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设项目;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 构建; 步骤
中图分类号: TU72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建筑市场的发展应该与国际接轨,以适应现有的市场竞争机制,这就需要建立符合信息化时代需求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2011 年 5 月 10 日,我国住建部在已经印发的《2011 - 2015 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提出: “十二五”期间,应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并加快建筑信息模型 (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推进工程造价信息化。
一、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工程造价工程计算的详细规划和工程项目编码,如2010年出版的《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2011年造价员工程量清单项目编码》、《GB50854-2013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等规范制度。各省、市、自治区造价管理部门和商业公司不仅要严格遵守国家制度规范,而且要建立以部门或地方为主体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各种材料的市场价格、调整指数以及工程造价各环节的规范管理。
( 一) 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不全面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只停留在网页数据的采集层面,系统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相对封闭,工程造价的定额和指标体系缺乏统一规则和编码。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所需综合性信息的整理与智能化数据库割裂开来,没有形成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有机结合和接轨,严重影响了工程招、投标的准确性。
( 二) 信息和更新不及时
由于各地区的信息网站与智能化数据库没有有机结合,各部门和地区的信息都具有地方性、滞后性,不利于各地区之间综合价格信息的横向、纵向比较,不利于信息量的收集、编排,不能满足工程招、投标对材料价格采购、结算的需要。
( 三) 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工程造价信息系统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工程造价的数据收集、加工、传输、保存、维护等功能的人机对话系统。随着 Internet 网络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编制越来越专业化和科学化,信息系统数据的输入、加工、运行、维护和使用都需要配备更加专业的计算机和工程造价复合型人员。长期以来,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主要是由工程造价人员来充当,重点关注工程造价知识和技能的更新,缺乏信息技术的培训,阻碍了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构建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步骤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 ( 缩写为CCMIS,Construc-tion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是将计算机信息系统运用到工程造价管理中,工程造价管理信息与计算机处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收集、传输、加工、维护等子模块,用积累的工程造价管理数据和资料来预测、分析项目工程未来造价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以达到数据精确、有效控制的目的。
( 一) 总体设计思路
该系统应采用集中开发与部署模式,为工程管理人员提供一个集成的、统一的从基础管理到业务服务为一体的业务管理系统平台,同时对各类工程项目造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根本上摆脱繁重与不便利的手工操作现状,实现工程造价数据的及时汇总,并帮助管理层及时掌握当前业务处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造价资质的管理,招投标和施工等环节的管理,各阶段工程造价数额的确定与控制。
( 二) 系统目标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按照国家《2004 -2010 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需求,充分考虑工程造价的业务性质以及业务处理流程,应建立集中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平台,加强造价数据的查询、预测、控制和评价。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应不可缺少信息采集和交互系统、造价信息筛分及预警系统、工程量计算系统、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模块。
通过该系统的建设使用,对进一步规范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管理体制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三) 主要模块设计
一般而言,工程建设过程可以分为投资估算阶段、设计概算阶段、招投标预算阶段、施工图预算阶段、竣工结算阶段以及审计决算阶段。因此,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主要模块设计如下:
1. 信息采集和交互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信息一般包含定额信息、价格信息、施工单位资质信息、建筑材料市场价格指数、建筑市场人力资源和机械台班价格信息、建设单位基本信息、招标工程基本信息、各种国家规定的建筑及结构专业等标准规范、施工企业的诚信纪录、施工企业安全施工纪录、注册建造师在建工程纪录以及各种地方性规范和条例等。如果建成这一系统,就可以服务于建筑行业中的各种企业。例如: 通过这个系统,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可以通过信息采集平台收集新型材料价格,及时更新建筑材料的市场信息价格; 建设单位或招标企业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平台招标具体要求,并在接受标书后及时查询施工企业的基本情况、施工企业的诚信纪录、施工企业安全施工纪录,根据以上信息方便评标专家进行评标; 而施工单位可以及时积累招标工程案例、市场材料价格、市场人力资源价格、已完工或在建工程数据及其标准。
2. 工程管理、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信息筛分及不良信息预警系统。构建该信息系统,应分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来构建; 第二个步骤是要建立信息筛分系统,以符合招标和建设行业需求。例如,某房地产公司招标项目需要资质为甲级的黄河中下游监理公司,那么关键词筛选和分类则为: (1) 所有甲级以下的施工企业信息就会自动筛分掉; (2) 所有非监理公司的信息也依次筛分掉; (3) 黄河中下游以外的工程信息也都被筛分掉; (4) 最终留下的信息就是房地产招标项目所有的有用信息。
分辨建筑市场的建康与否,需要得到以下预警信号: 如建设单位企业的信用程度,施工企业业绩,获得奖惩的记录,有无出现重大伤亡事故的记录等。
3. 工程量计算系统。常用两种方法来精确计算工程量,为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数据。第一种方法把图纸中的构件、尺寸输入作图软件,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计算出工程量; 第二种方法基于设计院的施工图 CAD 文件基础,抽取各种构件的特征参数,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完成工程量的计算。
4. 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工程造价管理的整体过程相当复杂,不仅需要分类管理施工方、甲方以及造价咨询机构的资质,而且还要监管造价过程,因此要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构建基本功能模块。(1) 造价资质的管理。如施工方的资质登记、变更;甲方的资质登记、变更; 造价咨询机构的资质审批、登记、管理; 造价从业人员的培训、继续教育、登记、注册、注销等查询子系统,应及时和 Internet 网络联系。(2) 造价过程的管理。造价过程一般分为投资决策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实施控制系统。因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就应该包括招投标软件、造价指数软件、投资评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等。(3) 造价工程文件的编制和管理系统。项目工程是一项期限长且复杂的工作,有大量的文件和工作需要处理。因此,造价工程文件编制和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基本数据输入及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定额库及管理子系统、造价计算系统、成果输出系统。这样能处理单一工程和多个工程; 而且还能贯穿估算、概算、预算、阶段结算和竣工决算的整个过程,一步步对计算处理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调整。
三、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推广时应关注的事项
( 一) 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机制
为了加快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保证信息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首先,要构建能独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部门和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对信息、数据更新和资源开发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 其次,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出台一系列与工程造价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查询、管理制度及办法,为信息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如职业培训情况、工作权限、绩效考核、部门投诉等机制。
( 二) 完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数据库资源
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建立不只是模块的简单建立、原始数据的采集和积累,更应该是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处理,提高信息利用率。因此,在工程造价原始数据采集、存储的基础上,应对动态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不断更新工程造价建设领域中相关的信息资源,丰富和充实数据库的内容和使用层次,合理地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规范和相关政策与数据库联系起来,并不断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对工程造价信息的需求。
( 三) 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信息素质的培养
培养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不仅是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提高的要求,而且是工程造价信息系统顺利推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建立相关的机制,并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现有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培训,如采用继续教育、短期培训、举办各种信息技术培训班、脱产学习、轮岗培训等方式,培养出一支既懂工程造价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促进工程造价信息系统的建立、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 1 ] 孙健 . 构建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考 [ J ] . 吉林交通科技,2007,(2).
[ 2 ] 郭保江,郭强. 工程造价信息化的系统功能模块研究[ J ] . 科技资讯,2007,( 4 ) .
[ 3 ] 邵瑞,张建高. 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问题及趋势探究[J]. 山西建筑,2009,(5).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运用纸、笔、算盘、计算机等劳动手段,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一劳动对象,生产出成本会计信息,同时,将成本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因此,成本会计信息也存在成本问题。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具体包括: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势必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尤其是当提供一些较为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成本信息时,其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对外提供报表时,因为报表中也包含的成本会计信息,故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也应按一定的比例累计入成本会计信息成本。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成本的特点之一是它往往是可以计量的。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被会计人员“生产”出来以后,要到达信息需求者手上,需要经过信息传递这一过程。用于向外披露用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信息,经过人工送达或财务软件传递等方式到达财务报告编报者手中,期间产生人工费用或软件摊销费用。
(3)诉讼成本。在因为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纳税申报等活动中,因为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误导投资或偷逃税款而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而花费的巨大的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4)竞争和谈判劣势。对外披露的报告中包含过多的成本会计信息,将会使竞争对手了解企业的商业机密,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削弱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销售商制度本企业的产品成本,在谈判时便可能将价格压得很低,使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为管理目的应用的成本数据(供内部使用的)不同于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数据,前者可以毋需依照公认会计原则,管理人员完全可以自由决定,按自己意图来解释成本信息。因为这种解释成本信息的决策,带有主观任意性,按一种方式解释而放弃另外的解释方式就产生了管理的机会成本。用于业绩评价的会计成本信息,是将已经发生的成本与预算的成本相比较,鉴别与所制定的计划成本、利润、现金流量和其他财务目标所以发生差异的原因,从而促使经理人员采取措施,变更他们的行动或调整他们的目标和计划。在制订的成本计划不实或核算过程中成本分配的方法的影响,可能导致对经理人员评价的偏颇,会打消部门经理的积极性,造成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在信息时代,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包括成本信息系统开发所花费的代价及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用、系统维护费用;对新会计制度颁布后会计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本文所指的成本会计信息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不考虑其成本相对于收益是否过高,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有效成本会计信息,决策人员才能更好地评价一个企业发展前景、有关成本会计信息的收益主要有:
(1)降低成本。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第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例如产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材料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有一个最低标准,当实际消耗接近这一标准时,进一步的努力也难以使材料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定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进一步的成本降低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如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新的工艺过程、新的产品设计、新的材料等,使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使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所有这些降低成本方式的实现都是以成本信息的取得为前提的。
(2)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其需要高于一切,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另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应用。这一原理对于存在瓶颈环节的企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外部信息需要更多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评估公司的价值,管理当局需要成本信息来进行决策和对各部门进行业绩评价。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方法的创新,会计学科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将有可能提供更多,更具体,更全面的成本会计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会计信息需求增强,供给能力也增强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多少或多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就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提供来讲,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的处理比传统手工会计下大大便捷,成本大大降低了。
参考文献:
[1]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2]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 信托 财产独立 内部关系 外部关系
研究信托法律关系,揭示信托法律关系的本质,是发展信托法学,完善信托立法,推进信托繁荣的关键所在。笔者将从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分析,来探讨与英美法系“双重所有权”相对应的大陆法系信托关系理论。
一、信托关系是委托
很多学者主张信托与委托不同,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一般来说,“委托”多用于行纪和关系中,即一方接受另一方的委托,以自己或委托人的名义,为委托人的利益行事。所有权归受托人所有,利益则由受益人享有。因此,“委托”一词非但没有揭示信托的本质属性,而且混淆了信托与行纪、等法律关系的界限,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委托关系是、行纪、居间和信托相同的基础关系。只是在同样的委托关系下,根据委托权限、外部关系、后果承担等方面的不同,分成了、行纪、居间和信托等不同的委托种类。这也就是有的学者主张、行纪和居间合同是信托最初的表现形式的根本之所在。比如:中国也存在着与信托相类似的经济活动,如“行纪”业务。我国民法理论界曾长期认为行纪合同就是信托契约,信托即行纪,这一提法一度成为通说。《合同法》第二十一章规定委托合同,第二十二章规定行纪合同,第二十三章规定居间合同,《信托法》第二条规定信托定义,在表述关系时,都在使用委托的概念。
二、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根据英美信托法,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处于信托当事人任何一方债权人的追及范围之外。对于委托人、受益人而言,这是不言而喻的,委托人、受益人不拥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信托财产权在受托人名下,没有理由信赖信托财产的价值扩充了委托人或受益人的信用。
信托关系一经设立,信托财产即从委托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种处于独立状态的财产。对于委托人来说,其一旦将财产交付信托,即失去了对该财产的所有权,不再属于其自有财产。而对于受托人来说,其虽取得了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但这仅是一种名义上的权利,因为其无法享有该财产带来的利益。对于受益人来说,其虽享有受益权,但这又仅是一种利益请求权,并不是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由此可见,信托关系一经设定,信托财产即呈现了一种独立性倾向。这一特点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上都有几近相同的表现:(1)受托人须将信托财产单独管理,不得同自有财产相混淆。(2)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债权人都无权对信托财产主张权利。(3)向受益人支付规定的利益后,剩余的信托利益应归入信托财产;管理信托财产的损失,除受托人失职外,亦应由信托财产承担。反过来,由于这些法律规定,又进一步强化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委托人财产一旦设立信托,因欠缺财产公示效果,对委托人产生主要两方面效果,一是该财产在于对外关系上处于别人名下,自己失去物的形式支配权;二是设立信托的财产将不再是委托人的债务的责任财产。
其次,受托人基于信托,在外部关系上取得形式所有权,但因其与委托人的内部委托关系,所以信托财产仍要区别于受托人自己的财产。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受托人对自己财产的所有权与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内容不同,前者是完整的所有权(包括实际的所有权和形式所有权),后者只是形式所有权。为保证交易安全,形式所有权的是外部关系的充要条件,对外效力一定会受到法律的保障。二是对外权利的基础不同,前者来源于对财产的实际实质所有,此时所有权是全面完整的;后者来源于信托契约的授权,因此这种所有权的行使会受到双方约定的限制。
最后,信托财产是独立于受益人的。受益人在信托关系中,享有接受利益的权利,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都不享有信托财产本身。当受托人将信托收益交付给受益人时,信托财产所有权就完全转到受益人。所交付的收益可以是信托财产产生的利润的全部和部份,也可以是信托财产的一部份,还可以是两者的混合。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财产所有权在受益人接受之前绝对独立于受益人,不是他的责任财产。受益人对信托财产不享有所有权,包括不能占有与管理信托财产,但其对信托财产却享有其上的所有经济利益;受益人依委托人的指定虽对信托财产享有所有的经济利益,但其对信托财产经济利益的享有并不能直接行使,其对信托财产经济利益的享有必须依附于受托人对信托财产分配权的行使。
三、信托的内部和外部关系
信托内部关系主要是指信托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讲就是指委托人与受托人、委托人与受益人、受托人与受益人之间的信托关系。另外委托和信托的区别与联系是理解信托内部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在信托关系内部,信托法的作用是提供标准化或默示的条款,供当事人参考,只要当事人之间希望设立信托,如果没有相反约定,信托法自动在他们的协议中适用。信托法这些标准条款减少了当事人的交易成本。
主体对外行使物的所有权的基础不是必须拥有对物的实际所有权,而只要求具有根据物权公示原则产生的形式所有权即可,这样就产生了实际所有权与形式所有权的分离。有的学者认为“大陆法系国家没有普通法与衡平法之分,其物权制度遵循‘所有权绝对’、‘一物一权’、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原则,所有权分割是无法想像的,用大陆法系传统概念(无论是债权还是物权)无法解释信托的本质。”这一点也正是大陆法系国家移植英美法系“双重所有权”理论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施天涛:商法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王文宇:信托法原理与商业信托法制.《台大法学论丛》第29卷第2期
[3]罗钧:信托法律关系探析.政法论坛,2001年第2期
分析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水利发展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活动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大自然的索取,由于索取过度,大自然反过来对人类生存发展形成了反制约,迫使人类活动按照大自然基本规律回报自然。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发展仍然属于向大自然的索取阶段。很多现象证明这种索取在某种程度上已达到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极限,有些方面甚至开始向反的方向发展。环境的污染、生态条件的恶化、频繁的洪水或干旱灾害等都预示了这种平衡破坏的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设计要考虑宏观综合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效益。以大坝为例,以往人们多考虑它的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这些都是能够看得见、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东西,而这个工程对上下游的影响(如对河道演变,生态平衡影响),对左右岸的影响(如水位抬高、两岸地下水位上升),对非经济指标能衡量的行业影响都是应该考虑的。
判断水利发展的合理性、综合效益的可靠性等是我们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以往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利工程的布设等是否适合所在区的基本特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往往通过完成工程量的多少来衡量,我们经常说这几年建了多少坝、修了多少堤、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又增加了多少亩,对于一个区域这些数量指标是否能够保障全区域内系统水环境水生态安全,是否满足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则不得而知。新的水利发展形势下需要研究更加客观、合理的水利发展判别指标。
综合起来考虑一个区域的水战略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水质与水量的关系
水质与水量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破坏了水质就等于减少了有效使用的水量;没有充足的水量,保证良好水质就缺乏基础条件。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水量则为水质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用水还是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水量水质是并重的。然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界的总水量基本上是恒定的,提高人类有效用水量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改善水环境和供水水质条件。水质的保护将可能是我国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2.防洪与减灾的关系
防洪安全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制定合理的洪水安全标准。但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的安全问题,这就是减灾。要正确处理防洪与减灾的关系,要双重兼顾,做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
3.洪水与干旱的关系
时间上,汛期来水偏多,产生洪水灾害,非汛期来水偏少,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空间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而这种不平衡还时常产生变异。实际上在我国汛期发生干旱、非汛期产生洪水,南方发生干旱、北方发生洪水的灾害情况并不少见。对于发展经济来说,洪水与干旱两者都是灾害。战略决策中要妥善处理好洪水与干旱矛盾的综
合措施,关键在于将时间空间的不平衡调整为相对平衡。
4.局部工程与流域的关系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流域系统内,组成系统的各个因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的宏观影响长期存在,一个工程在一个流域的作用往往影响到相当大的范围甚至整个流域,工程的规划与建设要特别注意这种宏观影响。
5.工程与管理的关系
人类改造自然,现阶段最重要还是通过工程措施,然而工程作用的发挥是通过管理来实现的。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工程措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合理调度、发挥工程的综合作用,在这里要避免工程的重复或者工程运用功能的冲突,甚至对流域综合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6.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以流域内兴修水利工程为例,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将改变流域内水土平衡及水循环特征,形成了新的水资源分布特征,这时,人类调控的程度就需要遵循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大量兴建水库、堤防将流域内一部分水资源更多地拦蓄在河道之内或排洪入海,而使另一部分区域相对干旱或少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湿地流失、湖泊萎缩、植枯等生态恶性变化。因此,水利建设不能盲目满足社会需求,相反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出发,考虑自然基本规律,综合减灾、环境、域内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利发展进程图
7.河道与流域的关系
河道是流域内水体的传输通道,与流域是线与面的关系。大部分水利发展活动离不开河道,河道不畅则通道不畅,但河道不是孤立的,河道的治理作用相当一部分都反映在流域上来,我们在实施治理河道工程时要充分考虑这种全局性影响。
8.水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关系
一个区域的水资源量决定了其他行业的开发度,这就是水资源承载力的问题。因此进行区域的水战略布局要了解国家在本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布局,根据水资源的可能最大承载力考虑水资源配置。超出水资源承载力极限的,要提出建议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修正,或者通过必要途径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9.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利发展全局性目标中,关键是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分析水利开发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实际上,不同区域水利开发程度对生态系统的
影响是有区别的。 10.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成本管理 成本企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其管理问题尤其是成本管理问题日渐突出。本文探讨了高新技术成本管理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以期为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管理提供借鉴。
一、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产品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及员工素质较高,经营风险较大;二是产品更新换代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三是企业对科学技术发展、市场外界条件等变化反应灵敏,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理念的关键是技术改进和创新
高科技企业应通过不断加大专项技术投入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先进技术壁垒,以形成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并利用这种优势来谋取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回报。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不应着眼于短期的成本降低和利润最大化,而应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追求相对成本减低,以拓展利润空间,形成持久的竞争力。
(二)成本管理的重心在于人才、知识
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有高水平的员工及知识物化形成的无形资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更应重视对知识资产管理,具体表现为投资取向以智力投资为主体,成本控制应体现“人本管理”思想,注重对人才知识的保护和充分利用。
(三)高新技术企业成本费用构成和管理重点与传统企业不同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制造成本所占比重低而期间费用高,这主要是由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引起的。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应是研发环节和技术服务环节。
二、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全员参与意识
在传统成本管理中,其主要参与人一直以财务人员和少数领导为主,员工成本意识淡薄,工作中浪费较严重。而公司对此也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及相应的处罚措施。事实上,成本管理过程应是全员参与的过程,失去广大员工参与的成本管理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
我国传统成本管理理念是控制,即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要求,对各项资金耗费进行事前预计,确定控制的标准或目标,然后进行核算,对实际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并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但成本管理范围仅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是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成本,缺少全局成本管理意识。
(三)缺乏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有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费用预算管理法(包括零基预算与弹性预算)。在传统企业,尤其是经营稳定的大型工业企业,所耗费的资金与回报之间容易建立函数关系。而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和对成本费用发生规律的掌握更为困难,因此对成本的控制不能简单使用上述做法。
(四)对信息的质量要求停留在传统的规范要求上
成本信息质量特征表现为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准确性不仅要要考虑计算程序和结果,而且要考虑分配标准是否合理;完整性不仅要考虑供应和制造过程,而且要考虑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及时性不仅要求成本信息按月定期报出,而且还要考虑按决策需要不定期报出。目前,很多高新技术企对产品的成本信息仍然满足于传统的规范要求,这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产品定价。
三、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改变成本管理理念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管理理念是技术改造和创新。只有不断的创造出新产品,高新技术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管理不能只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生产过程,而应将眼光放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成本以及企业外部成本。成本的降低不能仅仅为了节约,更应体现成本效益原则。
(二)转移成本重心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高,制造成本偏低。研发费用与销售费用使用的合理性,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因此,应将管理重心转移到研发环节和技术服务环节。
(三)合理控制成本费用
高新技术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更多地要通过员工的行为来实施。对于科研人员积极支出应予以鼓励,如实验支出,这部分费用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积极支出不仅包括成功实验费用,也包括实验失败费用,但对盲目实验与试制等所导致的消极费用,应严格限制。
(四)使用成本企划法
成本企划是流行于日本企业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其实质是成本的前馈控制。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根据长期的盈利计划、市场战略价格和现实生产环境进行企划对象的目标成本设定;而后由主管工程师负责,由成本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以满足顾客需要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立足点,对企划对象的构成从部品、机能两个角度展开目标成本分析;相关的生产部门与材料供应商可通过改进生产方式与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来进行创新以达成目标成本,这样,可以把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的目标一起包含在计划范围内;在企划的实施决定阶段,要从价值工程的角度估算预期的实际成本。不管目标成本与估算成本间存在多大差异,在进行设计时,都要通过各种措施与手段力求使估算成本逼近目标成本。成本企划将降低产品成本的“重心”由传统的生产阶段推溯至开发、设计阶段,对企划对象的最初起始点实施充分透彻的分析,从而有助于避免后续制造过程的大量无效作业,使大幅度削减成本成为可能。成本企划是一种比较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成本管理方法,应在高新技术企推广使用。
(五)加强全员参与意识
应向员工普及成本控制理念,使其能够广泛的参与到成本控制的活动中来。管理层不仅要规范制度,更要大力宣传节约意识。另外,富有弹性的利益机制也是不可少的。例如将成本降低与每个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这样员工参与成本降低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提高,成本降低也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特点进行剖析,分析了其成本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给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带来了很大挑战。其要想在市场上不被淘汰,拥有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至关重要。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尽快转变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先进成本管理方法,以实现成本降低的目标,从而获得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于辉胜.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12(3):51-52
[2]吴晓辉.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管理[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技术学校,2006,18,(15):6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