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文第1篇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群体也随之壮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不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银行  贸易融资  现状  情况

一、我国贸易融资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是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与其它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有的银行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主要的业务就是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其业务收入可占到银行总收入的八成。此项业务的发达程度与否,已被视为银行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我国,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资金扶持和贷款投向普遍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担保难的发展困境。由于受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条龙式专业化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华夏银行就推出了这样的一系列创新产品。比如针对台资企业推出的两岸汇划直通车、美元汇款全额到帐和去年推出的出口票证通等等。其中,出口票证通是以出口收汇权为担保,为客户提供银行承兑汇票和进日开证服务,组成??以应收帐款权益为保证手段、还款来源的业务,也就是说基于应收帐款基础上的贸易金融服务,这是在物权法基础上的一个业务创新,也体现了进出口贸易的自偿性特点。还有近几年推出的华夏贸易宝是为解决中小企业出口结算环节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而推出的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和信保融资四种出口贸易融资产品的组合套餐,这是第一期,第二期还要推出进口产品的服务组合就是在进口环节对进口商进行金融产品组合,进口商可以从产品组合的篮子里选择能够适合他们需要的服务以及产品组合和打包。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各商业银行都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列入重要发展内容。据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近50%的中间收入是国际业务带来的。而贸易融资业务能促进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开展,进而拉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贸易融资以其在风险资本占用和交叉销售等方薅的优势,正日渐成为各家银行竞相发展的业务重点之一,已成为各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外资银行首先是在中国开展跨国公司的国际结算,然后是做所有外币的贸易结算,接着是傲中国公司的本外币贸易结算,现在才开始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有相当的市场实力和产品优势,比如在上海地区,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国际业务是被外资银行瓜分的。

中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很早就和外资银行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中资银行逐渐提高了能力,外资银行也了解了中国。不过由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整个盘子也越做越大,所以中外资银行更多的是处于发展状态。并没有太多的激烈竞争。

二、我国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反映的情况及对我国银行贸易融资的建议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文第3篇

一、立论基础―――“大国情形”与特殊的中国实际

(一)中国实际贸易的“大国情形”

在国际贸易学理论中,区别大国与小国的主要指标是该国有无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能力。从我国主要商品的对外贸易情况来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在大部分产品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出国,进而,也就使得提供最大的出口供给成为可能。具体来说,2002年我国主要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额在世界所占的比例相对于1980、1990和2000年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很多项目的进出口贸易在世界所占份额已经有一半以上,超过了当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3.92%。其中,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贸易额在世界所占比例分别高达了15.2%、20.6%,钢铁、办公机械和电信设备、化工产品的进口贸易额在世界所占比例也在前五名之内。在此,还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的增长,相关各项指标都在逐年提升。并且,据不完全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至少在皮鞋、焦炭、山羊皮、茶叶、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在木材、原油、天然橡胶、谷物等产品的进口量居世界第一,并且各项商品的进出口量在世界所占的比例也都大幅上升。这些都说明中国巨大的对外贸易量有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能力。

(二)特殊的中国实际

早在2000年,谷克鉴教授就针对中国特殊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和进出口贸易结构,将“大国情形”拓展为“产业间大国情形”与“产业内大国情形”并用它来分析分析我国所属的国际经济学理论模型层面。一方面,他从产业间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国内已经具有了完整的社会分工体系和产业与产品结构,在商品交换中已经形成了相应的相对价格体系,国内的分工体系和产业结构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国内需求,并且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同质性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作为“大国模型”的色彩。不过,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产业间的大国情形下的贸易利得分配对大国不利。另一方面,他从产业内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已经有多种商品的进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占优势份额,这些商品的供给的需求数量的变化可以影响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已经拥有支配世界市场的力量和影响市场结构,并担当起了价格制定者(price-maker)的角色。但同时,中国出口行为的高度分散,使得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一些产品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小国模型”的价格接受者角色。

可见,“大国情形”是分析我国的相关贸易政策及理论的立论基础,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关税效应分析的起点。当然,在具体的分析中,又必须将中国的具体情况纳入分析之中。

二、我国现阶段的关税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一)我国现阶段的关税政策

2005年是我国履行入世关税减让承诺,大幅度降低关税的最后一年。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我们再次降低了900多个税目的关税税率,关税总水平从2004年的10.4%下降到9.9%。

就不同的进口商品来说,2005年的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5.6%降低到15.3%,工业品平均税率由9.5%降低到9.0%。其中,水产品平均税率为10.5%,木材、纸及制品平均税率为4.6%,纺织品和服装为11.4%,化工产品为6.9%,交通工具为13.3%,机械产品为8.0%,电子产品为9.1%,信息技术产品等部分产品将降至零关税。同时,还将对200多种商品实行最惠国暂定税率,继续对小麦、豆油等10种农产品和磷酸二铵等3种化肥实行配额管理,对冻鸡、啤酒、摄像机等商品继续实行从量税、复合税。

就不同的进口产地来说,2005年将对原产于东盟、巴基斯坦、泰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行比最惠国税率更优惠的协定关税税率,同时,还将对原产于老挝、柬埔寨、缅甸、孟加拉国、非洲部分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商品实行特惠税率。

就出口产品来说,我国从2005年开始对外衣、裙子等六类纺织品从量征收出口关税,对尿素从量征收3个月的出口关税,对电解铝、铜、镍等部分高耗能产品和资源性产品恢复征收出口关税。

(二)我国关税效应的情形分析

1.出口伙伴国是主要发达国家和完全介入国际分工并作为“小国”与我们展开贸易的国家的情形。

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完全介入国际分工并作为“小国”的出口国,它们出口供给曲线有无限弹性,并具有完全价格信息,它们有力量决定世界贸易条件。而我们由于国内市场发育的不完全,尤其是对国际市场了解的缺乏,在国际贸易交换中通常是基于国内贸易条件来运用相关贸易政策工具。此时,出口伙伴国是价格决定者(price-maker),我们是价格接受者(price-taker)。

一旦中国决定对外国出口的商品征收关税,只会使本国的国民福利受损,贸易规模下降;本国稀缺要素的相对报酬上升,丰裕要素的相对报酬下降。这种情形在当前中国,主要发生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以美国和欧盟为主要出口国的航空设施、加工机床、信息技术产品、机电设备制造业和以日本和瑞士等完全介入国际分工的小国为主要出口国的精密仪器制造和高端电子产品制造业。我国在这些产品上征收的关税正在逐步降低,有的在向零关税趋近,但大部分的税率还一直居高不下。

2.出口伙伴国(地区)是以我们对其需求量不断增长的某一或某几个特定资源性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的情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国家对诸如石油、矿石、木材等一系列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在这种情形下,与我们进行贸易的都是一些拥有这些资源性产品的国家,并且大多数都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南美和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产品的总供给量基本上已经趋于固定,对这类产品征收关税,我们的国民福利可以得到提高,贸易规模不降反增,关税政策引致的分配效应对国内的丰裕要素相对有利。此时,关税效应体现在调节国内消费、调节国际收支上,我国在这些产业、产品上征收的关税也相对较低。

3.由于出口伙伴国(地区)是以一个或一系列富有出口价格供给弹性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为主要出口商品的情形。

出口伙伴国(地区)的出口商品多半是一些工业制成品和高技术、资本含量的农产品,这些产品富有出口价格供给弹性,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征收关税就可以明显地改善我们的国民福利,并且降低贸易规模,同时,关税引致的福利分配效应对国内稀缺的要素相对有利,关税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在伴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产业会得到意外的发展。当前,中国的汽车业就是这种情形下的一个典型案例。当然,产业价值链已经不断延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中等技术水平的机械产品、电子产品加工业、纺织品加工业等也可以归于这种情形。我国在这些产品上的关税基本上也相对较高。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继续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出口国家、不同的进出口产品,相应确定关税政策,提高关税博弈能力,提高整体国民福利,尤其是要逐步提高实现跨期福利的能力

针对第三部分中所提到的第一种情形,应一方面逐步主动降低这些产业的名义和实际关税税率,另一方面增加自身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尤其是国际价格信息,加快培育国内市场,提高自身的自主开发生产能力。针对第二种情形,要继续对相关的进口资源性产品征收一定的关税,通过关税引导国内的消费,并利用关税整体效果来继续改善国民福利,但同时也要加快引导消费模式的科学化发展。针对第三种情形,要根据国内市场以及相关进口竞争产业发展的状况,改善关税结构,逐步降低名义关税税率,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实际关税税率。针对第四种情形,要不断改善产业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要提高产业结构弹性、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品的含量,集中约束企业出口行为。要通过这种分产业、分出口国家、分产品的关税政策调整,来形成合理有效的关税结构,同时在政策设计中要逐步追求一个跨期(从选择政策或分工到政策或分工的作用结束为止的所有时期)的动态福利最大化,这个福利的变化既可能是直接的经济福利也可能是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谈判能力的变化。

(二)继续积极推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大产业、贸易结构调整的力度,培育和发展国内市场,促进企业和市场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切实巩固“大国”地位,改善国际市场地位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贸易融资;理论分析;开展现状;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40-03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多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贸易业务迅猛发展,当前近八成的世界贸易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尝试利用各种金融手段和贸易方式从金融机构取得信用便利和短期借贷,增加现金流量,缓解资金压力,解决资金约束问题。中国的贸易融资在依托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变革的基础上,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中国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转型,已经从一项基础的功能型银行业务逐步发展成为多种综合型的金融活动。

商贸领域已经进入实力竞争、透明化竞争的阶段,流动性过剩和金融资本的大举介入,资金实力成为构建竞争企业优势的先决条件,企业要想长期稳定经营迅速形成规模做大做强,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做支撑,需要金融机构在贸易融资上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针对每个企业开发创新,提供足够充分足够新颖的融资品种,做好市场建设,规避各类风险。

一、贸易融资的理论分析

(一)贸易融资的定义

贸易融资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是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运用各种贸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现金流量的融资方式。

(二)贸易融资的方式

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包括:综合授信额度、打包放款、提货担保、进出口押汇、福费廷、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出口保理业务、外汇票据贴现、出口买方信贷等产品。随着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之间贸易的迅速增长,传统贸易融资产品无法满足对一些高风险地区的出口、期限长达数年的资本品出口、金额巨大的基础能源和大宗商品出口等的融资需求,促使结构性贸易融资兴起。它以货权为核心,通过整合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包括:供应链贸易融资、订单融资、物流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保对仓融资等产品。

二、企业在贸易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企业自身发展规模受限

企业由于注册资本金偏小、经营规模有限,很难获得银行的直接授信。虽然有些企业获得了间接的贸易融资额度后,但银行给予的授信品种的规定和条件都较为苛刻死板,例如授信方案中没有流动资金贷款、授信只能用于进口开证,而且开证保证金比例要保持在30%以上的较高水平,导致企业在实际业务当中很难使用。此外,想在短期内搭建自身的融资平台,迅速提升和改善公司的实力、对外形象以及融资能力,直接从银行获得授信支持,需要通过企业不断的业绩积累才能实现。

(二)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居不下

企业资产规模中自有资金占比较少,部分资金需要依靠银行的信贷资金以及企业的结算资金做支撑。财务数据中资产负债比例偏高,也引起了部分给予企业信用担保、授信的银行对于资金风险的重新考虑。出现了少数银行虽然通过了增加给予授信规模的内部贷审会,但向其总行报送材料时,因其风险管理部门认为资金投入量过大,资产负债率指标攀升过快而遭到否决的事件。

(三)企业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不足

银行给予企业的授信品种中流动资金贷款数量有限,交易双方在合作前期,往往需要充足的流动贷款作为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影响到部分新业务的开拓。有些银行的综合授信中虽然包括流动资金贷款,但受制于国内信贷资金规模紧张,在使用时出现“有指标、难提款”的状况,更有以提高贷款利率或抬高融资条件变相拒绝企业提款要求的情况发生。

此外,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在协助企业开展国际进出口业务时,由于国际银行间排名顺序问题,出现过国外客户不接受该行信用证的情况,导致企业不得不重新调整资金配比,延误了业务进度。

(四)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大多数银行的授信品种属于打包提供给资金需求者,就存在缺乏对企业个性需求的尊重,贸易融资产品的开发缺少创新,与客户需求不对接,针对性不强,从而影响到企业在有资金使用需求时找不到配比的融资产品,从而影响到资金使用效率。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企业自身层面

一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二是降低可预测成本费用,监控资金流向,逐步建立起资金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三是进一步与银行沟通,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多样化融资方式。目前企业与银行的沟通方式是通过介绍需要资金支持的贸易品种的业务情况,由银行决定套用哪些融资产品。但是各家银行开发的融资产品差异性很小,通常是打包销售,缺少对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更缺少服务升级和创新。四是借助母公司实力,逐步建立起自身信用。鉴于在开拓业务前期,交易双方信用度不公开的情况下,需要必要的流动贷款作为资金支持,母公司可以将获得的授信额度切分给子公司使用,待子公司增强自身融资能力、建立起自身的信用之后再逐步退出。此外,以母公司直接投资、资产股权划拨的方式增加子公司注册资本金,增加实收资本,改善资本结构,以此来提高子公司的银行信用等级。

(二)政府应加强贸易融资的立法建设和法律法规环境的完善

当前中国贸易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府从开始正面鼓励中国的贸易企业调结构走转型之路,更应该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和加强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和多元化融资方式,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门槛高和切实帮助企业达到有效解决资金需求不足的难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喊口号上。

同时,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提出了严峻考验,特别是以政府为主导解决贸易摩擦和贸易歧视,特别是防范、解决政策性贸易融资工具引发的贸易争端。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必须建立政府的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商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付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为中国的贸易企业搭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

(三)银行应该抓紧解决融资客户差异性选择问题和融资产品创新问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贸易转型的快速发展,银行必须重视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的培育,不能局限的把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大型国营外贸公司上,对于规模小、性质多样、行业千差万别的中小型外贸公司或民营企业拒之门外。商业银行应根据企业业务特点和发展现状决定他们在风险评估、担保措施、操作流程方面的区别,帮助他们建立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各种类型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应该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企业融资的实际需求创新贸易融资方式,实现产品为支撑、业务为手段的客户营销方式,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业务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四)银行应该解决贸易融资人才培养问题

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管理力量,使国际贸易融资部门管理人员具备整合国际贸易融资授信管理、单证审核、客户尽职调查等综合型技能;信贷审查、出账审核、单证项下物流管理等重要岗位应配备国际贸易融资专业人员;对于国际贸易融资全流程各环节的岗位设置、职责落实要定期评估,加强检查监督;加强对从业人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特点、贸易习惯、全过程物流控制的日常培训,增强其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

(五)银行和企业共同解决融资风险控制问题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点有三方面,即融资主体、担保条件和贸易过程中的资金流。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发生过对客户及其关联企业通过过度授信拉动业务超常规的经营模式,在把握风险尺度上不够严格合理,可能出现对银行的冲击。

贸易过程中,银行掌握货权凭证,企业有着清晰的贸易背景,利用贸易本身的现金流偿还银行融资,银行贷出的资金并不进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对于实质关联客户的实际经营和贸易状况变化有必要进行深入调查和及时反映,对客户的整体授信额度、授信资金用途增加控制手段,以此来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对于部分企业没有真实的货物进口利用国际贸易融资套取资金的不良行为,诸如:采用先由进口信用证境内申请人通过低保证金,以信用证项下对应货物质押(通常没有其他担保条件)在银行申请开立远期信用证,而信用证的受益人实质为申请人的海外关联公司(通常位于亚洲主要贸易城市或中东地区国家)。境外受益人(即境内申请人的海外关联公司)在收到信用证后,通过各种途径提供虚假的开证所需要的各种单据,在国内银行信用证承兑后,在境外金融机构进行出口融资,再将融资获得的款项通过地下钱庄或转口贸易方式汇入境内公司。境内公司套取资金后将大部分资金进行房地产开发、股权投资等。此外,还有境内公司通过在银行滚动开出远期信用证,来支持其中长期的项目资金需求。在出口融资业务中也存在通过虚构产品价格,增大授信资金需求从而套取贷款的问题,也急需银行提高警惕,抓紧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六)解决中小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问题

贸易融资业务对银行控制风险,减少风险资本占用,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具有重要意义。随(下转49页)(上接41页)着各家银行纷纷开展贸易融资业务,贸易融资业务的市场规模和竞争日趋激烈。在实践中,中国中小商业缺乏贸易融资专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仍然把贸易融资业务定位在依附于公司业务的产品线条,业务主线不明确,流程环节多,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竞争力,也不能满足贸易融资专业化服务和时效性要求。

因此中小商业银行有必要先从学习借鉴国际银行的机构设置做起,成立自己的贸易融资的专业化机构,充分发挥其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中心、专业审查中心、产品定价中心、服务指导中心以及创新开发中心的职能,制定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目标、营销计划、产品创新和推广以及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打造自身的软实力,提升国际银行排名,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戴魁早.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研究[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2] 金哲松、李军.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与经济发展[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中国―东盟;贸易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6;F752.7;F2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自200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已经历经了13年。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东盟自贸区对美元的依赖降低,这意味着自贸区人民币的地位有所提升,这几年,人民币的汇率变动也比较大,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之后一步步升值,这对自贸区的发展和贸易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的。这也引起了许多学者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贸易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Chin-Hong等人[1](2008)(Evan et al. 2008)基于1970到2004年样本,对东盟5国汇率和贸易平衡进行协整检验,指出它们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接下来他们使用VAR模型用于检验短期的因果关系,他们发现只有印度尼西亚的汇率变动可以影响贸易平衡。杨羽,黄万阳(2011)[2](杨羽 & 黄万阳 2011)对人民币汇率和中国―东盟贸易的实证研究中,先是做单位根平稳性分析,之后做脉冲响应分析,验证了中国―东盟经济体出口贸易对人民币汇率的响应存在“奇异J曲线”效应。另外范祚军,陆晓琴(2013)[3](范祚军 & 陆晓琴 2013)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东盟的贸易效应实证检验一文中,在企业最优出口定价模型和行业出口定价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搭建汇率变动对中国―东盟贸易效应的理论模型。其结构表明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7国的贸易的影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三国的贸易影响符合“J曲线效应”。马丹,许少强(2005)[4](马丹 & 许少强 2005)考察了汇率变动对韩、泰马来和印尼四国出口的影响,发现印尼拟合效果不佳,泰国和韩国基本没有影响,马来西亚汇率贬值能促进其出口增长。曹阳,李剑武(2006)[5](曹阳 & 李剑武 2006)用1980~2004年的数据先建立AR―GARCH模型,之后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人民币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作了研究,发现汇率长期波动率增加,我国出口量会减少而进口量增加;短期汇率波动率增加对贸易的影响并不大。从已有文献来看,具体针对研究人民币汇率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的实证研究不是很多,本文也是在前面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一点变化,研究人民币汇率对东盟四国向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

本文假设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用stata13计量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四个国家按照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的顺序依次标号为1、2、3、4,在stata的数据里id也记为1、2、3、4。

东盟有十国,这里只选择了其中四个国家为例,这四国分别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

本文搜取了这四个国家2008~2014的数据,以月为跨度,主要有这几方面的数据: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各国对中国的进口额、各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各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各国的利率(以一年期贷款利率作为利率)以及人民币兑各国货币的汇率。以上数据分别用gdp,im,ex,cpi,r以及cre表示,数据均来源于Wind资讯。

本文用这四个家2008~2014年总共84个月的数据组成一个面板数据,然后分别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随机效应进行估计,研究人民币汇率对各国进出口中国贸易的影响。其中在固定效应模型中还加入时间和国别的虚拟变量,看是否存在时间和个体的效应。

之后,本文还会对四个国家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人民币兑各国汇率变动对各国各自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三、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根据本文假设: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四个国家对中国的进出口有影响。接下来设定这样一个多元回归模型,被解释变量为进口和出口即imij、exij,解释变量为人民币兑各国汇率即creij,另外增加控制变量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即gdpij、各国消费价格指数即cpiij以及各国汇率即rij。其中变量下标中的i表示时间,j表示国别,根据前文的设定,j取1、2、3、4,依次代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下面写出模型表达式为(分为进口和出口两个模型):

imij=a1+b1*gdpij+b2*cpiij+b3*rij+b4*creij+εij

exij=a2+b5*gdpij+b6*cpiij+b7*rij+b8*creij+uij

(二)回归分析

下面根据前面设定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首先研究人民币汇率对各国从中国进口贸易的影响,分别用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加入时间和个体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分别进行回归估计,得出以下结果,见表1:

从表2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普通最小二乘法和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是一样的,没有加入国别虚拟变量的固定效应和家人国别虚拟变量的固定效应回归结果一样,而加入时间变量的固定效应则和其他两种结果有差别,不包括时间虚拟变量的其他所有解释变量都显著。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各国进出口贸易是有显著影响的。作者原本预计在多个模型估计结果中,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会是最佳的,但从表2的结果来看,并非完全如此:带有时间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最好。这可能是因为本身数据的选取以月度为单位时间跨度,变量的变化可能不是很明显,所以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并不如预期那么好。其次,由于以月为单位时间跨度,7年84个月,84个单位时间其实还是比较长的,所以模型的时间效应会比较明显,这样就影响了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

不管是哪种模型,我们都可以看到cre的估计参数都是显著的,这说明人民币兑各国的汇率变动对各国对中国进口贸易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下面表2是人民币汇率对各国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2的大致情况与表1类似,但是表2与表1不同的是,有时间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中cre这个变量并不显著,可能因为时间效应太多太明显,所以该变量与表1相比不显著。这也说明出口和进口是有区别的,对比表1和表2可以发现,进口对于时间没有出口那么敏感,而且进口对汇率比出口更敏感。其实这也不难解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进口和出口本身对于汇率的敏感性就不一样,它们在时间的反应上也是不一样的。在曹阳,李剑武(2006)的研究中发现汇率长期波动率增加,我国出口量会减少而进口量增加;短期汇率波动率增加对贸易的影响并不大。相对于其他国家,这个结论也有可能是适用的。

下面是四个国家分别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回归分析,其虎归分析结果见表3:

在表3中,结果a、c、e、g分别代表人民币兑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四个国家的汇率变动对它们从中国进口贸易的影响的回归模型结果;b、d、f、h则分别代表人民币兑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四个国家的汇率变动对它们出口中国贸易的影响的回归模型结果。

从表4a中的结果可以看出,人民币兑泰铢汇率的变动对泰国从中国进口有显著的影响,且汇率增加1个单位,进口增加386.3个单位。另外泰国从中国进口还受泰国本身的国内生产总值还有利率的影响。而消费价格指数的参数估计并不显著。在出口方面,即表4b的结果,泰国出口中国与人民币兑泰铢的汇率关系似乎不大。且与消费价格指数和利率也并无多大关系,至于泰国国内生产总值有关。所以泰国中国对中国的出口中GDP才是影响的主要因素。且泰国GDP没增加1各单位,泰国对中国的出口增加0.0654个单位。

第二来看印度尼西亚的情况(表4c和d的回归结果)。与泰国类似的是,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的进口也受到人民币与卢比汇率变动的显著性影响,汇率增加1个单位,进口增加0.846个单位。而其出口并没有受到汇率的影响。又与泰国不同的是,印度尼西亚不管是对中国出口还是进口,都受到本国利率的显著性影响,且其对中国的出口还受到其消费价格指数的显著性影响。

第三来看马来西亚的情况(表4e和f的回归结果)。马来西亚对中国的进口受到模型所设所以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影响,但是其对中国的出口并不受人民币兑林吉特的的汇率变动影响,只受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变化的影响。

最后两列即g和h是关于菲律宾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菲律宾对中国的进口是受到其GDP,CPI,利率还有人民币兑菲律宾比索汇率的变动多种因素的显著性影响的。但是菲律宾对中国的出口并不受其GDP的影响,这与前面三个国家都是不一样的。菲律宾对中国的出口当然也不受汇率的影响,而只与CPI和利率有关。

以上结果与前面板分析的结果有重合的地方:汇率对进口有显著性影响,而出口和汇率不一定有关。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对一国的进出口的有显著性影响的,而进出口与消费r格指数和利率并不一定有关。

四、结语

四个国家对中国的进口都受到人民币兑各国货币汇率变动的显著性影响,四个国家对中国的进出口基本都受到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显著性影响,四个国家对中国的进出口或多或少地受到本国消费价格指数和利率的影响。我们在运用人民币汇率调节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是,也要注意东盟国家的贸易地位,扩大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额,这样也可以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同时,我们也要优化自身经济结构,增强双边贸易的结构互补。我国政府应该优化自身经济结构,按照动态比较利益原则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省级,提高资源转换效率,大力发展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资源从利益较低且没有竞争力的初级产业部门中及时撤出,增强中国―东盟成员国贸易结构互补。

参考文献:

[1]Evan, L., Chin-Hong, P., Sze-Wei, Y., Shazali Abu, M., 2008. Exchange rate and trade balance nexus in Asean-5. Labuan bulleti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finance 6, 19-37.

[2]杨羽,黄万阳.人民币汇率与中国-东盟经济体贸易的实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1:20-25.

[3]范祚军,陆晓琴,201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东盟的贸易效应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 164-176.

[4]马丹,许少强.汇率变动对东亚四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