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洪涝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特点;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不仅使大量肥沃的土壤流失,还会使河道堵塞、淤积水库,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破坏植被和加速土地的侵蚀是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大力兴修水利水电工程的同时,还要做好水土流失等防治工作。为了有效的防治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土流失,要全面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以便找到相应的防治对策。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造成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1.浅析导致水土流失出现的原因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水利水电等建设项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重视水土保持等措施,忽视了保护植被的重要性,加快了土地的侵蚀,造成地层松散,一旦暴雨降临,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包括地形、土壤、植被、降雨等原因。
第一,地形原因。水土流失一般发生在地形较陡峭和地面较长的地面坡段,主要是因为降雨汇集地表径流的流速相对于平缓的地面坡段要快很多,对土壤的冲刷侵蚀也要强很多。因此,在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在地面较陡的地面坡段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第二,土壤原因。植被的稀疏程度与土壤的抗冲性、紧实度与渗透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植被的根系有利于固结土壤,减缓土壤的崩解速度,增强其抗冲性。土壤的结构性决定着土壤的渗透性能,土壤渗透性能好,地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则相对较小,水土流失的程度较轻。因此,要保护好植被,以保证土壤良好的抗冲性和渗透性,防止水土流失。
第三,植被原因。层次和品种较少植被与层次与品种较多的植被相比其水土保持的性能要差一些,在植被组合为乔草结构或者乔灌结构的区域内水土流失比乔、灌、草组合区域的要严重,因此要多层次的种植植被,以加强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
第四,降雨原因。降雨的强度与水土流失有必然的关系,当土壤的渗透强度承载不了降雨的强度时,地表的径流就会加重对地表的冲刷力度和侵蚀力度,使地表土壤崩解速度加快,造成水土流失[2]。
2.浅论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与严重性
2.1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阶段,主要是因为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造成土壤侵蚀,加快了土壤的崩解速度。根据施工现场地域条件不同,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位置主要是在山比较高,坡比较陡和河道比降较大的河流上,河流的土壤侵蚀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相互作用和重叠的土壤侵蚀类型,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土壤侵蚀体系。第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期长、规模大、取土和废渣量大等因素造成植被的破坏范围和程度比较大。由于不能及时处理废渣,使土壤侵蚀周期延长。第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堆积在流域内的废弃物和由于土壤侵蚀造成的地表径流的流失和渗漏,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严重的污染。第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造成较大程度的岩土扰动,严重破坏植被,由于部分工程材料的搬运侵蚀,加快了土壤侵蚀速度,容易造成重力侵蚀,妨碍河流的行洪能力,导致洪涝灾害泛滥。第五,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植被的破坏,加重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力度,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加大了土壤侵蚀的危害性。
2.2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面积的开挖,破坏了地表的植被和地面坡度的稳定性,使泥土随着雨水大量的流入河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未能及时运出施工现场的大量弃渣,随着冲刷的泥土一起流入河道,导致河道淤积,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使洪涝灾害泛滥,给下游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不仅会造成河道淤塞,降低泄洪能力,引发洪涝灾害。还可能会缩短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寿命,危及水利水电工程自身的安全,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周围的景观和环境,降低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周边农业的生产、矿藏资源的开发和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2]。
3.探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通过上述的分析,了解了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及严重性,接下来,笔者结合上述的分析与自身的工作实践,对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如下分析。
3.1 做好宏观控制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正式施工前,要做好其宏观调控的目标:施工区域内已存在的和新增的水土流失要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要得到保护和改善、防止水土流失的设备要安全有效。
3.2 制定的水土流失控制规划要符合量化防治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量化防治标准主要是指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和林草覆盖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要尽量的减少地面的扰动,使植被得到保护,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拦挡、护坡、截排水和整治挖、弃、堆场地;要对弃土石渣进行循环利用,严禁堆放在河边或渠沟内;要制定临时的防护措施[3]。
3.3 做好工程防护措施
在实施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止措施时,要重视工程防护措施:为了防止坡顶的水下流,要在坡顶修筑截流沟;在地面坡度较陡的地段施工,要采用削坡开挖;在平台及排水沟外侧等区域栽植灌木;提高防护标准以满足水利水电工程的防洪要求;施工顺序要明确。
3.4 做好区域内植被恢复工作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完成后,要重新种植区域内被破坏的植被,以重塑周边的景观,建立防护林体系。种植的植被尽量以当地的植被为主,不要引用外来植被。如果种植乔木,要充分考虑防护性,尽量选择扎根深、耐旱耐涝、生长速度快的乔木;灌木则要选择常绿、根深、固土强的低矮品种。
3.5 加强施工企业的水土保持意识
加强施工企业对水土保持的重视,是有效实施水利水电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的关键因素,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了,才会在行动上重视,因此,在施工前,施工企业要全面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4]。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不仅会缩短水利水电工程自身的使用寿命,同时还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更严重则会使河道堵塞,河床抬高,洪涝灾害泛滥,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要全面了解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原因和特点,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从思想上重视采取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的重要性,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宏观调控,制定的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控制规划要满足其量化标准,要做好防止水土流失的工程和植被等措施,加强施工企业的水土保持意识,将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危害降到最低,以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志林,赵国育,王治国,周心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J].土壤通报,2009,(02):461-464
关键词:洪灾;猪病毒性腹泻;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208-1
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害。洪涝灾害发生后,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壤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随洪水传播,使各种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和扩散。此外,大批圈舍被冲毁,卫生条件差,加之各种恶劣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种畜禽疾病大量发生,进一步加大了洪灾的后继损失。
在各种畜禽疾病中,猪病毒性腹泻疾病发生的情况十分普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形成持续蔓延,损失加重的恶性后果。所以,洪灾后一定要加强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工作。
1 猪病毒性腹泻的分类
当前,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轮状病毒是我国猪群中危害最严重的三种病毒性腹泻。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秋末至春初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各种年龄的猪只均易感染发病,断奶前的仔猪发病率很高。在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几天内迅速蔓延全群。部分患猪首先出现呕吐,继而发生剧烈频繁的水样腹泻(严重者出现喷射状腹泻或失禁),呕吐物和粪便中常夹杂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本病会造成病仔猪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死亡率很高。
1.2 猪流行性腹泻
本病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各种猪都可感染发病。传播速度相比猪传染性胃肠炎要慢,且病程较短,但死亡率很低。灾情过后乃至平时,易感猪常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引起发病。临床上有些猪呕吐,随即而来发生腹泻,粪便呈灰色或黑色水样或粥状,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程大约1周左右。新生仔猪的呕吐症状多在吃奶后发生,病猪常因严重的脱水而导致死亡,死亡率平均为20%左右。成年猪可能只见呕吐和厌食而不腹泻(应与单纯性胃炎相区别),死亡率很低。
1.3 猪轮状病毒病
本病是由轮状病毒群引起的多种动物腹泻的一种传染病。成年猪、经产母猪与种公猪一般呈隐性感染,在临床上基本不表现任何症状。新出生仔猪的感染发病死亡率非常高,可达100%。随着日龄增大,死亡率逐渐降低。新生仔猪在奶水不足或母源抗体水平低下时容易感染发病,临床表现是病猪出现剧烈的腹泻,迅速脱水,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之前首先有呕吐症状,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病程一般为一周左右,常因脱水而死亡。
2 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于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重要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应用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双价灭活疫苗预防接种,市场上还有三联灭活疫苗,其中含有猪轮状病毒病疫苗的成分可供使用。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猪群中发现有病毒性腹泻疾病发生时,应迅速采取防疫措施,加强消毒工作。对呕吐物和泄泻物应及时清理和消毒,被污染的用具也应消毒,消毒剂可选择碘制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戊二醛、20%石灰乳等。特别是受灾地区的养殖场户,灾后应及时对圈舍和环境进行清理和严格的消毒,对病、死畜禽施行无害化处理。
对发病猪的治疗,要做到早发现和准确的诊断,在隔离条件下及时治疗。在制订治疗方案中,应把抗病毒措施放在重要位置,临床上通常采用选择血清类制剂和抗体类药物,如猪病毒性腹泻抗血清、免疫球蛋白、白细胞干扰素、黄芪多糖等治疗。为了防止细菌性混合或继发感染,可适当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磺胺类等。病猪脱水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补充体液的作用十分关键,同时要加强护理。当炎症缓解后及时采取止泻措施,这时可选用收敛类药物,如蛋白酶、次碳酸铋、鞣酸蛋白等。如果哺乳期母猪发生病毒性腹泻病,应立即进行隔离和对症治疗,以免感染仔猪。
灾情过后的养殖场、户,要切实加强饲养管理工作,这包括:注意饮水清洁,防止饲喂霉变饲料,严格控制环境,避免传染源侵入。保持圈舍良好条件,适宜的温度、湿度、充足的阳光照射、空气的流通、防寒保暖、防暑降温、适时驱除消化道寄生虫等等,做到这些就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腹泻病的发生。
平时应注意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全价和均衡,充分保证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从而有效提高母猪和仔猪抗病能力,同时提高母乳中的免疫蛋白水平,使新生仔猪获得良好的保护,增强仔猪抗病能力,有效地预防仔猪病毒性腹泻病发生。对于能采食的已发病猪可以饲喂易于消化的饲料和添加富含维生素、有清热解毒功效的添加剂(如中草药),可替代抗生素类药物有效地控制病毒性腹泻病和继发感染。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增食健胃药(如健胃散、大黄苏打片、复合维生素B、益生素、蛋白酶、活性酵母等),改善和调整胃肠环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加速患猪的康复速度,保证愈后猪只的正常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王笃兰.洪灾后畜禽疾病预防措施.农村养殖技术,2010,(07).
[2] 震灾后动物疫病防控知识问答.中国牧业通讯,2008,(06).
关键词:城市化;水文;水资源;影响;防治
0引言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是人们进步的体现,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城市化的建设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尤为明显,城市化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水文效应,城市降水减少,水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城市水供需矛盾加剧,在城市化建设时要格外注意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尽量减小对水资源的恶化.
1城市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1.1水污染严重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所使用的生活污水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工厂排放的废水没经过专门的处理,而直接进行排污。水中的生物死亡,无法再进行水质的优化,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水资源进一步恶化。一些堆积的废弃物经过雨水的冲淋,产生一些有害物质随着雨水流入海洋或者直接渗入到地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一些城郊地区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的污染,经过雨水的浇灌,土壤中的污物渗透到地下水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1.2地下水资源缺乏
城市化的建设使城市的土地面积急剧减少,只留有一些绿化面积上的水分在进行地下水的渗透,其他水分都经过蒸发而流失;地下水有限,而城市用水大多都选择地下水,地下水的过度超采,进一步造成地下水的短缺;城市化建设在地下建立一些建筑,导致地下水依靠径流补水的方式受阻,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资源极度缺乏。
1.3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由于城市化建设,地面大多是水泥或者沥青地面,无法把雨水渗透到地下,只能顺着地表往低处流去,这样造成低洼处积水严重;由于城市化建设一些原有的能将雨水引入大海的河流小溪消失不见,或者被迫改道,导致雨水随意流动,造成低洼处的洪涝灾害,城市化建设对河流的破坏,加上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道变形,无法承载过大的水流量,从而导致河水外溢,洪灾发生几率增大。
1.4城市气候的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高楼的大量出现,使城市空气流通受阻,出现“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导致城市的气候与城郊不同,城市温度过高,影响城市降水量,进而影响到城市水文周期和水利管理系统,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降水量的减少,会使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大,造成城市供水压力增大;气候的异常,可能造成降水的自然规律发生变化,可能会造成干旱或者洪涝灾害的几率。
2在城市化建设下对水文水资源的防治措施
城市化建设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已经发生,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防止情况继续恶化,改善现有的情况,使其逐渐向好的方面发展。
2.1实现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且浩大的工程,必须要进行可持续发展,才能减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水资源方面,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条件,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对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将一切可调集的因素调集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限制水资源过度使用,逐步改善水资源问题。
2.2建立城市水文站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文水资源问题,要进行专门的水文研究,建立水文站,对水文资料进行收集,对城市的降水量、水质以及地质变化进行专门的研究,开展专门的城市化水资源实验,研究适用于城市本身的水资源防治策略,为城市化建设进行防洪防涝的预测,为城市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准确的水文信息。
2.3对水污染进行治理
首先要对水污染的源头进行严格监测,检测是否达到排放标准,在进行排放,有必要关闭一些对环境和水质影响过大的工厂;将垃圾分类管理,进行集中处理,不能够搁置不管;加强城市的绿化,保护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的环境,为水资源的循环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对已经污染了的水源,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治理,例如将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打捞,投放一定的生物进行养殖,将污水过滤,过滤出有害物质进而进行水污染的管理。
2.4合理开采地下水,进行开源节流
地下水的开采要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不能过度开采,要因地制宜,控制开采量,确保地下水的再生,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资源配置,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在地下水缺少的地方进行跨流域引水,完善供水设施,节约用水,杜绝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实行计划用水,推广节水工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结语
城市化发展是必然结果,全社会应当直面城市化建设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自觉的对水资源的改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政府也该加大对水资源的管理,经过不同阶级的共同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燕,王丽丽,王南,等.探讨城市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4).
[2]王玉芳,任金刚,黄磊,等.城市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J].海河水利,2011(2):11-13.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以人为本” 主体性 主导性
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了,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把握好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住四个字“以人为本”。我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符合实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高三是学生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学生最苦、最累的一年。学生整天生活在重复、枯燥、紧张的压力之下。因此,高三课堂教学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在这里,我仅针对所任教的地理学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高三地理教学以复习为主,因此在复习每一节内容之前,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这一节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列出这节内容的提纲,并注明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例如:在复习《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天体和天体系统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出太阳系、地月系;引出太阳对地球的作用;最后引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在教学案上列出这一节的提纲,这样对这一节的内容就有了整体上的感官和把握。同时,学生在列出提纲以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对这节课的内容就会有期待。这样下面再复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头脑里就有了这一节的轮廓,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很快地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复习课的效率和达成度就会比较高。所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是上复习课之前的重要铺垫,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当某一知识点复习结束以后,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掌握解题思路,学会运用。例如:复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以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且帮助学生分析如何运用。
1.自然因素(有利因素)
地形: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有利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三、学生互动,前后联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互动的前提。在交互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自我发展。因此,在每一章节复习结束以后,我都会让学生互动讨论:这一章节与前后章节或知识点存在哪些联系?然后由学生自主发言。例如:复习《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时,让学生前后联系,找出某一洪灾的案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以后,回答出了在《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这一节中,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然后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再将此知识点迁移到本节的学习当中,学生掌握效果较好。
四、师生互动,走进生活
师生互动,走进生活就是要求:教师展示生活中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资料,并创设恰当情境,首先让学生根据资料,自己编制题目;其次让全班学生自觉、自由地展开争论,发展发散思维;再次让学生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总结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要点,并推选学习中有突出表现的同学;最后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对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创新表现进行表扬鼓励。例如:在《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节中,在复习到有关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我展示了课前整理的关于台风“鲢鱼”的资料和运行路径的图片。学生根据我展示的内容,编制考试可能出现的题目,展开讨论。最后,再由我进行总结和分析,完成师生互动的全部内容。所以,对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热情很高。上课结束以后,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非常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比较透彻。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 水旱灾害 台风 风沙 风暴 冷冻
Abstract: China is an agricultural big country, but not the agricultural power, investigate its reason, not enough advanc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the main reason, reflected in response to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s not able to respond to common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s. We know tha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biggest,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in China now, do a good job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to ensure high-quality high-yield crop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opic. In the agricultural country in the world, our country is one of the most natural disasters, the most seriou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Focus o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ften reg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advantageou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reduce loss, improve the crop yield and quality. Combining with the authors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n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types and 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Hope and colleagues to explore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armers' income,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evere typhoon frozen sand storm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频临太平洋,受季风和洋流的影响,我国成为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不仅类别多、活动范围广、而且活动次数比较频繁。气象灾害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大约占70%左右,在这里面,农业气象灾害的比例高达60%。我国每年都因为救灾、抗灾使用很大一笔资金,这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是一项摆脱不了的负担。现在,随着人们工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形势日益恶化,资源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带来的经济压力更为严重,这就造成近几年气象灾害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比例在世界上排名靠前,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安康和社会的安稳。由于近几年农业气象灾害的不断增加和影响不断加深,我国农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已经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了解并且关注农业气象灾害不仅仅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做到防微杜渐、事先预防,把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可见,研究气象灾害不仅仅有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影响我国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极其成因
(1)水旱灾害(旱灾和涝灾)
我国是季风型气候,在山东地区,由于受渤海湾海风的影响,季风气候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受季风影响带来的水旱灾害最为严重。
农业干旱的含义是农业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导致农作物缺水,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来带减产甚至绝收的后果。农业自然灾害绝不仅仅是“水”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土壤的变化、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大气、洋流等等。因而,农业干旱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不同的方面,需要人类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的水旱灾害中,旱灾带来的影响往往比涝灾更为严重,因为旱灾的原因形成是多方面的,形成结果的影响范围非常大,危害面积大。
涝灾灾害包括洪灾、涝灾、湿害三种类型,表现出来主要是洪水无节制地泛滥和雨水大量贮积于地表的现象,从而带来农业灾害的现象,它是造成我国东部、东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灾害的有一个重要原因。农业洪涝灾害这三种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结果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洪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带来的洪水泛滥,冲毁农田,淹没农作物,从而带来农作物减产,严重的将会带来农作物颗粒无收,甚至引起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另外,洪涝灾害的形成也和地理位置、土壤成分、农作物种植结构、生育期、地表植被、防洪设施等各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
(2)风雹灾害
风暴灾害的影响范围虽然也十分广泛,不过相对于水旱灾害来说,风暴灾害的地域性十分明显。风雹灾害产生的原因在于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的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影响。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的灾害在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地区比较常见,在山东地区虽然比较罕见,不过考虑到它危害的严重性,这里也一并讨论。风暴灾害的影响范围大体上主要是内陆多于沿海、山区多于平原、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它的特点除了地域性比较强之外,对农作物的摧残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对农作物枝叶、茎杆和果实产生的机械损伤,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3)冷冻灾害
顾名思义,低温冷害发生的季节主要为春季、冬季,在植物过冬期间,因为季节的原因,植物生长的环境温度持续低下,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额现象。农业冷冻害包括两种形式:低温冷害、冻害。主要的影响地区是我国北方、西北部等冬季特征比较明显的地区。
(4)台风灾害
台风灾害也是一种地域性比较强的自然灾害,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产生的低气压在接近地面时,如果风速能够达到(包括)17.2 km·s/时,这时就形成了台风。台风简单理解就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危害高的热带气旋。根据台风的破坏程度,目前台风已经被联合国列为全球自然灾害危害结果最为严重之一。我国地理位置处于北太平洋沿岸,主要的台风灾害也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的影响,我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台风(热带气旋)的致灾表现为两种:风灾、暴雨。(见表一、表二)
表一:
表二:
除了上面列举到的主要的、影响比较大的农业自然灾害之外,影响我国农业的灾害还包括虫灾、瘟疫、环境污染、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这些衍生灾害虽然不是直接发生的,但是由于其危害面积达、难以控制等,是每年我国农产品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结束语
终上所述,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可以由于各方面的原意,我国并不是农业强国,表现在农业生产高科技含量少、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在灾害能力差、人为影响比较小、对自然环境和气象环境依赖性大。总之,我国农业还没有完全脱离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要想达到先进国家的农业生产的局面,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依赖的科技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气象气候学、土壤学、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唯有摆脱落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解救国家人口吃饭的问题和生存的问题。那么怎样在农业气象的角度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最主要、最当务之急的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把目光从国内移向国外,学习世界前沿的农业气象应对科技,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大“因地制宜”,学为我所用,从分调研国内的具体情况和原因,对复杂多变的农业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动态和准确的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和减灾防灾调控服务,使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和贡献上一个新台阶。因此,了解并且关注农业气象灾害不仅仅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做到防微杜渐、事先预防,把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己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卢丽萍,程丛兰,刘伟东,覃志豪.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4) 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2]朱兰娟,宋健业.网络信息.2007 年第8期
[3] 成兆金,赵再全,靳会梅等. 气候变化对莒县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8).
[4] 黄飞龙,李昕娣,黄宏智,刘艳中.基于FDR的土壤水分探测系统与应用[J]. 气象.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