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养结合现状分析

医养结合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养结合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养结合现状分析

医养结合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7日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然而,传统的养老模式在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并未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要,养老与医疗相互分离,不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于是建立医疗和养老两者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学界也一直认为,推广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维护社会稳定、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对于“医养结合”的养老制度的服务方式,学界如张立平(2013),黄佳豪、孟P(2014)等比较认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陈芍、朱珂函(2014)等认为服务方式的选择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实现。刘清发、孙瑞玲(2014)基于嵌入性理论的关系性和结构性嵌入,把医养结合养老创新模式归纳为医养结合科层组织模式、医养结合契约模式和医养结合网络模式。王素英、张作森等(2015)认为要采用“整合照料”、“联合运行”和“支撑辐射”三种模式,最终实现老龄化社会的“三位一体”。

关于“医养结合”的服务主体,于卫华、林丹等(2013)认为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主要机构有护理院、护理型医院、大型综合医院的照护单元、具有双向转诊功能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服务的付费方式有论量计酬法、整体费用组合法、整体费用组合加论量计酬法。肖建伶、杨艳旭等(2014)在对北京市50家养老院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指出利用中西医结合在老年人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的有利优势,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医养结合,完善养老院的护理模式,促进中医药护理,使老年人在养老院中得到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愉快地安享晚年。

对于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黄佳豪、孟P(2014)指出“医养结合”服务不仅仅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更为重要的是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医疗护理服务。丁露露、吴美珍(2015)认为还要强调实施个性化服务,通过收集入住老人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考虑入住老人的自理能力和基本资料的差异以及入住老人自身的要求来安排入住的房间和环境布置。按照入住老人自理能力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等级的护理内容,再按照身体健康状况和病种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护理服务流程。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对于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学者们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也为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路径选择打下了基础。

(一)宏观因素。学者们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宏观环境出发,指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性源于人口老龄化,源于新时期养老需求发生了变化,源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张立平(2013),黄佳豪、孟P(2014),张旭(2014)等提出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失智化、空巢化和失独化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新形势需要强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的家庭照料功能大幅度削弱,养老机构难以满足入住老年人的医护需求;大型医院难以提供细致的养老服务;中小型医疗机构资源闲置。二是现代养老、养生的基本特点使得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养老概念和模式也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养老服务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养老的需要。

张立平(2013)指出现代养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养老的健康、文化精神需求更为凸显出来,养老的需求从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向满足心身健康需求方向发展;二是养老的原则从经验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老年人更渴望享有公平、可及和高水平的医养结合服务;三是养老目标从追求生活质量转向追求生命质量、从追求长寿转向追求健康;四是养老的意义由从被动向主动养生转变。

(二)微观因素。学者们从现有的养老模式和长期住院现象出发分析了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紧迫性,这主要包含长期住院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传统的养老院不能同时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老的需要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长期住院角度来讲,符美玲、陈登菊等(2013),李杰(2014),冯丹、冯泽永等(2015)指出医养结合有利于缓解长期住院现象。长期住院降低了病床的周转率、使用率,不利于医院服务的优化管理。我国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不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费用。对老人而言,要获得由医保支付的医疗护理服务,只有选择住院治疗。病人虽然难以负担住院费用,但是出院可能会导致潜在再住院的风险,缺乏专业护理或医疗照顾而导致更大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医疗风险,患者因其出院面临家庭专业照护缺失与存在健康需求的矛盾,不得不选择滞留医院,同时也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支付压力;另一方面从现行的养老机构不足来讲,刘清发、孙瑞玲(2014)指出养老机构的风险回避造成机构养老市场涵盖人群出现结构性失衡,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被排斥在市场之外。纪娇、王高玲(2014)指出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倾向于选择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而排斥年龄较高、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导致最需要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反而被排除在外。严妮(2015)指出,城镇化背景下,由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原因带来了空巢老人经济、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变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这就要求探索出更加适合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孙雯芊、丁先存(2013)从公立医院角度论证了医养结合的可行性。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适应当前新型养老的需要,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卫生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等方面。

一是多头管理导致行政效率低下。黄佳豪、孟P(2014)指出目前普通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办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归卫生部门认定和管理,医保报销由社保部门管理。由于制度原因、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民政、卫生、老龄和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虽各有职能分工,但仍存在职责交叉情况。

二是费用较大,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沈婉婉、鲍勇(2015)指出养老机构的医保覆盖率低,导致尚未纳入医保范围内的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无法通过医保结算承担医疗成本,大大提高了入住老人的养老成本。

三是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等方面有待完善。於军兰、周文萍等(2015)在对黄石市进行研究时指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在于医养结合服务供需不平衡,现有机构和服务形式无法满足需求;缺乏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养结合性质的养老机构;城乡之间、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赵晓芳(2014)指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制约主要集中在理念、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

四是“医养结合”养老发展的外部条件尚待改善。黄佳豪、孟P(2014)指出政府对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服务收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单一僵化。冯丹、冯泽永(2015)等认为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估,合理选择转型对象是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机构上级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困难是制约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服务项目的界定是转型的关键;卫生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於军兰、周文萍等(2015)指出现有的国家财政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够:医养结合缺乏配套的财政、土地规划等政策情况;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能力欠缺,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

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优化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化不仅需要政府的统筹,也需要市场力量的加入。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完善措施,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完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开展立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李杰(2014)指出应该尽快出台长期照护保险法,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提供制度依据。纪娇、王高玲(2014)也指出我国要加快公布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正式准入标准,规范机构的运转。王等(2015)认为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建立健全老年人长期护理质量评价监督机制,制定老人享受服务的时间、频率、内容等标准,定期对老人进行访谈,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价,保证老人能够享受到满意的医护照料。政府政策支持包括养老机构用地保障、政府财政补贴或“以奖代补”、相关税费减免、人员培训和用工支持及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产生的医疗费用可使用医保报销等。张立平(2013)提出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扩大社会参与,健全和落实社会福利制度特别是在政策导向上要完善投资、融资政策、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解决老年人住得上、住得起养老机构,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职工、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使他们都热爱养老服务工作,高素质地为老人服务。邵德兴(2014)认为要解决行政分割的部门管理体制问题,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医养护社区服务业发展,构建医养护一体化行政协调机制。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周国明(2014)指出,要不断改善养老服务资源多元投入结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和自然人等社会资本依法举办各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通过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提高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经费补助标准等多种途径,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以总体承包、分部承包、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改革,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大力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执业环境。张立平(2013)提出充分发挥市场体制、机制和信息化的调节作用,整合医药卫生资源和养老社会资源的优势,做好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工作,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高效、持续推进,为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增进老年人健康、幸福做出贡献。沈婉婉、鲍勇(2015)认为要推进养老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作,鼓励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作用,支持医护专技人员参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

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自身的保健意识。耿爱生(2015)认为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社会基础,它意欲解决两个问题,即获得社会充分认知和广泛社会支持,两者缺一不可。邓诺、卢建华等(2015)认为作为老人自身也应加强健康及储蓄意识,经常参加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及健康知识展览等,为日后“医”、“养”需求做好准备。子女应当对入住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的老人给予情感上的关心,以降低老人的孤独感。为了节约更多的医疗资源,具有科研实力的医学院校及医院应积极组建老年共病研究团队,探索老年共病的综合预防措施,加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推广医养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从根源上做到健康老龄化。

第四,鼓励非盈利性组织参与其中。李杰(2014)认为对非营利养老机构的扶持,一方面体现在对非营利养老机构建设支持;另一方面体现在补助养老机构的运营。

五、评述

随着养老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然会成为居民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其发展中循序渐进,不是要求其与现代的养老需求发展同步,而是要求其结合各地具体实际逐步发展,逐步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普遍化。

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与必要性、发展模式、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在发展模式方面,我国理论工作者分别从公立医院、民营机构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分别就经济发达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具体做法进行了分析。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卫生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等方面。通过研究,提出了必须从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养老服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护理人才;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综上所述,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集中于当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等,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营模式、筹资补偿、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研究较少,并且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医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对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今后应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供给状况、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期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园秀,罗铁娇,罗文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医养结合的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2014.3.

[2]高小芬,于卫华.医养结合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与分级护理、护理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3.

[3]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4]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5]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11.

[6]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6.

[7]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

[8]李杰.青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8.

[9]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6.

[10]郭斌.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

[11]童立纺,赵庆华,丁福,肖明朝.医养结合老年长期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5.4.

[12]夏家红.武汉市“医养结合”模式评析[J].长江论坛,2014.6.

[13]王,曹勇,唐立岷,潘聪聪.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5.2.

[14]於军兰,周文萍,张杰,林传俊,徐凌,李京鹤,涂香林,王艳,周琴.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5.9.

[15]钱红祥,陈荆立.“四大路径”推进医养结合[J].社会福利,2015.1.

[16]陈庆华,侯建媛.“医养结合”康复养老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民康医学,2015.9.

[17]沈婉婉,鲍勇.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优化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6.

[18]严妮.城镇化进程中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城市社区医养结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9]林丽芬.深化“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J].社会福利,2015.3.

[20]冯丹,冯泽永,王霞,李秀明.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A),2015.4.

[21]刘清发,孙瑞玲.远程医疗在医养结合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5.5.

[22]刘文红,彭嘉琳.护理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8.

[23]鲍捷,毛宗福.社会医疗保险助推医养结合服务的政策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5.8.

[24]邹纯青.新型城镇化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析[J].管理观察,2015.21.

[25]区慧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S1.

[26]符美玲,陈登菊,张伟,杨巧.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结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医院,2013.11.

[27]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

[28]张立平.把老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做成最美的夕阳产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1.

[29]于卫华,林丹,陈雪羚.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4.

[30]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1]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J].贵州社会科学,2015.9.

医养结合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黑龙江省某医学院校232名临床专业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19一24岁,平均年龄(20.92士1.34 )岁;男生68人,女生164人;大二年级83人,大三年级100人,大四年级49人,所有被试均知情同意。1.2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使用统一指导语,使医学生了解填写问卷的方法,避免问卷填写的缺项漏项。问卷包括(1)一般情况问卷: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年级等情况。(2)职业认同问卷:内容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承诺、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等6个维度,共38个题目,每道题目有5个选项,按照1,2,3,4,5计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f}l1.3统计分析使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单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分析医学生职业认同总均分(3.53士0.56)分,职业认知(3.05士0.56)分,职业情感(3.72士0.77)分,职业行为(3.57士0.76 )分,职业承诺(3.48士0.81 )分,职业期望(3.62士0.}9)分,职业价值观(3.84士0.50)分。以中间值3分为标准,对医学生职业认同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总均分、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承诺、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得分均高于中间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医学生职业认知水平与中间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2不同年级医学生职业认同得分比较(表1)  不同年级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总均分、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承诺、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大四医学生职业认同总均分、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承诺、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得分高于大二和大三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大三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承诺得分高于大二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分析(表2)独生子女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总均分、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承诺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o.os >。独生子女医学生的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得分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医学生在医疗卫生服务中承担的重要角色,目前国内关于医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发现医学生职业认同总均分、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承诺、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高于一般水平,但低于比较认同水平,其中职业认知得分处于一般水平,与既往研究一致。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医过程相对较长,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生需要承担更多的课程及相关考试,常常会使医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此外,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医学生对将来从事职业的认同。    

医养结合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一)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现状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

世界发达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人员为每1000人拥有10名卫生服务人员。除此之外,按WHO的标准,医护比为1:2,我国是1:0.61,农村则更低。WTO推荐的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是1∶3∶1,我国农村是1∶2.4∶1.83。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县农村的卫生人才奇缺,空编严重,人员素质偏低,结构欠合理,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退休的多、引进的少。许多乡镇卫生院找不到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和有执业资格的医师。有的乡镇卫生院医生要分管多种工作,如后勤,财务,甚至还要参与乡镇工作等,用在本职工作及学习的时间很难保证。现有农村医卫人员的医技水平也不容乐观,大多数农村医生都是初级职称。我们在走访当中发现有些私人诊所的医生都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职称。或者有些村卫生所的医生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有的仅仅只是经过几个月的培训。 由于医技水平有限,很难为当地老百姓解决看病问题,仅能提供一些最简单的医疗服务。当遇到略大一些疾病时,手足无措,无力解决,要么让病人转到大医院,要么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特别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医生(过去叫“赤脚医生”)专业知识欠缺,这些人大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有很多医生是依靠祖传的一些土方法然后就自行开业成了医生。目前农村绝大多数是私人诊所,它们凭借其廉价、快捷的优势为多数农民之首选,然而私人诊所的医生专业知识有限,只能对付小病,缓病。对于急诊的处理知识不全面,有些急诊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错过抢救时间。

(二)农村现有医疗条件和待遇普遍较差

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缺少先进仪器设备,同时原有的设备陈旧,并且无专业人士应用,通常都是临床毕业的学生去使用,比如说X光机不是影像专业的毕业生,而是普通临床专业毕业生使用。对于村级卫生所设备更少,有些必要的急诊抢救设备都没有,比如说氧气瓶等。一般的农村卫生室都是普通的民房,一个药柜,几张椅子,其它就没有了,诊所的布置也不合理。因此对于村卫生室只能处理一些小感冒,对于简单的急救都是很困难的。现在的医疗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药养医的体制。乡镇卫生院医生的生活待遇还是靠自负盈亏,一些贫困县农村的乡镇卫生院由于自身技术力量不足,医疗器械落后,群众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看病,而一些较难的疾病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又看不好,导致基层卫生院本身收入比较低,有很多医生的平均月工资不足千元,有的甚至在500~800元不等,导致一些有技术的医生选择跳槽或到沿海打拼。目前培养一名医学大学生至少得花费5~6万元(民办医学院则更高),毕业后,若到这些缺医少药的农村就业,不吃不喝工作5~7年后也只能挣5、6万元。面对这样的现实,医科毕业的学生大多不愿意到边远和贫困地区工作。现有的乡镇卫生院或乡村医生,特别是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通过学习和培训后大多想方设法到条件好的县级医院工作。这样更造成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人才严重不足或奇缺。

(三)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83%的被访问者表示医疗费用过高。农村群众常这样感慨,“现在干什么事情都敢想,就是不敢想生病”。进一次医院一个普通感冒至少要50~80元。输一次液吊两瓶,一组能量,一组消炎,成本只需10至20元,医院要收50~150元。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价格平均翻了几番,新药特药价格尤其昂贵,医院处方用药价格比药店要贵50%以上。同时,医生在给患者治病时,往往存在开大方、开重方、开新药的现象,甚至多开不少辅助药品。虽然现在90%的农民都参加了新农合,报销比例也有提升,但仍不算高。据汝城县汝合医组发〔2010〕1号文件规定,2010年度的住院补助比例在2009年的基础上上调5%,即定点医院乡镇级为80%,县级为65%,省市级为55%,定点民营医院参照定点医院补助政策但补助比例相应降低5个百分点,其他医院为30%至45%。医疗费用支出比例过大还是使许多农民得了病进不起医院,看不起病。30%的被调查者年家庭医疗卫生支出超过2000元,占家庭年收入的20%以上。到2010年,汝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所以,不少农民有病不敢上医院,只有“小病拖,大病扛”。据调查显示,农村有30%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40%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

二、农村乡镇卫生院、所对全科医生的需求状况分析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需要更多的全科医生。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紧缺,乡村医生并不是全科医生,他们有的只是普通的中专毕业生。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只是民众普遍认为是医生就应该知道许多,久而久之乡村医生就默认成了全科医生。然而像湖南汝城的边远乡村都没有医生,一个村都没有一个卫生室,一个小的感冒都得走十多里路去买药,或者请别的村的医生上门诊治。目前农村的医生大多数实际是内科医生,但由于要面对和诊治各种疾病,之后又成了外科儿科医生等。也很少有参加了全科医学的培训,更少有人拥有全科医生执业证书。我们对株洲、湘潭、浏阳、望城、娄底、郴州等市县部分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的300份调查表进行统计,拥有全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的医生只有35人,占11.7%;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的有180人,占60%;其余的既没有全科医生执业资格,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并且分布不均。相对于娄底、郴州,其他几个市县的医生在职称、学历、全科医学知识等方面比较有优势。对于娄底、郴州等地区的农村,一个乡镇只有一所卫生院,而且医生人数很少,设备不齐全。对于农村卫生所,医、护人员一般没有区别,医生既是医生又是护士,医护比例完全不能达标。

目前农村缺少医生,主要原因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农村乡镇,他们认为农村卫生院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没有很好的晋升机会,同时条件比较差,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同时以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医学生投身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我们从湖南省卫生厅获悉,湖南省在改善乡镇卫生院硬件条件的同时,将以全科医生培养为重点,提升乡镇卫生院“软”实力,力争到2012年实现每个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三、培养全科医生有效途径分析

(一)要在教学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内容

医改高度重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把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近期,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转岗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以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现状,我国还专门提出要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目前,我国设立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高等医学院校并不多,仅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设立了全科医学或者家庭医学部,开展全科医学的研究和教学。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改变只偏重培养大医院专科医生的做法,在教学课程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教学内容,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的作用,研究解决全科医学教材、师资等关键性问题。在全科医生培养短时期内难以全面到位的情况下,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门类齐全、临床教学资源与经验丰富等优势,积极参与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切实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教学培训课程设置应包括:医德医风;人文学科课程(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课程等);临床医学课程,内容上要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满足农村卫生服务要求;应用课程,开设全科医学概念、全科医生临床策略、卫生事业管理和社会健康保险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原则上应实施目标教学,注重整体观念,采取医教研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建立全科医生实习基地。

(二)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做到全而精

对广大农民朋友而言,大医院和知名医生离他们比较远,唯有身边的全科医生能在第一时间告诉他们如何防止食物中毒,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如何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因此,与远离农村的大城市大医院的服务相比,他们更欢迎贴近他们身边且掌握全面医疗技能、保健知识的乡村全科医生。所以,全科医生应具有综合服务能力,一是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扎根农村基层的奉献精神,严谨的医疗作风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二是医疗能力。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以及必需的护理知识及技能,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能初步处理危重急诊病人及做好病人的转诊工作等。三是预防保健能力。掌握和加强预防保健、康复医学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筛检与农村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检测,以及对村民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开展健康教育等卫生方面的服务。

(三)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支持力度

医养结合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14-02

本文从大庆市的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和养老模式出发,与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做对比,以求从中借鉴经验,从而构筑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应大庆地区特点的、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大庆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建设。

一、社区养老的概念

社区养老即社会化养老,是指以社区为依托向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模式,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家庭养老功能的衰退,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同时又充分实现了中国老年人养老的意愿。

二、日本的现状和养老模式分析

日本是最后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工业国家,但却是全球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养老服务体系早在1963年就建立起来了。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不断改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积极探索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创办了资源整合较好、功能多样、安全度高、方便快捷的社区养老模式,构建了多元化、立体式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在地安养。

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回归了传统的养老模式,但在现实面前却力不从心。于是,日本政府针对这一关键性问题,创办了功能较为齐全、安全度较高、方便快捷的社区养老模式,构建了多元化、立体式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他们充分利用社会资金、资源、人才,汇集各方力量,由政府全面负责,从以下几个方面为老年人进行了周密的服务。

(一)细致的家庭型服务

由各级政府派出相关的医生、护士、康复师和家庭服务员等专业人士照料老年人的生活。了解病情、指导用药、诊疗护理,以及进行营养和康复训练等指导,并帮忙做家务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形式多样的日间服务

主要是针对65岁以上行动不方便和身体虚弱、残疾的老年人进行的服务。由专业的人员将其接到社区老人护理、福利等机构,为其提供洗浴、就餐、心理指导、健康检查和康复等功能训练,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娱乐活动。晚饭后则派车送老人们回家。

(三)灵活多样的短期服务

这个主要是针对年岁比较大的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在其生病期间,家人又无法进行护理时,可以提出申请,到社区老人服务机构短暂的居住1天到3个月的时间,同其他老人一起生活,进行康复训练、健康娱乐、交流谈心等活动;除此之外,短期服务还可以为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四)周到的长期服务

这个主要是针对身体、精神上有明显障碍,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的服务,由社区为其提供生活起居等照顾,还相应地进行身体检查、功能锻炼和生活护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五)免费的日常给付

为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卧病不起的老人免费发放或者租用特制床、浴盆、火警器、自动灭火器、变换器,以及紧急通报装置等,并借给老年人专用电话。

(六)全面的咨询服务

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登记注册,详细记录其健康状况和以往病史、检查情况,并发放健康手册。同时,根据地区特点,定期举办各种健康知识讲座,普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日常护理和急救方面的知识。在日本,此项服务起步较早,从1992年开始就在各都道府县建立老年人综合咨询中心,24小时提供咨询服务。

三、大庆市的现状和养老模式分析

大庆市是伴随着大庆油田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其社区建设起步很晚。按照工作年龄来推算,当时的老会战都已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将老年人限定为“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据不完全统计,大庆市1982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占全市人口的2.54%;199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占全市人口的4.79%;而到了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7%,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4.8%。大庆市这种高数量、高年龄的老年人结构特点,对大庆市的养老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深入,养老问题不再是个人、各个家庭的主要矛盾了,而成为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了。

作为与中国毗邻的日本,其组织形式、文化背景等都较为相似,所以对大庆市的社区养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大庆市大多数家庭是典型的421模式,因为当时的老会战都已经退休,当年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严格执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在421模式中,孩子需要照顾,尤其是现在的竞争这么激烈,父母都把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根本无暇顾及老年人,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要照顾4个老人,从各个方面来讲,也有点力不从心。现阶段,大庆市的养老模式主要为以下三种:(1)家庭自助养老模式。(2)公助民营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3)民营养老服务模式。较为普遍的模式则为家庭自助养老模式。而公助民营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较少,仅为寥寥几家,这是因为政府对于社会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还不够,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虽然这种模式的养老服务给老人提供了一个长期入住和照料护理的服务,却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所要求的专业养老服务。加之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的影响,这种养老服务的推行难之又难。

民营的、小型的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是居民利用自家的闲置房屋和剩余劳动力来为附近属地的居民提供一个托老养老的场所。所以,这种养老机构的规模不大,设备设施也相对简陋,更没有专业化的服务,但优点是收费较低,一般的老年人都能够承受,所以现在在大庆市也是一种逐渐兴起的行业。

四、大庆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老龄人口迅速增多,空巢老人的数量急剧上升

我市的老龄化进程是非常迅猛的,尤其是随着高学历人才的外流,很多的大庆子女都到一些一、二线城市发展,碍于房价和其他一些原因,越来越多的父母就留守在了大庆,成为了空巢老人。

(二)政府扶持力度弱,硬件设施差

现阶段,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扶持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但政策多倾向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对于社区养老的关注度还不够。致使社区养老服务的设施比较简陋,无论是在日程使用还是在老年人的居住设计和无障碍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隐患。

(三)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如上所述,我们大庆市的社区养老服务大多停留在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层面的照料,一些长期,尤其是短期的照料服务还没有推广开。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大多数的养老服务机构仅能提供一日三餐和洗衣、打扫卫生的服务,而老年人最需要的医疗保健服务和较专业的照料护理服务需求则难以满足。

五、对策

根据我们大庆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们大庆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积极开设类似于日本社区的这种短期服务和长期服务以满足我市的需求,从而填补社区养老的空白。结合我们大庆市的特点,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高度重视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建立长线的养老服务体系,可以依托社区医疗,尤其是要增加短期和长期的服务。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支出,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积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重视程度。让养老成为我们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一项全民性的活动,全民参加、全民支持。

第三,积极开辟新的养老途径,依靠个人力量发展老年服务项目,成立老年生活、照料中心。

第四,政府出资兴办福利事业,有计划、分档次地兴建一些疗养院、敬老院等老年安居场所。

六、结语

要解决这一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就必须针对大庆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认真探索,研究对策,以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解决老年人所面临的困难,真正使社区老人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营造良好的爱老助老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双喜.日本社区养老模式的改革新动向及其启示[J].青春岁月,2013(11).

[2]田原.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生活,2010(5).

[3]张旭升,牟来娣.日本老年照护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研究,2012(2).

[4]康越.日本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做法与经验[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0).

[5]高磊,陶志刚.大庆市社区养老工作建设探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1(4).

[6]陈辉,丁艳秋.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7]王倩.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及对策探究[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8]王莉莉,杨晓奇,董彭滔.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3).

医养结合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北大国际医院,这家将于今年12月5日正式营业的医院顶着中国最大的社会资本投资的非营利性医院的光环,由于媒体的聚焦而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自2004年筹建开始,北大国际医院就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同时也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方正集团投入45亿元,花了10年时间建设的医院到底是怎样一家医院呢?它既然是社会资本投资,为何又定位自己是非营利性医院呢?它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还有,这家医院宣称要“以患者为中心”,那它为此又做了些什么呢?

探路医疗改革,社会资本办医开创新模式

今年8月,国务院总理指出,围绕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尽可能让人民群众少花钱、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另一方面要增加优质医疗资源和公共产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药卫生领域,更好适应患者需求。

可以看出,政府对于社会资本办医是非常鼓励的,但社会办医总体上看仍较薄弱,远未形成与公立医疗机构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格局,这和医疗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领域,对人力资本要求高,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较大有很大的关系,但早在筹建之初,北大国际医院就开始摸索社会资本办医的新路。

北大国际医院依托北京大学的医疗资源,在人才建设方面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束缚、人员编制的限制等,医院的人才和学科建设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附属医院,北大国际医院不单单依靠北大医学部的教学资源,更是集合了北大系统的优质医疗资源,如此豪华的人才和学科团队,让北大国际医院在人才建设方面有了坚实的后盾。

有别于一般社会办医在规划管理和技术设备方面的短板,北大国际医院从建院伊始就将医教研一体化的思路深深植入医院发展的血脉中。北大医学部的教学资源对于医疗和科研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北大国际医院从一开始就走出了单纯医疗的直线发展路径,在医教研的相互促进中为社会资本办医树立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

同时,随着转化医学的不断发展,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不断深入,转化医学在未来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韩启德教授领衔完成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中,已经将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化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北大国际医院斥巨资打造的医疗和科研平台,也将成为促进临床和科研相互转化的加速器,推动我国转化医学的发展。

医院建设的高起点,同时赋予了北大国际医院探路医改的重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表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探索医疗体制的发展是北京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北大国际医院此番试水的多元办医模式,本身没有样板可以参考,只有通过自身实践,去摸索出一套多赢的模式,对于突破公立医院改革坚冰大有裨益。

联手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构建“学科共建”新模式

今年5月、6月和8月,北大国际医院分别和北大医学部附属的6家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据主管运营的副院长徐旭介绍,这一合作基于“学科共建”的理念,主要解决北大国际医院骨干专家来源的问题,具体形式是共建的医院向北大国际医院派出优势学科的专家。现在已签的顶尖学科有30个,包括三家综合医院和三家专科医院。最顶尖的一批学科有北医三院的生殖医学、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人民医院的血液、眼科和肝病研究,北大医院的妇儿医学;专科方面则有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北大医学部这些最顶尖的专科和这些学科带头人都将在北大国际医院落户,对于一家新建医院来说,它就轻松逾越了其他新建医院最难逾越的一点,即专家和团队建设的周期。要累积医院的品牌和病患需要一个过程,而北大国际医院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这些大夫过来后会带来大量的病患,这样就使得北大国际医院在北京更有号召力。同时,医院所处的位置是来京就诊的咽喉要道,G6(京藏高速)和G7(京新高速)通过其西部和北部,因此从西北部过来的病人到达的第一家最大的医院就是北大国际医院。

除了北大医学部的顶尖学科入驻外,北大国际医院同时也引进了非北医系统的创新学科,比如神经外科团队和心血管团队,都是从外部引进的顶尖团队。目前,在国际医疗这部分,北大国际医院不仅服务于来自国际的病患,还努力打造国际医疗的团队。据悉,现在北大国际医院和香港养和医院的一个团队正在进行深度洽谈,未来他们会在北大国际医院落地;另外一种模式是跟国际知名的医疗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品牌诊所。以前可能亚太地区的病人要飞到欧美去看病,现在他们可以直接到北大国际医院接受治疗。

以患者为中心,建立最高效的医院信息化系统

除服务理念和建设思路先进之外,北大国际医院在信息系统的规划和部署方面也走在了医疗行业的前列。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李黎介绍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将是方正集团发展医疗业务的龙头医院,因此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上,集团领导极度重视。在该项目一开始,时任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就提出了要在一个实际的环境中进行国际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以确保国际医院系统是经过验证的成熟稳定而且先进的系统,这得到了方正集团领导的支持。

基于以上的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正式确定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管理先进性闻名的人民医院信息化系统作为模板,在人民医院的系统环境下,进行全面的规划、升级,经过验证实施的系统,平移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以及北大医信公司组成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信息中心主任刘帆担纲人民医院和国际医院项目总负责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本来就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加上方正集团的信息技术支持,使得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IT建设更加专业,与传统医院相比显得更为全面和先进。

项目于2011年1月5日正式启动,项目首先引入了埃森哲进行IT建设规划,继而又引入普华永道对医院内控与运营管理进行了规划,对医院管理进行了全面业务梳理。“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前期的全面规划上,力争做到规划先进、全面,可落地。从2011年1月直到8月,规划工作历时8个月。” 李黎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项目团队按照医院信息化系统运行情况,并结合医院的医疗运营经验来做现状分析,基于此规划了5大领域、40个系统和180个子系统。其中,五大领域包括集成平台、临床医疗、运营管理、区域医疗和基础架构,而以基础架构为基础,整套方案在应用层面以集成平台为核心,把各个系统连接在一起。

“我们做的很多东西都引领了新概念、新潮流。”比如集成平台、CDR(临床数据中心)等都是业内热点,而这些“先锋”的东西都已经在人民医院实实在在地运行了。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还根据实际需要对前期规划不断进行修正,所以最终做出了204个子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院信息化解决方案,这在国内目前称得上首屈一指。

“方正在IT技术方面有优势,而医院强在对医疗运营流程的理解,强强联合成就了好的效果。”李黎说,经过改造后,人民医院成为国内第一家真正用上了虚拟化技术的医院,人民医院最核心的系统HIS、电子病历、ERP、OA、CDR、BI等都被放到了虚拟化平台上,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

“让医院不像医院”:非营利医院的“野心”

秉承“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的使命,北大国际医院院长王杉在医院正式开业之前的忙碌可想而知。整个夏天,他都在为整合一所全新的国际高端医疗机构而奔波:

・8月1日,参加北大医学部携北大国际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签署了学科共建合作协议;

・7月9日,出席北大国际医院与北大口腔医院、北大肿瘤医院、北大六院等签署的学科共建协议签约仪式;

・6月9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停机坪通过整体验收,王杉在验收现场,观看北京市公安局警航总队的直升机分队进行了首降试飞。由此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成为北京市唯一在屋顶停机坪成功起降直升机的综合医院。

其余的时间,王杉都在为医院管理运营、投资方沟通、与国际各大医院的院长谈合作,为搭建一个崭新的国际医院做努力。

“从立项到筹建,北大国际医院历经国家两轮医疗体制改革,在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红利推动下,走出了一条社会资本创办非营利医院的不寻常之路。”王杉从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一职之初就接手对国际医院的调研和布局。他坦承,开始真有一种找不到庙门的感觉。

随着国务院58号文件以及北京市出台“京18条”政策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办医院,那扇“玻璃门”被打开,使企业投资医院成为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北大国际医院70%的投资来自北大方正,而医疗资源则来自北大医学部的诸多附属医院。

国际医院以基础医疗服务为主,是非营利性医院,也是真正和国际接轨的医院,这是王杉给国际医院的明确定位,但是,如何使其体现出“国际一流”呢?王杉认为服务是根本,而人才则是其中的关键。

王杉说,北大人民医院就是国际医院的大试验场,他把许多北大国际医院即将运行的理念提前植入人民医院,包括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国际领先的HIMMS7级认证以及医联体等探索,希望借此取得运营经验。

“北大国际医院首先是一家医疗、教学、科研、运营管理与国际接轨的大学医院,以提供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为宗旨,将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示范基地。”王杉认为,新近出台的医生多点执业的相关规定将为国际医院带来更多的高端医疗资源,扩大服务的空间和广泛性。

北大国际医院位于昌平区中关村生命源的北大医疗城内,王杉希望国际医院能够成为医疗城的旗舰,虽然医院不以营利为目标,但通过对医院运行模式的打造,将医药企业、物流公司、健康管理和保健公司等上下游产业连接起来,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这将成为投资者的盈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