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资本积累;封建制度瓦解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的伟大时期,历史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称作为拉开欧洲近代史序幕的开始,也被成为欧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界线。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思想是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一批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涌现。这些伟人们创作了优秀的作品让文艺复兴从此达到了一个。这些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表现人的价值和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同样发生着变化,人的价值也被强调到了政治和经济中。人文主义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即使人文主义是一大闪光思想,但是在看待人文主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全面的看待,要看到人文主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过度的强调人的能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文主义里面的个体精神就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存在的社会背景和产生的原因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大家都以为产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十四到十七世纪。其实在欧洲十三世纪,末期已经开始有了个体精神的出现,只是当时的欧洲在封建制度和教皇宗教思想的统治下,个体精神不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否则可能因为违背封建制度或者宗教思想而受到处置。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开始,而且文艺复兴又是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号这就为人文主义中的个体思想埋下了种子。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制服和宗教压迫已经开始动摇,人文主义的个体思想随着政策的放松和时代变迁开始不断膨胀,当时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开始在作品中表现个体精神。
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为什么能在文艺复兴时期快速膨胀是有一定原因的。欧洲在十四世纪之前一直受到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的双重压迫,那里的人们受着更加沉重的负担和剥削,那个时候的欧洲压迫要比中国的压迫残暴的多。中国也存在着宗教的影响,但是那个封建制度占主导地位,而且中国信封的是佛教传承的是真善美不干涉政事。但是欧洲十四世纪之前是封建制度和宗教相融合,那时候更加强调教皇的权威和神的能动性,生活在欧洲的人民思想受到神思想的控制,在那种压迫下人们对于神思想的反抗更加的强烈,更加痛恨宗教的控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提出一下子解放了欧洲人民的思想,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不断膨胀、不断强化最后个体精神成为人文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人文主义中个体精神的不断膨胀和过度发展与之前人们长期受到宗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的影响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百家争鸣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但是中国的百家争鸣大多都是思想上的升华,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非常少。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表达的思想,艺术家和思想家们都通过具体的作品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都是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其中不乏个体精神的体现。薄伽丘的《十日谈》里面人文主义体现的非常到位,但是里面过度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个体精神也有较为显著的体现出来。米开朗琪罗雕著的塑像《大卫》表现的是一欧洲青少年对于力量和美的体现其中同样包含了个体精神的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不是只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那个时期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丰富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能动性,反抗的是封建思想的愚昧和宗教思想的神制造一切的思想。人文主义刺激了大批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更多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打破封建和神的束缚开始了自己个性的创作。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支配着这些伟大的创作者开始自由发挥自己的精神和创作灵感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个体精神的支配,这些伟人们不互相借鉴和学习,但是他们凭借自己才能和技术创作出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作品。虽然个体精神对于人文主义来说有点过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积极作品。
三、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发展史上的负面影响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过度发展和膨胀已经严重失去了人文主义的真正含有。好多人们开始歪曲的理解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人文主义里面对于人的关怀思想也被扭曲。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被过度的强调人的权利和地位,欧洲的各个阶层开始享受人文主义带来的福利。从统治者到下层的人民开始主张及时享乐主义,人们开始变得享受和浪费,统治阶级开始出现了奢靡和腐败的生活作风,对于欧洲原始资本的积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阻碍了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步伐。
四、人文主义个体精神给拉丁美洲和亚洲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欧洲文艺复兴给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注入了伟大的思想力量,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来说是苦难史的开始。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的发展各个阶层都开始享受生活,欧洲本土的资源和资本无法满足这些提倡个体精神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欧洲的部分国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开始了残暴的海盗行为和殖民主义。他们向富饶的拉丁美洲和亚洲开始疯狂的掠夺和殖民主义的实施。人文主义个体精神间接造成了欧洲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殖民统治和残酷掠夺。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推动了亚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崩溃。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衍生的一种思想。对于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和全面的分析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使当时文艺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欧洲贵族开始过上奢靡和享受的不良生活,间接的刺激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民造成了灾难性的毁灭,但是却促进了亚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辩证和全面的分析下存在的积极和消极作用都间接或直接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情感音乐;表现性;戏剧性
中图分类号:J60-0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64-02
一、人文主义的内涵
人文主义一词的解释有许多种,笔者主要根据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周国平先生的《人文演讲录》和个人的理解试图再次诠释该词汇。英文中“Humanism”一词,译作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人道主义。这个词语有两个解释,广义上是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的学术研究;狭义的人文主义则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们提出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斗争,开始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人权反对神权、个性的自由反对宗教的禁锢。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视人、肯定人、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提倡理性、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反对禁欲主义,歌颂爱情,要求个性的解放。
二、文艺复兴的概况
文艺复兴发源于13世纪末的意大利,后逐渐向北传播,最后席卷全欧洲。它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现代的分界。这场文化运动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其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
人文主义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提倡个性自由。因此,人文主义的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理念
在这个时代的影响下,人们对音乐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音乐协和、悦耳,满足听觉的需要。不同的声音可以运用复杂的对位手法,但是必须使其有协和的音响相组合。让耳朵舒适是当时对音乐的最高要求。对于音乐的体验不再是中世纪的理念音乐,是“完美”的或不完美的音乐。而是体验音乐,要从中获得听觉上的和纯粹的音乐欣赏。
2.声乐音乐要求表现歌词内容和意义,加强音乐的表现力。不仅要求音乐与歌词相得益彰来表现歌词的外部特征,如句法、重音等,更要求通过音乐与歌词的有机结合,来打动听者的心灵。
3.开始出现音乐的“民族性”的模糊概念和世俗音乐的兴起。当时人们已经对民族语言的不同表现方式有所意识,音乐的民族性更多的体现在世俗音乐之中。从以上对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观念的几点概述,我们就已经隐约地窥视到了人文主义发展的痕迹。
四、人文主义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影响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呈现出一些新的因素,其不仅体现在新的音乐观念上,还有对人的创造力的认识及其对与音乐艺术本身演进的可能性的认识。下面笔者以人文主义中人性的两个部分——理性与感性,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现象和音乐家来进一步地分析其对于音乐的影响。
1.音乐头脑的风暴。人文主义尊重人的价值,不只是把人当做一种生命的存在,更要求把人当做一种精神的存在。关心精神生活,尊重精神价值,是人文主义更深刻的方面。而精神生活又可分为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前者面向世界,去探求世界的奥秘,体现了人的理性;后者面向人生,来探寻人生的意义,体现了人的超越性。理性的能力体现在运用逻辑对搜集来的经验材料进行整理概括。文艺复兴是头脑的风暴时代,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们开始对封建教会的思想产生质疑,迫切地渴望探索一切可以触及到的领域,音乐也不例外。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维特利就提出了“新艺术”的理论,他在论著中根据音乐的实践,判断出当时音乐理论中的保守思想。比如根据旧的理论“三度和六度是不协和的音程”,他做出定论,三度与六度是协和音程。另外查理诺还非常重视声乐复调,他分析了各种对位手法,特别对双对位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从严格的对位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来,然后从理论上建立新的和声理论,也曾经从泛音音列中探求三和弦的音响学的基础。查理诺的音乐理论的历史意义在于总结了严格对位式的复调音乐的成就,并同时为新的和声式思维指出了方向。
2.流淌的情感音乐。人文主义的思想就是要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主张立足于尘世生活的精神追求。要求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头脑、尊重灵魂。在当时的欧洲,由于中世纪长时期对灵魂的禁锢,人们迫切地需要个性的解放、灵魂的自由。人文主义的思潮对音乐的影响在世俗音乐上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当时的音乐产生了更加具有民族特点和富有民族历史内容的作品,有的甚至表现了国家命运的主题和爱国情绪。在风格上,它们抛开了中世纪梦幻性的手法,更加注重写实,更多地表现人,表现现实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从当时的世俗音乐中看到对音乐表情性追求的法国的尚松、注重音乐心理刻画及戏剧性关注的意大利的牧歌。这里仅以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世俗歌曲——意大利的牧歌和法国的尚松为例加以阐述。①戏剧性的情感表现——意大利的牧歌。16世纪在意大利北部产生的一种世俗歌曲体裁,是意大利世俗音乐的重要形式,常采用具有较高水平的诗词作为歌词,诗词类型有当时流行的十四行诗、巴拉塔、坎佐纳及田园诗等。歌词内容大多与妇女、爱情有关,更加热情动人。音乐风格细腻、抒情,注重音乐对歌词的细致表达。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其创作风格体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牧歌风格的急剧变化,成就了意大利牧歌创作大师的风范。在作品中,主调与复调风格完美的结合,和声富于表现力。他不仅关注歌词的表现,而且还有作品整体的戏剧性。他是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也是巴洛克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奠基者之一,因此他被冠以跨时代的作曲家的称号。16世纪末期的牧歌作曲家们注重表现人物的感情,并运用戏剧性的手法,使得意大利牧歌音乐一步步接近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古希腊音乐。②表情性与民族情感的表现——法国的尚松。16世纪,法国作曲家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用法语歌词演唱的世俗歌曲——法国尚松。其一般按音节谱曲,强调规则的重音,诗歌的韵律对音乐旋律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尚松富于法国民族性格,活泼欢快。主要的代表作曲家雅内坎,其尚松最具特色,他不仅写作抒情性的尚松,还善于写作描绘性的尚松。创作形式多样,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富于变化。在创作题材方面,常以描绘社会事件、生活、风俗为主。代表作有《鸟之歌》、《云雀》、《狩猎》等。法国尚松在整个16世纪广泛流行,是具有较高对位技术的歌曲,它借鉴吸收法国民歌的主题,在广阔的音乐创作领域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歌曲中重要的体裁。
五、结语
论文摘要: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崇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热情讴歌了美好的爱情,纯洁的友谊。充满真善美的人性和人类征服时间、主宰命运的美好愿望。虽然他的诗歌中掺杂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精神糟粕。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渴求美好感情、追求个人幸福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
一、人文主义理想的起源
在英语中,“humanitarianism”一词译作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博爱主义。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对当时的英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一、关注人性,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反对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和心灵的压抑。二、主张灵肉和谐。肯定现实人生和尘世生活,追求个人幸福和世俗享乐。人文主义思想击碎了由来已久的神学统治一切的精神枷锁,肯定了个人的崇高和伟大,主张个人是自身命运的主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与以“神”为本的“神道主义”背道而驰。它注重个人首创精神,提倡全面发挥个人潜能准崇人的自尊自信和人格魅力。
二、莎士比亚诗歌中的人文主义理想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一生创造了两首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11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其中包含了许多以歌颂爱情、友情和真、善、美等人性光辉的不朽诗篇。莎士比亚的很多诗篇完成于其艺术创作的早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经济兴旺,国力昌盛。人心安定。此时的莎士比亚青春年少。意气风华。对人生寄予了美好的期望,对理想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作品中洋溢着乐观明朗、积极向上的主流色调。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辞章歌颂了世间最为美好的情感——爱情和友谊,征服了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流溢出强烈的感情和深邃的思想,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这些思想无情地抨击了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封建礼教,热情赞扬了人的个性。宣称人的平等,赋予了人以崭新的内容和意义。达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最高水平。
1、莎士比亚诗歌中的“美好爱情”
爱情可以给人带来自信和勇气,希望和快乐。幸福和安宁。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痴狂。人文主义者认为追求爱情是人的天性,人人拥有享受爱情幸福的权利和自由。爱情是纯洁的、高尚的,它不受父命、君命和权命的摆布。也不受金钱、门第、宗教和种族的限制。这种崭新的爱情观念与神权主义所宣扬的禁欲主义是截然对立的。
莎士比亚在他的诗篇大胆歌咏爱情。盛赞尘世的,以炽热的情怀谱写出一曲曲爱的赞歌。诗人抒发了爱情给人带来的欢愉与欣喜,悲凉与忧伤。表达了对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海枯石烂誓死不变的坚定信念。在诗人的心目中,爱情是那样的珍贵和美妙,神圣而又崇高。在莎士比亚的爱情诗篇中,诗人使用了一系列的缤纷“意象”。烘托出爱人的娇媚容颜和美好心灵,讴歌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他把爱人比作“太阳”、“夏天”和“芳艳”等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即使这样。这些自然尤物仍然稍逊一筹,因为它们都有自身的缺点。而他的爱人却是那样的完美无缺。
2、莎士比亚诗歌中的“真挚友谊”
莎士比亚的绝大部分十四行诗是献给他的一位年轻男友的,这说明在他的生命中,地久天长的友谊至高无上。莎士比亚亲历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丑恶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痛切地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赞美人与人之间真诚无私的友谊成为莎士比亚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当然,莎士比亚笔下的纯洁友谊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这种渗透着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能兑现的痴心妄想。但是莎士比亚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能够独具慧眼地发掘它、宣扬它。坚定执着地维护它,并全力以赴地力求去实现它。确是难能可贵的。随着他对社会现实认识的不断深化。他的乐观情绪开始泯灭,在残酷无情的现实面前,他的美好畅想皆付诸东流,一败涂地。
3、莎士比亚诗歌中的“人性光辉”
莎士比亚一生执着追求的是一种至真至纯的包涵着真善美的美好感情。对于敏感和多情的莎士比亚来说。至善的美德是不朽的,至真的情义是不朽的。完美的名望也是不朽的。在诗人的笔下,人性充满自尊、自信、仁慈和友爱。诗人毫不掩饰对人性的热烈颂扬。不惜笔墨着力描绘光彩夺目的人性光辉。热烈地讴歌着人性之美。诗人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的很多美好的字眼,如:“夏日”、“鲜花”、“光荣”、“灿烂”、“忠贞”、“永恒”等来形容人性的本质。崇高而美好的人性与真、善、美交相辉映,人也因此获得了永恒。在那首“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的十四行诗中。诗人用尽人间美丽的语言歌颂爱友。使之成为经久不衰的千古名篇。莎士比亚的诗歌赋予了他所歌颂的美与善以永恒的声名。所以莎士比亚的诗歌能够超越时间而世代相传。就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4、莎士比亚诗歌中的“时间镰刀”
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一再提及“时间的镰刀”。我们不禁要问:诗人为什么用“镰刀”作为时间的象征呢?欧洲中世纪的神权主义认为人只有今生受苦。才能在来生获得幸福。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们则认为人的价值在今生,而不在来世。因此人在今生就应当及时行乐。因为来世虚无缥缈,遥不可及。人生苦短,时不待我,何不趁早把酒当歌。及时行乐。这种睿思显示了人们渴望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在当时具有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时间的大河汩汩流淌。带走一切的人世沧桑。时间摧毁生命。摧毁容颜。然而人们极其渴望战胜时间,做时间的主宰。这种渴望激励着人们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奋进以获得光辉的成就。不断地追求在短暂的时间里获得永恒。时间的威胁激励着人们争相成就英雄的业绩,去航海,去冒险,去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从而赢得不朽,达到永恒。
5、莎士比亚诗歌中的“消极思想”
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但是它也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的诗中弥漫着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恋爱至上”、“个人奋斗”和“人生无常”等消极思想。他的诗中过分渲染了抛开天国的虚幻。追求尘世生活。享受现世爱情的人生哲学。这种对“花开堪折只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悲观态度的过分强调终会使人沉溺于感官享乐。玩世不恭。并导致对生活的极度放纵。莎士比亚以“人类之爱”作为最高的社会理想显然也是不切实际的痴人说梦。
文艺复兴是指最早于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主要发生在14世纪~16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在人文主义思潮下主张“人权”反对“神权”,赞美人的尊严和创造力。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并对整个欧洲文化思想产生影响。艺术家们通过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学习,建立了科学的绘画体系,建立了古典艺术的规范、扩展了艺术的表现内容,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雕刻、绘画作品以及理论著作。但是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这里试比较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北欧文艺复兴在绘画、建筑、雕塑上的异同。
(一)绘画。中世纪,神权束缚了艺术的生命。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美术家,挣脱着中世纪的约束,借助理性和科学,歌颂人体,而且开始了日常生活和现实人的直接描写。他们探索写实主义手法、透视法则与人体解剖知识,使人物活动三维立体化,让人们把美术品当成真实生活的写照。其中,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艺术家们,用人文主义精神诠释传统的宗教题材绘画,使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美术品中获得了完美统一。达•芬奇代表作品《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历时数年绘制的半身像,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达到神韵之境,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不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人体、人的内心世界的欣喜审视,北欧文艺复兴更关注外部世界。表现城市平民的形像、生活、环境,说明这里的画家开始关注自然和生活,挣脱了千余年以来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对自然敏锐与精确的观察,使绘画创作出现了不同于南方的繁荣景象。德国大师丢勒,最早将文艺复兴的思潮引进德国,他虽然熟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风格,但作品中仍然有保有忧郁、颓废、粗鲁的现实色彩,有异于纯粹的意大利式的清明典雅。其他画家作品中的南方古典主义精神基本看不到了。这里的画家纯粹为眼睛服务,运用正确的透视学原理将建筑、风景上的极小细节描绘无疑遗。他们追求鲜艳强烈的色彩,表现强烈有力的画面的效果。北欧的油画技巧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与意大利并列的绘画艺术宝库。代表画家及作品:杨•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面以写实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了阿尔诺芬尼与妻子的真挚爱情:妻子白色的头巾象征纯洁无瑕;绿色的长袍和鼓起的肚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生育后代的责任;地板上的小狗大概象征着忠诚;拖鞋和背景的床铺象征着世俗生活;豪华的吊灯象征着上帝之光;墙上,反照室内全景的镜子象征一切一切都将永久不变。非常明显:作品在光影、体积、空间、质感的塑造上,在色彩的饱和度、鲜艳度、刻画的精确度、真实程度和深入程度上都超越了同时代的意大利,这种超越有艺术观念上的不同,有技法上的差异,但最主要的是绘画材料学意义上的划时代的突破。
(二)建筑。15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现和谐与理性,并且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这种建筑的基本特征是追求整体的和谐、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之上。一般认为,15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它摆脱了神学、充分利用了科技,反应了人性的觉醒。
北欧远离古典文化中心和民族自身文脉的产生导致了北方建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他们通常都不是纯粹的文艺复兴式样的,而且也很难找到如同帕拉第奥的那种异常严格的比例和对称关系。不过却由于北方国家的新教特征导致世俗建筑中多样化的风格。而一旦这些风格稳定下来以后又重新成为了历史文脉中的新的母题。这样北方建筑相对南方建筑在文艺复兴的风格演进中便缺少了明确的断代史。
(三)雕塑。文艺复兴在雕塑上,意大利文艺复兴从开始就力图通过宗教反映出世俗的精神,多那太罗的作品风格丰富,极具深度和力度,他深入研究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作品,并加以发扬,打破了中世纪古板的雕塑模式,通过高超的雕塑技巧,在作品中表现了处于运动状态的人体,开创了文艺复兴新纪元,确定了文艺复兴意大利雕塑的基本路线,例如青铜像《大卫》《圣母怜子》。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创作在人文主义思想支配下,加上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爱国主义和为自由奋斗的精神,著名的有《哀悼基督》、《昼》《夜》《晨》《暮》等。他代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高峰,而他的逝去又标志着文艺复兴的结束。
文艺复兴在北欧的发展显得缓慢,逐步出现一种新的雕塑上的“巴洛克”风格,并出现一批优秀的雕刻大师。它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动势,色彩的明快,注重场面的宏大等。克劳斯•斯吕特在哥特式后期雕刻艺术里加入了现实主义元素,对15世纪的勃艮第雕刻流派影响巨大。《摩西之泉》是置身于庭院泉水周围的一组等身人物雕像,浩繁的深雕衣饰创作出一种曲线节奏,这种曲线节奏似乎激活了周围的空间,先知们严肃而富有表情的面部非常逼真,看起来似乎是要开口说话的真人,作品有很强的宏伟壮观的气势。
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
【参考文献】
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丹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摘要: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摆脱宗教统治对自身的肯定和赞美。意大利在这场西方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走在最前列,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才辈出,初期出现了乔托、马萨乔、波提切利等大师,盛期有世界闻名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和拉斐尔。以乔尔乔纳、提香为首的威尼斯画派享乐主义艺术,使人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时代。
关键词:文艺复兴;意大利;艺术家;世俗
作者简介:郑政,男(1990.06-),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学艺术学院2009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4-0092-02
一、欧洲文艺复兴的概况
公元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曾经照亮了西方的世界。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1]昔日的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古罗马帝国的强大,至今还被现代欧洲颂扬和称道,特别在艺术成就上,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更是后世的典范,马克思就说过“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2]公元476年,古罗马灭亡以后,黑暗的宗教统治笼罩整个欧洲近千年,这一千年在欧洲历史上被定义为封建社会时期,神权和王权的双重束缚压迫,禁欲的教条使十字架式的基督教艺术一统天下。物极必反,黑暗以后黎明即将来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大量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考古发掘激起人们对古典的崇拜,人们民主的愿望开始复苏,资产阶级在要求公平、自由,争取自己的地位中力量不断上升,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崇尚科学、追求真谛的人文主义运动开始动摇不可一世的宗教统治。在黑暗沉浸了千年以后,西方世界又热切地期盼着古希腊古罗马璀璨的明珠重新大放异彩,文艺的复兴到来。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也是对经典的一种改造。恩格斯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的先驱彼特拉克同时是一位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是他第一个清晰地提出要回归古代和意识到这种回归只能是一种重新开始而非一种纯信仰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学者认为古罗马灭亡到文艺复兴开始这一时期为野蛮时代,黑暗的宗教统治中断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传播,是“处在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3]所以称为“中世纪”。
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精神的洗礼,它承认人的价值与能力,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和“唯一的”,艺术家开始走向职业化的生涯和师徒式的艺术作坊,艺术越来越专业化,这样的状况肯定会造就出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人应当受到尊敬和赞美,这是复兴的主旨与要义。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即使是神的形象,也来自现实中人物,丝毫没有不自然之处,特别是艺术上对人性美、人体美的描绘,有的甚至还觉得更为亲切和真实,艺术开始呈现世俗化倾向,更加贴近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解除了宗教的迷信,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对人体解剖的知识和透视法则的运用,在绘画和雕塑上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于神权在人们心目中的不断淡化,医生和艺术家可以通过解剖尸体来了解人体结构,从而使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具真实感。素描的兴起不仅仅表明艺术家对现实的关注,而且还表明他们在审美上的追求,素描对光影和明暗的研究直接应用到彩画上,使作品形象具有强烈的逼真感,从更大的意义上说,素描并不意味着对现实进行生硬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
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经典先还是要到其诞生地意大利去寻找,其它欧洲国家也为文艺复兴各自作出了贡献,但无论如何文艺复兴的初恋是属于意大利的,也是属于意大利的。
1、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
公元13世纪开始意大利天才般的艺术家层出不穷,在初期就有被誉为现实主义美术之父的乔托,他为文艺复兴吹响了嘹亮的号角,他创作的宗教题材绘画注重故事的情节性和戏剧化,画中各个人物位置的安排,毫不夸张的神情和动作,以及可以从中看出一丝立体手法对人体和服饰的加工,这些都表明了乔托极大程度地将他对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了解运用到绘画上,他绘制的圣人生平是世俗性与精神性的完美折中,他确立了绘画的现实主义原则,影响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伟大的建筑学家布鲁内莱斯基主持了众多的市政建筑,雕塑家基培尔蒂雕刻下的“阿波罗”形象重出江湖,打开了文艺复兴的“天堂之门”。伟大艺术家达芬奇的老师多纳泰罗的雕塑人物更是形象栩栩如生,充满英雄气概,是当时首次出现的完全世俗化形象,是对人体美的肯定和颂扬。马萨乔继承乔托的艺术传统,画中的人物直接出现在以现实主义方法处理的风景背景上,圣人与凡人并列,人物与背景融为一体,他努力使人物处于结构真实的三度空间中,画面更加真实和自然,开创了写实主义绘画的先河。文艺复兴初期最后一位绘画大师波提切利,他的画多取材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这就能更自由的抒发个性和世俗的感情,他画出了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女像――维纳斯,维纳斯已经同化为人文主义眼中的人性美,成为后世艺术家对人体美的孜孜不倦追求。
2、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
15世纪下半叶的美第奇家族,以及其开明的意大利诸国君主们和教皇西克斯图斯的赞助,成为文艺复兴一种不可替代的推动力。16世纪意大利进入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了最伟大的三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和拉斐尔。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所采用的明暗渐进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盛期的到来。《最后的晚餐》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惩恶扬善的主题,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蒙娜丽莎》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自身的肯定,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4]而终身未娶的米开朗基罗则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奠定了古典主义原则的一代宗师拉斐尔,只享受了37年短暂生命,但在其短暂的生涯中,留给后世大量的绘画杰作。他创作出了迄今最美也是最人性化的圣母形象,其代表作主要有《订婚》、《坐着的圣母》、《卡尔代利诺的圣母》、《金丝雀圣母》和《西斯庭圣母》,同时还有很多优美的肖像画。他的作品具有优雅、秀美的风格,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他对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所确定的唯美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标准之一。
15世纪到16世纪威尼斯画派也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威尼斯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这里有晴朗的天气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富裕生活带来了浓厚的世俗享乐主义情调。富裕阶层的收藏爱好促使了艺术题材的世俗化,这种商业化的趋势带来的是艺术家对富足生活的积极表现。以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和柯罗乔为主的威尼斯画派笔下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享乐的色彩。自然风景描绘成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油画中光洁的肌肤和动人的曲线令人激情澎湃。美神维纳斯在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中“复活”,贝利尼的《维纳斯的梳妆》、乔尔乔纳的《沉睡的维纳斯》、提香的《乌尔宾诺的维纳斯》等等无与伦比的形象,使人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时代。追求爱情、享受生命,成为艺术永恒的主题。
时代成就英雄,英雄造就历史。如果没有意大利这些伟大的艺术家,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的辉煌和成就。千年的痛苦与磨砺使文明之光在诞生地亚平宁半岛再次出现,璀璨的明珠重放异彩。让我们缅怀这些刻骨铭心的大师,去品位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来领略文艺复兴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和品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2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