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第1篇

一、来华留学生档案的内容

从档案载体来看,来华留学生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其中纸质档案主要包括入学申请表、身份证件(护照)复印件、外国来华人员来华签证申请表(JW202表)、汉语水平考试(HSK)成绩单、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成绩单、学籍变动申请或审批表和学校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等。电子档案主要是通过“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所记录的外国来华留学生的基本信息、分班信息、证照信息、住宿信息、奖惩信息、奖学金信息、保险信息、健康信息、选课信息、活动信息、突发事件、离校信息等数据库信息。[3]

从形成主体来看,来华留学生档案包括教育及相关部门形成的档案和留学生形成的档案。前者包括教育部门在招生、教学、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后者包括留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学籍档案、实习档案、健康档案等等。

从学习阶段来看,来华留学生档案包括入学申请、在校学习、毕业离校三个阶段的档案。入学申请阶段的档案包括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签证申请表(JW202表)、入学申请材料、录取通知书、护照复印件、签证复印件、留学生的居住信息和联系方式、健康证明材料、居留许可复印件。在校学习阶段的档案包括进修生的课程设置资料、教学安排资料、考试成绩、学习证明、学历生的培养方案、必修和选修课的具体信息以及相应的学分、学历和学位证书复印件,以及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形成的其它的材料,如获奖证书、参加某项活动后的证书、纪念品等。[4]留学生毕业档案包括毕业生就业档案、留学生校友档案等等。

二、来华留学生档案的作用

1.对留学生个人的作用。来华留学生档案是留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原始记录,可以起到证明其学习经历的作用。对于留学生个人来说,在其毕业离校后,无论是继续求学深造或者求职,其档案都会成为证明其资历的重要凭证。查询和认证是目前留学生档案最为频繁的一种利用方式。留学生在校表现、成绩查询、学位认证都需要通过档案这种原始的真实记录来完成。[5]

2.对高等学校的作用。一是提高留学生管理水平,通过及时收集、整理留学生档案,有利于全面掌握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居留情况,根据留学生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实现人性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二是通过对留学生毕业档案、校友档案的管理,了解离校留学生的动态。通过建立来华留学生毕业生就业状况档案,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一方面能够完整地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反馈情况,另一方面又能够为学校提供专业需求状况,及时修正人才培养工作的偏差,也为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起导向作用。详细的留学生档案可以为高校在留学生教学、科研计划,师资、留管干部培训计划,招生计划以及学校制定短期目标、长期规划、地区留学生管理政策、国际交流方面等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6]

3.对社会其他机构的作用。社会上其他机构也需要利用留学生档案,如驻外使馆、国外学校、公司经常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要求确认某学生身份。[7]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历史潮流的今天,国际交流合作在社会各领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交流指标成为衡量全球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外国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及发展状况也成为国际交流指标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各高等院校和相关单位的发展规划纲要中常常涉及外国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分类、国别等信息,来华留学生档案可以满足这一要求。[8]此外,这些档案也是进行其他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如,研究留学生教育对输入国、输出国以及第三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就要以留学生档案作为重要资料。[9]

三、来华留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

1.留学生档案管理制度。我国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6号令《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但是该办法规定的外事类档案主要包括“学校有关人员出席国际学校会议(含在国内举办的),出国考察、讲学、合作研究、进修及学校聘请的外籍、港澳专家与教师在教学、科研及其他有关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授予中、外学者、著名社会活动家名誉职务的有关材料等。”并没有明确提及留学生档案该如何管理。直到1994年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留学生档案才有一个专门的类目代号WS15,作为一级类目“外事档案”的第五个二级类目。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确定外事类档案包含“学校开展校际交流、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及管理外国或者港澳台地区专家、教师、国际学生、港澳台学生等的材料”。在这些制度的指导下,我国的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开始走入正轨。

2.留学生档案管理机构。由于各高校留学生规模不同,每个学校都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指定一些机构管理留学生档案。有的高校由专门的留学生部负责留学生的招生和所有管理工作;有的高校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留学生招生和主要管理工作,把学历教育的具体工作放到相应的院系;有的高校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留学生招生,教务处或留学生部负责教学等等。可以看出在有的学校,不同类型的留学生档案由不同部门形成和保管。于是留学生档案出现了多头管理的现象。

3.留学生档案保存与利用。从保存机构来看,大多数高校均规定整理后的留学生档案要移交综合档案馆(室)统一保存,而综合档案馆(室)需要监督、指导、检查相关部门作好留学生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工作,检查验收留学生档案是否完整、准确和系统。从保存期限来看,很多高校比较谨慎,大部分档案都是永久保存。例如,广东商学院的留学生档案就分成9小类,除了3类材料长期保存外,其余全是永久保存:录取审批材料(永久);学籍登记表、学籍卡片(永久);留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永久);学习情况、成绩及评语(永久);学生名册(永久);留学生奖惩材料(永久);教学计划、大纲、安排(长期);学位论文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长期);学生去向及有关材料(长期)。然而大多数学校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提供利用的措施。这说明档案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保存、轻利用”的现象在留学生档案这一领域依然存在。

四、加强来华留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

1.完善来华留学生档案管理制度。首先,根据国家的相关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留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其次,建立留学生档案分类体系,明确归档范围。可以参照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方法,在原有二级类目WS15下面增设三级类目,并在每个三级类目下面列出归档范围,这样既具体又简洁,在整理文件材料时,一目了然。例如江南大学就增设了四个WS15的三级类目,综合类、博士和硕士生材料、本科生材料、进修性材料。[10]再次,要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由于多头管理的关系,留学生档案来源相对分散,涉及较多的部门,需要协调各形成机构之间的关系,包括留学生处、外事办公室、院系留学生管理办公室、教研室等相关部门。通过高校档案馆(室)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实现留学生档案的全面、全程管理。

2.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高校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大都是由档案馆(室)进行业务指导,而由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留学生毕业之后再将整理好的档案移交档案馆(室)。所以留学生档案工作的质量取决于具体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而这些人员大多属于兼职行使档案管理的职责。因此,为了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的档案意识和工作水平,需要对负责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3.加强来华留学生电子档案管理。自从教育部2004年9月1日起在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接受来华留学生的高等学校正式启用“全国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以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档案将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存在,这为网络环境下开展留学生档案的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础。该系统涵盖了来华留学工作中招生、教学、生活服务和管理、留华毕业生工作等四个基础环节,具备日常管理、教育质量评估、留学生数据库、留华毕业生档案、留学生数据统计等功能。为适应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管理、利用的需要,还有必要开展留学生纸质档案的数子化工作。在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制定著录标准,建立高素质的著录队伍,加强著录组织工作,提高著录质量。

参考文献:

[1]Dreher A,Poutvaara P.Foreign Students and MigrationtotheUnitedStates.WorldDevelop? ment.2011.39(8).

[2]陆应飞.试论留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1(2).

[3]王芳周允旭陈亮.浅谈外国来华留学生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存放.科技天地2010(8).

[4]李立冬.高校留学生档案工作刍议.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0(2).

[5]尹珊珊.外国留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3).

[6]刘哲郭宁.日本留学生档案数据的质量控制.黑龙江史志2010(22).

[7]王利伟.建立来华留学生档案追踪机制探析.兰台世界2011(4).

[8]黄廷义.做好留学生档案管理促进留学生教育发展.兰台世界2007(9).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国际留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62-0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悠久的中华文化对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日趋增强, 我国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呈逐年增加之势。截至2015 年底, 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高水平的留学生教育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国际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分析、总结国际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对于推进我国大学的国际化建设,加速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影响巨大。

一 国际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外文化差异

由于国际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与中国文化存在很多差异,这就致使留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观、表达方式等方面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造成部分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学习不适应、“水土不服”,人际关系紧张,使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佛教和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在儒家思想数千年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化讲究含蓄委婉地表达方式,强调集体主义,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推崇“中庸”之道;西方文化则在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下以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崇尚自由平等,追求个人价值,这也导致部分留W生无视学校规章制度,无故旷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等。再如,喝酒是英国人文化的一部分,大家下班没事时就会相互邀约去酒吧喝一杯,这也是他们和朋友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完全是一种享受。而中国有自己独特的酒文化,社交场合中的喝酒更多是工作的一种延续,是为了更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途径。

(二)语言交流障碍

中国地域辽阔,语言环境复杂,大多数国际留学生初来中国学习时,对于汉语知识了解不多或者一窍不通,而汉字的学习系统非常复杂,汉字的书面表达使用符号有上千个,常用汉字多达3000个,各种偏旁部首进行复杂组合又形成了汉字系统,选用表达同一意思的汉字与使用场合、表达对象等都有直接关系。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可以用自己的母语思维完整的思考问题,但是难以转换成汉语思维,这很容易导致留学生产生焦虑感,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这不仅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不愿意主动的表述自己的观点,难以加入小组讨论,更无法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而且,很多国际留学生在华期间经常与自己国家的同学朋友在一起生活,很少运用汉语进行交流,这也使得国际留学生汉语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教育管理模式落后

留学生教育的本质是向留学生传递我国的文化,增进中国与生源国之间的了解,提高我国大学的国际知名度,促进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为国外直接输送各类专业人才。而当前各高校对于国际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陈旧落后,体制僵化,缺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比如,欧美国家的课堂教学环境简单、轻松的,讲究民主,学生比较随意自由,学习氛围愉悦;而中国的课堂教学环境大多数是安静、严肃的,缺乏生机和活力,有些留学生不太适应,觉得学习枯燥、乏味、没有激情。中国的考试制度是比较硬性呆板的,而西方的学分制度则比较弹性灵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容易引起他们对我国教育管理模式的反感与抵触。

(四)专业课程设置陈旧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还没有适应国际化的要求,仍然按照国内需求的标准去设计安排,一般学生在入学时就已经选好专业,不再学习其他专业之外的课程,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课程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理论、方法的水平与国际标准都有一定差距。欧美高校在课程设置、专业发展、科研成果、研究实力等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大多数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模仿起步阶段,仅有很少的学科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因此在国际留学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形成了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学科分布文科多、理工科少的问题,攻读学位的高层次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相比发达国家接受留学生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 提高高校国际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方法

(一)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认识不同文化及教育背景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民族特点, 总结经验, ,高效率解决各类文化冲突现象, 是我们实施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比如,留学生们大多有,他们国家有很多不同于中国的重大传统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斋月”等,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留学生这方面的特殊性,在这些节日来临时,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给予留学生一定的自;在接触信奉伊斯兰宗教的穆斯林国际留学生时,要注意他们饮食上的特殊要求,在请他们吃饭、出席活动时要认真考虑食物饮品的问题。因此, 高校国际留学生管理者不仅要提高外语水平,还要努力学习和了解留学生生源国的风俗禁忌、饮食习惯、公关礼仪等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做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提高国际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离不开实践。我们要为国际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使留学生可以在生活当中不断地加强对汉语学习的重视,并保证能够在长时间的积累当中增强对汉语的熟悉,提升中文交流能力。为了给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运用和实践的机会,我们可以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孔庙、纪念馆,组织观看戏曲、武术、杂技表演,定期安排外出旅游,使他们对中国的地理、文化、风俗习惯等有深刻、直观的了解。同时,鼓励他们多与中国朋友接触,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组织参加外国人汉语演讲比赛、留学生汉语技能大赛、中外大学生歌唱比赛等活动,在竞赛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寓教于乐,并广交朋友。

(三)以人为本,弹性管理

我国高校对于国际留学生的教育管理一直以来是以制度为本的刚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虽然短期内成效显著显,但是从根本上却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要保证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突出“以人为本”,弹性化管理。弹性管理的核心是以留学生为主体,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尊重其文化传统、个性特征,采取易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对其进行教育管理,这不仅要求留学生工作者承担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同时还是留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服务者角色,要以平等的身份主动热情地接近他们,与他们交朋友。

(四)开设多元化课程,拓宽国际性专业

设置国际化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高校根据留学生教育发展需要, 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实现国际型人才培B目标, 是实现留学生教育管理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在新学科拓展和建设中, 要以英语教学和国外实习为手段, 以培养国际型人才为目标, 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开创多元化国际性课程,使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政治、历史和风土人情,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例如根据留学生的不同群体需求,可以为短期国际留学生开设语言课程、证书课程、趣味课程等,针对长期国际留学生开设学位课程、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等。

(五)建立专业教学师资队伍

高校应该严格把关教师准入制度,大力引进优秀教师,形成稳定的师资结构,保证教师的知识构成符合专业需求。各高校在保证充足的教师数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合理搭配教师队伍的学历构成、年龄构成和职称构成。高校教师在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础上,除了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语言知识技能以及过硬的教学科研能力,还要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学院、系里定期举办教师座谈会,学校提供研修培训机会、研讨会以及参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针对国际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中华才艺这方面的知识,满足留学生的需求,丰富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

教育管理对国际留学生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留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留学生教育的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留学生来中国留学,并真正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这无论对于国际留学生的教育管理,还是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69-01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逐渐增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作为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的地位日益攀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物流经济新增长点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从相关研究报告可以发现,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对较晚,直接导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相对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处于弱势地位。物流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人力资源之中较为紧缺一类人才。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国家对物流相关专业给予了较大支持。数百所中级、高级职业技术类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人才。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为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发展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新时期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应当能够对相关问题给予充分重视。

1 注重理论引领性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相对较晚,大量的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物流管理理论往往来源于国外。因此,在实际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当注重理论引领性。部分教育工作者片面的认为我国物流管理教学应当将着眼点放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因而忽略了理论的引领性。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学生还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具体物流实践教学均具有重要影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当能够集现代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专业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如果单纯注重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则很难真正的将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理论切实的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笔者认为注重理论引领性,同时,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才能够真正的让学生认识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内涵及外延,进而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这也就对教育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学团队中复合型的人才较多。而在我国多数物流专业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师并不多见,因此,培养多阶层的物流人才势在必行。并且还需要对物流学科教学的完善,提高教育教学的乐趣与积极性。只要将教师整体水平提升,才能够真正的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理论引领性。

2 注重教学实践创新

物流管理教学实践与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相类似,也需要注重教学实践创新。但是,目前我国物流管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教学实践创新性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其领域发展之中人才能够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物流管理教学实践,从其根本目的来看,即是注重物流管理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契合性。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学实践之中往往缺失对于教学实践创新性思考,往往高职物流管理教学实践成为“走过场”。对于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行为的注重程度相对较弱。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之中达到较好的实践效果,则必须注重对学生教学实践创新的培养。在实际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过程之中,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要能够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真正的意识到物流管理专业重要性与具体问题的解决。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促进其主观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更好的调动其自身影响因素进行创新。

3 注重直观性

注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直观性,可以能够使学生更为清楚物流管理专业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之中进行直观性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更好的促进学生理解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笔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发现,如果能够采用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则学生会达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注重直观性实践教学,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之中直观呈现,对所呈现的图片、数据等相关材料,要能够给学生以直观呈现。其次,采用实际适用性原则。所谓“实际适用性原则”即是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进行的自主探索、总结性原则。例如,由于物流是一种十分系统的工程,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多的资源成本问题。而学校又不可能将所有学生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实际的体验。所以建立物流仿真模式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逐步成为了各高校物流教学的主导模式。通过在方针教学中的体验,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物流的每个环节与操作技能,同时也可以对物流中的细节问题进行自我剖析。这也是一种具有导向作用的现代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笔者发现如果不能够注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直观性,则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甚至会导致实践教学课堂失控。

综上所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学校高度重视以及广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教师的努力,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作为新时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从自身素质提升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结合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发展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探索,通过不断的尝试,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6(5).

[2] 刘冬梅,孙维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调查研究[J].广西教育,2009(24).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效果 流体力学 专题讨论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106-03

一、流体力学教学的特点

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还包括将所学知识灵活加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很难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获得,需要不断探索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1]

流体力学作为一门既具有基础课程性质又具有鲜明专业技术特点的课程,是实践上述教学思想的理想平台。[2]流体力学以牛顿运动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基本定律为基础,研究在力的作用下流体的状态,流体与固壁、流体与流体、流体与其他运动形态间的相互作用,是力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一方面,流体力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流体力学覆盖了众多理工科专业领域,它所衍生出的研究方法正在向金融、管理等领域渗透,成为兼具深厚研究底蕴与前沿研究方向的学科。

二、一般工科院校流体力学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流体力学课程定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土木工程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河流动力学、流体输配管网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对后续专业课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因概念抽象、学生缺乏工程概念和工程背景,使得流体力学课程既难教也难学,要想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尤为困难。

尽管流体力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作为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极大地限制了课程的教学时间。在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使得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和拓宽知识面两方面不能兼顾,顾此失彼。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但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工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善流体力学教学的效果。

三、流体力学专题讨论的教学形式

对流体力学教学途径的探索和改革一直在开展,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核心,而专题讨论是有效的手段之一。现阶段,不同学校的专题研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容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更接近学术前沿,甚至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理论;第二,讨论专题不同但都保持一致的风格,既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又需要小团队的协作精神;第三,研讨内容的选择更多地考虑了人的因素,讨论题目大都是基于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兴趣。

哈佛大学率先在专题讨论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尝试。他们采用专门的新生研讨课的形式,由教授直接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通过新生研讨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了浓厚的学术气氛。一般情况下,新生研讨课每年的主题都会发生变化或完全不同,而为了保证教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学生人数一般会有所限制。

其他院校也有在不同课程中开展专题讨论课的教学实践。清华大学从2003年起就开始由流体力学的知名学者为新生开设了“智能流体及应用”的研讨课,得到了新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麻省理工学院从1986年开始尝试,每门研讨课的学生为8至10人,每年有800至900名新生参加,主要在大一、大二学生中进行。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流体力学新生研讨课则着眼于生活,更加注重应用,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要以流体力学史和经典流体力学问题的课前讨论为主,面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尝试都证明新颖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正式课程的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具有非常正面的影响。

四、流体力学小专题讨论的实施、效果分析及后续工作

在借鉴国外高校和国内知名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课前小专题讨论提高流体力学教学效果的改革尝试。这一方式已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的不同专业进行了尝试,其中在环境工程专业开展了两轮尝试,其余专业各开展了一轮尝试。目前已汇总了学生的研讨论题50余份,在此基础上对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一些有益的结果,下面从小组人数、内容选择、时间安排、讨论形式、成绩评定及教师作用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讨论小组中学生的组成、人数是实施这一举措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以自由组合、按学号分组等方法组建讨论小组,每个小组学生的人数通常按照总课时和班级总人数来确定,每个组员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例如分别负责资料收集、PPT制作和讲解工作。根据上述原则,在不同的班级中,小组的成员人数在1至4人间变化。从讨论效果可以看到,确定小组成员的人数是专题讨论中的关键环节。当小组人数较少时,一般选题不够深入,PPT的质量略显粗糙;而当小组人数较多时,专题讨论质量会上升,但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参与流于形式。此外,讨论课初始阶段学生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当这一阶段专题讨论的质量非常高时,往往能带动和影响后续学生专题讨论的质量,反之则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最初的实施过程里加以重点引导。在有多个行政班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穿插安排,在各个专业班级之间形成无形的竞争关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专题讨论的时间安排在课前5~10分钟为宜。这一安排的主要出发点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将小规模的专题讨论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而不需要额外安排时间,这是我们区别于以往其他院校专题讨论课的最主要的方面。小专题讨论以清楚阐述一个主题为原则,避免过大的论题造成时间的拖沓。学生课前预先准备好演示所需的硬件条件,可以有效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按照一次课2×50分钟计算,每次10分钟的小专题讨论所占用的时间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环节的调整获得,不影响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面和授课进程,在讨论内容方面以流体力学范围内目标明确的小专题或流体力学史及流体力学经典问题为主。后者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到课程初期学生对流体力学没有认识或认识比较粗浅,可以通过国内外人物介绍和经典问题进行一段时间的过渡。在课程的中后期,学生的论题选题大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时代气息。从现有的选题来看,学生的选题非常灵活和广泛,典型论题包括绿茵场上的流体力学、拳头大的雨滴见过没有、水旋石球、汽车阻力、高尔夫球效应等。选题内容与教材衔接紧密,其中有关边界层绕流阻力问题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0%,其次依次为流体力学史、伯努利方程、湍流及虹吸现象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工程问题与科学问题加以区分引导,这主要是考虑到工科院校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而忽略了基础科学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将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

讨论通过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讲解后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简短问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得其他学生更好地接受所讲述的内容,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凝练问题和阐述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尽管如此,多媒体讲述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实物演示和提问式互动都可以很好地提升问题的阐述效果。例如,在讲述纸飞机的问题中,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将讲述中所提到的九种纸飞机的叠法都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并分发到其他同学手中,依据实物讲解其中纸飞机的稳定性、飞行距离等性能,效果突出。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互相学习的过程,目前这一环节在实际讨论中因为时间受限而不能过度展开,需要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加以改进。

教师的定位是这一举措中的又一关键环节。任课教师通常需要对论题进行点评和拓展,并依据小专题讨论的总体效果将其计入平时成绩。教师在本方法中的引导尤为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要详细了解流体力学的发展史。教师应在平时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知识,加强对有关前沿内容的跟踪和了解,并能够积极地在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主动参与到本环节中来。同时,在教学中对所讨论中涉及的内容进行再次强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讨论课也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最后,尽管学生对于讨论课的热情与讨论课的成绩评定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计入平时成绩仍是必要的手段。

五、结论与讨论

流体力学作为物理学和力学的一部分,理论内涵丰富,同时又兼具工程问题的典型特点,是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通过引入小专题讨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流体力学课程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跨出校门或进入更高层次学习阶段时具备很好的起点。从教学效果来看,该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程核心的内容,加深对伯努利方程、边界层扰流阻力等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扩展了知识面,了解流体力学在新能源、环境、纳米科技等新兴领域中的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热情参与,表现出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学生自选题、给定前沿问题或与专业相关的典型问题,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正式课程的学习,有效避免了直接接触复杂数学推导而带来的枯燥感。

小专题讨论方式仍有大量后续工作需要开展。首先,需要研究面向不同专业引入针对性小专题研讨的可能性,确定小专题讨论的合理规模、形式和不同专业的侧重点,形成具有继承性的教学传统。其次,在后续工作中,需要对专题讨论的素材进行整理,并针对部分学生继续培养其科研兴趣,或结合其他本科生教学活动,如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继续对选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形成学生PPT课件集锦,供后续学生选题使用,或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相关引导。该方法的研究可以在有丰富内涵和历史的大课时专业基础课中加以推广,如大学物理、固体力学等。

[ 参 考 文 献 ]

[1] 戴世强.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学方法论的一些体会[J].上海大学校报(电子版),2007:513.

[2] 樊洪明.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应努力实现传授知识与增长能力的统一[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6,(8):268-271.

[3] 刘建龙,王汉青,寇广孝.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流体力学教学效果[J].中国电力教育,2008,(20):60-61.

[4] 辛军哲.在流体力学课程中实践启发式教学的几点体会[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2):51-53.

[5] 朱克勤,任仲泉.关于美国几所著名高校的流体力学新生研讨课[J].力学与实践,2005,27(1):78-80.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流体力学;课程建设;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伟锋(1976-),男,湖北麻城人,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海峰(1971-),男,山东文登人,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上海 2002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03-0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老的话一针见血,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创新性不足问题提出了尖锐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1]

为此,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欧美发达国家为何比较薄弱?相比较而言,中国式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解题能力,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教育侧重于知识获取和掌握,欧美发达国家教育侧重于创新能力培养。这种教育的结果导致中国学生的知识量大、解题能力强,弱点在于不善于“质疑”和“提问”,直接导致科技创新能力较差。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改革高等教育制度之外,也需要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去面对。

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课程建设为例,抛砖引玉,介绍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流体力学”课程而言,基本任务和要求是老师完成知识的讲授,学生完成听讲、作业及考试。但是,这些要求对创新能力培养而言还远远不够,为此对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创新实践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到了近现代,“以人为本思想”在国家执政方略和企业管理等方面有了新内涵和新发展。高等教育在教学上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知识为本?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忽视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国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大学采用的是“我在上面讲,你在下面记”的教学方式,这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因此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者,而大学生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2]

具体到“流体力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为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当今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热能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将来一部分成为热能工程领域的工程师,一部分会进一步深造读研或者攻博,成为科研工作者。对于这两种学生,除了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之外,前者渴望了解流体力学在工程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如何让书本上的流体力学知识成为将来工作中的工具和技能;后者渴望获取流体力学的科学研究思路及方法,如何利用现有的流体力学知识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等。为了解决学生的需求,依托我校煤气化及能源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对“流体力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授课过程中,除了基本的三大守恒定律(质量、动量和能量)以及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讲解外,还着重对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和科学研究进展进行补充讲解。比如,我们加大了对流体力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流体力学学科中哪些已解决,哪些尚未解决,困难在哪里?哪些老问题有了新进展和新思维?在理论性比较强的部分,通过展示本团队在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流体力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投身科学;在实践性比较强的部分,通过展示本团队在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建设的工业装置上各个环节中流体力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容量大、学有所用。

二、引入探究型授课方式

我国以往的教育体制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上,学生对知识被动地接受或吸收,因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大学教师在教授已有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创新理念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创新。[3]在“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方式的改革中,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引导和培养。

1.从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检验学生对讲课接受程度的一个有效手段,能强迫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思考,但是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我们在授课中,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和课间提问,也鼓励学生课后采用电话、短信和邮件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可以是任何和流体力学相关的,对于这些提问,我们都给予详细的解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原创思维,哪怕是很幼稚或者明显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予以肯定并进行委婉的引导。

2.引导发散性思维

“流体力学”课程的讲授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比如河流、龙卷风、泥石流、沙尘暴和海啸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内的生物流体力学现象等。在讲授流体尾流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火车和飞机运动时的阻力形成的原因以及减小阻力的措施;在讲到流体输送机械和流体阻力时,从微观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体内血液和细胞液的输送和流动;从宏观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自来水输水管网的铺设方式和阻力分布特点,进而让大家思考我国正在实施的“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等大工程的技术特点和难点。通过诸如此类的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到流体力学知识不光是书本上枯燥的公式和推导,而是和自己的身体、生活、生产实践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这些发散思维的引导,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投身科研的热情。

3.引导学生质疑

大学生们思维方式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任何知识都喜欢抱着“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以及“教科书中的知识就是真理”的观念。殊不知,这些观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大敌,科技创新需要一股质疑知识、质疑权威的观念和勇气。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告诉学生有些流体力学知识也是不完善的,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需要包括在座的各位同学在内的众多科研工作者去继承、去发展、去完善。比如,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在现阶段还没有完善的公式和理论,但是近年来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这种存疑方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挑战权威和经典的意识和勇气。

三、全面实施创新实践环节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是重要的一环,是创新能力培养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每年开展各种级别(校级、上海市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并进行一定的经费资助和跟踪管理。为此,我们每年开展多项流体力学相关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这些课题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修完“流体力学”的学生根据兴趣,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自拟的课题;另一类是教师从承担的各种科研项目中挑选流体力学相关的小课题来供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资料的查阅到课题的立项,从项目组成员的组建到经费的管理,从实验装置的搭建、实施到数据处理,从撰写创新实践论文到项目检查和答辩,都是由学生来实施完成的,教师只起到指导和协助的作用。学校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主要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比如项目的立项答辩和筛选、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答辩以及经费使用的监督等。在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几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淘汰制,防止有的学生走过场、片面追求创新学分而不注重实效。通过实施这些创新实验项目,学生巩固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成教学和科研的互动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和举措。在课程建设中,应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树立知识、能力和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构建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探究型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环节。通过这些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 致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