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科学的意义

环境科学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科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科学的意义

环境科学的意义范文第1篇

 

0导言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和需求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众人瞩目。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工作和休息之余的重要场所,它是城市的客厅,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是展现城市精神文化面貌的重要地方。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对于建筑学及规划中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方面有哪些意义?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中出现的众多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思想和方法原则去处理这一问题?

 

1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起源

 

希腊建筑师C.A.杜克塞迪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研究人类聚居的理论,又称城市居住规划学、人类环境生态学。1965年在希腊雅典成立人类聚居学世界学会。

 

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仅仅各自研究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侧面,而人类聚居学则要吸收上述各学科的成果,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类聚居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了解和掌握人类聚居的发展规律;一方面要解决人类聚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创造出良好的人类生活环境。

 

杜克塞迪斯按规模大小把人类聚居分成15级层次单位:个人、居室、住宅、住宅组团、小型邻里、邻里、集镇、城市、大城市、大都会、城市组团、大城市群区、城市地区、城市洲、全球城市。这15级单位上下互相联系构成人类聚居系统,要想解决各层次中的问题,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研究。

 

2当今城市空间的意义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一方面由于社会模式的变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减少,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因此在建筑学科上,比如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人们迫切需要一些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近些年,学界已经提出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能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破坏,空气和生活垃圾污染,气候异常等再次让人们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不再是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局面,而是要达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3我国人居环境的科学研究和城市公共空间

 

中国古代是以"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思想来造城的,城市设计是在做如何能更好的体现"君权神授"思想,而不是在满足普通人的需要,城市公共空间多是自发形成。近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建筑理论及实践经验的传入,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的建设触动很大,城市空间建设方面基本上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于是,当今流行的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很多理论大多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4中国当今城市空间设计的具体实例

 

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在中国,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交流速度的加快,国际化的趋势开始抹杀地域文化,致使当地文脉出现断裂,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在商业街的建设问题上,全国的商业街不计其数,而商业街上的商铺品牌内容大同小异,建筑立面和围合空间也基本上清一色全是国际化,现代化,缺少地方特色。另外由于汽车越来越多,后期管理存在问题等,更加恶化了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使这些空间变的不合理,不自然。

 

当然,结合科学人居环境的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也是屡见不鲜,接下来说几个关于西安的城市公共空间例子。

 

4.1大雁塔广场

 

大雁塔广场保持了与城市道路,周围步行系统的合理联系,增强了广场交通的便利性与易达性,由于景观连续性的需求,而采用地下通道的形式来联系从雁塔路到广场上的人群,整个广场作为一个交通岛避开城市交通对广场人流的影响。广场保持了与城市环境的联系,将广场与大雁塔,陕西民俗大观园,陕西戏曲大观园和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之间进行了整体化研究。广场的人行出入避开了公交汽车站点,但又保持有一定的联系,停车场设置在人行入口的西面,阻止了汽车对广场空间的干扰和侵占。通过序景(喷泉)--主景(大雁塔)增强了广场的统一性和可识别性,产生了方位感,秩序性和导向性。

 

地面以及周边实体建筑限定出了大雁塔广场的空间形态,大雁塔北广场是三面围合型广场,南广场是三面开敞型广场,广场周围建筑物的围合形态很好的保持了广场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通过轴线,序列的空间组织方法,有效的达到了喷泉池--大雁塔--玄奘雕塑这一空间虚实有序的连续性。设计中利用了多种空间组合方式及物质设计要素,形成了广场空间的标志性视觉主导界面,在尺度,轮廓,底部构图,细部处理等方面协调呼应,保持了界面的连续性。

 

4.2书院门步行街区

 

书院门步行街区结合了西安市总体布局,保持了街道与城市地形地貌的协调,与历史,地域文脉的呼应,成为一条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动的博物馆。根据街道的性质,服务对象及交通承载能力,确定了街道的形式,剖面宽度,结构模式;充分考虑了城市街道静态,动态景观构成要素,并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实现了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街道两侧种植落叶树种,满足正常需求的同时也加大了绿化。出入口设计采用了牌坊和跨界牌楼的形式来限定环境,减少了外界交通干扰,增强了街道的标志性。内部街道与顺城巷的关中民俗体验长廊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结合的很好。街道内部合理安排了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停车区域以及相互关系,景观小品,座椅和垃圾箱的外形与周围环境十分融合。

 

街道内部具有很好的空间封闭感和序列感,由于书院门步行街是折线型的街道,在街道转角处设计有小型广场,放大了空间节点,形成小的供人们驻谈,欣赏的空间。书院门步行街具有很好的空间连续性,通过建筑,景观要素的视觉连续性,强化了街道的形态特征,很好的表现出了与人文景观相一致的建筑立面尺度,轮廓,门窗,色彩,质感,风格及符号。考虑到步行运动方式的人们对场景重复变化的时间和距离的感受,注重了对场景的细节,空间节奏变化,景观的丰富多样化,以达到人们慢速行进中步移景异的感受体验。

 

5结语

 

引用一段吴良镛先生的话:"建筑学要融合环境,技术理念的发展,从单栋建筑的设计走向建筑群落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要融合经济,社会,地理等,从城市走向城乡区域的整体协调;景观学要融合生态学等观念的发展,从咫尺天涯走向大地园林,为人居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或许只有系统化,生态化和人性化是建筑以至于城市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对当今建筑学科的高速发展,我们更要在建设和营造公共空间上以系统化为手段,生态化为目标,人性化为职责,相信我们能用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方法论将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亲切。

环境科学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环境病毒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51-02

一、环境病毒学的知识范畴及特点

环境病毒学是通过研究病毒在生态环境中的行为达到防治环境污染目标的一门学科。病毒在生态环境中的行为主要包括生存、繁殖、进化和传播,是关于病毒种类和数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防治环境污染的目标包括防治和监测有害病毒的污染以及利用病毒消除细胞生物或化学污染物。具体来说,环境病毒学可包括如下八个方面的内容。(1)发展简史1-4:如病毒的发现,病毒水质标准的建立过程以及从环境中提取病毒方法的建立过程;(2)研究方法1-3,5:如采用培养、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监测病毒以及从环境介质中提取和分离病毒;(3)环境中病毒的多样性3,6-8:如动物、植物以及原核生物的病毒;(4)病毒在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1-4:如环境因子对病毒生存的影响和病毒感染宿主的动力学;(5)病毒在环境中的进化;8:如病毒起源、进化机制以及高危病毒进化预测;(6)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1,9:如病毒在土壤和大气中的传播机制;(7)病毒的消毒1-2:如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在不同的环境介质和条件下对不同病毒的消毒效果;(8)利用病毒防治环境污染—噬菌体生物技术3-4,10-11:如利用噬菌体杀死引起赤潮的蓝藻和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细菌以及噬菌体对地球碳循环中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传统环境病毒学包括病毒的消毒和通过培养及免疫学方法对病毒进行检测。其内容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确定性的规律认识。现代环境病毒学主要包括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病毒的生态行为、消毒机制以及监测方法以及利用病毒防治环境污染,特别是通过噬菌体生物技术消除生物和化学污染物。其内容处在快速发展中,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如病毒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传播以及水生噬菌体的生态。环境病毒学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分子生物机制突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由于研究病毒在环境中的行为以及病毒通过专性寄生决定细胞生物的活性和生存,因此,环境病毒学的知识范畴较广,涉及不同的生态系统知识,如地质学、土壤学、水文学和大气学等,以及不同的生物知识,如动物学、植物学、细菌学和真菌学等。由于病毒无细胞结构,其生物过程的描述主要在分子水平上,分子生物学特征突出。环境病毒学不同于病毒生态学,其主要目标是防治环境污染,因此应用性较强。

二、《环境病毒学》课程设置状况及原因剖析

尽管众多高校设置了环境生物类专业,但开设《环境病毒学》课程的院校寥寥无几。本文作者于2006年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环境病毒学》选修课。至今尚不知有其它院校开设此课程。目前的课程设置状况可能由如下三方面的原因所致。其一,环境生物类专业的科教人员对环境病毒学在环境生物学中的特殊地位认识不足。很多人员偏重于将环境病毒学归于环境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环境微生物学之下的一个偏狭的、更深层次和更加专门的次分支领域,忽略了病毒在结构、遗传和进化方面与细胞生物的巨大差别,病毒种群是由异质性群体相关基因组构成的准种并因此极具多样性和变异性,可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各种细胞生物的活性、生存、繁殖和进化的过程并进而在生态系统循环和平衡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对防治环境污染有特殊意义。其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环境病毒学在国内高校属于新课程,师资培养尚需一段时间。一方面,课程会涉及不同的环境系统知识与不同的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病毒生物知识的结合;另一方面,课程的部分内容具有前瞻性,教学材料需通过对科技文献的追踪和提炼来获得,增加了授课难度。其三,环境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在基础生物学知识方面有待加强。这些知识包括分子生物学、基础病毒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以及基础微生物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由于病毒的分子结构特征,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尤其重要,是深入理解病毒生态行为机制的基础。

三、为环境生物类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环境病毒学》选修课的意义

为环境生物类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环境病毒学》选修课至少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议题。因为许多环境议题与去除有害病毒的污染和利用病毒消除污染物有关。如饮用水处理各工序对病毒的去除以防止人体感染病毒,污水处理的终端消毒以防治地表水的污染,城市固体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以防治病毒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各种水体处理后的水质病毒标准与监测,大气中病毒颗粒通过气溶胶和飞沫的传播,医疗设施中各种用具和器械的常规消毒,传染病爆发期间公共设施的消毒,病毒对规模化养殖和栽培的威胁,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给防控病毒性传染病爆发所带来的挑战,水生病毒对不同水生生物群体数量的影响,噬菌体通过影响浮游光合细菌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噬菌体对污泥活性的影响和污泥减量化,以及噬菌体对赤潮爆发的控制等。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解决环境问题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防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制造出更多的问题。开设《环境病毒学》课程有助于环境生物类专业的研究生在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将病毒作为影响因素和潜在的技术选择,设计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提高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病毒学有许多前瞻性研究领域,如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监测环境中的病毒,病毒对环境中不同生物群体进化过程的影响,高危病毒的进化,以及用噬菌体控制环境中的有害生物。因此,开设《环境病毒学》课程将有助于环境生物类专业的研究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创新机会。

最后,开设《环境病毒学》课程可以吸引和培养环境生物类专业的研究生成为未来讲授该课程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环境病毒学.郑耀通.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2]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Virology. Gabriel Bitton.New York,Wiley.1980:326.

[3]Phage Ecology.Sagar M. Royal,Charles P. Gerba,Gabriel Bitton(eds.). John Wiley & Sons,Inc.,New York. 1987.

[4]Markus G. Weinbauer. 2004. Ecology of Prokaryotic Viruses.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28):127-181.

[5]Methods in Environmental Virology. Charles P. Gerba,Sagar M. Goyal(eds.). Marcel Dekker,New York. 1982:378.

[6]普通病毒学. 谢天恩,胡志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水生病毒学.张奇亚,桂建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Origin and Evolution of Viruses. Esteban Domingo,Colin R. Parrish,John J. Holland(eds.). Academic Press,Waltham.2008:533.

[9]Ronald W. Harvey,Joseph N. Ryan. 2004. Use of PRD1 bacteriophage in groundwater viral transport,inactivation,and attachment studies.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49):3-16.

[10]G. Bratbak,F. Thingstad,M. Heldal. 1994. Viruses and the microbial loop. Microbial Ecology,(28):209-221.

环境科学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大学英语 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35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in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YANG Youlian[1], WANG Dongxu[1], YANG Min[2], CHEN Junguo[3]

([1] Cadet Brigade,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2]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s,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3]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Abstract The primary task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is to train qualified military medical personnel, and favorable English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 is vital for cadets' learning and research. Advanc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at present, the English learning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adets is still mainly to the test, and the satisfaction to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s low. Thu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m theory, propose to a number of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build the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The implement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to construct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English exam skill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of cadet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theory;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英语作为事实上的国际语言,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已经成为一项必需的技能。尤其是对于军事医学院校的学员,大量有价值的教材、文献、学术活动及交流平台都使用英语,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学习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为中心,长期实践发现其无法满足学员英语学习的实际需要,导致学员英语水平提高缓慢,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本课题组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索构建具有军事医学特色的课外英语学习环境,以期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相互补,切实提高军医大学学员英语水平。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自1903年教育心理学诞生以来,各种学习理论交替更迭。但近几年,建构主义理论以惊人的速度风靡世界并对各个学科产生巨大的冲击。②众多领域,特别是教育学领域,对建构主义的研究和应用正逐渐成为一种热潮。

建构主义理论又称为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分支,其源于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发生认知论”。皮亚杰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③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强调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建构新的知识表征,实现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以及改造与重组原有的信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应该单一地由教师传授获得,更重要地是学习者在外界信息媒介的影响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如相互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题和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其关键作用在于“导”,而不在于“教”;理想的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组成。④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以及管理者应该充分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加强对学生的视、听、说等感官刺激,促使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能与所传授的内容相互作用。

2 军医大学学员英语学习现状

为给本课题的下步开展提供充分的现实调研基础,加之我校只在大一、大二学年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故本课题组先期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本校500名不同专业的大一、大二学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军医大学学员的英语学习现状。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军医大学学员英语学习现状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1)在英语学习动机方面,81.3%的学员为了四、六级考试或课程考试,占了绝大部分,说明目前学员英语学习普遍倾向于应试,功利性思想明显。(2)在英语学习方法方面,70.9%的学员选择题海战术,18.4%的学员选择课堂教学;在提高听力的方法方面,84.6%的学员选择听力专项训练;在扩充词汇量的方法方面,69.6%的学员选择购买单词书并记忆,只有5.3%的学员选择背诵课文。这三方面的统计结果说明,大部分学员为了应对考试,常自行选择目的性与针对性更强的方法学习英语,而忽略英语课堂教学,形成课内冷、课外热的强烈反差。(3)在课外英语学习时间方面,由于我校的军校性质,对学员管理较严,故60.3%的学员课外英语学习时间能达到7小时以上。(4)在对现行英语教学满意度和是否需要英语改革方面,大部分学员对现行英语教学持不满意态度并认为需要进行英语教学改革。

上述数据表明,目前军医大学学员的英语学习动机主要是为应对考试,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并由此导致英语学习中,目的性与针对性较强。此外,大部分学员不满意现行英语教学方法,并认为需要改革。这些结果与普通高校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⑤这提示我们,无论是军医大学还是普通地方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均存在共性问题,都需要探索解决。

3 建构主义理论在军医大学英语学习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组成。那么如何将这四要素应用于军医大学课外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本课题组在紧抓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做出以下尝试。

3.1 情景

众所周知,在我国,外语学习者大都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现实中缺乏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故在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景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为给军医大学学员创设英语语言文化情景,揭示英语语言文化内涵,并把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和礼俗规范等文化教学渗透其中,本课题组在英语课堂教学外,采取以下方法措施:(1)组织学员参加外籍专家讲座,通过该方法不仅能让学员体会名家风采,学习医学前沿知识,还能接受纯正的英语语言输入,了解生物医学专业英语。(2)组织学员参加我校教员医学专业课英文示范授课,通过该方法,让学员在体会医学专业英语的同时,学习医学专业知识。(3)由于本校属部队院校,具有军事性质,又是一所医科大学,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员观看军事题材或医学题材的英文原声影视作品,如《拆弹部队》、《光荣之路》、《野战排》、《硫磺岛来信》、《现代启示录》、《光荣》、《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勇敢的心》、《黑鹰坠落》、《珍珠港》、《风语者》、《猎杀U-571》、《战地医院》等。通过该方法,不仅极大丰富了学员英语知识,还令学员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军人的责任与使命。

3.2 协作与会话

建构主义理论中,协作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并相互作用,在共同迎接挑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熟练技能。作为协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会话是指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运用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主动探索和发现,并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调整任务计划、人员分配,从而进一步把各自的学习活动深入下去。由此可见,协作与会话对学习者搜集与分析学习资料、提出与验证假设、评价学习效果直至最终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均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不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与研讨,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融。⑥为将协作与会话融入本校学员课外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中,本课题组采取以下方法措施:

(1)在传统课堂教学外,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配音大赛、各学员单位开辟英语角等,在上述活动中,学员以小组形式参与,相互协作,相互比拼。

(2)利用军校每晚晚点名以及每周召开班务会的惯例,在各学员单位组织实行晚点名英语点评当日工作,和英语班务会的活动,促使学员运用英语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

(3)依托我校基础部外语教研室组织的本科生暑期英语口语培训活动,组织相关学员单位积极选送具有一定英语口语基础的学员参与该活动。在该活动中,学员全程直面外教,以辩论、采访、角色扮演、自由对话、小组讨论等形式学习英语。

(4)作为学员管理者,本课题组积极鼓励学员参加我校基础部英语教研室组织的本科生学术论坛活动。在该活动中,学员自由组队,定期接受专业导师和英语教师的指导,大量阅读权威期刊文献,参加专业导师的组内讨论,选取研究题目,最终在大学英语结业暨国际学术英语论坛上全程使用英语进行汇报。⑦

3.3 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反映在实际英语学习中便是要充分理解所学的新的知识点、句子结构、语法规则等,然后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⑧为此,本课题组采取以下方法措施:

(1)利用我校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项目,积极推选学员走出国门,走进世界名校,体会名校风采。在英语国家中,实际检验与运用自己的英语语言知识,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其真正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2)为培养本科学员科研思维、浓厚学校科研氛围,我校面向本科学员开展了众多医学专业课第二课堂活动。在该活动中,学员加入导师课题组,阅读英文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相关实验,最终将科研成果以SCI论文或课题汇报形式展现。本课题组作为学员管理者,为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员制定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确保学员能较为自由地参与其中。此外,积极鼓励学员撰写SCI论文,使用英语描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促使学员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内化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4 建构主义理论应用效果的评价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本课题组在构建学员课外英语学习环境中采用上述方法。历经一年的课题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1)学员英语四级考试首次通过率再创新高。在课题实施期间,学员英语四级考试首次通过率达到90.43%,某学员单位甚至可达98.76%。(2)学员参加英语竞赛捷报频传。在课题实施期间,学员共获得101项省部级或国家级英语竞赛奖项,达到历史平均水平的两倍。(3)学员发表SCI论文屡创新高。在课题实施期间,学员共发表SCI论文54篇,影响因子最高达8.385,SCI论文数量、质量均得到极大跃升。(4)学员出国见学收获颇丰。在课题实施期间,分别选送两批共10名学员,前往世界一流名校参观见学。归国后,组织见学经历汇报会,向广大学员介绍并分享自己在名校的经历体会。

由上可知,在本课题组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课外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后,学员的英语应试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5 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中,语言学习是学习者在建构自我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文化框架。军医大学的英语教学,不仅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体现学员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的原则,更应在课外学习中,让学员主动地建构英语语言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军医大学课外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中,不仅为军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还丰富了军医大学英语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环境,增强了课内与课外的教学互补,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是,本课题组只是进行了初步尝试,如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具有军事医学特色的军医大学课外英语学习环境体系,仍需更深入地研究探索。

*通信作者:阳又莲

基金项目:第三军医大学教育改革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0B22)

注释

①⑦杨敏,杨威.医学本科生学术英语口语能力培养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3):291-294.

② 王方芳,陈俊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其对我国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6(1):35-36.

③⑧李卓.浅谈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02):78-81.

④ 龙仕文.浅谈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J].教育探索,2010(4):43-44.

环境科学的意义范文第4篇

我们班的科学区角是有两个车厢式的橱柜组成,里边放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探索材料,在这里孩子可以享受如乘坐火车那样的悠然自得,因为这里具有自主选择、多样操作、尽情玩耍的功能。

一、材料――让幼儿与之对话

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了提高材料的趣味性,我们广泛地选择色彩鲜艳、能响会动,便于操作的玩具材料,让幼儿在这里演绎智慧、体验成功。我们投放的材料有:

材料一:推拉针筒(材料为针筒、颜料水、毛绒玩具、脸盆等)。目的在于让孩子初步感受空气压力的作用,以获得推拉的感性经验。

材料二:插吸管(薯片罐头一侧开许多个小孔,收集牛奶吸管)。目的在于能选一根吸管插到一个小洞里,感知一对一的概念。

材料三:小猫钓大鱼(铁片塑料鱼、磁铁钓鱼杆、鱼池等)目的学会手眼一致配合,感受磁吸铁的乐趣,创造性地想出多钓的办法。

材料四:漂亮的门帘(一条一条的纸制的范样,塑料几何图形片、花片、小图形卡片等)目的在于训练孩子的多种排序方法,根据特定的规律进行排序,寻找规律,创造玩法。在投放中我们注重材料的特性,有时在排序背面作一排可以验证的范例,让幼儿学习对照,验证自己的正确与错误,充分发挥材料的多用性,让创造的机会暗含其中,让幼儿在操作中产生智慧,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乐于创造与探究。

二、规则――让幼儿学会学习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孩子的科学启蒙教育更是如此,我们的区域都有界定的人数,在进入区域后请看清橱柜里陈列的材料,然后俯下身子双手扶出所需的材料,摆放在桌位上,每个步骤都像蒙台梭尔的操作手法一样的规范,当材料取出后,必记从哪里取出,然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摆放的次序从左到右,从上而下,从重到轻,轻拿轻放,手法有推、提、撑、抓等等,工具和材料的学会正确使用和操作,收拾时摆放后则按相反的方向进行摆放,还要进行一次的全面检查,当操作一样游戏完毕后才能接着进行第二种材料的操作。操作中要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操作,有问题可以与同伴交流和讨论,交流时应轻声,强调探究过程的安全性与合作性,遇到困难先自己尝试或反复尝试,也可模仿同伴经验的学习,尝试着不同的玩法,达到尝试成功。

三、发现――让幼儿收获快乐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孩子的自由发现,倾听他们的表达,尽管有时他们的经验是笨拙的,推论是错误的,但他们需要以这些最初的推论来开始理解世界是如何构成的。在这过程中,我们与孩子一起进行这些推论,以便了解他们的水平和程度,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如在钓鱼的过程中立人小朋友发现两块磁铁叠加在一起可以钓到三条鱼,比起一块磁铁钓起的数量多,他是用手势直接“示范”表达的方式告诉同伴的,然后拿起油画棒在图表中画出磁铁与鱼的数量,当钓起的时候十分愉快,他把自己的发现信息向同伴传递,让同伴与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总是与孩子回顾重温他们的发现,让刚才不在场的孩子也同时获得一种经验,然后师生一起用鼓掌表示祝贺“发现”带来的快乐。当他们尝试自由发现能与大家分享时,感到他们无比的欣慰,个人的尝试价值得到体现,喜悦自然写在脸上,当他们失败时,我们允许他们具有出错权,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到成功。

幼儿正是在与环境、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在反复地操作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操作的技能,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主动探索、发现中学习。

四、讨论――让幼儿积累有益经验

科学活动最终的落脚点便是验证自己不确定的经验,我们激发幼儿讲述孩子自己的发现,与幼儿一起重读以前的信息,提出:你觉得这样对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当磁铁穿透各种材料吸起东西时,孩子马上对照自己以前的猜想结果,对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了验证,为了让孩子把有意的经验得以传承和利用,我仔细地重复幼儿每一个观点和发现,强调他们参与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感到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需要和每一个人分享。幼儿真正感到他们都属于一个大的发现团体和集体,边看实验结果边把获得的相关经验说出来,可以加深他们的记忆,同时也调整自己的认识,孩子在这个互动的小探究团队中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

环境科学的意义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及其对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要求,分析了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现状,进而提出一套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方案。

1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需要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对各种多媒体产品进行有机的整合。于是如何在现代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把现代科技合理、高效地应用于教学成为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

2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提出来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

“情境”是指学习环境中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的情景和意境。“协作”与“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人与机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合作。“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3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对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学习观,对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①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必须解决学习者信息输人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途径。

②学习的情境性要求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必须解决教学信息输出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情境能使学习者形成背景性经验,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情境学习是让学习者在所学知识的真实的与应用的环境中,通过设计好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在情境中形成知识意义的多方面建构。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学习者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情境。

③学习的社会性要求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必须解决学习活动开展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们通过会话,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学习者在对同一问题的各种观点进行组织和改造的过程中,提高意义建构的能力。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学习者创造协作学习的方式。

4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现状

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是指单个教室里搭建起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环境,例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现行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主要有两种形式: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机房。多媒体教室主要以电脑和数字投影仪的组合为主,多媒体机房是具有播映功能的教学机房。本文针对多媒体教室进行探讨。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现行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仍存在着缺陷:

①没有充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者仍然是以听教师讲述,记笔记的方式进行学习,没有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转换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来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是因为现行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只具有教师输出和输人信息的设备(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没有提供学习者输人信息的工具,因而不能完全激发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②没有充分展示学习的情境性。在现行的多媒体教室里,虽然有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影碟机、计算机等展示视频信息的工具以及功放、音响等展示音频信息的工具,但是它们只是解决了视觉和听觉的基本需求问题,没有能够创设出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

③没有充分体现学习的社会性。现行的多媒体教室除了安装有多媒体设备之外,与普通教室的摆设基本相同。“田埂”式摆放的桌椅使学习者安于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埋头苦干,自得其果,缺乏与同伴的交流、协作。某种程度上也使得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的学习者更加自闭。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注重学习的社会性,没有开展协作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有多功能教室没有为师生开展协作学习创造条件,因而不能完全体现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社会性。

5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案

本文从建构主义的三个学习观及其对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要求出发,对现行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改进,提出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案。

5.1控制面板—充分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该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工具—控制面板,它是学习者输人信息的工具,包括课前输人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课中参与教学活动、课后反馈该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等等。这需要教师备课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制作出有选择流程的课件。学习者输人的信息直接传送到计算机,教师能够立刻了解全体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利用控制面板,既可以保护学习者的隐私,又可以真实传达学习者的想法,使得学习者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5.2多种媒体综合应用—充分展示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性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II%来自听觉,这两项加起来就有94 %,其余6%分另纽来自嗅觉、触觉和味觉。该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正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这个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来创设学习情境。视觉上,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高分辨率投影机、大屏幕、数字视频展示台和QTVR(快速虚拟)等多媒体设备的综合应用,建造出逼真的视觉感受;听觉上,通过科学设计出的音响系统以及优质的音响设备,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视听结合便创设出生动、逼真的虚拟情景,充分展示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性。

5.3基础设施人性化—充分体现学习者学习的社会性

科学家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 %,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在看到和听到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极大的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该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改进了基础设施,为实现这种学习方式创造了条件。该系统的教室设置如图1所示。

该教室改变了以往教室“田地式”的矩形格局,利用弧线,从外形上给人一种人性化的感觉。桌椅的圆形摆设,拉近了学习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得大家面对面的交流、讨论更加方便。同时,也拉近了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交流,学习气氛更浓。旋转式的座椅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可以让各个位置的学习者都能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的教学内容。该教室的布局为开展协作学习创造了大环境,充分体现学习者学习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