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学教程

微生物学教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生物学教程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引领学生进入微生物世界的入门课程,且这门课程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者不仅要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理论、基础的实验操作技术,更需要学习者对知识的驾驭应用,即利用相关知识与技能兴利除害、让微生物更好造福人类及推动社会的进步[1]。基于此,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更好的结合起来[2]。纵观已经发表的教改论文,教学工作者提出了许多良好的经验与方法,这些可以成为年轻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参考,笔者也是其中的受益者[3-5]。基于前人的基础,在过去几年的微生物教学中,本人也积累了一些想法并已付诸实施,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简述如下,愿与同行共斟酌。

1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做到详略有度

在本校压缩理论课时、多给学生实践机会的总体指导方针下,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微生物学》课程的学时在逐年递减,已经降到了44个学时。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既能完成重点知识的介绍、又能尽量拓宽学生对这门学科知识的了解与把握成为问题的关键点。在了解本校生物技术学生课程计划的基础上,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门课程是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开设的,而本专业的学生在大三时还将选修或必修《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等课程,这些课程与《微生物学》中的“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传染与免疫”等章节高度重复,且前者的内容介绍更加深入具体,因而这些章节可作为次要内容介绍。而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生态分类等基础知识将作为重点讲授内容。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总体课程安排,做到详略有度,可以有效利用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采取合理教学方式,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会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方法,这些方式往往会制约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为此,笔者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如下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乃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兴趣的培养与眼界的开阔程度密不可分。作为微生物学课堂,教师不能局限于呆板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知识与现实科学发展的联系,并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如:在介绍传染与免疫章节时,介绍了人类的传染病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导致的,同时还包括少数的病原寄生虫,例如疟疾就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介绍到这,许多老师就没有下文了,但如果此时接着介绍疟疾曾经是二次大战战士死亡的主要因素、现在每年仍然可以导致全球上百万人死亡,而战胜它的武器竟然是普通植物青蒿的提取物―青蒿素,并联系上2011年美国拉斯克奖(被誉为诺贝奖的风向标)获得者屠呦呦,这也是迄今中国生物医学界最高奖项的获得者,她获奖仅仅是由于在提取青蒿素时对提取工艺进行了简单的改进,采用了低温的乙醚提取法,就获得了具有高活性的青蒿素,教学就变得有趣味有深度了。这样的联系,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科学界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的人物、拉斯克奖、诺贝尔奖等知识,更主要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在惊诧于科学研究成果具有神奇力量的同时,还会主动了解学习这些内容,有些学生甚至将青蒿素的提取工艺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审时度势,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查阅“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杂志来及时了解人类社会的最新科技成果,了解我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等,由此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其知识面,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因而在课堂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爱听、愿学、勤问,敢于知难而进,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转变学生身份,使其由教学受体变成教学主体

纵观各大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式,多采用以教师作为主体,教学方式主要为多媒体教学,辅以胶片投影、粉笔板书等方式,尽管这些方式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如果课堂全程以这样方式进行,学生往往会产生怠倦感,也有可能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主要是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为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实践,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适当转变学生身份,使其由教学受体转变成教学主体。

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应承担理论性强、难度大、基础知识等的讲授,如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生态分布及分类鉴定等由教师主讲。但有些概念性不强、知识点容易理解并有充分发挥空间的课程内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完成,如:霉菌、酵母菌、放线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基的种类、选用与设计培养基的方法,有害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微生物与能源开发利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等可以作为专题的形式来交于学生教授。

采取的教学程序为:开课之初教师提出倡议并公布学生参与讲授的内容将参与学生进行分组(3~4人/组),由各组自行挑选讲授内容各组查阅、整理资料,自行制成PPT并撰写专题论文提交PPT及专题论文给教师审核审核通过后,由每组派1~2名学生进行课堂讲授并接受学生提问学生提问并全班讨论(10~15 min)教师参与讨论并做总结补充。

这种模式笔者已在三届学生中实施,效果颇佳。首先,它吸引了几乎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每个组需要独立完成一个专题,这要求全组的成员既需分工又要协作,来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到最后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与专题论文撰写等工作,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让学生查找、综合归纳、整理资料与撰写论文的能力无形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为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等方面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后,每组还将委派1~2名成员走向课堂给同学们作汇报讲解,并要接受大家的提问,这对于学生的自信心、讲解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是综合的考量,也可为学生以后谋职面试、考研复试等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接受了这种教学模式教育的毕业生曾写信告诉我:老师,我非常感谢您曾经给了我那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不仅让我体会了教师的职责,同时积累的经验真是让我毕生受用。

这种方式笔者在每年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都会利用,对教师来说,也收获颇多。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具有比较全面、图片精美等特点,这些又可成为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资料,非常受益。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有更多的付出,学生查阅、整理形成的资料需要教师从知识结构是否完整、概念是否准确、查找资料是否前沿等方面严格

把关。

(3)课程考核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在《微生物学》课程考核中,以前我们往往会步入一个误区,即一张试卷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势必造成学生平时不上课,课下抄笔记,期末搞突击,高分低能等不良的后果,根本达不到检查教与学效果好坏的目的。因而建立一套较完善的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最高目标、科学的考核体系势在必行,笔者将课程考核方式由单一的形式转变成多元化,实践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课程考核将理论课与实践可分开,理论课的考核内容包括考勤10%、课堂表现20%、专题报告20%,期末笔试5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内容,笔者很注重这方面,不论课程时间多么紧张,每堂课前利用10 min进行复习提问环节必不可少。这是承前启后的过程,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课后花一定的时间对重点知识进行复习,也是对前一堂课程知识的回顾与巩固,由此引入新的知识会有很好的连贯性,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课堂上,笔者也非常鼓励大家畅所欲言,随时可以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为学生的胆识、口头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实施,最后的综合成绩就能比较客观反映出《微生物学》课程教与学的效果了,高分意味着学生到课率高、积极参与课堂、专心专题报告制作、期末复习认真;低分则属于那些平时没有付出、期末复习不力者;中等成绩则表示学生的平时表现一般、期末考试成绩一般。

实验成绩考核则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为目的,故也应当实行多元化的考核,考核成绩包括出勤10%、综合设计40%、课堂操作20%、实验报告30%。改革后,学生变得善于思考、勤于动手了,许多学生还在此基础上找老师设计申请学校与学院的大学生创新课题。真正做到了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灵活应用、融会

贯通。

3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对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获得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基本技能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一定要加以重视[6]。同时微生物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作为目标,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为。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保证充足的实践学时。目前生物技术专业的微生物实验学时已有原来的24学时增加到3时,保证了在开设基础实验之余,还可以开设其它创新型、综合型的实验。

(2)基础性实验不马虎。微生物实验中的一些经典实验如: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微生物计数技术、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技术等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无菌操作、接种、培养基配制、观察鉴定微生物等技术,从而奠定扎实的操作基础,因而一定要重视。

(3)综合设计性实验必不可少。传统的微生物实践教学多以验证型、演示性和示范性的实验内容为主,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在基础性实验之上开设综合性实验必不可少。因为有基础性实验奠定的基础,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主题,由学生自行完成。如:从环境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某种酶的产生菌株。采取的基本流程为:将学生进行分组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接受任务,查找资料并自行设计完成实验技术方案提交方案经指导教师批阅通过后执行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综合整理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并提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批阅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设计方案、考勤、课堂操作、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进行成绩评定。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

学效果。

目前,生物技术的创新正在带动着整个生物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而我们的教育对象若干年后将成为我国甚至国际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全球生物技术的发展水平[7]。因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敬业、创新、乐于奉献的人生目标,并要加强个人知识储备、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在此基础上,要认真钻研、提高与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62-363.

[2] 王海平,黄和升.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35):938.

[3] 高明华,张志琰,樊庆德,等.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76-3777,3780.

[4] 薛林贵,李师翁,唐德平.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77-180.

[5] 陈芝,宋渊,袁红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8,7.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理论研究与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工业发酵、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医学保健等方面[1],其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其他高校不具有竞争优势,如何利用本地资源结合微生物学科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笔者认为,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科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学科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是教师面临的旨在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曾有一些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也取得了宝贵经验[2]-[4],但教学改革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才是重要的改革渠道。

1.理论课教学改革

微生物的特征体现在其个体微小、肉眼难以观察,并且有特殊的生活规律,单凭想象学生难以理解,理论课就显得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大量的图片及动画让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一定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的信息量大,往往形成“填鸭式”教学,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跟不上课程进度,形成已学内容记不了,新学内容看不懂的被动学习现象,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可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1跟进时代前沿,突出教学重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使模式化的课本讲授跟不上时展步伐,经典的科学性成果是学生学好微生物学的基本前提,但是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微生物学科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上层层出新。教师在授课时应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展现微生物学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讲到病毒一章时,可结合由病毒引发的流行病如禽流感等,其危害人类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病毒的侵染机制,学习之后印象深刻记得牢;教师将课题研究融会到课堂知识中讲解中,让学生感觉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性和贴近性,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1.2结合专业需求,完善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是基础专业课,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微生物学教程,教师可根据专业方向侧重对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授课。由于微生物学科发展迅速,新领域不断开拓,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教师应完善教学内容。例如制药工程专业在大二上学期涉及微生物学,作为工科专业主要在实际应用上发展,如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备抗生素,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靶向药物攻克病灶等;而生物技术专业则主要是往上游研究技术上发展,当然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教师教授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还应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和学生专业给予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更好地让学生准确定位,有目的地学习。

1.3满足学生欲望,改进教学方法。

多媒体和板书结合不失为有效增强教学效果的方法[5],可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板书则可转移学生的视觉疲劳,避免多媒体信息量过大而来不及记笔记,取得良好效果。但是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单方面传授势必忽视学生对所学知识吸收效果的反馈,因此结合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性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还能使学生针对问题积极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拘于定势,力求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评价会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并积极配合教学,达到双赢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实验课教学改革

学习微生物学除了掌握好理论知识外,其实验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研究能力。微生物学实验在仅有的实验课时和实验设备中并不能满足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另外,实验主要由教师讲解、示范,加上学生基础较差,容易形成依赖,且形成的实验小组分工不明确导致个别小组成员只看不做,甚至连实验结果和分析都是抄袭,学生形成被动实验,没有积极性,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实验内容综合改进实验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及创新思维能力。

2.1注重实验预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教师布置预习往往在实验前并没有检查预习效果,有的学生只是随意抄写实验目的和原理,并没有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实验意义,应付式地完成导致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不知从何下手,继而草草了之,达不到实验目的,得到的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实验前的预习功课是必要的,而且应当由教师监督检查,可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问学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一些验证性实验例如革兰氏染色、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染色后预期实验效果是什么,为何产生区别,从而逐一地让学生深刻理解革兰氏染色原理,强化理论知识的记忆与应用。在熟悉实验背景的情况下学生会积极探求自己的验证结果是否与预期一致,从而激起欲望学习如何正确操作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并设计方案,再由教师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方案进行讨论式引导,如材料的选择、路线设计、结果处理、注意事项等是否考虑周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开拓思维,进而积极投入实验。

2.2优化实验内容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中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较多,往往学生照搬实验步骤,对于实验条件有所变动时也不能寻找另外的途径解决,实验中遇到问题无法处理,依赖性强,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一些基础性实验由于课时安排断续连接,让学生对于已经做过的实验记忆不强,导致下一实验被动。因此,对于基础性实验如培养基的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平板分离技术、微生物形态观察、活菌计数等可以形成连续性实验的,安排约一周的时间完成,一旦完成实验学生就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使学生对基本实验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整体把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操作,为综合性实验研究打下基础;也可形成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创新思维。如对产某种酶菌株的筛选,学生可在基础性实验上自行设计不同的方案和路线完成选题实验。

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实验条件在操作中指导学生实验试剂和步骤运用的灵活性,注重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微生物的培养常常因操作不当或细节疏忽造成污染,必要的演示可以防止学生习惯性操作错误的发生,如在超净台的接种演示、划线分离示范等;根据学生课程设置,避免完全重复实验,如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在其他实验课程中已学习,对其构造和原理等方面可安排学生在该实验中复习和相互交流。由于一些微生物极其微小,教师应着重强调油镜的使用及规范操作,并通过观察结果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2.3完善实验结果剖析,提高学生反思分析能力。

每次实验完成得到的实验结果各不相同,并不是要求每次都取得好结果,对于实验结果注重的是分析原因,无论成功与否,都应强调实验过程的重要性,结果代表的是实验操作的效益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结果反思实验中成功或失败可能的原因,根据实验报告反馈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再讲解剖析,比如可采取多媒体展示一些成功实验图片或结果,或通过视频播放规范实验操作,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情况,让学生从本质上透彻了解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有意识地避免在今后实验中犯类似错误;对实验后思考题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解答,通过问题深刻理解该实验原理和意义,可以由教师引导,相互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改进实验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的学习不仅在于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其实践性很强,实验技术已渗透到其他相关学科[6]。常规的微生物学考核并没有将学生的实验独立出来考核,而是与理论考试一起形成笔试,占有的比例较小,有的学生善于动手,勇于发散思考,而此种考核方式不能选拔出实验技能强的人才,会导致学生学习实践兴趣下降;对于实验的考核只通过实验报告也不能真正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微生物学的考核可分为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实验成绩三部分,实验成绩包括平时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的结果分析是考核重点,以此限制学生相互抄袭现象的发生,提高学生独立科研、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3.结语

微生物学内容覆盖广,技术发展快。教学改革应是随着时展而发展的,改革的核心是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实现高素质、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理念新手段,实行常教常新,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针对地方本身具有丰富的特色生物资源,有待专业人才的开采与利用,这就使得地方高校肩负起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教学的不断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软实力,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砝码,微生物课程作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化科技发展需求的一个重要人才培养平台,教师应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复兴的机遇、挑战和趋势[J].微生物学报,2010,50(1):1-6.

[2]崔恒林,董英,姜松.微生物学课程教研活动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2(1):135-138.

[3]陈吉刚.微生物学合作式教学改革的探讨和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2):84-87.

[4]裴国凤,李晓华,阎春兰等.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23-125.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 实验教学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生物课堂的主人,是新课标生物教学中提得最响亮的口号。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生物课堂的主人,本人感慨颇多,根据多年生物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如有不到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要想学生成为生物课堂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做好心理准备。因此,新课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从“两抓”入手。教师不仅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抓住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还要在深入分析生物教材的基础上抓准能让学生兴奋的点,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二、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来说其身处大自然,身边的“万物生灵”就像空气一样,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都可以成为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实物标本。我们在教学导入中采用实物标本进行直观教学,就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形象的课堂,增强感性认识,激发探索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到“开花与结果”一节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现成资源提前让学生准备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花带到课堂上,并且向学生做一定的介绍,通过介绍学生会发现自己对花的了解是非常少的,只关注花的颜色、香味等简单特征。通过观察同学们带的不同种类的花,他们会发现不同花的花瓣数量、雄蕊、雌蕊都会不同,并且有的甚至没有雄蕊或雌蕊等现象,此时学生心中肯定会产生很多疑惑,我们就可以与学生一起带着这些疑惑走进新课。这种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教会他们在生活中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么利用这些身边资源进行教学,把问题的确立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利用生物学知识探索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样能增强生物学的趣味性。

三、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初中生物学教材虽然有大量生动、鲜艳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本知识,但是有些内容学生还是模糊不清、理解不透,这样就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于学校现状来说,大多数是住校生,极少部分是城区学生,农村学生甚至有机会参加生产劳动,感性知识十分丰富,针对这些,让他们平时多观察,留心身边生物,与课本上的知识相联系,加以领会。例如,学习“鸟”一节,讲到鸟类消化系统时,农村学生都有这样一种经验或者说是疑惑“为什么家里的鸡会一边吃一边拉”,可以结合他们的知识背景,让学生提前观察自己家鸡的进食和排便,然后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到生物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这样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从学生身边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辨认、分类、归纳和总结,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在自己动手的同时,积极发现各种生物现象,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大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死记硬背。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其中,虽然说学生是学的主体,但老师的讲解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形成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加强改进与创新,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效资源,开展好每一项实验教学工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以上几点是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堂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他们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这也要求教师在不断实践中反思,不断提高,与新课标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无效教学备课授课课堂管理师生交流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老师讲的内容既要有直观性还要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深刻剖析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无效教学现象。

一、备课中的无效现象

1. 课本内容的划分不清

现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的新内容,很多是只需要学生了解的,如果我们不能够明确分清内容的重点与次重点,那么会给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2. 习题的设计上存在无效试题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巩固的内容,作为老师应该针对所学内容,选出针对性强的可操作性好的试题来让学生练习,并且严格控制题量,避免出现题海战术。

二、授课期间的无效现象

(一)无效的课堂引入

1.不恰当的实例引入

生物教学主要是解释一些生物现象及一些生物化学反应的本质问题,尤其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若干章节的时候,很多知识点是很抽象的,需要教师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些问题,在课堂引入的时候,选择实例要恰当,在教材中很多课堂引入不是非常恰当,所以应尽量避免引用。如在第一章讲到孟德尔的杂交试验,课本用到的是牡丹花的颜色,它是融合遗传,是第一章的一个特例,属于融合遗传部分,而学生对于遗传应该说是一个崭新的内容,所以我们应以本节内容为重点,在讲完第一节内容之后再单独讲解融合遗传,从而避免学生出现对内容的混淆。

2.不恰当的课件引入

在教学中,很多章节我们都运用PPT进行授课,很多课件图片都是非常绚丽但是与课堂授课内容关联不大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我们应该舍弃,避免牵扯学生过多的注意力。

(二)无效的授课环节

1.无效的提问

在授课期间,教师或多或少的要进行必要的提问,但是当问题指向不明确的时候很多同学出现一种不是很积极的现象,只要问题不是针对个人提问,那么学生就会放松自己,感觉问题与己无关,不能进行积极的思考,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这种指向不明的提问。

2.无效的重复和强调

在讲课期间对于重点内容,教师一般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记忆,但如果语调过于平淡,则失去了强调的作用。另外,在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或者讨论的时候,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重复,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在"听"上,这时教师强调的内容,效果就不明显。

3.无效的讲解

课堂上,为了更好的解释某个问题,教师往往会针对该问题出相对应的练习题,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对学生做题时间把握不准,出现了学生做不完题教师就开始讲解,这时候很多学生将会放弃自己思考,直接听教师解释,这时的讲解是收效甚微的。另外,课堂练习往往是在课堂的后半部分,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非常集中,教师讲解练习题的时候,如果忽视了学生的精神状态,就会由将给学生听变成了讲给教师自己听的现象。此时,教师应该有必要的话语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请大家都抬起头"等。

(三)无效的总结

作为生物课程,每一章节都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应该有相对明显的操作步骤,如:重点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本质,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的效果或作用。因此在总结的时候应避免出现不分层次的叙述,任何一个问题的出现是有它的原因的,每一节生物课,我们都是在分析解决一个生物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系统的学习,避免出现零散无从下手的情况。

(四)无效的板书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选修三都是认知性质的学习,必修二则是理解性的学习,在讲到必修二的时候,应该避免出现传统式的板书出现,因为在必修二里面,一节课可能就是解释了一个遗传规律,如果按照传统的板书,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我们应根据授课内容灵活改变自己的板书,在讲到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数理化的板书模式,画出遗传图谱,分析遗传规律,计算结果,使板书成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模板,让学生在掌握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有法可依"。

此外,很多情况下课件的最后我们都会设计比较完善的板书,即本节总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耽误课堂时间在黑板上列出,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就可以,针对屏幕讲解,要知道,大屏幕本身也是一面教学的"黑板"。

(五)无效的课堂管理

1、课前的无效组织,当上课的时候课堂不是很安静,很多教师是直接大声压制,让学生安静,这种做法在教学中发现,效果不是很明显,较好的办法是提前两分钟到教师,在教室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能够有效的督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在课堂讨论期间,很多学生会借此机会进行小范围的课外交流,作为教师如果在讲台上大声警告,一是打扰了积极讨论的同学,二是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教师走到部分同学跟前,小声的警告并对其试题进行检查,这样能够在保证大多数学生正常讨论的前提下讲问题有效地解决。

3、无效的拖堂时间

有些时候由于特殊原因,教师总会遇到课堂内容讲授不完的情况,如果教师拖延下课时间,想把课堂内容进行完,那么这种做法是事倍功半的,学生听到下课铃之后,心情很激动,根本就不会再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至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少能够完全听进去,反而对讲授内容出现学习空白的这样一个阶段,对学习内容是一个很大的漏洞。所以,要避免出现拖堂的无效现象。

三,无效的师生交流

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后教师与学生的有交流对学生学习也是作用巨大的。

课后与学生交流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围绕学习方法进行的交流

关于生物的学习方法,不同的章节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避免出现学生听教师说的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多听学生讲,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找出学习方法上的漏洞并加以改正。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多听少说。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微生物学 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好微生物学,会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让学生学好微生物学,并能够在其它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学生物学,是从事微生物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教好微生物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愿意去学微生物学。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微生物学,并自己主动去学习微生物学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从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1 内容上吸引学生

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课时量都比较多,理论课中要给学生们讲大量的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理论,而这些理论有些并不相关联,很多学生在上完微生物学课以后,并不能够把这些理论内容给有机结合到一起,使微生物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往往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才上不到一半,很多学生就对这门课程丧失了信心,主要表现在:不能按时上下课,会有迟到早退的现象;课前不认真预习,导致上课时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实验课不认真做,草草了事等等。为了避免学生中途对微生物学丧失信心,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讲课的内容上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早期自控、被动的学习逐渐变为后续的自主学习。如何能在讲课的内容上吸引住学生呢?①②笔者的体会主要是在讲微生物学基本理论时,不能够死板地给学生讲,要在讲课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用生动的语言来讲现实中的各种现象,最终使学生理解微生物学的理论。如在讲到“发酵”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是就课本上给出的解释,讲给大家。而是先通过现在的“能源危机”入题,“能源为何会出现危机?”怎样解决这个危机?学生们都很关心这个社会问题,从而讲到现在的酒精发酵,清洁能源,最终引入到如何才能得到酒精这种清洁能源呢?通过发酵就可以,这样我们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了“发酵”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想了解“微生物如何才能发酵得来酒精”这个问题。在整个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一直在跟着教师,并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使上课一点也体会不到累,并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由被动自然而然地变为了主动,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种兴趣,那么学生肯定能够学好微生物学,并能够最终学会利用微生物学的知识来解答后续课程、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2 方法上引导学生

大学的授课方式与学生习惯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不同,在大学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仅能够在课堂上见到教师,下课后就很难再与任课教师见面,很多学生初一上大学,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又找不到了以前学习的习惯和影子,往往学习上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在微生物的授课过程中,要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引导呢?③④教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引入一些新的教学元素,如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生动的图片、动画吸引学生;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等等。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中外,还利用了网络互动平台,学生一旦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留言,教师进行作答;除此之外,学生们也可以在平台上探讨一些问题,这类似于以前的自习课,教师在课堂辅导学生上自习一样,不一样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互不见面而已。采用网络互动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互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可以找到以前初高中时学习的影子,学习习惯上有了很好的对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3 通过实验,使学生喜欢上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们除了要上大量的理论课外,实验课也会很多,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微生物学操作技能,培养无菌观念等。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以前主要是安排一些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验,学生照着实验指导书就可以操作完成,往往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做实验的兴趣不浓,无法挖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重点考虑到了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作用,所以在此对实验的安排和设计进行了大量尝试,⑤发现在安排学生实验的过程中,采取三步走,教学效果很好。主要是首先安排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无菌观念;其次安排综合性实验,这样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前面实验中学到的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培养学生对整体性实验的认识,并可以把课本中有关知识点在实验中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安排设计性实验,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要自主对实验进行设计、参与实验的准备,并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负责,最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加以汇报。在设计性实验这一环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对他们综合利用所学到的知识的能力加以培养,使他们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以上的三步实验,使学生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得到理解和升华,并深深理解学习微生物学对他们后续学习其它课程的重要性。

4 小结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养成与提高仅靠一门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这要靠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对专业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来支持学生自律地坚持学习下去,才能够培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释

① 李新社,陆步诗.微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11.34:122-123.

② 唐蕊,李海燕,张雪辉.浅谈微生物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邢台学院学报,2009.24(2):123,128.

③ 张玲.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101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