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药现代化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思路
最早在1979年林中鹏教授提出的是“中医现代化”这一概念。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医学辩证法讲习会上,还提出了中医现代化的经典定义: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武装中医、发展中医;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阐明中医。自1996年国家正式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逐渐开始称“中医药现代化”。2003年国家颁布了《中医药条例》,更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吴仪副总理在2004年全国中医药会议上也指出“要努力继续切实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但对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解及其实现的途径,目前意见尚不统一,下面笔者从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 基础理论的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就是指与同时代的其他科学技术发展同步,达到同时代的先进水平。《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著作就代表了中医药在不同时期的先进水平,可以说是历史各个时期中医药的“现代化”。在当时虽然是最先进的,但沿用至今,有的内容已经陈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相协调。因此,要敢于并善于否定旧的理论,根据新的科学实践,修正原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对新的现象、新的问题作出新的解释、产生新的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也应该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来补充、完善、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由于历史的因素造成了其形成时必须要与古代的哲学思想融会贯通,用朴素的唯物辨证法,即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所以就表现为哲学的思辨性,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而其应用则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认识中医科学的这一特点对如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现代的控制论认为,认识客观“黑箱”有两种方法,即打开黑箱和不打开黑箱。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就是通过不打开黑箱的方法,所以用西医还原论的方法,通过解剖、实验,从分子水平或基因水平上来观察、研究人体并不适合于中医,近些年这方面的研究并未使中医基础理论取得突破也证明了此路是行不通的。中医的很多理论是无法通过现代研究来证实的,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现代研究无法证实它的存在,然而它在实际应用中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有人曾经将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拿汉字输入法的发明来比喻,笔者觉得有一定道理,当时汉字输入法未发明以前,有人建议用汉语拼音代替汉字,这就类似于用西医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但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汉字输入法最终研制成功。所以,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应根据中医学理论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等理论来分析、研究中医,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在原始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升华,这才是使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的正确途径。
2 诊断方法的现代化
《内经》确立了“以表知里,司外揣内”这一把握机体作为整体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体信息的方法。所以中医学诊断是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手段,即依靠医生和病人的感觉器官认识疾病现象,基本上不采用仪器检测手段。由于人的主观感觉的局限性,导致中医关于疾病现象的描述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可靠性差。尤其是脉诊,明朝的李时珍就曾感慨脉诊是“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如果在现代科学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作出相关定量分析则会大大地提高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如中医的消渴证,表现为“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其中一大部分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但糖尿病有一部分病人症状不典型甚或没有临床症状,用中医的望、阐、问、切就难以明确诊断,但如查一下血糖、尿糖等相关检查,我们就很容易诊断了。所以,现代医学应用的各项化验检查及影象学检查,只要有助于诊断,都可以采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医特色的证候、舌苔、脉象更应制订客观化的指标和研制相应的检测设备,以实现中医诊断的标准化。
3 治疗手段的现代化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几十年来对中药的研究如中药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理作用、剂型改革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有人认为中药现代化应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现代化地研究中药”,一个是“中药的现代化研究”。“现代化地研究中药”又称“研究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中药现代化开发”,像青蒿素、联苯双酯这样的现代单一化学成分,就属于第一种情况。而“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是以中药为前提,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这个前提下,不拘一格地利用现代技术来研究中药。张伯礼提出应重视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运用传统理论和现代植物化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七情和合、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研究,提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达到中药基础理论科学阐述,构建现代中药理论体系。他提出的“方剂的有效组分”概念是中药现代化道路上做的初步探索。所以研究中药一定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再现代化还是中药,中药现代化要以此为主要任务。
在许多企业运用“广告营销”来“实现价值”的时候,天士力把精力投放到“过程的厚积上”,在产品上市后,投巨资开展二次科研和深度开发,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标准;提出“全员营销”,把生产、科研都纳入“全过程营销”之中,使“质量”与“诚信”成为整体营销过程中的核心。
开辟市场新容量
首创“现代中药”新概念,率先推出“现代中药”新产品。
20世纪90年代初“回归自然”的绿色潮流席卷全球,传统医药引起了国际医药界、研究界的关注。
国家适时提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向前发展的方向,是民族医药发展的一条道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是要以“现代中药”为内容,以中药国际化为结果。这是天士力对于“中药现代化”的深刻理解。
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天士力大胆地提出“现代中药”新概念,率先推出“现代中药”新产品――“复方丹参滴丸”。
复方丹参滴丸是天士力人运用现代科学理念和高科技手段反复锤炼的结晶:利用现代先进萃取技术,进行工艺创新,提高中药的有效成分和含量;利用分子分散技术,进行剂型创新;利用HPLC、气质联用、建立滴丸质量标准、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填补了药典的空白。
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以其体积小、剂量小、毒副作用小,高效、速效、长效以及服用、携带、储存方便等优势迅速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1997年底,复方丹参滴丸以第一例复方中药制剂身份通过美国FDA-IND临床申请,成为中国现代中药的代名词。这是天士力推进“中药现代化”的一大历史性贡献。
“现代中药”不是“传统中药”披上“现代外衣”的转化,而是内涵和价值的创造,是科技的革命。突破“宗古炮制”的藩篱。
天士力第一个按照国际认可的药材种植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标准,在陕西、云南、湖南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确保高品质,无污染,逐步达到集约化、规范化生产,近期已率先首次第一个通过了国家GAP认证。
第一个提出并制订严格的中药和植物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EP),该过程涉及提取、浓缩、结晶、过滤、干燥等多个单元操作,解决了中药材本身含有的毒性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的纯化处理问题。
第一个研制出大型滴丸剂型自动化生产线,并建设成目前科技成度最高的现代中药新剂型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澳大利亚TGA的GMP认证,通过了ISO14001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也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的示范工程项目。
细化市场功能
在经营活动中,天士力强调:一切工作围绕市场这个轴心互连互动。1998年,针对当时公司存在网络建设不系统,营销手段单一,资源整合不充分等问题,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以终端销售的区域管理为依据,提出城市医疗市场、OTC市场、城乡市场三个运作板块。
城市医疗板块是指地市、省会级城市的卫生医疗系统;OTC板块是指非处方药市场,主要是药店和社区;城乡市场是县级及以下的医疗卫生系统。
根据“三个板块”的理论,天士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立足城市、辐射乡村、区域管理、重点突破”的营销战略;二是以“专业公司、专人负责、专业化经营”作为营销组织体系的建设方针;三是科研支持、学术营销、服务营销和文化营销为主要内容的营销策略。
天士力营销的成功得益于有一支努力实践三个板块理论、敢打硬仗、善于攻坚的营销团队――天士力医药营销集团。
天士力医药营销集团,作为专业化、规范化的营销机构,下设4个一级法人公司,六个二级法人公司,26个大区,157个办事处,通过市场细分,延伸市场服务,实现企业资源共享。
健全激励机制,让知识参与分配,让成果参与分配,按贡献大小实施分配,新机制吸引了大批高精尖人才加盟。目前,营销集团1300多名销售人员中,60%以上是医药学本科毕业生,其中不乏硕士、博士、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为了加快国际合作和国际市场开发,集团注重引进有国际市场营销经验的专门人才和有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为中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强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并通过认真到位的考核,使营销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销售业绩有了质的提高。
天士力严格按照GSP规范,完善各项制度,实施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模式。认真落实了管理、培训、财务、商务、销售与售后服务等132项制度,并顺利通过了国家药品经营管理规范(GSP)认证,揭开了天士力营销管理的新篇章。
构建“战略伙伴”新矩阵
与全国三级商业密切合作,构建伙伴共赢模式
按照三个板块的理论,天士力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目前,商务公司与大商业公司、处方药公司与目标医院、非处方药公司与药店、非目标医院、城乡板块与“星火县”、“燎原县”,等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天士力的创新营销,不仅仅是为合作伙伴留下利益空间,更深刻的是不断地为合作伙伴创造利益和服务。
天士力信守“合作共赢”才是企业取胜之道,提出了与商业伙伴共同成长的发展思路。天士力与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举办EMBA高级研修班,请商业合作伙伴选送业务骨干参加学习,使商业伙伴在关心利润空间的同时,其成长利益得到增殖;天士力的营销人员经常汇同商业业务代表去拜访客户,把自己的资源无偿让给合作伙伴,使天士力在与合作商业伙伴的心目中,竖立了诚信,产生了亲和力。
推进医院的现代化管理,营造新的治疗环境和用药理念
“现代医院管理院长研修班”和“现代药师培训班”,邀请16名国内外最著名的专家来讲课。院长研修班举办四期, 200多位医院院长参加研修;药师班举办六期,先后有600多名全国部分三甲、二甲医院药剂科主任参加培训,有力的促进了医院现代化管理,促进了医药人员对现代中药与中药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天士力还同国内著名院校合作举办MHA(医院管理硕士)等培训项目,共同促进社会对现代中药和健康理念的认同。
加强二次科研,实施科研、学术支持
天士力非常重视上市产品的二次科研与深度开发,先后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三甲以上医院进行科研合作,按照现代中药多靶点的特性进行深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如:复方丹参滴丸上市后,天士力进行了心肌缺血保护、微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以及阿司匹林抵抗等大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为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患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用药保证。
天士力在营销实践中,建立了“专家定位,学术推广”的新模式,复方丹参滴丸通过美国FDA IND之后,由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天士力承办,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海南等25个城市相继召开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学术研讨会”,先后有500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和药事管理机构领导与会,引发了全国中药现代化理论研讨热潮。之后,天士力每年都组织国内外著名专家,通过高层专题学术研讨会、大型学术研讨会和巡回演讲等学术会议,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学术水平,了解医药发展的前沿科技,形成“专家、学术交流体系”。
创造消费者价值
开展健康之星活动,构筑核心消费层
2001年以来,天士力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起“健康之星天士力行”活动,评选通过服用复方丹参滴丸获得健康的患者,开展售后服务、义务就诊、走进天士力等多项活动,全国31个省市的100多万中老年朋友踊跃报名积极参与,有3000多名全国的健康之星走进天士力,了解现代中药研发、生产过程,宣传中医药文化及预防保健知识。“健康之星天士力行”活动沟通了天士力与“健康之星”之间的感情,使天士力的服务意识、价值观念,通过“健康之星”的口碑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一大批忠实天士力的核心消费层,在终端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品牌基础。2002年,该活动被列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健康工程促进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城镇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工程”大型公益活动,在全国引起轰动。从而唤起全社会对中药现代化和“现代中药”的关注。
开发乡村现代中药市场,促进农村医疗事业发展。
天士力把注意力放在农村,关心百姓的健康,把促进百姓健康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年来天士力的营销人员就像“赤脚医生”一样,深入城乡,为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目前,天士力已在全国800多个县广泛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组织2万多名乡医参加培训,发放健康手册400万份,普及健康知识,给广大农民带去健康理念。
实施全天候营销,开展零距离服务
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天士力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把服务贯穿于销售的全过程。建立企业服务信息系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开通人工24小时值班的800咨询电话,搞好零距离服务,及时了解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公司产品,介绍最新的医学进展和保健知识,向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完善了社区服务,构架省市―社区―个人三级社会网络,向广大消费者推荐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和一个科学的健康理念。组织形式多样的老年活动,如登山、长跑、太极拳、舞蹈等等,形成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天士力晨练队伍。
天士力把深化服务营销与开展全民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民众的健康素质等活动相结合,与让人们了解现代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前景,激发人们对于健康的潜在需求相结合,使人们在购买使用产品,享受健康的同时,享受服务、享受科技、享受社会文明,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
打造现代中药文化底蕴
天士力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树立起独具特色的现代中药企业形象。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医药是中国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天士力以“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为企业理念,以“现代中药、人类共享”为企业目标,坚持以文化促进经济的思路,把企业的发展置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之中,启动文化营销模式,打造强势品牌,2001年5月,大型浮雕《中华医药图》在新产业园落成,公司成功策划并承办了中国首届中医药文化节,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的产业环境。
天士力注重挖掘企业理念的底蕴,使“天士力”成为集结人才,推动中药现代化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必要性;实施途径
中药现代化指的是集传统中药的优势、特色于一身后,与现代科学技术互相结合,进而能够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复杂性、艰巨性过程。其主要将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理论,研究出具有高科技、现代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的现代中草药产品,进而促进中药朝现代化方向发展。
1 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分析
所谓中药现代化,指的是在对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进行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理论以及手段进行充分、合理运用,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作为主要指导思想,生产、研究、开发以及管理出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特点的现代中药产品,具有高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促进我国的中药产业朝大企业、大品种以及大市场的方向发展,最终发展成为国际竞争力较强大的现代产业,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中药的占有份额。中药现代化产品主要具有三效、三小以及三便的特点,其中,三效指的是速效、高效以及长效;三小指的是毒性小、剂量小以及不良反应小;三便指的是方便携带、方便储藏以及方便服用。
2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朝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能够快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药的现代化进行开发、研究,能够促进我国中药材资源和中医药历史文献资源逐渐朝现实生产力转变,逐渐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另外,其能够对医药产品和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出口创汇力,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搞活,促进我国民族医药工业健康发展;此外,使中药材的种植越来越规模化和规范化,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并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保障中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通过构建国际制定的传统药物标准规范体系,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将中药作为治疗药物的身份进入到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中,不仅能够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凝聚力,而且还能够提升我国传统医药大国地位;最后,通过研究中医药,能够实现跨领域联合攻关,促进多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增强整体创新力,促进现代科学的又好又快发展。
3 中药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中药资源种类繁多,药材质量不稳定
由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繁多等因素影响,给中药产品的生产水平产生一定制约。如过度开发宝贵中药材,导致其资源逐渐濒临枯竭;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粗放型管理方式,进而出现单产量低、质量水平低的情况;珍贵和优质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引种以及栽培缺乏统一协调、组织;珍惜濒危药材代用品研究水平较低,道地药材的开发研究不够充分;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到位以及存在严重农药残留污染等问题。
3.2 中药生产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规范不统一
由于中药饮片生产厂家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条件比较简陋,技术工艺水平低,导致药材重要成分流失,进而降低饮片质量。另外,同类产品和单个产品存在严重重复情况,进而降低质量,影响疗效和畅销,进而影响品种规模的形成。在中成药制剂中,传统剂型依然占据较大比例,新剂型开发应用存在问题。此外,中成药质量标准不够完善,进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导致其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能有效解决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现象。
4 中药现代化的实施途径
4.1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生产力
我国加入WYO后,中医药学面临着新机遇和众多挑战。因此,要对加入WTO后给中药现代化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正确分析,抓住良好机遇,勇敢迎接挑战。加入WTO,不仅能够引进更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且还能够促进我国中药产业朝工程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中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后,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生存力,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全面实现GMP生产,将以往中药生产运用的传统分离、粉碎、提取以及精制技术逐渐使用国际上成熟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膜分离与浓缩技术、树脂吸附技术、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以及喷雾、冷冻干燥技术等代替。
4.2 将科技作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能够促进中药新产品开发研制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并定性、定量检测原有产品,进一步解决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的问题,所开发出的中药要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以及方便实用的中药;另外,通过运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现代化专利技术改造以往的生产设备,最终实现检测自动化、生产程控化、包装机械化以及输送管道化。此外,促进中药产业朝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主要包括原药的种植、采摘、养殖、加工、生产、仓储、临床以及营销等方面,实现其规范化、全面化的控制,显著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水平。
5 结语
总之,对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实施途径,旨在能够提高中药现代化发展速度,提高中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辨证论治 整体观 循证医学 蛋白质组学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工作有以下几个方向:(1)基因组学研究。国家人类基因组陈竺院士提出,我国将用已经掌握的人类基因组知识技术为平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1];(2)蛋白质组学研究。虽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对病理学、给药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3)将现代医学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解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到中医的诊疗手段中;(4)采用实验室技术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上述工作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胆探索。但实践证明,由于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的截然不同,所得结论并未使中医药理论体系昭然天下,反而让研究人员自己都感到更加困惑,甚而使研究进程逐步偏离了中医药的本身。因此,仍然不能称之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由此看来,在促进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某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就是中医药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其优势所在。
1 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两大特色,它们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指南。
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一方面注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的"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既反映整个生命活动的信息,又受其他各部分活动的影响,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另一方面中医注重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发展中医药学所必须继承的。在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竞争发展中,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能逐步吸收对方的优势而为己用,并最终超越对方。
1.2 中医中药不可分
目前有关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研究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把中药独立于中医学进行单独研究,也就是上述的实验室采用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探索方向。综观目前中医药领域,从教育的学科设置到院校的设立,都将中药设为中医学大专业下的一个分支学科,说明中药不应脱离于中医学独立存在。而将中药学更名为"生药学"的做法显然试图是把中药学从中医学中分离出来。
中医经典着作中确实有诸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专着,但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着作中都有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中医理论,甚至中医临床。所谓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同源的,也是一致的。脱离了中医学,就不是中药;脱离了中药的中医,也不再是真正的中医了。将中药独立于中医学将使学中医专业的人不认识中药,不知道中药理论和应用;学中药的人根本不懂中医,只能成为了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的专家。
中医中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试图将中药独立于中医进行研究的探索都不可能反映中医的本来面目,反而给中医药的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
1.3 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医学均来源于临床实践,中医也不例外。要检验一种治疗技术、治疗方法、治疗思想是否可取,必须以临床疗效作为标准。
中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产生了很多学说。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有的得到了肯定,成为指导原则被记录到经典着作中;有的则被否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 "验方"、"验案"都是历史积淀的成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目前西医为主流医学,当然是因为其确切的疗效。回顾其发展历程,也是经过了这个临床实践的筛选过程,才逐步确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中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两者能否最终达至结合甚至融合,仍然有待实践验证。如果因为中医的理论、治疗方案、治疗措施不符合西医的体系就以"不科学"为由对中医进行批驳甚至否定,就好比是医学上的"种族歧视"。
"科学"只是验证真理的途径,并不是鉴定真理的标准。如果以现有的或已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进行"去粗取精",被"去"掉的"粗"也许就是中医的"精华"。
2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2.1 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
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辨证的观点去把握生命、健康、疾病与药物的关系,其特色是"天人相应"和整体调节。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医学的整体观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被当代科学所认识,甚至被认为是神秘的。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宏观整体优势与特色的发掘,重视解释证候、方剂乃至于中药等概念中有关的整体、系统、协调、整合等复杂性问题;应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弥补自身不足。
可以说,中医药学是典型的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医药学方法论的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例如:复杂适应系统关于涌现的认识,可以考虑用来揭示方剂疗效机理、证候形成机理所包含的"多因微效"基础上系统的"涌现"。因为方剂疗效和复杂性疾病及其证候的形成,很可能是在微小的变动基础上系统"涌现"的结果[3]。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将传统的中医治疗过程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揭示机体内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阐释以宏观辨证、整体观念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通过对机体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进行研究,可以直接发现由于药物作用而差异表达或特异表达的靶蛋白质,验证中医"四诊法"的科学之处[2]。 2.2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走"医药分离"的道路
从中医药现代化的多年实践来看,其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模式,主要采取量化、直观化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其有效物质,制成针对某一疾病的"新型中药"。但是,中药的重要理论是四气五味,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纯后,它就不再具备四气五味等性能,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而应归于西药的化学成分范畴。因此,中药的现代化不能违背中医辨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原则。如果中药现代化走向简单模仿西药研究的道路,将使中药研究逐步失去自身理论基础、脱离特有临床经验体系的特点。其结果,不仅永远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 "废医存药"覆辙,阻碍中医药学发展,难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中药不分家,必须清楚认识到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利用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经这些单味药或复方药处理过的组织、细胞或体液表达的蛋白质组,并比较治疗前后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鉴定其中发生相应变化的蛋白质,从蛋白质组水平上对中药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进行研究,可揭示中药单方、复方的作用机制,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内在的配伍规律,这无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研究 [2]。
2.3 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
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以临床为立足点。回顾中医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可以说,中医的生命力就是体现在临床实践中。在以阐明中医药治病机理为目的的探索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医药疗效如果得不到提高,即使机理再清楚也是徒劳。因此,切不可一味沉迷于基础研究,忽视临床实践。"纸上谈兵"不应为中医者所为。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个案报道上。而且,中医对疾病证据的采集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入手,主观因素较多,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症状为依据,缺乏系统性,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循证医学模式恰恰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弥补中医之不足。循证医学采取完全随机、对照、双盲的科研设计和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以降低研究结果的片面性,提高可重复性。
中医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是一致的,都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遵循此模式所得结论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因此,应大力提倡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中医的辨证论治研究工作,以期使可靠的治疗方法规范化、普及化,提高中医药疗效。
1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生物医学发展至今,各项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中医药必须加紧现代化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以下几方面阐述现阶段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变化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替代感染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这类复杂性疾病是多基因、多步骤作用的结果。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单靶点高选择性药物显示出了治疗效果差、副作用大等弊端。而在诊断上注重整体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力求从整体水平上调控机体,从而治疗局部性病变和恢复整体功能平衡的传统中医药学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8]。
1.2新药研发陷入困境自从PaulEhrlich在20世纪初提出“化合物受体存在”的学说后,期望设计能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靶标高度特异结合的“魔术子弹”(magicbullet),成为现代药物发现的核心问题[9]。在过去的30年中“一药,一靶,一病”还原论方法加速了药物发现的步伐,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然而,其效率低、速度慢以及成功率低的缺点也逐渐的显露出来,特别是研发费用大而产出率低,二者之间不成比例。许多候选化合物难以全面、系统地反映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往往在临床前期和临床试验中,因低效或无效、药物动力学较差、急性或亚慢性毒副作用等问题而被迫退出研发[10]。新药研发正面临着巨大困难,单靶点高选择性的新药研发思想到了“瓶颈期”,显示出了其发展的局限性。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药物发挥作用的网络特点,表明与单靶点药物相比,多靶点药物可能会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较小的毒副作用。而中药及其复方发挥疗效具有整体性、多成分和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11],势必是未来国际上新药研发的方向。
1.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现状肖培根院士2005年发表了“21世纪中药研究的进展方向”文章,指出中药的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优势与最新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密切结合,明确中药及其复方在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机制,使药材质量达到稳定可控,能够开发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复杂疾病的新药[12]。目前科研人员常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法从中药中筛选活性化合物,但往往分离到的物质越纯,其药效活性越弱,难以追踪到药效物质。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及其复方发挥疗效通常取决于其中的有效成分群的综合作用[13],但是由于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研究滞后,以及中药作用整体性、中药成分复杂性和作用机制的多途径、多靶点,使得中药有效成分群难以识别,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新药发现与设计进展缓慢,甚至趋于空白,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进程的瓶颈。因此寻找符合中医理法方药理论,遵循中药复杂体系、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建立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必将是科学研究中医、合理应用中药、复方推陈出新的关键科学问题。
2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现代化是形式所迫、大势所趋,寻找适合中医药体系研究的模式和方法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兴起的网络药理学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2.1网络药理学概念的形成一直以来,新药研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靶点的高选择性”,认为药物对靶点的选择性越高,效果就越好,而副作用就越少。然而近几年这一基本思路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近20年来新药开发的成功率越来越低,而临床淘汰率却越来越高,究其原因可能并不仅仅是技术、环境和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可能是新药开发的策略所致,即“一个基因,一种疾病,一个药物”的原则在像癌症这样的多基因疾病领域的药物开发中可能并不适用。系统生物学和生物途径及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表明,生物系统的稳定性源于生物系统的网络结构具有鲁棒性(robustness)特征。这一网络里的某一节点(蛋白)的改变并不总是能使表型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表型的稳定性可以理解为与基因冗余功能和信号通路的代偿有关。多数情况下,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就是细胞内的调控网络异常所致[14,15],所以对网络内某个成员的高选择性的药物并不能使控制疾病的网络瘫痪。现阶段对疾病分子机制的认识与传统的中医证候理念不谋而合。数十年的中医证候现代研究表明:证候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难以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来表达。中医证候与生物网络的调节机制具有关联性[16]。随着对生物网络认识的逐步深入,新药研发有了新的策略:多靶点药物的开发。如何寻找高效的多靶点药物,发挥药物最大的临床疗效,将副反应和毒性降到最低?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概念—网络药理学。网络药理学的概念由AndrewLHopkins于2007年首次在NatureBiotechnology上撰文明确[6],2008年在NatureChemicalBiology进一步发表了“网络药理学:药物研发中的下一个研究范式”的综述文章[5]。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药物设计新方法和新策略,内容涵盖各种组学、系统生物学、基因的连接性和冗余度以及基因的多效性、计算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分析等。它在基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基因网络库、蛋白网络库、疾病网络库、药物网络库等现有数据库的信息资料,结合从实验中获得的谱图数据,利用专业网络分析软件及算法,系统的、整体的揭示疾病?疾病、疾病表型?靶点蛋白、靶点蛋白?药物、药物?药物之间关联的奥秘,从网络的层面观察药物对疾病的干预与影响,揭示复杂药物协同作用于人体的奥秘,从而找出高效低毒的多靶点新药[17]。中医理论具有系统观与整体论的思想,虽然与网络药理学的理念不可简单地相提并论,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即十分注重在整体条件下开展研究,同时十分注重在致病因素或者药物干预下机体及网络系统的整体反应,而不仅仅是观察某些局部的病灶或表型改变[18]。同时,中药复方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而这些特点正是网络药理学所要重点研究和期望达到的。
2.2网络药理学发展的关键应用网络药理学指导新药研发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分析疾病网络,鉴定疾病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目前有3种互补的方法可以寻找调控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系统筛选、知识挖掘和网络分析。系统筛选指应用细胞筛选模型进行化合物组合、化合物与基因组合等的筛选方法。单独的化合物可能只针对某一节点,而两种(或以上)的组合能产生协同作用,可能针对的就是整个网络。化合物与基因组合也是方法之一,首先使某个基因表达沉默,在此条件下再加入一种化合物,这样联合作用的结果对病变细胞会产生单一手段达不到的作用,例如对病变细胞的协同致死性。实际上,这种筛选方法在寻找关键节点的同时也找到了干预节点的多靶点药物组合,效果很好,然而工作量很大。知识挖掘和网络分析是首先应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筛选以寻找最有可能的节点,之后再进行实验验证。知识挖掘是用提取数据、挖掘文本等方法对文献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基因数据库等进行关联,并从中提取出疾病网络(基因作用网络、蛋白作用网络)。当然这只是一种初步分析,提取的网络还需要实验验证。中医药发展至今,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现阶段已有各种中医药数据库搜索系统,从这些已有的数据中挖掘关键信息、重要信息,发现中医药证候方剂的复杂网络特征及现代医学本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国内学者通过开发多种算法,探寻方剂复杂化学体系和机体复杂生物系统的关联性,并取得了较大进展[19]。网络分析即拓扑分析,也就是分析相互作用的网络,从中找出关键节点。例如某一节点的分支越多,某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路径越短,那么这一节点可能就越关键[6]。常用的网络拓扑特征有度(degree)、聚类系数(clusteringcoefficient)、最短距离(shortestpath)、介数(betweenness)等[20]。中医药从证候到方剂均体现了复杂网络的特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是药证相应,在处方用药中存在君药对主证,臣药和佐药对兼证的关系;主证、君药类似于网络的少数关键的集散节点,治则治法是这种复杂网络关系的抽象概括,用现代生物信息方法对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网络分析,有助于探索中医证候—治法—中药的关联[21]。
3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结合及应用
中医治疗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具有“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的中药复方则为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22]。网络药理学本着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倡导多靶点、多途径的给药原则。因此,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中医药研究者借鉴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探索中医药“病证方”的本质属性,揭示中药及其复方多途径、多靶点、多成分的综合整体效应[23?26],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3.1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整体观和辩证论治,以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即“病证方”结合的诊疗模式为特色。证候是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论治、复方干预这一特色诊疗体系的核心内容。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的区别在于前者治疗时针对体现整体变化的“证”,后者则针对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认识层次上后者较浅,属于感性认识;前者较深,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深入到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阶段。阐明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数十年的证候现代研究表明:证候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难以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来表达。因此,随着研究深度和复杂性的增加,需开辟一条适合于从复杂系统中发掘中医证候特征的途径[27]。网络药理学融合“疾病?表型?基因?药物”的信息,从系统的、网络的角度理解疾病表型与生命大分子的关系,其对“疾病表型?生物分子”网络构建的思路能用于指导中医药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28]。国内一些研究者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从生物分子网络角度针对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展开研究,形成了适用于阐释病证方系统内涵的“表型网络?生物分子网络?药物网络”研究构架,并进一步提出了“证候生物分子网络标志”的构想,并构建了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的寒证、热证生物分子网络,通过网络功能分析,发现寒证生物分子网络以激素的功能模块为主,热证的生物分子网络以细胞因子的功能模块为主,神经递质功能模块共同分布于两个网络。同时,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发现寒热证生物分子网络具有无标度(scale-free)性质,即网络的功能实现主要依赖于一些关键节点,这些关键节点可视作寒证、热证的生物分子网络标志。最后,他们还分析了证候分子网络标志应用于证候客观化与个体化诊疗、中医药临床效果评价、方剂与中药药性等研究领域的可能性,为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9?31]。
3.2网络药理学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是指中药及复方中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体系,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中药药效物质基础难以归结为某一特定的有效化学成分,其作用机制也并非作用于某一特异性靶点,而是多成分通过多靶点、多环节整体调节作用的结果。成分间、靶点间、环节间客观存在着密切联系、相互协同与制约的复杂网络。在网络药理学中,基于药物与药物之间在结构、功效等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构建药物?药物网络,对药物进行功效预测及对功效进行化学成分的预测。网络药理学的这种方法也能应用到中药有效成分的功效预测及药效物质化学组分分析。基于中药药效物质的网络属性,李梢等[28]利用网络靶标的方法,从方剂中预测有效成分或组合。以肿瘤血管新生的干预为例,他们利用互信息熵等信息从3685首络病方剂中提取了中药核心配伍网络,并从网络中预测出多种成分的抗血管新生作用,并进一步证实这些成分均能有效作用于肿瘤血管新生的分子网络。王耘等[32]整合已有的中药药效物质,并利用细胞信号通路数据库、代谢网络数据库和基因调控网络数据库等构建了中药功效分子网络,该复杂网络从分子层次上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网络节点表示中药化学成分和机体内源性成分,网络的边表示基于生物化学反应的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研究从网络的角度预测、理解和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对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给予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3.3网络药理学与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中药复方是中药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机和药性理论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药方。中医关于方剂的配伍有高度的科学性,中药复方蕴含了中医理论丰富、深刻而复杂的科学内涵。阐明中医方剂配伍理论和规律是中医药现代化最具挑战的研究之一。中药复方这些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正是网络药理学所要重点研究的。李梢等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构建的草药网络组成以及联合模块的分析来剖析传统中药方剂配伍的规律,他们建立了一个以距离为基础的交互信息模型(distance-basedmutualinformationmodel,DMIM),用来辨别众多药方中有价值的草药联系。该模型以联合交互信息的平均信息量以及草药的间距等数值来评价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构建草药网络。DMIM被用于检索草药配对时,在草药的出现次数、独立性以及在药方中的距离上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通过DMIM他们利用3865个有关联的药方构建了草药网络,很好的解释了传统的草药配对及配伍现象,同时还发现了新的具有协同和拮抗作用的药物配对。另外,他们以网络式的六味地黄(LWDH)药方为例,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联合模块,通过草药?活性分子?疾病的多层网络去探讨具有可能性的药方配伍机制。而且,在对LWDH药方和LWDH治疗的疾病表型分析中发现,LWDH治疗的疾病显示出表型高度一致性,而且这些联合模块在肿瘤路径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路径中表现显著,这也许可以解释用相同的LWDH方剂治疗不同疾病(异病同治)的行为[33]。张培等[34]以中药药性中的五味为研究对象,基于中药饮片的现代药理和临床数据建立了苦味、辛味和甘味3个贝叶斯网络模型,并利用所构建的网络模型预测了部分中药组分的五味,为中药方剂组分配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中药方剂中药物配伍的权重分布具有无标度网络特点,刘红等[35]对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覆盖度的名老中医共性处方配伍进行了网络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中医临床数据挖掘复杂网络分析软件,能直接利用中医临床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复杂网络建模和分析,从中发现临床药物配伍规律。
3.4网络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离不开对中药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揭示。中药复方的疗效是由其组成的各种药效物质之间及其与机体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中药及其复方的多成分决定了其作用的多靶点和多环节,不同组分对不同环节起作用,最终表现出有利于机体的变化。网络药理学是研究多靶点干预疾病网络,达到理想药物疗效的理论[36]。所以网络药理学的给药思路和中药的复方给药本质殊途同归,网络药理学的技术方法能很好的应用于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比如徐筱杰等[37]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手段,运用分子对接和复杂网络分析技术研究治疗慢性肾病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和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治疗慢性肾病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与西药的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西药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研究还发现补益类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与攻逐类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从复杂网络研究视角阐释了古老的中药作用理论。结合网络药理学和计算药理学方法,他们研究了中药芪参益气滴丸中所含的1729个化合物在化学空间的分布,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类药性质。同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他们研究了这1729个化合物与26个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公认靶标的相互作用及它们在靶空间的分布,阐明了芪参益气滴丸治疗血管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及活性分子[38]。另外,他们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相似性分析、化学空间、分子对接、生物网络技术和药代动力学性质预测等计算药理学方法研究了中药精制透骨消痛颗粒中514个化合物的药理学机制。结果表明该复方所含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具有多样性而且大部分化合物在化学空间上具有类药性质;通过分析这514个化合物与35个骨性关节炎疾病相关的公认靶标的相互作用及它们在靶空间的分布,阐明了精制透骨消痛颗粒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活性分子;通过分析药物库中骨性关节炎的药物?靶点的作用网络及精制透骨消痛颗粒中分子?靶点的作用网络的异质性值、特征路径长度等拓扑特征,揭示精制透骨消痛颗粒的多药物、多靶点、多途径分子作用机制,这些有助于理解中药精制透骨消痛颗粒的复杂药理作用机制[39]。
3.5网络药理学与中药方剂毒理学的研究安全性是药品属性的基本要素之一,中药也不例外。中药方剂毒理学是研究中药及中药复方用药后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客观现实,使得中药方剂毒理学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方剂产生毒性的原因很复杂,比如中药本身具有毒性、对药性及药物有毒成分缺乏了解、方剂配伍不当等。现阶段对于方剂毒理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毒性试验了解方剂对人体的不良反应,指导合理用药。然而,目前常用中药有数千种,加上草药、民间药、少数民族药共计10000余种,而做过系统的化学及药理学研究的品种不过300余种。可见,我们对中药的药性了解很少,对其毒性或配伍后的毒性认识更是肤浅。这主要是由于研究手段不多,研究技术薄弱造成。网络药理学站在整体的角度,全面的理解疾病的分子机制、药物作用机制,使药物在发挥治疗疾病(针对疾病网络的关键节点)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不干预机体正常的生物网络。现阶段,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方剂毒性及副作用的报道不多。国内有学者基于网络大规模预测致病基因、药物靶标,提出了drugCIPHER方法,预测的药物靶标谱包含了药物靶标和脱靶效应,利用靶标谱的聚类特征可以发现药物的副作用[40]。另外,周明眉等[41]基于代谢网络的分析方法对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的肾毒性开展了研究,建立了整体、动态的药物毒性评价方法。
3.6网络药理学与中药复方新药的开发网络药理学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去探索药物?疾病的关联性,发现生物网络上的药物靶标,明确药物治疗疾病的机制,其宗旨实质上是一种新药研发的策略。采用网络药理学发现新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老药新用”方式,二是通过挖掘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功能模块研发单分子多靶点药物[42],或多分子多靶点的复方制剂[43]。中药蕴含着巨大的新药创制潜力,传统方剂是发现多靶点药物的不竭源泉。目前,基于中药的药物研发多将重点集中于中药的活性成分。然而,中药的功效往往不是单一成分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种成分协同作用实现。按照中药作用的基本特点,建立中药药效成分网络、药效成分靶点网络、药效成分证候网络等,探讨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的调整整合与优化,将为基于中药的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如有实验室论证了网络靶标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用于大规模筛选协同式中药成分组合的有效性[26],为基于网络靶标开展组方用药的理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图1概括了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的相关性。网络药理学的重要任务包括表型/疾病网络(phenotype/diseasenetwork)的构建及药物?药物网络(drug-drugnetwork)的构建,并且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达到发现新药、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是方(formula)证(syndrome)对应。构建传统中医药的证候分子网络(TCMsyndromemolecularnetwork)类似于网络药理学中对表型/疾病网络的构画;中药的药效物质成分之间存在多样的联系与区别,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类似于网络药理学中的药物?药物网络。药效物质(compound)作用于证候分子网络中的药物靶标或关键节点(drugtarget/essentialnode),通过特定的分子药理学机制(pharmacologymechanism)发挥功效。在方与证之间,存在着中医辨证论治(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的精髓,也蕴含着中药方剂配伍/君、臣、佐、使(herbalformulacompatibility-monarch,minister,assistant,guide)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