并以此拉动局部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体的推进。二是要纳入到必要的考核之中。我想考核不是简单的考试,因为文化不是你能测试出来,而是深入骨髓的那份自傲。可以通过朗诵、表演、绘画、手抄报、自编小报等多种形式来反映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程度。三是要关注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的构成极为庞杂,我们在引入过程中要善于筛选,在推行过程中力求精练,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基础。这样的决策主要是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生命的延续。

最后,要创新引入。一个传授传统文化的教师如果照本宣科,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他既要具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兵、医、艺”等六方面的修养,还要善于利用现代文化进行科学的嫁接与创新,使传统文化不迂腐,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深奥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引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世界中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