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

为了有效衡量中小企业的管理运营健康状况,选择最能表现中小企业管理运营效率的五个指标:营业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利润增长率、销售增长率。与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依据不同的权重来量化衡量中小企业的管理运营状况。

《中国中小企业管理运营健康调查报告(2009)》(以下简称《报告》)的主要结论为: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主要影响是订单减少、利润水平下降。表现是销售增长率较低,利润率较低,基本与去年持平。

(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有36.9%的中小企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下功夫,只有10%的中小企业采取冬眠战术,说明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形势有充分的信心,在应对危机时能够采取比较主动积极的措施,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经营风险,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

(三)在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计划和国家产业振兴规划措施的作用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正在逐步回暖,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慢慢消除。 (四)从中小企业的管理运营水平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运营水平与先进国家的管理水平还有不小差距,中小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运营水平,说明“两化融合”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五)我国中小企业的利润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多数中小企业依靠低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因此,需要引导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走转型升级、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之路。

(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09年有68%的企业成本在上升。造成成本上升的因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原因。推动管理信息化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七)中小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造成资金紧张的主要问题是库存占用、应收账款占用。库存占用较多资金,既有市场萎缩、订单减少因素,也有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因素;应收账款占用较多资金,既有内部管理的问题,也有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利用信息化工具盘活资金是重要手段。

(八)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仍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不了解信息化在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益方面的作用,所以,对信息化的投入有顾虑。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价格与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关键因素。正是有了这些问题,中小企业最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网络和组织相关部门提供标准化数据接口。

二、中小企业管理运营状况:按行业分析

《报告》以行业为主要维度,对行业中小企业管理运营的主要指标及同一行业在不同省市间的差异化体现,做了比较分析。

全国中小企业平均存货周转周期为124天,应收账款周转周期为9l天。营业利润率为12.47%,销售增长率为0.89%,利润增长率为0.7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销售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说明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步消除,国家一揽子计划和产业振兴规划的刺激措施对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发挥了积极作用。

库存周转率是反映制造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企业平均存货周转周期的数字也可看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与先进国家的管理水平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是库存周转周期较长。

经过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数据分析,2009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健康指数为6.57,说明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管理运营处于亚健康状态,内部管理水平处于中下游水平,需要加以关注,也需要各种力量帮助中小企业向更健康状态发展。 从数据上看,金融危机对各个行业的影响并不相同,通用设备制造业与医药工业的健康指数超过8.0,说明该行业的中小企业运行良好。而住宿与餐饮业、摩配制造业的健康指数较低,说明该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三、中小企业管理运营状况:按区域分析

《报告》以区域为主要维度,分析了七大行政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以及三个经济热点区域、全国省级区域中小企业整体管理运营状况。在省级区域分析中,会涉及到各地区重点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的差异性分析。在此主要针对七大行政区域和三大经济带做简要分析。

(一)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与运营效率

资金周转的速度对企业利润有相当大的影响。华东与华南地区的中小企业。运营资金平均每年大约周转4次,而西南、东北、西北的企业运营资金占用周期分别达到了183天、144天和140天,这意味着这些地区的企业每年资金利用次数只有2次,如果在同等经营条件下,西南、东北、西北的企业要比华东等地区的企业周转次数少2次。

东部地区企业营运周转天数比西部有明显优势,这也说明东部地区企业经过长时间发展,在管理运营上积累了相当经验。西部地区在管理运营上尚有较高提升空间。而中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运营资金占用周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应收账款周转周期和存货周转周期。 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中,东部地带的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东部地带外资、合资企业较多,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比较规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77.55天,比全国平均水平的91.18天低了15%。

存货周转天数是体现企业运营中资金周转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协调性。西北地区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50%,接近7个月,也就意味着企业从投入资金购买原材料到商品售出的周转次数每年不足2次。大量运营资金被占用在生产或采购环节而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进一步恶化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情况。

(二)盈利能力分析

营业利润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经营指标。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营业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华东、华南地区中小企业营业利润率只有11.36%和11.55%,而内陆地区如西北地区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并且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营业利润率较高,达到了17.95%。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利润下降严重,特别是很多沿海从事出口加工的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自主品牌,只是从事简单的代工,在国外订单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企业利润急剧减少,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倒闭。

虽然华东、华南、华中地区中小企业营运资金周转天数较全国为好,但并不表示企业更赚钱。研究表明,西北与华北地区企业利润率为全国最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华东、华南的企业

竞争更为激烈,成本更高,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相对更高。

从数字上看,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中小企业利润率差异性并不大,西部与中部企业利润率均好于东部区域。这也说明了西部与中部企业成本较之东部为低,可以进一步验证产业转移由东往西趋势。

四、中小企业管理运营状况:按规模分析

在所调查的样本企业中进行规模细分,分别划分出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500万~1500万元之间、1500万~3000万元之间、3000万~5000万元之间、5000万~1亿元之间、1亿元以上,共6个细分规模,并在这几个细分规模中从应收款周转、存货周转、运营资金占用周期、营业利润率的角度进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在应收款管理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应收款的周转天数也呈梯形下降,而且梯度更加明显。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在资金回笼方面处于劣势位置,企业规模越小,应收账款控制能力薄弱,应收款占用企业资金的风险就越大。而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应收货款周转天数与营业收入在3000万~5000万元的企业接近,表明,企业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会出现应收货款增加的趋势。

在库存周转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产品种类的增加,相对增加了存货管理的复杂度和难度,中小企业在存货出入和消耗的过程控制上缺乏有效手段。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存货周转天数也明显地呈现波浪形,但变化不大,说明我国中小企业整体上对存货的管理处于较低水平。

中小企业运营资金占用平均值为108天,运营资金周转水平为每年3.34次。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运营资金的利用上呈现“v”字型,这表明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对运营资金的把控能力弱,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发展会遇到‘瓶颈”,经营风险会加大。

在营业利润方面,企业的利润率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呈线型增长的趋势,规模越大营业利润率值越高,但差异并不明显。营业收入在5000万~1亿元的企业成为营业利润率最高的企业,这也符合企业规模发展的趋势。

五、中小企业管理运营状况:按性质分析

按照所调查的中小企业情况,分别划分出以下几种企业性质,包括民营、国有、股份制、外商独资、合资和个体共6种性质的中小企业,并在这几个细分性质的中小企业中对企业实际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分别从应收款周转、存货周转、运营资金占用周期、营业利润率几个维度对中小企业资金控制能力、获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

在应收账款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回收周期为91天,这也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因素之一,不同性质的中小企业对应收账款的重视程度不同,周转天数差异明显。

在库存周期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平均在124天,年周转次数为2.9次,整体上来看,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不高。但这种差距正在加大,股份制企业年周转次数为3.2次,与个体经营者的2.2次,表现出明显优势。

运营资金的占用情况反映了企业对存货的管控能力、应收账款的管控能力,以及企业转嫁资金占用风险的能力。从数据来看,在应收款周转、存货周转能力上并不见长的国有企业在企业整体运营资金控制上却表现明显。库存占用、应收款占用是中小企业资金占用的主要因素,应加强管理。

在营业利润率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12.5%,不同性质的企业营业利润率差异明显,这与他们在应收账款控制、存货控制、运营资金控制、成本控制的能力相关。

六、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目标,绝大部分在于及时与效率,企业的需求是初步的,也是实际的,信息化为企业解决的最突出问题是信息共享。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大的顾虑依然来自于人才的缺乏与资金投入的不足,这也是目前广大中小企业在经营上同样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考虑购买信息化产品时,价格与稳定性成为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最为关键性因素。因此。价格、稳定的产品、可靠的厂商也是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决定性因素。

七、中小企业管理运营趋势

从数据上看,68%的企业认为成本在上升。可以预见,在未来一两年,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成本上升”行列。所以,中小企业对成本的控制仍要重视。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medium and small-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s are the main body of Inner Mongolia logistics industry. Their development infects the logistics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directly, and then determining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investigating and researching the Inner Mongolia typical logistics enterprises,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is gotten. On base of thes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Inner Mongolia. Investigating and researching contents mainly include five aspects such as the basic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human resources situation,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the condition of fundamental facility, and the outlook of the enterprises. Then it puts up with that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Inner Mongolia are big in number, small in scale, scattered in organization, and their service ability are weak. It is hop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rmulating logistics industry policy and improv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Key words: logistic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perating environment

为准确了解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课题组针对部分典型物流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专门设计了针对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从物流企业基本经营情况、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物流企业经营环境、物流企业基础设施情况和物流企业的前景预测五个维度对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由于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东西狭长,物流企业较为分散,因此调研特别借内蒙古物流协会主办内蒙古物流论坛的机会,向参会物流企业发放。参加论坛的物流企业分布全区各个盟市,且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属于本土物流企业中的典型代表,在发展水平上,在各地同类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7份,收回35份,经过梳理有效问卷达到30份,符合统计学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现将本次调研的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状况总结如下。

1 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

在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方面,我们主要通过调查了解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开展的业务类型、业务辐射的范围、企业业务网点选址考虑的因素、物流企业服务的客户情况、同客户的合作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全区中小物流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在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中,私营企业18家,占比60%,股份制企业10家,占比33.33%,国营企业1家,占比3.33%,中外合资企业1家,占比3.33%,外商独资企业0家。

从物流公司从事的业务来看,主要集中在运输与装卸、仓储和配送这三块物流基础业务。其中在被调查企业中选择运输与装卸业务的企业比例为100%,选择配送业务的企业比例为76.67%,选择仓储业务的企业比例为63.33%。调研的物流企业都把运输和装卸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之一。而开展相关物流咨询及物流系统设计业务的物流企业在被调查有效样本数量占比仅为10%,相对较低。

从中小物流企业的业务辐射范围来看,中小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集中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这一比例达到60%,同时在被调查有效样本企业中有33.3%的物流企业已经把业务范围扩展到全国,表明在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外部的联系不断加强,企业间业务往来更趋频繁。在此过程中,也锤炼了中小物流企业不断走向成熟。另外还有部分物流企业依托区位、资源等优势条件,积极开展同国际贸易有关的跨境物流业务,主要是跨国运输服务。

在中小物流企业进行业务网点扩展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较为突出的因素有当地物流发展政策、物流市场需求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所在区域的配套物流服务能力,表明大部分企业在业务网点选址问题上是理性的,

从中小物流企业的客户情况来看,私营为主,占比76.67%,其次是国有企业,占比23.33%,事业单位,占比16.67%,中外合资企业占比13.33%。这也说明当前私营经济在整个经济板块比较活跃,同时,也有业务量及业务规模较小,选择合作企业的空间较大,多为交易型关系,市场竞争激烈,稳定性较差。

从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客户群的产业属性划分来看,中小物流企业的客户群主要集中在煤炭、农副土特产、食品、纺织服装、汽车及配件等领域。这一调查结果和内蒙古的优势产业基本吻合,物流业是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产业发展和物流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煤炭行业占比最高,达到66.67%,这一结果同内蒙古的资源分布状况有关。在行政区划范围内,从东到西分布有各种煤炭产区,而大部分煤炭需要外运,对运输需求巨大。

除煤炭较为突出外,其他食品行业,占比40%,农副土特产方面,占比33.33%,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类行业则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主要客户。而对于钢铁、机械及矿建材料等领域,部分属于特种行业,对物流服务的资质及装备要求较高,中小物流企业涉足较少。

在物流企业与客户的合作形式方面,临时合同签订率为100%,这同物流业运作实际有关,在具体物流业务运作过程中,虽企业间签订有长期合同,但对于每次具体业务同具体业务承运人之间三者还要签订临时合同,对当次业务责、权和出现事故后的赔偿及免责情况进行阐述。

具体到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中小物流企业与主要客户的合作合同大部分是年度合同。签订年度合同的优势是比较灵活,企业根据上一年度合作状况决定下一年度是否继续合作,而物流企业也有较大的自主性。

同时半年合同及长期合同(一年以上的)在调查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半年合同多具有试探性合作的意味,而长期合作说明企业间合作关系较为稳固。

综上分析,当前,内蒙古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业务模式较为单一,业务及影响力较小,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中小物流企业要向在现代物流市场走的更远,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2 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

通过对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可以反映出物流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以及企业发展潜力。在问卷设计方面,主要通过企业员工数量、管理者所占比重、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最缺乏的物流人才种类及本企业人员培训方式等问题进行设计。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被调查企业50人以下的有7家,占总量的23.33%;50~300人之间的有22家,占总量的73.33%;300人以上的有1家,占比3.33%。上述情况表明,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人数多以50~300人为主,50人以下的企业也有一定占比,规模整体上相对偏小。根据相关企业划型标准,前者属于小型物流企业,后者属于微型物流企业。

在中小物流企业引进人才过程中,比较注重收入分配及职务晋升公平性、收入及福利水平、职业发展机会与空间等三方面因素,同其他因素相比,考虑的倾向性较为明显。

中小物流企业中高层以上管理者平均月薪3 000~10 000元之间,基层员工平均月薪1 500~3 500元之间。整体薪酬水平与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因素相比偏低,这也是物流业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在当前中小物流企业最紧缺的人才中,综合性物流管理人才与运输管理人才比率最高,选择比例分别为53.33%和50%,这同内蒙古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从事道路运输等初级物流服务的业务实际相符。

在中小物流企业人才培训方式方面,表现还不尽如人意,大部分企业对此尚未给予足够重视,企业内定期组织培训的比例仅为40%,比例较低。而本次参与调查的企业都是内蒙古物流论坛的参会企业,在各地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更说明内蒙古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在人才培训方面情况不够理想。表明中小物流企业在这方面仍有大幅提升空间。

3 企业的经营环境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在企业的经营环境中设计以下问题:物流企业希望当地政府强化那些方面的职能、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哪些方面急需改进、中小物流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同行企业间是否合作等。以此来考察在中小物流企业经营环境状况,查找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普遍希望政府在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规范市场管理、完善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也说明当前的区域经营环境与企业需求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

在物流行业标准化方面,数据采集标准化、编码标准化物流信息交换标准化、设施与技术装备标准化方面急需改进。其中,数据采集标准化选择比率达到73.33%,编码标准化选择比率达到60%,物流信息交换标准化和设施与技术装备标准化选择比率达到53.33%。说明当前此类问题在企业运作中已经造成比较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作业效率以及业务开展。

当前中小物流企业普遍遇到服务内容单一、资金不足、业务运作网络化水平低、运作成本高的问题。选择比率分别达到:76.67%、66.67%、60%、53.33%,超过半数。其次在市场营销能力、信息化水平选择比率也比较高,说明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自身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比较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短板所在。

在客户响应速度、货损率方面选择比率较低。据了解这种情况同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所承担的物流对象有比较大的关系,煤炭、农副产品等低附加值产品占物流公司业务量比重较高,这类货物对运输时限、安全性等方面要求较低。因此这些问题尚未给企业带来太大的困扰。

在员工素质方面选择比率仅为10%,说明当前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员工结构及能力是比较满意的,这一方面由于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从事的物流业务比较传统,缺乏技术含量。另外,由于工作环境及待遇的因素,导致高学历、高层次员工流动性较大,企业在选择人才时较看重员工的基本素质。

在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看来,市场环境不规范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选择比率高达83.33%。当前物流市场进入门槛较低,物流企业间低价无序竞争现象比较严重,这也是造成市场不规范的主要因素;物流需求不足,选择比率为76.67%,说明当前物流市场资源利用率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存在部分企业“吃不饱”的现象;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选择比率为70%;政策法规体系欠完善,选择比率为53.33%。这些数据都表明,中小物流企业对当前外部的软硬件环境都有比较大的心理落差。

相对而言,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选择比率较低,说明当前市场上现有的信息服务基本能够满足企业自身业务需求。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中小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比较传统,大部分仍停留在配货、车源、货源的信息需求方面。也提示中小物流企业要想在现代物流市场上做大做强,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任重道远。

通过调查,当前物流行业中小物流企业之间存在合作的占比60%,表明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间已经存在较为广泛的合作关系,同时验证了企业规模偏小,服务能力不高的现实。这种状况无疑会加剧物流供给市场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急需整合重组。

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及人力资源状况不尽如人意,外部市场环境的亟待改善的内忧外患表明,内蒙古物流业整体经营环境急需改善。

4 企业的基础设施情况

通过对物流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及利用率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中小物流企业的规模、信息化水平与服务能力。因此问卷围绕中小物流企业拥有车辆情况、车辆利用率、仓库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企业的信息系统使用情况、是否与客户企业共享企业数据、当前企业利用了哪些物流信息技术、推广RFID技术存在的主要困难有哪些等问题进行。

由于问卷中对中小物流企业车辆、及仓库建设使用状况问的比较细,提问方式也比较笼统,大部分被调查企业回答情况不尽理想,因此前三个问题未予统计。

目前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模块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方面,企业的选择情况分别为53.33%,36.67%,30%。说明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作业方式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比例还有待提升,在物流信息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在客户是否能够通过互联网访问企业网站方面,仅有10%的企业回答可以。结合本次调查企业的实际情况,表明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在企业网站建设、网络营销方面表现较差。在新技术方面GPS/GIS的使用率比较高,条码技术次之,参与调研企业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0%和23.33%,其他信息技术选择的比率都比较小,还有部分企业未予回答。

整体上看,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现代物流技术的运用状况不尽理想,同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一方面同内蒙古物流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给予的重视不够。

5 企业的前景预测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在企业前景预测方面设计以下问题:外资物流企业进军中国物流市场带来的主要冲击、企业未来需加强的工作、企业将开展的增值服务的类型、企业未来的投资方向、对企业同重要客户结成战略合作关系的情景等五个问题。

关于外资物流企业对物流市场的冲击,大部分参与调查企业未予回答,在作出回应的问卷中,选择比率较高的是本土企业成收购对象、市场竞争手段发生变化及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等。其中,本土企业成收购对象选择比例最高,达到20%。这种情况表明,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影响不大。

未来需要加强的工作方面,降低运作成本、增加服务项目、提高信息化水平、优化业务运作网络方面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选择比例分别为63.33%,70%,46.67%,53.33%。但在降低货损率、提高客户响应速度、降低服务差错率、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选择率较低。一方面说明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区位资源特色等因素决定的所从事的物流业务比较粗放,另一方面也说明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比较传统。

在将要开展的增值服务项目上,参与调研企业主要选择: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选择比例60%;咨询及信息服务,选择比例56.67%;物流一体化,选择比例23.33%。增值服务是现代物流企业获取差别优势的主要方向,也是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当然,此类问题中选项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其认知程度及层次如何尚不得而知。因此,本题只作为企业未来发展意向的一种试探。

在未来投资意向方面,参与调研企业主要选择:运输车辆、扩张业务网络、仓储设施、物流信息技术等方面。最高的为运输车辆,选择比率为73.33%,其次是扩张业务网络,选择比率为56.67%;仓储设施,选择比例为53.33%,这些数据表明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在未来大部分想在企业规模、资源能力方面进行扩张。在物流信息技术方面,选择比率46.67%,表明部分企业已经看到了物流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这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意愿。但员工培训,选择比例仅为20%,表明大部分企业对该问题尚未进行考虑。具体原因包括:一方面,当前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对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机构及人员素质是比较满意的;另一方面,说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尚缺乏明确的发展思路,对具体的业务拓展没有较为具体的计划,对人才需求的认识较为模糊。整体上看,中小物流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的判断是乐观的,对自身所从事的物流业务是有信心的。

6 调研结论

结合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及对企业实地调研状况进行梳理,课题组得出内蒙古地区中小物流企业多、小、散,服务能力有限的结论。

一方面,在“物流热”推动下,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数量上有了突破性发展。由于缺乏官方统一数据支撑,在此我们采用“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中的数据,让读者对内蒙古物流企业数量形成感性认识。截止2010年底,全区注册登记的物流企业达到1 913户。结合调研情况,可以发现,在物流园区中经营的业户,大多规模较小,好多为夫妻档。所从事的业务也比较单一,如专线运输、配货、汽车修理、停车住宿等。这些企业如果按照中小企业的划型标准,多为微型企业,服务能力较弱。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就业歧视

一、调查报告的设计背景与方案

(一) 调查背景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并不是很乐观。作为特殊群体的农村女大学生,处境更是步履维艰。“来自农村”让她们承受着地域带来的限制;“身为女性”使她们在无形中遭遇着性别的歧视。

(二) 调查对象

选择即将毕业的农村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三) 调查方法和过程

此次调查主要采取随机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两种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并运用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着重从性别、地域、学历、调查对象自身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个别访谈主要是针对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通过访谈,以期了解她们在就业中的真实状况。问卷调查,理工系回收85%,文科系回收80%。

二、关于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条件还是工资水平都是较低的。她们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到各种歧视:

(一)农村女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向:

1.个别用人单位的就业招聘内容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的要求

2.个别用人单位的就业招聘的面试中存在着潜在的不合理要求

(二)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岗位层次出现差异

女大学生就业多聚集于教育、饮食、文秘等服务型行业[3],而那些要求能力较高的岗位,女性人才所占的比例却比较少,尤其是农村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三)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收入存在差异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农村女大学生所处的职业岗位层次存在差异,从而也造成了其收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四)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

农村女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因性别和地域等因素受到限制,致使她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比男大学生和城市女大学生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三、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歧视给自身带来的影响

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歧视,包括地域上的、外貌上的、学历上的等等,这些都给他们自身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对心态的影响

农村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被失业加剧了她们就业自卑和消极心理。

(二)对未来期望值的影响

许多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性别歧视,对她们的未来期望值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对性别看法的影响

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的各种限制和障碍,让农村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性别观念上更偏向认为男性比女性有优势,从而在生育上更偏爱选择男性。

(四)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往往把一部分原因归罪于家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了造成了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五)对社会认可程度的影响

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到就业歧视,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找不到自我价值,在沮丧中降低了对社会认可度,不相信社会。

四、农村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

关心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保证她们顺利实现自身价值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真正了解这一非正常现象即就业歧视背后的原因,从而把握问题的所在。

(一)客观原因

1.制度原因

(1)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带来的弊端。

(2)社会保障机制不到位带来的弊端。

(3)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不到位。

2.法律原因

我国有关就业歧视的立法本来较少,而针对遭遇就业歧视的农村女大学生,国家更是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一些法律流于形式。

3.经济原因

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然要顾及企业的成本。而女性在生理上本身存在着相对于男性弱势的一面,如此,这给一些用人单位带来了借口,即排斥聘用女性,包括女大学生。

4.文化原因

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性别文化对男女角色有了固定的定义,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对女性就业的歧视。

(二)主观原因

当然,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就业歧视也有自身的一些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信息闭塞,不自信

2.部分农村女大学生期望过高,不能正视现实

3.农村女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导致就业遭遇歧视

五、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对策探讨

根据本次调查发现,农村女大学生在遭遇就业歧视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因此,我们应全面考虑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以帮助作为就业主体的农村女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制度保障

1.以经济的发展带动就业

2.加大正确性别文化的宣传力度

3.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

(二)法制完善

当前,我们国家在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还不是很完善,所以,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把握好现实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完善法律法规

2.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情况来设置专业,给予就业指导

2.学校可以以就业指导中心为平台,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

(四)个人方面

1.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大学生应自觉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3.不要自负和自卑,树立良好的心态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社会中存在的制度和规则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学校专业设置以及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不是一朝一夕得以解决的,用人单位招聘的观念也非一日能改变,因此,今后大学生的就业歧视依然严峻。所以,我们每一位农村女大学生应努力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身的能力,让自身的改变引领社会整个环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赵银河.关于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文献资料,2010,(32).

[2] 傅静.从性别歧视的角度简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对于制造业、创业和中小微企业,贷款和融资难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60%以上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小微企业完成的,但正是这些科技创新型的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轻资产特征明显,往往达不到银行现行信贷管理体制所要求的抵押担保条件,被金融界长期列入“高风险”的黑名单。以深圳为例,95%的高新技术企业把资金短缺列为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小微企业更是绝大多数与银行信贷无缘。此外,融资难一直未曾得到有效缓解的同时,还伴随着“融资贵”的并发症。小微企业由于资产质量不高,经营状况不稳定,贷款往往需要抵押、担保甚至是双重保证,很难享受到国家的基准利率或是优惠利率,融资总成本居高不下。以浙江为例,据统计,浙江省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为10%—12%,比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高三成以上。

而从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结构看,市场集中度太高,存在条条化、总部和跨区化、大规模化,对应的是政府贷款和特大、大中型企业贷款;而对于小型和微型企业,以及创业起步的科技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没有相应规模的中小银行去供给。民泰银行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规模以下的小企业、95%小微企业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的现状,最大贷款来源均是“向亲戚朋友借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巴曙松提出,要适当放松管制指标,并通过引进新的小贷公司促使竞争来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逐步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放开利率的管制。”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力支持小微企业良性发展。实施意见从八方面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做出具体要求,包括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加快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着力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及全面营造良好的小微金融发展环境。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集群融资 融资体系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产业集群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融资难一直困扰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保定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各类产业,亮点在集群。产业集群是保定经济的明显特征,据保定市中小企业局民营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到2011年底,保定市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各类产业集群发展到39个,如保定市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产业园,中国药材之乡安国、中国毛毯之乡高阳、中国合成革产销基地高碑店白沟等,其中年营业收入10亿—50亿元的产业集群发展到11个,5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6个,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个,全部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达到1644亿元。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不断深入发展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将大大有利于解决群内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集群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

保定市中小企业发展同样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其根本原因也是交易成本高与信息不对称,集群融资模式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所谓“集群融资”是指以区域产业集群为基础,以集群整体核心竞争力为保证,群内企业从金融机构筹集资金的行为所形成的融资机制,也就是运用集群优势增强企业融资能力。集群融资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一)产业集群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通常每个集群产业的发展目标都非常明确,同时也乐于对外集群企业的信息,由此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对产业集群前景的了解,降低金融机构与群内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为群内的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保定市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产业园拥有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及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世界光伏产业领军企业英利集团、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龙头中航惠腾等一批新能源企业逐步成长为集群内的领军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涌现充分向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展示了产业集群的经济实力,提升了群内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为整个集群获取资金支持作出了贡献。自2012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承诺连续3年对“新能源及输变电产业集群”项目提供总计近1亿元的资金支持,同时该集群还争取到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98项,国家集群专项资金共7235万元。通过对产业集群发展前景的了解,金融机构可以加深对群内企业的了解,从而大大降低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群内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

信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融资的基础。由于群内企业都是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各企业之间的依存度非常高,而且各个企业之间也非常熟悉和了解。因此,金融机构可以借助产业集群轻易了解群内企业的真实信用程度。因为企业各种经济行为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一旦群内某一企业违约、失信,将很难在群内生存和发展。可见,这种无形的声誉机制,有利于群内企业良好信用的形成,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三)产业集群更易获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产业集群是各地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群相对于独立企业更易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群内企业也将比较容易得到地方政府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例如,针对新能源与输变电产业集群的发展,保定市政府特别制定引导政策,推进3个“1+1”技术创新工程,即鼓励群内每家中小企业找准一家领军企业对标、同时与一个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帮助企业引进一个战略投资项目,由此逐步提升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培育出一批规模效益高的科技型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保定市中小企业集群融资过程中的难点

“集群融资”是随着全国各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融资方式,通过调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的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既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又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互动性机制。然而,调查表明保定市集群融资模式还处在发展初期,各中小企业在集群融资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如下问题:

(一)为中小企业提供集群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数量不足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的限制,通常融资特点是资金需求次数频繁,且每次金额相对较少。通过对保定市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进行调查,发现产业集群内的单个企业资金需求量确实相对少,而且群内企业资金需求时机也不尽相同,金融机构只能逐一提供服务,由此增加了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大中型商业银行一般都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通过对全国产业集群发达地区的调查,发现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有利于解决群内企业融资难。但是,保定市现在依然是金融不发达的地区,不但金融服务体系落后,而且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业务内容单一,不能有效缓解群内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为中小企业提供集群融资服务的中介机构功能不协调

通过对保定市各个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进行调查,可以发现每个产业集群都是伴随着各个企业的成长逐步汇集形成的,然而为中小企业的提供融资担保机构、信用评价机构等中介机构却并没有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而同步前进,特别是金融不发达地区,此类服务于产业集群的中介机构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在过程中历史性存在资信度较差现象,使得中小企业整体信用不良,因此很难成为大型商业银行的客户。通过对全国各个产业集群的融资调查可以看出,由于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及担保等中介机构的缺乏,群内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很难得到有效缓解,阻碍了集群融资的发展,致使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集群内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服务相对落后,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来解决企业资金的需求,阻碍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效应的发挥。

三、保定市集群融资体系的探索

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集群融资的优势,但在实践方面,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根据产业集群的特点,借鉴产业集群发达地区的经验,构建适合保定市中小企业发展的集群融资体系,应从以下基础方面做起:

(一)政府部门引导并拓展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经济实力

政府部门应从产业政策、制度支持等方面加强对产业集群建设的支持力度,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为集群融资提供良好发展环境,良好的融资环境才能吸引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降低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因此,在促进保定产业集群发展中,首先应详细分析各个集群的产业特点和优势,同时注重突出行业优势,围绕各区域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鼓励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提升企业和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做到每个企业和产业集群共同发展。另外,还应在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同时增加综合配套功能,不断拓展集群企业的产业链,促进各企业的自身的进步,做到既能推动产业集群的横向扩张,又能引导产业集群的纵向发展。其次,政府应大力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促进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让创新成为群内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力量。创新不仅是针对群内独立的企业,更应该是群内企业联合起来的创新,也就是集群式创新。集群式创新不仅会拓展企业的“产业链”,新产品新方法常常会衍生出新的“价值链”,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在促进产业集群扩张的同时加快其向纵深延续,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产业集群的资金支持力度,为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进而吸引优质企业加入集群,不断增强集群的竞争实力,为企业的集聚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二)积极促进产业集群中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一般金额较小,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大型金融机构通常缺乏对小企业贷款的热情。再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较差导致的信贷风险相对较大,增加了信贷资金的管理成本。因此,依据利益驱动原理,大型金融机构缺乏对小企业贷款的动因。集群融资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中小金融机构资金规模较小,无法与大银行竞争,因此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努力了解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可见中小金融机构更适合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而且,中小金融机构通常运行机制灵活、贷款程序简单,这样可以降低融资双方的交易成本。另外,中小金融机构还可以发挥地域优势,充分了解群内各个企业的经济实力、信用等级和盈利能力,从而有效地缓解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据此制定出更符合群内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促进双方的合作共赢。同时,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借助群内企业间的业务联系、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的情况,对整个集群的发展方向做出更准确地判断,准确掌握各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济实力,为群内企业量身定制适合其发展的融资战略,从而彻底解决群内企业融资难题。

(三)完善产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措施,也是各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产业集群内部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可以逐步进行:首先,各地方政府可以引导群内企业建立相互信用担保制度。众所周知,集群内的企业都在同一地区从事相同或相近产业,提供相似产品或类似服务,有些企业之间既是竞争对手优势合作伙伴。因此,企业之间相互熟悉,充分了解各自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够准确做出担保的决策。因此,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制度很容易在产业集群内推行。其次,努力完善群内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现代融资环境中,信用就是企业的生命。通常,企业为了更高效地融资乐于公开自己的信用信息,集群内企业的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易于核查,大大降低了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风险。当然,产业集群内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会大大降低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银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实施[J].企业研究,2011(24).

[2]保定市统计局. 保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田彦. 企业行为战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探讨[J].商业时代,2011(30).

[4]牛建高. 民营企业投融资与资本结构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郑秀杰,徐莉芹.产业集群环境中的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