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测量控制点的布局

以下图为例,测量控制点的布局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本工程总占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工程基坑南北宽126m,东西长238m,基坑深度11.650m,承台和集水坑、电梯井位置开挖深度在12.35~16.10m。整个工程共5座塔楼及裙楼。

2、本工程甲方给定的水准点位于南海路与宏达街交叉口,高程4.162米。在发达街上给定两个基准点,详见附图1。

3、根据实际情况,本工程引测水准点6个,基准点16个。

二、测量控制点的保护

1、甲方给定的基准点附近,禁止堆放材料,并派专人看管,定期对基准点进行复核。

2、引测的控制桩必须用混凝土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3、严禁在甲方给定的基准点附近加工、倒运钢筋及进行其他施工活动,防止磕碰、刮、擦破坏基准点。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制造;机械制造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67-02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1]。机械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机械制造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2]。基于“大工程教育理念”的本科教学工程系统地分析和研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方法[3],探讨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形成原理及其规律。构建融知识、能力和工程素质于一体。集现代管理和先进技术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4],对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机械工程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一、传统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教育教学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机械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概念陈旧,涉及面宽泛,含义模糊[5],可以覆盖学生毕业后一生中从事的工作,无法与我国日益迅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需要相对接。其结果是导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其目标也比较难以实现。

(二)教学内容陈旧,工程能力训练不到位

目前机械工程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学科前沿课程较少,专业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无法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出现了有环节要求[6],但无法落实而形同虚设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系统性不强,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训基地未能充分利用,制约了实习指导工作的开展。

(三)教学方法手段滞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缺失

教学方法单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水平也并不高,影响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7]。在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上,深层次改革有一定难度,如产学研合作等。合作教育渠道、层次有待拓宽和提高。

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创设“模块化、组合式、开放型”的课程体系

以“大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机械工程专业为研究试点,提出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高素质创新型能力的“现代机械工程师”,优化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材料、微型计算机原理为基础理论知识;以公差技术、控制工程、测试技术、材料成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等为专业理论基础;以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等为相关和拓宽知识,构成毕业生的知识结构。

(二)优化教学资源

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实现教学与科研、学科与实验、课程与设计的系统协调和有机统一,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表现在:1.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设立教案评估制度,并与教学考核相结合。2.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评估和奖励。3.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选修课,并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三)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教师工程能力提升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新引进人才全部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工作。学院组织新教师职工的听讲评活动,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完善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环节上,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整体优化设计;在教学方式上,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知识相互兼顾,同时体现现代科技中学科交叉的特点,特别注重机械工程与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建立四段式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计体系、参观实习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落实“产学研结合”、“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设计与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1.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改革培养模

式,改革教学方法,切实体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完善和修订教学大纲,做好专业主干课程内容更新,知识体系优化。

2.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实验教学比例,改进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从选题到具体指导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完善实验室设备,保证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

100%,创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承担专业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主要实践教学任务。

(四)规范毕业设计(论文)过程

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学生完成全部大学课程后,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检查与考核,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毕业设计字数、参考文献和图纸等进行量化处理,主要分为五类:1.理论研究型;2.工程设计型;3.工程技术实验研究型;4.计算机软件型;5.综合型。从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看,学生的机械设计制造的实践能力及水平得到了提高,工程意识和素养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毕业论文质量较往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全部顺利通过院和小组答辩,成绩优秀率达到14%,获得校优秀毕业生标兵称号的8人,占常州大学总数的8.2%,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五)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与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实施“本科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和本科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制定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议教学效果机制,每学期将评议结果公开,向各个教师反馈评议意见。由专业教师负责成立课程评估小组对专业课程进行自我评估,采取“主讲教师负责、逐课评估、达标验收”的办法实施,采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手段对规章制度进行科学、规范管理与实施。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组织学生评教活动,促进学生对教师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注重同行评教和领导评教,强化教学督导。

三、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常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在1984年原江苏化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近几年,本专业一直是常州大学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在长三角人才市场上就业形势一直处在前4位。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常州市已成为中国先进制造技术发源地,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主要包括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农业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和基础装备制造业等。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扩大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长三角地区及全国装备制造行业提供大量工程技术人才是本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常州大学发展目标和本专业现状,培养的人才类型为:工程应用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机械制造业十分发达,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在长三角地区和常州先进制造技术基地对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基础上,形成了本专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线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优化课程、提高质量、注重实效、形成特色的方针,及时修订本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从课程体系的学习方面衡量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了学生在知识、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各级科技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考查学生能否从全局的观点看问题,能否从市场研究、设计构思、生产制造中分析思考,以此判断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近几年来,学生的四级通过率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在30%以上,就业率为100%,这些数据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

面向“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构建了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探索了一种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更加突出,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拓宇,李飞,陆国栋.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

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6).

[2]吕春芬,宋绪丁.工业4.0时代的特征与高校课程体系

改革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刘玉梅,状军,王本亮.基于现代机械工程师技术应用能

力培养的综合性课程设计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

坛,2014,(23).

[4]王亚良,梁利华,董晨晨等.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机械类

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

[5]田君,钟守炎,孙振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学

习产出”(OBE)教学模式的机械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改

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

[6]罗红旗.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能力分

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3).

[7]孔德军,胡爱萍,朱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科专业毕业设

计教改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

(7-8).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毕业论文

为让客户放心,也为保证论文质量,一般我网站操作流程如下:1、客户将的相关申请要求发到网站信箱或提交给网站客服;2、网站客服收到申请后,发给作者一份详细的申请表格;3、客户在申请表格里面详细填写所需的各种要求,一般包括题目范围(是否自拟)、专业论文类型(专、本、硕、博)、字数限制、时间周期、论文的详细要求(这个方面就比较广,比如文字复制比要求、是否建立模型、是否搭建系统平台等);4、网站客服收到客户的申请表格后,联系该专业或相关专业老师,确定能否按照客户的要求;5、人员确定后,网站工作人员会在人员与客户之间起桥梁作用,反复追踪客户的实时要求(一般是客户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直至服务完满结束。

当然,说到写论文,为什么我们敢自称“专业”二字?那是因为我们写多了,也渐渐摸出一些快速写作论文的方法。写论文最重要的当然是材料,材料是论文写作的砖,砖好砖多是砌好房子的必要条件,而反过来,论文写的越多,材料的积累量也就相应越多,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就也就会越来越灵活;另外结构也不容忽视,结构是论文的骨架,结构铺好了,材料内容就快速的填进去。比如,同样写一个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有的学生自己可能会写“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里而要是光谈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就显得单调,既难以施展,提出的对策也难以让人信服。但若是论文写多了的人,一般会以“叙述对比式”的方式来写职业教育,因为写两者对比就是将材料范围扩大一倍,写三者对比就是将材料范围扩大两倍了。好比以“中、美、日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为题展开就言之有词了,可以先介绍下中日美职业教育的现状,再对比谈谈各自的优缺点,最后阐述下对我国的启示,这样写论文既简单,结构也合理,内容也充实。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ZZ15_108, JGLX15_182)、南京工程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YKJ201502)的研究成果。

G643.2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急需大批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并于1991年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09年,教育部提出全面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推动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转变;2011年10月年起又开展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培养服务于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又一重大改革。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特征、培养特点及培养体系等方面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有着根本区别,国内不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针对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系列问题开展了大量的改革探索,以期全方位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本文以我校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例,在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结构特征和培养特点基础上,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特征和培养特点

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明确的职业领域指向性,是某一专业领域内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研究生教育。[1]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某一职业领域专业基本理论,而且更要具备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来解决特定职业领域内高、精、尖等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作为主要面向实际工程生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能力特征具有职业指向性、工程实践性、工程创造性及专业领域特殊性等。鉴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特征及受教育者明确的职业领域指向,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在知识储备方面应侧重该专业学科所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应侧重培养如何学生运用知识创新性的解决工作中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素养方面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2]

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内涵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它既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核心竞争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在培养知识结构体系上,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工程科学基本理论、工程技术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等几个方面;[3]在培养内容上,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工程意识、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而工程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善于发现实际生产中的工程问题,并对其赋予创新性工程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精神,并能够综合运用工程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创造性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

三、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楹诵牡氖导教育体系的构建途径初探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到专业学位研究教育的每一环节,要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系统的培养体系和完备的保障机制。[4]因此,在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培养体系的全局性、连贯性、有效性及保障性。南京工程学院作为一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院校,学校于2011年在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领域开展全国首批“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机械工程领域紧抓服务国家特殊行业需求,坚持需求为导向,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在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实施多元深度协同战略,改革实践教育培养方法,打造核心的专业实践创新平台和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构建相对完善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确立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大工程观

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工程实践问题将呈现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未来的工程教育将突破学科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5]现行的高层次工程教育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距离逐渐增大,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性的实践环节。为了突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以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基于大工程理念,在教学环节中渗透大工程教育思想和理念。[6]在培养目标与方案制定、培养体系的建立、课堂教学、专业实践、科研工作等方面融入大工程观念,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技能及工程方法的培养。

2.构建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特征、培养特点和大工程理念,以工程项目为主线,突出以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依附于课程的现状,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设计类实验教学、项目教学、工程案例教学开展课程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工程实践交替进行,让工程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从而有效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工程性、探究性、有效性和创新性。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分为三层次,包括工程认知实践,工程综合创新实践和工程专业实践(参见图1),充分体现了“基础-实践-理论-再实践-综合”的螺旋式提升实践教学规律,有效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交替互补、全程贯通的实践培养模式。

3.搭建优质的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需要建设相应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保障机制,以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通过学校和学院层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康尼公司(校资企业)、江苏省机械研究院等联合共建了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国家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6个科研与专业实践平台和11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深化校企共建,加强与美国 GE、德国西门子、德国博世-力士乐、日本三菱等世界500强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建7个体现行业先进技术水平的实验室。在国家和地方的支持下,建设了中央地方共建“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实验室”、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及应用学科综合训练示范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工程实践实训中心;通过整合校内资源,l挥不同学科优势,学校成立了集基础实验、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大型工业中心和创新学院。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实践教育,形成了多元协同、优势互补、学研用相融的优质实践教学平台,对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4.打造优秀的工程实践教学指导团队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研究制定并实施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校外导师的遴选办法。通过校内、校际和校企等多元合作方式,组建由行业专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协作导师构成的工程实践指导团队。校内导师主要突出导师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经验、横向课题及科研经费等。学校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训,让导师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特点、要求和学校、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校外导师主要是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产业专家、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实业家、科研院所和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专家。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企业实践与工程训练,并结合培养企业的工程项目,与其它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同时,根据校外导师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和本人学术水平,聘请部分校外导师或参与本领域培养方案、重要学术活动的组织制定,或担任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培养体系的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实践教育建设,建立并完善了多层次、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显著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实践平台,研究生直接进入到企业项目中,全程参与项目研究的整个过程,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012级16名已毕业的研究生在学期间直接承担企业研发课题8项,参与企业研发课题12项,学位论文选题有10项直接来源于企业。毕业时,15名同学已经与世界500强企业或国内龙头上市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1名同学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了社会认可。

(2)通过对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调查问卷:53%的研究生的实践内容为试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实践内容与毕业论文非常相关为57%,一般相关为35%;67%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能够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应用的工程实践中;66%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经历对提高自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专业实践环节十分满意。

(3)随着校内导师和学生在项目研究中的不断深入,以研究项目为合作载体,让校内导师切实解决了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需求,这也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同时,校内导师通过将所研究的科研内容作为教学案例,有效反哺于课程项目教学,提升了课程教授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化君,李先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属性及途径――以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领域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16-21.

[2]纪承,高井祥.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13-16.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由于高端装备制造的技术含量高,从事这一领域的企业往往很重视产学研结合,故相关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跟着导师做课题、项目的硕士生、博士生,并不是等工作了才接触到具体行业的。

导师带你入行

跟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大学、专业很多,例如想到自动化肯定会想到清华自动化系。

航天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总监卫战胜,他的前东家,也是中国铁路机车、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的两大巨头之一的中国南车集团,有着悠久的“产学研结合”传统。2011年南车还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签订《联合创新平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在电机控制、电气传动、电能质量、柔性输电、新能源及高压变频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技术和资金就是这行业(高端装备装造)的两张皮,缺一不可。”卫战胜说。

高端装备制造是重资产行业,以大企业大资本为主,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要想取得一席之地,开发出新产品,“学研结合”是既经济又实用的道路。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咨询事业部总经理黄磊将原因分析为:“因为一些新产品的开发,可能需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研发团队,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可能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常年备着这样规模的研发团队。企业完全可以跟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跟一些临近的、行业内比较有知名度的大学建立关系。现在这样的合作很多的,而且各个地方政府也非常鼓励。”

张继旺是西南交通大学2008级在读博士,专业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载运工具运行品质、安全和检测维修等理论和技术。

按照专业划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五个重点子领域里的——轨道交通装备业、航空装备业。

西南交通大学与南车、北车——中国铁路机车、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的两大巨头有着良好的合作,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很多科研成果也都通过企业得到了实际应用,例如南京浦镇车辆厂的转向架称重调簧试验台、株洲电力机车厂六轴电力机车功率试验滚动试验台和疲劳试验台、株洲车辆厂的转向架疲劳试验台和参数测定试验台、四方机车车辆厂的整车称重调簧试验台……这些都是实验室的科研成果。

“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阶段,”卫战胜说,“导师会带你入行。”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很多学生毕业都去了国内各大机车车辆集团,如中国南车集团、中国北车集团、南京浦镇机车集团、长春客车集团,青岛四方机车集团等企业继续从事研发工作。依据自己在实验室的观察和经验,在企业做研究与在实验室做研究,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高校现在做的是偏基础理论一点,而企业是偏工程一点、实际一点,像设备生产运用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就直接研究如何解决问题,而真正的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一般高校做得比较多。”

给自己的专业找一个应用点

除为期一年的留学外,张继旺本科、硕士、博士均“交待”给了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时他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毕业前放弃了保研的机会,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跨专业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超长寿命疲劳。2008年至今,他一直致力于“我国高速车轴的选材”这一课题。当时的考虑是我国所运行的高速列车全部采用进口车轴,国内尚未掌握核心技术解决车轴选材、制造。

张继旺本科是学材料的,因为成绩好,本可以顺利保本专业的研究生,但他感觉当时学的知识和实际运用有一定距离。“我就想给本科学的东西找一个点,跟实际工程结合得更多些。我们学校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下属在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下,本科期间就听说他们的科研能力整体比较强。于是我就换了一个专业,就到这边来读研了。”张继旺说。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可以上溯至1989年,2003年和2008年的国家评估中两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是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筹办单位之一。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以高速、重载列车为大方向,目前有博士后4人;在读博士生56名,其中硕博连读的占29名;在读硕士生118名。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学生的专业要求比较宽泛,因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实际是属于大机械类,因此机械、力学、电气等大部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都可以报考。包括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内,张继旺介绍他们中有本科是学机械的,学电的,学力学的……基本是大工科里的偏工程专业。实际学习和研究中,力学知识是“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用到最多的知识,“力学、机械,包括数学,这几门课本科成绩一定要好,基础要扎实。”张继旺说。

张继旺的导师鲁连涛是研究高速列车结构疲劳的专家,由于该项领域在国内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资料,研究难度大,张继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试验上,以此获得更多的一手数据和资料。在开展车轴材料的变幅载荷下的超长寿命疲劳试验期间,张继旺为了得到更加真实准确的数据,他放弃使用超声频率的疲劳试验机,而采用低频率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这意味着时间和精力的加倍投入。

除8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SCI检索论文外,张继旺还获得了一项专利——一种用于弯曲疲劳实验机的密封腐蚀环境模拟装置。说起这项专利,有点无心插柳的意思,“因为要做特定环境影响下的抗疲劳实验,当时我们使用设备又没法实现,我就只好自己琢磨,设计了一个类似‘环境箱’的装置,可以实现模拟实际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所受的环境影响。”

取经东洋

张继旺的导师鲁连涛,在西南交通大学拿到工学学士学位后,在日本富山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拿到博士学位,后来回到西南交通大学当老师。所以张继旺对富山大学的了解很自然。

“国内各个高校的学生都可以选富山大学留学,但实际上当年只选5个人,能拿到该校提供的奖学金去日本。”张继旺说,“主要是看申请人的成绩,包括科研实践、论文质量,参加了多少学术交流会议等。”

由于科研成绩突出,张继旺获得了日本富山大学建校五十周年奖学金并得到去该校留学一年的机会,成为那1/5。

此前张继旺并没有学过日语,为留学突击学了一些,但去了之后发现发音有很多问题,交流困难。于是他开始苦练日语。每天6点起床自己做早饭,然后去上专门为留学生开设的日语课,总是坐在第一排。冬天的富山会下过膝的大雪,张继旺便早起一个多小时步行到学校。三个月后的学习讨论会上,这位尚属“新面孔”的年轻人已经可以用日语汇报自己的研究了。

留学的一年中,张继旺不仅参加了日本机械学会年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日语在会议上发表;还提交了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用日语完成研究报告的工科短期留学生。

富山大学副校长盐泽和章教授希望张继旺能够继续留下深造,并表示愿意提供奖学金。但是张继旺婉拒了,遵循着导师当年走过的路又回到西南交通大学。

2011年10月17日,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在紧张进行。张继旺对用英文撰写的毕业论文《高速列车车轴钢超长寿命疲劳可靠性及强度改善方法》做着严谨的全英文答辩论述。经过紧张的评议,他最终以95.5的实验室有史以来最高分通过答辩。

TIPS: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留学参考

日本富山大学(University of Toyama):机械知能系统工学科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又名查尔姆斯理工学院,查尔摩斯工学院等):航运及海洋科技

法国国立工艺学院(CNAM):机械学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Politecnico di Milano) :结构工程

日本九州大学(Kyushu University):机械航空学科

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Darmstad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机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