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维方式;中医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34-01

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我们所观察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 这里“探索问题的方法”指的就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着医学研究的角度和视野,支配着医学研究的思路,制约着研究方向,内在性的决定着研究成果的性质和水平,对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先导作用[1]。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医学对自身思维方式的认识才逐步明确,从定性的角度来看是系统论的,从发展水平来看是朴素的,尚未达到现代系统论思维方式的水平。中医学朴素的系统论思想,是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的认识和驾驭,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它的六个基本原理(非加和原理、元整体原理、功能性原理、有机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中,下面就从中医系统论的六个基本原理认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1非加和原理

该原理是从只存在于“人”的整体层次,不能分解为机体的各部分的内容或其相加和角度出发,来解释精气神、阴阳、藏象、经络、“证”等内容。

2元整体原理

该原理指出中西医学具有不同的整体观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西医学是“合整体观”,中医学是“元整体观”,即西医认为“部分”是产生决定“整体”的原因,而中医认为“部分”是由“整体”产生和决定的;西医重视“部分”,而中医重视“整体”。 如下图所示:

整体(果)产生、决定反作用部分(因)整体(因)产生、决定反作用部分(果)

[西医学“合整体观”][中医学“元整体观”]

3功能性原理

该原理指出中医学注重功能性病变,重视阴阳失调、气机失调和正邪相争;相对而言,西医较为重视器质性病变,重视局部的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

4有机性原理

该原理又称联系性原理。该原理认为中医学是“关系中心论”,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关系”(阴平阳秘)正常,疾病的本质是“关系”(阴平阳秘)不正常。

5有序性原理

该原理指出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有如下特征:①人的机体的稳定是高有序度上的稳定。②人的机体的有序稳定是靠耗散物质、能量建立和维持的。③人的机体的有序稳定在热力学上是非平衡的。该原理的重点在于正确认识到“阴平阳秘”不等于“阴阳平衡”:人体阴阳的运动变化反映着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和转化。①在热力学上,阴、阳的任何一方,其自身都不能是平衡的。“阴平”是“阴藏精”过程流的最佳,“阳秘”是“阳化气”过程流的最佳,都是远离平衡的。②阴与阳之间的关系更是不能平衡的。阴与阳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和转化,形成“互根、互用、互生、互化”的相互关系,这些都是以阴与阳之间的非平衡为前提的。另外,“阴平阳秘”作为人身的健康态,它不只是“稳定”,更重要的是“有序”,且“稳态”是其外在表现,“有序”是其内在本质。故“阴平阳秘”是阴阳统一体的“非平衡有序稳态”。“阴平阳秘”这一最佳状态的“失调”有两种基本情况:①“失稳”但不“失序”。此时阴阳运化能力仍强,有序度没有改变,故虽有偏离但“阴阳自和必自愈”,往往不药而愈。②“失序”必致“失稳”。这是“失调”的较重状态,此时阴阳的运化能力失常,机体有序度下降,进一步恶化会发展到“阴阳离绝”,这种“失调”必须通过调理和治疗才能恢复正常。

6自主性原理

该原理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阴阳自和必自愈”。“阴阳自和必自愈”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原文58条指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可见,“阴阳自和”是机体所固有的调节阴阳的消长、平衡,以及进行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能力及过程。“阴阳自和”是“必自愈”的前提条件[2]。“自”不表示“自身”而意为“理当”、“自然”。《说文》:“和,相应也。”五声和而后悦耳,五味和而后适口,故“和”是适合,和谐,是恰到好处之意。和,是治疗的目的。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本身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复,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自愈”趋向。从《伤寒论》中的自愈证来看,都是以“阴阳自和”为前提的[3]。“阴阳自和”论的要害不在“和”,而在“自”。它所解决的已不是什么健康态的问题,而是阴平阳秘这种有序稳态的健康态是怎样形成的问题。它的回答是,阴平阳秘这种“和”的健康态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控制作用形成,而是由阴阳本身的内在矛盾运动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是“自和”,不是“他和”。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并非人体被动地被损伤的结果,而是自主性地反映过程。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中心环节是依靠、调动、发挥机体固有的抗病祛病的机制和能力,治病的本质并非“治愈”,而是“自愈”。

人的机体是通过自我复制、自我更新、自我调节组织起来的“自组织”系统,人是靠机体固有的调节能力进行自主性调节。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中医学指出的“阴阳自和必自愈”与现代的诸多理论精巧吻合:《从现代系统理论探讨张仲景“阴阳自和”观》一文从“物理统一场论”和“现代非线性系统理论”来解释“阴阳自和”[4]。《“阴阳自和必自愈”新解》一文对“阴阳自和必自愈”的解释是“顺势疗法”,即不直接针对病因和病灶产生特异性的治疗作用,而是作为外加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作用于机体的“中介”或“气化”过程,推动机体的自组织,即顺势调节,因势利导。并指出阴阳自和在时间方向上不可逆[5]。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揭示出,一切自然系统都存在着自组织机制和过程,即在自然条件下,自己走向有序化,并建立和保持有序稳定。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耗散导致有序”,协同学指出“协同导致有序”,超循环理论指出“超循环导致有序”,这些理论均揭示了自然系统普遍的存在着自组织机制,它像“一支看不见的手”,能把环境提供的条件有选择的进行利用,组织为系统自身,提高系统的有序度,保持特定的有序稳定状态。

经过20多年的挖掘总结研究,发现中医学系统论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是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的认识和驾驭,形成科研和临床诊治中的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根据已有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是:非加和观、元整体观、功能观、联系观、有序观、自主观。现代系统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在中医学里已经以朴素的形式体现出来,印证了中医学的思维是朴素的系统论思想之说。

参考文献

[1]祝士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

[2]梁华龙.伤寒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4.

[3]纪立金.伤寒析变[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

[4]张敬文.从现代系统理论探讨张仲景“阴阳自和”观[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5):34-36.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系统科学 城市管理与规划 系统分析 系统规划 功能模拟

1 引言

步入20世纪,中国的经济转型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全面发展,预计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0%。一方面,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意味着中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城市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经济空间都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系统的复杂化程度以及内部的矛盾也逐渐增强。因此,传统的城市管理与规划的理念、办法和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市场机制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从事城市管理与规划的政府管理人员与学者们要更新观念、改良方法,用系统科学去发现、思考、研究和解决城市管理与规划中出现的新问题。

2 城市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2.1 系统和系统科学

目前,国内外对系统的定义很多,其中相对简洁且认可度高的定义是,“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的主要特点有:(1)由若干要素组成;(2)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3)其结构决定了整体的特定功能;(4)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系统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从分析综合的统一性出发,研究影响和改变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的一般途径。

2.2 城市的系统性研究与其特征

城市的系统性是研究城市管理与规划的系统性的基础。从浩瀚无际的宇宙,到分子、原子,均可称之为系统。城市当然也是一个由复杂交错的各种成分组成的系统,其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基本特征。

通过对城市定义的理解,可以发现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有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城市是一个灰色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复合,硬系统与软系统相复合的特点;其次,城市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既系统本身与系统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再次,城市是极为复杂的,包括众多元素的社会复杂巨系统。最后,城市是动态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至大,从简入繁,从单一到综合。这些特点,显示出城市系统既存在空间层面的转移,有包含时间轴的演化,贯穿于城市系统的始终。

3 系统科学在城市管理与规划中的应用

对城市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将系统科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城市系统的管理与规划中。主要的城市系统分析的方法有三种: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规划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3.1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为确定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效用,而对系统各种要素过程和关系进行考察的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系统分析方法是作为城市总体研究方法出现的,它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始终把城市看作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把城市整体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2)为城市在“协调、合理”的原则下,寻求最优的发展道路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可能性。唯有从城市整体出发的系统分析方法有可能把握那些最能反映城市问题特征的变量或参数,从而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前提下找出一条最佳发展道路。

在目前条件下,系统方法在城市研究中还主要用来进行一些宏观领域的分析和宏观政策的评价,定量化的水平还有待大力提高。系统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有效使用程度,仍然是摆在城市问题专家和系统方法专家面前的一大问题。

3.2 系统规划方法

系统规划方法主要有PER方法、PDCA方法。PER方法是指科学研究计划的选择修定方法。PER是计划(Plan)、选择(Elect)、修定(Revise)三个英文的简称。运用PER方法时,按以下步骤进行:(1)按照系统方法的原则,通过系统分析,了解全部工程要素和关系的逻辑顺序,制定初步方案和计划,计划可有几套以供选择;(2)根据工程顺序列出明细表,通过计算分析。画出工作计划的网络图,找出“关键线路”;(3)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根据网络图的“关键线路”筛选方案,确定最佳方案;(4)执行计划或方案。在使用PER方法的执行方案过程中,为不断完善和提高,通常用“PDCA计划循环法”(PDCA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ek)、总结处理(Action))。

3.3 功能模拟方法

所谓功能模拟法,是指在暂不考虑系统内部组成要素及结构的条件下,运用模型来再现原型功能的方法。城市系统模拟的基本特征是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把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加以模仿、简化与抽象。

常用的模拟分析方法是“列昂节夫”的投人―产出模型,及其扩充模型-SAM(社会核算矩阵)。在系统动力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德国科学家维斯特(Vester))和赫斯勒(Hester))博士70年代末提出了“灵敏度模型”,它适用于城市生态系统关系的模拟与调控。

4 结语

从我国规划理论的建设来看,目前正处于理性规划的阶段,也与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相符合。并以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城市规划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管理者与研究学者由来以久的使命感,从而才能使规划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综如.系统科学方法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5(1):15-16.

[2]张帆,朱嵘.基于 Mcloughlin 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管理研究[ J] .上海城市规划,2005(4): 13-17.

[3]王磊,董磊,吴伟.基于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 41-42.

[4]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7-0058-01

李约瑟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思想和哲学传统在许多方面都比基督教徒的世界观更与现代科学合拍。”在数十年中人们对欧洲以外的伟大文明古国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科学技术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现代科学家们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认定,中国传统方式与现代科学一致性的分析。本文列举几个和中医有关的系统工程的常规问题和大家讨论。

1 就现代医学比较而言,中医更符合将来的“系统医学”模式

十八、十九世纪的机器医学模式到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科学家恩格尔为代表的“生物医学模式”都未能完善“系统医学’,模式,当今吵得沸沸热热的全科医学模式中心理问题、障碍、疾病边缘、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等等都有局限性。中医学虽然朴素但大巧若拙更符合将来的“系统医学”模式。从系统论来说人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矛盾就是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故“人”和“健康与疾病”就成了医学模式中必须对应的要素。中医学在《内经》中就指出心理活动称之为“心”或“神”,并提出了神的活动是经过“五神”和“五志”表现出来的。《内经》又指出了“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以成为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立而终矣”等等“形神相即”的思想,这种心身统一的思想,贯穿在中医的方方面面,非常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的“21世纪的医学模式,不应该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为医学模式主要研究方向”相统一。可见中医比现代医学更符合系统医学模式。

2 中医学包含着大量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更好体现了中医系统化的特点

控制论就是以机器模拟人的功能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门学科与近代系统论有紧密的联系。包括生命所有过程的中医学几乎包含着控制论的所有原理。因为黑箱原理许多书上都有论述,本文把另外一些最实用自控原理和中医的对应列举一下。(1)正负反馈原理:根据第一次调节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此信息和第一次的偏离来重新调整和决定新的调节,使整个系统接近目标值。中医治疗中广泛应用这种方法如一个发热的病人,中医在做出诊断后先按寒热真假来治疗。假设中医在先按真寒假热证来治疗之后,发现此病^病情加重说明开出的方子与病人状况不接近,则他就可能按别的思路来治疗之。(2)“快速通过非直线区”和“迟缓区”是中医和系统工程广泛接触的一大方面。通俗地说在人体这个系统中往往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且很不稳定,病人尽可能离开危险的时间,药效尽可能大是医生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中医学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治疗腹痛时所用的泻心汤就是“快速通过非直线区”,而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的选择就是“快速通过迟缓区”实际上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里从桂枝汤到栀子豉汤的化裁无不和这个思想有关。此外,积分控制,模糊控制,最佳控制,系统采样控制,微分控制,各种变换控制无不和中医各方面有着联系。

3 中医学有一个科学的时空过程,这是系统论中不可少的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摘 要] 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过程中各要素的协同合作。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分析了从协同论视角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进行培养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提出了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策略。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协同分析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协同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6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68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00- 02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00- 02

1 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1 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对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是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信息素养的高低。因此,需要从高校的现状着手,探索和实践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对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是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信息素养的高低。因此,需要从高校的现状着手,探索和实践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信息主体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独立寻找、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能。信息素养是信息主体所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信息意识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前提;信息知识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保障;信息能力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核心;信息道德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的准则。∫话闳衔畔⑺匮侵感畔⒅魈逶擞靡蜒Ч闹抖懒⒀罢摇⒒袢 ⒓庸ず屠眯畔治龊徒饩鍪导饰侍獾男畔⒓寄堋P畔⑺匮切畔⒅魈逅弑傅男畔⒁馐丁⑿畔⒅丁⑿畔⒛芰Α⑿畔⒌赖滤钩傻挠谢濉P畔⒁馐妒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那疤幔恍畔⒅妒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谋U希恍畔⒛芰κ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暮诵模恍畔⒌赖率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醯淖荚颉

2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育现状分析

2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育现状分析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鼓励自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引导人们主动去观察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概念,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内容应注重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知识的应用,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鼓励自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引导人们主动去观察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概念,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内容应注重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知识的应用,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与课程,并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但从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审视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主要呈现为:大部分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料等专题讲座,承担着信息素养培养重任的文献检索课往往缺少专业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只侧重对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并不注重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历史短、发展快,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很薄弱,这就要求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进行改革。

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与课程,并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但从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审视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主要呈现为:大部分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料等专题讲座,承担着信息素养培养重任的文献检索课往往缺少专业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只侧重对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并不注重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历史短、发展快,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很薄弱,这就要求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进行改革。

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3.1 协同学简介

3.1 协同学简介

协同学,是前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原理。哈肯发现:有序结构的出现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的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有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能否协同。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当外控制变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子系统通过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使系统由无规则混乱状态转变为宏观有序状态。这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被称为协同过程。

协同学,是前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原理。哈肯发现:有序结构的出现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的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有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能否协同。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当外控制变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子系统通过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使系统由无规则混乱状态转变为宏观有序状态。这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被称为协同过程。

3.2 从协同学视角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研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3.2 从协同学视角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研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内部要产生协同效应或是说系统内部要使各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产生自组织的协同合作,必须具有3个基本条件:① 系统是开放的;② 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要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③ 系统中普遍存在涨落。只有具备以上3个条件的系统,才属于协同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协同学基本原理才会在该系统中运用和体现,从而产生系统效应。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内部要产生协同效应或是说系统内部要使各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产生自组织的协同合作,必须具有3个基本条件:① 系统是开放的;② 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要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③ 系统中普遍存在涨落。只有具备以上3个条件的系统,才属于协同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协同学基本原理才会在该系统中运用和体现,从而产生系统效应。

协同理论既处理非平衡相变,也处理平衡相变,具有极其广泛的普适性,因此强调系统思维、协同效应的协同理论可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思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在由信息化学习环境、校园信息资源、图书馆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研究平台、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涉及人员、物质、资金、制度、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与系统的优化与否紧密相关,这为协同奠定了基础。协同原理运用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可行性,并充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协同理论既处理非平衡相变,也处理平衡相变,具有极其广泛的普适性,因此强调系统思维、协同效应的协同理论可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思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在由信息化学习环境、校园信息资源、图书馆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研究平台、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涉及人员、物质、资金、制度、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与系统的优化与否紧密相关,这为协同奠定了基础。协同原理运用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可行性,并充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框架及策略

3.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框架及策略

基于协同理论,本文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如图1所示。

基于协同理论,本文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如图1所示。

(1) 管理协同。管理协同需要校领导的高度认同和足够的支持,同时需要教师、图书馆员、计算机中心、教务处等部门的配合;学校的预算和经费运用需要重新调整;需要建立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等。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相关管理方法或制度,并实施制度化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链条上的成员(如教师、图书馆员、学生等)与整体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准则,从而营造良好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文化氛围。

(1) 管理协同。管理协同需要校领导的高度认同和足够的支持,同时需要教师、图书馆员、计算机中心、教务处等部门的配合;学校的预算和经费运用需要重新调整;需要建立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等。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相关管理方法或制度,并实施制度化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链条上的成员(如教师、图书馆员、学生等)与整体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准则,从而营造良好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文化氛围。

(2) 资源协同。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界限,重新整合学校人才、物力、财力及知识资源,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拓宽网络发展区域,改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构建通畅的信息资源平台尤其重要。

(2) 资源协同。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界限,重新整合学校人才、物力、财力及知识资源,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拓宽网络发展区域,改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构建通畅的信息资源平台尤其重要。

(3) 知识技能协同。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具有较好的知识技能互补性,便于更好地启发创新思维。

(3) 知识技能协同。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具有较好的知识技能互补性,便于更好地启发创新思维。

(4) 教学协同。协同教学就是两人以上所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合作、协同,借由彼此的专业所长,优势互补,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4) 教学协同。协同教学就是两人以上所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合作、协同,借由彼此的专业所长,优势互补,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常见的协同教学模式有:

常见的协同教学模式有:

(1) 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1)。协同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有限,关键是能够养成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者是学生提出问题,在同学之间引起讨论并引发教师的思考。通过这种探究知识的方式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的教学需求:教师与学生为了回答问题都必须关注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一旦对问题达成一致,就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调,促进教学系统的和谐。程,其实就是一个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一旦对问题达成一致,就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调,促进教学系统的和谐。

(2) 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2)。主要有全员模式和支持模式两种模式。全员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成绩评定负责,这是最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支持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协同合作,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轮流授课,负责不同的课程主题,并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2) 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2)。主要有全员模式和支持模式两种模式。全员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成绩评定负责,这是最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支持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协同合作,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轮流授课,负责不同的课程主题,并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3) 图书馆员与教师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3),图书馆员和教师随时保持联系,定期协商课程相关问题。多数情况下,教师是“主角”,负责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图书馆员更多的是做“幕后”工作;如果课程需要,图书馆员也可以是“主角”, 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承担辅助教学的责任。同时,教师和图书馆员又是“学习者”,图书馆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感性,教师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提高教学能力,熟悉学生的优劣势和兴趣爱好。此外,图书馆员和教师要职责分明,合作并不抹杀分工,同时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相互推诿指责。

(3) 图书馆员与教师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3),图书馆员和教师随时保持联系,定期协商课程相关问题。多数情况下,教师是“主角”,负责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图书馆员更多的是做“幕后”工作;如果课程需要,图书馆员也可以是“主角”, 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承担辅助教学的责任。同时,教师和图书馆员又是“学习者”,图书馆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感性,教师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提高教学能力,熟悉学生的优劣势和兴趣爱好。此外,图书馆员和教师要职责分明,合作并不抹杀分工,同时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相互推诿指责。

(4) 图书馆员与学生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4)。图书馆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从文献检索课中学到的信息技能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参考咨询与情报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协同合作。

(4) 图书馆员与学生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4)。图书馆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从文献检索课中学到的信息技能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参考咨询与情报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协同合作。

(5) 协同学习(如图1中的标示5)。协同学习是指学生以群体形式为获得个人与群体的习得成果而进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协同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建构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由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相对于个体学习,协同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协同学习的基本原理为“深度互动,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多场协调”。协同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动地相互利用信息,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同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而能够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5) 协同学习(如图1中的标示5)。协同学习是指学生以群体形式为获得个人与群体的习得成果而进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协同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建构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由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相对于个体学习,协同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协同学习的基本原理为“深度互动,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多场协调”。协同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动地相互利用信息,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同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而能够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4 结 语

4 结 语

综上所述,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多种因素的集成,如果这些因素不是团结协作而是相互牵制、相互抵消,形成内耗,那么即使拥有出色的生源、先进的硬件平台、充足的资金保障等,也不可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多种因素的集成,如果这些因素不是团结协作而是相互牵制、相互抵消,形成内耗,那么即使拥有出色的生源、先进的硬件平台、充足的资金保障等,也不可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亚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9(6):45-47.

[1] 徐亚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9(6):45-47.

[2] 施叶丽. UTA 辅助下专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24-27.

[2] 施叶丽. UTA 辅助下专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24-27.

[3] 马新蕾,周凤飞,杨志刚,等. 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J]. 图书馆论坛,2008,28(1):53-56.

[3] 马新蕾,周凤飞,杨志刚,等. 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J]. 图书馆论坛,2008,28(1):53-56.

[4] 吴红晶.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8.

[4] 吴红晶.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8.

[5] 刘丽娟. 论协同理论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的可行性[J]. 当代教育论坛,2008(5).

[5] 刘丽娟. 论协同理论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的可行性[J]. 当代教育论坛,2008(5).

[6] 方蓉. 论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移植[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2):17-18.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1学习多种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提高教学能力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主要有下面几种基本模式:

1.1讲授模式:

它属于传统模式,突出都是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的基本程序是:

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它是当前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模式.解放后广泛推行的前苏联凯洛夫五环节教学,即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也属于这个模式.多年以来,在这个基本模式下,为了探索动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变革,演变出一些新的形式,正在被广泛运用.

1.2发现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为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不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经常在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教学,基本程序是:

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但是相对来说教学进度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教学模式整体或部分地在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1.3自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地创造了多种自学模式,它的基本程序是:

布置提纲——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自评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对语言的阅读、理解、交流、运用能力.对于阅读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自学模式十分有利.

1.4掌握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当前,不少地区使用的目标教学模式属于此类,基本程序是:

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目标和评价,注重把教学过程分解,有利于加强基础,防止分化,在师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适应性更强.

属于基本教学模式的,还有结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和注重学生合作突出讨论的教学模式,这里不一一介绍.这些基本的教学模式反映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多年来数学教学富足经验和教改的结晶.对它们的学习和研究,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可以看到,当前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多数是由上述基本教学模式,,多数是由上述基本教学模式交叉或变形组合而成的.抓住对基本教学模式的学习,就可以更加深刻和主动地理解和学习其它教学模式.

2综合、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模式来说也是这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当也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重要的是针对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

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然,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要从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比如,在一章教学中,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可以动用发现模式;同时选定几节便于学生阅读;讨论的内容,可安排用自学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般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模式,以便保证教学进度.这样在一章教学中,几种教学模式分别发挥了它们的优势,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效益.

再如,在一册的教学来看,,也可选定内容比较适合结构教学模式的章节.比如平面几何“四边形”等内容,采用结构教学模式,贯彻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体系,对于开阔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是有益的.但如果每章教学人武部采用这种模式,不仅教学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再如,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更多的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熟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吸收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创新,逐渐形成

自己的教学风格.

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实际,吸收几种教学模式的特点,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比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知识引用阶段采用发现模式,例题教学时采用讲授模式,小结时运用自学模式.当然,这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断发展的,一般来说,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比如发现模式比掌握模式在认知水平上要求更高.我们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相应地不断变化,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向高层次发展.另外,从引导学生参与程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来看,采用的教学模式也要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体现“教学是为了发展”这一规律.比如,在较高层次的教学模式中,可以更多地体现知识结构特征,突出讨论交流的形式.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发展地造反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

3了解发展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开拓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从教学改革的方向出发,当前发展中学数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3.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先哲孔子所强调的,但当前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仍是教学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尤其是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关键.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3.2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有序、反馈三个基本原理指导组织教学过程.

一方面要从整体效益和结构考虑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反馈和矫正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教学系统的开放与发展,把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发展上来.

3.3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重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中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注重学法指导,突出从“学”的视角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无疑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