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简要阐述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经营管理目标偏差、基本管理职能欠缺、应收账款管理滞后、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本解决方案。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导致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问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

(3)一些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首先,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尽量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次,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主要是对客户资信进行管理,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进行客户信息搜集、评估和监控;再次,在有客户来访时,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将公司的信用情况向客户进行说明展示,以促进有效销售;最后,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对各部门人员的培训,形成企业内部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共识。

2.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现代企业管理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作用和流程设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业务流程再造和ERP解决方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管理趋势。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最为重要而且复杂。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将企业销售和回款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流程设计的方法,跨职能部门地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笔者在这里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应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实施对企业内各流程的掌控。)

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进的业务流程包括如下一些基本项目: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款回收业务流程;债权处理业务流程。企业通过上述各项业务流程的建立和改进,将在销售/回款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价值链中获得较大的增值,其中卖方(企业)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客户)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比如某公司就是应用ERP管理软件对信用实行良性管理。他们把事先想好的信用评估方式写入程序,使其产生一个新的专门用于信用评估的程序,该程序包括企业所需要的客户信用资信。

3.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是因为缺少一套比较完整而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事前控制一一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为了搞好企业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实施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以及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而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之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信用政策的制订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以及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贷款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债权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企业信用政策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商品相对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对竞争,为了保住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便向客户提供信用销售。赊销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因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信用政策,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信用政策概述

企业信用政策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权衡了与应收账款有关的效益与成本,为指导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处理赊销业务与收账措施所制定的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的总称,是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规划与控制而确立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是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组成。

(一)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顾客提供商业信用的最低条件,通常以坏账损失率表示,它是公司评价客户信用质量的基本准则。具备了信用标准,管理人员才能判断是否给予客户信用和给予多大程度的信用。

(二)信用条件。

公司的信用条件包括给予客户的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率和折扣期限。每一个公司都规定有一般性的信用条件授予大部分的客户,尤其是没有与公司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的客户。经常使用的信用条件是2/10,n/30,其内容为:“从发票开出次日算起,折扣期10天内付款,可以享受2%的现金折扣率,超过折扣期付全额,最迟30天付款即信用期。”

对于签有长期合同的客户,公司经常提供多个价格和信用条件的组合。制定信用条件时,要进行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因为不同的信用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效益和成本。

(三)收账政策。

在正常情况下,客户应按信用条件的规定,到期及时付款,履行其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客户拖欠货款。收账政策就是指对于逾期的欠款公司应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对于信用质量不同的客户要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对于信用质量高的客户,可以采用宽松的政策;对于信用质量差的客户,应采取积极的、严格的收账政策。

二、企业制定信用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薄弱。

有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才会产生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缺乏这种观念。首先,现在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企业为求销售业绩的增长,往往以优惠的赊销条件增加销售,吸引客户,扩大市场,而又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致使逾期应收账款率大幅攀升。其次,企业经营中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由于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缺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淡薄,在经营中重眼前利益和短期行为,忽视企业信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最后,企业经营中绩效评价存在问题,许多企业在经营中将绩效评价只与销售业绩挂钩,不与信用管理业绩挂钩,促使销售部门重销售而轻收账。

(二)信用政策的制定缺乏独立有效的职能部门。

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独立的部门来负责信用政策制定和实施,由于信用政策主要涉及到销售和财务两方面,因此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财务人员兼职做信用管理工作。这样,信用政策的有效性往往受部门利益的严重制约。销售部门为了实现其管理目标即销售业绩的上升,可能会偏向制定过于宽松的信用政策,结果是在实现销售额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信用风险;相反,财务部为了实现其财务目标即利润的增加,则偏向制定过于严格的信用政策,结果是在应收账款回收上颇有成效,但可能会导致企业因失去部分潜在的客户而在竞争中失利。而且,当出现了问题时,销售部和财务部常常会相互推卸责任。

(三)缺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专业人才。

一般来说,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专业性很强,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宽的知识背景,有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及公关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企业很少有这类专业性人才,如销售人员往往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及信用管理方面的知识,而财务人员则往往缺乏营销、信息、公关及信用管理方面的知识。由此容易导致企业在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如不能及时地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对本企业的信用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风险情况掌握不足,等等。

(四)客户资信资料缺乏管理,信用政策的制定缺乏信用信息支持。

信用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的信息为依据,其所需信息资料来自于多方面。目前,我国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客户资信方面的信息奇缺,不仅企业缺乏必要的客户资信,社会上提供此种资信的中介机构也有待逐步健全。因此,我国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一般以销售部提供的客户档案及以往的销售记录为依据。其实,除销售部门以外,企业的其他部门也掌握了与自己业务相关的客户信息,对客户有不同侧面的了解,由于缺少独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其他部门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客户各类信息之间无法有机地联系起来进入到客户的档案中去,再加上这些信息还主要依靠人工或简单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采集和处理,这使企业所撑握的客户信息不充分、不完整。

(五)信用额度的确定不科学,过于随意。

首先,一方面,一些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对客户设立信用额度可能会丧失有利的商业机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即使确定了信用额度,也是企业依靠自己对信息的分析和理解来定的,没有参考竞争者的经验。其次,信用额度的适用对象是全体客户,而且额度一成不变,不曾对信用额度进行再评估,以将企业信用风险限定在一定程度之内。

(六)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管理落后,忽略了对收账政策的制定。

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方面之一。我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企业应收账款常年居高不下,远远超出企业应收账款合理水平,账龄长、坏账率高等问题给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带来了致命危害。企业信用政策主要由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组成。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信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信用标准与信用条件两方面,忽略了对收账政策的制定,使应收账款缺乏健全有效的催收计划和催收方法。这样,由于缺乏收账政策的要求和指导,企业对应收账款收回往往靠客户的自觉,有些款项超过了信用期限都没有发现,有些款项被拖欠了一段时间之后才采取催收措施,这样,影响了应收款的有效收回,增加了坏账风险。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所不在。信用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站在战略高度理解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并把其列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而有效地控制企业的各个运营环节。

(二)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为了贯彻实施企业内部管理牵制制度,信用管理部门应当独立于销售、财务部门。在组织隶属结构上,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对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负责。在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信用管理目标必须超越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要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问题,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信用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信用管理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才能胜任信用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除应当具备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及公关等各方面的知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要有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处事果断的工作作风。

(三)重视客户资信管理。

客户资信管理主要是收集储存主要客户信息。一方面,我国应大力发展能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专业咨询机构,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应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实行客户信息档案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指在收集客户信用要素的基础上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分析、整理和归档,并时时把握客户信用状况的制度。

(四)实行信用额度制度。

所谓信用额度,是指公司愿意向客户提供赊销的最大限度,即应收账款明细账户余额控制的警界点。企业应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及有关资料,为每一客户设定一信用额度。在日常业务中,企业可以连续地接受某一客户的订单,只要对该客户的赊销额不超过其信用额度,就可以对其办理赊销业务;一旦超过信用额度,除非经企业有关部门批准,否则不能再对该客户提供赊销。它虽然不一定能够提高客户付款的概率,但它可以限制不付款引起的坏帐损失。同时,应随着市场销售情况和客户信用情况的变化,企业可能和愿意承担的赊销风险的变化,定期对客户的信用额度重新加以核定,使信用额度经常保持在企业所能承担的信用风险范围之内。

(五)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有效管理应收账款对及时全部地回收账款非常重要,必须建立体系化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如回收账款责任制、账款催收程序、账款时间管理、定期账龄分析、委托第三方处理程序等。大多数西方企业从发票开出的第一天开始管理应收账款,并有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在超过3个月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一般会转交第三方专业机构处理,若第三方机构的追索努力仍无效,企业就会考虑采取司法介入等手段取得最终解决方案。

总之,现代企业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用发达的时代,也是一个信用易破产的时代,如能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信用政策,并予以坚定不移的监督执行,那就能最大限度地改善企业信用状况,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我国企业信用基本概念和管理现状

(一)企业信用及信用管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信用主要指人诚实守信、注重信用的优良品质。目前信用问题已经从社会学角度过渡到经济学的角度,面对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一个企业的信用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2]。由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能够看出,信用问题影响着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信用管理分为广义概念及狭义概念两部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概念指企业提供给服务者的信用及为客户提供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模式。狭义的信用管理概念指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及决策实行科学的规范管理办法。从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指定的各项信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并引导企业各部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中包括对客户信息进行统计和评估、债权问题的保障、信用额度的规定问题等部分,以确保企业应收款项的安全和回收管理[3-4]。企业信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二)我国企业信用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完善程度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信用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各大企业之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功能低下,由于我国社会信用问题的缺失,使我国的信用支付作用减弱;我国各大银行的“惜贷”行为致使较多企业出现资金短缺,为防止金融风险,银行将信贷资金投向效益好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缺乏资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各大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现象严重,企业的高额贷款拖欠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生产;我国企业的市场秩序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诸多企业造假卖假、工程质量低等现象泛滥;企业中的不良风气盛行,诸多企业存在投机心理、逃债、废债心理和逃税现象[5-7]。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落后的原因

(一)宏观方面的滞后

当前我国企业严重缺乏相关的信用管理体系,致使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低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国企业的信用制度不健全。在我国现有的关于信用的法律体系中,《民法通则》、《劳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相关章节都提到了国民的信用问题,《刑法》中对于社会的诈骗行为也有明确规定,但整体上看,我国对于信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体现在我国政府对于企业的信用问题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够且缺乏强制性。

企业的信用基础较薄弱。由于我国当前中小企业数量巨大且投资主体单一、经营管理不够严谨、经济效益欠佳等状况造成企业偿债能力弱、企业信用基础差等现象。部分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都出现“赖账”情况,由于企业信用问题造成的经济纠纷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企业的信用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信用的缺失。诸多政府行政部门主张建设的公益事业前期资金主要由各大企业出资,政府给予企业口头承诺或书面担保,建设完成后,政府对相关企业的资金偿还出现逃避行为,致使我国财政出现资金短缺现象;政府行政工作中的干预经济行为及政府相关执法人员执法过程的诸多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政府的良好信用。

信用制度的奖罚体制不明确。建立和发扬优良的信用品质,是我国政府当前应探讨的问题,需由合理的奖罚体制为激励方式,但我国目前缺乏对守信企业的鼓励和奖励、对不良企业严厉惩罚的体系。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和等级高的企业都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对信用较差的企业也有相关的惩罚机制,我国应借鉴引用该做法。

(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

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包括: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出现不良变化,较多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单纯为提高销售业绩,造成企业财务危机;较多企业缺少信用管理部门,当前我国各大企业均未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仅由财务部门人员少量地处理企业内部信用事件性质的事务,但这仍然无法解决我国的企业信用恶化的状况;企业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我国较多企业无法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办法和技术,造成诸多企业项目纠纷;企业信用管理重点偏离,反馈机制较弱,当前我国企业针对事件的反馈工作进行出现障碍和缺陷,诸多具体的业务严重缺少反馈,制约了我国信用管理政策的修订;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三、构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构建企业信用内部管理体系

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信用管理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体制顺利实施的保障。我国的各大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相对权威的信用管理部门,由总经理或者董事会直接领导,主要负责企业内部的日常信用工作。信用管理工作需派专人负责和监督,协调完善各部门在信用管理中的工作。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在成立的开始阶段,应该把两部分作为其主要工作内容,第一是制定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手册。第二是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担当起信用管理工作中基本内容的培训。

制定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政策。一个企业的信用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销售,企业在向客户提供信用服务的同时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企业为了缩减其所承担的风险,需对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因此企业需制定合理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一个企业的信用管理政策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前提,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管理成效,企业信用管理政策的建立应从两方面进行:第一,企业需制定信用管理的总方针,确定企业各个环节运行的总方针;第二,企业要确立信用管理指标中的五大项:年度赊销总额、年度坏账率及企业月度坏账率、赊销期限、账款逾期数及DSO的指标。DSO指企业中的所有赊销业务数据,包括业务的每笔款项平均收款时间,DSO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信用管理指标。

制定客户资信评价标准。关于企业用户的资信评价,国际上一般会将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风险测度问题转变为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问题,该过程的依据主要为企业的信用风险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历史上将该过程的评价分类细化为几种相关参考样式,在已有的数据中找寻并将其分类并建立相关判定模型来评价客户的资信。但企业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价不能仅使用某个单一数据,而应根据影响财务状况的多种指标来评估企业的财务现状。以上方法的关键步骤和运行难度主要集中于信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和评价模型的选择,即如何将影响企业的财务因素综合进行分析。

培训企业的信用管理人才。企业中的信用管理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内容,对于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企业中的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综合知识,而且对其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也较高。目前我国的教育内容仍缺少信用管理专业,社会上的信用管理人才匮乏。鉴于此,企业需协调各方面力量来培训信用管理人员,从而提高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水平。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客户的信用风险方面对各部门人员的信用培训需要统一认识。

发挥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作用。第一,企业要在各部门职务分离的控制中突出信用部门的制约作用,着力点包括:业务部门牵扯到的客户应交由信用管理部门管理,成立统一的信用管理档案,严格规范企业各部门的业务运行。第二,在业务程序的控制过程中强化信用风险的控制,协调各部门工作。以下几方面应作为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财务部门核算交易成本环节;信用管理部门审查确认企业与客户的合同;企业高风险的交易事项及风险事项需通过信用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第三,实现企业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和专业化。由专职人员和部门负责客户资信管理工作,使企业对客户的管理更加趋于连续性和流程化,从交易的前中后三方面进行客户信息搜集和评估。第四,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能够促进有效销售。

(二)构建企业信用外部管理体系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本质是一种社会机制,其能够结合企业信用的相关社会力量,促进企业信用的完善和发展,阻止无信用行为发生,保障社会秩序及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虽然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信用制度有较大区别,但企业信用制度的职能发挥和作用提现是大同小异的。笔者基于发达国家的企业信用制度经验,认为完善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外在环境有以下几点措施。

加快企业的信用立法。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确保当今企业信用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推进我国企业的立法工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要充分借鉴国外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要加快速度研究和出台与我国企业相适用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如出台《企业信用法》,严格规范企业的信用制度,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企业征信数据的开放及建立信用数据库。征信数据主要指调查数据与数理统计的结果。现代的征信数据形式多为电子数据氏的调查数据累积,征信数据总体上分成两部分,量化数据和非量化数据。如企业财务部门的各种报表就是一种被量化的征信数据,其能够直接进行定量分析。非量化数据主要指一些需要定性分析的数据,同时也需要经过数据量化的过程。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专业人员通常会根据被调查对象的性质特征将征信数据分为企业征信数据和个人征信数据。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较多企业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企业信用数据库规模较小等原因,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行业或部门的企业信用数据库,通过发展和完善,将政府或者行业数据库中的重要内容分享到信用中介机构,从而促进我国各大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发展。

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企业信用中介机构自身存在的信用问题是当前企业信用制度建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较多采用公司制的运作方式,但由于信用中介机构目前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加之市场需求量较低,业务量较少,因此单靠市场的力量来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由此看来,政府应先行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投入,并在地方政府中成立下属部门,专门用来负责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向完全市场化模式运行。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信用行业的监管。基于世界的角度来看,政府对于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管理与其国家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企业在其信用行业的发展历程仅有十几年,加之企业信用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贫乏,因此我国在加快企业信用制度立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给予积极的管理和监督。

首先,要发挥我国政府在企业管理中的强势作用。企业的信用信息分布在政府各部门及银行的手中,若我国想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需要政府的全力配合和支持。由于社会各界对于信用及信用管理的认识差异较大,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导致当前我国社会居民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信息的权威性面临考验。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现状

1.企业财务报表信息失真。我国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很不规范,违法违规问题十分严重。例如,粉饰或隐瞒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巧用”会计准则,随意改变或调整会计核算方法、确认标准及计量方法等。

2.企业间的合同欺诈及违约现象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合同有40亿份左右,真正履约的却只有20亿份,50%的合同带有欺诈性,且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交易量的30%,合同的履约率明显有待提高。

3.逃债、逃税、骗税、恶意透支现象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的除了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及企业与百姓之间的资金拖欠和三角债之外,还有企业的逃债、逃税、骗税和恶意透支。大批逃债、恶意透支的企业使银行吃足了苦头。

二、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成因

1.企业的财务信用意识淡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开始建立企业以其自身的资产承担风险的体制。这就要求企业以其自身的财务信用参与市场的竞争,在市场上运行。然而,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对重建财务信用制度、树立财务信用观念缺乏应有的经验,因而企业财务信用出现了混乱。

2.产权不明晰,信息不对称。企业的产权制度是影响企业信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产权是财务信用的基础。在国有产权制度下,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做决策的企业的财务信用之间没有长远的关系,那么他肯定只追求或更注重追求眼前利益,不会很注重企业诚信。此外,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用风险发生的必要条件。从目前看,在我国的信用问题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用风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3.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在立法方面,我国已颁布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总体上与信用制度相关的立法严重欠缺。另一方面信用监控机制不完善,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作为发达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尚未形成,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4.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企业财务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规范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进行内部财务信用管理的部门、机构或人员。因此,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因对合作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受骗上当,导致经济纠纷大量出现。

三、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

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大力整治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现状的力度,加强对企业财务信用的管理,并逐步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制。从目前来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明确体制转换期政府在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健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机制,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具体的条例和实施细则,改变目前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状况。还应通过法律程序明确政府或有关部门行使信用惩罚的权力,以及行使权力的界限,对失信行为的界定和惩罚应准确、适当,引入处罚时效机制,以利于营造惩恶扬善的社会氛围。

此外,我国还应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地做到政企分开和产权关系明晰,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企业和银行经营的监督约束机制,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2.建立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信用文化,增强经营者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用是企业价值观最为重要的部分。构筑企业诚信文化就是要在企业里树立起“信用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的意识,每个企业都要依靠自己对其他企业对社会交往规则的遵守来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1-0104-05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与信用销售相配套的制度体系,是市场竞争的产物。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信用销售逐步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相应的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却严重滞后,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为评估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状况,分析制度缺失的原因,笔者设计了《企业信用管理调查问卷》,向1200户企业发放,回收有效问卷995份,其中有信用销售业务的企业838户。

一、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的状况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样本企业已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信用销售,但信用销售仍存在以下问题:

1 信用销售比例偏低,影响企业竞争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本次问卷设计的“您认为贵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如何?”的调查结果表明,已有78.3%的企业感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信用销售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信用销售对于买方来说,具有降低交易成本、获得短期融资、增强产品质量保障等诸多好处,受到买方欢迎。在买方市场中,卖方企业不得不采取信用销售方式,以稳定长期合作客户,争取新的销售客户。为验证信用销售与市场竞争的关系,构造了样本企业市场竞争度指数与信用销售指数,用SPSS13.0软件计算的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307,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相关性检验,表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越有可能采取信用销售方式。

信用销售不同于现款交易,需要企业具备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否则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识别和控制信用风险能力较强,90%以上的交易额采用信用销售。此次的调查结果表明,995户样本企业中,有信用销售业务的企业占84%,绝大部分企业已接受了信用销售方式,但信用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只有28.87%。

为估计信用销售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问卷设计了“您认为赊销对提高贵公司市场竞争力的作用?”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已有72.1%的样本企业已感受到信用销售对竞争力的影响。

2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滞后,不适应信用销售发展。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控制信用风险,建立信用管理专职部门,对客户资信、客户授信和应收账款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控制信用风险,扩大销售规模,提升竞争能力。从调查情况看,尽管有少数企业已开始探索加强信用管理的路子,但总体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

(1)缺乏专职的信用管理部门与人员,难以在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保持平衡。信用销售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扩大销售规模,但同时带来了风险,企业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信用管理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一般来说,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上的信用销售企业都应该设立专职的信用管理部门,200人以下的企业可不设置专职部门但应配备信用管理经理-3]。按此标准,838家信用销售样本企业中,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上企业289家,设有信用管理专职部门或指定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的企业只有128家,只占44.3%;200人以下的信用销售企业549家,设有信用管理专职人员的企业193家,只占35.2%。

(2)缺乏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难以准确识别客户信用风险。科学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准确识别客户信用风险,是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第一道关口。根据企业客户资信管理的基本流程,本问卷设计了是否要求填写申请表格、是否要求提供身份和资质证明、是否要求提供财务报表、是否要求提供其他反映信誉的资料、是否会设法了解其商业信誉、是否会委托专业机构了解其信用、是否会派人进行实地考察、是否建立信用评分制度、是否建立信用评级制度、是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赊销客户信用档案、对客户信用档案是否经常动态更新等问题,调查结果见表1。

(3)客户授信制度不完善,不利于防范信用风险。根据客户信用状况,合理确定对客户的信用政策是控制信用风险的第二道关口。客户授信管理制度应包括确定企业赊销战略、确定信用政策、确定现金折扣、确定债权保障措施、确定信用审批程序、赊销合同审查。根据客户授信制度的基本环节,问卷设计了公司对年度赊销总额度是否有明确的计划控制指标、对客户符不符合赊销的条件是否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公司对客户赊销额度是否有明确的审批权限规定、对风险较大的赊销客户是否会要求其提供抵押或担保、对现款购货的客户是否有一定的折扣、对赊销合同是否会有专业的法律人员进行审查、应收账款是否办理过保理或信用保险等7个问题(结果见表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样本企业客户授信制度很不完善。

(4)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缺失,不利于化解信用风险。当企业对客户进行授信,将产品提供给客户之后货款收回之前,企业在会计账务上就形成了应收账款。在货款全部收回之前,应收账款将存在逾期和坏账的风险。因此,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是控制信用风险的第三道关口。根据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经验[5],本问卷共设计了公司是否定期进行应收款的账龄分析、公司是否设有专职的应收款催收人员、公司对应收款是否有规定催收程序、公司是否委托过专业收账机构收账4个问题,调查结果见表1。

3 应收账款质量较差,企业信用销售风险大。目前,许多企业迫于竞争的需求,被动地采用信用销售,忽视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企业风险控制不科学、不规范,信用风险大。主要表现在:应收账款逾期比例高,838户信用销售企业,50%以上的企业应收账款逾期率超过5%;应收账款逾期时间长,对838户信用销售企业应收账款平均逾期天数的估计,应收账款平均逾期控制在15天以下的企业只占19.9%,而平均逾期超过一个月的企业占50.2%;应收账款坏账率高,838户信用销售企业应收账款坏账率(含逾期三年以上应收账款)超过1%的占40%,超过3%的占20%以上。

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的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普遍接受并采用了信用销售方式,但相应的制度建设滞后。其原因何在?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生产”与产品生产一样,既有其收益,

也需付出成本。企业在对信用管理制度认知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客观条件以及外部制度环境,对制度收益与制度成本作出预期和权衡。当制度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则是其理性选择;反之,如果制度收益预期小于成本预期,则企业缺乏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动力。

信用管理制度的收益在于扩大销售规模,增加销售收入,其成本则体现在制度设计、制度嵌入和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成本主要包括制度设计成本、制度嵌入成本与制度实施成本。制度实施成本又可分为信息采集成本、债权保障成本、风险损失成本。制度设计成本和制度嵌入成本属于固定成本,制度实施成本属可变成本。

影响制度收益和成本的因素非常复杂,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企业外部因素。从企业内部看,如客户群分散程度、客户群与企业距离远近、客户群的类型、客户群的信用特性等都可能影响到信用管理成本。这些企业内部因素跟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特性密切相连。从企业外部环境看,信用知识供给环境、信用信息采集环境、信用风险转移环境、社会诚实守信环境、应收账款再融资环境等对信用管理成本具有很大影响。

当前,我国企业外部信用环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

1 信用管理知识供给环境差,制度设计与制度嵌入成本高。信用管理制度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客户信用档案的设计、信用评价模型的开发、授信模型开发、信用管理计算机辅助系统开发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靠企业自身逐步积累,不仅难度大、时间长,而且成本很高,这就需要良好的外部信用管理知识供给环境。

信用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方法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近年才开始引入我国。我国信用管理的专业研究、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都刚刚起步,企业普遍缺乏信用管理知识,995户问卷调查中,有62%的企业表示需要外部提供信用管理咨询服务。

2 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信用销售风险损失成本高。信用风险不能完全消除,只能进行合理控制,即使在信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坏账率也有0.25%~0.5%,这是企业信用销售必须承担的风险成本。信用风险成本与企业外部的诚信环境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反映到企业信用销售领域就是过高的应收账款逾期和坏账率,主要原因在失信惩戒机制缺失。博弈论的研究表明,在一次性信用交易博弈中,受信方失信是其理性选择。只有在无限重复的交易博弈中,受信者才有通过守信行为建立信誉的动机。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不可避免将面临许多一次性的信用交易,对受信者的失信行为,信用销售企业很难对其进行惩戒。企业唯有的办法就是请求法院支持,而法律诉讼不仅费时、费力、成本高,而且执行难。这就需要社会建立起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建立健全征信体系,将受信者的失信行为记录在案并广为传播,使受信者对信用销售企业的一次易行为,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多次重复交易博弈行为,促使其自觉守信,重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企业信用销售信息尚未进入征信系统,难以发挥对商业失信行为惩戒作用。995户企业问卷中,89%的样本企业认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将信用销售信息,特别是对方拖欠债务的信息记录在对方的信用报告之中。

3 信用风险转移机制不健全,信用销售企业债权保障成本高。信用销售形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坏账的发生是随机事件。信用风险损失的大小与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密切相关,但信用管理的有效性是在大数定律意义上的。只有当随机事件重复次数足够多时,其概率才可能稳定在一个可预期的水平上。当信用销售客户数量达不到大数定律的要求时,尽管信用管理制度很完善,也可能百密一疏,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为此,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转移机制,如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保理等,信用销售企业将风险转移给此类机构,以保障债权的实现,当然也需付出成本,费用计算的基准是社会平均坏账率加服务费用。

债权保障服务在我国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一是机构体系不健全。目前,信用担保机构相对较多,但过于分散,资本金实力不足,运作不规范,社会公信力较差。信用保险机构、保理机构则很少。二是业务范围狭窄。信用担保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担保,商业履约担保业务刚刚起步。信用保险业务集中在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基本上还未起步。保理业务也主要集中在国际保理,国内保理业务尚在探索之中。三是运作机制不。当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坏账率高,债权保障服务面临两难:如果以高费率承接业务,维持机构运作,则客户很难接受其过高的费率;如果以低费率吸引业务,则自身难以赢利。

4 征信体系不完善,信用销售企业信息搜集成本高。信用销售企业风险识别需要大量信息作支撑,以区分“好”客户和“坏”客户。这些信息来源非常分散,涉及诸多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的众多商业往来对象。当前我国政府信息不公开,企业信息搜集的难度非常大、成本非常高,这是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实施的巨大成本。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实行政府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减少信息采集的难度,同时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利用信息产品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大幅度降低企业信息搜集成本。

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大力推进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已建成全国联网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并在银行系统广泛使用,但目前尚不能解决信用销售企业的信息服务需求。主要表现为查得率不高,大量与银行没有信贷关系的企业和个人尚未建立信用档案;信用信息不全,缺少商业交易信息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所掌握的信息;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企业为了借贷、避税等不同目的,随意调整财务数据;信息产品单一,目前征信系统只能对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简单记录和汇总,提供单一格式的信用报告,缺乏对企业和个人信用能力的整体评价和预测,难以满足信用销售企业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尚未对信用销售企业提供服务。问卷调查中,85%的样本企业希望征信系统能向其提供信息服务。

5 应收账款再融资难,企业信用销售规模难以扩大。企业信用销售货款未回笼之前,形成资金占用。信用销售规模越大,占用资金越多。在企业不能获得外部资金融入的情况下,信用销售规模必将受到内部资金的强约束。在发达国家,信用销售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应收账款进行再融资,将其转化为企业可使用的资金。根据货币乘数原理,如果应收账款能按一定比例再融资,则企业信用销售规模可以成倍数扩张。

应收账款再融资的渠道主要有:票据转让、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融资等。由于应收账款再融资的风险主要来自应付方,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风险识别难度很大,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再融资渠道严重不畅。商业票据发展缓慢,商业票据

转让、贴现困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融资等业务尚处于探索阶段。995户企业问卷中,52.8%的企业感到资金“非常紧张”或“比较紧张”。受自有资金的约束,企业信用销售规模受到限制,信用管理制度规模效益难以发挥,信用管理制度固定成本很高且难以分摊,企业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动力。

四、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有利于扩大信用销售规模,促进商业融资发展;有利于防范信用风险,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然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具有很强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征,国家不能强制其作出制度安排,只能从改善企业外部环境人手,大幅降低制度成本,使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诱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制度。

1 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研发和推广机制,改善知识供给环境,降低企业制度建设固定成本。引导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开展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研究,开发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信用管理技术,研究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开发适用的信用管理辅助系统。大力培育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壮大信用管理师资队伍。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试点,并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大力扶持信用管理咨询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组建企业信用管理协会,开展信用管理研究、培训、推广和服务。

2 推进征信体系建设,改善信息搜集环境,降低一企业信息成本。按照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征信立法,创造良好征信环境。由于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在当前社会征信机构短期难以建立大型数据库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立国家统一征信基础数据库,整合信贷信息、信用销售信息,以及政府部门相关信息,为每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相对完善的信用档案,在向金融机构开放的同时,向信用销售企业提供服务,大幅降低信用销售企业信息搜集成本。

3 健全失信惩戒机制,改善社会诚信环境,降低信用销售的风险损失成本。加快信用立法,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法律惩戒;建立信用销售信息征信机制,将债权、债务的形成和消除记录到相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报告之中,强化对债务人的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大力培育诚实守信的道德文化,加大对失信行为的舆论监督和道德谴责,强化债务人的诚信自律和他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