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障碍 预防

当今,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由于一些家庭成员外出工作,大量留守儿童出现在农村中。由于这些孩子长期远离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督促、关爱等,容易产生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一系列现象已十分普遍,并且逐渐变得严重起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所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项事关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为主,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这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急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以确保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一些家长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管教,而他们只顾打工挣钱,却忽视了孩子需要的关爱和教育。虽然家庭收入提高了,但家长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很少回家。而且家长自身变化很大,由于家庭环境比以前富裕了,他们也开始注重享受生活,也学会了吃喝享受。家长与孩子接触交流时间很少,渐渐地与孩子疏远了,孩子的教育被完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殊不知,这样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了。其实,作为教师,我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和做法,但不赞同。对于这件事,我静下心来深思,造成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层原因。

第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避风港,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的温暖,孩子容易出现心理脆弱,性格懦弱、孤僻,没有安全感,不容易信任身边的人,与同学的交往存在障碍等。

第二,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祖辈对孩子过于宠爱,因此一些孩子不可避免地变得傲慢、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缺乏约束。

针对这些问题,我思考了一些应对策略,给家长和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家校合作,能做大限度地避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一、给家长的建议

建议一:制定策略,共同应对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不良的品质,想改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已经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比如孩子不爱写作业,家长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在孩子身边督促几天,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喜欢撒谎,家长就经常和教师沟通,弄清孩子学习生活的真实状况,减少孩子撒谎的机会;对于孩子乱花钱的问题,家长则要适可而止,正确引导。

建议二:恰当指导,正确引导

学习虽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在孩子已经有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之后,我们作为家长还必须给孩子恰当的指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减少孩子学习路途上的障碍,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不闻不问。我们应先扶后放,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这时期他们的思维逐渐独立,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也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他们自身可能没有思想准备,这时家长应该做好应对措施,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这一关。

二、给教师的建议

建议一: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因为缺乏家长的督促,所以一些留守儿童的成绩可能会落后,但是教师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给留守儿童贴上“差生”的标签。对待这些学生,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建议二:倾注真情,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教师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就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建议三: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为及时了解、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良好的平台。

我深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家长一起,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2]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

[3]杨红梅.提高心理辅导课活动有效性的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文第2篇

1.价值观扭曲。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家长容易产生负疚感,不断增加给孩子的零花钱和物质方面的享受,而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出现“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

3.学习成绩差。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的,这些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或责任心不强,没有能力或不能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督促和指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4.心理不健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形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弱,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又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对生活、学习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甚至认为“读书没用”。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的角色,尽力为留守儿童创造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解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

2.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1)发动全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对一”管护对子,做他们成长保护人,要求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农村社区有许多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如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我校要求每一个学校领导要挂钩一个村庄,与村两委领导和老年协会联系,要求社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积极创造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3)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群体活动对于他们影响非常大。在群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一个温暖团结向上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学校成立由一个优秀学生带动的活动小组,要求每周开展一次有益的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集体生活,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进步,形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作风。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心理;就业指导

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作为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一部分,管理好学生不仅可以使学校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学校的满意度增加。而一个学校的就业率则会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率,通过就业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对就业的盲目。

一、在专业学习上进行引导

在专业学习上的引导工作并不是要求辅导员对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来辅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要求辅导员通过对专业的学科特点、学科背景,来引导学生们找到队专业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接下来笔者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可以与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沟通这样好了解一些学科专业的发展背景,同时可以通过报告、座谈等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座谈之后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它发展前景,学生好明确专业培养规格与发展方向,进而结合自己个人的奋斗目标来设计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2)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的机会,不同班级之间通过开展不同的活动来促进各班之间的关系。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比如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的学生传授在大学期间我们在不同的时间该做的事、该过的级、在某些科目的学习上应该怎么做。

(3)做些必要的总结,在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和专业教师沟通以及积极开展活动的时候要注重总结、研究专业的特点,以及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尽量的争取教学研究立项与大学生科技立项,这样鼓励了学生共同参与教育科学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

二、在学生的心理上进行引导

在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中,对于心理的辅导工作是必不可少。然而做好心理的辅导工作,建立良好的心理辅导关系又是其关键,从实际工作出发的同时结合一般心理咨询关系建立的特点,通过对探索辅导员心理辅导中关系建立的独特性以及从师生关系影响对心理辅导目标的建立,辅导前应注意的事项及辅导过程影响的要素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剖析,使得这些工作对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的进行提供更有效指导与建议。

(1)如果辅导员觉得学生的所遇到的问题需要进行一次专门性的心理辅导,或者有些学生主动向辅导员老师寻求心理辅导时,必须在对其辅导的过程中保证能够有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在辅导中不受他人干扰。对于辅导员老师来说要做到这点并不那么容易,有太多的繁杂琐碎、不可预期的事情可能发生。在此情况下,辅导员老师最好要先跟来访学生预约好时间、地点,在进行心理咨询前应先与学生交代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好让学生再心理上有准备,不过这样的情况最好尽量避免,以防让学生觉得打扰到老师的正常工作而产生愧疚感。

(2)如果来访的学生咨询问题比较紧急,或者辅导员在学生来咨询的时候无法抽出时间来进行心理辅导,这时辅导员须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并且来说明理由,在说明理由时需尊重学生,而且不可过于直率,同时向其推荐本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或者介绍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长处,以防止出现对来访的学生产生伤害或负面影响。

(3)辅导员老师在给学生做心理咨询前应与学生协商本次辅导过程的时间以及心理辅导的目标。告诉学生这是为了帮助学生自己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希望双方能够努力积极的配合解决。通过介绍自己的专业背景也可以贯穿到日常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不过此时应再次声明保密原则与保密原则的范围。

作为辅导员或者其他的学生管理者对于学生进行以上两方面的引导是最重要的,当然有时候也有其他方面的引导本文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接下来主要介绍下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方面的引导。

我国高校的毕业生每年都在增长,又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正视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等这些都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广大毕业生走好择业的第一步。在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三、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高校毕业生日益成为社会普通的劳动者,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既是适应当前严峻就业形式的需要,也对同学们自身发展好处。希望大家对目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有清醒认识,合理准确地自我定位,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强化普通劳动者的意识,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待就业,做好积极的准备,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扎根基层,让青春在基层闪光

基层是有志青年奋斗成才的必由之路,是高校毕业生了解国情、磨练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途径,是经受锻炼、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基层条件可能很艰苦,但艰苦的条件既能磨练人,又能造就人,大学生在基层社会实践的丰富经历和阅历,必将增长自身的才干和能力。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闪闪发光。在此,希望广大毕业生同学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抱负,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努力成为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

摆好自己的就业态度,我相信每位同学都将找到工作。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对于把学生从进校的那天开始引导经过四年的时间学生们会将拥有个充实和难以忘怀的大学时光。辅导员是伴随学生们四年时光的重要学生工作管理者,因此本文主要是介绍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及其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指导指南.重庆教育,2012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特色课程

一、课程的前沿阵地――心理辅导课

1.心理辅导课的内容

学校对所有预初新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保证心理健康知识100%的普及率,及时帮助新生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此课程的教材不是最到位,所以着手自编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心理校本教材。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选取不同的内容,预初年级的主题为适应,包括环境适应、与新的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适应,学习上的适应,包括学习方法、学习计划的制定等,初一年级的主题为交往,包括同性、异性、网络陌生人的交往等,使学生增强交往和合作能力。初二年级正是青春期变动最大的时期,往往情绪波动也剧烈,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学会掌控情绪的一些技巧。初三年级的主题为迎接中考、职业选择与减压训练。

2.心理辅导课程的基本结构

心理辅导课程的基本结构划分为:热身游戏、学海畅游、探索训练、学以致用四个环节。以游戏、活动开始每一节课,用尽可能活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是游戏后的心理理论支持,即心海畅游,让学生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都是有理可据的,然后再是给与一定的心理训练,最后学以致用,将本节课所学到的应用于生活、学习实践。

二、课程的拓展创新――整合教育力量,整体推进心理健康课程的进程

1.发挥学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适时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正确的理念指导。我们提炼了两句话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建设理念对全体老师的要求:一句是“每位教师都是心理辅导员,每个教室都是心理咨询室”,第二句是“阳光,健康,从自己做起”。前一句话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讲,倡导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靠一两位心理咨询师孤军奋战的心理教育是很难取得实效的;每门学科无不贯穿着心理素质教育的精髓,我们的教师都努力探究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后一句话要求教师自身做到调适心态,乐观向上,心理健康。为此,心理辅导室每年颁发一本心理书籍给全体老师自学,并为老师做心理方面讲座,组织老师放松身心的外出休假活动,只有阳光的老师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给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由此给学生的心理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如初三的社会课上,老师利用诙谐的视频资料,有趣的吹气球游戏,加上她深情的自我袒露,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了解:有适当压力不可怕及如何解压的正确途径;体育课上倡导“顽强拼搏,战胜自我”的精神,所有的学生最后都能在老师的鼓励下顺利完成高难度技巧动作和枯燥艰苦的体能训练。老师们都在教后感中用心写下自己其中的心得与体会、乐趣与无奈。

2.发挥班主任主体作用,组织团体辅导

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最容易仿效的人,所以这支队伍也是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我校历来非常重视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的培训也相当严格,教师自身心理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师生沟通之道等内容是班主任培训中的重头戏。每批班主任由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和外面专家定期辅导。心理老师则需要定期与各班班主任联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每周设一节的主题班会课,学生人人参与,大家集体讨论,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外学生心理自助活动的指导与开展

(1)学校各种社团的成立。学校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它不仅可以培养社团社员的创新能力、交往能力、竞争和协作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成功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素质的良好的课堂。对塑造健康的学生心理有着重要意义。

我校的心理社团称为“心语社”,由心理漫画社、心理小报社和心理剧社组成。各组在老师的辅导下进一步学习心理知识,负责组织和开展各类大型活动,如全校性的演讲比赛,大型调研,板报评比等。校园内、楼道里宣传栏心理知识内容的不断更新。除了心语社,学校的其他社团活动也十分活跃。我校大大小小的社团十几个,每天放学后,体育馆、活动室、操场边、体操房,到处都有学生自行组织的社团活动,新老团体的课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体验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集体的力量以及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团结协作的能力。

(2)每班设有心理联络员一名。心理联络员起到同伴心理援助和观察的作用。心理联络员都是精心挑选的学生,由专职心理老师指导,每两周活动一次,活动内容包括团体训练与交流、心理辅导技巧、个别心理问题处理、每月岗位任务的布置和评估等。我校心理辅导室接待的部分学生即由心理联络员建议而来。比如上学期初一位女生,家庭关系比较复杂,和同学因误会闹矛盾,情绪非常激动,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心理老师从这位女生所在班级心理联络员处得知此情况,及时进行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干预,并得到心理联络员的大力配合,这位女生的情绪很快稳定了下来,恢复到了健康适应的常态。

(3)心理自助还包括校园内各个渠道的心理知识宣传。学校的宣传橱窗《心灵之窗》,每月一期,是宣传心理的重要窗口;《心灵驿站》是校红领巾广播台每周一次的心理宣传阵地;校园网上也开辟了学生和家长喜闻乐见的心理专栏内容,特别是心理小剧深受欢迎,欲罢不能。心理辅导中心还要结合时事及时开展相关心理宣传,比如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日”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可以出专刊宣传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征集心理小论文,观看心理电影,出心理健康黑板报等。

4.个案咨询的持续进行与团体专题辅导的开展

学校心理咨询室坚持每天开放,有专职老师接待,始终贯彻以真诚、理解、关怀、保密的原则对待每一位来访者,使我校部分心理异常或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个案得到了妥善处理,成功案例包括抑郁症、新生适应综合症、上网成瘾、厌学、情绪异常等各类心理问题。如7年级的周易同学班主任发现异常情况,老是莫名失声痛哭,经心理辅导老师诊断抑郁症建议转介专门心理门诊,诊断结果是中度抑郁,经心理辅导加上药物治疗现在重返校园融入集体,脸上又有了灿烂的笑容。学校还请校外有关专家进行团体专题辅导,比如邀请教师讲师团的老师针对校园特殊事件为女生作“挑战身心,健康成长”专场报告,请区心理专家为发生家庭凶杀案的班级作特殊心理辅导等。

5.家长参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辅导单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本身就来源于家庭。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的家庭,我们把它作为家长学校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让广大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指导他们如何在家庭中科学地教育子女,及时发现和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每学期,我们都举办家长学校学习日活动,精心安排活动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富于针对性,有家长进入课室随堂听课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收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理论水平,有现场咨询专家与任课教师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状况,还有亲子娱乐活动等等,增进了家长孩子之间的了解,加深了心灵的沟通,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开始关注并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来校个别咨询的家长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咨询的内容从学习延伸到了性格、亲子沟通等。

6.结合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全方位渗透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比如在“六一”文艺汇演中,在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中,让队员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找回自信与自尊,每班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小剧更是把学生之间的一些成长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展各种体育游戏活动,释放了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也让队员在集体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去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相处、交往、合作;新空间封闭式训练更是增长了学生自救意识和技能,锻炼了胆识,提高了耐挫能力。每年的新生军训喊响了“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口号;7年级的学农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了大自然,体验劳动者的辛苦与自豪;社区公益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参观禁毒馆和逃生演练使学生更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深层次体验生命的可贵与价值。参观博物馆、书画展、观看音乐会、戏剧、电影等提升了学生健康阳光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7.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人的情绪最易被周围环境感染,环境心理学近几年也悄然兴起。心理辅导是一种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它不仅体现在教学工作中,还体现在校园各种和谐的人际交往中,体现在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各种环境中,“人和校美”是学校一贯的追求,“温磬教室”让每个班级充满人文关爱,大气谦和,生机盎然,学校投资打造绿化校园程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能起到松弛精神、调节心理、陶冶审美能力的功能。在优美舒适的校园中,学生的心理异常的舒缓和放松。为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文第5篇

现代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拥有今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知识技能,更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淡薄,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为了解决小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提高全体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力,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的方法

为了有效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采用三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法。参阅有关小学生心理研究和心理辅导方面的文献,提高心理辅导的科学性。二是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当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进行分析,对心理辅导前后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三是实验对比法。根据小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实验活动,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辅导后的小学生仍让他们在实验活动中表现自我,通过对比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变化。

三、结果与分析

1.集体辅导使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提高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现阶段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设计各种实验活动,使学生主动投入其中,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1)实验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耐挫力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关爱的光环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0%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使小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稍有不顺就承受不了,从而造成他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脆弱意志。为提高小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应设计一些实验活动,使小学生在其中获得受挫感,进而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在承受挫折的过程中,理解人生的酸甜苦辣,体会艰苦努力过后取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各种竞选活动的举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在竞选中,有的小学生在充分准备竞选演讲的情况下却因几票之差,没有如愿。这样的挫折就会令他们情绪不稳定。此时,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让小学生勇于面对挫折。一次选不上,回去继续努力提高自己,下次再来参加竞选。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小学生在挫折面前便能够自我调节。

(2)实验活动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

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出现许多不适,产生人际冲突或矛盾,影响交往的效能。为此,我们设计了“让我们互相了解”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了解小组其他成员的兴趣、爱好、家庭等方面的情况,然后比赛看谁记得最多,看谁被别人了解得最多,使小学生形成交往的动机,乐于与人交往。同时还对小学生进行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的指导,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另外,注意开展一些社会调查、采访活动,让小学生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通过人际交往的辅导,让学生不断从他人对自己的接纳或者不接纳的态度中获得体验,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与他人交往时的积极或消极的心态,从而最终消除小学生的交往障碍。

(3)实验活动使小学生关注学习过程

由于长期形成的对考试分数的看重,当考试没有达到预定分数时学生体验到了失败感,导致学习的主动性降低甚至厌学。调查发现:有65%的小学生为了避免失败而不敢轻易尝试。例如:没有十足把握不敢在课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为害怕答错。这样一来,小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失去了主动探索的精神。因此,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让小学生明白自己付出的每一点努力都在向目标前进一步,同时还要让小学生获得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小学生获得学习成功时会万分地“惊异和激动”。这种“惊异和激动”被称为情感上的高峰体验。经过几次这样的体验后,小学生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并增强奋发向上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制定实验活动目标时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利用目标分解法,不给小学生一下子提出较高的要求,让小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让小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懂得努力了就会有收获,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课堂参与小主人的评选活动”。每天让小学生对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综合评价,然后评出课堂参与小主人。课堂参与小主人的评选不限制名额,但要求小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这个实验活动调动了小学生的参与性,并注意培养了小学生的合作学习。于是,一些平时沉默不语的学生因为自己在课堂上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当上了课堂参与小主人,获得了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个别辅导消除了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有一些小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如情绪波动、任性、自卑、厌学等。这时可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方式,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1)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自我暗示,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产生自卑感的小学生常常胆小怯懦。对自卑心理严重的小学生,在心理咨询时要注意方法,应了解其自卑心理的成因,帮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指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诸如唱歌、讲故事等,让他们尝试着做小组长、值日班长等,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逐渐增强其自信心。另外,和他们一起回忆成功,可以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增强其勇气。

(2)利用情绪辅导,内化学生的规范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面临冲突情境,如果处理不当会恶化师生关系,削弱教育效果。如果处理得当,冲突可以成为教育小学生、内化规范的契机。在发生冲突时,如果只关注认知方面,倾向于用说教来处理冲突,往往劳而无功。在这种情况下情绪辅导是跨越冲突、实施教育的有效手段。情绪辅导就是让小学生把自己当时的激烈情绪表现出来,辅导者在一旁耐心倾听,等小学生情绪稳定下来,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情绪辅导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宣泄剧烈的情绪,学会控制自己,而且可以内化规范,帮助他们学会宽容别人。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心理辅导,小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能,提高了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注意三方面。

1.心理辅导中的情感接受

心理辅导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当小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了教师,他们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能使辅导有成效。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尊重和信任小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小学生自由地学习、生活,让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环境,消除小学生的畏惧感

在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用自己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小学生。让小学生在教师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使小学生在乐于接受的心理环境下,积极努力地完善自我。

(2)进行心理换位,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在对小学生进行辅导时多进行心理换位,也就是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因素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从心理上、思想上扮演学生的角色,这样就会找到打开小学生心灵的钥匙。除此以外,教师还可用自己开朗、善解人意的健康人格影响小学生,用细腻的情感、恰当的分寸、友善的态度,打开小学生的心灵之窗。

2.心理辅导要有一定的原则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在设计辅导活动时要有一定的原则。

(1)信任性原则

心理辅导的成功在于信任,各种辅导都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信任是双方的,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小学生着想,理解和关爱他们,让他们从教师亲切的话语、鼓励的眼神中看到希望。

(2)自主性原则

心理辅导是以促进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的,因此教师在心理辅导中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认识各种问题。应创设情境,满足小学生基本合理的需要,引导其转变不合理的需要和行为。

(3)差异性原则

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

3.心理辅导要与家庭教育指导相结合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比学校更持久,父母的观念、态度、修养和行为无时不在默默影响孩子。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要重视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例如: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学、人才学等方面的书籍,同时举办讲座,讲解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使家长能够走出误区,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使孩子健康成长。

五、不足与改进

心理教育是一门科学,心理辅导也是一门技术。它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它须受过专门的培训和经过专业学习的人员来完成。因此,在研究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问题。

1.没有足够有资质的专业教师

尽管不少教师曾经学习和接触过心理学知识,但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是比较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必须接受过这方面专门训练的人员才能胜任。可是,不少教师对心理教育有关知识还很陌生,对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缺乏合格的师资,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心理教育的正常开展。

2.心理教育没有形成系统性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