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肠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肠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肠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肠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肠道与人体健康

科学研究结果显示,人体的免疫系统50%位于结肠,结肠一旦无法正常运作,体内的毒素就会经由其它管道(例如肾脏、皮肤及呼吸)而被排出体外,造成体臭、口臭、皮肤暗晦、皮肤过敏、发疹及色素斑等等问题。有些人以为肚腩的赘肉是由发胖所致,其实,那是结肠内的毒素大量积结,因而造成腹部赘肉使体重增加。体内毒素过量累积也会加重肾脏和肝脏的负担,进而损及其它重要器官。长期体内不间断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致癌物在体内累积,引发各种癌症。

“死亡结局始于结肠”-Dr.BemardJensen的这句名言,正好说明了结肠清洁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人的肠道千褶百皱,平均每隔3.5厘米就有一个弯折,人们即使每天都排泄,也总会有一些食物残渣滞留在肠道的褶皱内,它们在细菌的作用下干结、腐败、发酵,日积月累,这些食物残渣最终形成厚达5-7毫米,重达5-6公斤的黑色、恶臭、有毒的物质,并像锈一样牢牢地粘连在肠壁上,其坚硬程度与轮胎相似,它们慢慢侵蚀着我们的身体,人们习惯称之为宿便。宿便堆积在肠道内发酵、腐败,并不断产生各种毒素、毒气,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既而引发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还有可能引发各种病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肠道问题是万病之源。

宿便的典型表现:天天排便仍有残便感,或长期一周内持续3天以上不排便。毒素蓄积的后果:皮肤粗糙,腹胀,腹痛,大肠癌等。

宿便的危害

1 对肠道的危害:

长期便秘易导致各种肠道疾病,如结肠炎、直肠炎、结肠溃疡、结肠憩室炎症等,甚至直肠癌、结肠癌等恶性疾病。

2 对肝脏功能的危害:

由于宿便长期停留在肠道中,使得大肠在吸收水份的同时将本应通过粪便排出体外的大量毒素吸收回血液中,造成肝脏解毒功能的负担加重,导致肝功能降低,进而加速肝细胞的测亡和变性,任其发展便形成肝硬化。

3 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肠内毒素进入血液后,会加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症状,导致病情恶化。

由于便秘使得病人排便非常困难,需要病人在排便时不断加大腹内压,使得一些高血压、心脏病和脑血栓病人由于腹内压的刺激性反射增强,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回心血量和脑血流量的突然增多,会导致中风和脑梗塞死亡的情况。

4 对肾脏功能的危害:

宿便中的部分氨在血液中会与水合成为尿素、肌酐等代谢产物。由于便秘使得大量的氨在血液中合成为尿素和肌酐,加大了肾脏的负担,使肾脏的功能受损。一旦。肾脏的功能被破坏,将会对人体的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和造血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

5 对皮肤的危害:

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出现皮肤粗糙、雀斑、黄褐斑、和痤疮等皮肤疾病。

皮肤具有呼吸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排泄的作用,由于大肠内的毒素无法溶于水中,所以无法通过汗液排出体外,便会集聚在皮肤的毛孔中,引起毛囊和皮脂腺的感染,进而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的异常,导致痤疮、色素沉淀、脂溢性脱发等皮肤疾病的产生。

6 对免疫系统的危害:

毒素的积累大大降低人体各个脏器的功能,降低人体免疫力,严重影响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是造成人体亚健康状态的根源。

为什么要做肠道水疗

抢救健康:

实行健康的第一步就是要消除毒素,疾病的主因是肠内腐败所产生的毒素(压力)造成的,肠内产生的毒素会被肠吸收进入血液中,尤其是肠胃功能不佳有便秘胀气的人,肠内更容易生成大量毒素。一开始会攻击解毒器官――肝脏,肝脏无法充分解毒,毒素就会循环全身,成为癌症、肾脏病、心脏病、皮肤病、糖尿病的诱因;这都是因为长期的肠内腐败所产生的毒素造成的。

加入预防保健的行列:

大肠在人们经年累月的食刺激(吃辣、喝加工、化学添加物等)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长期压力下,容易给人体造成极大威胁。而大肠水疗可帮你调整肠道机能,进而促进健康,所以一般人都需要做大肠水疗。大肠水疗是利用过滤加温的清水注入体内,帮助大肠蠕动,藉此撑开大肠璧,软化并溶解宿便,毒素逐步全部排出,以达到体内清洁环保使大肠恢复正常功能的自然疗法。

真正的肠道水疗因为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所以不会产生依赖感,可彻底改善体质,肾脏功能明显变好,肝脏负担减轻,可预防慢性便秘、寄生虫、结肠炎,同时也是抗衰老不可或缺的一环。根据美国临床实验证明,经过大肠水疗的疗程可及早治愈大肠癌的比例为20%。大肠水疗在先进国家已行之多年,截至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因大肠水疗而引发的任何病例,故可放心进行肠道水疗保健。

肠道水疗对人体的促进

1、清除肠道疾病

及时清除大肠内的宿便和肠内毒素,解除便秘痛苦,对痔疮、腹胀有显著帮助,同时可有效预防结肠炎、直肠癌、结肠癌、肝癌、肠穿孔等危及消化系统的恶性疾病。

2、减少毒素,增强肝肾功能

排出宿便和毒素后,可使血液内毒素含量锐减,大大减轻肝。肾负担,全面增强肝肾功能。缓解肝功能、肾功能下降病人的症状,有利于肝肾功能下降病人的康复。

3、净化血液,赶走心脑血管疾病

大肠水疗明显改善血脂、血酸、血液粘稠度,同时改善血液微循环。缓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症状,预防中风和老年痴呆。

4、排毒养颜,健康减肥

通过水疗排出宿便以后,减少毒素在皮肤毛衰和皮脂腺中的集聚,减少毛囊和皮脂腺的感染,从而起到预防皮肤炎症和促进皮肤上皮细胞更新的作用。通过排出宿便和毒素,让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得以全面有效提升,进一步增加皮肤光泽、改善皮肤弹性、消除痤疮、色斑,美容养颜。

肠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现代健康;意义

《黄帝内经》,也称为《内经》,成书与两汉之际,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巨著。他不仅确立了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同时也是养生方面的鸿篇巨制。在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今天,当代人的亚健康状态不容忽视,而我国古代医学典籍在防治未病、养生等方面有许多深入的论述。

1《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哲学基础

顺应四时,形神兼养是《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两大基本原则。其中,顺应四时讲的是顺时为先,即天人合一。《内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随处可见。作者认为,人应当以环境、昼夜规律和人体生物钟为作息准则,顺应自然界阴阳交替调养身体,所谓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调养身体时应当注意“服天气而通神明”。同时,《黄帝内经》养生精髓还包括形神合一。所谓“形”指的是形体,而“神”则指人的精神、性情和情志。调养身体既要形统于神,又应养身以统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作用于人体的养生。而《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的两大基本原则是怎么来的呢?多数学者认为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了《黄帝内经》的形成与发展。

《皇帝内经》受《周易》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的影响,《内经》认为人体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的综合体。人体的调养过程就是促使人体内阴阳两因素动态平衡的过程,因此,阴阳平衡是《内经》养生的基本出发点。在《周易》中提到的“天人合一”和“防患于未然”等观点都体现了《内经》养生的整体观。

2《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的现代健康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也越来越重视。然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使得现代人被疾病所缠绕。基于此,我们对《内经》中的养生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现代养生学提供丰富的医学资料。

2.1饮食有节,科学饮食“病从口入”,“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无论是从老百姓的俗话俗语,还是医学家李时珍的名言警句,我们都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饮食对于人体养生的重要性。食物是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能量来源,饮食营养是否充足,营养搭配是否合理,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到饮食应有“节”,此处的“节”可理解为“节制”,《素问·痹论篇》也提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说明饮食应当定时定量,否则就会伤脾伤胃,使得气血失调,损伤人体健康。随着现代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然而,现代人脂肪、蛋白质和糖分摄入过量的问题引人担忧。据统计,我国的儿童体重超标的趋势不断上升。饮食过度会造成脾胃负担过重,同时消化系统运转出现故障,人体对饮食的吸收和消化出现问题,身体由此受损。因此,我们提倡三餐定量,套用老百姓的俗话就是“早饭吃得像皇帝,午饭吃得像平民,晚饭吃得像乞丐”,人体在一天之中白天的活动量较大,能量损耗较多,因而午饭应当厚而饱,晚间的能量消耗相对较少,因此晚饭须少。吃得过饱不行,过少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还有些人盲目减肥,强迫自己忍受饥饿而拒绝进食,久而久之身体不到充足的能量供应,必然造成身体虚弱。

2.2起居有常,顺应天时生活规律,顺应四时是养生保健的一大法宝。《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道“平旦、日中、日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季宜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这些讲的都是生活应有规律。顺应天时,人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足,人体自然就会延年益寿;而作息不规律的人,五脏受损功能衰退,人气血不足,人短寿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劳逸结合,顺应四时,起居有常,是保证人体气血流畅,身体健康的基础。

现代人熬夜加班,劳心劳神,久坐,缺乏运动的现象十普遍。《内经》中提到的顺应天时,与现代科学中的人体生物钟相似。生物钟的概念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体在一天中不同的时段应当从事相应的活动。合理安排工作,在身体机能亢奋时从事工作,同时注意安排有效的休息时间。例如,定时进餐,促进消化系统进行运转,饮食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而晚上则应当注意休息,例如听音乐,散步等,促进人体器官进行排毒;晚上11-凌晨3时,则应当在熟睡当中进行肝胆排毒。规律的作息能够保证人体的代谢处于正常水平,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2.3情志养生,豁达心态情志养生是《内经》养生思想的重要内容。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体现了人体的精神活动状态。突然的情感刺激,会使得人体气血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内经》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说的就是情志的剧烈变化使得人体平衡失调,伤心则使得肺腑功能失调,人的性情不稳,自然于健康无益。神智失于调养,过分悲哀或者激动,是慢性疾病的一大凶手。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现代人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也大,很多人都面临着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疾病的困扰,其根源就在于心不能安,气不能顺。因此,现代人应当注意控制情志,戒躁,消愁。乐观豁达的心态,平和的情绪能够使得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人生在世,不妨糊涂一些,宠辱不惊,宽容忍让,有一个处事做人的平常心,善待自己和他人,不要在疾病降临时再追悔沮丧。追逐名利而让自己身体疲惫,其代价和付出是不成正比的。情志养生,需要的是智慧、豁达和宽容。

3总结

总之,亚健康几乎成为了现代人的标签。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也带来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充满竞争的社会。现代文明下,《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防患于未然,科学饮食,调理身体,合理作息,情志养生,体现了现代社会背景下健康的生活模式。

参考文献

肠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佛教徒日常生活中的养生

(一)饮食方面佛教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饮食方面。饮食对于人来说,是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汉书》谓“民以食为天”。同时,饮食与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十分密切。而佛家则通常还以注重饮食心理方面的健康来达到修行的目的,如《大智度论》中所说的“食为行道,不为益身”,就是指饮食可作为修行得道的条件,也就是说可将饮食做药想。怎样饮食,在佛教中也有详细的规定。如佛教文化别强调饮食要有节:不可过饱,亦不可太饥,同时要求饮食必须要按时。例如在《增一阿含经》中就提出:“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奎塞,坐卧不安。”《增一阿含经》中还说道:“若限分少食,则食赢心悬,意虑无固。”[6]这些内容与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所表述的“饮食过多则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的基本思想正好一致,所以在佛教修行过程中,出家戒便明确规定“不非时食”,即过了日中之后,不再吃东西。在具体饮食内容方面,佛教的饮食与养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1.素食《涅槃经•四相品》等很多佛教经籍中都有“不结恶果,先种善田”、“戒杀放生”、“素食清净”等佛教养生思想。认为只要吃众生肉食便会断慈悲种。梁武帝时期,颁布了《断酒肉文》,提出不进酒肉腥是出家僧侣必须遵从的修练行为。梁武帝本人也以身作则,要求自己“日止一食,膳无鲜腆,唯豆羹物食而已……不饮酒”。从此之后,汉族的僧人便开始全面吃素。从养生的角度看,肉食过多确实对健康有害,中医在此方面也早有论述。《皇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就提出“膏粱之变,足生大定”。主要意思是认为过食肥美的肉制品,多易产生大的疗疮。在《皇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也说:“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形体,其病生于内……。”提出西方人因多食肉类,使体盛脂肥,虽然外邪不易侵入,然而中满易滞,所以病多生于内。而生于内的疾病比外邪所致生于外的疾病更为严重。[7]现代科学中也有研究表明肉食过多,不仅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引发消化系统疾病,还会使胆固醇增高,血粘度上升,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与肉食也有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认为素食更利于健康、长寿。如:①素食营养丰富,人体最需要而又最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糖、脂肪、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空气”,说明人需要从食物里获得的营养在素食里全都有。②素食使人聪明。《大戴礼记》云:“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前人的这种认识也在逐渐被现代科学所证实。③素食可以抗癌,防治多种疾病。此外,素食还有美容、减肥,使人神清气爽等诸多益处。

2.饮茶茶与佛教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佛教的修行之法为“戒、定、慧”,而“定、慧”则可通过坐禅达到。禅宗在中国逐渐弘扬,坐禅也成了出家人的必修课。如果不处于真正入定的状态或坐禅时昏沉,对禅修就会造成不利。基于以上原因,禅僧在饮茶上养成了一种习惯。唐代《封氏闻见记》中提出:“(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文化中最初的饮茶主要是为了在坐禅修行中达到驱除睡魔与疲劳的目的。饮茶不但有助于佛教文化中的修行,而且同时还具有养生保健的重要功效。早在茶被人们普遍饮用之前,中医就把它当作草药来发现并且在治疗疾病中使用了。《神农食经》记载有“茶茗宜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在神医华佗的《食论》也有记载:“苦茶久服,益意思。”[8]而在现代社会,经过广泛的科学研究和论证,认为饮茶对人体健康方面有多达61种以上的保健功能,同时还对二十余种疾病具有非常好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效果。专家们经过对茶叶进行多方面的科学实验分析后得出鉴定,在普通的茶叶内含有各种有利于健康的化合物就多达500种以上。[9]正因为茶有着种种功效,饮茶也就逐渐成了禅寺的日常制度,成了僧众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在各种寺院内,都专设“茶堂”供寺僧进行饮茶、辩说佛理,或利用“茶堂”作为待客之用。僧众们坐禅时,坐一炷香的时间后就要饮茶,用来提神集思。寺院住持请全寺僧众一起吃茶称为“普茶”;每逢佛教节庆大典时,寺院还要举行庄严盛大的“茶仪”。后世尊为“茶圣”的陆羽,自幼被智积禅师收养。智积禅师嗜好饮茶,陆羽专为他煮茶,久之练成一手高超的采制、煮饮茶叶的手艺。陆羽遍游各地名山古刹,采茶、制茶、品茶,结识了很多善烹煮茶叶的高僧,后来著成《茶经》一书,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这也反映了佛教与饮茶的关系。

3.不饮酒不饮酒是佛教中重要的戒律。除了出家众僧不能饮酒之外,在家居士受持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在家修行的菩萨戒中都有不饮酒这一内容。一方面,佛教要求人们断除“三毒”(贪、嗔、痴),而认为饮酒是一种物质生活享受,是要求必须禁止的。而在另一方面,佛教文化中还认为饮酒能促使人有“乱性”行为,会导致人产生很大的罪过,非常不利于修行。《四分律》卷对饮酒也有记载:“佛告阿难:凡饮酒者,有十过失。何等十?一者颜色恶,二者少力,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嗔患相,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至疾病,七者益斗讼,八者无名称恶名流布,九者智能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阿难,是谓饮酒者有十过失也。”酒精确实对身体有较大危害,饮酒过量,危害更大,不仅会造成酒精中毒,引发各种疾病,而且能使人乱性丧智,行为失去控制,从而给自身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但是,释迦牟尼佛也懂得酒在医学上的应用,并允许在生病的时候可以用酒来治疗疾病。可见佛教的戒律也不是死板教条的,而是灵活运用的。

(二)强调劳作唐代马祖道一禅师制定了“丛林清规”,提倡农禅结合,习禅之时,种地劳作,寓禅修于劳作之中。其门下百丈怀海更进一步,还特将禅林劳作与修行相结合,倡导“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仅禅门如此,劳动干活也是出家人必须做的事情,寺院劳作叫做“出坡”,目的在于节俭,自食其力,同时也是一种思想品行的修行。实际上,劳作这一方式,既改善和促进了生活环境,也非常有利于养生。#p#分页标题#e#

修行方法中的养生

修行,是每一个佛教徒一生努力践行的事情。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及兴趣,修行又有多种方法,其中最常见的不外乎打坐、念佛持咒、磕头等。在这些方式中,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养生功效。

(一)打坐与养生坐禅、禅定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长阿含•大本经》中曾经记载:“出家修道,诸所应作凡有二业: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贤圣讲法谓读诵、讲解、研习佛典,贤圣默然指坐禅入定。这些内容被概括为“一禅二诵”。另外,《三千威仪经》也提出“出家所作事务有三:一坐禅,二诵经,三劝化”。[10]佛教文化中对于坐禅也有种种方法,但大体来说,便是结跏趺坐、制心一处。而从医学、养生的角度看,禅坐便是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以达到入静的目的,但从身心发展的变化来说,一方面可以祛病强身、陶冶情操、延年益寿,可以预防和治疗人体的多种“身体疾病”;另一方面还可以克服外界六尘的诱惑和内心七情六欲的困扰,使人的精神得以专注、安详,既可以开启智慧,又可以解除人们内心的烦恼,去除人的“心病”。禅定在养生中的作用可以通过中医的观点来说明,如《黄帝内经》就记载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了精神方面的安定、和谐与正气在人体抵抗各种疾病和延年益寿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而通过佛教文化中的禅修,则正是“精神内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不断提高人体的再生能力和免疫能力。历代无数高僧的禅修实践证明了生命既在于运动,同时更在于“空灵虚静”,充分说明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禅修来达到调动自己身体和心理所具有的巨大潜能,从而达到佛教养生的功效。

相关期刊更多

养生大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

河南中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

医药与保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