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排放与经济关系

碳排放与经济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碳排放与经济关系

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较低能耗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国际普遍任何和采用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是以资源密集型转向资源有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关键且重要的沟通桥梁。本文通过选取湖北省1999-2010年碳排放源相关数据,对人均碳排放量、人均GDP、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建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关键词:碳排放; 经济增长;湖北省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通过对近十年湖北省碳排放量分析可发现,近10年,湖北省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全国水平,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湖北省碳排放量由逐年稳定下降转为快速上升而后又出现波动,其拐点分别为2001年、2005年以及2006年。对湖北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集中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及经济发展规模上,即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其中第一阶段起主导性作用的是产业结构优化及能源效率提升;第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能源效率下降及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的大量增加;第三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能源效率及产业结构变动,因此能源效率及产业结构在碳排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 碳排放介绍

碳排放指的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温室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CO2,并且给全球造成气温上升危害最大的也是CO2,所以国际组织为了方便群众理解即命名这些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叫做“碳排放”。碳排放分为可再生碳排放和不可再生碳排放两种。前者指在地球表面的各种动植物正常的碳循环,也包括使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后者指从地下把几亿年前沉积下来的矿物能源开发出来,燃烧后产生的碳排放。碳排放现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用来衡量各地区环境的一个重要参考和数据并且倍受关注。

1.3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建立碳排放定量评价模型,对湖北省碳排放总量进行定量计算,并对其时间序列进行分析(1999-2010年),在此基础上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当前背景下深入探讨湖北省碳排放量的发展趋势特征及影响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制定各种能源政策、抑制碳排放量,并根据计算结果对湖北省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最终实现低碳经济。

1.4 研究现状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关系问题实际上是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间关系问题的一个特例,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环境下衍生出来的。对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CO2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倒U形关系和N形关系,其中以支持两者呈倒U形的环境库兹涅兹曲(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关系的有效证据居多(1)。但也有一些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并不存在EKC关系。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CO2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曲线是否为EKC,还没有得到实证分析证据的支持。从一般意义上讲,EKC理论揭示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变化趋势。国外关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多数支持EKC假说(2)。

2.湖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1 碳排放量与GDP数据计算

湖北省1999-2010年总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C为碳排放量,104t;Ai为能源i消费量,按万吨标准煤计,104t;Wi 为能源i的转换系数,(kg标煤/kg),Bi为能源i碳排放系数,(104t)/(104t);i为能源种类,取15类。湖北省主要消费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来源于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原始数据以J为单位,为与统计数据单位一致,将能量单位转化成标准煤,具体转化系数为1×104t标准煤等于2.93×105GJ(3)。

对1999-2010年湖北省人均碳排放量进行分析,根据定义计算得出:1999年湖北省碳排放总量为4071.8万吨,在12年的提高当中,尤其从2001年开始,增长速率不断提高,并以2001年为分界点。2001年以前碳排放量下降而后出现上升,增长趋势不稳定。2001年后碳排放量一直上升,增长趋势十分严峻。与此同时,自1999年起,湖北省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呈现增加的趋势。1999-2003年,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人均碳排放量较低且增长趋势较为平稳。2004-2009年间,人均碳排放量增长十分突出,2004年为1.03吨/人・年,相对2003年年增长率高达28.8%,而这几年间增长率相对较为稳定,一般保持在9%左右,而2010年人均碳排放量再创新高,达到1.67吨/人・年,增长率高达10%。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湖北省政府及其相关单位,还不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多行的治理方案的话,在湖北省未来环境发展中,讲、将会遇到越来越多阻碍的因素。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的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而有力,一跃成为我国的战略中心地域之一。本文将通过查询1999-2010年湖北省总GDP,湖北省1999-2010年总人口数,从而得到计算得到人均GDP。

湖北省历年人均GDP呈现稳步增长趋势,1999年到2010年,人均GDP从5434元增长到25854元,相对增长率达到375%,特别是2007-2010 年人均GDP出现较迅速增加,2007年为15338元,较2006年增长22%。而2010年较2009年增长23%。近几年,湖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大力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政府投资加大,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使人们忽略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导致了人均碳排放量亦增长迅速。

2.2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当前,已经有很多研究人员运用EKC理论分析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一般,标准的参数化EKC模型为:

Ln(CO2/P)t =c+β1ln(GDP/P) +β2[In(GDP/P)] 2+β3[1n(GDP/P)] 3+ut

其中,被解释变量(人均CO2排放量)和解释变量(人均GDP)均以自然对数形式表示。C代表常数,u代表随机误差,t为时间指标(t=l,2,T),βi(i=l,2,3)分别代表一次、二次和三次系数。当β3 ≠0时,人均C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现N型或倒N型曲线关系;当β3 =0且β20时,人均CO2排放量随人均GDP呈U型关系变化;当β3 =0,β2=0且β1≠0时,人均CO2排放量随人均GDP单调递增或递减;当β3 =0,β2 =0且β1=0时,人均CO2排放量与人均GDP没有关系。

而通过计算出的湖北省1999-2010年的人均碳排放量,人均GDP,运用SPSS软件,得到标准的参数化EKC模型:

Ln(CO2/P)t=0.018+0.757Ln(GDP/P)-0.071[Ln(GDP/P)]2-0.229[Ln(GDP/P)]3+ut

由EKC模型表明,β1=0.757>0,β2=-0.071

3.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1)1999-2010年湖北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2004年之前增长比较缓慢,之后增长比较迅速,人均碳排放量由1999年的0.69吨/人・年增长到2010年的1.67吨/人・年,总体上增长形势十分严峻。

(2)根据EKC模型得出,1999-2010年湖北省人均C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二者之间呈N型曲线关系,总体增长趋势上碳排放量随GDP的增长而增长,GDP的增长趋势较为稳定,而碳排放量增长幅度较大。湖北省随着人均GDP的上升,目前人均CO2排放量正处于上升阶段,尚未达到N型曲线的转折点。

3.2 本文研究展望

湖北省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的基础数据还无从获得。随着研究的深入,探求更为精确的居民消费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势在必行,那将意味着对统计数据的要求越来越详细,对湖北省相关统计部门在进行数据统计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湖北省当前所做的部分研究中,对能源消费因子的研究不够具体和深入,因此,亟待加强对能源消费种类及相应碳源碳排放强度的深入研究,为湖北省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继森,颜雯晶.广东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N].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1(2): 20-21

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碳排放;经济发展;西部地区

一、引言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主要以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在发达国家,Panayotou(2003)认为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长期呈倒“U”型关系,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公众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并由此开始关注环保,最终使得污染物排放减缓。SalvadorEnrique(2008)采用LOTKA-VOLTERRAMODEL对能源消耗量、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数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验证了人口结构对碳排放的重要影响。Mikelynch(2009)以169个国家的数据为样本,以碳排放量为因变量,将人口密度、各国对美国的出口量为自变量,FDI为控制变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显示,碳排量和出口的正相关性。

在我国,王中英等(2006年)发现,GDP增长和碳排量的增加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且以工业为主和以投资为主的方式是导致温室气体的首要原因。谭丹、黄贤金等(2008年)运用灰色关联度法测算了我国第二产业各行业单位GDP的碳排量与整个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碳排放和产业增长存在密切关联。林伯强,除此之外,能源强度和能耗结构都对温室气体排放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李国志、李宗植(2010年)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定量分析得出结论,一是人口对碳排量的影响有双向性;二是GDP对碳排量有促进性;三是技术水平对碳排量有缓解性;四是报告期内的经济状况对未来三年的空气质量有“惯性”的影响。

综上,建立影响碳排放的指标体系与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得出适合西部经济发展的正确结论,将有利于西部地区顺利地发展低碳经济。

二、模型设定及变量描述

(一)模型设定

C-D模型最初是柯布和道格拉斯用来研究1899-1922年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函数。基于该模型,本文对碳排放量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建模如下:

其中:CQ表示西部各省总的碳排放量;PEO表示人口规模;GDP表示产出水平;STR表示产业结构;EPR表示能源效率;R&D代表技术水平。

将该非线性的模型,通过对数变换变成线性模型:

ln CQi=β+β1lnPEOi+β2lnGDPi+β3lnSTRi+β4lnEPRi+β5lnR&Di+μ

其中:β为常数项;βi是解释变量对CQ的偏回归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模型的基本假定:

H1:碳排放量与人口规模、产出水平、产业结构呈正相关,即β1>0、β2>0、β3>0;

H2:碳排放量与能源效率、技术水平呈负相关,即β4<0、β5<0。

(二)数据来源与选取

本文研究区域是我国西部的十一个省(市)(注:由于统计年鉴中多年相关数据缺失,所以选取西部十一个省市),所有数据来自于历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用各省数据的线性加总来表示西部整体水平。

(三)变量定义及描述

1、碳排放量(CQ)。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能源消费中大部分为碳排放物(CQ=0.67E)(注:0.67是国家能源研究所测算出的碳排放系数),E是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在内的一次性能源消费量。

2、人口规模(PEO)。通常情况下,我国人口密集地区对工业要求相对较高、能源消耗较多、森林覆盖率较低,那么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导致的碳排量也会不断增加。

3、产出水平(GDP)。经济的增长一般对能源和资源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在粗放式增长模式下的经济更是如此,那么,随着产出规模的逐渐变大,能耗量和碳排量也会逐渐变大。

4、产业结构(STR)。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相比第一、三产业来将对煤和石油的需求要大的多,因此如果第二产业占整个产业体系比重比较大,那么碳排量应该会比较大。

5、能源效率(EPR)。顾名思义,当效率越高,所消耗掉的能源越少,产生的废气和碳排量就越小。

6、技术水平(R&D)。随着技术研发投入的增加,能源行业会因技术的改变而降低能耗,并催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如以碳捕获技术或者新能源技术等为主的低碳产业,从而减少碳排量。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其解释

(一)参数估计

应用计量软件Eview5.0,对取对数后的线性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的实证分析,初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中所示,用自由度去修正多重可决系数中的残差平方和与回归平方和,从而得到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值为0.972514,由此可知拟和效果很好。从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与检验结果来看,F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原假设,说明方程五个解释变量联合对碳排量有显著影响。从t检验统计量来看,除了EPR对应的P值较大,其余四个变量的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应拒绝原假设。由先验经验可知,在可决系数异常高而同时某些回归系数在t验检中不显著时,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下面进行验证。

(二)多重共线性与自相关诊断

多重共线性验证表,如表2所示。

EPR这一因素的变化与另一因素R&D的变化相关系数高,根据先验信息可知,这可能是由于科研技术的投入本身直接与能耗加工转化率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认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保留一个即可;另一方面,EPR系数的t检验没通过显著检验,综合考虑,剔除变量EPR。

新的模型函数变为CQ=F(PEO,GDP,STR,R&D),重新进行一次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3所示。

修正之后的可决系数为0.985389,拟合情况很好。统计量F所对应的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应拒绝原假设。从t检验统计量值所对应的p值来看,四个变量的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通过假设检验。

表4中的DW值(2.30)查DW统计表可知,dl=0.933,du=1.696,显然du<DW<4-du,可知误差项之间不存在自相关。

(三)异方差检验

由表4可知Obs*R-squared的伴随概率为0.2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同时查χ2分布表得临界值χ20.05(14)=23.6848,比较计算χ2统计量与临界值,因nR2=16.91828小于23.6848,应接受原假设;综上所述表明该模型中随机误差不存在异方差。

(四)最终模型及解读

lnCQi=-1.527+0.481lnPEOi+0.393ln

GDPi+0.547lnSTRi-0.179lnR&Di

在上述模型中,产业结构、人口状况、产出规模依次从大到小与碳排放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总产业的比重每增加1%,将会导致碳排量上涨0.547%;技术水平与碳排量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β4=lnCQ/lnR&D=0.179,即技术水平对碳排的影响弹性系数,经济含义为科研投入费支出每增加1%,将会导致碳排量上涨0.179%。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结论。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我们得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碳排放的减少效果最为显著,减小人口规模与降低GDP也能帮助碳排放的减少,但人口规模变动缓慢,GDP的降低更是不符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技术的进步是西部地区达到“碳排减少”与“经济增长”双丰收的最佳战略。

第二,对策建议。提高民众低碳意识,开创低碳型社会;改变政府政绩规则,创造绿色GDP;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带动低碳经济发展;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改善能源低效利用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4).

2、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

3、谭但,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环境经济,2008(4).

4、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5、李国志,李宗植.人口、经济和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模型[J].人口研究,2010(3).

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碳排放;矿区;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鸡西矿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及东部煤电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降低碳排放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目前矿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是单一的追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度高,最终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严重影响到矿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关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提出和实证,因此,本文以经典的EKC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EKC模型,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鸡西矿区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指标选取。国民生产总值。本文选取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矿区经济增长衡量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黑龙江统计年鉴》所公布的2006-2010年鸡西地区生产总值,以1978年为基期,单位为亿元,用GDP表示国民生产总值。

碳排放量。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对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调查研究,我国91%的碳排放量来自能源消耗,其余都来自生产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不易计算,国际上都只计算来源于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本文主要采用国际上最为通行且权威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公式:

式中,为总碳排放量,单位104t;为能源的消费量,按标准煤计量,单位104t;为能源的碳排放系数,104t/104tce;为能源消费种类;为第i种能源。本文引用的碳排放系数是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中所列的各种能源碳排放系数。

(二)模型构建。有关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水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模型主要有四种形式:二次函数型、三次函数型、二次对数型以及三次对数型,结合鸡西矿区的实际情况,根据模拟的图形结果和模型检验参数,比较判定系数R2,在四种函数模型中进行最优选择,本文选取以下模型:

二、研究方法

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和克鲁格受到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根据经验数据得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并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概念。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初期,环境质量水平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水平会下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环境质量又会开始改善,并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即形成倒“U”形曲线。

本文借助EKC模型,采用相关分析方法以及SPSS和Excel统计软件,探究矿区碳排放量与GDP增长的相关性,并对二者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统计拟合,得出该矿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结果分析

(一)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碳排放量变化。据统计,2011年该矿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达到488.1万吨,同比增长12.1%,与能源消费增长相对应,碳排放量增长也较快。

基于矿区各种能源(主要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碳能源种类)消费数据基础,运用国际上最为通行且权威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对鸡西矿区“十一五”期间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对该矿区“十二五”期间碳排放量增长趋势进行预测。

计算结果显示,“十一五”以来,碳排放量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11年矿区碳排放量达1294.97万吨,到2012年后才呈微弱下降趋势,但鸡西当前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其下降的基础并不稳固。

(二)能源碳排放与矿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结合使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鸡西矿区2006-2015年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量进行回归拟合,其拟合方程为:

由此可以看出,2006-2015年期间该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与人均GDP的增长呈显著相关(),即两者的相关性比较高,并不符合标准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而表现为线性的三次方模型。目前矿区经济增长尚不平衡,满足基本发展需求是第一位的,因此,碳排放的需求仍然很大,即经济增长还没有达到EKC曲线的阈值点,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碳排放量还会继续增加。

由图1可以看出,依据其变化特征可分为两个时期:2006-2012年,人均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持续增加;2013-2015年,人均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呈微弱下降趋势,且曲线形状趋于平缓,这表明该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开始进入“相对脱钩”阶段,但达到“绝对脱钩”的状态仍需经历相当长的时期。由此看来,矿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仍处于恶化阶段,并没有显示EKC曲线拐点出现的迹象。

图1 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关系图

四、对策建议

(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依托矿区煤炭资源以及产业基础优势,大力推进煤炭规模化生产和洗选,并加快发展煤转电、煤化工和煤炭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另一方面,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仅能够降低碳排放量,还有利于能源消耗的减少。

(二)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煤层气、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实现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有效替代,减少煤炭能源所占的份额。积极推进能源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大力实施生物质能固体成型燃料及燃煤锅炉实施生物质能改造,加快秸秆气化、固化、煤层气发电、垃圾发电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建设。

(三)积极开发节能减排的新举措和新技术。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加快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的构建,重点建设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强化企业内部用能管理,使得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此外,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并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同时,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新产品的使用,达到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

(四)制定激励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场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绿色革命,需要政府积极的采用政策引导,可以从收费和补贴两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主动的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同时,为有效实现低碳政策的导向作用,还应制定完善的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有利于环保事业的落实与开展。

参考文献:

[1].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N].人民日报,2009-9-23(1).

[2]王琛.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管理观察,2009(3):149-150.

[3]李宗逊,支国强,魏星.昆明市工业碳排放估算初探[J].环境科学导刊,2011,30(5):10-14.

[4]徐呈旭,中国碳排放量与GDP的关系及预测[J].经济论丛,2010.

[6]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第4篇

全球金融危机下,依然有投资者增加投入,拓展市场。不过,投资者勇于进取的绝不是西方的欧美市场,而是同样遭遇经济大幅下滑的中国市场。

3月7日,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美泰集团旗下知名玩具品牌“芭比娃娃”,在上海淮海路开出全球首家旗舰店,1600多种“芭比”产品首次汇聚在一起,标志着美泰集团正式涉足零售业。主持揭牌的芭比品牌总经理迪克森指出,虽然全球金融海啸,但中国的消费市场仍具庞大潜力。希望今后能与中国本土玩具品牌合作,把芭比打造成适合中国各年龄层民众的玩具。

金融海啸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各国预计今年GDP普遍严重下滑,但中国仍有一定的增长。相对金融海啸引发全球性的衰退,中国经济增长率仍会是全球的亮点,是海啸中露出海面的绿洲。因此,在全球市场萎缩,销售额大减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亮点吸引了跨国公司争相投入,他们相信中国市场的销售业绩将带动这些企业的全球业绩增长,成为企业应对危机的避风港。美国微软有线广播电视(MSNBE)网站刊文说,中国政府财力深厚,推出的救市方案不单可带动经济发展,更将改变中美经济关系以至世界格局,“因此我们继续深信中国奇迹”。

消费国应为碳排放买单

中国的气候变化高级谈判代表李高近日称,中国希望由消费国为碳排放问题承担责任,而不是由生产国来承担。

中国的这种强硬的谈判姿态,给奥巴马政府及其他发达国家出了道难题:他们原本打算在12月份于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找到共识。

奥巴马执政之后,释放过美国准备参与减少碳排放的信号,并将在哥本哈根对此进行谈判。这与前任总统乔治-布什形成鲜明对比。布什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原因是它没有为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制定约束性的减排任务。

李高提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处在全球经济链条的低端。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15%到25%来自于出口商品的生产。我们生产的产品被其他国家所消费,这部分排放应当由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来承担。

来自日本和欧洲的代表则不同意上述观点,他们认为,生产国更应该为此买单。

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重化工业以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较之西方国家,我国经济仍处于较低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和物质消耗来推动。这种高投入、高增长、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土地、淡水、能源等战略资源被大量的消耗和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受到严重的挑战。金融危机和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和打压我国的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

低碳经济是以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制于国际碳排放和国内能源资源的不可再生。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道路,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对策,也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有力手段,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1)低碳意识缺乏。长久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单纯的追求GDP的增长,以资源的大量使用为代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2)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加大,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的约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煤的依赖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这不仅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负担,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生产和技术的选择与效率。(4)低碳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国低碳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发达国家都相对落后,资金和技术支持都相对不足,“锁定效应”也制约了低碳技术的进步。(5)体制机制的障碍。政府能源价格管制措施、能源生产销售的限制措施、能源进出口的限制等政府干预造成现行制度存在缺陷,不能合理的反映能源供需状况和推动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限制了能源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升。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1)树立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低碳意识,将GDP碳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以低碳思维从源头上控制“三高”项目的审批;企业应树立低碳意识,推行清洁生产,将重点放在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能。(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低碳化。一方面要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并淘汰落后产业;另一方面应积极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3)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无碳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促进资源供给的多样化。(4)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5)强调低碳技术创新,加强国际间低碳技术交流合作。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参与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中,学习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共同研发、技术转让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6)完善低碳立法,建立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国家应尽快出台低碳的相关法律,建立健全低碳经济发展的执法监督机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毅宙.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福州党校学报.2011(2)

[2]陈剑锋.低碳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全新变革[J].改革与发展.2010(2)

[3]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5)

[4]沈金菊.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导[J].企业导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