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媒体的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多元化;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性发展
在信息技术的时代里,沟通方式已经由简单的文字和声音交流向视觉化的交流转换。面对这一趋势,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现代教学越来越需要融合视觉传达设计,研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高效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等特点,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教学方式进步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教材多媒体化充实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以图形设计为信息载体的应用型传播与艺术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以字面意思来解释,就是以视觉媒介为手段,以视觉符号为载体来传达信息的方式。数字技术促进社会的视图化,文化更加直观化,内容更加丰富化,表现方式多维化。课堂教学设计也要顺势而为走向现代视觉传达的模式,弥补教材本身单一性的缺陷。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教学中要直观、快速的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就要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内容以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的展示出来。不仅能大容量的传递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的。对教师而言,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完成教学,对其本身而言也是教学水平和效率的提高,进而才能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二)教材多媒体化优化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模式
一种教育模式塑造一种类型的学生,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主张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洞察力等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素质,还要具有丰富的跨专业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结构丰富化、立体化、综合化,不断培养和挖掘自身的综合素质,向着素质型人才的目标培养。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比较,有着很多不可替代的优点,例如: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多媒体技术还有网络技术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样不仅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教师和学生了解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同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多媒体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应用中的重点问题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教学与设计教育理论吻合的问题
信息时代的今天,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教学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指教学设备和技术的现代化,还包括教学内容、理念以及形式等内容的整体性进步。现代化的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以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教育理念必须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也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我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教师树立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目标,也要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和用于创新的精神。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中人文与科技的协调发展问题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传承更多的体现为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以其独特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人们自身也开始被抽象为数字、符号或者形象,虚拟的世界等方式引起越来越多的不安。不仅如此,技术的盛行,导致教师权威的弱化,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信任,人文价值等都有所降低,师生关系淡漠等问题都相继出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强化教育中人文价值的作用,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必由之路。强调以人为本,创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摒弃技术至上的观念,充分发挥多媒体各方面的优势,推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不断进步。另外,在高等学校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育人”,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只懂得学习的“机器”。在我国的众多高等学校中,共同坚持着以培养中国的大学生为基本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确保这些人才能够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民族化”与“国际化”的有效结合,从而形成建立在中国实际情况下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教学中传统与现代的衔接问题
教学活动可以说既是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也可以说教学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一种劳动。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否得到很好地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培养。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教学领域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这就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但是,虽然与其他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具备了许多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这并不代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良好衔接问题,确保传统的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慢慢过渡。教师只有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方式很好地衔接起来,才能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课堂教学逐步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不断变革着。但是就目前的高校教学过程中,却仍然存在着教师在信息化水平以及信息素养欠缺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关于信息化水平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与素养,从而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的主流设计形式之一是视觉传达设计,这是客观现实。这就对人们的文化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要存在于虚拟的数字网络之中,也要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展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效果的实现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作用是持续性的、不可取代的。
参考文献:
[1]丁蕾.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应对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6).
[2]袁恩培;严富华;魏琼.论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04).
[3]袁勋.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4]郭松孟;庆玲.多媒体教学界面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9).
最近很多传统企业咨询如何做微商,每次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解释微商到底是什么?微商将来会怎么样?
梳理了一下, 有必要全面解释下什么是微商,也顺带消除一下部分人对微商的误解。
从互联网行业看,它属于电商。具体说是移动电商的一种形式,是智能手机给每个小个体创业者带来的福利。
从营销单位看,它是最小的一个营销终端。也有人把微商解释为:小的营销者。一个人,一部手机,无需进货,制作和转发一些图片和文案,通过社交工具来服务和沟通,通过移动支付工具来交易,这不是一个比淘宝C店更小的五脏俱全的“微店”或“微批发”么?
从具体营销方法看,我们认为它是社交电商,就是通过社交网络采用社会化营销的一种电商形态。具体说,它充分利用了社交网络的各种服务,借助社交网络每个节点社交关系链来传播和营销。前面说的可能有些专业,说白点:一个人用社交网络卖产品。举我们最常见的用微信卖货的微商,他们把朋友圈当作宣传和营销产品的广告牌,通过微信一对一和微信群内的互动来销售成交,借助微信支付来解决资金交易问题。
从上面举例来看,一个微商早期是做熟人生意,靠个人人脉和信用卖东西。但这种方式能销售的交易额是很有限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均朋友圈不过200人)。于是,很多聪明的微商借助微信的添加附近的人、摇一摇、微信群来添加陌生人,然后通过微信营销方式来扩大自己的交易量。这个阶段微商脱离了仅仅做熟人生意的阶段,早期很多个人和企业借助这种方法积累大量的红利。
但是一个人能互动和维系的用户终究是有限的,以我们的经验观察,微信好友超过2000人,一个人就很难互动和服务到所有的好友了。2014年,以面膜为代表的护肤品进入微商领域,沿用了传统线下多层级制,促使了大量微商从业者把精力放在招,而不是积极卖货。这样造成朋友圈出现很多晒流水、晒豪车、晒旅游等虚假宣传现象。吸引了不少新手加入,也给大众造成了骚扰和负面印象。
这么便捷的营销方式被一些传销借助利用,改头换面,收取会员费、拉人头入会,通过朋友圈晒豪车、旅游等,用躺在床上即可发财的谎话来诱骗一些经验不足的人(传销的核心骗术就是利用人们不劳而获的心理,诱导他们拉人头骗取会员费)。这些人给整个微商行业抹黑,造成大众误认为微商就是传销。
2015年,微商行业也在变化。晒单、粗暴刷屏在减少,从业者也都在自我教育和规范,都知道晒单和盲目刷屏不太管用了,大家都被教育说要发几条生活秀、几条励志段子、几条产品文案等,朋友圈文案培训也都鼓励大家多发真实的东西,吸引别人、影响别人。虽然朋友圈比过去好了很多,商业味道依然很重。但我相信,微商从业者都是希望通过社交工具赚钱,他也会意识到简单粗暴的营销模式只会毁掉自己的社交网络人脉圈,总体的营销技巧和方式会进化,社交网络体验骚扰会降低很多,就像人们会逐步接受看电视剧中间不得不被中断看广告方式,也要求我们微商将自己的朋友圈、QQ空间等文案做得更漂亮更好看,就像好的广告人们会乐意接受和传播一样。
微商未来会怎样?这个问题我想没有人能完全看得清。但我们从科技发展史、互联网发展史来看,一旦一种新的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商业模式巨大冲击和改变。譬如,互联网的诞生,造就了门户、搜索、电商。移动互联网成就了社交网络,如微信,line等崛起,微信的火热造就了微商。
微商是社交网络发展衍生的一种先进营销方式,是一种社交营销,是社交电商的早期的雏形,我称之为社交电商1.0形态。目前微商业态仅仅是开始,后期可以发展的空间和形态会呈现多样化。社交电商2.0是什么?(我们也在研究,后续文章)
前宝洁市场总监TONY TANG(唐亮先生)曾经讲过,从商业史看,商业形态演变一直是沿着“更低成本、更高转化率”的方向演化,微商也符合这一规律,一部手机,一个人,不超过2000人的目标用户,这其中靠的就是更低成本、高转化率的竞争优势。在当前万众创业的时代下,趋势已经形成,返回已不大可能。虽然,目前有很多乱象、争议,这也恰恰因为所有的人都看不清楚,那就意味着它是我们移动互联网发展早期一个很大的“变量”。
聚合才是力量
网易早些年的口号是“网聚人的力量”,其也凭借“网聚人的力量”最早进入移动新闻客户端领域,但整体而言,现在类似网页这样单独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已经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而是那些聚合类型的第三方新闻应用,以Flipboard、Zaker应用为代表。虽然一线门户实力强大,但其内容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单凭自己的力量就能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要,因此这类第三方的新闻客户端采用推荐+用户订阅的方式,允许用户聚合不同网站和信息源,打造自己专属的新闻客户端。
专精和兼职
除开专职的新闻客户端,如QQ、微信这样的使用者众多的平台级APP也将触角伸向新闻领域,甚至迅雷手机客户端都企图分一杯羹。这些“兼职”做新闻的客户端虽然在专业度上无法与专业的新闻APP媲美,但其除了其巨大的用户规模和用户强黏性意外,应用本身的固有属性也是它们的一大优势。如QQ和微信借助其本身的社交属性,其的信息又极高的转发传播率,而迅雷利用其本身的视频及下载分发平台的便利,对于视频新闻内容传播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这些兼职的“新闻客户端”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上都无法与专业的客户端媲美,更多的还是扮演用户和流量导入的角色,无论是导流给自己集团的产品(如网站或者独立的新闻客户端),还是外部导流赚点零花钱。
从原生APP到HTML5
早期新闻应用基本都是以原生代码编译制作,但近年新闻APP都更多采用原生代码做壳,而内在核心都是基于HTML5构建,虽然早期HTML5在执行效能和功能上相对原生应用存在差距,但随着HTML5编程水平和终端/服务器端的性能提升,之前的问题变得相对次要,HTML5可以几乎实现原生代码实现的所有功能,同时灵活性优势更为明显,功能和内容变更仅需要在服务器端更新HTML5代码即可,而不再需要用户频繁更新客户端,同时对于多平台的升级维护也更为容易,升级HTML5代码就可以实现对于iOS/Android/WP甚至网页端的同步升级。因此得益于这些优势,越来越多的移动新闻客户端都开始基于HTML5进行构建。
从目录结构到信息流
早期的新闻APP主要是以分类目录结构+文章标题列表的形式,然后逐渐进化到新闻小图+标题+摘要的图文混排格式,这样可以使得重点内容更为直观的体现。但现在的问题是,对于用户而言,传统的信息展现形式信息量过大,过多的信息反而容易使得用户有信息窒息的感觉,反而感觉无所适从和烦躁,因此现在类似Flipboard、Zaker之类都采用大幅面图片配以少量图片的形式,以信息流或者瀑布流将精选的资讯推送给用户,来避免信息过量的情况发生。
从RSS到用户行为分析
当然信息流方式更少的内容直接展现,使得同屏直接展现可供用户选择阅读的文章量大幅减少,这就意味着新闻客户端的运营者如果选择合适的信息推送给用户的抉择更为困难,要求每条都是精品,都是对于用户有价值的文章。从早期RSS订阅,新闻客户端如何为用户选择合适内容推送一直都是问题。在内容选择上,新闻客户端也在由用户被动选择,逐渐转向主动推送。主动推送也由统一人工推荐,逐渐转化为依据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推送用户可能最感兴趣的内容。如可以对用户关注的文章来源、类别甚至关键词进行跟踪,主动推送符合其以前阅读习惯的内容。当然这样的内容推送不仅要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更应该结合大数据分析。
舆情与大数据
小屏用户可以接受的内容量更少,如何选出用户最希望得到的内容自然成为小屏新闻客户端运营者的一大挑战。而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帮助新闻客户端的运营者更为快捷和准确的把握热点,为读者提供更好的资讯。如APP的运营者利用大数据分析突然发现MH370的关注率突然飙升,而以往在缺乏大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应用运营者可能会受到员工个人知识面或者喜好的影响(如个人以往更关心明星绯闻或者体育新闻),错过一些优质内容,借助大数据分析,运营者可以更好的把握热点动向,选择合适的内容分发给对应的用户群。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 相互借鉴
众所周知,报纸、广播、电视是传统的三大媒体,然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作为传媒中的后起之秀,对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的链接诞生,互联网的诞生初期只是作为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工作和交流之用。当时计算机还只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并未普及到办公和家庭。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人机交流界面都是字符的,使用者必须掌握非常复杂的系统操作命令,才能使用计算机。1980年代初,美国IBM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1990年代初,微软推出“windows”操作系统,1994年万维网的发明,2004年web2.0的诞生,这些事件在互联网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互联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资讯,而且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对信息实现互动的交流和即时评论。近几年出现的网络微博客,满足了人们在互联网上拥有私人空间的需求,人们通过微博客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方便与自己关注的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虚拟社区和社交网络,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打破地域界限实现社交需求,轻易实现互动交流。连不经常接触电脑的大妈级人物都在街头巷尾热议,如何聊天、偷菜,如何在网上买东西。近两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的应用更加便捷,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可分割。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正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又一重要渠道,客观上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受众面。
1 网络媒体的优缺点
概括来讲网络媒体存在时效性强、交互性强、针对性强、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等主要优势特点。同传统的新闻传媒相比,互联网在近20-30年来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其自身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点,笔者认为其最大特色为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地域空间的限制。互联网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可以把各类信息包括商业宣传不间断地传播到地球的任何角落。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几乎不可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播。网络媒体有别于其他传统媒体另一个优势在于它的参与性,可以让每个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引导事件朝向公众期待的、好的方向发展,传统媒体虽然部分具备参与的功能,但是都不如网络互动、交流来的更加广泛、及时和便捷。互联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主要表现在传播的方式是双向和实时的,这就使网络媒体的传播主体和作为网络媒体受众的客体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网友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并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件阐明自己的看法,表达内心感受,媒体同时把受众的意见、建议和看法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处理,这有助于事件朝向有利于社会公众利益的方向发展。网络媒体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深入到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受众大都是具有很高教育程度、思维敏捷、活力充沛、学习和领悟能力强的年轻人,正因为这部分受众群体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理解、适应和接受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角对某些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加以评价和发表感受。网络媒体作为广告的载体,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把商业活动的诉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很容易让不同兴趣偏好的受众产生亲近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并且能够很轻易地根据商业主体的经营策略改变传播方式和内容,还不必付出高额的宣传成本,这也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
正因为互联网媒体具有以上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使它具有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同时,它也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一是权威性不足。网络媒体在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平台的同时,因为其没有准入和身份验证的限制,其可信度和准确性就大打折扣,从而缺乏权威性。每个网络使用者都可以通过网络消息,交流信息,使网络成为新闻的“集散地”也成为了谣言的“ 传播源”。特别是近一年来,通过网络传播的谣言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影响。比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日本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全球性恐慌。由于这种恐慌导致人们过度关注可以消除这种恐慌的方法,网络谣言“吃碘盐可以预防核污染”得以迅速传播。形成全国性的碘盐抢购浪潮,给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做出回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公开辟谣,并普及相关防护知识,才未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网络媒体因此日渐缺乏新闻媒体应有的公信力,人们往往习惯了通过传统媒体来印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所以,媒体人只有充分了解了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在日常新闻实践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实现新闻传播的最佳社会效果。
2 电视媒体如何保持多年积累的优势
期刊特辑是个大买卖
期刊界很早就引进了特辑概念。实践证明,这种以某一编辑主题取代标准期刊的出版物,往往是聚拢读者和广告主的振奋点,也是正刊进行商业开发的重要机遇。美国时代公司旗下的《体育画报》泳装特辑就是一个标杆。泳装特辑始于1964年,是杂志一年里销量最高的单行本,每年有超过6200万读者,比正刊多出4000万,并衍生出多种产品,甚至成为时尚风向标。除印刷版外,今年特辑还将延伸至1 2种阅读设备,并向网络、电视、社交媒体领域拓展,并容纳了99个广告页。
《鹅毛笔》3-4/2013(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刊物,已有90多年历史)
无人驾驶飞行器用于新闻报道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无人驾驶飞行器成为新闻报道新工具,这随之提出了一些严肃的法律和伦理问题。这种新工具可以广泛应用于洪水、龙卷风、飓风等灾难报道,也使追踪名人或公众人物变得容易得多。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系教授、无人飞行器新闻应用实验室创建人迈特·韦特说,一方面,新工具有益于记者报道重大事件、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推进民主;另一方面,还要确保新技术新工具不被滥用或侵犯隐私。事实上,隐私权一直在同技术演进角力,禁止性规定时常难以奏效,这其实需要我们对隐私权有合理期待并不断适应新情况。这个问题的高难度和敏感性导致美国目前只有两所大学的新闻系在进行专项研究,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也因国会质询而放慢无人飞行器商用规则的制定步伐。
《主编和发行人》4/2013(1901年创办于纽约,是一家全方位覆盖北美报业发展各个方面的权威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