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0日
引言
“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理论是杨振之教授在《“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形象遮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分布着若干旅游地(风景区),其中旅游资源级别高、特色突出或者产品品牌效应大或者市场竞争力强的一个旅游地(风景区),在旅游形象方面也会更突出,从而对其他旅游地(风景区)的形象形成遮蔽效应;“形象叠加”是指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旅游地的差异化形象定位,使得一个区域内的各旅游地具有各自的形象影响力,进而使这一区域产生一种叠加的合力,产生整合型的影响力。
邯郸山区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对邯郸市乡村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已经有了一定成果,但不可否认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从研究区旅游资源的形象遮蔽现状出发,研究该区旅游资源的发展,希望促进邯郸市西部山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一、研究区乡村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一)旅游区的界定。邯郸市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低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邯郸的山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分布于山区乡村内,已开发了像京娘湖风景区、古武当山风景区、娲皇宫风景区、一二九师司令部这样的优秀旅游地,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资质优良的同类旅游地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被遮蔽而未被很好地开发利用,所以本文选取武安市和涉县的山区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
(二)武安山区乡村旅游资源
1、自然资源。武安西部山区地貌构造特殊,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种类丰富。武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其旅游业发展的依托和基础。
武安西部山区的自然风光秀丽,该区的主要自然景点有京娘湖、朝阳沟、长寿村、七步沟、武华山等,这些都是东太行旅游、休闲、度假、消夏避暑的极好去处,置身其中让人忘掉城市的喧嚣和生活的压力,不禁为当地的美景所倾倒。
2、人文资源。武安市周围山区人文资源历史悠久。现有古文化点409处,其中列入文保单位的156处(包括国保2处,省保35处,邯郸市保110处,武安市保9处),磁山文化遗址距今7500余年,是罕见的新石器时代历史遗存。其中,宋代的舍利塔、赵国黄背岩古长城、北魏定晋岩禅果寺等历史遗存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科考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定晋岩禅果寺,该寺在东太行山武安市西北35公里处,战国时期晋赵两国分界线定晋岩,岩石高大,气势磅礴,在岩下的半山腰上,有一古寺,名禅果寺,已有1400多年历史,属省级文保单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堪称双绝。
(三)涉县山区乡村旅游资源
1、自然资源。涉县境内主要河流为漳河、清漳河以及浊漳河,气候是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560毫米。涉县地势较武安市低,没有高峻的山峰和幽深的峡谷,但是其独特优美自然风光依然迷人。涉县的山不高但是很多,重重叠叠连绵不绝,依靠这样的地势涉县也开发了很多独具特点的自然旅游景观。涉县西南方向的五指山就是其中的代表,除此之外还有九峰山、韩王山、黄花山、青泉寺、青塔湖度假村、九龙峰森林公园等一系列已经开发或尚在开发的风景优美的自然资源。
2、人文景观。涉县市的人文景观大多开发较早,级别较高,最著名的当属娲皇宫风景区和一二九师司令部。涉县娲皇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始建于北齐,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氏 “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也是我国最大的奉祀中华始祖女娲的古代建筑群,自古就有“蓬壶仙境”之美誉。娲皇宫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悠久的建筑群,更是承载着上万年的女娲文化,堪称旅游资源的精品。
一二九师司令部位于涉县境内赤岸村,司令部依山傍水而建,自然景观优美宜人,是涉县旅游不可多得的历史景点。现在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红色旅游发展红火的今天,一二九司令部的开发不仅是丰富了涉县的旅游资源,更是为宣传红色思想做出了贡献。
二、研究区形象遮蔽现状研究
(一)遮蔽现状。研究区内的形象遮蔽现状主要体现在级别较高的景区对级别较低的景区的遮蔽,研究区内共有6个国家级四星级旅游地,这些级别较高的风景区对级别较低的风景区存在明显的遮蔽。同时,高级别的风景区之间也存在着形象遮蔽现象,例如京娘湖风景区几乎遮蔽了武安山区的所有旅游资源,也包括长寿村风景区和朝阳沟风景区。而娲皇宫风景区的辐射范围也涉及到了一二九师司令部。由上可见,研究区内旅游资源之间的形象遮蔽状况非常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邯郸市山区的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形象遮蔽的原因分析
1、旅游资源品质高低造成形象遮蔽。在同一区域内,级别、品质较高的旅游地对其他旅游地形成形象遮蔽,根据资源条件是否相似又分为两种类型:
(1)在同一区域内或同一条旅游路线上存在两个资源类型非常相似并且资源类型大体一样的旅游A地和B地,其中A地在资源级别、品质上高于B地所以形成形象遮蔽。游客考虑到时间和成本的因素往往会放弃去B地。
京娘湖景区是位于武安市的一个国家AAAA级景区,在该景区西南有一个天慈峰林风景度假区,景区内树木葱郁、层峦叠嶂。夏季炎热之时,清爽宜人,为避暑胜地。但因该景区级别较低,开发较晚,与京娘湖的旅游资源类型雷同,所以游客更愿意去知名度较大,级别高的京娘湖景区而不愿意去级别低,开发晚的天慈峰林风景度假区。
(2)在同一区域内,两个或多个资源类型不同的旅游地相比较,形象鲜明、级别较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景区会对其他景区进行遮蔽。
根据对涉县各景点游客量接待的研究,游客在选择旅游地是会首先选择形象鲜明、级别较高的一二九司令部和娲皇宫以及五指山,诸如九峰山森林公园、涉县城隍庙、九龙槐景点都会成为游客的过境地,不会成为旅游者的目的地。原因就在于,一二九师司令部、娲皇宫和五指山对涉县境内其他旅游景点存在着形象遮蔽的现象。
2、旅游地形象相同造成形象遮蔽。两个或多个旅游地的旅游资源雷同,在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时选择了相似的形象,这种情况下,最先树立起形象的旅游地会遮蔽其他形象相似的旅游地。
京娘湖景区和仙灵湖景区,二者旅游资源特色相似,完全可以用同一个形象,但是京娘湖开发较早至今已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而仙灵湖风景区知名度依然不高。
涉县境内的一二九师司令部和朝鲜义勇军烈士纪念馆都主打“红色旅游”的形象牌,分别以抗美援朝战争和为背景发展红色旅游,用红色思想教育游客。但很明显一二九师司令部的游客数和旅游收益大大超过朝鲜义勇军烈士纪念馆,这依然是旅游地形象树立的时间影响了旅游地的发展,从而造成形象遮蔽的现象。
3、市场竞争力不同造成形象遮蔽。在同一区域或者同一旅游线上,旅游地之间资源特色相近,同时品牌影响力相差也不大,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力强的景区就会对其他景区形成遮蔽。
七步沟风景区与朝阳沟风景区相邻,都以山水景观奇特秀美而出名。但由于朝阳沟在市场运作方面优于七步沟,所以七步沟在于朝阳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尤其是朝阳沟升级为国家AAAA级景区之后这种劣势更为明显。很多游客在选择出游地点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七步沟而选择朝阳沟,由此可见,由于良好的市场运作使朝阳沟知名度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七步沟景区明显处于朝阳沟的形象遮蔽之中。
三、邯郸市山区乡村旅游资源发展策略
(一)准确定位自身旅游形象。旅游地形象的定位是旅游地形象形成的基础,它的支撑要素有:旅游资源的本我特质及其释放、旅游者的感知和认知、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旅游市场定位、区位条件。除了要综合考虑这些要素之外旅游地形象的确定也要注意两点:一是旅游地形象要定位广阔,综合考虑旅游区的优势资源,将旅游区进行资源整合并展现在旅游地形象之中;二是旅游地形象的定位要充分考虑旅游地空间竞争,考虑旅游形象的遮蔽效应,追求定位的特色化差异化能避免旅游地形象遮蔽,整合旅游资源环线的资源将走向旅游地形象叠加。
(二)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
1、提高研究区内的交通通达度,完善旅游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提高研究区内的交通通达度,完善旅游区的交通设施建设,加快研究区内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强力推进邯郸市西部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武安山区应以202省道为主干道,加快主干道沿线乡镇的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努力建立顺畅便捷的旅游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涉县山区是青兰高速的必经之地,有利于将涉县山区的旅游点与省外各地连接起来。同时,该地要以309、22国道和213.202省道为骨架,加强公路村村通的建设,制定旅游交通线路规划,实施旅游畅捷工程。
2、完善旅游区所依托的乡镇建设,提高旅游区的接待水平和服务设施水平。发展乡村旅游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要进行乡镇的规划,乡镇规划与建设对突显武安和涉县山区的建筑风格以及风土民情等文化特征有重要意义。所以,应该加快旅游区所依托的乡镇的建设,在体现景点文化特色的同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宾馆饭店、医疗卫生、娱乐、购物、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强旅游区的小乡镇建设,把景区的游览观光活动与市区的食、住、游、购、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游客尽兴而归。
3、实现通讯畅通,不断完善娱乐和购物设施,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加快建设重点旅游景区的通讯设施,在各旅游景区普遍开设各类邮电、通讯服务项目,逐步形成内外通畅、技术先进、高效安全的旅游通讯网络。另外,要加快建设旅游地的娱乐、购物等设施,使游客在饱览美景的同时感受旅游地的文化并能融入其中,这也满足了游客对山区特色文化和产品的需求。
(三)形象叠加策略。形象叠加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旅游地的差异化形象,并将这些形象各异的旅游地综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使旅游地的形象吸引力得到提高。
1、形象叠加原则
(1)强化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形象。研究区内的形象遮蔽主要是因为旅游地形象的相近或旅游资源的相似造成的,所以强化旅游地的差异化形象是解决“形象遮蔽”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
(2)增强旅游区之间的“形象叠加”,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突出其不同的形象。
(3)注视旅游产品的组合。充分了解研究区内的旅游资源,将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其特点及旅游地的需要进行旅游产品的组合。
(4)对同一区域内旅游形象相似的景点,竞争力较弱的应重新进行形象定位。
2、形象叠加方案。基于研究区内形象遮蔽的现状以及前文提到的形象遮蔽的原则,研究区内的形象叠加方案主要通过制定研究区内的特色旅游路线来体现,主要有以下几条路线:
(1)生态旅游路线。利用研究区内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原生态资源,紧随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在研究区内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如:由京娘湖、七步沟、朝阳沟的风景奇观组成的欣赏旅游路线;五指山地区的天然氧吧旅游路线。
(2)科考旅游路线。研究区内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京娘湖风景区、古武当山都是国家地质公园,近年又建成了武安国家地质公园,包括八个景区,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可以开展科考旅游。
(3)红色旅游路线。利用一二九师司令部、将军岭、朝鲜义勇军烈士纪念馆等景点开展红色旅游,弘扬党的精神。
(4)女娲文化游路线。娲皇宫及其周边的景点组成娲皇宫风景区,主要开展女娲文化游,在欣赏风景区内优美自然景观的同时感受并了解女娲文化。
(四)强化媒体宣传。本文介绍的媒体宣传主要体现在旅游广告方面。根据武安和涉县山区的旅游资源现状以及旅游企业的规模,在研究区内的旅游地制作旅游广告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该研究区内的旅游广告目标应以告知型为主,因为在该区内的大多数旅游产品还属于投入市场的初始阶段,应该着重向旅游者介绍旅游新产品以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2、综合考虑各因素,在该研究区内一些级别较高、开发较早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旅游地应选择杂志、电视等传播范围广、表现力强的广告媒体。而对于一些开发较晚,广告经费有限的旅游地应选择广播、报纸等费用较低,但传播范围比较广的广告媒体。
四、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邯郸山区旅游资源中存在的形象遮蔽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形象叠加理论努力实现研究区内旅游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实现资源整合带来的经济效应,同时也对西部山区旅游资源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将定性和定量进行了结合,在定量分析中由于基础数据和分析软件的原因还存在一些缺陷,在今后的研究中会继续研究尽量避免。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振之,陈谨.“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3.3.
作者简介:李云(1992―),女,福建泉州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在读;殷志华(1984―),男,江苏苏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市场。
摘 要:我国旅游业已经实现从经济型向文化型的转变,随着旅游者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其对旅游文化内涵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促进了民俗文化旅游的飞速发展。以南京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六合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两种旅游开发模式。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实施人才战略、将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四大对策。
关键词: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南京六合区;“茉莉花”文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4203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民间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两大类。在中国的许多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却因为地区偏远容易被忽略。随着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也开始引起旅游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研究与旅游开发价值。在将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使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承,但一旦开发不合理不恰当,就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南京六合区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当地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目前六合区已经成为南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中的代表,该区先后成功地推出了《茉莉花》文化旅游节与“六朵茉莉”两种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主流模式。本文尝试以六合区为研究对象,在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多侧面地对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
2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2.1 南京六合“茉莉花”文化定义
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孔德元认为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物质、精神和制度的传统。关于民俗的分类,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岁时节令民俗;(8)生仪礼民俗;(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俗。在民俗学与符号学的研究中,高乐田、邓长青提出民俗学与符号学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明显的符号功能,暗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结合专家学者对民俗、民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及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我们尝试对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作出定义:“茉莉花”文化是以民歌《茉莉花》为代表,是六合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艺术、风俗习惯、食俗文化的统称,是六合的文化名片、文化符号。
2.2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民俗文化的名片和符号,伴随着《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和“六朵茉莉”的推出,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六合区“茉莉花”文化具体分类见表1。
表1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代表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资料来源:南京市六合区文化局
笔者实地调查了旅游者对六合“茉莉花”文化的认知度,通过调查发现,六合“茉莉花”文化在江苏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大部分旅游者知道六合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对“茉莉花”文化的认知程度高,有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认为六合“茉莉花”文化具有较强的原真性,传承性好,具体数据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 旅游者对“茉莉花”文化的了解程度
图2 旅游者认为“茉莉花”文化的原真性
图3 旅游者认为“茉莉花”文化的传承性 六合区除了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外,还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的优势。六合区是连接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捷,这也是六合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优势。随着2014年南京市地铁11、14号线的开通,六合区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为六合区发展“茉莉花”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有优势的存在,自然也有劣势的存在。虽然六合区交通便捷,但在六合偏远地区,特别是一些特别的民俗文化传承地,交通通达度低,游客很难到达。此外,缺乏民俗文化保护的专业人才与旅游开发的人才也成为制约六合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在六合区文化局的调查,笔者发现六合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还停留在收集资料、整理民俗文化名录的阶段,缺乏实质的保护措施。
2.3 六合区开发“茉莉花”文化旅游的竞争
2.3.1 六合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区(县)的竞争
同属于南京市的高淳区地理位置同样优越,因为地处吴头楚尾,历史悠久,所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近两年来,高淳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旅游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在六合区推出“六朵茉莉”之前,南京市江宁区推出了“五朵金花”,后又推出“新五朵金花”,每朵“金花”中或多或少都有融入民俗与文化体验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五朵金花”中的“汤山七坊”深度挖掘“七坊”即七种民间工艺,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游,是六合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强劲竞争对手。
2.3.2 六合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市区的竞争
江苏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全省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得较好的有苏州和无锡。苏州姑苏区已经连续两年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游客。无锡市依靠“惠山泥人”与“锡绣”发展民俗旅游业,也取得了具大的成功。
3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 民俗文化缺乏保护,资源流失严重
随着民歌《茉莉花》的创作者何仿老先生的逝世,六合区又失去了一位重要民俗文化传承人。同样,随着老一辈人的相继离世,六合区一些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失传,六合当地人很多除了《茉莉花》以外已经忘了其他民歌、民谣的存在。传统的民俗美食如蟹黄汤包为了迎合市场的巨大需求量简化了制作步骤,失去了传统的味道。在六合当地的小学、中学也很少开设乡土课程和民俗文化课程,一些导游对六合的历史与民俗文化也一知半解,容易对游客造成误导。
3.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深度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
文化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元素,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精神支柱。“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的灵魂,忽视“茉莉花”文化内涵的挖掘,开发过程中同质化问题严重,已经严重制约了六合区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3.3 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性低,民俗文化以静态展示为主
六合区目前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以静态观赏为主,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的项目很少,满足不了游客“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民俗文化资源吸引力低。
4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的两种模式
4.1 模式一:以节庆旅游带动民俗文化发展
4.1.1 概述
节庆旅游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一种主题、一种灵魂”。多年来,节庆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吸引投资,增加当地旅游收入的重要手段。开发得成功的节庆旅游不仅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发展与增强文化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4.1.2 典型案例――《茉莉花》文化旅游节
南京六合区于2002年创办第一届《茉莉花》文化旅游节,至2012年已成功举办十届。该节庆活动将六合地区的文化、美食、旅游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六合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也促进了六合的旅游宣传和品牌建设,扩大了六合文化的影响力,六合旅游也因此走进大家的视线。六合许多优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渐渐的走出家门,被人们逐渐认识,熟知和喜爱。主要成功之处如下:
(1)充分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不断开发新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六合还新开发出竹镇鲜果采摘、东沟乳鸽两个新活动,不断为游客带来新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六合地区的旅游吸引力。
(2)借助特色节庆活动,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节庆期间,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让观众享受到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各个子活动也有自己相应的文艺演出活动,这些项目都极大的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3)打响六合城市名片,带动经济发展。六合以“茉莉花”文化节为媒介,为经济活动搭建舞台,成功举办六合招商会,六合国际创业峰会等进行招商引资,签约众多经济项目,有力的拉动了六合当地经济的发展。
经过十年的《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拥有优质旅游文化资源的六合,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品牌效益也开始逐步显现,对六合地区的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筹办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为响应中央勤俭节约的号召,该节庆活动已于2013年停办。六合《茉莉花》文化旅游节举办十年来,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虽然已停办,但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的。总结如下:
(1)注重对外形象宣传,提升六合影响力。借助旅游节庆与各界媒体的宣传平台,将“茉莉花”文化、六合美食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进一步推向全国,扩大六合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六合的知名度。
(2)注重群众参与性,提升节庆效应。举办旅游节庆活动不能脱离群众,唱独角戏,而是要依据“市民的节日”的要求来筹划和组织旅游节庆,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到旅游节庆的活动中来,共享文化盛宴,营造万民同乐的节庆气氛。
(3)市场化运作,促进多方共赢。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借助节庆打造地方名片,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吸引旅游者消费与资本投入,带动经济发展。六合借助《茉莉花》文化旅游节,成功地实现招商引资。
4.2 模式二:创建旅游示范点促进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
4.2.1 概述
近年来,在国家旅游局的倡导下,一大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相继建立。旅游示范点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挖掘区域特色,同时也满足了都市人群求新求异、爱好体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修身养性的需求,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4.2.2 典型案例――六合茉莉花园
2013年下半年起,六合区依据原有的“茉莉花”文化特色,打造六个“茉莉花园”。六个“茉莉花园”称为“六朵茉莉”,分别为赫家官塘、农民画乡、长江渔村、大泉人家、平山翠谷、绿航雨花。六合区将“六朵茉莉”定位为六合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其内核为特色差异化、开发深度化的民俗性、体验性、休闲型乡村文化旅游精品工程。
“六朵茉莉”推出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初见成功的苗头,从“六朵茉莉”的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成功经验:
(1)深入挖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六合区政府注重整合六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注重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的融合,在乡村旅游中注重注入人文内涵,展现各旅游示范点的独特魅力。
(2)统一规划,先后开发。六合区在深入挖掘本区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每一个示范点的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统一规划,先后开发。
5 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
5.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模式
在民俗文化资源管理方面,必须明晰资源产权由政府主导规划市场经营,利用市场动力机制挖掘市场潜力,双管齐下避免陷入短期逐利的误区。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如果以当地的政府作为主体力量,那么可能会造成缺乏动力、盲目开发的情况出现;一定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加强宏观调控,充分调动社会各个领域内的积极性。具体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模式 5.2 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在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上,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层面的引导与扶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思想上的统一,调动包扩民俗传承人、村委保护文化与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旅游示范点,以点带面。三是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民俗文化传承人、投资者关注旅游业。四是科学指导。民俗文化具有脆弱性,若重旅游开发而轻文化保护则容易造成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流失,因此政府要主动召集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指导,从而实现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一箭双雕。
5.3 实施人才战略,引进民俗文化保护的专门人才与旅游开发人才
将民俗与旅游相结合,发展民俗文化旅游,需要有专门的人才保障。现阶段基层文化管理与旅游管理部门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现象,民俗文化保护停留在民俗项目资料汇编阶段,旅游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针对人才结构薄弱环节,政府要出台相关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助力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5.4 将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
民俗文化以当地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为背景,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民俗。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一定不能将其与城市发展建设割裂,而是要将民俗文化保护融入到地方建设与城市规划之中。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开发形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吸引旅游者。
参考文献
[1]幸岭.基于民俗文化功能分化模型下的民俗旅游开发[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70172.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4.
[3]孔德元.胶东民俗文化与旅游评价[J].鲁东大学学报,2007,(2):125.
[4]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张洁,黄远水.我国节庆旅游研究综述[J].平原大学学报,2006,23(3):1013.
[6]丁宗胜.旅游节庆成功举办的要素分斩[J].商场现代化,2006,(6):217218.
[7]戴遐海.江苏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分析[J].经济论坛,2009,(23):107109.
关键词:河南省;乡村旅游;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611002
2000年以来,随着河南省的城市化不断加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观光农业兴起及各城市郊区景点开发力度加大,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到郊外进行以体验郊野风光、农事活动、民风民俗、乡村美食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活动,而以接待休闲度假旅游者为主要对象的各类度假村、山庄、农舍的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河南省旅游部门在乡村旅游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成立了河南省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及管理工作办公室,在制定标准、提供指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河南省旅游部门还围绕环城游憩建设,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郊区景区开发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极大地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评析
(一)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大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含盆地)三种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家旅游局评比的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当中,河南省的农业高新科技园、新乡县七里营刘庄、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等12家单位名列其中。河南省是中国文化的发源之地,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内涵。在河南省,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点中,基本上具有乡土气息浓厚,乡民风气纯朴以及历史文化悠久等特点。
(二)旅游资源综合评析
依据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确定的风景资源分类体系,按照性状分类、指标控制、包容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自然资源的欣赏价值和人文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分类。河南省面积较为广阔,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笔者根据对原始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现场资源的调查、踏勘,整理出较有价值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共计10处。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提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求,结合河南省具体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选择相应层次的相关指标对河南省典型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分和分级。将旅游资源划分为特级、五级、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
根据资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资源等级;特级资源是指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的资源;五级资源是指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的资源;四级资源是指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级吸引力的资源;三级资源是指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的资源;二级资源是指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的资源。一级旅游资源是指具有基本吸引力的资源。
1、评价方法
由于河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繁杂,这里仅从乡村休闲度假地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评价。由于乡村度假地的评价要素和评价体系各不相同,有各自特定的评价标准,因此,应针对评价目标选择反映其特征的相关要素指标。
2、评价体系
(1)评价标准
表1为度假设施的评价因素表,根据表中各因子加权比较分析,以此得出河南省的各类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得分。
表1 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以上评价系统的分级标准均为:
总得权重数乘以100为其分数,满分100分。
特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值域在≥90,是指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的资源。
五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在80-89之间,各要素接近理想状态,风景价值高,属于应优先和重点开发的精华景点。
四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在70-79之间,风景价值尚可,值得重点开发。
三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在60-69之间,风景价值一般,某些要素有缺陷,但仍具有一定的风景开发条件。
得分低于60分的暂不分级,以 / 表示。这类资源某些自然风景要素有严重缺陷,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或目前不具备开发利用价值。
(2)评价结果
表2是对河南省主要乡村休闲度假地资源的具体评价。
表2 主要乡村休闲度假地评价分值表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所选取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度假地在评价中的得分均比较高。其中,五级乡村旅游资源有一个,四级乡村旅游资源有六个,三级乡村旅游资源有三个。这说明,至少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而且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点比较多。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虽然从资源评价中,我们了解到河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在开发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整体水平不高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较为单一,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总体开发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开发资金不足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不足。尽管政府也投入了一定的发展资金,但仍是杯水车薪。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旅游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管理水平不够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好、观赏价值高,重点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有些旅游项目因管理不当,造成乡村景观的破坏。
(四)资源保护不够
在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统一协调的开发建设规划,已经出现部分乡村景观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破坏森林植被,以及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景观不协调等问题。有些旅游点缺乏环卫设施,管理者和游人环保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受眼前的、片面的经济利益的驱动,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环卫设施的情况下。部分旅游者对文物涂抹刻画和随意丢弃废弃物,其不文明行为对文物和环境的破坏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五)宣传力度不够
“酒香也怕巷子深”,河南省诸多的乡村旅游项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直鲜为人知。主要表现为:一是整体形象宣传力度不够。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很少出现在旅游交易会、推介会、欢乐节、展销会上进行集体宣传,其它形式的宣传也很少。单独印制的宣传资料不多,内容也不够丰富,对外宣传不利。二是新开发的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如各种山庄、俱乐部等。另外,宣传促销经费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河南省旅游的宣传力度。
三、河南省乡村旅游开发建议
针对河南省目前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考虑到河南省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以及旅游发展历史,我们认为河南省除了继续发展传统的优势产品以外,还应通过整体规划、全盘协调,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塑造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总体形象。具体而言:
(一)整合优势资源,确保协调发展
在旅游规划的总体指导下,一方面整合现有旅游产品,实施精品战略,通过培育龙头产品,促进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挖掘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开打力度,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
(二)加强营销策划,塑造总体形象
加强河南省乡村旅游总体形象的塑造、宣传,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市场知名度。通过精心论证,尽快明确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总体形象。通过积极主办、参与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欢乐节、展销会,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进行整体宣传。对于新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列为重点宣传项目,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和网上宣传,尽快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强化优势产品,促进产品开发
继续加强对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的传统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强化其市场优势,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考虑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规律,为了保持河南省旅游产品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加强新产品开发,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是提高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新兴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既增加河南省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又强化现有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河南省旅游的吸引力。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环保意识
不明智、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乡村旅游资源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通过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有关当事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减少这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措施。特别是乡村拥有很纯朴的气息,一旦受到破坏将会很难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
(五)广泛吸纳资金,合理妥善使用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六)抓好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业牵涉面广、环节众多,抓好行业管理,尤为重要。制定和完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走向正轨。
参考文献:
[1] 庄军.旅游投资环境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2] 庄军.旅游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引言
海口火山口地区距离海口市区约15公里,火山岩区域面积大约为108平方公里。该地区属于乡村区域,包括海口火山口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和景区周边石山镇辖区的乡村,主要旅游资源也分散分布于上述两个区域。乡村火山地质遗迹、火山乡村自然资源及火山口乡村人文资源丰富独特,独具魅力。
一、海口火山口及周边主要旅游资源
(一)丰富的乡村火山地质遗迹
海口火山口属地堑一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地质遗迹,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休眠火山群之一,火山喷发活动主要在距今1万年的全新世,在火山岩溶洞科学考查、火山地质旅游资源科学研究、火山知识科学普及和火山旅游资源观赏等方面有极高的价值。
该地区36座第四纪火山的火山口地貌遗址呈现出环杯锥状,数量多、类型全、保存好,是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馆。该区域熔岩隧道30多条,最长达2000余米,在数量、长度、宽度,拱顶形态及岩浆流动遗迹方面都有丰富的变化;我国火山地质遗迹中占首位的衍生微地貌景观主要有天窗、天生桥、岩柱、陷落谷等,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隧道内部形态。
(二)独特的乡村自然资源
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最具有我国独特性的火山地质景观,主要体现在热带火山生态群落,包括中热带刺灌林、果林、原生林、万亩荔枝树群、古榕树群等多种热带珍稀植物,与火山群相融合,形成了热带海岛城市火山生态环境。
火山岩与红土地孕育了火山口周边独特的美食与深厚的饮食文化。独具健康养生功能的富硒农产品,如火山口富硒荔枝、富硒黑豆、石山雍羊、火山口咖啡等随处可见。
(三)底蕴深厚的火山口乡村人文资源
琼北地区具有独特的火山岩文化,提现在火山岩建造的成片的居民房屋,开发利用的火山岩材质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其中,火山石古村落的房屋建筑成为了火山口乡村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比如石山镇的儒符村当地群众自愿捐建的纪念宋代副丞相李光兄妹的火山石儒符塔、石山镇三卿村抗击日本侵略并留有多处子弹孔的火山石碉堡、石山镇荣阳村的火山石房屋建筑群等。
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海口雷琼火山地质公园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9月27日国家旅游局确定海口雷琼火山地质公园为中国世界旅游日活动的主会场。当前,海口雷琼火山地质公园已成为融火山文化、生态园林、特色建筑为一体的火山主题公园,是旅游热点区域,是海南省优秀旅游景点之一。这里主要的乡村旅游资源包括火山生态广场、火山登山道、火山古树长廊、火山口喷发遗迹、火山地区乡土风情、火山特色手工艺品、火山岩山乡美食等。
海口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周边开发了海口火山口休闲农场旅游区、海口火山口骑兵营乡村休闲旅游骑行区、海口火山口“互联网+”火山岩农业产业区等乡村旅游点(区)。
(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定位
火山口世界地质公园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开发定位:以地质公园为依托,更好地利用园区内地质遗迹景观,促进海口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海口市的旅游资源,打造海口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三体一特色”的旅游格局(三体:地质科考、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一特色:火山地质遗迹),充分发挥地质遗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发展社会经济等作用,最终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1)保护与开发并举,“三效”(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作为一种自然遗产,不可再生,地质遗迹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地质遗迹、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真正考虑环境承载力的问题,协调好海口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园区及周边乡村地区“三效”之间的关系。
(2)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以海口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园区及周边乡村地区“一体多功能”(地质遗迹景观、生态环境为主体,自然科学情趣、山野风韵观光和保健旅游等功能)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火山岩地区的火山岩旅游资源、农产品资源、乡村资源、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资源,结合该区域乡村、农村特色,突出火山口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形成火山岩地质公园科普旅游项目及乡村旅游项目。
(3)区域合作开发、产业联动的原则。以海口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城市--海口市为依托,合理利用海口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人口集中优势,在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客源开发、旅游市场销售、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上注重与周边城市(定安县、澄迈县、屯昌县等)的横向联合,调动海口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园区所在地及周边城市、乡镇等行政单位的积极性开展区域性合作旅游开发,推动乡村旅游业、传统手工业、特色旅游商品加工业、特色农业产品生产等方面全面发展。
3.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多元化多渠道投资的开发策略。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大背景下,以平稳健康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地质公园发展规划为基础,在海南省创新创业项目的推动下,协调并调动火山口地质公园景区、周边乡村居民、大学生及政府扶贫机构全面参与该区域的开发和投资,多方位引导地质公@及周边乡村区域的产业投资渠道,增加旅游资源开发投入,真正开发七十二洞、火山岩房屋建筑、昌道岭和火山岩石斛种植观光体验项目等旅游资源。
(2)地质遗迹保护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海南省的支柱产业,也是有限发展产业。海口火山口园区及周边乡村属于特殊的地质旅游资源,拥有众多地质遗迹,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土地、环境、自然资源、地质遗迹、风景名胜区保护等方面相关法规、规范及指南精神,综合考虑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位置、通行条件等因素,突出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项目的主题和形象,全面实施一地一主题、一村一特色、一点一景观,旅游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齐头并进。
(3)综合开发地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海口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主体是综合性地貌与地质遗迹景观,自然、人文景观及乡村旅游资源融入了丰富的火山地质旅游资源,这就决定了必须考虑旅游资源特点,坚持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通过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可以弥补单一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如:旅游产品类型的增加、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的提升等。
(4)精准扶贫旅游开发策略。开发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乡村具体情况,大力培育和支持有创新性的项目和企业:以黑豆种植加工及乡村农业旅游开发的开心农场、以素质拓展及乡村骑行为特色的人民骑兵营、以火山岩荔枝产业和昌道岭登山为主题的昌道岭村旅游开发、以七十二洞为特色的火山岩溶洞探险、以火山岩房屋建筑为特色的荣阳乡村文化旅游、以石斛种植与加工为特色的美社村等。
(5)创新旅游宣传渠道和方式。改变旅游宣传渠道为微网络营销,利用微博、微信、微平台等微网络营销的理念和技术,创新营销渠道、营销内容、营销方式,突出旅游产品形象。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不断开发“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互联网+小镇”、“互联网+火山岩咖啡”、“互联网+骑行”、“互联网+素质拓展”等平台,推送相关消息,实现微旅游营销。
三、结语
海口火山口世界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必须在地质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逐步开发建设,实现自然科学和风光旅游相互融合,形成以地质科学普及教育为载体,以自然观光、生态观光旅游为形式,重点衬托人文景观和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集旅游、科普、精准扶贫、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基地,不断延伸、扩展地质旅游区域和服务领域,在快速振兴当地旅游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有效解决当地“三农”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意义,从实际效益上让“死火山”焕发“新生命”。
内容摘要:本文从价值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结合入手,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景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例,在论证乡村旅游价值增值的基础之上,提出对乡村旅游价值链的创新性构想,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乡村旅游 价值链 增值 虹口
“价值链”指的是企业通过一系列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构成的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分析价值链的目的在于实现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来源于价值链上各价值活动间的联系。“价值链”理论揭示了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旅游产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价值链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是多向度存在的。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特色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农村人文风俗等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和农村的休闲旅游功能,形成旅游消费的一种新兴旅游业态。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的低成本、地方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短期内发展迅速,但多为零星布点,不成规模。区域内乡村旅游点的粗放式增加使得特色丧失,同质化竞争导致农户收益必然下降。针对此,本文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为例,通过引入价值链的理论来深入探讨乡村旅游的价值增值脉络,试图挖掘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点来实现乡村旅游的更进一步发展。
乡村旅游的价值链分析
乡村旅游的产业价值链主要是指区域地农户利用自身的农业产业资源,在经过包装以后,转化为旅游产品,使价值增值或者是价值转换的过程。都江堰市虹口乡以自身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为中心,重点打造以乡村农家乐为基础,乡村酒店、乡村连锁客栈等新兴旅游产品的乡村旅游业态,打造区域旅游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主要集中在农业旅游资源的包装、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乡村旅游的服务三个方面。在基本的价值增值之外,各乡村旅游发展区还依赖当地的各种环境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等因素,形成了乡村旅游在竞争上的优劣势,即乡村旅游价值链的辅助增值因素。
(一)乡村旅游的基本价值链分析
乡村旅游的基本价值链指的是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一般价值增值过程,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在基本价值链体系当中,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得到了增值。在基本价值链发生过程当中,与地方性、民族性结合好的区域,其价值增值幅度较大,结合虹口乡乡村旅游发展实际,这里的乡村旅游的基本价值链笔者重点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见图1)。在图1的乡村旅游基本价值链当中,其增值部分有三处:
第一,农业旅游资源的包装。农乡风俗、农村生态等在成为旅游资源以前,充其量是作为相对吸引物而存在的,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虹口乡得天独厚的纯自然农业生态对于周边区域的人来讲,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在当地农民自觉地、自发地进行吸引物的包装后才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在吸引物转化为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参与进来,形成乡村旅游的第一层价值渗透。
第二,市场的推广与宣传。在农业旅游资源的包装基础之上形成了农业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销售并形成价值是需要市场推广与宣传的。虹口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虹口乡村旅游节”和“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推广营销形式为区域客源地游客所认识,促进了乡村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此为乡村旅游价值链的第二层渗透。
第三,乡村旅游的服务。旅游业同其他服务业一样,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游客在消费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也感受了乡村旅游的服务,作为服务业的乡村旅游产业的价值增值过程离不开服务链条。虹口在生产销售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也注意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服务,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无形增值。此为乡村旅游价值链的第三层渗透。
(二)乡村旅游的辅助价值链
乡村旅游的辅助价值链(见图2)指的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具有竞争力的价值增值部分,是乡村旅游基本价值链的附加值。笔者主要围绕乡村旅游的基本价值链,分析对基本价值链的三个层面有重要影响的要素。
第一,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分析。旅游产业其涵盖范围之广、关联带动性之强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其发展环境除去一般产业所面临的一般环境外,其他产业的发展情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独特环境。虹口乡村旅游区依托于四川都江堰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和城乡统筹的机遇,使得虹口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优于其他区域。虹口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又使得乡村旅游的崛起成为必然,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又使得虹口乡的农户经济意识超前,社会性发展较好,这些都使得虹口乡村旅游资源的竞争力较强。
第二,市场营销与推广的附属价值增值。市场营销与推广在乡村旅游价值增值过程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价值链组成要素的价值实现需要市场营销;乡村旅游价值链组成要素的整体价值实现需要市场营销;乡村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也需要市场营销与推广,因此,作为不独立产生价值的要素组成部分,其在乡村旅游的附属价值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方面“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成功地将虹口乡村旅游推入市场,成都、都江堰客源市场对虹口乡村旅游的认知也极大地推动了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周边丰富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的推出又使虹口乡村旅游成功融入了区域旅游产业。
第三,乡村旅游基本价值链末端(乡村旅游服务)的附属价值增值。作为乡村旅游价值实现的载体,乡村旅游服务的基本价值贡献显而易见,但除此之外,乡村旅游服务又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隐性价值增值点。在充分挖掘其他乡村旅游链价值点的基础上,乡村旅游服务的特色、创新、可持续成为乡村旅游取胜的方式之一。因此,本文认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是乡村旅游价值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乡村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其服务质量的高低也是乡村旅游价值链增值的关键。
乡村旅游的基本价值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增长主轴线,辅助价值链的提出有助于增强区域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成为区域乡村旅游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价值链各要素的整合创新
(一)城乡结合、统筹发展环境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乡村旅游的客源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周围的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的大环境改变了城乡结合带农村的传统产业思维,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村特色,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又成为农户寻求新型产业的基础。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农户的自发行为,形成乡村吸引物转化为旅游资源的直接动力。例如虹口乡村旅游区域的成功打造与成都现代田园城市打造、都江堰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的建立密不可分。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增值还突出表现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层面。对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市场影响力大、发展基础较好的项目,要优先规划、优先发展,形成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良好局面。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另外要依据各地方经济状况、发展水平、交通状况等来确定乡村旅游目标客源市场区域和开拓市场的先后顺序。要改变由空间距离一种因素决定目标市场的做法。在目标市场选择过程中,要从营销主体资源、目标、竞争优势和市场规模等方面对细分市场进行评估,所选择的目标市场必须与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主体的经营目标、产品形象、所拥有的经营资源等相符合。
(二)乡村旅游产品的独创性、地方性和参与性
目前阶段,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缺乏个性地重复性开发容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够,难以对游客产生真正的吸引力。在此条件下,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开发独具特性的乡村旅游产品。虹口乡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的虹口AAAA级漂流景区吸引了较多游客,是虹口乡村旅游产品的一个有力补充,与虹口猕猴桃种植、三文鱼养殖等形成了较之其他区域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谱。
实现乡村旅游参与性的途径之一是发展社区参与性旅游。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和农户的特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与社区相结合,是一个好的实现乡村旅游独创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社区参与型旅游是指乡村社区,包括村民个人和集体,能够参与旅游开发决策全过程,能够合理分配到乡村旅游收入,以乡村社区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旅游形式。社区参与型乡村旅游保证社区成员可以获得旅游发展带给本地区的利益和福祉,当地政府部门通过旅游业税收渠道而进行的旅游收入分配应该优先用于发展社区成员参与旅游业的能力(付宇光,2009)。
(三)多渠道、多方位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在其临近城市群,一个成熟的乡村旅游发展区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源地的拓展,最大程度地吸引游客,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为此,就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有效的营销体系,实现客源地的最大程度地覆盖。乡村旅游区域的营销在融于主体旅游产业营销网络的同时,应该有更加细分化的营销模式。
(四)乡村旅游服务的多角度提升
在旅游产品特色化打造的基础之上,乡村旅游的服务也应该突出地方性,有所创新,成为乡村旅游产品价值的有力延伸。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可以从人员主体,服务方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多角度提升,满足客源地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和乡村旅游游客的体验型需求。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探索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旅游产业集群当中与旅游价值链要素相吻合的那一区间。乡村旅游价值链的直接和间接要素都是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一部分,对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有效发挥乡村旅游价值链各要素的价值。虹口乡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涵盖了虹口乡区域的所有旅游价值单体、旅游企业和旅游要素单位。虹口漂流、三文鱼养殖基地、猕猴桃种植园、虹口乡村农家乐等是虹口旅游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旅游价值链的潜在关键组成。创新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优化组合可以更进一步挖掘乡村旅游链各要素的潜在价值,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是全方位的,基本的价值流通过程已被最大程度的挖掘与提炼,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依赖于有创新性的价值链增值点的挖掘,依赖于辅价值增值要素的最大化提炼,使辅价值增值点转化为基本的乡村旅游价值增值要素,突出乡村旅游的地方性,与旅游资源地方性的内涵相契合,地方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有助于实现乡村旅游价值链的最大增值,从而实现地方经济产业的转型,实现真正的城乡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小军,张霞,甘永萍.基于红色旅游价值链的理论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