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民族声乐;传统戏曲;舞台演唱
一、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演唱气息运用的借鉴
唐末段安节在其编纂的《乐府杂录》中提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1]可见,唐代就对“呼吸是歌唱的源泉和动力”进行了详细描述,强调唱好歌曲的前提,是要学会调整和控制好气息,这样唱出来的歌声才会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传统戏曲演唱气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气沉丹田。我国传统声乐理论对气息运用的基本要求是“气沉丹田”,即“丹田运气”。“丹田”这一概念,起源于针灸学,而歌唱中所说的丹田一般是指人体肚脐下三寸处的关元穴位。我们的先人认为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呼吸之门”。所以,传统戏曲演唱艺术把下丹田作为歌唱发声时气息的支点。而对许多声乐学习者来说,会存在一个认知上的误解,即“气沉丹田”是将气息吸到腹腔之中。从医学的角度看,人体的下丹田并没有特殊功能,事实证明空气也只能吸到肺部,不可能到达丹田处。那么,传统戏曲演唱艺术所讲的“气沉丹田”对于现代民族声乐有可取之处吗?其实,我国传统戏曲演唱艺术所讲的“气沉丹田”不无道理,因为丹田的运用在歌唱中的吸气与呼气两个方面都存在。实际上人们常说的“气沉丹田”并不是把气息都吸到腹腔,而是指一种状态和感觉,强调吸气时气息的深沉下陷,使人感觉气息就好像吸到腹部一样。此外,演唱时吸气采用的是以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法,在这点上,无论是西洋的美声唱法还是我国的民族唱法要求都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说古今中外的演唱技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中的气息运用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二是气口的运用。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中的吸气和用气多样灵活,能够适应不同声乐作品中情绪的变化、语言的差异、风格特点的需要。按照吸入的气息量和吸入气息的速度可分为“闻气”(慢而多)、“喘气”(快而多)、“补气”(慢而少)和“偷气”(快而少)4种。传统戏曲演唱艺术的用气方法概括起来有8种,即揉、送、提、沉、弹、顿、停、收。我国戏曲界很注重对“气口”的安排和处理,在演唱中若气口处理合理得当,演唱会给人自然流畅的感觉,如果没有处理好气口,演唱不仅会让人感觉苍白无力,还会缺乏作品应有的情绪和张力。例如,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在处理歌剧《白毛女》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的第一句“恨似高山仇似海”时,就恰到好处地进行了气口的处理。她在“恨似高山”和“仇似海”这两个词组之间惯例换气的地方使用了换气口;在“似”与“海”及“海”字的装饰音拖腔中间,增加了两个换气口,于是就使人物情感通过声音的顿挫之处一泄而出,表达了人物激动、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声音形象的塑造使得人物性格特征更加鲜明地展现在听众眼前。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长达10分钟,在音乐体裁上属于西方式的咏叹调,但融合了一闻便知的戏曲板腔体元素,有散板、垛板,更有歌唱性极强的“一道道彩虹”。作曲家对该唱段的唱腔设计,需要演唱者至少具备两三种以上的戏曲演唱技法才行,如果没有积淀,则难以应付。演唱者不仅要熟悉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西梆子的演唱技法,还要具有曲艺和说唱艺术如京韵大鼓、河南坠子等演唱技巧,更要有西洋唱法的气息连贯,只有把胸腔共鸣、头腔共鸣、鼻腔共鸣融为一体,才能完整诠释这首核心唱段。[2]因此,民族声乐演唱者应学会借鉴和运用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中的换气、用气方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声情并茂的最佳表演效果。此外,民族声乐演唱者还可以学习传统戏曲演员“吊嗓子”的习惯,每天清晨找个空旷开阔的地方对准一个方向或一个点喊喊嗓子,或学习戏曲演员“四功五法”里的“念功”,以歌唱状态时的声音位置和气息状态大声地诵读歌词。如果坚持长期练习,不仅能更好地学会存气和运气,还能提升自身声带、咽喉的耐力及嗓音素质,大大提高演唱者的功力。
二、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演唱吐字行腔技巧的借鉴
首先是对“字正”行腔方法的借鉴。明代戏曲著作《曲律》曾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3]可见古代传统戏曲演唱艺术就非常重视对演唱者的咬字、吐字和行腔及节奏的基本功训练。因此,我国传统戏曲和民间曲艺的从艺者非常注重声音训练,提出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十三辙”“五音”“四呼”和“四声”的咬字、吐字及行腔归韵的发声准则。“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一直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演唱的审美准则,即要求歌唱者在吐字清晰的基础上做到声音圆润而连贯,富有美感,达到韵律美的要求。因此,传统声乐理论总结出了“依字行腔、腔随字走、字领腔行”的演唱规律,具体的行腔方法则是根据汉字发音结构特点先做到咬准字头,再引圆字腹,后归韵字尾。“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已成为我国民族声乐界的共识,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也是我国传统戏曲在表演中必须遵从的美学原则。其次是对“腔圆”润饰表达的借鉴。我国传统戏曲有360多个剧种,受各地区地方语言风格的影响,各剧种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及丰富多彩的润腔。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润腔”也被称为“韵味”,是衡量我国传统声乐美的唯一标准。正如《方诸馆曲律》中所说:“乐之匡格在曲,而色泽在唱。”[4]此处的“色泽”指的就是唱腔的“韵味”,是唱腔增添“韵味”的主要手段,那么唱腔的韵味何来呢?笔者认为,如果说唱腔是彰显剧种特色的载体,那么润腔则是对唱腔进行美化、装饰的一种特殊技巧,它遵循中国传统戏曲演唱“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美学准则,是唱腔的灵魂所在。其实,我们也可理解为它实际上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即通过演唱者自身的乐感及对作品的理解找到作品所用地方语言的声韵特点,按照地方语言的音韵特征行腔,从而达到对声腔的修饰与润色。因此,润腔可以说是主观意愿与客观存在的统一,能使演唱更富于韵味和特点,是现代民族声乐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宝贵财富。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如李谷一、、王宏伟、吴碧霞、雷佳等,孜孜不倦地学习传统戏曲演唱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将“韵味”和个人特点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歌唱风格。事实证明,现代民族声乐只有将各种民族民间音乐的润腔灵活运用到演唱中,才能使作品韵味大增,给人留有无限想象的空间,避免出现“千人一声”的问题。我国著名民族声乐歌唱艺术家在演唱山东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沂蒙山小调》和《包楞调》时,就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及衬词衬腔,为歌曲增添了许多地方韵味和特色,从而使唱腔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声音也更有珠圆玉润之感。其歌唱风格就体现了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美学特征。还有我国女高音歌唱家雷佳在其博士毕业汇报演出《源远流长寻根之旅》的民族民间音乐会上,以深厚的功力演唱了横跨14个省份、6个民族和9种方言的15首民族民间歌曲,为听众绘制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中国音乐地图,以民间歌曲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其演唱的来自14个不同地域、风格迥异的15首民歌,是前人未曾尝试过的,为了原汁原味地演唱歌曲,抓住歌曲的“神”,雷佳认真学习了9种不同地域的方言,研究了不同地域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不同民族的审美标准,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戏曲声腔演唱技法和少数民族的歌唱技法,使古老的传统民歌再次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每首民歌都具有独特的神韵。这些成功的例子都说明传统戏曲演唱艺术对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新疆维吾尔 建筑风格 民居建筑 技术特征 艺术特征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新疆的文化也呈现出一定的多元性,新疆的建筑风格在艺术特征方面也体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维吾尔族民族是新疆地区典型的地域性建筑,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也可以称之为新疆本土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当前,关于人类建筑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民族建筑,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维吾尔族是民居是体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对于该地区的民族建筑文化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疆维吾尔传统民居的技术特征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这也成为了当地独特的风景。新疆虽然也属于大陆性气候,但是由于周围几大山脉而形成的盆地,使得新疆的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征,有的地区多风沙、气候干旱,有的地区则十分寒冷、较多风雪天气,以此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特征,在人们的建筑结构方面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民居特色。和田地区是使用传统全封闭式的阿以旺民居,喀什地区采用内向型的米玛哈那式民居、密聚式布局的街坊,库车民居为阿以旺和米玛哈那式相结合的形式并配敞廊,吐鲁番民居则以土半地下室和高棚架为特色,北疆以伊宁为代表的民居则在果园庭院里布置建筑和街坊。
1.维吾尔族民居的建筑材料
受到南疆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影响,该地区大量的分布砂石,而且地处沙漠和盆地之间,所以这里有着较多的粘土冲基层,因此维吾尔族民居建筑的材料大多以黄土为主,而土坯则用来作为承重墙体的主要施工材料;同时也较多的使用石砖瓦、砂石作为墙体材料;在室内墙面结构方面主要是利用石膏以及胶结粉等;木材则大多用于屋顶天花板以及其他的装修活动。另外,在维吾尔民居中还大量的使用苇草作为材料实现屋面的防潮和隔热。
2.结构体系特点
维吾尔族民居的结构以土木混合结构为主,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筑结构方面多以二层楼房为主,墙体利用的是土坯强,室内外有双层木柱作为承重结构,柱间的距离在50-80cm之间,柱顶为承重顶梁,柱底为地梁。在地基与基础的技术方面,需要大量的使用素土来实现地基的作用,而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则利用砖基础作为房屋地基。在墙体的结构方面,以土坯墙为基本的成功结构,厚度大多在1坯、2坯以上,夯土墙使用的则是十围墙结构,内墙用的较少;手推墙是用手将泥团拍打成墙。梁柱结构方面,大多在梁头利用简单的雕刻来装饰,在柱的结构上有方形和圆形,每两个柱之间的距离一般在50m左右。在屋面的构造上,由于气候少雨所以屋顶的坡度相对较为平缓,并且在屋檐处有简单装饰,同时也能起到落水口的作用。室内的天棚则主要以木质横梁和橼木结构构成,在形态上则是充满各种不同的艺术造型,因此较为好事。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一般用木板条、石膏等进行天棚的设计。在屋面的利用上,屋顶为平顶多作室外活动、晾晒等用。有的房屋将厕所建筑在岸面上,有的屋面还设有杂房,四周用围墙或术栏杆围合,做工精细极富民族特色。
二、新疆维吾尔传统民居的艺术特征
1.建筑物的分布很自由
在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的空间结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具有显著的顺应自然的自由延伸的特点,在民居的庭院平面布局方面也体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室内室外的设计和布置均以实际的条件和应用为参考,并没有受到以往对称理念等相关设计思想的舒服,对于室内外的空间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在建筑结构的设计方面,并没有对结构、尺寸、街巷的走向等进行人为的设计与考量,随处可见的是不拘一格、符合自然规律的分布。由于该地区在建筑业的早期发展方面并没有较为规范的规划思想,所以在建筑的坐落方向上也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由不规则的房屋构成了不规则的院落,从而形成了很多纵横交错的、不规则的小巷,无论是住宅区还是商业区,大多是以弯矩的小巷为轴,随形排列、高矮错落的民居。
2.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立体型
维吾尔族民居空间结构的设计方面大多体现出了多层、立体的结构特点,利用建筑物和道路的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二维空间网络,而且有着十分严密的交叉结构。由于地域特征存在北高南低的特点,因此在北部地区的民居数量也越来越多,顺着地域自然分布的规律工程了一幅错落有致的画面。
3.庭院的建设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
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的建筑都体现出一定的封闭性,这既能够保证每个家庭独立的生活空间,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遮风挡雨的作用,这一点来说,与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是十分契合的。
4.民居的外形简朴且变化多端
维吾尔族建筑结构从外形上看凹凸不平,且线脚很少,大多以流畅的墙面为主,门窗也以厚实、庄重为典型的特点,同时门上也会适当的添加一些刻有花纹图案的铁质或者是铜质的办压条。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上,虽然家家户户大不相同,但是却并没有过多花俏的设计,风格十分简单、朴实。
5.建筑历史悠久
维吾尔族建筑结构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些古老的民居的历史甚至已经多达数百年,经过世代相传保存至今,但是在房屋的结构、墙体甚至是颜色却都依然如故。其中有很多建筑都经历了一个家族的生息、兴衰的过程,由于维吾尔族人民具有很强的宗族观念,因此他们的建筑文化中也无处不体现这种宗族文化,有的庭院中,甚至有着多达十几、二十间楼上楼下的房间,而这里住的全部都是同一个家族的几代人。正是这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在这些民居也体现出了较多的历史韵味。
结束语: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对于建筑技术和艺术特征的分析,应当不仅仅关注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特征,同时对于其地域文化也要进行深入的探索,才能从更新的层次探索民族文化建筑的历史性。新疆维吾尔族传统的建筑具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建筑物从新疆当地的自然条件出发,并且融入了更多的建筑符号和建筑要素,在此基础上也将浓浓的民族特色充分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左力光.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的特征[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2] 张凯雷.吐鲁番生土民居地域特色浅析[J].作家,2008(12)
[3] 华勇.论材料语言与建筑艺术的现代化方向[J].华中建筑,2008(05)
[4] 石涛.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初探[D].山东建筑大学,2011.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高校;美术教育
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在外来教育模式影响下进行的,借鉴的痕迹相当明显,而本国特色重视不够,缺乏本土化和民族性的东西。几十年的美术教育发展,虽然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们放眼世界就发现仍然缺乏用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声音说话的能力。为使我们的美术事业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蓬勃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就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最大宝库。
一、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现状
高等学校是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层次的人才素质包括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素质。最早提出对民族民间艺术关注的是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汀先生。他早在二十世纪期间,不断探索着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提出了重传统、重民间、重实践的美术教学方针,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走向新阶段。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的艺术院校和有相关艺术专业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例如,江南大学“民族艺术考察与研究”课程。自各地开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以来,增加了学生们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了大量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才。同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学习,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民族艺术的责任心。
但也有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相对落后的省区,他们的民族民间美术研究还停留在选修课等低层面的形式上。
二、本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应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区,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还是传播文化、知识、思想的阵地。因此,高校应该借助本地优势设置具有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专业。比如江苏宜兴陶,云南建水陶,重庆荣昌陶和广西壮锦,这些民族传统产品,古色古香,独具一格。但是有的地方的这些产品的研发现状并不容乐观,大多处于手工半手工生产低层次阶段,人才层次偏低,断层严重,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高校根据本地特色设置相关专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设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课程需要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要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比如剪纸、年画、苗族的蜡染,壮族的铜鼓艺术等,这些艺术研究方向都值得我们高校教育中以课程的形式进行专业的探讨。在课程中,渗透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比如在图案课程上,我们启发学生创造灵感,引导学生用本民族民间图案等元素进行设计。在这样的练习中,不仅提高了美术专业水平,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保护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
为了研发民族民间艺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这在美术类高校已经形成了传统,这是一个好现象。在考察、调研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并虚心地向当地民族民间美术的创作者或民间艺人学习,从而得到创造源泉。只有这样,我们创作或设计出来的美术作品才能保持民族民间的纯朴艺术情趣。
在进行艺术考察、研究的过程中,面对旧有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时候,要使艺术教育走向了真正的“传承”,使“死的标本”变成“活的文化”,关键在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应用要同时进行。任何一件作品特别是设计作品从来就不是孤立于商品社会而存在的,它是进行整合再创造出来的新作品,是设计者、创作者做好本民族民间文化整合的基础上,使民族民间艺术重获新生。俗话说得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为此,有的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特色地区建立实训基地,开发了该地区的民族美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广西特色的建筑或者园林工程和苏州印象的海报活动就很成功。他们不仅提高了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也通过活动提高了整体形象,宣传了本民族特色文化艺术。
高校大学生是文化艺术传承者,因而对他们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其实,美术教育本身就起到了对本地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作用。这正是“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入在古物之中,而是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理念,即创造。”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在于民间美术的民俗应用和社会应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应用,任何传统的民间艺术品种都会失去它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我们要学习和传承民族民间美术,要求我们对民间美术要有个消化、吸收、转换和升华的过程,在创作时借助传统的民间美术,最终是要赋予它时代的活力。
[关键词]高校 民族民间音乐 教学探究
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是培养音乐艺术人才的摇篮,更是培养中小学师资力量的基地。在高校开设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程有着极为重要意义和作用,因为所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以及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和弘扬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准备了充裕的后备军。长期以来,一些高校音乐专业轻视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缺乏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和教育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落后、开设课时少、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不高等等许多问题,致使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育相对落后。那么如何搞好高校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育,是当今摆在高校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 高校音乐专业开设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最具特色的音乐艺术,没有民族的艺术就没有世界的艺术。高校开设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课程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民族纵多的国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宝藏。作为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只有汲取于本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营养,创造出来的音乐作品才会具有无限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我国高校不缺乏演奏技巧高超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但是缺乏像格里格、斯美塔那、西贝柳斯、法雅、巴托克、柯达伊那样具有深厚民族民间音乐功底的世界级艺术大师。我国高校音乐系作曲家的创作手法一点也不落后于他国作曲家,落后在对本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不重视不吸收。作为高校的音乐教师都不重视本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话,怎么可能教育好学生呢?怎么可能继承和弘扬本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呢?因此只有具备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才能积极投身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工作,积极对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提炼和提高,把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做好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音乐的工作,甚至把本国最精华的民族民间音乐推向世界。另外民族民间音乐也是音乐专业学生学习中外音乐艺术的最深厚最肥沃的土壤,离开了本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滋养,音乐教育就会像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将会干枯死亡。所以作为高校从事音乐艺术的师生,一定要抛弃轻视民族民间音乐的思想观念,不能一味的崇拜西洋音乐技法和教学内容。作为从事作曲创作教学的教师,如果没有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修养,就是技法再高超再前卫,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也只会空洞无味、华而不实。那些中外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哪个不是建立在本国民族基础之上的呢?我国的《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白毛女》、《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作品,它们跌宕回旋的音流和动听的旋律,无不折服中外听众。高校音乐教育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更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因为高校是音乐教育最为集中的机构和场所,它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和生源,利用这块教育园地可以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为本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有助于师生音乐创作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内容广博,题材丰富,旋律优美,风格清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就像浩瀚的大海,蕴藏着丰富的璀璨瑰宝,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能够很好促进师生的音乐创作,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成为创作的源泉。具不完全统计我国采集到的民歌就有三十万首之多。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等民族民间音乐种类更是复杂多样。经典作品有观众耳熟能详的民族器乐曲,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古琴曲《梅花三弄》、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等;民间歌舞如汉族的秧歌、花灯、采茶舞、二人转等;说唱音乐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现有的曲种有400多种,如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山东琴书、河南坠子等;戏曲音乐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等。民族民间音乐给师生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在学习和运用民族民间音乐过程中,要有选择的、有目的地加以运用,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我们在汲取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营养进行音乐作品创作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汲取传统音乐的素材进行加工创作,将传统音乐的音调作为素材,引用片段或整段于自己的创作之中,进行自由加工、改造与发展,把原素材作为该作品核心主题。如作曲家田歌就是采用维吾尔族《哈来龙》的旋律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创作了优美抒情的草原歌曲《草原之夜》;马思聪采用了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创作了著名的小提琴曲《思乡曲》等。甚至我们在一些大型作品中也可以采用这种创作手法,例如李焕之将他熟悉的陕北民歌音乐材料作为素材创作了管弦乐《春节组曲》。2、改编传统音乐原型,使之产生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借鉴冯子存先生的创作手法,他运用了北方梆笛各种演奏技巧,改编成一首笛子独奏曲《喜相逢》,作品富有民间粗犷活泼的风格。再如桑桐根据内蒙古民歌为素材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当然对于传统音乐素材的改编不是一种旧音调的累加,而是一种富有创造意义的创新。有的经过改编后的作品已经不再是原曲的风格,如双管独奏曲《江河水》一改传统的悠扬典雅的音调为悲伤哀婉的情绪,从而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作品。3、对民族民间音乐融汇贯通予以创新。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在进行学习、吸收和消化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艺术创造,保留一定地方风格或地域特色,经过艺术加工获得民间音乐的神韵和民族的精神气质。如我们可以学习借鉴贺绿汀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与郑律成独唱曲《延水谣》的创作手法。
三、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
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目标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重视高校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中小学的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现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已将弘扬民族音乐纳入到课改之中,民族民间音乐正式纳入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高校音乐教育要担负起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责任和重担。培养合格的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人才,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能力和素养,是高校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的措施建议如下:第一、学校要为民族民间艺术教学提供各种保障,改善办学条件。以前很多高校办学条件不足,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学意识单薄,从而忽视了这方面的办学条件投入,致使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无法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条件的改善,首先是吸纳从事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教师,没有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其次资金上的投入,作为院系领导要为购置充分的教材、教具等硬件投入大量的资金,不能吝啬。民族民间音乐需要一定的器乐器材,师生在从事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时,需要形形的民间器乐,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此之外还要购置很多关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教材、曲谱、杂志等书籍。这些教学硬件软件的配备一定到位。第二,加强正确的思想指导。教学条件满足了基本要求之后,授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和音乐教育观,正确看待中国和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深刻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和传承性,充分认识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培养合格的综合性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综合素质。第三,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一提高教学质量。兴趣爱好是学习最好最大的动力,要想使学生非常投入地学习民族民间音乐,首先教师想办法来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从感性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播放经典的中外民族民间音乐视频进行赏析,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民族民间音乐享受之中,让他们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巨大的魅力,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兴趣。教师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器乐技能的训练,在音乐系形成一个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气氛,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方法,融多样性、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校园文化节艺术表演和各种社会艺术演出活动,培养学生器乐演奏技能,培养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锻炼他们的胆量,增加他们舞台表演的经验。艺术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互相促进和补充,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例如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园内搞一些民族民间音乐演奏活动,演唱民族音乐作品,编排民族音乐节目等。这样就可以吸引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观看,激发学生表演热情,在全校形成一个艺术表演氛围。
结语:
总之,高校音乐专业是培养音乐人才的基地,高校的音乐教育应该极其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较为全面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为继续和弘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做出应有的奉献。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要不断的进行研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方面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使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更深入人心,师生在一个民族民间音乐非常浓厚的环境中从事教与学,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音乐[J].亢雅琳.中国音乐教育.2005.05
[2]重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J].张华.时代文学.2007.02
关键词:智能型;民族民间舞;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19-02
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是历代舞蹈工作者的使命。为此,许多舞蹈工作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才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但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青年舞蹈者,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舞蹈作品,这为当前民族民间舞蹈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现代生活的飞速发展,科技和新媒体技术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均深刻的影响到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要,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面临着各种挑战。
面对当前的文化市场需要和新媒体发展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冲击,今天的民舞教育者必须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当代民舞人才,如何将民舞艺术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提出培养当代智能型民族民间舞蹈人才。那么,何为智能型民族民间舞蹈人才呢?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结合,智能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的行动,有效处理周围环境事宜,并且能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智能型舞蹈人才,就是有智慧、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舞蹈人才。在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只有成为智能型民族民间舞蹈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才能经得起各方面的考验,才能担负的起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重担。
一、深刻学习和理解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一)掌握基本舞蹈动作及其风格特点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舞蹈都包涵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其本身也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舞蹈动作最真实的反映了不同的民族特点,因此准确掌握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是培养智能型民舞人才的第一要素。基本舞蹈动作也就是舞蹈的外部形态,外部形态特征是区分不同民族的表象特征,也是形成不同风格的内在因素,更是体现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特点的载体。外部形态应包括舞蹈的体态、动律、节奏等。我国各民族的基本舞蹈动作种类繁多、千差万别,具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达方式。因此,在学习和掌握民舞的基本动作是建造民舞艺术殿堂的厚重基石,应通过现场指导和口传心授的方式,培养民舞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的体态、动律、手型、脚位等基本动作。
(二)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起源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都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是分不开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创造了风格各异的舞蹈文明,它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生物能和社会特征合理结合的产物。比如在佤族的木鼓舞中,就代表了其民族最原始的图腾崇拜。在民族民间舞蹈学习中,动作的内涵和韵味是把握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关键。因此,基本动作的掌握是民舞学习的第一步,在学会动作的同时应了解其动作的起源,以及形成这种韵味的文化背景,才是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关键所在,不但形似,还要神似。例如: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的脚下以踢步为主,脚步动律是有双膝短促,有弹性的屈伸而形成了“俏、眼、颤”的特点。而且在前踢步动作当中,要快踢、慢落、稳移重心。这种动律的形成,是因为“东北秧歌”原于高跷秧歌,人踩在一尺六寸高的高跷上,这即形成了东北秧歌舞蹈中重心向前,脚踢出快而有力,在中间停留时间短,收回时稳而实,双脚落地时间长的特点。了解了舞蹈动作的起源,对完成动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做动作的同时,开辟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不再是空着头脑做动作,而是带着想象去表现,不只停留在单纯的模仿,而是通过了解其历史的起源深化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三)文武兼备,提高舞蹈从业者的文化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舞蹈艺术领域也不尽相同。高等院校的民舞教学应该培养的不仅是会跳舞的技能型人才,而是文武兼备、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舞蹈艺术从业者。就民族民间舞蹈者而言,不仅会跳民族民间舞蹈,还应成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者和再创造者。因此必须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应用转化,在完成好丰富的舞台表演基础上,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论知识,了解每种舞蹈背后的民族历史、风俗、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和,体会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支撑下,做到身心合一,内外融合。以此才能为从技能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转化做好准备,为成为手脑并用的智能型民族民间舞蹈人才打下基础。
二、深入田野乡间,对民族民间舞蹈追根溯源
(一)回归传统,开展田野调查
舞蹈学生从模仿起步是必然的,但他们接受的民族民间舞蹈课堂学习是一些保留的教学科目,是早已形成的固定模式,缺少对民族文化特性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对民族舞蹈的感性认识缺失,将直接影响到民族舞蹈的传统风格和内涵韵味的深刻表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在课堂教材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民间,走入少数民族地区,作原汁原味的民间田野调查,真实感受民族民间舞蹈的强大生命力。首先,田野调查能够弥补民舞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对民舞的感性认识;其次,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民间社会多种渠道的接触,有利于挖掘更多的民间传统艺术,丰富民族民间舞蹈;第三,深入开展的田野调查,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众多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并将其转换为自身所学的能力,同时还有益于学生对民族文化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第四,通过与各民族人民的接触,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传统民族民间舞的韵味,对于蕴藏在简单的民间舞蹈动作中的深邃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加对民间舞蹈的兴趣;第五,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更加尊重民族舞蹈文化遗产,增强保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的可靠接班人。
(二)勤于创新,学习即兴表演
从古到今,即兴表演本就是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显著特点,它突出的表现是“一切皆在变化中”。自娱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之所以不受地理、经济、政治的影响,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即兴的表演形式和广大群众直接参与的自娱自乐。正是这种自娱性、自发性、群众性的表演形式,才使它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历史的延续性。因此,培养学生即兴表演的能力,可激发学生的表演能力,使民族民间舞回归本源。具体训练时,先交代所需要展现的场景和背景,然后跟随音乐的节奏起伏,舞蹈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直接表达情感的变化。也可以打破常规,像真正的民间广场舞蹈一样,自由地跟随音乐翩翩起舞,自我陶醉、自我表现,尽情抒发内心情感。在参与中激发思考,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用生动、浓烈、质朴的情感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亲近交融,真正体会民族民间舞蹈自由的内涵、真实的魅力和原始的意义,用粗犷的情绪,狂劲的节奏,表达一种对生命的呼唤。
三、培养智能型思维,做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一)训练独立思考,掌握编创能力
培养智能型舞蹈人才,最重要的既是培养学生的智能型思维。智能型思维的培养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学生对课堂教授的民舞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首要条件。其次,在课堂学习和熟练掌握成套动作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独立思考,对其进行再创造。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舞蹈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任何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有其创新的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地区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都在不断提高。作为情感表达的舞蹈艺术也就有了更多可以表现的内容,比如对现有幸福生活的展现,对党和国家帮助的感谢,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民族民间舞蹈创新发展的内容和切入点。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是从这些方面锻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变化,关注民舞所要表达的人民精神生活变化,对民舞进行有意义的创新性发展。因此,应培养学生主动尝试着将学校和社会实践中的所感所想应用到舞蹈编创中,逐步提高编排能力、独创能力、判断能力和自编自演的能力。锻炼舞蹈者将人脑的认识,通过舞蹈动作不言而明、意领神会的表现出来,增加生动、浓烈、质朴的情感表达,丰富其编创内容。
(二)传统素材与现代结合,让民族民间舞蹈走向世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何使民族民间舞蹈既有现代的审美意识,又能最好地保存传统特点和风格并走向世界,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每一个民舞从业者的使命。因此必须尝试在不改变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的前提下,加入现代元素。首先,应尝试着吸收西方现代舞的一些优点,例如在动作上,学习西方现代舞丰富的变化,改变原本动作的单一性和重复性,打破传统动作的连接逻辑或多遍重复的规律性,增加方位的变化,加入对比性动作。其次,还可以借鉴现代舞对节奏的理解与运用,不是单纯的节拍运用,而是将音乐融汇成一种新的和谐状态。第三,在民间舞蹈的民间小调式中,动作节奏使用上也可以打破原有音乐中节奏的规整性,让基本的动作进行节奏、力度、幅度上的调整,使动作发展的内在逻辑呈现出多样化,从而使观众在观赏时感到民族民间舞蹈丰富的表达手法和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耳目一新。例如大型原生态舞蹈诗《云南印象》,它以原始和真实打动了观众,但其中却也运用了许多的现代技术。它采用了最原始的舞蹈素材作为基础,使用最现代的编排手法,以及高科技的灯光、服装、道具、效果、化妆等等辅助手段,完成了唯美的舞台表现。虽然它的内容并不明确,但却让观众真实的感受到了家园的祥和、温馨和生机勃勃。它将原始乡土歌舞的精髓和现代民族舞蹈语汇进行了“整合重构”,用新锐的艺术构思表现出云南少数民族人民的勤劳、朴素和善良以及祥和的生活。变化中的原生态舞蹈,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既原始自然,又不失现代唯美,解构和创新了原生态的创编艺术理念。它成功赢得市场的同时,也代表了当代民舞发展的方向,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走向世界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四、结论
成为智能型舞蹈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作为一个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更要清楚地看到: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影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理所当然地变成了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是当代民舞从业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培养智能型民族民间舞蹈人才,需要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学校应为学生的培养创造出良好的硬件条件,家庭应给予学生必要的物质保障,而社会则应提供学生广阔的实践平台。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引导,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加强学生编创能力锻炼和探索性思维培养,同时通过各类活动提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使自己的所想所思能够有展现的平台,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实践中发挥才智,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并担负起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重担。
参考文献:
[1]李燕.舞蹈身体语言教育.舞蹈,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