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文第1篇

艾滋病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艾滋病检验人员长期接触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标本,各种疾病的患者及被其污染的器械,在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实验操作和卫生清洁过程中常会被带有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锐器损伤,皮肤、黏膜、衣物被污染和泼溅等意外的发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职业感染危险。因此,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检验人员都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1]。随着当前经血传播疾病的迅速蔓延,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必须注意检验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因此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势在必行。

1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制,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1.1 实验室管理制度

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区、污染区的工作区域。

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

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被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1.2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 precations,UP)的理念[2],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2 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及教育

2.1 加强技能培养

过去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检验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3],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1]396-397。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科室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2 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

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 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从事血液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还有大量的锐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谢红珍[4]等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很多,其中HBV、HIV、HCV、梅毒等对从事血液检验工作者威胁最大。自从第一例艾滋病在1981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严重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后果,受到广泛的重视。吴丽军[5]等前瞻性研究指出,一般通过黏膜接触暴露感染的危险低于经皮肤损伤暴露,而通过一次针刺伤或其他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8%,3%~10%,0.2%~0.5%。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与针头或吸头等锐器的种类及医务人员是否有防护措施和患者血液中的病毒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接触急性期或者晚期患者危险性倍增。

2.3 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对各种可能的危害要熟知。

2.3.1 防护措施

检验人员都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感染的高危人群。检验工作中应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加强防范意识。检验人员应将所有血液、体液和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一律视为具有传染性,采取标准预防[6]。严格施行保护措施,不存侥幸心理。

2.3.2 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

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7]。

2.3.3 意外伤害暴露后的补救措施

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告预防保健部门,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BV、HCV、HIV和梅毒等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职业感染率。

2.3.3.1 HBV

接触HBsAg阳性血液或者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等锐器损后,如果本身没有HBsAb,以碘伏处理伤口,肌肉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定期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0.5~1 a。补救措施最好在接触后24 h内,最迟不超过7 d[7]8。

2.3.3.2 HCV

接触HCV阳性血液时,没有疫苗预防,只能进行伤口的处理,并进行HCV的抗体检查,4~6 w后复查,4~6个月后做HCVRNA监测HCV的感染[8],并注意自身身体的变化。

2.3.3.3 HIV

意外伤害的窗口期3~6个月内血清检测1 次,6个月后复查1 次,美国CDC的研究显示,影响针头刺伤后的危险性因素包括:伤口的深度;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针头刺破了静脉或动脉;污染源来自于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载量高)。补救措施最好在2 h内服用药物,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基本用药程序:口服1 次“双汰芝”450 mg,每日2 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 d,适用于低危暴露。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加蛋白酶抑制剂“佳息患”每天3 次,每次2 粒,连续服用28 d。适用于严重暴露[7]8。

2.3.3.4 梅毒

接触USR阳性血液必须2 h内服用预防药物。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每周1次,共2 w。分别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血清检测USR1 次。

3 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以达到消毒效果,但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

3.1 消毒方法

空气消毒:方法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 mL/m2),作用25 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2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2遍或喷洒至湿润(约10 mL/m2),作用25 min。

3.2 确保实验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

实验室必须储存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用品以备补充;定期检查消毒器械(紫外线灯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定期擦拭灯管);实验室安全意外的处理:实验操作中意外出现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出血后包扎。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接触特殊标本因特殊处理。

4 结 论

4.1 注意职业安全,增强防护意识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虽然检验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不可完全避免,但是美国CDC评估表明62%~80%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可以预防[5]386。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中严格操作规程,作足防护措施,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

4.2 加强职业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导致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范意识淡薄、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对针刺伤认识不足等有关。加强检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已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伤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检验科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加强生物安全意识非常重要。应该定期组织标本采集,操作规程的学习和培训。

4.3 建立意外伤害应急、登记、监测、保密和报告制度

发生意外后不必恐慌,尽快做应急处理,并尽早报告,以便组织对伤者及患者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检测。及时了解有关知识,保证应急药物的及时供给。

根据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出台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等,临床实验室过去被忽视的生物安全管理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加强与重视。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检验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李力.对防治严重呼吸性综合征医学检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396-397.

[2] 姚飞,郭兰兰.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意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 18(3):231.

[3] 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32.

[4] 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5]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6] 韩晶,陈征,田健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7-368.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实验室; 职业损伤; 生物安全; 气溶胶

[中图分类号] R13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06-01

1 传染病医院检验人员职业损伤潜在的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1]。医学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体液等各种标本,它们都是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社会、动物或植物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自2003年SARS期间国内外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漏,致使SARS暴发流行。此次流行表现以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为突出特点[2]。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感染的动物咬伤、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

1.2 物理因素 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极易被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或污血溅到皮肤和眼睛里,存在较高的职业暴露[1]。有研究表明0.004毫升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真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3]。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怕的是:HBV、HCV、HIV,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机率最高。工作中被HIV血液污染的针头或利器刺伤皮肤会有0.3%感染危险[4]。

1.3 化学因素 检验人员在工作中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酸碱性试剂及化学消毒剂如盐酸、硫酸试剂和甲醛、次氯酸钠、戊二醛、84消毒剂等对人体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加之工作环境封闭,这些有害气体在室内长期存留,可引起呼吸困难眼睛和呼吸道炎症接触性皮炎,头痛,甚至生理功能异常[5]。高浓度甲醛可刺激粘膜引起职业性哮喘,同时能使细胞变异、致癌、致畸。

1.4 心理因素 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与所工作的环境、强度、风险有关。实验室环境封闭,隔离严密。检验人员的大脑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尤其处理危险度2级或更高危险级别的微生物标本时更为明显,极易使检验人员身心疲惫,引起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疾病。

2 危险因素的管理及防护措施

2.1 加强技能培养 过去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6]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7]。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科室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让广大的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2 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对各种可能的危害要熟知。

2.3 实验室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2.4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 19489 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 precations.UP)的理念[8],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感染的动物咬伤、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2.5 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以达到消毒效果,但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

2.6 实验室废物垃圾的处理 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严防废物流失、泄露、扩散。首先应对从事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处理的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废物应有专人负责收集、运送、处置单位,并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其中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经办人员签名等项目。根据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出台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等,安全人员定期巡查,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临床实验室过去被忽视的生物安全管理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加强与重视。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检验界广大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徐荣贵.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7-718.

[2] 魏华.北京地区医务人员SARS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03-706.

[3] Seeff LB.Hepatitis B fyom a needle stickinjury[J].Ann intern Med,1991,115:411.

[4] 张兴有,范江主编.艾滋病毒与艾滋病[M].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1991:135.

[5] 罗洪编译,陈影波审校.医院的环境污染及防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0):450-451.

[6] 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32.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卫校;职业防护;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27-02

2007年国际护士会(ICN)选择了“健康的执业环境:工作场所品质=护理工作品质”作为2007年国际护士节的主题和行动指南的核心[1]。这一观念的提出,向广大的护理管理者和工作者阐明,保障护理人员职业环境的健康和提高护理人员自我职业防护的意识,是促进护理人员向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稳步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一些新出现的传染性疾病还未被人类所认识,临床护理工作一线的护理人员就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各种各样的职业性危害中,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所以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们的职业防护教育势在必行。笔者面向郑州地区的两所中职卫校,针对护理职业防护教育教学情况的展开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分析,以探究其改革的发展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择郑州地区两所中职卫校的45名专业课教师进行问卷式调查,这部分专业课教师担任的科目涉及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传染病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健康评估》,共计7门。

(二)内容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

1.学校开展《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的情况;

2.教师进行卫生职业防护教育的情况;

3.学生在校发生职业伤害及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的情况,涉及到3个方面的8个封闭式问题。该问卷经5名相关专家予以考量、审定,效度合理。

(三)方法

1.调查方法。采取现场发卷,现场收回,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在发放问卷前向被调查者讲解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被调查者作答完毕,调查者当场逐项检查,及时发现漏填的问题并要求被调查者立即补填,以防调查问卷无效。共发出问卷45份,收回问卷45份,有效率100%。

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中职卫校开展《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的情况

通过调查45名专业课教师,发现两所中职卫校没有使用系统的中职层次《护理职业防护》教材,占100%;在学生进入临床护理岗位实习前,没有组织学生参与“卫生职业防护”相关的岗前培训和教育,占67%。(见表1)

(二)教师进行卫生职业防护教育的情况

笔者前期通过查阅高等教育护理专业教材《护理职业防护》后,把曾经教授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专业课教师确定为调查对象。从调查中发现,在其各自担任专业课程的教材中有“卫生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占71%;教师将“卫生职业防护”作为拓展或补充知识向学生讲解的,占60%;认为“卫生职业防护”知识分散、不集中的,占87%;针对中职护理学生开展系统的《护理职业防护》教育,45名专业课教师认为有必要的,占100%。(见表2)

(三)学生在校发生职业伤害及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的情况

通过向45名专业课教师调查发现,学生上实训课发生卫生职业伤害,占60%;教师及时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职业损伤的方法,占78%(见表3)。随后又在对专业课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实训课上遇到职业伤害,其掌握正确处理职业伤害的方法,效果好的占7%,一般的占42%,不好的占18%,不知道学生掌握怎样的占13%。

三、讨论

(一)分析数据

本次调查的45名专业课教师中,有71%的教师反映在其所担任的专业课程中有卫生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而教师们认为“卫生职业防护”知识分散、不集中的却占到了87%。虽然有60%的专业课教师也将卫生职业防护知识作为拓展或补充知识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但仍有60%的学生在上实训课时发生了卫生职业伤害,并且在教师的反馈中只有7%的学生掌握处理职业伤害方法的效果是好的。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两所中职卫校均未开设《护理职业防护》课程,尽管有33%的比率显示学校在学生进入临床护理岗位实习前参与了卫生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岗前培训,但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对策讨论

1.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要重视。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要切实从“以人为本”的关注角度出发,从受教育者将来从事岗位的特殊性出发,从卫生教育的实际出发,重视受教育者的执业安全,组织相关专家编撰系统的专业性教材,进一步完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增设《护理职业防护》课程,将其纳入到护理常规教育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在一定的高度上予以导向支持。

2.学校教育形式要多样。目前,医护生在校学习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2]。笔者认为,学校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的管理者,更是培育白衣天使、造就合格的护理实用性人才的摇篮。如果学校在开设《护理职业防护》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和临床实训基地的见习,增加学生受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的机会,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和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3.教师教学方法要新颖。高尔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从观念上树立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意识,高度重视护理职业防护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方法上独具匠心,力求课堂教学设计新颖,课下互动增强学习兴趣。通过采取讲授、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到医院见习等方式进行,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演示[3]、案例分析等多种途径,展开情景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增强学生掌握职业伤害的正确处理方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护理职业防护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连剑娟,李红,王小芳.我国护理职业防护水平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感染科;职业危害;针刺伤;职业压力;防护措施;体会

1 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 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是指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疾病。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3种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者(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①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不慎注入含0.00004mlHBV的血液即可使人感染;②经呼吸道传播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其传染性强,如传染性非典型肝炎(SARS)等;③其它感染性疾病:经其它传播感染性疾病。如霍乱、甲肝戊肝经接触传播的狂犬病、破伤风等。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感染科护士每日在工作中接触各种消毒剂,这些化学物质危害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轻者刺激皮肤,引起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中毒或致癌。

1.3人为因素 护士院感意识淡薄,缺乏慎独精神,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这些因素易造成感染科各区域污染隐患,增加护士自身感染风险和交叉感染机会。

1.4生理因素 感染科工作紧张压力大,护士由于穿隔离衣给洗手、喝水,如厕等带来不便,极易引发泌尿系各种疾病。

1.5社会因素 社会对传染病的岐视,导致对感染科护士工作的岐视。

1.6身心危害 感染科通常设在偏僻地带隔离,出入受限,感染科收治的患者几乎都具有传染性,人们对传染病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对感染科甚至对感染科护士避之不及。工作环境严肃紧张,势必加重护士心理压力。高度的压力使其产生心身耗竭综合症[2]。护理工作平凡,繁重的琐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思想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易产生焦虑,神经衰弱并易患胃病等。

2 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 ①采取普及性预防措施,要求进科护士必须接种HBV疫苗产生抗体后上岗,以减少HBV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②护士操作中不填被针头刺伤,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然后用肥皂流动水进行冲洗,再用0.5%碘伏进消毒。

2.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配置、接触出各种化学消毒剂时,戴好口罩、手套,必要时戴眼罩,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配置浓度,不良反应。盛装各种消毒液的溶器更加盖,以免挥发到空气中,如果用甲醛熏箱,应保持密闭性能良好,注意开窗通风。

2.3加强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职业安全是近几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学习与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参医院组织的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性损伤,职业暴露及相关知识学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从而增加自我防护意识。

2.4生理因素的防护措施 ①鼓励护士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不断培养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情绪;②关心帮助受伤者,提供心理支持。

2.5社会支持 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中,有许多方面来自于社会偏见,呼吁全社会理解、尊重、支持感染护理工作者。

2.6改善环境条件 感染科病房设计要有利于空气循环,布局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并醒目标识。对呼吸道传播病房,如有条件设计使用负压房,无条件时应加强病房空气消毒,加强病房通风管理。

3 总结

感染科护士工作存在职业危害是客观现实,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只有制定相关制度,做好职业防护教育,采取积极有效防护,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士造成影响,才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4 体会

提高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重要性出发,根据感染科客观存在的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提高感染科护士职业防护的措施,必须制定各种有利的制度,采取更多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王怡.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体会 [J]. 心理医生,2015(4).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文第5篇

1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及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介措施[Ll。而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正是每位即将进入临床实验室实习的学生所要而临的首要问题。对于本科生而言,无论是进行实验室的检测操作还是将来从事检验工作,生物安全防护知识都必小可少。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实习前,首先要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08)以及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国家标准和管理条例,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主观上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视程度,从而自觉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避免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发生。在授课过程中,减少枯燥的安全知识及相关安全规定讲解,尽可能采用照片、示意图、动u,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结介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小仅容易接受,还能更好地结介自身实践,融会贯通地运用理论知识[#]。同时,结介国内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规定及最新动态,使学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深刻工里角军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了角军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临床实验室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转化为医学实践学习的第一场所,学生在课间实习及毕业实习过程中逐渐了解临床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并参与其中。在熟知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要性及危害性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集中授课及模拟教学,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充分了解临床实验室感染的来源,提高处理生物危害等紧急情况的能力。临床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来源如下。

2.1待检标本是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来源

临床实验室的标本种类繁多,常见于血液、排泄物及体液等,如动静脉血、尿液、粪便、痰液、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羊水、乳汁、自带、前列腺液和等。各种疾病的临床病人标本所含有的多种致病因子可以通过感染呼吸道、消化道、皮下损伤部位、角膜等部位,以气溶胶、接触等形式给临床实验室人员带来危害[r}。依据标本中的菌毒种对人类危害性及其是否具备有效治疗与预防手段,根据卫生部《中国微生物菌毒种管理方法》,可将其分为4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临床实验室学习工作过程中,应明确标本的危害级别,而对小同程度的危害性标本,要做好防护,时刻将自身及环境的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

2.2操作及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是实验室感染的重要来源

标本采集及标本处理较容易引起实验室感染,如针头和注射器的使用,接种,吸管、离心机、搅扑器等使用过程中均可引起微生物气溶胶的形成,从而导致实验室感染发生同]。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实验室也小断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标本在前期手工处理、检测及仪器自动化检测过程中,需用到多种仪器设备,对其使用小当,亦可造成气溶胶、飞溅物和溢出物等,这些污染物可引起严重的实验室感染,如样本分拣扫L、混匀器、恒温水浴箱、振荡器等使用中。所有实验室人员应遵守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因此,学生在进行操作之前,首先要学习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山带教教师先进行规范化操作演示,而后以小组形式在设置的模拟场景中使用无生物危害的模拟标本轮流进行接收、分拣、离心等处理,并山带教教师和同学进行评比,完成后,再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进行考核。通过该过程学习,学生基本上对操作及仪器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3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

为了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在学生接触实验室之前,先让学生对生物安全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其重要性及危害。通过设置模拟场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实验室进行正确的自我防护,确保自身安全。在标本处理及仪器使用过程中,如何正确操作,以避免生物因子对操作人员及实验室造成危害。

3.1设置进出实验室场景,学习掌握个体防护措施

做好个体防护可有效减少有害生物因子的致病,有效减少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在进入实验室前,根据带教教师指导,学生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自大褂、帽子和日罩等。离开实验室时,要脱下防护用品,并根据六步洗手法清洁双手;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应置于指定的医疗垃圾桶内;自大褂需定期消毒。此外,严格要求学生小可将实验室内的物品带入生活清洁区,也小可将饮品、食物带到实验室。

3.2模拟紧急情况场景,学习相应处理方法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日后实习及从事检验工作,会遇到针刺损伤,感染性样品溅及体表或日、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而,化学药品或试剂污染皮肤等突发事件。模拟上述紧急情况场景,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了解实验室内冲洗装置、消毒灭菌物品的位置及其正确使用方法,做到遇到紧急情况小慌张,在第一时f}J能够有条小紊地防比自身或他人感染。与此同时,向学生强调一旦发生可能的实验室污染,需立即向带教教师报告,以免发生严重的生物安全事件。

3.3模拟工作场景,学习使用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与仪器

首先,学生应对所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级别、结构布局及设备设施有所了解。使用无生物危害性标本模拟实验室实际工作场景,使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安全设备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范围,以保证操作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如:对于可能产生气溶胶样品的处理以及所有细菌样本的接种、涂片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从使用生物安全柜前的准备工作到使用中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使用后的清洁处理,先山部分学生轮流演示,再山教师及同学找出其在操作中的正确与错误点。这一过程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完美地转换成实践能力,尤其是找错环节,能让学生对常见的易错操作印象深刻,为进入检验科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3.4模拟医疗垃圾处理场景,熟悉垃圾分类处理办法

根据国家卫生部和环境总局制定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应明确医疗垃圾的分类,实验室各类医疗废物应分开放置。用无潜在生物危险性的道具模拟医疗垃圾,使学生能够独立对各类医疗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和处理。如模拟使用锐器(针头、穿刺针、吸头架时,进行规范化操作,使用后需单独放置于防渗漏、耐刺的专用利器盒内,小得与其他医疗废物混放,对包装纸盒、试剂盒、液体废物等进行分类处理。学生小用死记硬背,在场景模拟中很容易熟记实验室小同废物的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而进行小同的处理,以避免医疗垃圾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

4掌握实验室基本消毒灭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