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ISO9001标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1

一、前言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由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大基本要素构成。而现代企业所遵循的“防范风险、稳健经营”原则与ISO9001标准“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简要论述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与ISO异同及应用ISO9001标准在构建企业内控体系方面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对ISO质量体系在现代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的有效衔接应用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以供同仁参考。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与ISO异同对比分析

ISO9001明确要求企业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要符合PDCA循环,内部控制框架对此没有要求,但是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框架中隐含PDCA循环的思想。通过风险分析来确认企业业务流程中的风险关键点,进而针对可能出现、危及企业正常运作的风险制订预防措施(Plan),然后实施相应的控制活动(Do)把业务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设立专职的内审部门对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其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发现并上报现行制度中的不足和缺陷(Check),从而改善制度中的问题,修补制度漏洞(Action)。ISO9001强调文件控制过程和记录控制过程的规范化,以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制度信息,保证质量管理相关信息能在企业内部各级部门之间顺利传递。在ISO9001体系中,内部沟通要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在 COSO报告中,企业文化要素作为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意识控制、观念控制等“软控制”融入传统的硬性制度控制中去,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促进作用。ISO9001规定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有六个核心控制程序必须形成文件:1)文件控制程序,确保体系有效策划及运行实施;2)记录控制程序,提供体系运行的证据,同时为培训及纠正预防持续改进提供材料;3)内部审查程序,检查体系运行有效性、符合性;4)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是确保对不合格有效控制,避免再发生的实施措施;5)纠正措施,为出现的问题提供临时解决办法。6)预防措施,修补漏洞,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而内部控制的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内部控制致力于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因此提供了多方面的控制措施以满足不同管理需要。如果把产品质量控制细化为内部控制的一个子目标,会计系统控制可以为质量记录控制提供平台,结合绩效考评控制可以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更有效的实施。

三、ISO9001标准在构建企业内控体系方面的局限性

目前ISO9001标准虽然浓缩了管理经验,融合了当今诸多优秀的管理方法,在内控体系建设上被诸多现代企业所采用,但同其它任何先进的管理工具一样,ISO9001标准也有其自身局限性。一是ISO9001标准的形式可能会导致内控制度失去灵活性和弹性,这就决定了不同管理水平的企业运用ISO9001标准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文件化的内控体系虽然规章分明,但其灵活性也随着其严格的监督、履行而降低,及时的完善有时要经过严格的过程,变得难以与时俱进;二是由于ISO9001标准本身没有量化的指标可以衡量,其认证也就没有统一的指标依据。所以,利用其建立的内控体系有效性不能够立刻识别出来,通常需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显现;三是ISO9001标准内容较抽象,对许多企业人员来说较晦涩,企业要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利用ISO9001标准建立有效、适宜的内控体系存在一定困难。目前,我国许多现代企业是聘请认证咨询公司帮助企业完成内控体系的构建。

四、ISO质量体系在现代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的有效衔接

企业横向和纵向的经营行为都是通过计划、执行和监控这一基本过程进行的。“嵌入式”控制对企业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有直接影响,并支持企业的质量管理措施。通过建立“嵌入式”内部控制,可以节约制度建设的成本,减少控制制度的反应时滞。建立内部控制“嵌入”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成立推动执行委员会。质量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整合,必须由各部门主管与相关人员共同进行讨论与投入才能成功。推动执行委员会主要任务除了负责会议召集外,还包括企业流程分析、整合程序制订、进度报告、追踪,及整合后的执行检讨。

2.整合制度文件。质量管理体系对所有书面文件有统一要求,其标准化的精神可应用于两套制度的整合。在流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编写制度文件,使内部控制的制度文件与ISO9001:2008 的文件层次相兼容。已有作业但没有文件或原有文件内容重复、交叉的,应借助体系整合的机会加以补充修订。

3.搭建沟通与交流平台。企业对整合后的制度体系应进行系统管理,并搭建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让全体员工能迅速检索适当的文件,按照文件的要求正确执行。

4.整合与执行内部稽核。虽然已经整合为单一管理制度,但由于稽核内容不同,要求稽核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一样。从事质量管理稽核工作的人员对财务或会计面不熟悉,而内部控制稽核人员对于质量管理标准下的流程及要求不了解。因此可以对原来质量管理稽核人员进行培训,使之发展成为具有两种内部稽核专长的人员,妥善分配其熟悉的查核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和ISO质量体系,都是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强化监督、完善自我等活动,不断促进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良好的内部控制和ISO质量体系有利于企业股东的利益;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有利于保障债权人、职工、客户等的利益;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在新经济时代,只有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内部控制制度和ISO质量体系,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英)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2001《金融风险管理手册》(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公共管理学科是在不断克服“身份危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100多年的公共管理发展史使其呈现出学术繁荣与多元格局,这与公共管理思想流派的争锋有很大关系。本文从不同思想流派着手分析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明晰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在逻辑,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 流派

    流派归类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

    (一)公共管理原则导向的流派

    White(1926)的《公共行政学导论》和Willoughby(1927)的《公共行政学原则》使公共行政学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着指导行政现象的科学原则;Max Weber(1978)的《论官僚制度》探讨了现代组织原则与规范,发明了层级制。Gulick、Urwick(1937)等人的《行政科学论文集》,深入探讨了法约尔管理过程与管理原则。

    首先为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与技术,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科学研究及组织工作。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Taylor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管理理论的科学性。Taylor(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并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类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注,从而成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其次为行政管理学派,该学派从管理实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论和规则,作为管理者的行为准则。Henri Fayol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的研究领域。Gulick对行政功能和组织的规范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原则与行政七职能理论。James D. Mooney提出了组织四大原则,即协调原则、层级链原则、职能原则和职员原则,结合组织与原则分析。

    最后为官僚制度学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论的产生与其历史时代有着直接的联系。Weber的官僚模型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对人类行使权威的最理性工具。

    (二)公共管理“理性”质疑的流派

    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理论受到了挑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组织视为机械形式,把人当机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组织结构和法律、法规的遵守。这是传统公共行政学不可推脱的缺点。理性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对;二是认为行政原则本身存在逻辑矛盾。John M.Gaus(1950)在《公共行政》精辟地论述了当时的情形:“现时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也就是政治学理论”。这把原本认为政治与行政分离的传统理论又纠缠在一起。

    社会系统学派从系统、整体性等社会学观点来研究管理,摆脱了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缺陷,并试图改造传统的权威概念、创造出一种协调合作精神。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Mary P Follett(1937)最早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行政管理过程中人的问题,他通过对群体的心理因素的考察来分析作为民主群体基础的“协商一致”机制的性质。

    理性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Simon(1988)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管理研究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既丰富了管理学的思想,也揭示了管理的本质特点。理性决策模式提供了分析决策问题基本思路,同时也强调“理性”是指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利益的理性。

    (三)公共管理多元化扩散流派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客观上造就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拓宽了管理思维,也促进了管理现代化,更是给行政科学注入了新血液。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科学成为了一门融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也就从纯理论转型到结合应用的研究。

    系统论认为任何组织都同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拓展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公共管理对于公共性的理解也从官僚制度和政府机构发展转变为注重公共利益,即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注重组织工作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力,政府被置身于社会外部大系统中,公共管理从制度定义发展为规范定义和组织定义。

    系统管理学派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各种系统的运动规律并据此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其代表人物有L.V Bertalanffy、Talcott Parsons和James E. Rosenzwig等。其核心观点是不同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一个变量的细微变化可能引起其他变量的重大变化。这种非线性关系增加了人们对组织认识的复杂性。受系统理论的影响,任何组织都被视为相互关系之中,任何变量都可能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行政组织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持续地与环境产生互动,并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处于动态均衡状态。

    行政生态学派,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各种环境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最早提出行政生态的学者是哈佛大学教授John M. Gaus。其追随者Fred W. Riggs10余年后提出了行政生态类型的发展连续体。行政生态学借用“结构-功能”方法来分析行政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公共管理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使其摆脱了那种抽象地讨论行政原则的纯理论作风,用生态观点来考察行政是正确的认识路径。

    (四)公共管理价值重塑流派

    历史与科学的局限性导致了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迷信于管理的技术手段,而抹煞了人性存在的意义、价值、自由等内涵,也导致了公共管理学的价值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Dwight Waldo等为首的新公共行政学派,除了致力于民主行政的推动,还大力提倡社会正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这也就突破了科学实证主义的限制,走向了人文精神与价值的复兴之路。

    Waldo(1971)在《走向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的序言中指出,“新公共行政学产生于‘事态严峻、情势紧急’时代”,它的产生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主要观点在于:第一,由单纯的法理或制度性研究方法向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转变;第二,抛弃“政治-行政”二分法,把政治或政策与行政看成是政府管理中的连续或交融过程,开始重视政府管理中的政策问题研究;第三,公共管理学由以效率研究为核心转向更关注公平、责任和伦理等行政民主性价值取向的研究。

    Gary Wamsley的《黑堡宣言》发表,奠定了黑堡学派的政府再造的独特观点。其强调,行政价值的重塑与社会变迁的推动都需要由“集体持有的价值、认知、态度以及行为等”改变,行政人员与官僚体系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行政绩效。

    (五)公共管理思路创新流派

    任何思想流派的发生,除了寻找之身的历史、传统等渊源之外,时代的风云际会也可能成为其产生发展的土壤。公共选择学派、新公共管理学、新公共服务、治理学派等学派的出现与不断探索,极大丰富了公共行政学的内容和方法论。

    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学的理论用于非市场的决策之中,它认为国家机关亦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参与利益的竞逐。公共选择学派以个人自由主义为基础,关注个人利益,将人类社会分割为两个市场: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受自生自发秩序的制约。该学派对于公共行政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扩大公众参与;最大化行政职能分权化;简化行政程序与层级节制;彻底将公共行政经济化,并进行可行性评估,而不是以“公共物品”或社会公正为衡量基础;对于公共部门的扩张、行政裁量以及公共组织的目的进行严格的控制;削弱公共部门的领导角色,将其界定为专家或技术人员。

    20世纪70年代末期,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受到公共政策学科范式和企业管理学科范式的影响而在新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形成。它更重视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定理分析。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采用经济学理论和私人部门管理方法,创立一个新的公共管理的知识框架。如:更加关注绩效-激励的行政模式,建立绩效导向型的制度、结构与管理等行政原则;建立了关于政府设计和行政改革的国际对话和比较机制;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其他先进概念框架的综合与启发性使用。

    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和现实求解,主要是针对新公共管理的缺失而提出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指出,一味的放任政府治理走向市场化与竞争化将导致公共利益与公民尊严的丧失,并试图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工具来弥补这种趋势所造成的恶果。它提出通过由公民与政府双方的共同治理来提高治理的质量,并带给社会更高的收益,这些都体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进步。

    意义及启示

    公共管理流派纷争,其主线主要集中在下面三部分:

    (一)政治与行政

    公共机构的任务,即政策的制定必须由政治家来完成;而行政者则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措施,即所谓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尽管有学者对于政治与行政是否能分离表示怀疑,但二分法使得人们可以撇开政治条件与政治因素来把握行政的实质与意义,促成了对政治与行政边界的认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部门改革发展使得政治与行政的边界日益模糊,主要是因为公共部门采用了众多的组织形式,政治势力日益渗入行政领域。政治与行政界限的模糊导致责任处于游离状态,使得传统的政治价值难以追寻,并产生了许多问题。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管理;非理性因素

学校的管理者在对20世纪80年代掀起“理性主义”为基石的科学管理理论运用的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由此,人们把视角转向其相反的方向――非理性主义。

所谓理性,阿马泰亚・森 (Amartya Sen)将其定义为:在确定性情况下,强调内在的一致性。我国学者刘世铨认为:理性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描述性的用词,它所描述的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或称思维工具。而非理性则是精神活动中的正当现象,并不是洪水猛兽,并不可惧可怕。因此他将“非理性”定义为:指主观精神世界中与理性相对的范畴,是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要包括意志、本能、直觉、无意识的力量。人际间的磨擦、碰撞、调节、竞争、合作,很多也属于非理性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了解了非理性主义管理理论主要的观点: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 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应当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 行为标准等因素的长期培育,从而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

1 理性主义管理理论与体育教师管理现状

1.1管理现状概述

现在学校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定量评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的积极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不少的学校管理者只重视学校管理中的理性因素,只相信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计划方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进而人为地漠视非理性及其非理性教育,因而学校管理的效能也大打折扣。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除了理性、科学之外,还有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在发挥作用。

我国教育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有了质的飞跃。教师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对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追求个性化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其具体的现象表现是,教师越来越难以控制。从学校的管理结果看,理性的管理只能解决“不可这样做”, 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学校教育和管理围饶科学的目的而忽略了非理性及其教育、管理,在管理目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暴露了许多局限性。这种管理的现状显然是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的。

l.2 目前体育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的管理者们对体育教师的管理依据,是以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学校体育工作指导纲要为依据,并根据上级教育、体育部门关于体育工作的要求、规定和学校工作计划对体育教师实行系统管理,这种管理体现了规范化和理性化。但是,经过二十几年教育改革,在上述的管理模式下,我们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实际地位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并没有提高、我们体育教师的待遇与其他文化课相比是较低的、我们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在所在学校的教师中也是最缓慢的一族,而我们的教育方针“三育”并举依然震耳欲聋。另外,对体育教师学科特点,比如工作环境、时间、教师年龄等, 大部分学校管理者的认识是不足的。因此,在这样表面理性化的管理氛围中,很难想象要大部分体育教师长期乐于奉献,满怀激情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工作结果看,体育教师是“我做了工作”,而并非“我要更好地工作”。

2 体育教师管理中非理性因素作用透视

正是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运用理性理论管理体育教师,取得的效果没有想象中的好。学校管理者经过认真地思考、摸索,把思维转向了相反的方向,即非理性管理。

2.1 直觉

直觉,是指思维者对介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思维过程没有感知。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 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但对体育教师管理中,从学校管理者培养运用直觉思维的必要性来看,笔者认为直觉思维以下的三个特点:简约性、创造性、自信力, 将具启发性。

2.1.l 简约性

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做出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地触及到事物的“本质”。根据体育教师学科特点、性格特点,简约性管理思维更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2.1.2 创造性

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管理者都是过去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重逻辑思维,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是思维的大手笔。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2.1.3 自信力

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师的管理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其二是来自管理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认职责的重要作用,但笔者的观点是,魅力更多来自管理本身。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相比其它的物资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2.1.4 个案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可以凭直觉抓住思维的“闪光点”,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如直觉在体育教科研中的作用就非常显著,直觉可以判断什么是好的、新的和重要的课题。有了好的教科研直觉,我们在听了一个报告后或观摩一堂体育课后,在头脑中可能会产出一个想法或问题,在实验中观察到一个新现象,我们便立即抓住这个现象或问题,这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体育教科研往往是通过直觉抓着新现象、新问题,然后通过详细的研究将现象升华为一种理论,一种规律,再将新理论传授给其他体育教师,他们再创造出新的知识。

再比如对于体育教师业余训练的评价问题,很多学校领导往往也是凭直觉在做判断。因为学校学生体育业余训练通常在非工作时间,训练的场所又比较复杂,工作检查有一定难度。通常做法是挑选几个天气条件和环境不同的时间点去抽查训练工作。当你在天气条件比较差或一个比较特殊的时间出现在训练场上时,你面前的体育教师和训练学生那一刻的精神面貌会给你一个答案,而这种直觉往往就是准确的评价。

2.2 本能

人的本能是怎么来的?与生俱来的不叫本能,那叫生存技能。本能是靠长期的培养和重复而来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是不由自主的,是发自本能的,而不是我们刻意的。一个习惯方式在我们身上的产生,一个习惯方式在我们身上的消亡,是本能与外界交互的过程,而不是理性与外界交互的过程。不是我们的理性想要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不想要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消失。这由人的本能在起作用,本能具有选择性,它会选择人的有效的行为。但这是要有一个过程的,由试探,到反复,到固化。人们身上之所以有某些行为,是人的本能实践的结果。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有效的、是能让人感受到快乐,所以人的本能就采纳了它。

目前,对我国体育教师的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是,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教师也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身份,但教师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管理者的身份。

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真正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对体育教师以及他们的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必须经过了解,试探,反复,固化,到基本熟悉掌握的程度,这也即是人行为本能的形成过程。从目前体育教师的现状来看,我们的管理者对体育教师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认识是不够的。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体育教师占学校管理层人数的比例很低;二是学校管理者,特别是学校校长主观上努力不够。我们希望学校管理者主观上能努力去认识他们的体育教师以及其所从事的工作。只有这样,学校管理者才能实现从认识到理解,到行为本能的过程,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非理性世界理解人比最好的想法更重要。

2.3 环境和氛围

2.3.1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非理性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在以权力与 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中,体育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 是被动的服从,难于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非理性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体育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在学校管理中,关心、爱护体育教师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教师的尊重。体育教师大部分性格比较直率,好胜,坚强,“讲义气”。因此,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只要充分尊重体育教师,那么“士为知己者死”在体育教师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领导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和为他人尊重相互的。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体育教师的人格、尊重体育教师的工作、尊重体育教师的合理需要。

2.3.2 塑造崇尚体育锻炼,生机勃勃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有机的整体,作为这个整体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体育氛围, 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氛围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是校园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氛围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老师参与为主体,以运动动作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 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表象内容,也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体育的道德观、体育的行为风尚。而这些也都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学校校园体育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体育文化资源,要从整体上把握校园体育氛围建设的规律,积极探索适合学校特点、满足素质教育需要的校园体育氛围建设途径与方法。

3 小结

对学校体育教师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正值各类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之际,要求体育教师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因此管理难度也随之更大;另外当今体育教师追求个性发展的愿望和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烈,非理性管理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是,非理性管理也有其局限性。它在管理中注重人性的因素,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科学管理的倾向。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师的管理中,应该将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结合起来。可以说,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的相互融合,是今后我国学校管理者值得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

[1]刘世娃,等.理性非理性[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7

[2]陈小野.潜在的逻辑:非理性思维形式的理性本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

[3]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

[4]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6]萧宗六著.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范文第4篇

一、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物业的价值不但取决于座落位置、建筑结构、空间布局和室内外装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配备设备的品质性能、系统结构和运行状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竞争机制的引入,物业对现代化设备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事实上,设备管理几乎涉及到物业管理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归纳其功效与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系到声誉和生存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社会声誉乃至生存有着重要意义。物业设施一直处于良好状态,人们能安心方便地生活和工作,企业被认可,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竞争力得以加强,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反之,如果一些设备经常处于性能不良或停机待修状态,直接影响整个物业的功能发挥,降低物业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声誉。甚至无法再取得人们的承认,丢掉市场,丧失生存的根本条件。

(二)关系到服务的成本和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

设备管理对服务成本的影响,除了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外,还有设备的投资效果、停工损失、维修费用、能源和材料消耗等。

加强维护保养,能有效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检修周期,节省维修费用和减少停工损失。

树立经济运行的意识,注意节约运行中的能耗费用、操作费用,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来减少日常机物料的使用量,杜绝“跑、冒、滴、漏”等缺陷,以减少相关费用开支,使设备一直处于最佳、最经济的运行状态。

随着现代化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普遍使用,设备所占资金在固定资产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显然,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设法提高资金的合理利用程度,而设备管理的科学化无疑是关键。具体说,就是取决于设备经济管理的一系列环节是否达到最佳水平。

(三)关系到技术安全和环境保护

若设备的可靠性低,管理不善,在运行中发生意外,不仅破坏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同时也使国家和企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家庭带来不幸。

若设备陈旧落后,排放有害物质或噪声超标,就会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和生物的生存,成为社会公害。

因此,保证安全生产,消除环境污染,有效地预防设备和人身事故及社会公害,是现代设备管理的重要课题。

物业管理企业的迅猛发展,物业建设中的科技含量在迅速上升,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物业管理企业竞争致胜的关键筹码。为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而先进的设备管理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根本保证。

二、设备管理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良好的设备管理要做到:

(一)建立先进的设备管理体制

1、按物业管理企业的规模、考虑用设备的数量、复杂程度和设备集中程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检修人员的技术力量和组织形式,结合企业的特性、功能及工作特点(运行班次、有无假日)等各种因素、实事求是地设置设备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力求理顺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体现先进性。

2、设备管理负责人必须熟悉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条例;必须熟悉设备的技术理论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

3、加强设备管理体系的人员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培训,对操作人员实行使用维护培训,对检修人员实行技能培训,并把各项培训工作列入设备管理工作计划中。

(二)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

规范的物业管理企业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备管理岗位责任制度。

2、设备基础资料管理制度。

3、设备运行和维护保养制度。

4、设备检修制度。

5、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6、培训教育制度。

7、特殊设备管理及应急制度。

8、各类机房、变配电房的出入登记制度等。

(三)做好设备管理的基础资料工作

基础资料工作是设备管理工作的根本依据,基础资料必须正确齐全。利用现代手段,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使基础资料电子化、网络化,活化其作用。

设备的基础资料包括:

1、设备的原始档案:

①基本技术参数和设备价格;②质量合格证书;

③使用安装说明书;④验收资料;⑤安装调试及验收记录;⑥出厂、安装、使用的日期。

2、设备卡片及设备台帐。

设备卡片将所有设备按系统或部门、场所编号。一台设备有一张设备卡片,设备卡片上登记设备的编号、名称、规格型号、基本技术参数、设备价格、制造厂商、使用部门、安装场所、使用日期等。

按编号将设备卡片汇集进行统一登记,形成一本企业的设备台帐,从而反映全部设备的基本情况,给设备管理工作提供方便。

3、设备技术登记簿

设备从一开始到报废的全过程。包括计算、设计、制造、采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报废,均应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每台设备建立一本设备技术登记簿,它是设备的档案材料。设备技术登录簿中有:

①设备概况:即设备台帐上的资料;②设计参数和条件、技术标准及简图;③设备运行状况;④备品配件;⑤设备维护保养和检修情况;⑥设备大中修记录(包括时间、费用、人员);⑦卡;⑧设备事故记录;⑨更新改造及移装记录;⑩报废记录。

设备技术登录应及时准确齐全,应反映该台设备的真实情况,用于指导实际工作。

4、设备系统资料。

物业设备都是组成系统才发挥作用的。例如中央空调系统由冷水机组、冷却泵、冷冻泵、空调末端设备、冷却塔、管道、阀门、电控设备及监控调节装置等一系列设备组成,任何一种设备或传导设施发生故障,系统都不能正常制冷。

因此,除了设备单机资料的管理之外,对系统的资料管理也必须加以重视。系统的资料包括:

①竣工图:在施工时原则上应该按施工图施工,但在实际施工时往往会碰到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变动,把变动的地方在施工图上随时表注或记录下来,尤其是管道及阀门安装的规格、位置、标高及走向等。如果在施工时没有把变动的地方表注或记录下来,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施工结束,把施工中变动的地方全部用图重新表示出来,这样的图纸符合实际情况,这就是竣工图。竣工图应由资料室及管理设备部门保管。

②系统图:竣工图是整个物业或整个层面的布置图,在竣工图上各类管线密密麻麻,纵横交错,非常复杂,不熟悉的人员一时也很难查阅清楚,系统图就是把各系统分割成若干子系统(也称分系统),子系统中可以用文字对系统的结构原理、运作过程及一些重要部件的具置等作比较详细的说明,表示方法灵活直观、图文并茂、使人一目了然,可以很快解决问题。系统图也是对员工培训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参考教材。

(四)设备管理目标

管好、用好、修好、改造好现有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及完好率,这是设备管理的根本目标。设备的使用维护及检修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设备技术性能的发挥、使用寿命的长短,固然同设备的先天条件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的后天条件,即设备管理的好坏。如果一台设备能正确使用,精心维护保养,定期检查修理,就能保持设备的完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相反,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降低设备的有效利用率,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严重时还会引起设备事故,造成设备的损坏或报废。

1、设备的有效利用率:

根据统计,设备事故大多是由于操作使用不当而造成的。由于操作使用不当,没有正确的维护保养,设备必然容易陈旧老化,设备的故障及检修也逐步趋向频繁,花费在排除故障及计划外检修(抢修)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设备有效工作时间越来越少,设备停机或无效工作时间来越多,势必会大大降低设备的有效利用率。但是不能任意削减必要的维护保养时间来提高有效利用率,也不能任意加大设备的运载能力,使设备长时期超负荷运行,这样“拼设备”势必加剧设备的损坏直至报废。

2、设备的完好率:

设备的完好与否是通过检查来评定的。行业的不同、企业的不同,评定的标准也不同。一般的完好标准为:

①零部件完整齐全、符合质量要求及安全要求;

②设备运转正常、性能良好、功能达到规定要求;

③设备技术资料及运转记录齐全;④设备整洁,无跑冒滴漏现象;

⑤防冻、保温、防腐等措施完整有效。

评定为不完好的设备,应针对问题进行整改,经过维护、维修,消除不完好因素,升级为完好设备。

如果经过维修,仍无法达到完好的设备,应该加以改造或者报废处理,不能使其长期处于不完好状态。

(五)加强培训教育工作,做到专业管理同全员管理相结合

越是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越应注意对员工的培训、教育。

专职设备管理人员应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及管理业务水平的人才。但是单纯依靠少数专职设备管理人员来管好企业的所有设备是不可能的,还应该发动企业全体员工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共同用好管好所管辖区域内的所有设备。因此,对操作使用设备的人员要加以培训教育,要求操作使用人员懂设备的用途、结构、原理、技术性能、使用要点、维护方法、故障的排除及报告等基本知识,教育大家正确使用设备、爱护设备。最后应该做到操作人员会检修设备、维修人员会操作设备,并要求只有取得了国家考核颁布的技术资格等级证书的人员才能上岗,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实现设备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

(一)现代化设备带来的新问题

现代化设备在各类物业管理企业的大量使用,使物业管理企业在服务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给设备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1、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可以获得高效率和高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故障损失大、磨损腐蚀加快、严重污染环境和能源资源消耗大等。

2、设备的投资和使用维护费用大量增加,迫切要求注重设备与设备管理的经济效果。

3、现代化设备技术综合性强,全过程环节多,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必须进行系统管理,确保服务体系的优化运转。

4、使用现代化设备,岗位分工较细,经常是单工序操作,设备结构复杂,人的感官能力难以适应。因此,要求加强人机关系的研究,以保证人与设备的协调。

(二)传统设备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面对使用现代化设备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维修型设备管理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1、传统设备的大量工作集中在维修阶段,而较少注意设备全过程的管理。设备维修的目的是为保障服务的单一设备修复,本质是静态管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只能是“复制古董”。因此,不能适应对现代化设备进行系统管理的要求。

2、传统设备管理不能保证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制造与使用分家,前半生管理与后半生管理脱节。因此,不利于有效解决使用现代化设备所带来的新问题。

3、传统设备管理在技术、经济、组织三者关系方面,侧重技术管理,忽视经济管理,同时对组织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4、传统设备管理仍然停留在单纯配角服务的阶段。在企业转变为以经营为中心的情况下,不能为贯彻企业的经营方针目标及时提供技术、经济保证。

5、传统设备管理只注重设备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参加,没有把同设备有关的部门、人员组织协调起来,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由于传统设备管理存在局限性,它己不能适应和满足在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形势下,管理好现代化设备的客观要求。

四、设备管理的内容

(一)设备管理的范围

设备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都处于运动状态,分别表现为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两种状态。设备的物质运动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物理的和化学的作用而产生磨损、疲劳、腐蚀和老化等性能劣化,因而需要修复、改造和更换,甚至报废处理。设备的价值运动是指设备在制造产品过程中的资金转化,即将设备原有价值和维持费用通过提取折旧和记入服务费用,逐步转移到服务的成本中去,从而导致设备净值不断下降的过程。两种形态形成设备的两种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它们分别受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支配。因此设备综合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技术管理,而且包括经济管理。

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一般又分为前半生和后半生两个阶段。研究、设计、试制至制造称为设备的前半生;选购、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至报废称为设备的后半生。因此,设备综合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前半生管理,而且包括后半生管理。但是,在目前条件下,设备的前后半生管理多数分属制造厂家和用户两个单位,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很难知晓和管理设备的前半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技术标准和制造规范的不断完善,以及物业管理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最终会实现设备管理贯穿于设备一生的目标。

设备的后半生管理,习惯上又分为设备投产使用前的前期管理和使用后的后期管理两个阶段。前期管理抓从规划到投产这一阶段的全部工作,物业管理企业早期介入前期管理工作,这将为后期管理工作和向业主(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打下良好基础。后期管理工作抓从设备运行到报废这一阶段的全部工作。它是物业管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的重点。

(二)设备管理的具体内容

设备管理围绕设备的两种运动状态和整个寿命周期,具体开展以下各项工作。

(1)组织管理包括设备管理工作目标的确定和展开,组织机构的建立及人员培训,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贯彻和实施。

(2)设备前期管理包括设备的规划、选型、采购、定货、安装、调试、使用初期管理及信息反馈等。

(3)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包括设备资产的验收、编号、移装、调拨、租借、封存、报废以及设备档案、资料管理等。

(4)设备使用与维护管理包括设备使用制度、操作维护规程的制定,日常维护与定期维护、组织维护检查评比及管理等。

(5)设备修理管理包括设备修理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修理工艺的设计和新技术的采用,修前技术、生产准备,修理技术文件、工作定额的制定以及备品配件管理等。

(6)设备状态管理包括设备技术状态完好标准的制定,设备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状态监测、诊断,设备的故障和事故管理等。

(7)设备技术改造与更新管理包括技术改造、更新项目的确定和计划的编制、改造、更新的组织和实施。

(8)动力设备(管网)管理包括安全运行、维护检查和供能管网管理等。

(9)设备经济管理包括设备投资、固定资产折旧、修理费用、改造更新资金管理等。

(10)设备信息系统管理包括信息系统的建立,信息的分类和处理,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等。

五、做好设备管理现代化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目前,物业管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归根结底是设备管理思想、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成为制约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瓶颈。积极应用科学技术成果,对设备有效地进行综合管理,充分发挥设备效能,达到设备管理现代化是物业管理企业解决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领导必须重视,尽快完善本企业的设备管理体制、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进一步实现设备管理现代化开辟道路。

(一)树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思想

设备管理现代化首先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即树立设备综合管理的思想,明确设备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使它与企业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形成有机的结合。运用系统管理理论,改变过去孤立地看待设备管理的观念,做到与企业管理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完善设备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

根据设备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不断调整和改革设备管理与维修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与设备综合管理思想相适应的全员设备管理组织机构,强化专群结合的班组设备管理。健全设备前期管理、状态维修、改造更新和奖惩制度,以适应设备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三)采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

推广应用设备诊断技术,从状态维修向预知维修发展;应用ABC分类法提高备件管理水平;应用网络技术组织关键设备大修理工作,达到缩短修理工期和维修费用、资源优化的目的,以提高设备寿命周期各个环节的经济性。

(四)使用先进的设备管理工具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煤矿通风;矿井安全; 管理

一、加强通风安全管理

1.计划管理

通风安全管理应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安全和开采技术条件而具体采取安全措施。编制计划主要依据是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矿井生产发展计划、技术装备、技术水平及通风安全技术资料。在编制年度和月生产计划的同时,必须根据矿井的实际条件,编制保证安全生产的通风、防治瓦斯、防火、防尘和降温等工作计划。根据计划要求合理分配资金、人力、物力,认真贯彻落实,无特殊条件变化应确保计划实现。每期计划执行中和结束时要进行检查、分析和总结,对安全隐患和计划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对下期计划进行全面安排,提出保证计划完成的措施。如果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地质条件变化、资金或设备不能落实,采取措施后仍不能解决时,可适当调整计划,但必须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2.技术管理

技术文件和技术资料管理。图纸要齐全并能正确的反映实际情况。每个矿井必须有通风系统图、通风网络图、防尘管路布置图、瓦斯监控系统图,对于防火灌浆和瓦斯抽放系统的矿井,要有防火灌浆和瓦斯抽放管路系统图等。需要收集储存的数据有主要井巷的通风参数、煤层瓦斯含量、瓦斯相对涌出量、瓦斯绝对涌出量、瓦斯地质资料、煤层的自燃倾向性鉴定资料、自然发火期统计资料、煤层的最短自然发火期、主要通风机的性能曲线、局部通风机的型号及其性能参数。所有仪器应有说明书,建立技术档案。各种报表应存档,各类台帐(密闭墙台帐、火区台帐、局部通风机台帐、注水台帐等)健全,各种检查记录(通风设施检查记录、反风设施检查记录、瓦斯检查记录和瓦斯涌出异常检查记录等)齐全。制定符合本矿的风量计算方法,采掘工作面风量分配合理。定期进行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和矿井通风系统阻力测定,以获得主要通风机性能实测曲线和关键阻力路线的阻力分布等资料。

3.通风系统管理

井下一切通风设施,如风门、风窗、风桥、密闭墙、栅栏等必须有专人负责维修管理,使其保持完好状态。随工作面推进和迁移应及时进行通风系统调整和风量调节。在改变通风系统时应预先制定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严格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4.通风仪表管理

矿井必须配备足够的通风安全检查仪表,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修,其完好率应达到90 %以上,下井仪器、传感器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二、通风安全的计算机管理

1.建立通风安全数据库

建立和使用好通风安全数据库、图库、模型库是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和煤矿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标志,是利用计算机定期进行通风系统模拟分析和进行现代化管理的依据。通风安全数据库主要有通风系统、通风报表、防火、防尘和瓦斯管理等。

2.通风安全计算机辅助决策

通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用系统思维的观点,基于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和传输工具,能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由人与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通风安全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分析和利用的系统。在进行矿井通风设计、调整通风系统和进行风量调节分配时,借助计算机进行通风网络解算、通风机优选、模拟各方案结果,对于优化方案,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三)计算机技术管理

矿井通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建立煤矿瓦斯数据库、瓦斯突出数据库、防尘数据库、通风监测技术数据库、通风测定仪表数据库、矿井火灾数据库等。矿井通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矿井通风管理,能全面提高矿井通风科学管理水平。

三、建立通风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矿井通风的日常事务管理主要包括人员的分工、停开工区域通风调整、通风报表、处理日常通风问题等。通风管理的模式基本上是总工程师、通风区(队)长负责制。在进行具体决策时,由通风区(队)长根据任务安排、通风调度的记录等进行。这种传统的通风管理优点在于任务安排直接、决策快捷,他们每天要做出大量决策.而对于某一具体决策,一般都是根据经验进行,由于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可能出现偏差。通风日常管理信息系统,是将矿井通风所有信息存储在系统中,可以随意调用,且带有系统分析功能,能从一定程度上协助总工程师、通风区(队)长进行决策,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1.计算机图形显示

主要包括矿井通风系统图、通风系统示意图、通风网络图、避灾路线图等。在图上标明用风地点、风量分配、风流方向、通风设施位置等,主要图件根据矿井最新情况加以刷新。利用计算机显示矿井通风有关图形更直观,更便与合理管理。

2.利用计算机建立通风设施管理数据库

主要包括矿井局部通风机运行情况,如风量、风压、风筒漏风、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各类通风设施,如风桥、风门、密闭的构筑位置及损坏程度。通风测量仪表的库存数量、使用、检测检修情况等。主要通风机的运转情况,包括风压、风量、耗电量、电机功率、效率等。

3.通风管理制度及其执行记录数据库

主要包括有关矿井通风管理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同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分类,建立可多条线索查询的数据库系统,技术人员可准确、完整地检索到相关的内容。

4.提供各类统计分析报告

主要包括风量测定及全矿风量综合分析、通风阻力测定及阻力分布情况分析、主要通风机性能检测报告及性能评估分析、反风演习报告、煤矿瓦斯鉴定和分析、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和矿井火区分布定位以及各参数测定时间和数据分析等。

5.提供通风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信息

主要包括各类人员的具体信息。计算机通风信息日常管理系统将全矿井与通风相关的基本情况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统一管理,然后通过网络使其在全矿或更大范围内资源共享,决策人员可根据需要,随时查询各种记录和状况,进行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