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范文第1篇

但是,我们也发现“校本教育科研”领域中的“浮躁”、“跟从”、“虚空”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明显。也许是由于受社会其它因素的影响吧,中小学教科研自身的价值及广大教师教科研活动的价值趋向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因而学校教科研工作失去本有的严肃与“宁静”,表现出科研缺少针对性、创造性、操作性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中小学校本教育科研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使学校校本教育科研更趋“实在、管用、有效”,使之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应有的、正确的引领和促进功效?这必须引起广大实践工作者的正视和反思,也需要我们缜密思考并认真解决。

一、在启动和组织“校本教育科研”的动机上,必须淡化“功利”

学校启动和组织教育科研必须先端正并明确目的。中小学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发展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代表性的三个特征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也就是说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必须从身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来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命“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定“题”。只有这样,教师在科研实践中才能渐进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学艺术。这才会使中小学教科研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在符合“科学性”与“方法论”的前提下学校的科研氛围日趋浓厚。

事实上,目前学校教育处于一个确实需要实践工作者研究的阶段。有好多实践性的问题应该说大家都了解,但却都不知道怎样去解决。比如择校问题,学生早熟“交友”、盲目追随偶像、考试,还有学生发展性评价方面的问题等。但中小学校又不同于专门的教科研部门,广大教师更不同于专业教科研工作,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走专业化研究的路子。但是教师却有自己的“别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独具优势——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富有个性的成百上千学生,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绚丽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风景,还有那年复一年常见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活动,以及由此积淀并内化的丰富而厚实的经验体会和感受体验。这些都为广大教师投身教科研的活水源头,也为学校教育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点”。“雾里看花”或“玩空手道”,是万万不能的。教育科研本身也有其“严肃性”,不容世俗的“功利”化。学校教育科研必须淡化“功利”色彩,切实从实际需要出发,把校本教育科研定位于“实在、管用、有效”上,具体的教科研工作都要在前提下启动并组织实施。

二、在主攻方向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选取“校情”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中小学教科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应该具有“校本”、“师本”特征。我们如果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各学段的中小学,既有它的共性,更有各自的个性。正是由于各校独特的校情,才使“校有特色”成为办学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这方面的研究就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教科研只要致力于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表象出发,并引发进行一些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有计划地进行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这本身就是“创新”。

要重视从“弱项攻关”和“强项冒尖”两个维度来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弱项攻关”就是要针对学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明显薄弱点引导重点研究,全力攻关力求有所突破,由弱变强;“强项冒尖”就是对已经显示出来一定优势或具有较大潜力的优势项目,通过专题组织研究,予以重点强化,使之成为代表学校乃至更大范围产生名牌效应。教科研的选题往往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教研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尤其在“走进新课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而从,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等无不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

三、在教改过程中,要做好“生成过程”资料的积累、记录和整理

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改过程要重视探究,注重教改的实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范畴,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积累”。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自我练兵”更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只有扣住“研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浑然一体。否则就会给人以无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分析、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对广大教师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过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项研究能解决系列重大的所有问题。我们研究思考的过程,也是自身渐进提高的过程。起码可以使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得到提高,这种潜在的积极效应往往影响久远、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教师关注教改过程及资料收集、记录整理,这与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样有意义、有价值。

四、在认定和评价教科研成果时,谨防“虚空”,关注“实效”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进行研究、改进和发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主要为了结集论文、展示成果、获得奖项,而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应是:研究中小学教育问题,其成果必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而获得,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社会价值,甚至对教育科学发展有一定学术意义。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当然成果成熟度的要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用理想化的成熟度标准去衡量不很成熟的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就会挫伤实践者的积极性。我们还要注意鼓励涉足于科研的教师的坚定信心。

中小学教科研成果的评价认定,我想除了对课题研究本身的成果的认定外,还应该包括对学校教科研机制状况的评价认定。我们有必要关注学校是否形成有效的教科研机制。学校要在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教师志愿参与,倡导教师及教研组间的合作竞争方面做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以激励、塑造、发展和凝聚教师在“研”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要倡导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专家、教研员结成研究共同体,学校部分教师之间结成研究共同体,在形成浓郁学术氛围上下功夫,这才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浓厚“校本研究”的氛围,实现“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

五、教改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力戒“依葫芦画瓢”,要学会变通、合成和更新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项研究成果的完成,不是终结于研究结题报告或得奖。而更要看重该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得以推广应用并转化为学校或一定区域的教学效益。离开了成果推广和转化为效益这一环节,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存在的实际意义。在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目前必须重视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变通”。我们对好的教改成果不能依葫芦画瓢,照办照套,即使是纯粹本地区本学校的成果,也会因人、因时变迁、由外部环境变化而难以适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现在可行吗?二是怎样变通更可行?我们要把变通贯穿于教改的始终。

二是做好嫁接与合成。教改过程是一个灵活度大、综合性强、变量多的动态过程。要比较精细地做好相关成果重新嫁接与组合的工作,不断适时地调整、补充与完善。

三是创新很重要。在课改实验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同类型课题别人的教改成果突然又给人产生耳目一新的启发,自己又产生一种创新的灵感,并引发了对相关其它问题的研究兴趣;或者有时觉得自己的教改实践又遇到了全新的问题或障碍,与原来的设计方案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潜下心来苦心钻研,或许通过审视自己设计好的教改课题,在重视认识、反省后,觉得有充实、完善的可能,这就必须进行关键性改进,也许会使教改更趋科学。总之我们要关注自己教改的改造、创新,这更有利于落实“实在管用有效”。

六、谨防“科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倡导教师要“能教善研会研”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学校说:“科研教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因为教学科研的内容、教研方式与教学实际“两张皮”所造成。中小学广大教师要直接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可能也不应该走专业研究者的路子。务必要把“教学、学习、研究、推广应用”有机结合。这就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中心任务,而教科研相对次之。同时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又是科研的主阵地,如果离开了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教科研成为无本之木。教师要牢记“教为主,研为辅,研为教服务”,不能只教不研、一味苦干,更不可以研代教,因研舍教。倡导中小学教师要能教、善研、会研。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语言;主体;多媒体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石。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笔者认为活跃的课堂教学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创设:

1.情感交流活跃法

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知识铺垫;也可以和学生对话, “你喜欢什么课?” “为什么喜欢?”“你是怎样学习?”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能在较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为活跃课堂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2.动手操作活跃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动手操作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是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是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形象化。例如: 六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可以开辟第二课堂,课外可以进行搜集,整理知识活动,把读到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古诗词、谚语、歇后语、优秀习作等摘抄或裁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并配上彩图,自制成漂亮的知识积累本,教师每月利用一节语文课堂给予学生展示评比空间,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对较好的给予鼓励,对差点的给与帮助指导,这样既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巩固记忆,又活跃了学习氛围,把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有情趣的活动。

3.趣味游戏活跃法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创设选择游戏,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低年级学生教学常采用以下几种游戏:

3.1找朋友

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近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声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个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你是我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我要去找我的好朋友。”

3.2买东西

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商店找,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3猜猜看

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这样教师把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学生对有趣的语文知识就会倍感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趣味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4.多媒体活跃法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草原的美景和浓郁的风俗民情。我寻找了一些草原和浓郁的风俗民情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草原的美和浓郁的风俗民情;教学《詹天佑》一课,为指导学生弄明白“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我先利用CAI课件演示居庸关、八达岭的山势特点,接着动画演示铁路工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让抽象变为具体,突破难点。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达到优化教学效果。

5.教师情态活跃法

制约课堂气氛的因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关键的还是教师的心态、情态,机智。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

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用心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学环节设计要胸有成竹,做到教学过程清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

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语文教学情趣。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应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使活跃的课堂教学得以调控。

总之,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运用教学技巧,成功使用课堂教学活跃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让他们快乐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2]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校外教育,2009.

[3]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六年级(上)人教版.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策略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优化与提升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措施及其方式方法。我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进行了大量探索,现从“生活化理念”“趣味化理念”和“情境化理念”三种教学理念的运用入手,针对有效提升自身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做法进行探讨,旨在以个人见解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鸣,推动大家都能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高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以确保语文学科合理组织与开展的同时让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引入生活化理念,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引入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即挖掘学生生活中所蕴含的语文教育资源并在语文教学实际中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既能为学生创设一种亲切熟悉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至这一情境中,去理解、去运用,进而提升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这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正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有力证明。例如:在某次语文课上,我为学生展示了众多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词,像药品广告为“咳不容缓”、山地车广告为“骑乐无穷”、眼镜广告为“一明惊人”、驱蚊器广告为“默默无蚊”、透明胶带广告为“无可替带”,等等。随后,我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到的语文知识挑出这次广告中的错别字,并进行改正。这一任务的布置可谓是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之间建立起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找茬”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让他们把所学的语文汉字知识进行了灵活的运用,同时更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认识,即每一个汉字都有它们自己的运用规律,我们要写正确的汉字。如此,学生既复习了汉字知识又养成了端正的汉字书写观念,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得以保障。再如:在平时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挖掘生活中可用的写作资源,并将其写到自己的作文之中。像在以“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为主题的写作教学活动中,学生认真思考日常生活中留给自己最深刻影响的事情,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所想到的内容也有极大的不同。有的学生想起了国庆阅兵期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阅兵场面,接受检阅的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了恢宏的气势;有的学生想起了自己某次跟妈妈一起回老家,看到姥姥家种的辣椒又红又小,便摘着吃了一个,没想到这一品种的辣椒特别辣,当时辣得自己都说不出话来,嘴唇更是像着了火一般,感觉变得又厚又麻木,没有了感觉……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的写作素材与资源得以丰富与扩充,而且其写出来的文章也变得贴合生活,富有真情实感,文章质量也能因此得以显著提升与优化。引入生活化理念对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价值有目共睹。

二、引入趣味化理念,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引入趣味化的理念,即结合所学的语文内容灵活组织一些趣味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以此为学生营造一种有趣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热情,并在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切实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效果,可以说,趣味化理念也是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寓言故事的时候,我除了带领学生学习其中的生字词,还特意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情景扮演的活动。有的学生扮演正在寻找食物的老虎,有的学生扮演被老虎逮住的狐狸,还有的学生扮演森林里的野猪、小鹿、黄羊、兔子等等。正在寻找食物的老虎发现了从自己身边窜过的狐狸,送上门的食物让饥饿的老虎迫不及待地想要吃掉这只狐狸。就在危急时刻,狐狸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只见他问老虎“你敢吃我?”。看到狐狸不但不怕死,竟然还质问自己,老虎也愣住了,脱口而出“为什么不敢?”……在惟妙惟肖的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但有效梳理了整个寓言故事的发展脉络,而且还对里面各个角色的表情、心理、动作等等细节有了细致的认识与了解,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森林里的百兽并不是怕狐狸,而是害怕狐狸后面跟着的凶恶的老虎,而狐狸就是仗着老虎的威风才把百兽吓跑的。如此一来,《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的主旨内容就很好地被学生理解与吸收了,相较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寓言故事中心思想的做法,趣味化的情景扮演活动让学生玩得尽兴,同时收获了深刻的学习认知与理解,这便是恰当运用趣味化理念,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优势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通常较为简单,适合孩子们进行情景扮演,为此,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课堂扮演活动,以让他们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学好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类院校;文学通识课;教学方法;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09

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由教育”这一理念,他认为实施“自由教育”可以使人获得智慧、道德和身体的和谐发展。1829年,在此基础上,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提出了“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目的是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综合教育。今天,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使一个国家的大学生能有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背景,为此,教育部鼓励在大学里普遍开设多学科、多门类的通识课,让学生掌握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引导学生能运用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精神教育。体育类院校是为了培养具有体育技能的健全人格的公民,因此仅仅进行体育方面的训练,无法完成培养目标。在体育类院校开设文学通识课意义重大,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也至关重要。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界定,大家争论不休,说法不一。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认为“通识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宇宙和社会的正确认知能力,使学生拥有广阔的视野,具有基本的沟通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我国著名的哲学大师牟宗三先生曾说:“通识并不是叫一个人懂得的许多,自然科学懂一点,人文科学也懂一点,美术音乐都懂一点,这样的话顶多不过是百科全书,百科全书你自己可以到图书馆去翻,通识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或者精神是应该让一个人或学习者了解自己及时代”。香港学者何秀煌则认为,通识教育可以是大学社群、国家以至一个文化的教育理想;可以是一种教育措施,提供相关课程与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可以是一个以培育大学生的心灵或人格为目标的文化取向;可以是一种对于大学教育的哲学构想;可以是一项提倡某些理想甚或抗衡现行教育系统的社会运动,也可以是一个具有特定内容和目标的课程,甚或可以是一系列以通识教育为名而推行的课程组合等等。内地学者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主要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

可见,通识课教育的外在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但其精神实质和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中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虽然有不同程度认识和界定,但是可以肯定地是“通识”并不是让学生学习全方面的知识,接触所有的领域;而是要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同样,我国的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人格的公民。

二、体育类院校开设文学通识课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的需要

体育院校主要以培养体育人才为目标,大部分的学生有体育特长,但是在学科方面基础较差,有的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在体育院校开设通识课,是作为体育专业课的一个有益补充,目的是扩大体育院校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和阅读能力,可以更快更好地学习体育专业知识。这样,做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推行人文教育和精神教育的需要

通识教育主要是推行人文教育和精神教育,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内在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理性,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识课种类繁多,主要以文学类为主,因为文学往往涉及了社会各方面,开设文学通识课能够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和宇宙的更多知识,激发他们的联想,以更为广阔的眼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体育类院校文学通识课开设存在的误区

(一)忽视文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通识课的开设存在着诸多误区。有的教学管理者认为学院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对立的,恨不得取缔通识教育,这是很危险的做法。爱因斯坦(A.Einstein)说,以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只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著名的杨玉良院士曾经在《人民日报》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科学家不应只是一种会从事科学研究的机器。”专业教育的不足之处在于不能使人内心和谐发展。我们要有正确的教育认识和理念,最基本的教育是使学生对正确的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必须在美和道德上有鲜明的辨别。

(二)文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很多大学教育逐渐认识到了通识课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思考讨论就纳入了教学计划。只要是非专业课都归入了通识课,使通识课变成了一堆杂乱无章的课。开设通识课也很随意,这一学期开设一门课,下学期可能就没有了。另外,通识课一般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是临时给相关教师分课,教师备课时间较短,准备不充分,因此不能保证通识课的教学质量。

(三)文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形式单一

大学里开设的文学通识课,由于大都是由不同专业的几个班合在一起上课,学生专业不同,人数众多,基础参差不齐,所以,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师还以传统的讲授手段为主,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沉闷,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体育类院校文学通识课的教学方法建议

(一)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来设计教学内容

文学通识课主要在理工类院校或是体育艺术类院校开设,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难度系数过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针对体育院校的特点,基于学生普遍的基础水平,选择生动有趣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象和文学篇目讲授。在具体授课时,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建议中国文学内容选择要适当多一些,中国文学类白话文的选择相对多些,古文选择有代表性的名篇,篇幅相对较短的,文章内涵较浅显的,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比较生僻的篇目,可以先从作者生平入手,结合作者的事例和性格,分析具体作品印象会更加深刻。另外,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实践性,课堂讲授列举事例尽量紧扣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教学模式,不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教师站在讲台上满堂灌,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的收效甚微。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应备课充分,做好教学设计,采用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注重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畅谈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体育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性,活泼好动,精神容易不集中。所以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辩论赛、专题讲座、学生参与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授课。如讲授《诗经·秦风·蒹葭》时,可以先放一首现代改编的歌曲《在水一方》,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氛围中感受文学的气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关于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可以设立一个辩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最后教师点评,这样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学效果很好。有一些情节简单的话剧,动员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演绎。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会一改沉闷的课堂气氛,让课堂生活生动有趣起来。

(四)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

目前,文学通识课的考核制度基本是通过开卷考试,学好学坏一样,学生没有压力,不利于学习,所以需要建立合理考核制度。可以采用考勤、平时作业和最后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平时作业,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列出扩展教学内容的书目,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自我感受,并写出心得体会,最后教师打分,按比例算入最后的考试成绩。最后的考试题目,可以以论文的形式给出,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完成,这样也可以锻炼了学生写论文的科研能力。

(五)培养一支较高水平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队伍,教师水平是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应该重视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力量。通识课一直处于被轻视可以忽略的地位,所以绝大部分教师也采取了忽视的态度,对于朝令夕改的通识课,采取应付的方法,所以通识课的教学水平很难保证。针对这一现象,应该改变通识课教师的观点,重视通识课的教育。另外,通识课的教师基本上是临时抓来的,没有稳定的师资力量,学校要重视通识课,培养一些能力强且善于学习的教师固定讲授通识课。

五、结语

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潘光旦曾提倡通识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理想是发展整个的人格,一个人应当受的教育是一个通才并重的教育,以至于‘通’稍稍至于‘专’的教育”。现代社会,文理分科产生的结果是,学理的不懂文学,学文科的不懂理科,很难实现“通”,培养的都是“半个人”。而开设通识课则是为了弥补科学主义教育造成的受教育者的人格缺陷,但由于通识课的开设是模仿国外,对通识课的理解又存在诸多误区,有关生存找工作的技能课受到了普遍关注,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课程,即便是有这样的通识课,也只点到即止,停留在表面的讲解,忽视了内在的人文精神的转化。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涵义,明确通识教育的目的,针对学生的基础,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的教学手法,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真正上好通识课,让学生喜欢通识课,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他们的精神,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培养更多的通才加专才,为我们国家所用。

参考文献:

[1]潘光旦.潘光旦选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459.

[2]鄢彬华,谢黎智.通识教育的内涵辨[J].教育学术月刊.2009.6:17-18.

[3]刘丹. 高校外国文学通识课的设置与教学模式探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90-191.

[4]王飞. 高职院校全校性通识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20-22.

[5]王洪新,涂蜜,华小梅. 通识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2:89-91.

[6]赵小琪,张晶. 试论中外文学名著通识课教学中的跨越意识[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7-61.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玉蜻蜓;重叠式词形变化;分类;变调规律;语义特征

苏州评弹《玉蜻蜓》中重叠式词形变化大体分为叠音词和重叠词两类。叠音词只有重叠以后才有意义,重叠词可以单独使用。

1.叠音词

综观整部《玉蜻蜓》,叠音词只是占了极少的一部分,且主要出现在固定的成语中,被流传了下来。如:①贤婿衣冠楚楚,意欲何往?(第一回:张公训婿P9)②……听见里厢书声琅琅……(第四回:搜庵寻主P60)

这里的“衣冠楚楚”“赫赫有名”“书声琅琅”和“奄奄不起”都已经成为固定的成语,保留在普通话中。而单个的字却无法单独使用,只能和别的字连起来作为词语使用。比如“楚”,它可以存在于“楚楚动人”等成语中,也可以和“清”连起来成为词语“清楚”,却无法单独使用。其他叠音词也是如此。

2.重叠词

这类词的单个音节表义,能够单独使用,根据词类的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为以下几个小类:

(1)名词重叠。如:①金大娘娘对老老看看。(第一回:张公训婿P10)②芳兰想,文宣小哥哥呀,你也只好走这条路了(第七回:文宣遭难P126)不难发现,这里的名词重叠词多为称谓词,另外还有一些指称事物的普通名词,像这里的“眼眼”,表明很小的洞。

(2)量词重叠。如:①岳父大人句句都是金玉良言,小婿五内铭记。(第一回:张公训婿P19)②君卿在京城一连赶了几场考,场场考中。(第二十回:主仆重逢P313)这些词单用时往往作为数量词来使用,可是一旦重叠,就多半变为名词,作为句子主语使用了,像这里的“句”,它原本是一个量词,用在数词的后面,来修饰名词,重叠后变成“句句”,就是指“每个句子无一例外”,这里就是名词做主语了。还有极少数化为成语的一部分,固定使用,比如这里的“斤斤计较”就很明显。

(3)指代词重叠。如:①沈兴如此如此把头尾说出。(第六回:醉打巷门P102)②王乡绅如何如何无恶不作,鱼肉乡民,等等,等等。(第二十四回:父女反目P382)例句中的“如此”“如何”都是指代前文提及的内容,只是为了语言的简洁,用指示代词来表明。指代词的重叠,更突出了一种言有尽意无穷之感,似乎言语无法道清某人的行为,别有韵味。

(4)动词重叠。如:①如果说年轻的当家先前还有点儿女私情在偷偷萌发,这时早已吓得无影无踪。(第二回:贵升游殿P31)②文宣已经偷偷摸摸从书房里把七八样小菜搬了过来。(第三回:恋花落庵P51)这类词的使用在《玉蜻蜓》中极少见到,而且多半限定在几个动词上,重叠后,词性出现了一定的转变。比如这里的“偷”,它原本是一个动词,重叠后变成“偷偷”,就是形容词了。

(5)形容词重叠。如:①碧碧绿的身体,生生青的翅膀,脊梁脊骨墨墨黑,肚皮腊腊黄。(第一回:张公训婿P7)②老老对女儿望望,隐隐然,亏你想得出来。(第一回:张公训婿P12)这类词的重叠在《玉蜻蜓》中几乎随处可见,多是吴方言用词,把事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把人物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这也是苏州评弹独特语言艺术的体现。

(6)副词重叠。如:①偏偏在民国初年……(第一回:张公训婿P1)②……又渐渐原谅了小官人……(第三回:恋花落庵P51)这类重叠词在《玉蜻蜓》中数量相当少,而且都属于单音表义但在重叠式中不表义的类型。像这里的“偏”,是常用文字,根据不同的词组有不同的意思,经常表示侧重某一方面的意思,而这里的重叠式“偏偏”, 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单独一个“偏”无法表示这个意思。

(7)叹词重叠。如:龙道台也面孔一落,咄咄问道:“怎么枉空?倒要请教!”(第二十九回:蔡涓公断P461)这是在《玉蜻蜓》中找到的唯一一个叹词重叠,表示呵斥、吃惊的神情,十分的形象可感。

重叠式词形变化运用到评弹中来,和普通话差别不大,但是也有它的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加入了很多苏州本地的词语,表现较为明显的在形容词这一块,像上面提到的“碧碧绿”“生生青”“墨墨黑”“腊腊黄”,这些词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完全是苏州方言中的词汇,但是用在这里,把事物的颜色描绘得具体可感,这正是苏州评弹的特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