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六年级册科学

六年级册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年级册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六年级册科学

六年级册科学范文第1篇

1、教学建议:用足每一分钟,上好每一节课,坚定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目标的信心。纵观本册教材,有六个单元,共20课,应该说是科学课八册教材中内容比较多的了,再与以往第十二册自然相比,课时数也比较多。而再看这个学期是一个短学期,其中还包括五一长假以及学生的期中测试,而本册教材教学总课时则需要29~33课时,也就是说每一节科学课都得实打实地最大效率地提高教学效果。时间之短,密度之大,要求科学老师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价值。要求科学教师课前认真备课,认真和学生一起组织教学材料,精心地组织课堂上的每一个活动,活动要求少而精,任务要求小而实。少做或不做那些大而空的,泛泛而谈的活动。

2、科学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需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自己得有一桶水。新课程虽不必要求教师面面俱到,虽不必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的量,但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内涵对于教育学生来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科学课上尤其如此。对于本册教材中的《遗传与变异》、《进化》以及《神奇的能量》中的一些知识点,由于在老的人教版教材中涉及的不多或者说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所以我们的科学老师要加强这方面的阅读学习,不能依靠自己的老底子,须知不断学习的教师才会跟上形势的发展,科学教师绝不能在科学课堂上犯科学性的错误。我们可以一知不解,但不能将一知半解的东西教给学生。

3、相信学生,树立大活动观。在科学课程刚刚起步时,出于对科学的理解,学生不会做,往往由老师带着领着,于是我们称这一阶断为引导性探究。现在四年的科学课程学完了,如果我们还这样不放心,还是想手把手的搀着学生,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发展的步伐了。本册教材主要的是以教师的指导性探究为主,适当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树立一个大活动观。要求给学生大段的科学探究时间,要求提供给学生必要时的帮助,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要相信孩子们自己有能力去解决,要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本册“拓展与应用”的一个训练侧重点。

4、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对学生四年来的科学学习作一个评价。本学年江都市所有的科学课程都到了六年级,也就是江都市所有的小学生都进行了四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至于他们的学习效果到底如何,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会不会进行科学的思维,会不会把科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运用到他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去,有必要对学生四年来的科学素养作一个检测,一方面检验我们四年来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下面的教学积累一个数据资料及从中进行反思的依据。所以要做好评价工作,要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要做到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要做到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相结合,要做到定量评价到定性评价相结合,要做到片面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为学生四年来的学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江都市的四年科学课程的改革作一个阶段性的汇报。

(来源:文章屋网 )

六年级册科学范文第2篇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注意:卷面整洁、字迹清晰,共76个题。答案详见教材和教师用书。

1.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成长为朝气蓬勃的(

)。

2.

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中,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

)。

3.

)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

)开始,而男孩要稍晚一些。在这个时期我们的(

)、(

)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4.

一个人的(

)与(

)意味着他(她)将要更加自觉地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至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长量,男、女生分别达到了(

)厘米和(

)厘米,体重增长更为迅速,男、女生分别达到了(

)千克和(

)千克。

6.

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在注意个人卫生方面要(

)、(

)、(

)。

7.

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在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方面要注意(

)、(

)、(

)。

8.

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在加强体育锻炼方面,我们可以(

)、(

)、(

)。

9.

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

)。

10.

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

)。

11.

)和(

)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12.

谚语“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就是对(

)的生动描述。

13.

三叶草通常都有三片叶子,大概在10万株三叶草中,才有一株发生(

),从而长出四片叶子。

14.

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就是对(

)的生动描述。

15.

欧洲人相信四叶草的叶子中包含了人生想要的四样东西:(

)、(

)、(

)、(

)。商人们抓住了这一商机,以四叶草为主题,制成了(

)出售。

16.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

)。另一种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称为(

)。

17.

)是现代遗传学之父。

18.

)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他经过多年选育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2001年2月,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

用(

)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如用(

)照射种子。科研人员利用

)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

20.

第一块恐龙化石是(

)年被人们发现的,恐龙属于爬行动物。

21.

)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几百万年以前死亡生物的(

)或(

),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22.

)分布在不同的岩层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层比作一本书,那么(

)就是书页中的特殊文字。

23.

科学家们发现,许多化石所代表的生物在地球已经不存在了如:(

)、(

)、(

)。科学家们发现,现在一些生物与(

)很相似,变化不大。

24.

我们称为“活化石”如(

)、(

)、(

)、(

)。

25.

科学家通过对(

)的研究发现,(

)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而(

)、(

)和(

)则依次在越来越晚的地层中才出现。

26.

科学家发现,(

)和(

)身体某些部位的骨骼排列基本相同。

27.

)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在观察、研究大量动物的基础上,于1859年出版了(

)。达尔文的关于(

)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

28.

达尔文认为:①生物最初是由(

)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

)的祖先。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适应者生存下来,而(

)则被淘汰掉,这就是(

)。

③生物正是通过(

)、(

)和(

),从低级到(

),从简单到(

),种类由少到(

)地发展着、进化着。

29.

1850年左右,英国曼彻斯特城地区的黑色尺蠖蛾数量要比浅色的数量多,这是(

)的结果。

30.

)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祖先的化石。它们生活的时代为(

)的寒武纪。

31.

)对达尔文的经典进化学说提出了挑战。

32.

科学家在(

)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巨大古生物化石宝库。

33.

我们蓝色的地球是生物的(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

),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34.

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的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

)、(

)和(

)所必须的(

)、(

)、(

)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

)。

35.

一棵树可以成为(

)的栖息地。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之间会形成(

)关系或(

)关系。

36.

合作关系的生物有:(

)、(

)、(

)(

)、(

)。

37.

生物为了生存,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猎取食物,于是它们之间就形成了(

)关系。

38.

敌对关系的生物有:(

)、(

)、(

)。

39.

)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典型动物。它美丽的条纹引起了动物学家的研究兴趣。

40.

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的是(

)的“伙伴”,有的时(

)的“竞争者”。

41.

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

)的关系,这种关系像(

)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

)。

42.

食物链的源头在(

),终点是(

)。地球上有一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荣誉称号----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

)。

43.

分解者有(

)、(

)、(

)、(

)等。

44.

食物链上除了分解者以外,还有两类生物,即自己制造食物的(

),以其他生物为食的(

)。

45.

自然界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取食关系也很复杂,因此,生物之间就存在很多条食物链。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一张复杂的(

)。

46.

通过(

),就可以发现一种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47.

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

)、(

)及(

)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做(

)。

48.

自然界长期形成的(

)和(

)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49.

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行为有:(

)、(

)、(

)等。

50.

)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已有(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

)的野生动物和(

)的高等植物种类,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

),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

51.

保护生态平衡、珍惜动物的途径有(

)、(

)等。

52.

)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通过桑叶养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53.

能够使物体(

)或(

)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任何东西只要有(

)、(

)(

)、(

)、(

)、(

)或(

)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54.

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能以不同的方式被(

)和(

)。

55.

)可以使植物生长,(

)可以将水烧开,(

)可以使电灯发亮,(

)可以使我们的身体运动,(

)可以使纸片振动。

56.

如果没有(

),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57.

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从一种形式(

)成另一种形式。

58.

打开电视机,电能就转换成了(

)和(

);搓一搓手,动能就转换成了(

)和(

)。

59.

家中和工业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

)、(

)、(

)等矿物燃料,它们是(

),因此被称为(

);还有一些能源是(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它们被称为(

)。

60.

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总能量中,(

)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要经过(

)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这些(

)的消耗速度极快,并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61.

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

),面对日益枯竭的(

)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62.

)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来自(

)。

63.

)是人类的“能量之母”。无穷无尽的(

64.

不仅给了我们绿色植物,给了我们煤炭、石油和地球上的生命,而且将成为未来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65.

)的利用已经扩展到了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66.

几种有开发前景的的新能源:(

)、(

)、(

)。

67.

)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库。(

)就是在海水的涨落过程中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形成的巨大能量。人们因此称(

)为“蓝色的煤海”。

68.

)也叫原子能,它的巨大能量是从小小的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1000克铀核发生裂变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700吨标准煤。利用(

)发电的电厂叫核电站。

69.

)蕴藏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可以生长的有机物中,它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例如,沼气是由(

)转换的一种可燃气体,通常可以供农家用来烧饭、照明。

70.

)来自于地球内部,越往里面温度越高。在距地而20-50千米的地球深处,温度为200

℃-1000℃。地热发电是开发(

)的有效途径。

71.

我们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尽可能(

)到日常生活中去,(

)更多的现象,(

)更多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像滚雪球那样,知识(

),本领(

)。

72.

不要将(

)对着人。一旦(

)就停止实验。

73.

)是一种本领,能把学到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74.

张衡利用(

)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发明了地动仪。

75.

18世纪英国发明家瓦特根据(

)的原理,制造出了用途广泛的蒸汽机。

76.

六年级册科学范文第3篇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压碎方糖,加热方糖的实验,使学生经历猜想——验证——解释的过程。懂得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了解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会发生化学变化,又会发生物理变化。

(二)学会用压碎方糖,用蜡烛给方糖加热。

(三)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实证意识。

难点:观察加热方糖的过程,分析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方糖、蜡烛、火柴、盘子、记录单等。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导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两个有趣的小视频。(视频棉花糖和糖人)。生活中,糖有许多有趣的变化,我们今天用糖来进一步研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

(二)压碎方糖

1.

(PPT出示方糖两块、锤子、牛皮纸)你能用这些材料让方糖发生变化吗?我们可以怎么做呢?(预生:敲碎)方糖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我们怎么设计这个实验更科学?谁来说具体的步骤?

预生1:一块方糖不动,一块放糖敲碎,对比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生2:把方糖压碎,观察变化.(有补充吗?把方糖敲碎之前,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师:要先仔细观察整块的方糖,再观察敲碎的方糖,比较有什么变化。

4.

这个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预生:敲的时候小心手,注意安全(还有补充吗?)

温馨提示:(图)

师:把其中一块方糖包在牛皮纸里面,用榔头敲击,注意不要敲到手。敲击完成后,请马上把榔头交到讲台桌上的盒子里。

PPT出示记录单。(记录单中显示色块)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完成记录单的红色部分。除状态和颜色之外,我们还要从更多的方面去观察方糖,你们可以继续往下补充。

分组实验,记录变化。

5.交流:实验中发生哪些变化?

预生样本:方形,大;压碎后

形变小 分散 颗粒(板书)(其他还有补充吗?)

师:我们在刚才的实验中观察到了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又观察到颜色、状态和气味没有变化。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和“有明显变化”同样重要。

师:把方糖压碎后有新物质产生了吗?(总结板书:无新物质产生。)

(三)加热方糖(板书:加热)

过渡:(出示PPT材料:调羹、方糖粉末、蜡烛、火柴。)老师再增加蜡烛、调羹和火柴,我们还能让方糖小颗粒继续变化吗?

1.这个实验我们怎么操作?谁来说一下具体步骤?

预生:把方糖颗粒分成两份,一部分留样对比,取一部分方糖粉末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方糖的变化。(怎样更科学?)

2.预测一下:加热方糖小颗粒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预生:会熔化.....(都行)

3.

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预生:1.注意安全.....

4.

加热到什么程度结束比较合适?(所以当加热到没有明显变化为止。)

5.

(PPT出示温馨提示)老师还有几条温馨提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注意:1.取少量方糖碎屑放调羹中间(PPT演示倒少量方糖粉末加热。拍摄图片)

2.外焰加热

3.小心烫手

4.加热到没有明显变化为止

5.多种感官观察

出示记录单,师:要仔细观察加热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全部记录下来,记录在加热后的变化。

6.

师:请来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

7.分组实验,边观察边完成记录单

整理材料,补充完整记录单

8.班级交流:

(1)实验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他组相互补充)

我们先来交流第一栏(一栏一栏描述,自行询问补充)

生:原来是固体,后来熔化变液体了(师: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形:固---液-------------固;

色:白---无——焦黄------黑;(原来是白色,直接就变成黄色了吗?)

气味:无---------香—---—焦

有气泡

软硬

硬---软--------------硬

(板书:如上)

(2)

勺中黑色的物质还是不是方糖?你的理由是什么?

预生:形、色、气味都与样本不同了。

预生2:有气泡产生(两个学生回答)

小结:勺子里黑色的固体物质,经科学家反复验证它已不是方糖,而是加热中产生的新物质。

(板书:

产生了新物质)

(四)对比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我们来看黑板,你有什么发现?

预生:压碎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加热的变化有新的物质产生。

2.小结: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只改变了它的大小、状态、形状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科学上把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

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得物质,科学上把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五)拓展延伸

1.那方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吗?

预生:无反应(师:指板书,这个过程中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预生:一开始的熔化是物理变化。(你是怎样判断的?)

预生:因为方糖从固态变成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预生:我认为颜色发生了变化,已经产生新物质了,所以是化学变化。

师:那现在我们有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方糖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我们来重复刚才的实验再次观察这个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演示实验3分钟)

实验步骤:加热到糖变成透明液体,未出现黄色。冷却,凝固,敲碎,与原来的白糖小颗粒比较,有什么发现?

得出:我们发现在这个变化中糖还是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是物理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总是伴随着物理变化。

2.

加热时点燃的蜡烛又属于什么变化?

得出:蜡油

固体——液体

属于物理变化;

烛芯

发光发热等

属于化学变化。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

刚上课时,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糖变成了棉花糖和小糖人,这两个过程中,糖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预:变成棉花糖是物理变化,糖还是糖,颜色还是白色的;而小糖人是化学变化,它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敲碎

加热

方形、大---变小、颗粒----

形:固---液--糊---固

色:白——无——黄——褐---黑

味:无——香---焦

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方糖变化实验记录单

第组

观察内容

压碎前

压碎后

六年级册科学范文第4篇

The Snowman

二、课型

故事课

三、教学背景分析

>> 六年级习作训练七:第七单元写作指导 S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四年级第七册《蒲公英的梦》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八单元自测题 闽教版小学英语第七册 Unit 8 Lesson 15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 六年级习作训练三:第三单元写作指导 六年级(下)第三、四单元学习能力自测 六年级下册 苏教版第三单元习作:读后感 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第三单元习作:我的理想 六年级(下)第三、四单元学习能力自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Mother’s Day”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品社《节日万花筒》教学设计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青花》说课设计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四单元测试卷 新课标冀版美术教材七年级十三册 第三课 用线条表现 第一课时 关于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歌曲欣赏和演唱中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歌曲内容还为故事的讲授搭建了桥梁。

3.课前预习作业展示,复习词汇及句型winter clothes, I have a carrot for its nose . I think it’s wonderful.等。

学生两人一组拿着课前做好的纸质雪人在讲台前介绍。其他同学评价。

例:S1&S2: This is our snowman. We have a carrot for its nose. We have buttons for its eyes and mouth. We have sticks for its arms. I think it’s wonderful. I think it’s beautiful and cold.

老师问学生:What can your snowman do? Can it talk (jump, skate)? 学生生成答案,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的展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一开课就引导学生建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建构他们个性化的故事背景图式。读后活动中学生要用自制雪人手偶表演故事,因此这个活动还为故事表演做好了准备。

(二)Presentation

1. Pre-reading (2 minutes)

教师出示故事中的第一幅图picture 1(如图所示),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T: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picture?

学生答案可能为S1: What’s the boy’s name? What’s for the snowman’s nose(eyes/arm)? What can the snowman do?如果学生的问题不全,教师补充。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回答。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图片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预测的阅读策略,为阅读故事做好铺垫。

2. While-reading (21 minutes)

(1)学习故事中图1和图2内容 (7 minutes)

①观看故事视频,检验预测。

教师播放图1和图2部分flash视频。学生带着对图片提出的问题观看故事视频,观看后回答问题,检验预测并修正预测。

S1: The boy’s name is John.

S2: The snowman’s nose is a carrot. It’s arms are sticks.

S3:The snowman can talk.

②深入阅读,发展阅读策略。

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仔细阅读pic1&pic2内容,找出John做了什么使snowman开口说话,发展学生的寻读策略。

学生默读pic1&pic2内容,回答问题。

S1: John put his hat on the snowman. Then the snowman could talk.

③利用snowman手偶,角色表演图1和图2部分。

a.教师用多媒体中的小仙女为学生制作的雪人帽子赋予魔力(如图加音效)。

b.学生使用手中的雪人手偶和神奇的帽子两人一组练习表演pic1&pic2中的故事内容。然后在讲台前进行小组展示,其它学生对小组展示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神奇的雪人帽子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小仙女的魔法力量增加了趣味性,使学生享受阅读和表演的乐趣,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这种兴趣的力量降低了角色表演的难度,成为学生挑战自我的内驱力。

(2)学习故事中图3和图4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预测,为继续阅读铺垫。

小组表演完后,表演内容的最后一句话是雪人说“What a cold, snowy day! Wonderful! What do you want to do?”教师接着这句话追问,过渡到图3图4故事的学习。T: What did the snowman want to do? Could the snowman do it? 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预测。

②快速阅读,发展略读策略。

学生阅读pic3&pic4故事内容,迅速找出(1)中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S1: The snowman wants to skate. S2: Yes, he could.

③观看故事视频,模仿跟读。

教师播放图3和图4部分flash视频。学生跟读故事视频。观看后回答问题。

T: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S1: John put his skates under the snowman.

④直观教具,助推表演。

教师发给学生纸质溜冰鞋。学生两人一组利用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练习表演,图3和图4部分。小组展示表演。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略读策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应设计学生体验,实践、参与、探究与合作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因此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卡片等直观教具,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了脚手架,有助于学生复述和表演故事。

(3)学习故事中图5和图6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寻读,表演

图4中雪人说“Can we skate always?”教师追问过渡到图5图6故事的学习。问学生“Can they skate always? Why?”学生推测答案。教师问T: Then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学生推测答案。

②学生阅读图5、图6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1)中问题答案。

S1: Spring is coming. It’s too warm. There is rain, there is wind, but there is no snow and ice, and no snowmen.

S2: John put the snowman into the refrigerator.

③观看视频,跟读

④两人一组,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寻读技能的培养,形成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3. Post-reading (10 minutes)

(1)练习、巩固所学故事内容

学生完整地观看故事视频。学生有感情地跟读故事。然后分6人一组,进行角色朗读故事。

(2)角色朗读或复述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通过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进行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活动展示形式。角色朗读奖励两颗星(2分)。复述故事奖励四颗星(4分)。

【设计意图】

孩子们乐于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语气。帽子的实物在扮演中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表演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在故事生动的情境中自然地生成英语语言输出。活动分为角色朗读和复述两个展示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改写故事结尾

①观看 “The snowman (1982)”故事视频片段,视频网址如下:

http:///v_show/id_XNjk5NTc1NzY=.htm截取雪人变活和融化消失片段。

②学生根据所看视频片段或自己的想象改写故事结尾。

【设计意图】

在读完故事后,发挥学生想象力,以视频“The snowman (1982)”故事的结尾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对故事的学习有所拓展和延伸。学生尝试写故事结尾也把读、写技能有机结合。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Class closing (1 minute)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寓意。教师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故事或复述故事。

六年级册科学范文第5篇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通过一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也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实验准备:长吸管、中吸管、短吸管共30根、回形针若干,剪刀一把。

教师自己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三角形、活动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哈尔滨塔吊倒塌四死一伤新闻,从此四个家庭,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失去了孝顺的儿子,温柔贤惠的妻子失去了疼爱她的丈夫,聪明可爱的儿子失去了亲爱的爸爸;从此四个家庭,失去了精神经济的支柱啊!

2、用课件塔吊公司的招聘广告引出课题(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发生,我公司招聘塔吊设计人员,应聘者将按要求现场设计制作一个塔吊,承受力强者将被录用,待遇面谈。)今天我们选取塔吊的一部分来加固。在科学里,像塔吊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板书:做框架

二、体验探究。

(一)、加固正方体框架

1、设计加固正方体框架。

么提高框架结构的承重能力,我们选取塔吊的一部分来做,加固一个正方体的框架,看看他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怎样做呢?小组讨论,画出草图,制做正方体框架。

指导要点:回形针与吸管的连接方法。

2、测试正方体框架承重能力。

3、分析承重差别的原因。

(1)比较承重最强和最弱的两个框架外观有什么不同,它们与承重强弱有何联系。

出示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我们观察,把手放在上面,他们分别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容易变形?

在做这个对比实验时,我们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使用力不能过大,力气要一样大)

板书:

三角形

稳定

四边形

不稳定

(2)为什么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呢?我们把力作用在三角形上面,力又是怎样传递的呢?小组讨论。

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三角形顶端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如果没有底边这根杆子,两条斜杆有什么变化?(向外扩),而底边杆子则可以将向外扩的两条斜杆紧紧拉住。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顶端受压力时,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拉力,起到拉的作用。

当三角形的两条斜杆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又会怎么样呢?谁能结合老师的演示来进行解释呢?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两边斜杆受压力向内挤,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推力,起到推的作用。

三角形正是通过三边互相之间的推和拉的作用保持它的稳定性。

(二)、改进设计,再比赛加固正方体框架。

1、明白任务:

(1)你有办法让你组的正方体框架更坚固呢?

(2)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让正方体框架能承受12本书以上的重量。

(3)比赛要有规则,我们来制订一下比赛规则。(预设:承重相同,材料越少越好。材料相同,承重越多越好。)

2、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用铅笔和尺在记录纸上画出草图。

3、制作调整。

(1)完成设计后,学生凭设计图纸分组制作。

(2)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好的小组,提醒其进一步修正。

4、评价总结。

(1)抽几个小组展示交流加固方案、测试承重、分析优点。

(2)比较这么多成功的框架,你们觉得哪个小组最好?为什么?

5、为什么加了斜杆后四边形框架就稳定了?(预设:一条斜杆把四边形框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框架,而三角形框架是稳定。)斜杆有什么作用?

板书:斜杆(推、拉)

稳定

三、总结拓展。

1、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框架搭成的物品或建筑吗?课件出示有关框架结构的物品或建筑,帮住学生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

2、谁能解释这些大型建筑或设施上为什么都采用了三角形框架?除了结构稳定外,框架结构还有什么好处?(节省材料、减轻自身重量)

3、小结:框架结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建筑上运用很广。课外再去找找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框架结构。

板书:

做框架

三角形

稳定

斜杆(推、拉)

四边形

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