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学重点知识归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化与外化相统一在病理学的教学工作中,除了要用科学的理论来进行指导之外,也要注重联系学生个人的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在实践的时候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内化为外化创造条件,最后在实践中还要注意理解掌握和巩固相关理论,通过外化来体现和检验内化的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精编PBL教学病例,围绕病理学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并进行PBL教学试点,学生就病理大课学过或尚未学的疾病主动性学习,自己查资料、写提纲,自己组织发言和讨论,让学生充分阐明当他们遇到医疗问题时应该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处理。老师仅作必要的引导和归纳。实践证明,PBL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空间思维和促其个性发展,培养其自学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3]。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试举两例,一是以SPDCA教育模式为例。尤其是随着环境的改变,一些新的疾病类型不断出现,医学技术和相关的研究也处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之中,病理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要求开展病理学教学工作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与途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融合了系统论、控制论和教育论的SPDCA教育模式可以在病理学教学工作中予以采纳和推广。具体来讲,SPDCA包含五个阶段,即serach:病理学教学工作信息的采集与分析过程;plan:教学决策与计划的制定过程;do:教学决策和计划的执行过程;check:教学决策和计划执行结果的检察;action:最后效果的总结与处理。这五个过程依顺序不断循环,既保证了系统的有效连接性,又克服了循环断裂的现象,而且在开展病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在计划阶段与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制定方案,体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性,这样在目标明确、方案合理、过程科学的情况下,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二是建立病理学综合教学模式(理论课-实验课-网页),把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适当应用于教学过程,从多方面多角度学习病理学知识。病理学教学网页设立,研制了网络课件及病理图片。选编典型病变图象,制成图片,图文并茂,体现形态学教学特点,用于橱窗展示图片,并制成影像资料;制作一套完整的本科《病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其理论内容与病理学教材内容一致,语言精练,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记忆;在实验教学的大体标本中,选择典型病变,描绘成实物写生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肉眼标本,提高教学质量;在各类病理学幻灯片中,精选典型图片,分别用于总论、各论的阶段复习,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病理学知识。加强临床病例讨论,充分体现病理学是临床医学的桥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医学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病理学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和创新教学工作的方法高校病理学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切实有效推进病理学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政策措施和财政经费的支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当前很多学校的病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虽说已进行改革多年,但有些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仍倾向于传统灌输的方式进行,没有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忽略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不满意学习病理学课程的方式,从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病理学的主动性、自觉性。另外医学教育改革按系统、器官教学的新趋势,推进了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方面实施学科整合的步伐,病理学教学学时缩短,但目前仍没有适合改革需要的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整合未切实执行,教师也依然按原来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分科教学,这给教师授课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学校必须结合教改的新要求,加强教师进行相应的进修与培训,拓展、充实、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医学教育的新趋势。还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际,把传授知识与学生教育结合起来,将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采用科学的具体教学方法病理学的重点是“病理变化”,其直观性很强,除了实验课直接观察实物标本和切片外,还必须借助实物图片。因此,本课程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大量典型病变图片,不断更新、充实图片库并应用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采用教学简笔画、电视录相片等多种直观手段予以补充,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病理学的概念多且较抽象,必须借助形态学的直观性予以阐明。因此,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病理形态学特点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使学生一目了然、豁然开朗。实践教学如形态学实验与理论课同步进行。及时将理论课的内容与实验课的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并通过开放形态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在学习病理学的过程中有疑惑时可自己随时动手观察最现实、直观的病理形态变化,印证理论、加深理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校园网建立病理学网络课程,使学生在课堂外可延续学习,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或选部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组制作课件、自己讲解,使学生有选择主动构建知识的权利并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学;同时训练组织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形态实验课适时增加病例讨论教学。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4],加强与临床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临床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是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接触的第一门文化课,也是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一脉相连,学好初中化学是学好中职化学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知识衔接;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化学是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接触的第一门文化课,也是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一脉相连,学好初中化学是学好中职化学的基础和前提。中职化学教材中的物质的量及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础化学计算;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电解质;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等内容既是中职化学中的重点知识,又是初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因此做好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工作历来被大家所重视。
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中与中职化学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笔者结合多年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化学教学的经验,谈一谈自己在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教学衔接方面的一些做法及想法。
一、初中化学与中职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与中职化学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中职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指导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观察、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物质的变化,并学会用化学语言进行记录和表述。中职化学对所学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相关专业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中化学与中职化学教材中知识的承接和衔接
1.初中化学教材中出现但不做重点要求,中职化学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与其他知识相关联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中职化学教材的“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这一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中职化学对初中化学某些知识的加深与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职化学则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初步知识:
①初中化学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中职化学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初中化学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中职化学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由上可知中职化学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知识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液的计算:
初中化学只要求掌握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但有关溶液的配置及相关计算是中职化学别重要的内容。在中职化学教学时要重点讲解,尤其是涉及“物质的量”的溶液配置及计算,更是中职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2)量差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职化学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中职化学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并分别介绍其化学反应方程式,试验仪器装置等内容。中职化学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从反应原理、试验装置、收集方法、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取法的基本方法。
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多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中职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中职化学的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熟悉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中职化学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初中化学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中职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中与中职化学知识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中职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中职化学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化学与所学专业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族元素》时,可介绍自来水的消毒,次氯酸的杀菌、漂白原理;讲授《氧族元素》时,可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授《原子结构》时可介绍原子弹、氢弹及核能利用与核辐射,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中职新生入校就要注重学习习惯,职业素养,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职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视、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中职教育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中职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中职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以具体指导。
“授人以鱼,只备一饭只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有效、正确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中职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教学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药物毒理学;教学改革;体会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包括药物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对机体全身或局部产生的病理学改变和这些有害改变的发展转归、毒理机制等, 也包括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1]。它能让学生充分明确药物的双刃剑本质, 掌握新药研究中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因此成为药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为了提高药物毒理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包括目录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法规教学等方式, 把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使书本知识能够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
1 目录教学
目录是每本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简单完整地反映了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但很少有教师在课程教授中用到目录。作者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归纳提炼能力, 在完成学习后大部分人对课程没有整体认识, 各个知识点在大脑中还是一盘散沙, 尤其药物毒理学课程的知识相对零散, 系统性不强, 更增加了学生掌握的难度。这种状况可以通过目录教学的方式得到极大地改善。不同的药物毒理学教材编排有些许差异, 但内容都大致分为3个板块:①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②药物对机体各器官的毒性作用及机制。③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基本知识。其中后两个板块分别占课程40%~50%的比重。在第一堂课介绍药物毒理学这门课程时结合目录给学生明确各个板块包括哪些章节, 这些章节有哪些内在联系, 可以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也增进了对课程性质与任务的理解。比如介绍第三个板块时可从第二个板块过度, 既然药物有毒, 就要进行安全性评价。那么安全性评价是什么, 要遵循什么规范, 不同的药物要进行哪些科目的安全性评价, 以及如何进行就是第三个板块要学习的内容, 这些内容分别在哪些章节中讲授。这样向学生逐一进行说明, 自然就把整个药物毒理学课程有机地串联起来。除了在课程开始时的应用外, 在课程结束时应用目录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案例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毒理学的教学实践中[2, 3]。作者发现在案例教学中容易存在两个问题:①缺乏国内案例。②案例与教学分离。缺乏国内案例主要表现在引入药物的毒害事件案例。 “反应停与海豹胎畸形”、“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氯磺羟喹与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等案例都常被应用于药物毒理学的教学中, 可以使学生直观认识到药物的毒害作用, 明白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从而增加学生的使命感, 成为学习的推动力。不难发现这些典型的药害事件都发生在国外, 不少学生会产生疑问, 中国的药物安全状况如何, 评价机制怎样。因此, 在结合药害事件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联系国内的实际情况。由于化学药品的原始研发大多在欧美发达国家, 中药的毒副作用和安全性评价成为最好的结合点, 作者尝试适当引入中药的相关内容,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药物对肾脏的毒性章节中结合关木通等中药材中的马兜铃酸毒性;在静脉注射剂的全身毒性试验章节中用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引入。案例与教学分离只机械地列举案例, 而与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不能关联, 导致学生津津有味地听故事, 刻板无趣地嚼课本。比如在药物成瘾的危害性与戒毒治疗一节中放映了一部由真实案例改编的公安部禁毒教育微电影《黑白记忆》, 其中隐含了常见成瘾药品分类, 成瘾对个人心理生理的影响和对家庭社会的危害, 戒毒治疗的三个方面等多重信息, 几乎对应着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但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往往不能准确地体会, 这就需要老师在影片后组织学生讨论, 帮助他们真正看懂影片, 并将影片中的故事转变为书本上系统的知识。切记放电影与讲课本互不相干, 这就失去了案例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3 实验教学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并重的学科, 尤其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板块均是一个个具体的实验, 如果脱离了实验室单独进行理论讲授很容易造成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的局面。但是给药物毒理学的理论教学配备全程对应的实验教学也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大部分药物毒理学实验无法在短短几节课的时间内完成, 有的需要几天、几周, 甚至更长的时间[4]。在对药物毒理学的实验安排上采取了以下策略:①集中安排急性毒性试验、体外溶血试验等短期实验。②过敏试验将致敏与激发分次进行, 并将致敏并入其他短期实验安排中, 仅集中安排一次激发后的过敏症状观察。③药物对各器官的毒性作用表现为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实验可用病理切片观察代替。④长期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等无法在教学中安排的实验可用实验录像展示关键步骤。
4 法规教学
不同于药学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 药物毒理学因为涉及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因而与多种政策法规密切相关。恰当地将这些政策法规融入教学中, 可使课程既具有专业性、学术性, 又符合政策性、原则性。首先, 应该告知学生获取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相关政策法规文件的正规途径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官网, 对于课堂上老师不能一一提及的政策法规, 学生在课后可以自行查阅。第二, 对应教学内容分次引入政策法规。比如药物非临床评价与GLP实验室一章结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2003年颁布), 药物致突变作用研究一章结合《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年颁布)。第三, 注意教材与法规的互补。比如在技术指导原则中通常会有“结果分析与评价”一项, 可以弥补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当然在教材外增加的内容不能过多过细, 主要起到拓展学生知识面、提供参考信息的作用。第四, 根据法规调整重点讲授内容。比如教材中介绍了十种药物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 但没有一种能够涵盖所有的遗传学终点, 因此需要选择一组试验配套进行检测。《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年颁布)推荐的标准试验组合为:①一项体外细菌基因突变试验。②一项采用哺乳动物细胞进行的体外染色体损伤评估试验, 或体外小鼠淋巴瘤tk试验。③一项采用啮齿类动物造血细胞进行的体内染色体损伤试验。据此, 作者重点讲授标准试验组合中的这四项试验内容。
以上教学改革帮助作者有效地克服了药物毒理学知识零散、参考资料少的困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升了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将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改革,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中获得有用的药物毒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楼宜嘉. 药物毒理学(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2.
[2]刘立新, 张羽男, 张楠楠, 等. 药物毒理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思考与实践.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 33(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