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第1篇

(一)自然条件独特优越,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区有1.07亿亩耕地,10.2亿亩可利用草场,3.5亿亩森林,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6亩,是全国平均数的3.2倍,人均占有草场全国第一,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我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使我区农牧业的生态条件、作物与畜种分布、耕作和饲养制度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从西到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黄金奶源带、葡萄酒黄金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玉米黄金带等。由于我区生态类型多样,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等天然绿色生态环境以及每平方公里仅有人口20人,人口密度是南方部分省区的5%,是绿色食品大省黑龙江的25%,人流、物流少,空气污染轻,固化了人们对内蒙古农畜产品绿色优质的认同。

(二)产业基础扎实,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2012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505.7亿斤,进入全国前十强,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亿头只,连续8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全年肉类、牛奶、绒毛、禽蛋产量分别达到245.8万吨、910.2万吨、12.4万吨和54.5万吨。我区农牧业已具备了年产500亿斤粮食、25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13万吨绒毛、50万吨禽蛋和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每年可稳调出粮食250亿斤以上,调出牛奶500万吨、肉类150万吨。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等主要畜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12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到1849家,实现销售收入3017亿元,实现增加值908.4亿元;有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全区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万多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能力,农畜产品加工率达54.8%。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成为继煤炭、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

(三)流通渠道畅通,绿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我区生产加工的牛奶85%销往全国各地,马铃薯鲜薯的60%销往华北地区,马铃薯原种的90%销往华南地区,京津地区的优质小麦加工产品和优质牛羊肉产品的54%来自我区。截止目前,全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83个,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1764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44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43个,认证产品规模达到209.22万吨,年销售额达97.58亿元,通过农业部审核通过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6件。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45件。

二、我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和草原生态脆弱制约着农畜产品总量的增长

(二)以分散小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经营体制制约着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三)农牧业生产及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

(四)科技创新能力差,支撑能力不足

(五)流通体系不完善,品牌建设滞后

三、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对策

(一)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构建六大主导产业体系

现代农牧业是以保障农畜产品供给,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要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依托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本着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发挥优势的宗旨,巩固提高目前已在国内市场居领先地位的乳业和羊绒产业,扩张极具发展潜力且成长性好的肉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地区比较优势和鲜明地区特色的薯菜和饲草饲料产业。

(二)加强全产业链规划,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国发(2012)10号文件、内政发(2013)28号文件精神,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产品的自主研发,提高科技成果运用和转化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核心原料基地。通过与农牧民合作组织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建立原料供应基地,保证企业生产,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带动农牧民增收。

二是打造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目标。加大对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扶持力度。扩大销售区域。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农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加快现有农畜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大对生产环节中的种源生产、技术服务,加工环节中的新产品开发,销售环节中的冷链建设和品牌宣传等具有公共,以及投资大、回馈慢环节的支持力度。

四是制定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和金融企业进入农牧业产业化生产、降低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土地流转、金融信贷门槛的政策。

(三)加快绿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监管力度

把建立健全农畜产品标准体系是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保证农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确保农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的基础工作,提到企业、政府的重要日程。

要建立本地优势特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主导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加大对各级监管机构在机构建设、人员编制、质量安全追溯、检测经费等方面支持,保证有人干事,有手段把事干好。

(四)创新经营体制机制,着力破解现代农牧业发展瓶颈

目前小规模、粗放式、分散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是全产业链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最大制约因素,必须尽快破解这个瓶颈。

一是要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保障土地草场的承包经营权。

二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牧民意愿,引导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推行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

三是采取奖励补助、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种养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

四是完善产业链各节点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培育奶联社、肉联体等合作组织实体,推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让农牧民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带农增收的作用。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做好“绿”字文章,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二是做好“水”字文章,落实好“节水增粮”行动,全力推动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推动农牧业生产向水资源条件较好地区集中。

三是做好“土”字文章,实施耕地能力提升工程。

四是做好“圈”字文章,加快舍饲建设,发展建设型畜牧业。

五是做好“机”字文章,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

(六)加大科技创新,发挥好科技对农牧业生产的支撑作用

推进玉米、马铃薯、肉牛、肉羊、奶牛、草牧场保护建设、旱作农业等10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建设小麦、大豆、生猪等8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主导品种、主要技术,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

(七)转变政府扶持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农牧产业发展到现在,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阶段,小而散的投资扶持方式已严重不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要求,到了需要创新投资方式的关键时期。

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通过担保、贴息等方式,撬动银行资本,放大政府资金的规模效益,解决农牧业贷款难、利息高的问题。

二是鼓励地方设立农牧业投资公司、农牧业金融担保公司,为工商资本、金融资本进入第一产业提供平台。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第2篇

第一,加强观念引导。首先各级政府应深刻意识到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的迫切性,应在加强绿色农业区域生产总体规划、引导农民正确决策上多下功夫。其次,围绕绿色农产品的特点加强对公众的介绍和引导,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最后,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应对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或生产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从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继续搞好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宣传培训。

第二,加强绿色农业生产的组织、协调工作。具体来说,可由国家农业部主持,依据各省区自然、地理、资源条件及其决定的生产优势,对绿色农业制定带指导性的区域发展宏观规划;然后各省区、市县参照国家宏观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做出具有本区域特点的中长规划。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或农业部门,定期绿色农业产业政策,指出哪些生产是属于加强扶持及保护范围的,哪些生产是属于调整范围的,让广大农民群众心中有数,并以此为参考,做出理智正确的微观决策,将分散的生产经营,纳入符合国家农业发展的战略轨道。

第三,建立规范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构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应把握以下三关:一是生产基地选址关;二是种植过程无害化关;三是农产品残留毒物检测关。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认真研究市场和需求,在农作物、畜禽、水产的优质高效新品种选育上重点突破;二是要围绕新品种选育做好与之配套的良种良法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三是要围绕产后保鲜、贮运、加工、包装的各个增值增效生产环节开展相关的技术攻关;四是要围绕优质名牌产品抓好高新技术示范与普及培训工作;五是要积极地、有选择地引进名特优稀品种资源与相关技术、设备;六是要加强和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第四,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除了与其他产品共有的特点外,更有贮藏期短、对产品新鲜度要求高等特点,很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营销网络。对于出口产品,急需建立进、出口国相互承认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使其畅通无阻,以减少损失。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第3篇

要切实将绿色生产技术和理念应用到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中,对农业活动中的生产过程管理、水源利用、农业废物等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来讲包含两个方面,从农作物的生产来讲,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例如间作、混作、轮作、多样化种植等生产技术。此外还要加强农业管理中绿色生产的实施,例如在田间施肥中可以大面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法,充分利用农家肥以及有机肥料;在农业病虫害方面,运用先进的防治技术,避免毒性强、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从畜牧业的发展来讲,要将绿色概念应用到家畜家禽的饲养、疾病预防等方面,并将畜牧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相互提供所需养料,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流动。

(二)促进高效生产,实现低投入高回报

实行节约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高校稳定。实现生产经营体系的稳健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区域政府应充分发挥农业发展的管理职能,运用政策效力实现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市场构建和资源配置,对于土地流转、农村合作社以及其他的社会服务要进行严格的论证,通过将土地资源、资金、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集中到新型的农业生产领域内,实现产业向资本化和技术化的转变,并以此为契机,将区域内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以及经营过程进行有机的联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终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模式。

(三)健全服务体系,大力支撑农业发展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马牙蚕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青海湟源

中图分类号 F3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10-02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的要求,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1]。湟源县自2005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单位以来,依据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有关文件精神,在青海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的指导下,把绿色食品生产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从扩大基地规模、建立和完善基地生产管理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等方面入手,以“出口马牙蚕豆生产基地建设”、“全国农业标准化马牙蚕豆示范区建设”等项目为依托,认真开展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 基地创建概况

1.1 湟源县区域概况

湟源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湟水河上游,日月山东麓,境内太阳辐射强,平均海拔2 800 m,大气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属冷凉干燥型气候。全县的空气、土壤、水质环境良好,无大型的工矿企业,主要的土壤类型是黑钙土和栗钙土。当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发展无公害食品潜力巨大。湟源县是全国生态农业50个示范县之一、全国林业百佳县、农产品原料收购地、青海省蚕豆商品基地县。

1.2 马牙蚕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概况

湟源县具有悠久的蚕豆种植历史,马牙蚕豆是主要的农家品种。其籽粒含蛋白质25.6%、碳水化合物45.1%、脂肪1.2%。籽粒商品性好,表现为皮薄、粒大、籽粒饱满、无斑点及破碎、外皮完整、粒度均匀、无虫蛀、适口性好,达到出口一、二级标准,1997年被青海省商标事务所批准注册“马牙”牌商标。

自2003年以来,湟源县通过实施“湟源县出口马牙蚕豆科技示范基地”、“湟源县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湟源县蚕豆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等项目,在申中、大华、和平等7乡1镇建立马牙蚕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 333.33 hm2,每年进行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人数达5 000人;2005年在申中乡星泉村、韭菜沟村建立了马牙蚕豆有机栽培示范基地33.33 hm2,为生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探索有机农业栽培模式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自2007年起,在申中、和平、巴燕3个乡建立马牙蚕豆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33.33 hm2,开始马牙蚕豆有机食品认证。通过多年基地建设,制定并颁布《马牙蚕豆丰产栽培技术规程》《马牙蚕豆生产基地选择标准》《马牙蚕豆质量分级标准》,进一步规范马牙蚕豆生产,使马牙蚕豆生产有章可循;建立健全了湟源县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通过马牙蚕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使马牙蚕豆生产逐步走向绿色食品之路,增强马牙蚕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005年9月,马牙蚕豆在首届青海省优质农产品展示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2005年10月,马牙蚕豆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2007年湟源县通过全国首批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2009年湟源县申中、和平、巴燕3个乡333.33 hm2马牙蚕豆生产基地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保持认证。

2 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取得明显的成效:一是通过全面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控制,解决了长期影响当地生产的肥料、农药残留等问题,建立健全了标准体系、示范推广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出台的政策为保障,建立基地与企业的对接,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产和经营[2]。三是以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为实现标准化生产,选择有生产基础的蚕豆生产区进行试验示范。四是政府加大投入,龙头企业和社会投入相结合,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社会效益

创建工作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绿色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支撑能力;通过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实现绿色农业技术的快捷传播和广泛共享;创建工作对湟源乃至青海省高效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对青海省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全省绿色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3]。

2.2 经济效益

创建工作开展4年来,全县累计创建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基地9 333.33 hm2,推广以机械化点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生产技术1.33万公顷次,推广应用蚕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4项,使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平均产量达到3 555 kg/hm2,较前3年平均增产225 kg/hm2。

2.3 生态效益

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作物标准化生产体系,对培肥土壤、促进作物优质生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各生产环节管理,涉及生产投入、包装、储运、基地环境等方面内容,减轻一些生产要素的投入,促进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 主要做法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第5篇

 

生态农业经济是在农业再生产中生态和经济有效联系和相互结合。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先进行自然生产,然后在人们有目的的农业技术操作及各种农事活动中,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作用到农业生态系统中来,在相关技术的指导下,有效的将生态和经济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自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循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耕地资源短缺、资源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恶化及农产品污染等堵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需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业经济,走出一条与我国国情相适宜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这就需要们在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有效的解决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使用绿色肥料有效的改善土地的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利用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理念,能够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的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但相较于城市而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落后,农业生产技术低下,农业生产技术及生产工具相对落后。由于农业技术水平不足,从而对生态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在农产品转化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另外,当前农村技术人员缺失,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农业经济在发展上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生态农业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十分单一,而且部分地区由于受制于地理位置和传统种植方式的限制,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十分滞后,所占比重也可以忽略不计,存在着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就导致当前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的人数越来越少,多以老弱病残为主,这些人劳动素质普遍偏低,而且自身文化水平十分有限,信息闭塞,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我国生态农业起步较晚,再加之当前在生态农业发展中,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从管理、销售、价格体系、资金及技术等方面都需要加大扶持的力度,从而有效的摆脱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之路,加快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路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积极促进传统粮食作物向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共同发展的转变,重视农

 

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和享受惠农政策,结合当地资源条件调整生产布局,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各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心有所偏颇。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与气候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产业带,增强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因地制宜,在种植中要因优取胜,积极开发优质化的产品。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优势产业、特色农业,紧紧围绕特色资源的开发,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投入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所在。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其进行相关培训。第二,大量引进高科技人才,对农业进行有效指导。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先进的科技优势相结合,以科技为支撑,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不仅仅能提高农民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循环利用资源,是将废弃物转变为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污染物,防止资源浪费。也就是说,生态的整合效应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循环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既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政府积极建设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信息服务、质量监管、产品市场、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产品优质化的发展,拓宽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加大对农业的经济支持与技术扶持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环境。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有效的控制农业环境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加快推动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对农业环境保护进行监测,严格控制和治理乡镇企业污染及农业自身污染问题,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有效的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为农业打造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更好的推动生态农业的实现。

 

发展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业的重视程度,各地农业发展过程中也能够充分的结合自身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使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经济效益有效的结合起来。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更需要把握好当前的发展时机,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力度,更好的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