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理论汇总

国际贸易理论汇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理论汇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贸易理论汇总

国际贸易理论汇总范文第1篇

实践能力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整体素质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地方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基于市场需求的角度,提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及其不足,给出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实践能力;国际贸易;仿真软件

1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需求

1.1基础能力

1.1.1跨文化交流能力

外贸企业面对的客户来自不同的国家,为了方便信息的交换,促进交易的达成,需要国际贸易人才有外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此外,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要求国际贸易人才对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社交礼仪等有良好的知识储备。

1.1.2现代办公操作能力

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办公模式要求国际贸易人才能收集、筛选、分类、统计和汇总外贸信息;能运用邮件、网页等各种方式传播外贸信息;能具备文字编辑、表格和图片处理的能力;能接收,发送和处理相关客户的邮件的能力;能进行外贸信息的立卷归档。

1.2专业基本能力

1.2.1国际营销能力

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潜在客户,国际贸易人才能利用营销手段进行企业和产品宣传,寻求市场机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争取外贸订单;能利用营销技巧,培养和开发客户,通过有效沟通,与客户建立长期的、良好的、稳定的贸易关系。

1.2.2商务谈判能力

商务谈判是国际贸易交易达成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国际贸易人才应具备高度预见能力和很强的应变能力,能敏锐洞察谈判对方的心理,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谈判技巧进行业务谈判,并能最终达成共赢的贸易协议。

1.2.3外贸业务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人才应能通过函电往来建立业务关系;能快速准确进行进出口成本核算;能科学合理签订外贸合同;能办理催证、开证、审证、改证业务;能督促协调供货方及时保质保量生产;能及时安排运输、报检、报关和投保业务;能办理货款结算;能办理外汇核销和出口退税。

1.3专业综合能力

1.3.1合作协调能力

国际贸易人才在业务处理中会涉及客户、生产部门、运输部门、单证部门、财务部门等,只有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融合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才能高效保质的完成国际贸易的各个流程。

1.3.2商情判断能力

相对于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变,国际贸易人才应具备准确判断并正确决策的思维能力。当出现突发的棘手问题时,国际贸易人才应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迅速分析,果敢判断,从容应对,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1.3.3自我提高能力

国际贸易人才不仅要及时更新资讯,跟上时展节奏,更要通过不断学习补充自己外贸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捕捉机会、预见未来商机和顺利处理各项业务。

2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现阶段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大体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案例教学

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工作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判断并解决现实工作情境中发生的事件和问题,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技能迁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案例典型性不足、针对性和真实性的缺失,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能力的指导意义不大。

2.2校内实验室实训

采取“计算机+仿真软件”的模式,利用模拟软件让学生体验进出口贸易业务所涉及的不同地点、人物、场景和单据等,强化了学生在实训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但是,仿真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模拟软件落后,国际法规和惯例的变化不能及时跟新;模拟软件提供了一个简化的贸易环境,导致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等。

2.3校外实践

通过校企合作和毕业实习的方式使学生对外贸业务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让学生和外贸岗位零距离接触,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以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但校企合作面临着高校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而企业的合作意愿并不高的尴尬处境;且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真正联系相关外贸单位脚踏实地实习的同学屈指可数。此外,当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更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沟通协调、应变创新、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提升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对策

3.1选择合理案例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涉及的案例形式多内容广。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选择案例时要符合以下要求:首先,案例要有典型性,具有类似事件的共同特性,学生通过案例掌握一般性结论后,可以举一反三;其次,案例要有真实性,取材应源于实践,细节应真实可靠,方便学生将来解决实际问题;再次,案例要有关联性,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且不宜过于复杂,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案例要有时效性,国际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会出现一些新现象和新理论,案例应该同步更新。

3.2完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国际贸易实验室投资力度,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实验室建设,引进的国际贸易平台软件应尽量贴合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充分发挥模拟仿真效应。维护现有的实训基地,可以考虑让实习基地进校讲座或与教师定期进行座谈会,或是建立校外导师制,让有经验的外贸人员带领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或实习辅导。开发新的实习基地,并按照地方产业的特色做好实习基地的规划,以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

3.3重视社会实践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如独立、协作、沟通、自学和创新等一系列关键能力。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和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可以是利用校内社团开展商务谈判、举办商品拍卖会和建立创业基地,也可以是校外进行与专业有关的走访调查和社会调研,或是投身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大有裨益。

作者:翁梅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建功,万雅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结构探究[J].金融经济,2013(2):116-118.

[2]纪向岚.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韶关学院学报,2016(3):156-159.

[3]庞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8):68.

国际贸易理论汇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商务英语专业;需求分析

一、引言

随着中国的入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外企开始到我国寻求发展商机,国企也开始步入世界。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大批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且此类人才既要精通外语,又要熟谙商务知识和技能。在这一需求下,许多高校在英语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下纷纷设立商务英语方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商务英语已经成为了一个较为独立和成熟的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广西—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作为我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桥头堡”,在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既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同时还是直接的受益者。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伴随着自由贸易区的迅速发展,广西区迫切需要大量优秀商务人才服务东盟,服务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服务改革开放的广西经济。毗邻东盟国家的地理优势,需要广西区高校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输送大量商务英语人才。但是,依据现有的一些调查和文献资料,我们可得知大部分用人单位对目前从事商务活动的毕业生并不十分满意。主要原因在于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掌握了英语知识,但缺乏商贸知识和技能。但经贸专业的毕业生精通商贸知识和技能,却欠缺英语应用能力。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源于课程设置。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学工作的基础。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把多门课程任意的组合到一起,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课程设置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教学的整体效果和总体目标意义重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学者们认为应基于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因为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基础阶段,是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的基础。

国外许多学者对需求分析进行了研究,诸如Widdowson,Hutchinson,Waters,Munby,Bloor,Robinson等,并分别对需求理论下了不同定义和做了详细阐释。总体概括来说,需求分析指设计人员和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采用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主观和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来确定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

三、研究设计

源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本文希望借助文本分析及访谈形式,对广西区高校商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做一研究,旨在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其不合理性,为今后设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需求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1、 文本收集

本研究的文本主要是课程表,即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学校的课程表。希望借助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探究广西区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状况。同时,本研究也收集汇总了各门课程的课时,借此对比其授课比重。此外,本研究涉及的学校不仅仅是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还包括大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

2、 访谈对象

此访谈对象主要涉及即将毕业的学生,即大专院校大三学生,本科院校的大四学生,以及本科院校中专升本大四学生。只所以选择即将毕业的学生原因有两点: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已经修完了四年专业课程,对课程设置比较熟悉,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二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大四有机会参加实习,通过实践他们可知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否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研究结果

通过对各个调查范围内课程表的分析以及对学生访谈的信息回馈,本研究主要发现了以下问题。

1、 课程比例失调

商务英语,作为特殊用途英语,其完全不同于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人才不单单要掌握英语知识,且要精通商务知识和技能,需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但是,研究发现多数高校仍然偏重于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即使开设了一些与商务有关的课程,但其课时远远低于英语知识类课程。此类课程的设置导致了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与技能不能有效的结合形成综合能力。

2、 课程设置单一

相关课程表汇总显示部分学校所开设的商务类课程比较单一,仅仅开设了为数不多与商务相关的课程,甚至有些只是以国际贸易为主,简单辅以商务谈判和外贸英语之类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缺乏英语与商务的融合,不能体现商务英语专业跨学科的特点,只会不利于学生特殊用途英语水平的提高。事实上,商务英语知识所涉及的范畴是很广阔的,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其应该包括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谈判心理、商务礼仪、函电、跨文化交际、甚至社会交际等很多内容。

3、 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依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大批具备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系统的国际商务管理理论知识,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和实用型的商务人才。但是,多数学校设置的实践类课程却很少,虽然任课教师会在课堂上模拟一些商务谈判等活动,但毕竟不真实,过于死板。此外,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知识结构单一的语言型人才,缺乏系统的商务专业知识和从事商务活动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因此,尽管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不少经济和外贸类知识,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较低,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

国际贸易理论汇总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中美双边贸易额的不断增大,美中贸易逆差已成为双边贸易摩擦的主要焦点之一。通过对近30年来美中双边贸易数据的分析,并在结合维农(raymondvernon)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相似性比较分析,得出美中贸易逆差是结构性的结论。另外,这种结构性的逆差对中方也是不利的,但会随着中方的经济发展而逐渐缩小,甚至消除。如果双方加以不适当的人为干预,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损害双方的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政策建议。 

 

1、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通过大力引进外资来发展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美贸易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美国在2004年成为了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占我国对外贸易的14.8%,仅次于欧盟(15.5%)。1997年美国超过日本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海外市场。根据美国200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2006年,我国取代墨西哥成为了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由此可见,中美双边贸易已经成为两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美中两国自1979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猛增到2009年的3659.8亿美元,短短的30年时间增长了146倍之多。近几年来,美中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根据美国官方统计,在美中贸易中,美国自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2009年贸易逆差达到2268.3亿美元。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在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中,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为逆差,1993年开始转变为顺差,2009年底顺差为1960.7亿美元。 

由于巨额贸易逆差的存在,导致美中经贸关系引发许多问题,如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纺织品配额问题等。本文结合产品周期理论从两国贸易逆差总量、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对美中贸易逆差进行分析。 

 

2、中美贸易额及产品结构的比较分析 

 

产品周期理论主要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如果要分析美中贸易逆差是否是符合产品周期理论假设条件所规定的结构性的,那么就不仅要讨论中美间双边贸易总额之间的关系,还要深入探讨中美贸易产品的结构性差异,只有结合了这两方面的因素,才能说明美中贸易逆差的首要原因。 

2.1中美贸易额的总量分析 

为了更真实客观的反映数据的可信性,本文分别采用中国官方公布的中方贸易顺差数据和美国官方公布的美方贸易逆差数据,虽然双方的加总并不是平衡数据,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哪方的统计存在误差,只是统计范围的差别,比如对直接外资投资企业进出口统计标准和统计口径的不同等原因。基于以上原则,本文整理了美中双方1980年至2006年27年间的贸易总量的统计数据,见图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中美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特别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双边贸易额以每年约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美国成为中国的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美国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国,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2)尽管中美双方的统计口径存在上亿美元的差距,但是纵观美中贸易26年间的差额变化,总体趋势是不可争议的,即中国的贸易顺差在逐年增大,但增速有所放缓;美国的贸易逆差也逐年增大,但逆差的扩大也呈逐年减小趋势。 

2.2中美贸易的产品结构的比较分析 

对中美两国的历年贸易总额进行分析,只能得出美中贸易逆差的感性概念。因此,除此之外,还应对美中贸易逆差的商品结构进行仔细分析。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根据中国从美国的分类商品进出口值,我们可以得出美中贸易逆差的分类商品值。本文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95-2006年进行分析。数据的选取标准采用sitc一位数,本文将两国出口商品按1位数的sitc代码分为农产品(0+1+2)、初级产品(3+4)、相对劳动密集型制成品(6+8)及相对资本密集型制成品(5+7+9)。因此在具体分析时,本文将0-9类商品划分为农产品、初级产品、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图2形象地显示了美中贸易在这四类商品上的不平衡值。 

由上图可以看出,1995-2006年期间,中国的农产品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从1996年开始由逆差转为顺差,虽然2001年出现小幅回落,但2002年以后增长迅速;而相对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处于缓慢上升的顺差状态,但是其比重却占了美中逆差额的绝大部分;初级产品相对处于较低贸易额平缓发展的状态。 

2.3结合产品周期理论分析美中贸易逆差的性质。 

经济学家维农(raymond vernon)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他认为某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完成一次循环,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各国由于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的不同,贸易的形式、范围和数量都有所区别。如图3所示,t0-t1时期是产品的研发期,t1-t2时期是贸易的初始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这两个时期共同构成了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初始期;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化,在t2-t3时期扩展至新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进口需求旺盛,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海外市场,在t3时期,次发达国家基于自身比较优势成为净出口国,在t4时期,首要发达国家由于竞争激烈,研发、管理、营销等方面成本的提高,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逐渐由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这三个时期就是产品周期理论中的成长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并普及到广大的市场汇总,参与国际贸易各国厂商的生产基本达到了最佳规模点,劳动力红利成为发展中国家后发制人的主要手段,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在t5时期由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这一转变即意味着产品周期理论中的成熟期的到来。 

通过对比笔者发现,根据产品周期理论绘制的图3中代表中国进出口商品平衡额的l3曲线和代表美国进出口商品平衡额的l1曲线,与根据中美贸易实际发生量绘制的图2.1种的中国顺差额和美国贸易逆差额存在惊人的相似性。此外,由于美中贸易逆差额主要来自相对劳动密集型和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使上述分析由曲线上的“惊人的相似性”转变为实际贸易状况符合产品周期理论的指导。 

综上,可以得出美中贸易逆差额是结构性的,是美中两国在长期经济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必经阶段。图2.3中标出的t5时期即是中国加入wto组织前后的时期,是中国经历自78年改革开放以来卓有成效的积蓄性发展所达到的必然高度。 

 

3、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美国向中国出口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中国向美国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国际贸易形势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一定的稳定性。结合产品周期理论,本文认为,美中贸易逆差是结构性的,并且随着中国的发展,这种贸易逆差将会经历一个峰值,随后逐渐下降。2009年和2010年的初步数据显示,美中贸易逆差额的扩大趋势正在逐步放缓。但是,由产品周期理论(图2.3l2)可知,即使中国发展到与美国的双边贸易能够实现零顺差的地步,即中国发展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时候,美国仍会面对着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这些问题不是美国施加政治压力、外汇压力以及舆论压力所能克服的。这种贸易逆差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发生自由国际贸易时所必然产生的。 

另外,美中贸易巨大逆差的存在也表明中美经济潜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这种贸易顺差对中方来说也是不利的。 

综上,我国应该继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改革,建设创新性社会,加大创新投入在企业成本中的比重,努力实现由高污染、高消耗、低附加值的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向出口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转变。这一转变需要长期的、渐进式的进行,因此,本文建议尊重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人为的给双边贸易加以负面限制,这样对双边贸易各国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高筠燕,姚益龙,产品周期理论的重温与思考,世界经济文汇,1991,(01) 

[2]李坤望,张伯伟,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1-93 

[3]李强,唐磊,中美贸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基于产品周期理论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9,(6) 

国际贸易理论汇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国民经济统计 国民经济运行 影响

一、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一)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和特点

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会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分别是投入与产出法、综合指标法、数学模型法和账户平衡法。尤其在当下经济与科技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统计方法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也推陈出新。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统计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再结合计算机的工具辅助,统计过程也变得更加的高效和简捷,统计结果也越来越精确可信,我们也迎来了大数据时代。

较于公司财务账目统计这种微观统计,国民经济统计更具有宏观性,它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其一,国民经济统计具有整体性。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是整个的国民经济,它包括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也包括了所有的经济个体,各种各样的数据汇总到一起,并经过有机整合最后得出国民经济统计的结果呈现给公众。因此,它作为一个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这样的有机整体的结果,其本身就具有整体性。其二,国民经济统计具有针对性。国家之所以花大力气汇总各行各业、各个经济个体的数据,就是为了对当前的国民经济状况进行了解,并且在掌握详实的数据后,才能够从数据中发现当前经济状况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国民经济统计显著的针对性,能够为国家制定生产计划、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灵感和指引,不管是经济社会的宏观整体,还是具体到各个生产个体,都有着精确的数据进行描绘。因此,在这样具有针对性的坚实数据基础上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可以很大程度上对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要点

上文提到,国民经济统计本身具有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为了实现这样的特点,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就需要做到以下三个基本要点。首先,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要贯穿整体的概念。国民经济本身就是由许许多多的经济个体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可以按照行业划分,也可以按照领域划分,更是可以按照地理区域进行划分,但通常国家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是为了统筹和引导。因此,属于宏观调控,那么为了配合这样整体性的目的,在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时刻秉持着整体性的思想,这样整合出来的统计数据才真正具有参考意义。其次,国民经济统计要保持关联性。在整体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条件进行划分,但最终要出台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去推动国民经济运行,必须要将各个分离的板块重新抽取关键要素,让它们重新关联,相当于横纵交错的棋盘中,在整体性里实现了纵列的排序,而在关联性中,真正让不同的经济个体间发生了有机的关联才补充了经济网络中的横向关系。最后,在横纵平面的基础上加上第三个维度,也就是国民经济统计的层次性。国家需要考虑不同的经济问题,那么各个经济问题所对应的数据也纷繁复杂,既跨领域,也跨年代。因此,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对于不同时期的数据也应该明确区分,从横纵、垂直三个维度全面确保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完整,以精确严苛的姿态累积数之不尽的各项数据,以推动国民经济能够平稳向前发展。

二、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我国政府近年来对于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都围绕着提升服务业,转变放向拉动内需,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等方面在进行,而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策,正是因为有《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样具体详实的国民经济统计报告,公报中的数据表明:“我国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0万亿元,高达636463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8.2%,相较于42.6%的第二产业,超出5.6%。”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第三产业逐渐地在稳固自己的主导产业地位,第二产业工业则渐渐被取代,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支柱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政府相对应地作出了鼓励服务业继续大力发展创收的决策。而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不及时地依据最新的数据报告进行产业调整升级,很快便会失去市场主动权。因此,国民经济统计对于国民经济运行可以起到政策依据和引导的作用。

另外,同样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行为变得越来越普通和频繁,我们国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自然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贸易的不同格局,国家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也专门开辟了对外贸易板块,将对外贸易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时刻关注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因此,国民经济统计除了能够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之外,还能够在国际贸易中成为准确无误的风向标,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全球化发展提供可能,也有力地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除去以上对于国民经济运行正面的影响,国民经济统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国民经济的运行造成了不利的波动。国民经济统计中涉及的数据非常庞大,纯粹用数字去描绘整个国家的经济,可想而知其容量有多么的巨大。因此,不管是数据收集、处理、整合都是非常繁重而且困难的工程。为此,国家专程设立了相关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国民经济统计板块的工作,也即是坚持做到国民经济统计的三个要点: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按照科学、严谨的工作要求运用统计的方法和结果,构建经济核算体系,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真实有效的统计,对统计结果承担所有责任,确保统计结果的可信、可靠程度。尽管如此,在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数据失真、数据转录过程中的过失、整合数据时引用错误数据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最终的统计结果偏离实际,失去了对国民经济现状的正确而可观的反映,进而使得国家对于国民经济运行的决策失误,最终导致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由于监管制度不够完善,既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监督惩罚,以及监管力度不够、出现监管缺失现象,导致地方政府在提交数据时,为了虚假政绩而对数据进行伪造和篡改,导致一手数据失真。其次,由于统计数据的采样难度大,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大量细致而繁琐的工作进行数据的搜集和汇总,在如此大的工作强度下,工作人员容易懈怠,从而敷衍了事,更加缺少了数据复核的重要环节,导致数据误差可能比较大甚至比较离谱的情况。另外,由于统计工作本身繁琐而庞大,但信息传递速度比较慢,导致时间期限到达基层工作人员时已然所剩无几,导致数据采集工作仓促完成。

三、结语

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对于国民经济运行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正面影响,也因为存在问题影响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稳定性。因此,在未来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要不断完善对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监管工作,全力确保统计结果的真实有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国民经济统计为国民经济运行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为平度市东阁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理论汇总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职业教育 社会需求 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

论文摘要:针对我国对外贸易日益频繁,社会对贸易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提高的现实,开展社会对国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汇总,提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国贸专业学生的建设性建议。

1.我国外贸发展趋势与国贸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1我国外贸发展趋势

自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对外贸易突飞猛进的发展,贸易额逐年上升,2007年底,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达21 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我国的对外贸易还将持续保持高速高效的增长势头。国际贸易的不断快速发展,对贸易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新的要求。

1.2国贸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涵盖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等范围,是由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基本理论及相关实务所组成的学科。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及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业务知识,深入了解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及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熟悉我国对外经贸方针、政策。

当前,社会对外贸人才有如此大的需求,已有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然而他们培养的国贸专业学生能否真正满足社会需求,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完成相关职业的职业化基本训练”。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要体现出职业化这一特点。目前,很多国贸专业学生不能胜任与专业有关的相关工作,知识结构偏向理论,缺乏实际操作、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向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国贸专业学生提出了不少新挑战。

2社会对国贸专业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针对如何培养现代国贸专业学生的问题,2007年,沙洲职业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社会对国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要求调查问卷活动。调查对象面向江苏省各个市、地区从事生产加工、制造业,基本要求前三年平均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占企业平均全年总营业额1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27份,其中有效问卷74份。问卷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重点调查外贸企业用人标准的倾向问题。

我国外贸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外贸专业人员。刘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力与素质有何要求?以下是对调查问卷整理的结果。

2.1国贸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

从调查的结果得知从事外贸出口的企业80%是中小企业,调查显示,82.19%的企业需要外贸人才,但数量并不多,这跟企业本身的规模有关。近些年来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快速稳定,但真正有实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并不多,大部分是加工型的中小企业,因此,这些公司在招聘工作中主要是针对外贸综合性人才。

2.2国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每个企业的用人标准会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员工爱岗敬业、忠诚、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多数企业都更青睐于用得上、留得住、动手能力强、工作有闯劲的员工。作为一个外贸工作人员,出色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非常重要,2.53%的企业认为应聘者应同时具备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英语水平这3种素质,27.59%的企业最重视专业素质,其次分别是英语水平、道德素质。

2.3国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认为,职业能力不是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迁移和类化,并与相关的一般能力整合而成的。根据调查的数据统计,企业要求同时具备外贸知识水平和产品知识的人才,比例占到86.1 %,外贸知识为主而产品知识为辅的人占9.7%,仅有4.2%的企业要求员工是产品知识为主而外贸知识为辅。由此可见,外贸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外贸专业知识。同时,有近71%的外贸企业认为,英语是国贸专业毕业生必须掌握的语言,从事贸易工作对英语掌握的必要性可窥一斑。

再看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各企业对英语能力要求是较高的,多数企业要求毕业生拥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同时对职业技能也有较高的要求,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三种证书位列前茅。

证书要求是基础,能力要求是核心。有80%的企业要求国贸专业学生应突出英语会话能力(见表1),还应突出市场开拓能力(42.96% )、公关与交际能力(37.14%)及外贸业务管理能力(27.14% )。由此可见,社会对国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特别高。不仅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务,还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国贸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设性方案建议

根据调查的结果,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应该根据社会对学生的职业化要求,构建特色化专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3.1国贸专业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

国贸专业建设理念应该鲜明、贴近社会实际,应该以外贸职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建设实用性强,职业氛围浓厚,校内、校外互补的实践教学环境;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多媒体、案例式等专业教学模式;逐渐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操作能力强的职业应用型人才。建设目标应该明确: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双证融通、产学结合,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外贸职业技能型专门人才。国贸专业的设置必须体现其专业特色。

3.2国贸专业学生能力培养

2005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素质全面、基础宽厚、技能多元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按强化素质课、拓宽基础课、优化专业必修课、加强实践课的思路设置教学课程。

(1)构建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体系

构建理论和实践交互渗透的课程体系,围绕理论基本知识点,强化技能训练,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综观国贸专业,主要应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职业基本能力和外贸开拓能力。根据三大能力体系,分别结合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设置三个系列课程;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以适应就业方向的能力要求。

第一大能力是语言应用能力,开设有大学英语、英语口语与听力等课程,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写作和会话技能,外贸英语表达方法和技巧,安排英语听力与口语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第二大能力为职业基本能力,体现制单、报检、报关、业务管理能力。学习外贸单证实务、海关报关实务、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概论等知识,进行外贸单证员技能训练、报关员技能训练、报检实务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大能力是外贸开拓能力。学习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与结算、电子商务等课程,进行相应技能训练,突出学生的外贸开拓能力。

(2)突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