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象观测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重要性;常见问题;对策

国务院2006年的《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建议》中提出,要在2020年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确保同期内我国气象事业整体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近,其它领域还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所以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不仅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对稳定我国国际地位也十分重要。

1实施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重要性

天气及气候变化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气象观测借助合理技术手段获取相关气象要素数据信息,之后对数据信息分析融合得到全面天气状况,结合相关技术对各项业务深入研究,促进气象观测工作顺利进行。全方位持续性的气象观测可提升气象灾害应对能力,预测未来时段影响,对于认识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积极作用。

2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常见问题

2.1气象观测业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基层气象部门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水平还不高,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时预报预警能力不足,致使防灾减灾服务工作不到位,造成的灾害损失较大,下一步要加强业务能力的提升。

2.2专业人员缺乏

基层气象部门业务人员虽然也都达到了本科学历,但是大多是在职人员又进修的,缺少专业气象人员,尤其是具备气象、计算机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不能带动整体队伍素质的提升。

2.3测报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一部分工作人员认为只要业务无错情就算完成了工作,没有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由于现在大多台站可以无人值守,因此工作中存在着懈怠现象,甚至有些人员随意性较强。

3提升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对策

3.1加强员工技术方面的培训

结合气象部门实际,积极组织业务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将实践操作与业务基础知识结合,并结合培训内容制定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奖罚分明,培养综合能力高、可塑性强的员工。

3.2培养一批专业的观测队伍

尽快在县级气象部门建立一支技术性强、综合能力高的观测队伍。在综合气象观测工作中涉及有现代化的观测仪器设备,需要要懂得新技能和操作知识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规范化操作,进一步提升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效率。除了要做好底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外,还要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要在基层气象部门中定期开展业务交流会,选取经验丰富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强的员工在交流会中发表自己的心得体验,为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奠定基础。

3.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升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是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气象观测是一项较为细致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员工有足够的耐心,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将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落到实处。对于从事气象工作的领导和职工来说,应根据《气象职业道德》中的相关规范,对气象事业的性质进行详细了解。履行国家赋予的社会职能,树立起责任意识,通过不断学习,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技能水平得到质的提升,进而达到提高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的目的。管理人员应做好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引导工作人员树立起科学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提升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水平。

3.4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对基层气象部门来说,应根据本台站的实际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综合气象业务管理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建立起涵盖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监测、气象预报预警、综合气象保障等气象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气象业务流程,确保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质量得到提升。在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应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进行,对相关的考核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不断进行更新。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工作中表现优秀且业务开展较好的工作人员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而对于工作懒散且业务开展表现较差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并通报批评,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提升业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交接班的过程中,测报人员应对所有的观测仪器设备进行详细检查,确保观测仪器设备可以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庆庆.县级综合观测业务工作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5(19).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面综合 气象观测能力 提升 对策

中图分类号:P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316-01

一、前言

作为气象观测方面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地面综合观测能力的提升在近期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优化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提高该项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目前地面的综合气象观测情况

地面的综合气象观测是气象部门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进行天气预报预测、气象信息服务、气候分析预测和气象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的部分,因此,对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提升,将直接关系到地面的气象观测情况。

1.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的要求和模式

气象服务工作是保证整个气象预测预报准确性的基础和根本,因此在建设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为气象预测预报服务为中心,并在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人员的统筹和引导开展综合气象观测工作。在进行观测系统的气象业务体系中,首先要对气象业务包括大气运动的相关规律的知识都要有一个基础而广泛的认识和学习,并通过观测系统获取科学而准确的气象报告数据,同时要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的精准度,是需要多方整合而成,包括观测系统的服务输入、气象预测等都需要协调配合,同时加强对探测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推动气象观测能力的提升。

2.对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的维护保障和质量控制

在气象站工作的所有技术观测人员都是通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和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并定期每年在气象观测工作人员内部开展气象观测保障的演练。在当前的条件下,气象站的观测人员基本都具备观测的技术能力,并对出现的问题故障进行及时维护和修理的任务。但是如果出现气象局、气象站的分离式存在,使得气象观测仪器一旦出现故障,观测人员就无法解决,保障维护人员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没有办法赶到观测站对问题进行检测和解决。各个气象站都有报表预审质量控制系统软件、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系统,但是目前的气象站发展运作中,并没有根据气象数据的变化对所出现的质量控制参数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解决,不管是分钟数据检查、整点还是报表预审,都离不开人工劳动的完成;对质量控制软件的使用情况也还存在不够广泛的情况;另外综合气象观测自动运行监控平台的使用每个不同的气象站都开始启动运行,但使用的效果有限,有待于对整个站进行培训和学习。

三、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气象观测技术相关体制改革和观测系统的技术能力还不够完善和缺乏,现有的观测系统等曾设计的科学依据和业务试验论证还存在理论上的漏洞,大部分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站所在基层台站的人员对业务知识的掌握能力有限,同时也只是恪守于传统的业务工作程序,缺乏创新力,更多时候在工作时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已,并没有注重工作的质量。另外,在站内的业务人员大部分由于年纪都在三十岁到四十多岁了,年纪偏大的问题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过程中并不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来达到相应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作为外聘人员,其工资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位于当地的气象观测站的人员对当地的特色产业、农业环境和气象条件、专业服务方面都没有较为宽广的拓展,信息内容较为闭塞,同时对气象观测也没有专业技术上的把握,同时上级部门并没有充分积极支持当地观测站的发展,新分配的专业人员非常缺乏,甚至部分观测台站都没有农业气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即使配备过来的少数专业人员由于大部分都是从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没有足够的实践能力。整体上,影响了我国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的质量和科学性。

四、提升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有效对策

1.建设并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网站

自动气象观测网的建设可以有效的对当地气象灾害进行预测,常德市气象局需要根据省级气象局发展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规划和要求,并结合常德市的天气气候特点等,有针对性的建设并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网站。针对气象灾害多发地以及易发地进行重点监测,并且需要借助各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对交通、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设施、水利工程以及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区的气象观测设施进行重点建设,有效的避免气象观测盲区的出现。需要加强天气现象、能见度、干旱、酸雨、高空气象等自动化观测系统的建设,全面取消气象电报编制和传输模式,提高综合气象观测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2.加大发展专业气象观测的力度

在气象局为该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以专业气象观测为前提基础。同时,专业气象观测也是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的重要环节。市级气象局需要深入分析常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共建模式以及管理机制,大力发展旅游、环境、农业、工业等专业气象观测,以便有效的提高专业气象观测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提高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确保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观测人员综合素质建设

需要加强对观测人员进行规章制度的学习,尤其是针对新聘人员,需要确保其充分了解并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提高观测人员的责任性和使命感。需要加强对观测人员进行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针对常德市典型的天气个例进行观测,通过设施仪器管理以及网络故障排除等一系列的培训,以便有效的提高观测人员对突发天气以及仪器设备故障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时,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讲座或者进修学习等方式培养观测人员自动站维护能力、数据质量控制能力以及综合观测能力等。此外,还需要建立具有高效机动性和业务能力的装备维护保障队伍,对仪器设备的质量进行全程跟踪监控,以便确保观测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突发事故的发生。

4.完善气象观测装备建设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中,常德市气象局需要借助先进技术的优势来提高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需要充分引进气象探测设施,尤其是在自动化气象站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使用情况下,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确保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针对目前陈旧或者过时的气象观测设备,对其进行技术改进或者更新,确保观测设备的先进性。同时,还需要建立气象观测技术研发部门,加强对气象观测技术的研发,以便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5.建立健全气象观测站的相关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的对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站进行管理和建设,要加强对观测站业务人员在规章制度方面的规范要求,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对站内的相关规则和制度进行学习并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到遵守规章制度。同时要对新聘用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对气象业务能力的培训学习以及气象专业技术方面的训练,同时对突出的天气个例观测、网络故障等都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尤其是重点培养年轻业务工作人员在对特殊天气或者是仪器故障所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从而提高整个观测站的技术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分析,对于气象观测工作良好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加强重视,注重其对策的可操作性,以获得最为优化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静梅.提升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有关问题分析[J].宁夏气象.2013(10):188-189.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气探测环境;城市建设;气象探测资料;影响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1 保护大气探测环境的重要性

近些年,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影响下,祁东县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每年因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重大,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工作、进一步增强气候监测和气象服务能力是气象防灾减灾的关键,而气象观测工作又是开展整个气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获取的观测资料必须具有准确性、代表性、连续性和可比性,能反映出该气象观测站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这就要求气象观测站周围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大气探测环境,才能正常发挥大气探测设备功能,并确保气象资料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从而保证其准确性、可靠性和代表性。由此可见,做好气象设施和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是现代化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群众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 城市建设对大气探测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祁东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加大,成排高大的建筑物增多,人群活动范围的相应拓宽,祁东县气象观测站大气探测环境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违章建筑严重破坏大气探测环境

如果气象观测场附近建筑物高度超出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限制高度或建筑距离观测场较近,都将会对气象观测场形成遮挡,进而影响大气探测数据的真实性。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有关规定,祁东县气象观测站与周边障碍物的距离不能小于障碍物高度的8倍,观测站周边10m高的楼房至少要距观测站80m远。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气象观测站附近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致使大气探测环境被影响和破坏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一些开发建设无视气象法规规定,违章建筑使得大气探测环境不断受到较大干扰和破坏,直接影响获取气象资料的代表性、真实性和比较性。风场是反映一个地区天气系统状况重要要素,例如观测场北面建一栋高楼,北方就没有了,周围都建起高楼,太阳光会反射到观测站使观测场温度升高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天气的准确预测,降低大气探测的准确性。

2.2 气象观测站被迫迁移

同一地点的气象探测资料年代越久远,其科研价值越高,若观测点更换后,所有资料都要从零开始。由于受到高楼大厦的影响,一些原址气象站探测环境被破坏,不得不被迫迁移,而气象站每搬一次家,直接就导致气象资料的中断,地点更换后所形成的数据同历史气象资料无法进行比较,不能系统地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分析,新、旧观测点必须通过一年时间的实测数据对比后才能力使原址观测资料连续使用,一旦破坏了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连续性,对科学研究和评估区域、全国甚至是全球的气候及气候变化等造成的不良影响都是不可恢复的。我国一些气象观测站由于周围建设影响更是出现了频繁搬迁,数据连续性破坏可造成一些台站几十年观测资料作废。

3 大气探测环境保护措施

3.1 提高大气探测环境保护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保护好大气探测环境是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探测资料的前提,关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因此要充分利用媒体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宣传气象法律法规,增强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每一个社会公众对大气探测环境、设施保护重要性认识,树立法律意识,提高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要求广大群众特别是从事城市工程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从科学发展观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高度出发,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相关规定及要求,实施有效措施,加大工作落实力度,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能力,确保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进行。

3.2 建立和完善相关备案制度及部门协作沟通机制

气象部门要依法建立和完善相关备案制度,及时在当地建设规划部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以及地方性法律法规关于大气探测环境及设施保护范围和标准备案,并加强与建设、规划部门的协作沟通,确保在开展新建、扩建、改建等建设工程时,能首先征得气象主管部门的行政审批,并依法统筹符合气象设施、探测环境保护的项目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建设,减少和避免因城市建设对当地大气探测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从而实现城市建设与大气探测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发展。

3.3 严格审批工程建设程序

气象部门应通过强化大气探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社会宣传教育,积极与当地建设、发改、国土等部门联合,协调并达成一致协议,将气象部门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并严把工程项目审批源头,出具气象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审核意见书后,建设局方可通过城市规划,最后发改局批准给予立项。只有严格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才能有效遏制破坏大气探测环境不法行为出现。

3.4 加大气象行政执法力度

在当地人大、政府的监督和领导下,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以《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及地方法律法规的实施为契机,积极争取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运用专项执法检查等形式,加大气象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影响大气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违法工程建设案件,对一些拖延贻误、影响较大的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杜绝有案不查、查处不力的不作为行为,并依法处置和追究影响破坏大气探测环境的相关责任部门及个人的有关责任。

参考文献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1 观测重要性及资料应用前景

农业气象观测是气象基础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气象天气预报对农业生产开展决策服务的根本,严格执行观测规范和有关技术规定,严格农业气象观测质量考核,保持农业气象观测人员的相对稳定十分重要。

( 1)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子之一,往往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或损害,造成减产或品质下降。进行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观测调查并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情报,是组织防灾、抗灾和指导农业生产的关键。也是为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预警预报积累基础资料。因此,在作物生育状况地段上观测的同时,重大的灾害,要及时做好本站全县范围内的调查,以不漏测所调查的内容,满足情报服务需要为原则。

( 2) 物候现象是生物节律与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物候观测资料可以预告农事活动,对作物引种、布局、园林建设、农业气象预报、情报,农业气候专题分析及区域气候的研究,编制自然历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不能忽视。

( 3)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执行以来,宁夏一级台站一直开展着主要农作物生长量的测定,包括作物不同发育期的叶面积、干物重、分蘖消长、灌浆速度等。生长量资料有效反映了一定时间间隔内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对准确分析作物某一时段生长发育状况,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具有一定的帮助。目前,该资料在农业气象报文中没有涉及到,所以一直不能够及时上传,失去了使用价值。

2 观测记录存在的问题

2. 1 作物观测

2. 1. 1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是危害农业生产常见的自然灾害,使作物生长和发育受到抑制或损害,是产量减少或品质下降的主因。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观测调查中,存在着观测调查记录不完整、不规范等问题。因此,不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及受害程度。具体反映在农气簿 -1 中,“观测地段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观测记录”栏里有农业气象灾害或病虫害的观测记录,农业气象灾害或病虫害已遍及全县,达到 100%,而“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记录”栏中却没有相应的调查记录。例如表 1: 永宁县麦套玉米观测地段霜冻灾情记录,全县受灾达到了 100%,由于作物受害程度基本为同一等级,只在备注栏进行了说明,没有大田的灾情调查记录,也没有进行表 2 相关要求的调查记录。这样的记载方法,虽然也反映出了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受害情况,但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要求,没有做到完整和规范。霜冻是温度异常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春霜冻多出现在喜温作物出苗后。为了及时、准确地提供情报,要严格、规范地进行观测、调查、记录,不得漏测。特别是天气气候情况按《规范》中第 6. 1. 5 详细进行描述记录,根据受灾面积、比例尤其不要缺漏文中表 2 的记载。宁夏冰雹、小麦锈病是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农气簿中相关栏目需详细记录,农业气象报表中同样要按要求抄录。固原在农气簿 - 1 中“观测地段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栏目中记录了“条锈”、“冰雹”灾害( 6 月2 日、7 月 26 日) ,并描述记录了“此灾遍及全县”,大田的灾情调查相应地也进行了记录。在农气表 -1 中的“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栏中也正确地进行了填写,非常符合《规范》要求。

2. 1. 2 植株密度

植株密度是构成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科学种植的重要指标。分蘖作物密度的变化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对作物密度发生变化的发育期精确地进行密度测定非常重要。但密度的计算中存在着因理解不准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现象,特别是稀植和穴播( 栽) 作物的密度计算中要加强对规范要求的理解,提高准确性。

( 1) 水稻、小麦乳熟期密度测定时,每个区增加1 个点,共 8 个点。8 个点的总长度是实测值,而不是原 4 个点长度的 2 倍。

a 条播密植作物

错误 1: 每个区增加 1 个点,共 8 个点值,误计算为 4 个点值的倍数。正确: 在原( 2 行相加) 1 m 的基础上另再选 1 m的点值共 2 m 的点值,密度不均匀的地段测量长度增加 1 倍( 2 行相加 2 m) 。

错误 2: 小麦乳熟期密度测定时,每个区增加 1个点,共 8 个点,重新进行了行距测定,因此造成密度值误差没有可比性。正确: 只增加到 8 个测点,平均1 m 内行数不再重新测定。

b 稀植或穴播( 栽) 作物

1 m 内行数同条播密植作物规定: 平作地段每个测点出 10 个行距( 1 ~11 行) 的宽度,4 个测点总行距数除以所量总宽度为平均 1 m 内行数,既“40÷ 总宽”,以 m 为单位,取 2 位小数( cm) 。

( 2) 玉米发育期—七叶的辅助观测项目

“定苗日期”记载是玉米田间工作项目记载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关系到七叶测定密度( 定苗后) ,如果七叶发育普遍期已过,尚未最终定苗,则第一次密度“株数”的测定应在拔节前“定苗”日。通常七叶前基本已“定苗”,田间工作项目中不能漏记,以免造成记录矛盾。

2. 1. 3 水稻分蘖期观测

生育期观测时间及百分率统计特殊情况的处理不规范。例如: 某站水稻分蘖期观测 6 月 12 日统计始期达 18%,6 月 14 日普遍期达 92% ,已过末期标准,备注栏尚未注明原因。从分蘖动态观测( 数据见表 3) 确定的分蘖盛期6 月 24 日,有效分蘖终止日为 7 月 4 日。笔者认为分蘖盛期记 6 月 29 日更妥,6 月 14 日出现 92% 的结果应注意依据《规范》第 2 章 2. 1. 4 第 3 条: 特殊情况处理进行准确记载,同时将处理情况记入备注栏。水稻分蘖期观测须注意: 一是禾苗在秧田若发生分蘖,切记要观测记载发育期百分率; 二是当分蘖达到普遍期时,要每 5 d 加测 1 次密度观测,以便准确确定分蘖盛期; 当第 1 次观测植株进入发育期的百分率≥10%,隔日第 2 次测得进入发育期的百分率≥80%。制作报表时,普遍期栏记第 2 次观测的日期,如果发育期要进行末期观测,也作为末期出现的日期记载。

2. 1. 4 生长状况评定

“作物生长状况”评定与作物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分析评述中有关气象灾害影响程度矛盾。如: 气象条件分析评述为 2004 年 5 月 3 ~4 日的霜冻灾害使得玉米“七叶”比历年推迟了 1 ~4 d,小麦叶尖部受冻打蔫,生长状况评定仍为 1 类苗。正确: 生长状况由三叶期的 1 类苗到七叶期降为 2 类苗较妥。依据《规范》第 3 章 3. 4 中评定标准。

2. 2 土壤水分观测

2. 2. 1 降水渗透深度

干土层的测定要求在干旱季节的作物观测地段上。当土壤干土层( 包括湿土层下的干土层) 厚度≥3 cm,日降水量≥5 mm 或过程降水量≥10 mm,降水过后待雨水下渗以后进行渗透深度观测,常年旱田都应观测不得漏测。但在具体操作中,测定时间上各局( 站) 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甚至缺测。从实际情况看,在作物第一个发育期至最后一个发育期时段内,逢 8 取土日之间首次降水且量级达到测渗透深度规定的要求,干土层记录值是上次取土日测定值。若首次降水量没有达到要求值又出现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降水过程,并且降水量达到要求。此时的干土层厚度由于首次降水影响,应该有变化,但不影响渗透深度测定,因为每次降水日期都有记载。

2. 2. 2 实际值大于田间持水量的备注

对《规范》第 1 章 1. 5. 2 中“若实际值大于田间持水量需在备注栏注明”的理解,存在着系统性的理解误差,有 2 种认识理解:

( 1) 把实际值理解为土壤总贮存量与田间持水量相比较后进行备注,直接在报表中注明“xx 月 x日 xx 层次土壤总贮存量大于田间持水量”;

( 2) 把实际值理解为土壤重量含水率与田间持水量进行比较后的备注。针对以上 2 种情况,山区和灌区及较湿润地区将会出现 2 种测定结果( 实际值) ,考虑同单位名称可比性原则应以后者( 2) 为准,统一记录。

2. 2. 3 加测时间的确定

对“补充规定”中关于“如果作物播种期和收获期与逢 8 取土超过 2 d 时,应加测土壤湿度”的理解有误。部分台站误将收获与成熟期混淆,用收获期与逢 8 的日期超过 2 d 加测土壤湿度,遗漏了成熟期土壤湿度的加测问题。笔者理解“收获”为田间工作项目记载,以成熟期为妥。应该是以《规范》第 2. 2 表 2 为依据( 作物从播种到成熟) 。若还未到最后一个发育期即收获,收获与逢 8的日期超过 2 d,也应注意加测。

2. 3 自然物候

农事活动及物候现象,地区性差异较大,各观测点记录的处理记载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2. 3. 1 积雪日期与积雪融化日期

雪的观测有“积雪日期”记录,而“积雪融化日期”却没有记录或融化日期不统一。积雪开始融化和完全融化日,从规范的理解应是积雪时间较长的地方进行观测。由于宁夏冬季干旱少雪,若有几次降雪过程,每次积雪持续时间短且融化较快,应遵循以下原则[1 -2]进行记载,以年内最后一次积雪过程融化日为准。

( 1) 上年度有积雪,该时段最后一次积雪出现在当年 1 ~6 月,将此次积雪作为观测对象,记录开始融化和完全融化的日期。以 2003 年 1 月 20 日当天积雪当天完全融化为例,应记录为 1 月 20 日。

( 2) 上年度有积雪,该时段最后一次积雪出现在上年 7 ~12 月,将此次积雪作为观测对象,记录开始融化和完全融化的日期,并注明年份。例如 2003年应记录为 12. 20( 2002) 。

( 3) 上年度和当年 1 ~6 月没有积雪现象,开始融化和完全融化 2 栏填写“未出现”。

( 4) 上年度没有积雪,当年 1 ~ 6 月出现积雪,则当年开始融化栏记初次积雪和开始融化 2 个日期,初次积雪加以注明,例如 1. 15( 初次积雪) 。

2. 3. 2 雷暴和闪电不同于地面观测记录

雷暴和闪电的观测记录,有些( 局) 站没有按照自然物候观测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观测记载,而是直接摘抄地面观测记录簿中的相关记录,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气象、水文现象,凡地面观测有记录的项目,抄自地面观测记录簿、表,但雷声、闪电[1,3]由于农气规范的技术要求不同于地面观测,每次出现均应根据实际情况 2 种现象分别进行记载。

2. 3. 3 “严寒开始”日的记录

对“严寒开始”日的定义理解存在差异,导致记载日早晚存在差别。某站 2002 年记录在 9 月下旬,2004、2008 年记录在 10 月上旬,而邻近大部分站历年记录最早都在 11 月上、中旬。从规范文字理解: 以观测场蒸发皿中初次结冰为“严寒开始”。考虑到山区气候特点在深秋偶尔出现一次强寒潮天气也有结冰现象,9 月底 10 月初记“严寒开始”日,气温回升后结冰消失,与实际气候特点不符。2008 年 10 月 10 日蒸发皿有初次结冰现象,10月 24 日后连续结冰; 10 月 27 日冻土深 4 cm,11 月14 日后 5 cm 连续有冻土并逐渐加深; 11 月 12 日固定地段表层冻结,18 日 10 cm 土层冻结。资料分析表明 10 月上旬“严寒开始日”不妥。南部山区按照实际情况要考虑小气候特点判断,分析相关气象要素以持续结冰的开始日期为“严寒开始”日期。以上仅是近几年在农业气象审核工作中发现归纳的几点共性问题,在农业气象观测及报表制作过程中还有很多《规范》中没有明确和统一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探讨。

3 原因浅析

3. 1 责任意识不强

观测站点的布局,是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安排制定的,观测质量的高低和数据的完整是关系到为农服务的大事,培养责任意识是关键。

3. 2 农业气象观测员专业知识欠缺

( 1) 基层台站业务人员的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平时只注重个人的学历学习,放松了对所从事业务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4]。

( 2) 新业务、新技术转型较快,对台站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对《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尤其是有关的补充技术规定和技术文件掌握不够熟练,理解不透彻。

3. 3 农业气象观测人员不够稳定

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农业气象观测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多年来,农业气象观测人员变动较大,许多没有系统学习过农业气象专业知识。

( 1) 台站观测业务工作逐年新增业务项目较多,出现业务人员紧张及变动大的局面。

( 2) 新增人员的实际工作锻炼不足,承担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实际观测经验、知识欠缺造成脱节现象。

3. 4 观测规范的完善及细化程度不够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是 1993 年出版的,一些技术细则的规定不够具体,缺少地方特色产业相关内容。

( 1) 近年,根据农业气象区划及气候特点,在观测站点布局上作了很大的调整。依据地方产业增加了枸杞、硒沙瓜、多种牧草等项目的农业气象观测任务,但缺乏相关的技术手册及《规范》内容。

( 2) 《规范》及相关的补充规定和技术文件没有明确或过时、不全,导致观测人员认识理解不同。

3. 5 农业气象业务管理不到位

( 1) 农业气象业务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下基层时间少,与业务人员交流不多,检查工作走马观花,对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够,解决问题不到位。

( 2) 业务管理人员本身的农业气象业务技术素质不高,业务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对台站的业务检查、指导、帮助不力。

3. 6 质量考核及资料信息化程度差

农业气象观测质量考核不够严格,没有进行 3级质量控制。报表资料审核、制作还处在原始的手工阶段,原始资料尚未信息化。资料的时效性、应用性不够,资料共享、存档已不适应现代业务的需要。目前,国家气象局已开发了台站级的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并在试运行阶段,质量控制及系统本地化工作是最终目的。

4 改进措施和办法

4. 1 责任到位,增强认识

各级领导和业务管理人员应加强政治思想工作[4]。要把培养责任意识作为职业道德、敬业爱岗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去落实,以此促进农业气象观测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4. 2 统一标准,加强管理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是 1993 年出版的,实施已近 20 a,标准化内容已明显落后。要尽快开展标准化建设,以精益求精的标准为控制点,把农业气象观测的目标、责任、内容和操作要求,用定量、统一、规范的标准定下来,做到观测有程序,程序有控制,控制有标准,用标准来规范观测,用标准来提高观测质量。建全台站预审制度,把农业气象观测 3 级质量控制纳入年终目标任务进行考核。

4. 3 不断学习,提高技能

按现有《规范》要求操作,农业气象观测的项目多,人工经验判断多。因此,观测员除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相应的工作实践经验,必须取得上岗证后方可承担农业气象观测工作任务。

4. 4 完善规范,细化操作

各地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使得各个观测站点的实际操作存在差异性。各观测站点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在《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的基础上统一操作标准,把汇编问题解答,列入本站点的《观测员手册》中。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处理;气象观测报表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地面气象观测和发报(简称“地面测报”)工作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客观、完整、及时、准确的气象观测资料是搞好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及其他气象服务的前提,影响着天气预报准确率及其他气象服务工作。编制各类气象报表是地面测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甚至消灭错情是广大基层台站测报员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1 地面气象观测报表的编制方法

1.1 加强业务技能学习

气象测报人员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拥有良好的气象职业道德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测报工作人员的思想的端正和对地面测报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测报的质量。因为地面测报工作的技术性强,工作的时间十分分散,所以测报人员必须要在熟练的掌握气象测报的业务技术和观测技术的同时数值测报工作的每个操作流程,遵守基层测报站的各项制度。最后气象测报工作人员还要勤于学习,使自己尽快的熟悉新设备,要做到集体、个人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相互结合。

1.2 认真坚守岗位

气象测报人员要熟识自己上班的时间和班次,班前做好充分上班准备:值班过程中要坚守工作岗位,做到对仪器的按时巡检;及时的排除使用仪器的故障,避免气象测报仪器在工作中发生故障。在日常的测报工作中要把好测报质量关,认真的检查和校对当天每一组数据的记录,当出现异常时要及时、正确的处理并将其纪录在备注栏中。要定期的做好对仪器设备和观测环境的维护,认真的对每天的记录进行校对,以减少不必要的异常记录内容,最终简化测报工作中月报表制作,降低报表中出错的几率。

1.3 运用多种原理,消除疑误气象测报工作人员要学会综合的运用天气学、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相关原理,依据气象要素中时空的变化规律和各要素之间互相的联系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正确的判断出这组观测的气象数据何不合理;对于那些异常的气象数据,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站中相关规范和相关规定,及时的分析正确、恰当的进行处理。若是异常纪录被审核出异常值偏高或偏低,就要考虑是否收到了天气的影响,若不存在天气的影响,则要检查是否是仪器或认为因素造成的数据偏差。

1.4 善于总结和吸取教训

气象测报人员要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要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荣辱观。从而使自己在工作当中尽量的不为情绪或心理因素所影响。这是因为有些工作人员在心情好的时候很少出错,但是荡起心情烦乱时,就会接二连三的出现错误。在气象测报工作中上班容易,但是上好气象测报班却很难;少出错十分容易,但长期的不出错难却很难。在日常的气象测报报表编制工作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但是决不能因为出错而在心里背上包袱。关键的是要能够认真的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不会重复的出现同一种错误。

1.5 运用多种原理.消除疑误

综合运用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原理。根据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判断观测数据是否合理;对于各种异常数据,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相关业务规定。分析处理是否正确、恰当。当审核出记录异常偏高或偏低时,考虑是否为天气系统影响。若无天气影响则检查是否有人为因素和仪器本身原因造成。对于自动气象站可以从分钟数据的变化进行判断。

1.6 留意常见错误.避免重犯。日常工作存在的问题或出错的类型主要在仪器、记录、报表等三3个方面。一是仪器方面。温湿传感器安装不够垂直;虹吸雨量计维护不够。锈蚀严重。笔尖虹吸不到零线或未到10.0mm时即虹吸,摩擦力太大而发生突跳;曲管地温表有氧化现象;水银气压表水银太脏而未清洗;日照计安装不水平;深层地温传感器与线管距离太远,信号线太多。二是记录方面。因强降水影响蒸发量按缺测处理时,未量取余量;在雨季每月没有将虹吸雨量计中盛水器内的自然排水量进行l~2次测量并将结果记在自记纸背面;更换人工站仪器时未在气簿中备注:云状后加了括号记录云量;大雾漏记最小能见度;日照纸统计错误;长时间记录同一种云;纪要栏内容在报表与气簿不一致;多点小数点或小数点不清晰;清洗仪器造成部分时段分钟数据异常或缺测;自动站数据异常时未在气簿中备注:人工站值班日记不够规范,错漏字太多。三是报表方面。封面封底未按要求填写;自动站报表备注漏写人工目测或器测代替的项目;上跨或下跨降水量错输或漏输;日最高(低)值比定时记录低(高)未作处理误输天气现象、云量、云状等人工输入项目;备注日期或备注事项簿表不一致;测报软件统计风时有错或出现时间与记录有矛盾。人工未检查修正;自动站记录;人工站部分资料记录不一致;无雨有量、有量无雨。自记有置而定时无量、定时有量而自记无量、自记雨量与定时雨量相差过大来作相虑处理;地温误读5℃或10℃;3个观测站次月1日2:00地温值计算有误;记录有缺测未按要求用其他记录代替或代替数据有误。

2 常见地面气象观测报表错误的处理方法

2.1 A、Z 文件数据不一致的处理方法

促使A、Z 文件中数据不同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影响因素则是,观测台站的观测人员没有正确维护每天的日数据。观测基站的规范中要求基层的观测员要在每天的20时对当天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维护。若是出现了B、Z文件不同时,要及时的判断是否对文件进行替换,若不能及时正确的处理就会造成B文件在转换生成的A文件时数据和Z文件不一致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分为两类进行处理:如是Z文件中的数据错误或有缺测,则要通过人工操作进行代替、插入等方式对记录进行处理,但处理后必须要在备注栏中进行说明;如果是由B文件的维护不当所造成的报表错误,就要对B文件进行重新的维护同时用Z文件中的数据代替不一致的B文件数据。

2.2 上下跨降水量的输入问题

有个别的台站测报人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输入。而且总认为是上下跨降水量是自动提取的数据,其实若是在测报报表文件夹中有上月报表的文件,且是在月初1日的8时后生成的月报表文件,则不可以直接的自动提取上下跨降水量数据,否则就不会自动提取。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的A文件维护当输入中的最下一行,手工输入中人工输入下个月1日在20-8时的降水量、最长的连续降水开始日期以及上月末连续降水量。若是没有上下跨降水量,则该栏为保持空白,但最长的连续(无)降水的开始日期必须要填写,然后单击按“存盘”按钮进行存盘。

2.3 A、J文件处理后的备注问题

2.3.1 A文件中数据在人工修改之后必须要在备注栏中说明。而生成的A文件时,由Z文件数据异常导致的A文件不正常,则需要及时的用人工进行处理。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要素极值的挑取和J文件的不一致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J文件中重新挑取并在备注栏说明。

2.3.2 固体降水时,若是降水随降随化就可以保持自动站中雨量传感器的正常使用,否则就要在雨量传感器上加盖,并在备注栏中纪录加盖的具体时间。

结论

随着我国气象设备现代化备的普及,自动站技术的日趋的走向成熟,同时对基层台站中观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要求的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气象观测人员在掌握了常规的气象观测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我国不断更新的现代化气象设备的性能、原理和使用方法进行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测报工作,才能提高地面气象观测报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蒋运志,曹久才.焦文红.关于稳定与提高农气测报质量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