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饮食文化融合

中西饮食文化融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饮食文化融合

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饮食文化;跨文化交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07-01

一、中西饮食文化

文化是复杂的,它包括信仰、知识、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习得的任何习惯与才能,人类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但是随着人类群体的不同范围,文化的体现也出现了差异。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是各自文化的浓缩。中西国家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饮食风格也大不相同。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它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影响深远,占据了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因为曾经作为殖民地,拥有大量的移民,因此融合了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明。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原因分析

1、中西方饮食观念差异

因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西方人坚持科学理性的饮食观念,讲究科学营养,所以西方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之间的搭配。食物搭配是否营养均衡、摄入的卡路里是否合适、营养成分能否被彻底吸收等这些问题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成为了一门烹饪学问。西方人要求保持食物的营养,对食物的色香味没有很大的要求,很少将饮食当做精神享受。在西方的宴席上,西方人讲究餐具和用料,讲究原料的搭配,在中国看来西方的饮食是很机械的。但是中国人较为注重饮食的艺术性,对饮食的口感要求较多,但对营养方面比较不注重。中国人觉得食物除了可以解决温饱,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在中国的饮食观念中,对食物味道的追求大于对营养的追求,这就导致中国的饮食过于注重食物的口感,具有片面性。

2、中西方饮食内容差异

西方人更为注重对动物蛋白质的摄取,在介绍饮食特点时,西方有发达的食品工业,例如快餐和罐头,味道虽然都差不多,但是却省时又营养,饮食的内容大部分以动物类为主,肉食占整个饮食的大部分。而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的饮食以植物类为主,肉少粮多,在中国的北方,人们的主食是馒头和面条,南方主食是米饭,中国人的饮食是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西方人偏好冷食,例如生菜和沙拉等。但是中国人偏好热食,中国人普遍认为菜要趁热吃才好吃。

3、中西方烹饪的差异

中国认为烹饪是一门艺术,中国有非常多的烹饪技术,例如煎、炒、蒸、炸、溜、焖、烧、炖、煲等,让人眼花缭乱。中国人的烹饪非常复杂,一道菜通常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准备,中国的厨师行业对厨师本人对原料的选择较为注重,所以原料的优劣和厨师的天赋都会直接对菜品造成影响。

西方则强调饮食的营养,制作饮食较为规范,没有乐趣可言。西方的烹饪手法不像中国一样复杂,西餐更为注重发挥食物本来的味道,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较为随意。

4、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国的宴席是大家共享一席,乐于呈现和谐的气氛,在餐桌上人们相互敬酒和劝菜,体现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从卫生层面来看虽然有明显的不足,但是却很符合中国人对团结的心态。而西方的宴会更为注重交谊,西方流行自助餐,人们不用固定在位子上用餐,大家各取所需,走动自由,注重个人情感交流,体现西方人对自我和个性的尊重。

三、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对饮食文化差异的影响

筷子与刀叉、圆桌与条桌等都各不相同,在菜式与道数上双方也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宴请礼仪、席间气氛和饮酒的方式也都不尽相同。

在中国,主要是群体文化主导价值观,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则是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个人主义,强调差异与特征,鼓励特立独行的风格,所以中西方的价值观截然不同,这在饮食上也有体现。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反映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饮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在中国,饮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是超越一切物质和精神形态的东西,这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但是在西方国家,饮食只是一种生存手段与交际方式。美国的一位叫做马斯洛的心理学家,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最低的一层就是对饮食的需求,另外四种分别是对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与中国人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认为吃只是可以保证人身体健康和正常生存的方式,只起到维系生命的作用。而就交际手段来说,宴请的目的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人表示感激之情。二是期望赢得客户的信任。三是对达成交易的庆祝。四是请人帮忙。五是引荐他人的时候。六是在建议和讨论某些想法的时候。从这里不难发现,吃虽然重要,但是西方国家仅仅将吃停留在简单的交际层面,并不像中国一样对吃极为注重。

通过本片论文的论述可以了解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各的长处,通过研究可以实现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和互补。现如今,中餐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和科学性,而西餐也开始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中西方饮食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性

世界具有多样性特点,这就遭际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使得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产生了兴趣和探究欲望。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的极大差异性,中西方国家在饮食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就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本文就从以下四个不同方面的中西饮食的差异来浅谈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对中西方饮食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饮食观念上的差异性

中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等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强调的是“色、香、味、形”的饮食观念;而西方饮食文化强调的是“理性”饮食观念,更多注重的是营养,要保证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的摄入。中国地大物博,这就使得其具有多种饮食习惯和特色,具有很丰富法地域性和多样性特点,因而,在中国饮食中,“酸甜苦辣”口味一应俱全,即便是同一的食材也可以被制作出不同的味道;而西方国家文化起源于大洋文化,人们深受形而上学哲学观的影响,他们对于饮食法要求过多的注重在了形式上,但是,在口味上基本上都差不多,这就是为何无论是从旧金山到华盛顿,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的原因。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饮食对于“营养”的关注度要大大超过中国饮食,虽然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但是,这些并不能抵过我“色、香、味、形”的首要要求,这就是使得很多在中国饮食中很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可以说,中西方国家在追求营养方面都各有其侧重和喜好,这直接反映出了中西方国家的不同人文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追求。

二、烹饪技法在随意与规范上的差异性

西方国家文化注重标准性和规范性,而他们在饮食上也不例外,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食物的烹制时会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以调料的添加量为例,他们也会精确到可、毫克等,再以烹调时间为例,他们可以精确到秒。西方的快餐通常都会按方配料,就连烹制的油温和炸制的时间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因而,所以,西方饮食中同样的一道菜在味道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异性,只有几种配菜的简单变化,或者是摆盘上的些许差别。然而,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多样性和特色化,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或是不同人制作都会具有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异性,这就使得中国饮食呈现出相对较大的随意性,因为可以根据地区、厨师的习惯来调整或是改变食材或是调料的种类或是数量,即便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根据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等作出不同的调整,只要最后的“色、香、味、形”达到“好”就行,这就为何在中国会有那么多的“私房菜”的原因。可见,中西方饮食在烹饪技法在随意与规范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

三、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上的差异性

中国人注重“聚”和“合”的大家庭式用餐方式,因此,无论是何种宴席,大家都喜歡团团围坐,其乐融融,而美味佳肴都被放在桌子中间,大家共同享用并边吃边聊,感情在吃中得以交流。吃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承担着情感交流的媒介作用,而大家在一起吃饭时也少不了要互相敬酒和相关夹菜,表达出对对方的热情和睦之情。然而,西方国家由于其文化特点所决定,人们并不习惯或是并不喜欢“过度亲密或是热情”,他们使用的是分餐制原则,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是其个性原则的体现;即便是他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通常都是各吃各的,并不进行劝酒或是夹菜,大家比较客气,并且吃饭就是吃饭,不会边吃边聊。在餐具使用上,中国和西方国家也是大有不同的,中国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而西方人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可以说,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象征了不同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四、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

中西饮食上的差异性也体现在用餐礼仪上的不同。在中国,大家共同就餐时,不能自顾自吃饭,如果邀请他人来吃饭,主人一定要尽到职责——热情款待客人,尽地主之谊。在吃饭的时候切不可将多余的饭菜再放回锅里,要时不时给客人夹菜,不能让客人碗里空了;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而主人则需要跟着起身,不要客人动手劳动,请客人坐下休息。而在西方国家,主人在宴席上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切不可一味夹菜敬酒,吃饭的时候也不能发出声响,即便是想要交谈,也只能是与邻座交谈,不能进行远距离交谈。可见,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也极大显示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也愈来愈多,而饮食作为中西方国家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会在相互发展中得到更多交流和融合。在中国,很多西方饮食风格的快餐店比比皆是,汉堡、薯条和可乐也日益成为了我们的饮食组成。在西方国家,很多中国餐馆也大量出现并日益兴旺,那些热爱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穿梭在唐人街、中国特色餐馆,对中国的美食具有了浓厚的感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西餐之间的融合会越来愈多,很多中餐或是西餐在对方国家都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整和改变,既体现了其原有的风格,也融合了所到国家的饮食习惯,成为大家可以共享的美食,这就是世界化的力量。总的来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饮食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们应当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差异性,这样的世界才会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参考文献: 

[1] 来骥.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当代融合[J].开封大学学报,2014(2). 

[2] 万苗苗.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融合;当代餐饮空间设计

西方饮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在时期的上海就已经被中国人所认知,但这种认知是国门“被打开”的无奈。纯粹的“拿来主义”,并没有让西方饮食和中国特色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以及饮食的认知,已经从原来“被动接受”变成现在的“主动尝试”。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对当代餐饮空间设计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区别

①从烹饪角度上看中餐随性,注重口味与特色。西餐则要求精准规范,讲究效率;②中餐多兼具聚会的功能,是中国人交流情感的重要形式。而西餐宴会、聚会明确区别;③中餐注重阶级等级,就餐礼仪繁多,西餐则自由平等,没有过多礼节约束。④中国人在餐饮过程中注重情感的联系,在形式上采用聚餐的形式。西餐则分餐制。

2. 中西方餐饮空间设计上的差异

2.1在经营地点的选择上,西方人在选择餐饮经营空间时会科学地分析经营地的商业环境、潜在消费群、竞争对手情况、交通状况、采购环节甚至市政远景规划等等,也就是所谓的“立地调查”。 而“酒香不怕巷子深”老的经营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很深的,同时中国人骨子里有的从众心理,往往喜欢“择邻而居、扎堆经营”。会自然形成成规模的餐饮群。比如遍布各地的美食街等;

2.2从空间布局上比较,“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西方餐厅设计时,注重空间人流走线的科学分析以及小空间的设计。而中国餐厅设计时,比较注重大厅的设计,座位安排上也会相对比较集中,方便在大型餐饮活动中人们相互交流。除了餐饮习惯不同导致的空间布局上的不同外,中国餐饮空间布局的另一特色就是传统“风水学”的影响,譬如店铺的朝向、楼梯的位置、卫生间的位置、炉灶的设置等等;

2.3在装饰上,西方餐饮空间装饰比较多元化,具体表现上的相对比较直白。中国传统餐饮空间多以字画和应景应节的装饰为主。讲究以少胜多,营造效法自然的充满文化底蕴餐饮意境;

2.4在色彩的运用上,西方人在餐饮空间色彩设计时则会常常使用色相和对比度差异很大的颜色。追求视觉上的刺激,刺激食欲。而中国传统餐饮空间的色彩则比较含蓄内敛。这是中国传统色彩观导致的。多采用材料原本的色彩作为装饰的主色调,间色装饰。有时色彩的象征性往往大于大的装饰性。比如黄色是皇族专属,古时候私用黄色是触犯律条的。在现代的餐饮空间中尤其是御膳类的空间色彩运用时就会大量使用黄色来象征其与皇家的渊源。

2.5在灯光运用上,就餐饮心理来说,从众而内敛的中国人则不太愿意在就餐时成为众人的视觉中心。所以中餐厅一般都会选用普遍的均匀光照,西方餐厅的灯光设计上注重局部照明的运用;

2.6在品牌展示上,西方人重视餐饮品牌的宣传,所以在餐饮空间装饰中随处可以看到品牌标识。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则更重视消费者的“口口相传”,尤其是餐饮行业更是如此,以消费者的口碑来宣传品牌。

3. 吐旧纳新、融西和合

就像当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人对于外来的文化从来都不是一棒子打死,或者全盘接收的。本着“和合”的精神中国人会将其消化吸收然后载融合入自身的文化中来。

随着全球化趋势下的跨文化交流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涮着火锅吃着印度飞饼这样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的特色相结合的饮食模式已成为当下你我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如何做才能即与时俱进又不失自身特色?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对传统餐饮文化的扬弃:“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李白的《将进酒》透露着酒仙诗仙的豪气,相互劝酒劝菜,从某种角度上体现了相互尊重与礼让。但是从卫生和健康的角度看也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中国餐饮过分讲究礼仪,发展到最后成为一种奢靡之风。在餐饮空间设计中也极尽奢华之能事。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现代中国餐饮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对传统餐饮文化有所扬弃,在空间分割上保护个人隐私的保护;在装饰上回归简约。

3.2中西结合,以中为本:以传统“和合”的精神为指导。理性的分析具体空间的实际情况以及饮食文化的特征。既要尊重传统不抛弃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根据不同餐饮空间因“地”而制宜、因“菜”而制宜。

首先,在经营地点以及餐饮空间外环境的选择上。进行科学的“立地调查”。同时重视传统风水学,针对性的对选定地点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其次,在空间规划和布局上学习西方科学理性的空间分析手段,对人流进行科学的引导。结合传统中餐聚合和西餐厅的开放。多采用屏风、罩或可移动的窗棂门扇进行划分。让这样的空间可分可合,亦大亦小,能够充分发挥空间的灵活性,提高空间的可变性。再有在空间装饰上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使用现代构成的手法将传统装饰图案和要素抽象再结构重组,并结合本土的特色成为新的装饰符号。这种装饰手法既提升空间的现代感,也在审美上得到了提高具有了更广泛性和设计感。

色彩运用上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餐饮空间对症下药。比如以红绫、纱幔、珠帘配以温雅的色系表现江南菜系和江南文化温婉儒雅的特质;采用大红大绿这些对比明显的“正色”。表现东北菜肴的奔放质朴。

灯光的使用上尊重中国人的饮食心理,在开放空间采用平均光照;在私密空间用局部照明来烘托气氛。在灯具选择上选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灯具,同时注意把握装饰灯具出现的频率和数量,打造一种音乐般和谐的照明效果。

总而言之,在餐饮空间设计时应该从餐饮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空间,融会中西方餐饮文化中的各自优势,同时保持住“中国特色”。设计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餐饮空间。

参考文献

[1]田颖拓《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2]胡自山《中国饮食文化》时事出版社.2006年

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第4篇

一、蒙餐及经营现状分析

蒙餐作为北方餐饮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肉食还是奶食都体现了独特的草原文化内涵和蒙古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地处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蒙餐更具有原生态的蒙餐特点,其所使用的原料均采用纯天然、无污染的奶和肉。蒙古族的传统食品根据不同的材料可分为:白食、红食、紫食、青食。其中,“白食”和“红食”是蒙餐的两个突出点,“白食”即乳制品,包括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白油、黄油,还有以鲜奶为原料加工成的酸奶、奶茶、奶酒等,这些奶食不仅营养丰富,也是馈赠亲人朋友的上等礼品。“红食”即牛羊肉加工制作后的各种肉食品,包括涮羊肉、手把肉、血肠、羊背子、烤全羊等。在蒙餐文化中,最独具特色的要数被誉为“蒙古族筵饮第一宴”的诈玛宴了。诈玛宴始于元代,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北京的烤鸭也只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一古朴的分食整牛整羊的民俗,由圣主诺颜秉政发展为奢华的宫廷宴,如今诈玛宴已成为蒙古族款待贵宾,展示蒙餐文化的首要典范。诈玛,蒙语是指退掉毛的整畜,意思是把牛、羊家畜宰杀后,用热水退毛,去掉内脏,烤制或煮制上席。诈玛宴是集民宴饮、歌舞、游戏、竞技为一体的欢庆活动,蕴含着文化、历史、军事的深厚底蕴,是蒙餐文化的浓缩,是蒙古族的骄傲。

蒙餐现在全国餐饮业已初露锋芒,不仅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辽宁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广受欢迎,在云南、福建、、青海、新疆、黑龙江、海南等旅游地区也颇具规模。蒙餐在内蒙古餐饮业中的地位更是显著,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内蒙古蒙餐的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占领内蒙古餐饮业年收入的40%以上,预计全国蒙餐的营业收入有300亿元(资料来源于内蒙古新闻网)。蒙餐餐饮品牌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就呼和浩特而言,就有小肥羊、小尾羊、小蒙羊、草原兴发等涮羊肉品牌,巴音浩日锅、巴彦德乐海等特色蒙餐餐饮企业,还有一些以蒙餐文化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餐饮企业,如新乌兰饭店、蒙古大营、蒙古族风情园、生态园蒙古大营等,此外,还有锡林郭勒盟培育的以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旅游相结合,享誉全区的品牌产品“牧人之家”。这些蒙餐餐饮品牌的问世,无论是对我区经济的发展还是弘扬蒙餐文化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朝着中国第九大菜系迈进。

二、乡土菜系及经营现状分析

(一)莜面

莜面就是莜麦加工成的面粉。莜麦,在我国西北、华北、内蒙古地区都有种植,呼和浩特地区莜麦的栽培历史约有1100年左右(见《内蒙古农牧业资源》)。早在南北朝时期,呼和浩特一带就有农民种植莜麦,到清代初期已大面积耕种,享有“阴山莜麦甲天下”的美称。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盛行吃莜面的历史早就有了。相传,清代康熙皇帝远征噶尔丹,在归化城吃过莜面,给予很高的评价。乾隆年间,莜面作为进贡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上世纪50年代,总司令两次来内蒙古视察,都主动要求吃莜面。这不仅是因为莜面味道吃法颇多,风味各有千秋,还因为莜面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富含8种氨基酸,微量元素、亚油酸、高膳食纤维等含量为五谷之首,莜麦所含的维生素E、维生素B、维生素H都十分丰富,莜麦中还含有其他禾谷类作物中缺乏的皂苷,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在减肥、降血脂、降血糖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治疗保健作用。莜面在民间的吃法颇多,有搓鱼鱼、推窝窝、卷囤囤、搅拿糕、碾刨渣、炒傀儡等。吃时可按各人口味和季节的不同佐料以羊肉汤、盐菜汤、时令蔬菜等,再加一些辣椒、蒜蓉,更觉可口,深受当地人喜爱。

莜面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是家喻户晓的地方特色饮食。旅游者来了呼和浩特也要品尝一下,其风味之独特,做法和吃法之多样,让人赞不绝口。以“西贝莜面村”为例,它是西贝餐饮旗下的餐饮品牌,到目前已经亮相我国的很多大城市,绿色健康的莜面美食独具特色,返朴归真的西北民间菜肴,以及浓郁的蒙古民族、西北地域文化风情,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的装饰风格给旅游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另一家莜面餐饮企业就是半亩地莜面大王了,它同样是内蒙古中西部独具农家特色的风味餐厅,现在在全国也有很多分店。

(二)大烩菜

大烩菜是流传于河套地区的民间特色饮食。内蒙古全境地处严寒干冷地区,居民普遍嗜吃肉类,经过几千年民族大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其中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就是河套风味,河套风味中最主要的就是“大烩菜”。严格意义上讲,大烩菜包括烩酸菜、烩干豆角、猪肉勾鸡、铁锅炖羊肉、焖面等,它用大铁锅先将猪肉块或排骨块用油爆炒,然后加葱姜蒜花椒酱油调味料翻炒,然后加土豆块和其他菜层层放进锅里,盖严锅盖,焖到水干,搅拌在一起就可以了。

“铁锅一居”连锁饭店是依托西北地区广博的饮食文化和得天独厚的绿色天然资源优势,专业从事西北铁锅菜系的现代化连锁餐饮企业,以铁锅涮、铁锅烩菜、铁锅焖面为主,依照现代营养学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利用有助于对人体补充铁质的传统铁锅烹制。在就餐现场,将主副食分先后顺序放入铁锅中,以“烩”为主,“焖”、“炖”并举,使消费者在热气腾腾的氛围中有回家的感觉。这是“铁锅一居”独有的特色,蕴涵着淳朴乡土的原汁原味,是现代人追求的绿色、营养、健康食品。在呼和浩特,除了铁锅一居还有乡村大妈、王莉餐饮同样可以吃到西北特色的大烩菜。

(三)黄河鲤鱼

黄河经过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后,急转直下,流经忻州地区偏关、河曲、保德。这一带时宽时窄,既有天造地设的安静环境,又有上游冲段河水弯弯曲曲,冲击沉淀的营养物质。黄河鲤鱼尤以保德县天桥峡及河曲县唐家会一带所产最负盛名,其特点是嘴大、鳞少,脊梁上有一道红线,肉肥味美,独具风味。黄河鲤鱼又以开河鲤鱼为最佳,素有“鱼中之王”之美誉,这是因为鱼处休眠之态,安而不动,净化五脏,排解体表,储存营养,肝糖转化,养尊处优,如是肉质必然鲜嫩无比,纯净无污。

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黄河鱼为主要特色的餐饮企业有包头的黄河渔村、托克托县黄河渔港、土左旗哈素海渔家乐旅游区,在这些地方都能吃到正宗黄河鱼,在享用美味的同时还能领略地区的本土文化。

(四)稍卖

稍卖:又称烧美、烧麦,是呼和浩特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早在清朝时,当地的稍卖就已名扬京城了。当时,北京前门一带,稍卖的饭馆门前悬挂的招牌上往往标有“归化城稍美”字样(归化城是呼和浩特的旧城),外地客人来到呼和浩特,都要品尝一下稍卖才算不虚此行。稍卖制作工艺独特,选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馅肥瘦适中,葱姜等佐料齐全。稍卖出笼,鲜香四溢。观其形,只见皮薄如蝉翼,晶莹透明,可筷提起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吃起来香而不腻。可谓食中美餐,形美而昧浓。稍卖,过去专作早点之用,多由茶馆经营,如今,已成了许多饭馆的必备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

呼和浩特是烧卖的“祖籍”,这里的稍卖也最正宗,规模比较大的有呼和浩特的麦香村、老绥远、鸿业楼,包头的背头、雅盛轩、德兴源等。吃着烧卖,喝着砖茶。别有一番情趣。

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其他菜品介绍

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西方菜肴 饮食文化 译员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过程。作为翻译的一种,菜名的翻译不仅具有翻译的一般特征,还有自己的特性。菜名翻译的目的是传递不同的文化含义,给对方带来审美享受。菜肴文化作为一门艺术,需要译者在对其菜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如此的话,才能创造出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中英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所传达的文化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导致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背叛”。因此,在中西方菜名的翻译过程中,创造性的背叛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译者需要考虑和提倡的。

菜肴的翻译策略

中西方菜名是属于中西方文化中的专有名词,菜名的翻译有可译性、不可译性。有时,菜名的翻译还有零翻译的原则。菜名翻译的可译性指的是中西方菜肴在翻译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信息的对等。菜肴的名称即一目了然,让人很容易地联想到菜肴本身。这类菜肴是可以直接翻译的。而中西菜肴的不可译性指的则是对方的菜名属于本身文化中的专有名词,菜名中包含了本族文化有的,专门的,非他有的东西,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很好地去将对方菜肴中的文化寓意传达过去,信息之间的传递会不完整,所以,需要译者费一番工夫去研究,才能做到信息的准确、到位。对于很难翻译的菜肴,大部分情况下,译者会采用菜肴名字本身的拼音来表达。这样,就避免了误译。这种方法常用于翻译中国特色饮食,先按中文用拼音译出,再加以解释性的翻译,这种方法保留了一些“中国味”,得到普遍的认可。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音译就是把菜品的中文名字用拼音写出来,这种方法既简洁直接也很有特色。而菜肴文化的零翻译则指的是翻译中的“不折腾”原则。就是继续沿用菜肴本身的名字。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意大利通心粉等等这些国内外的专业的快餐快饮名字继续沿用。因此,在中西方菜肴的翻译中,基本都是可以翻译的。对于菜肴的翻译,我们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做的是先翻译出菜肴的物质形态,再考虑菜肴的文化的意义内涵。菜肴的翻译中也应该处理好文化差异,解决文化缺省问题,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一是以译语文化为归宿,及归化补偿策略,二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即异化补偿策略,三则是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补偿策略。归化的代表人物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即目的语读者对以目的语传达的信息作出的反应,大致同源语读者的反应相同”。国内很多翻译学家,如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也都是归化理论的延伸。归化补偿策略要求译者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抓住译语文化的民族心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功能对等。异化补偿策略对异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可以如实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同样,为了取得翻译的最佳效果,我们可以对菜肴的翻译采用归化异化结合的翻译策略。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拥有悠久的文化,各异的习俗,我国的菜肴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形成别具风味的菜系,比较著名的有川菜、粤菜等。在这些菜系中,菜肴的名称十分繁杂,丰富多彩,并带有浓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下面主要分析中式菜肴的命名文化,在中国,以人物命名菜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这类菜名起源于某位历史人物或者与其相关的传说。比如外国人熟悉的宫保鸡丁(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就有历史的来头,它是由清朝时一位叫做宫保的厨师创制的。四川有名的麻婆豆腐(Ma Po’s bean cured)是清朝时一位脸上有麻子的老妇人发明的。还有以地方命名的菜肴,主要反映了各个地方的特产,烹调技术和风味。比如山东的德州扒鸡(Dezhou grilled chicken)以及江苏的扬州炒饭(Fired rice, Yangzhou style)。以菜肴的味道来命名是中式菜肴的一大特色。比如:咸水鸭(Salted prawns)和五香牛肉(Spiced beef)。在中国,由于传统的文化心理的影响,有些菜名用吉祥美丽的词语来象征吉祥如意,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比如有着宫廷般高雅名字的芙蓉燕窝(Egg white with bird’s nest)以及翡翠虾仁(Shrimp with green vegetable)。此类菜肴的名字用传统的象征吉祥如意的东西,让消费者感受到菜肴的价值,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因此深受喜爱。当然,有类菜肴的命名以数字来打头,这类菜名中的数字表示做菜时所用的原料的品种。因此,在此类菜名的翻译中一般只译出菜肴中所含原料的数量。例如:三鲜鲍鱼(Abalone with three shredded ingredients),八宝冬瓜汤(Eight-treasures winter melon),烧二冬(Braised bamboo shoots and mushrooms)。

中国菜肴的烹饪方法主要以炒、蒸为主,辅之以煮、烤、煎、炸等。而每一种烹饪方法都可分为若干细别。同理,汉语中的“烧”字英语中则有“roast, grilled, braised”等词语来表达,如烧牛肚是Braised tripe;炸鸡是Deep-fried chicken;煎咸鱼是Fried salted fish;而中文中的 “炒、炸、煎、爆”则在英语中统一用“fried”来表达,比如炒肉片是Fried pork slices;烧鹅是Roast goose;烧三鲜是Saute three delicacies.“蒸、清蒸”则用steamed,比如蒸螃蟹是Steamed crabs;清蒸甲鱼是Steamed soft-shelled turtle.“炖、烩、焖”在英语中用stewed.如清炖甲鱼是Stewed soft-shelled turtle;烩羊肉是Stewed mutton.黄焖大虾是Stewed prawns.与中式菜肴相比,西方人在饮食方面注意饭菜可口,经济实惠。一些西方的食品名称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西方食品的翻译问题,人们看法不一,译法各异。有人对汉语中对应食品的名称译成西方食品。如Sandwich译成“肉夹馍”,Hamburger译成“牛肉饼”。然而,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译法不妥。西方食品的译名应该保持“洋味”,反映西方饮食文化。鉴于以上原因,大部分西方食品可以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比如:Potato salad译为土豆沙拉,其中的salad即是根据西方有名的沙拉音译过来的。Ham sandwich译为火腿三明治。准确理解菜名、准确理解源语是翻译的第一要素,因此,进行中菜英译必须首先了解中国菜肴命名原则、方法。很多菜肴名称反映了该菜肴的原料搭配、原料形状、烹饪调味或原产地,属于“写实型”。此类菜肴在翻译的时候,可采用前面提到的利用翻译的可译性原则,对其菜名进行简单的词语之间的互译。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忠实传递信息。从国内翻译大师的观点看,无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三标准,还是张培基先生的“忠实、通顺”或是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标准,首先均是将“忠实”摆到了主要位置,也就是将准确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在中西方菜名的翻译时,基本都是可译的,只要做到忠实于原名就行。例如:炸鸡卷fried chicken rolls;红焖肘子braised pork joint;清炖甲鱼steamed turtle;干炒牛肉丝stir-fried beef shred;盐水大虾salted prawns;红烧海参sea cucumber with brown sauce;涮羊肉instant boiled mutton;蜜酱烤鸭roast duck with sweet paste.

东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征,致使一些菜名在翻译中很难做到完全的对等翻译。在翻译这类菜名时,由于找不到对应的目标语,只好放弃形象的、比喻的描段,略其形象色彩,退而求其文本上的不冲突、做到概念意义上的转换。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不可译的原则,即舍去原菜名中的行话隐语、比喻形象,通过意译反映出菜肴的主要原料、烹饪方法等。例如“炒双冬”,实际上“双冬”就是蘑菇和竹笋,故译为sauté mushrooms and bamboo shoots。其他的,例如:红烧狮子头(红烧猪肉丸)braised pork balls;白云凤爪(白醋腌鸡爪)pickled chicken paws。而最后一种翻译的情况是在中西方文化中彼此熟悉的菜肴,或者饮食中双方所熟知的品牌,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等国外知名的快餐在翻译的过程中则需要采用零翻译即不翻译的方法。总之,在现代社会,随着菜肴文化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中西方菜名之间的翻译也日益重要起来,所以,要求译者在对菜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首先了解菜名的特征和其文化内涵,然后再灵活地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进行文化和信息的对等翻译。

结 论

在现代社会中,菜肴文化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各国不同的地域、气候、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西方之间的饮食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由于这种差异,中西方菜名也各具特色。菜名文化可以最直接地体现出本国菜肴文化,更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传统饮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因此,通过了解中西方菜名的文化,有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能更好融入对方文化中,做到更好地交流。此外,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国菜肴及其名称将会继续变化。因此,这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还需要翻译工作者继续在这些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1,6.

[2]刘琪.论中式菜名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3]穆连涛.从文化角度谈中菜英译[D].苏州大学,2005.

[4]周桥.谈谈中餐菜名英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5]熊力游.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 2004(3).

[6]黄芳.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07(1).

[7]熊力游.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 2004(3).

[8]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3,(4).

[9]李梦.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和中国饮食文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10]黄蔷,王微萍.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1]王伟娟.从目的论角度谈中餐菜单的翻译[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2]白薇.中文菜单英译之我见[J].考试周刊, 2007.

[13]朱晓媚.浅释饮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译技巧[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