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文第1篇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s setting is essential to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curriculum: lack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ourse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become a mere formality, experimental software update lag and so on. By introducing course contests and simulation scenario training platform in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urriculum, the deficiency of th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 in Gui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improved ,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which effectively optimize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关键词:POCIB;实践课程;创新

Key words: POCIB;practical courses;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88-03

0 引言

国际贸易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属于实践性、应用性及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开设该专业的本科及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专业实践教学及课程创新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势在必行了。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在加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方面主要是通过购买和使用相关外贸模拟软件,在实训机房完成各个外贸环节来完成操作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进出口基本流程和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内容缺乏真实性,学生毕业后很难与工作岗位对接。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创新实践课程教学,缩短学生的业务适应过程,是每一个专业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POCIB大赛,引入学科竞赛模式,不仅让学生在竞赛中通过仿真体验式全面掌握实际操作的全部技能,而且使学生全面了解工作岗位需求,懂得各相关机构的的运作方式,为更好地与真正的工作岗位对接起到关键作用。

1 POCIB简介

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是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世格公司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POCIB是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超仿真的国际贸易学科竞赛,集函电写作、商务谈判、价格核算、单据制作、业务拓展等内容于一体。学生以20人为一个团队,要求20天完成20笔外贸业务,参赛的学生以虚拟的企业法人身份成立一个进出口外贸企业,这些企业分布于全球10个国家,包括中国、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彼此之间的贸易关系,为公司创造最大化利润。系统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从跟单能力、业务能力、学习能力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通过POCIB超仿真的外贸实习软件进行体验式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大大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有效增强。因而,在目前条件下,参与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网络大赛是高校国贸专业实习良好的实习形式[1]。

2 桂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现状及问题

2.1 综合性实验课程项目有待开发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指出,综合性实验是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的多门课程知识的实验。桂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东盟实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单证实务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属于上机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只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和单证实务实习,与其他学校的实验课程设置达20门之多有很大的差距。另外还有已开设的上机实验项目主要是依托课程而设置的,比如48学时的国际结算、56学时的报关实务分别有16学时是上机实验,都是融合于理论课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这些课程的实验主要以模块训练的方式来训练基本技能的,缺乏动态型的业务操作与训练,且涉及的仅仅是本课程的综合知识,而不是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这样的实验项目设置,学时少,学生学得匆忙,容易忘记,技能训练不扎实,在POCIB大赛中就显现出来了,那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因此,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成为国贸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校企合作实习流于形式

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校企合作实习的模式从理论上是最好的实习方式,学生在企业里学到真正的实践知识,得到真正的锻炼。但是,在实践中,校企合作的实习方式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的校企合作专业实习课程主要有认识实习和东盟实习,认识实习属于集中式的“调研实习”,东盟实习属于“放羊式”的分散实习。认识实习在学生学习的第三学期开设,主要的做法是集中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或企业参观访问,在企业里流水线地参观企业生产流程或听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出口情况,参观后要求学生撰写实结,提交实习报告即可。东盟实习在学生学习的第七学期开设,东盟实习一般和毕业实习捆绑一起,给学生更多的就业时间,学生回校后,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即可。这两种专业实习共同的不足是实习内容单调,学生获得的只是表面上的直观的认识,缺乏有效的体验,训练力度不够,东盟实习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基本属于“放羊”状态,且考核松散,实习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难以取得专业实习的实效。

2.3 实验室模拟实习软件更新滞后

目前,由于到校外企业实习还存在有诸多困难,因此很多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都纷纷建立各类实验室仿真模拟平台,通过购买一些国际贸易模拟软件来实现,比如南京世格的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训软件等,这些软件以仿真的方式对国际贸易进出易的基本过程进行模拟,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里体验国际贸易流程,锻炼了学生的外贸函电能力、价格核算能力、贸易单证制作和审核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训的过程中,这些模拟平台也显现出其不足之处。首先是实训软件设置单一,学生只能按照单一的流程去完成相关的操作,无法反映真实的外贸环境,比如汇率、关税、运费、退税率在真实的环境里是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还有运输时间、各种业务办理的时间以及到银行议付货款的时间都是随时办理,而现实中是存在有时差的,这些问题指导老师无法更新设置。桂林理工大学的Simtrade外贸软件已经用了10年了,没有进行更新升级,软件的一些设置已无法适应新的外贸环境的变化了,与现实有一定差距,比如随着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真实的外贸操作已经取消了出口收汇核销制度,而系统仍然要求出口收汇核销。其次是实训软件程序设定固定化,缺乏灵活性,以静态的、机械化的内容和操作为主,学生实训主要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实训指导手册的步骤来完成,自我发挥的空间不大,比如,在实训中发现,学生业务的洽谈主要是两个同学一约而成,业务的谈成没有建立在对市场充分的调研、有效的洽谈以及对未来风险的防范的基础上,而市场拓展能力、商务洽谈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是国际贸易人才必备的,这样的能力锻炼是实训软件无法体现的。

3 对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实践课程创新的思考

桂林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本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多样性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知识,熟练掌握国际贸易业务和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及方法,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国际惯例,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根据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外贸综合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是国际贸易实习实训课程的改革的落脚点。

3.1 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开发和创新综合性实验课程

目前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学科竞赛主要有全国商科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大赛、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

全国商科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由全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联合会举办,竞赛设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两个环节,知识竞赛为个人赛,主要以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为主;技能赛为团体赛,竞赛内容主要有制作国际贸易参展商业计划书、国际贸易产品会和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

POCIB大赛前面已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主要是搭建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产学互动,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运营,真正了解和掌握跨境电商企业运营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帮助高校对接产业资源,大赛分菁英选拔赛、创业排名赛和全国总决选(巅峰对决)三个阶段。

以上述竞赛为切入点设置三个综合性实验项目:

①以全国商科竞赛为切入点,设置模拟场景实训平台。设置模拟场景实训平台可以达到多门课程的融合,所涉及的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国际商务礼仪等。教师可以根据大赛的要求,设置项目,模拟教学实训场景,如设置模仿广交会参展场景,要求学生编写进出口计划书(中文)、进行市场调研,分小组进行交易磋商(英文),核算成本、签订合同等。这样的项目主要考核学生的市场开发能力、产品推广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

②以POCIB大赛为切入点,设置POCIB网上实训实验课程。POCIB软件平台除了参赛功能外,还可以通过付费取得帐号进行实训,每个帐号可以使用一个月。POCIB互联网课程每期都有全国各院校成百上千的学生同时参加,每个学生扮演一个独立的外贸企业,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进出口贸易。这个课程与Simtrade最大的不同是参与实训的学生是全国各院校的的学生,相互之间做贸易是一个近乎于现实的具有互动性与博弈性的关系,相互直接的交易多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完成,与现实电邮磋商相吻合,最大限度的模拟实际交易。

③以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为切入点,设置创新创业平台。根据大赛要求,开设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基础等系列课程并开设跨境电商实务实验课程,充分利用大赛提供的网络资源,指导学生了解跨境电商,并依托这一大赛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或者通过依托本专业资源,以众筹的方式创办外贸公司,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练的场所和创业的平台,还可以为本专业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同时,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瓶颈。

学完这些项目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大赛,进一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3.2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贸专业的课程要求及就业的需要,应努力扩宽校企合作的渠道,使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了解外贸企业运作的方式。在实习基地建设上,可以采用分层次的建设的思路[3]。首先,建立或开拓更多的认识实习基地,包括码头、机场、集装箱堆场、海关、外管局、商检局等,这些基地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对外贸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强化专业意识。其次,建立学生假期实习基地,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学生假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回校后提交实习报告并将实习单位的联系方式留存,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筛选,为建立长期实习基地做准备。第三,建立一批长期的毕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可以是学校所在地或者学生生源地或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学生毕业实习的时候,可以适当容纳1-3名学生实习,实习时间至少一个月。

3.3 构建仿真场景实训平台,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

目前,机房加软件的实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外贸人才培养的需要,借鉴POCIB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将实训由静态化转变为动态化,由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化,并与国际贸易实训软件相融合,构建立体化仿真场景实训平台。通过模拟仿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模拟实训中的相关角色,置身于实务操作的情景,真切的体验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他们就业的适应过程,顺利实现与社会的对接。

构建仿真场景实训平台,需要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首先是软环境的建设,立体化仿真场景实训平台离不开外贸实训软件的使用,可以使用Simtrade软件或步惊云的一体化外贸实训软件,将外贸流程分解成一个个对应的场景,通过布景来再现整个外贸流程。其次是硬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在软环境的设计理念指导下进行空间建设,比如可以将实验室进行规划,分别设立外贸相关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包括办公桌椅、产品展示台、谈判会议桌以及各种单据样本等辅助材料。通过营造真实业务氛围,将实训模拟场景生动化、真实化、丰富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仿真模拟场景实训教学前,需要教师做好模拟实习方案,实训中进行随时的指导和监控,最后做好成绩评定的组织工作。

4 结语

2015年11月11日至11月30日,桂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组织学生参加了POCIB大赛,20位同学两名指导老师历时20天,经过艰苦的日夜奋战,取得了团体一等奖。通过参与比赛及赛后对整个比赛的分析发现,在竞赛中,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不仅夯实了学科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POCIB大赛获得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另一方面,通过竞赛发现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探索如何改革实践课程教学,科学设置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思路。

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中引入学科竞赛与仿真场景实训平台,加强了桂林理工大学专业实践课程综合项目的不足,改善了专业实践的实验环境,有效地优化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纪生.从POCIB谈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习改革[J].全国商情,83-84.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7701

1 问题的提出缘起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与现任师资的经历状况存在差距。

在大学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政策、规则、特点、规律及操作流程的实践性人才。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不仅要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法律知识、国际贸易惯例以及电子商务,而且还必须具有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和分析处理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操作的能力。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上,不仅要突出知识性,更要突出实践性。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用性决定了国际贸易教学的实践性,而国际贸易教学的实践性,必然要求从事国际贸易教学的教师具有相当的社会实践经历和能力。因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直接影响。否则,教师“以其昏昏”,想要让学生“昭昭”,是不行的。

我们现在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师资实践能力状况如何呢?客观地讲,是比较弱的。以我所在的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是重庆市最早设立的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为例,目前,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专职教师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从教师的研究方向来看,他们主要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而非国际贸易实务;还有个别老师是从相关专业转来的,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学习。本专业教师理论教学经验很丰富,但由于长期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缺乏外贸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加上平时教学工作任务相对较重,很少有机会去相关外贸企业熟悉了解外贸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因此对于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讲授大多只能纸上谈兵、浅尝辄止。在讲授的过程中也往往因为缺少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案例,而显得有些抽象和枯燥,缺少现场感和生动性。如果遇到好问的学生,多问几个实践当中可能遇到的情形和问题,有时还会出现茫然不知如何回答的尴尬场面。因此,提升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学生的求知要求,也是教师的内在需求,不仅仅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2 问题的原因分析

查找问题及根源,是促成问题解决的基础和前提。目前高校相当部分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缺少丰富实践经验和足够实践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源头缺活水。高等院校在引进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时,更多的是关注其学历背景及科研能力的高低,而对教师的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不太注重。以我校为例,现有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多数是国际贸易专业硕士或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任教,或是引进的外语基础好、学术造诣深的海外归国留学人员,以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学历结构、适应双语类课程的教学需求。专业教师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缺乏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对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等课程内容能很好地给学生讲授,但是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等实务类专业课程,由于缺乏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讲起来也只能是照本宣科。

第二,在职缺培训。在学校对教师的培养计划中,比较忽视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引进专业教师时既要有专业高学历背景,又要有实践经验,还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把这类人才集聚到高校,客观上还是有相当的难度和局限。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之初,国际贸易本身还不是很发达、很热门,要积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的教师资源满足教学的需求是很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校在后期的教师培养计划中予以弥补和加强。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在对引进教师的后续培养上缺少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资金投入,也很少创建让教师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和平台。

第三,考核缺动力。在对高校教师的评估考核中,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一套关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考评及奖惩办法,缺乏激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外在驱动力和内在启动力。以我校为例,对教师的考核是统一的一个模式,即对教学和科研分别进行考核,教师需要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在教学方面,通过“四评教”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但在“四评教”中,没有制定专门的评价指标来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无法对教授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而对科研的考核则是要求教师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或申报科研项目来完成相应职称规定的科研任务。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时,更重视纵向课题的研究,而不太关心企业实际需求的横向课题,因为在科研考核及职称评定时,纵向课题、特别是高级别的纵向课题的“含金量”及相应分值更高。

3 问题的解决建议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上的“三缺”,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其现实条件,既有其客观因素的限制,也有其主观管理的不到位。由于问题的积累本身是长期的,因而

解决的办法也就不能够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其解决的思路应该是:既尊重现状、着力改变现状,又要着眼未来、防止问题再来。

第一,抓源头,尽量引进“双师”型教师人才。“双师型”教师本是职业教育研究中的一种特指,指既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国际贸易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精通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还要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高校在引进国际贸易专业等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师资时,也应该借鉴职业教育的做法,可以尽量从外贸企事业单位引进具备专业职务资格、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人才。当然,这种引进也不限于“为我所有”,能“为我所用”也行,即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从外贸企事业单位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在学校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或实践教学的任务,从而改善教师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这样既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先天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刺激现有的教师去取得相关的职务资格和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第二,抓培训,尽量多的搭建实践平台和创造实践条件。很多现有的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缺少实践经验,而且实践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包括国际市场和贸易规则及运作程序都在不断变化,因而对现有教师的培训非常必要。教师通过参加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可以克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弊端,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必须尽可能多的为教师搭建实践锻炼的平台和创造提高实践能力的条件。比如,可以出台奖励政策,鼓励教师通过培训与考证,来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又比如,学校可以通过与银行、税务部门、商检部门、海关等机关单位和货代公司、进出口贸易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实习场所,有计划地选派教师挂职锻炼、顶岗培训或实地实习。再比如,可以在校内建立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加强校内模拟实训。通过安装国际贸易模拟实习软件,模拟国际贸易交易环境,让教师指导学生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完成国际贸易的交易流程,这样不但能间接提高教师综合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实践能力,还能使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丰富、更生动、更贴近实际,并且可以形成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第三,抓考核,尽量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类定量考核。学校专业的多元化决定了考核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而对教师的考核也不应该一个模式“一刀切”。可以采取“1+X”的考核办法,将普遍适用性要求与专业特殊要求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对国际贸易专业等实践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就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职称评定标准和教学考评体系,将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锻炼经历与教学效果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尽可能地设置量化考核指标,以此引导和激励教师加强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可以实行“双师型”教师两种职称评定可交替进行的政策,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为现有教师参加职称考试提供便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内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镇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之我见[EB/OL].http:///news_more.asp?lm2=203.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国际贸易与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47-03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显著特征。在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各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高级人才的培养和争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在高等教育中能否培养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通晓国际竞争规则的管理和科技人才也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日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1]。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营造国际化氛围,为研究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条件,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培养方式[2]。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践来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设研究生国际化课程、邀请国外专家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科前沿讲座、与国外高校院所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3]。开设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是其中的一种长效形式,对于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国际贸易与经济”的教学特征出发,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分享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从教学质量入手对学校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一、“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的教学特征与挑战

(一)授课对象的差异性

从课程性质而言,“国际贸易与经济”是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国际化必修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国际经济学专业留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主干课,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国际化选修课程,在整个经济学教学板块和国际化教学板块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属于“国际经济学”的第一部分,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开放条件下国际范围内与贸易有关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在学校新一轮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改革中,要求研究生选修国际化课程的学分比例占到总课程的约四分之一,但由于开设国际化课程的师资缺乏,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有限,造成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会选修本门课程。同时,近些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留学研究生的数量虽然出现了持续上升的局面,但规模仍然有限,特别是这些留学研究生分散在不同的专业,但可以选择的全英语课程较少,因此,不同专业的留学研究生也会选修本门课程。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不仅专业背景差异大,英语水平差异也很大。以2013和2014年的教学实践为例,在2013年,共有23名学生选修本门课程,其中10人是留学研究生,专业分布如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留学研究生2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留学研究生7人,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留学研究生1人;其余13人为来自不同专业的本土硕士研究生,专业分布如下:区域经济学专业1人,产业经济学专业6人,国际贸易学专业2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1人,金融学专业3人。2014年,共有22名学生选修本门课程,其中11人是硕士留学研究生,专业分布如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8人,国际贸易学专业1人,金融学专业1人,工商管理专业1人;其余11人为来自不同专业的本土硕士研究生,专业分布如下:产业经济学专业3人,国际贸易学专业3人,金融学专业4人,会计学专业1人。

很多学者指出,专业背景差异和英语水平差异是留学生教学中的显著特征[4-5],上文中本课程在2013年和2014年的选修学生情况也体现出了这两个显著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专业背景差异和英语水平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际贸易与经济”属于“高级国际经济学”的一部分,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开放条件下国际范围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及其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国际分工中的实际应用。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应当具有经济类相关专业背景,并且已经充分掌握“国际经济学”、“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但从2013年选修本课程的23名学生来看,具有经济类相关专业背景的仅有13人,且10人为本土研究生,10名留学生中仅有3人具有经济类相关专业背景。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对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选择等都提出了挑战。

第二,“国际贸易与经济”属于全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上文已经提到,2013年选修本课程的23名学生中,10人为留学研究生,13人为本土研究生。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伊朗、哈萨克斯坦、泰国和越南,虽然他们的英语表达和理解能力与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国家的留学生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与本土研究生相比,他们听说能力较强,愿意也善于表达,但读写能力较弱。本土研究生的显著特点则是读写能力较强,除了个别学生以外,大多不愿意主动发言。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同样要求对本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以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的授课教师主要为本土教师,长期以来所受到的本土教育,使得他们更加习惯于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模式[6]。但在学校的激励和支持下,近年来,他们也接受了国际化课程的教学培训或有过在国外进修的经历,因此他们在开课之初往往会探索多种新兴教学模式。但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却出现了向传统教学模式转移的现象。

教学模式的选择既受到课程特点的影响,又受到教师和学生特点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调查揭示出了其中的主要原因。与选修“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的学生特征一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很多国际化课程的授课对象都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留学研究生和本土研究生。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本土研究生虽然也从内心渴望能够发挥他们主动性的新兴教学模式,但由于英语交流能力较弱,理性选择的结果依然是倾向于传统式的教学模式;留学研究生的课堂表现相对活跃,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非常积极,但很多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前沿性,需要掌握基本理论,阅读本领域的最新成果,留学研究生的知识局限性和理解力不足却成了其中的障碍,因此也偏向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对于教学中的案例讨论有更多的诉求。此外,与本科生课程不一样,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大多具有理论性和前沿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最初投入大量精力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却因为学生低的参与度影响教学效果之时,很多教师会无奈地选择重新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初始目标。

二、“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即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三强一高”的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对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探索也应当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从“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主要从教材选择、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探索,通过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材选择:注重主辅教材的有机结合

前文已经提到,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在专业背景和英语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使各类学生都能有所获,本课程将主教材和辅助教材有机结合。首先选择中级难度的影印版教材即Dennis R. Appleyard的《International Trade》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该教材是国际经济学经典教材,也是高校经济类双语教学推荐教材,并且具有三方面的特色:一是体系完整,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阐述较为透彻;二是保持了英文原版特色,适合国际化教学;三是内容更新速度快,便于学生紧扣学科前沿,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专题讨论环节。主教材提供了有广度的基本理论框架,可以满足没有经济学相关专业基础的留学研究生的基础知识需求,也可以满足本土研究生的英语阅读需求。同时选用国外流行的研究生教材,即Robert C. Feenstra的《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Evidence》作为本课程的辅助教材,着重用于有深度的专题研究,可以满足研究生课程的教学需求。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它的目标应当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传统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现代教学模式则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条件,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灵活应用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案例教学穿插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一般针对国际经贸领域的热点问题或企业实践采集案例,就同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剖析,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论式教学着重针对本课程的核心内容,由教师凝练辩题,采取抽签方式决定正方和反方,各方围绕辩题和本方任务收集准备材料,并进行课堂辩论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研究性教学的主题大多来自于课程组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等,结合具体的基金项目等设计研究性专题,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讨,从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紧跟本学科前沿理论,满足了他们对于知识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课题的积极参与和探讨也会给项目带来新的启发。这些教学方法相互融合,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不同而灵活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教学与科研也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整体教学安排来看,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开展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案例研讨引入全球化这一背景,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结合各自国家的实际探讨全球化的利与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从中凝练出具有争议的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专题。(2)分析问题。对于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着重从理论体系上进行梳理,使学生全面把握本课程的理论发展史和框架,并对理论前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及其所在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通过阅读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3)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确定最终研究思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并且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课堂展示,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和教师的总结进一步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撰写结业论文,对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

(三)考核方式

和本科生教学相比,虽然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但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践来看,依然以期末理论考核方式为主。理论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有悖于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三强一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不仅在课堂教学环节上进行了探索,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将“能力考核”、“全面考核”、“过程考核”等先进理念贯穿始终,以考核方式改革促进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考核内容上,从考核知识为主转向考核能力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二是在考核形式上,取消了期末理论考核,取而代之的是案例讨论、辩论、研究报告、课堂展示、结业论文等形式;三是在考核成绩构成上,与考核形式改革相对应。例如,2013年本课程的成绩构成包括案例讨论和辩论(20%)、小组研究报告和课堂展示(40%)、结业论文(40%)三个部分。考核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起到鞭策作用,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进行了一些尝试,总体而言,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对于本门课程而言,由于课程同时面向留学研究生和本土研究生开设,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在教材选择上,将具有广度的主教材和具有深度的辅助教材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将基础的理论框架分析和前沿的专题研究有机结合;在教学模式上,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坚持能力考核、全面考核与过程考核理念,将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有机结合。从本课程已经经历的三轮教学实践检验反馈中可以得到结论:课程改革和建设成果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的明显提高上,对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综合素质等也具有显著作用。本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始终围绕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三强一高”的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这一核心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将不断学习先进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丽霞,刘惠琴.加强国际化培养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

[2]杨韶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省思[J].教育科学,

2013,(2).

[3]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

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4]聂林媛,李新亮.留学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3).

[5]冬兰.多元文化背景下市场营销留学生教学的实践与

探索[J].科教导刊,2012,(3).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文第4篇

3.优化课程体系,突出重外语、厚基础、宽知识、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色

(1)重外语(英语、东盟国家语言),是指强化学生外语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大学外语学习课程调整为巩固和加强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增设东盟国家语言(小语种)课程,无论是英语还是东盟国家小语种,强化口语、听力、阅读、写作与翻译等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大学二年级和四年级分别通过国家四级、六级英语考试,熟练掌握和运用至少一个东盟国家语言进行交流。

(2)厚基础,是指具有较雄厚的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国际会计、投资、国际贸易、国际税收、国际商法、中外会计准则与惯例比较等课程。

(3)宽知识,是指具有较宽的会计专业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投资学、市场营销、货币银行学、法学基础知识、经济法与税法等课程为必修课程,并要求学生选修管理类、经济类、人文科学类等2-5门课程。

(4)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习训练。采取“四段式三类实习”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分两段深入企业进行实习,熟悉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或审计的过程和要求;建立手工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实验室;建立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和电算化审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

4.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优化会计专业课程。突出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会计准则与惯例,并能熟练运用专业英语,鼓励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和注册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学生既能熟练掌握中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如用友、金碟等财务软件),又能熟练应用国外财务软件。

(2)在教学方法上,大胆进行改革,采用案例分析法、自学与讨论法、试验与实践相结合法、多形式作业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和研究型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5.改革教学管理

全面修订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明确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和保障措施。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包括主辅修制、选修制、弹性学制,为学生塑造自我、发展个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认真搞好教学管理,做好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教学评估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按照新的教学计划,抓好教材、教学大纲、题库建设,规范教学行为;完善院校、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的双重评教制度。

(二)加强同东盟国家高校的教育合作

1.大力借鉴和引进东盟国家会计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借鉴新加坡的双语教学、外部远程教育、海外办学和马来西亚的“双联课程”等;引进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课程和外语版教材,部分课程直接用外语授课。

2.建立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办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联合办学方向上,可以同东盟高校在会计人才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层次进行交流和联合培养,包括开展联合办学的学位课程和双学位课程;在联合办学内容上,引进东盟的先进教育资源,学习的优秀办学理念和方法,借助东盟国家高校的管理经验;在办学方式上,可以互派访问学者、交流教师、交流学生到对方国家高校学习,互通学习课程;在学分机制上,扩大在教育质量监督和认证领域的合作,寻求建立中国—东盟之间互认学分、学位和文凭的互相认证制度。

3.大力推进中国-东盟国家高等院校互招会计学留学生工作,促进双方高等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发展。中国-东盟国家高等院校互招会计学留学生,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带动高等教育升级,推动高等教育的优化。通过招收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增进对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了解,增加我国高校学生同东盟国家学生互相接触、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促进与东盟国家留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共同进步。

(三)校企联合,创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同东盟国家企业集团的联合办学,提高会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我国高校同东盟国家企业集团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实现校企强强联手的培养模式。一是实行东盟国家企业给我国高等院校注资的方式联合办学,校企实行董事会方式进行管理,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会计人才;二是东盟国家企业给予适当资金赞助我国高校,企业委托培养所需的会计人才;三是东盟国家的企业作为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海外实习基地,每年选派中国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可以在优秀的学生中挑选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

2.加强同国内涉及东盟经济贸易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建立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人才实训企业基地。我国高校应该加强同涉及东盟国家经济贸易密切的港口、航空、物流、金融、服务、贸易等行业企业的联合,尽可能在这些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永久的会计人才实训基地,尽可能扩大到这些企业实习的学生数量,力争100%的东盟会计人才试点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能安排到企业实训基地实习锻炼。

国际贸易学科评估范文第5篇

高职院校实行双语教学是促进国际贸易专业发展之必需。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时间都比较短,目前高职院校双语教学中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有效性评价中均存在不足。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以双语教学现状和相关调查为依据,提出提高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水平的应对策略:重视学生的语言文化教育;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改革双语教学评价模式。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双语教学;国际贸易

引言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随着职业技术人才国际化交流的发展以及外资企业的增加,擅长其他国家语言、能够适应外企语言和文化环境的职业技术人才成为目前人才市场急缺的类型。双语教学的开展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提升以及对外事务处理能力提升两个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开始从双语教学入手着力培养此类人才,其中以国际贸易专业最为突出。如何发挥双语教学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中的作用,值得教师们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一、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专业是高职院校应现代商业发展的需要,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综合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国际及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建立起的学科,目的是培养出能够明确并应用国际经济贸易规律、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管理、熟悉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法规,能够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相关的沟通、处理事务的能力,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基础。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时间都比较短、双语教学开展的经验不足,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是促进国际贸易专业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水平之必需。

二、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开展的情况

双语教学是在某一门课程中使用与这门课程相关的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其最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掌握除母语外的另一门语言。在高职院校中,双语教学应用的另一门语言为英语,大多数的双语教学,也是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的。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始发于英语专业的教学中[1]169-171,商务英语专业多选择某一门或几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以使学生获得与商务洽谈相关的语言能力。双语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重视分析某一专业学生其职业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的双语课程,国际贸易专业也包括在其中。随着高职双语教学的开展,教师们以及教育教学研究者对双语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认为高职院校双语教学问题的要点在于学生的语言基础以及教学的师资不足等方面[2]128-129,这些问题分析以及相应对策的讨论都基于双语教学的某一门科目,研究对象的针对性强,虽然能够为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帮助,但研究结果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二)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接受程度问题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这是影响双语教学有效性的第一个因素。已经有研究者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英语的词汇量不足是听力的最大障碍,部分学生容易在双语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因而容易倦怠,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跟不上学习进度,最终影响教师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3]118-120。然而,学生英语基础差是可以通过事前准备以及长期的英语学习积累得以提高的,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教学问题,不单纯是英语基础方面,还包括了学生对双语教学本身的接受度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接受度和国际贸易的认知。笔者选取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共100人参与开放式调查,问题包括:是否喜欢双语课、认为最影响双语课兴趣的是什么、双语课教学对自身学习的价值怎样判定等。实际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学生从自身的英语基础水平角度出发,将“英语基础不好,听不懂双语课中的英语部分内容因此失去学习信心”之外,有30%的学生怀疑双语教学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有用性,认为与其上双语课,还不如去多背点单词;有50%的学生对就业之后应用外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自己“很可能没有机会去真正和外国人打交道,双语教学的用处不大”。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本身对双语教学的作用理解并不深刻,对国际贸易学习以及未来就业规划也并不完全符合实际,这是造成他们对双语教学接受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未来双语教学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2.教学方法问题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是以往研究中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使用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不符合双语教学的特征,那么教学效果也很会大打折扣;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学方法的使用过于松散、凌乱会导致教学效果出现偏差[4]110-111。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中负责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访谈,请他们就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接受访谈的教师有5名,5名教师均表示双语教学需要一套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突出双语教学的优势。但具体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师们的建议是要根据个人的教学特征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目标来综合选择。也就是说,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并不存在一套完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效性受教学方法的制约,这是双语教学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教学条件问题

一种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有相关的教学条件作为支撑,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来说,教学条件显得尤为必要。在教学条件之中,师资力量是以往研究者们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研究得到的普遍结论认为:实施双语教学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双语教师,而中国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在国内学习外语知识的,对外语的运用还没有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师资的匮乏使双语教学工作很难大范围地开展,是制约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发展的重要“瓶颈”[5]116-116,[6]130-131。但是,现代教育已经对教学的主体进行了重新定义,对于高职双语教学来说,教学有效性的达成要素除了师资力量之外,还包括合适的教学内容、必要的语言环境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的双语课,无论是商务谈判方面的双语教学,还是市场营销方面的双语教学,其根本内容大多数是教师使用英语授课,而并不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去学习怎样处理相关的问题。这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学条件不充足造成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拥有相关教学能力的教师以及合适的教材、可以作为教学场所的模拟工作室等,都是进行双语教学所必需的,只有教学条件充足,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有效性评价问题

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关于国际贸易工作的相关能力,不仅包括语言应用的能力,还包括一些与他国进行商务谈判、沟通以及进行相关的事务处理时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包括理解他国的国际贸易局势以及外国企业的贸易惯例、在商务洽谈中合理运用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等[7]54-55。这些职业能力是隐形的,是软实力,只能在实际的工作细节中表现出来,而不能在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科目考试中得以展示,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双语教学,却将双语教学的效果表现拘泥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实际上是由于教学有效性评价不完善造成的。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有效性评价,应该包含学生能力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仅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中,只有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去讨论双语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使教师们真正发现教学提高的关键点,双语教学才能够不断发展进步下去,因此,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有必要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结构进行一系列的改进。

三、应对高职院校双语教学问题的策略

(一)重视学生的语言文化教育

高职双语教学中由于学生原因造成的教学有效性不佳的问题,实际上主要因素在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作用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认知不到位。究其根本原因,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单纯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语言文化教育,学生无法理解双语教学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积极作用,因此学习需要仅限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语言文化教育[8]27。语言文化教育是能够渗透在日常教育之中的,例如,在国际市场营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为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和国外的国家内部贸易三个类型,请学生对三个类型的市场营销活动进行对比,说明其中市场分析、营销策略选择以及营销活动安排的异同,并从语言文化和影响市场规律的政治因素角度去讨论这三个市场环境中的营销活动,预测营销活动的结果。这样的教学可能较少地应用英语,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作用不高,但是,学生确实能够从语言差异以及文化差异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商务活动,这实际上培养学生语言文化意识的过程,是为更好地推进双语教学打下基础的过程。

(二)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并没有非常清晰的教学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但是,要提高双语教学有效性,要解决由于教学方法刻板或者与课堂教学不匹配带来的问题,还是需要教师们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地探索。通过日常教学经验总结以及双语教学的进程发展,将教学方法的应用归为以下三类[9]64-67:第一,在双语教学开始阶段,学生可能无法立即明了书中的概念和内容信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将教学内容具体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在课堂上,可以穿插采用对话、分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在学生拥有一定的双语学习基础、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以及教学规律之后,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或者任务教学法,例如,在商务谈判教学中,将商务谈判的背景环境以及主要的事项作为学案发给学生,请学生自行准备,在课堂中进行模拟谈判并签署相关的合同协议,模拟谈判要求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即可以练习口语和听力,也可以直接营造双语教学环境,让学生进行讨论并预测与谈判相关的后续贸易情况并进行讨论;第三,在学生熟悉双语教学的规则并且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见解之后,可以尝试由学生自主组织课堂,选择教学方法,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协助者,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使自主学习法成为双语教学的主要方法。

(三)改善双语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发展需要完善的教学条件作为支撑,除了大力培养双语教学教师、聘任外教、重视教师本身作为“商贸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之外,还应该重视教学环境的建设以及其他教学条件的补充。高职院校可以在校企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单独为双语教学开辟实训基地,例如,进行市场营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阅合作企业与其他国家商务贸易的档案资料,进行修改,作为双语教学的真实案例之用[10]84-85;也可以请合作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进入课堂,作为助教,和教师共同开展双语教学;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校内建立专门的“国际贸易模拟工作室”,搜集相关的案例并准备仿真的道具,使该工作室成为双语教学中随时可用的环境,还原国际贸易工作场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应该联合学生社团,将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双语教学联合起来,在学校定期举办相关的商贸竞赛等活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改革双语教学评价模式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有效性判定需要靠一系列相关的教学评估方法来完成,传统的考试并不能作为有效的教学评价模式。建议高职院校对双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进行修正或者重新构建评价模型。双语教学的评价模式如何构建,应根据各学校双语教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但是双语教学的评价模式应包含基本的几种评价方法:学生自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评、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客观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是能够促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但是双语教学在其进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对双语教学进行调查和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从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以及教学评价模式等角度入手进行改进,才能够使双语教学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

作者:祝道才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国际贸易系

参考文献:

[1]严辉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2]堵楠楠.高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南昌高专学报,2010(12).

[3]郝英丽.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及对策探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4]黄昊.高职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8).

[5]董海英.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为例[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6]江文.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4(07).

[7]姜桂娟,赵树敏,许继英.高职院校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8]许贻斌,谭玉兰,季丹,等.高职院校双语教学与学生素质提高的研究与实践———以《应用写作》等文秘专业课为例[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