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中药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药;发展;现代化
当人类告别20世纪,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中药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中药全面推向世界?这是我们广为关注的问题。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点,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这实际上已经指出了中药的发展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但祖国的中医药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我们如何保持和发展中药的传统特色与优势,如何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就中药发展中的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祈抛砖引玉。
1. 我国中药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
中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数千年来,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一样,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中药剂型给药途径单一,中药生产整体水平不高。
传统中药剂型以汤、膏、丹、丸、散为主,其制作粗放、见效慢、难以下咽且不便携带,在国际市场上不受欢迎。加上有些胃肠功能差的病人对口服中药存在着“生物利用度”问题,急性病、危重病人不能用中药快速给药救治,导致了病人越来越多地选择了西药。因此,加快中药剂型改革已迫在眉睫。近年来,中药剂型改革有了长足进步,出现了微胶囊、滴丸、气雾剂、水针、粉针等剂型,亦逐渐开发了中药控释、缓释、靶向给药、透皮给药等新剂型,但与西药相比,中药剂型改革仍任重而道远。而中药产业自80年代后发展迅速,但生产设备和工艺仍然十分落后,虽然已摆脱了手工切制、敞口煎煮、明火直取等原始的生产方式,但水煮醇沉的方法仍然十分普遍。因此,改变中药生产目前落后的粉碎、提取、分离、精制等技术,逐步采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CO 2萃取技术,喷雾和冷冻干燥等先进技术,才能生产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的中药产品,才能在制药业中争得一席之地。
1.2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新药开发能力差。
与国外大型企业相比,我国制药业在这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国外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占到当年销售额的15-20%左右,如辉瑞公司2006年研发投入83.4亿美元。有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整个医药工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始终在总销售额的0.5%左右徘徊,以这样的投入开发专利新药几乎无从谈起。我国自建国以来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两个: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与大型跨国制药公司每年都有两三个专利新药投向市场相比,差距显而易见,如果我们不再加大研发的力度,中国制药业将走入困境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由于一个西药在研发上开支之大(数亿美元),周期之长(15~20年),国内药企是难以承受的,我们可以考虑独辟蹊径,从一些疗效显著的中药材、中成药中分离出一种或数种单一分子的有效成分作为新药来开发,从而逐渐走向自主研发的道路。
1.3 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
中药质量标准问题一直是制约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必须与国际接轨,尽快制定中药的行业标准,否则不要说打入国际市场,就连国内市场也危在旦夕。比如说中药材品质是保证中药质量最根本的因素,但长期以来,我国中药材品种退化、质量下降,而且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中药材还出现了重金属含量高,农药残存量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的质量、疗效,也影响了中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因此,制定出相关的质量标准,提高我国中药的信誉和档次,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如酝酿已久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药用植物及其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在全国正式实施,对推进中药与世界的交流,保障中药质量,提高中药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 对中药事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中药是我国制药业的优势和未来希望,是新世纪的经济增长点。上个世纪,西药对中药的冲击是巨大的,本世纪中药还能走多远,出路在哪里,如何走出困境是我们药学人员经常谈论的话题,事实证明,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们正确而明智的选择。随着全球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中药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个机遇,让中药真正进入国际市场,除了要解决前述所说的不足之外,本人认为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努力:
2.1 发展中药保健品前景广阔。
由于化学药物存在的毒副作用已被广为认知,人类社会兴起了“回归大自然”的潮流,天然植物药在全球日益受到关注。最新资料显示,欧洲共同体的天然植物药发展速度已超过了化学药品,而亚洲医药强国日本、韩国也非常重视中草药、天然植物药的研制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药虽说是我们的优势,但由于国外对我国中药审批严且程序复杂,时至今日,我国尚没有一个中药正式作为药品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应加大中药保健品的投入和开发,以中药保健品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针对专门人群的以单味药材制成的单一功能的保健品,由于国外消费者对其信任度高,前景十分看好。
2.2 利用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开发新医药。
21世纪对中药影响最大的是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的运用,它们将给中药现代化带来一次技术革命。我国在基因技术方面与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并且具有丰富的基因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基因芯片寻找中药作用的机理和加强中药的有效成分的筛选,同时,基因芯片还可用于保护濒危的中医药资源以及建立中药质量标准,进行真伪鉴定。因此,集中人力、财力,高起点进入基因制药领域,开发相关地基因药物,应该说是国内制药企业的一个突破口。而纳米技术由于将物质超微粒化,可以使中药在人体内的传输更方便,从而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使其疗效得到更好地发挥。针对这一点,未来我们可以考虑把中药材料形成纳米结构,从而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纳米中药。
2.3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
关键词:钢结构;应用;原则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to economic, the application in modern building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this paper mainly with application of steel structure in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steel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other structures, its advantages, in the weight, to some of the project application finally, combined with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sis the stick in steel structure design principle and some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Key words: steel structure; applicatio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我国钢结构住宅起步很晚,只是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了一些低层和多层钢结构住宅,才使我们有了学习与借鉴的机会。大规模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施工安装钢结构住宅还是近二三年才发展起来。钢结构住宅体系区别于传统体系住宅的内容主要是指主体钢结构体系、护墙和内隔墙体体系以及楼板体系。
2、钢结构优点分析
一般来说,材料的特性是推出新型建筑形式的出发点。钢结构是用钢板、热轧型钢或冷加工成型的薄壁型钢制造而成的。和其它材料的结构相比,钢结构有如下一些特点。
2.1材料的综合性好
首先是钢材的强度要高,钢材和其它建筑材料诸如混凝土、砖石和木材相比,强度要高得多。因此,特别适用于跨度大或荷载很大的构件和结构。钢材还具有塑性和韧性好的特点。塑性好,结构在一般条件下不会因超载而突然断裂;韧性好,结构对动力荷载的适应性强。良好的吸能能力和延性还使钢结构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另一方面,由于钢材的强度高,做成的构件截面小而壁薄,受压时需要满足稳定的要求,强度有时不能充分发挥。
然后,材质均匀方便使用构造,与力学计算的假定比较符合。钢材内部组织比较接近于匀质和各向同性,而且在一定的应力幅度内几乎是完全弹性的。因此,钢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和工程力学计算果比较符合。钢材在冶炼和轧制过程中质量可以得到严格控制,材质波动的范围小。
2.2钢结构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钢结构所用的材料单纯而且是成材,加工比较简便,并能使用机械操作,因此,大量的钢结构一般在专业化的金属结构厂做成构件,精确度较高。构件在工地拼装,可以采用安设简便的普通螺栓和高强度螺栓,有时还可以在地面拼装和焊接成较大的单元再行吊装,以缩短施工周期。此外,对已建成的钢结构也比较容易进行改建和加固,用螺栓连接的结构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拆迁。
2.3钢结构重量轻盈节省成本
钢材的密度虽比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大,但钢结构却比钢筋混凝土结构轻,原因是钢材的强度与密度之比要比混凝土大得多。以同样的跨度承受同样荷载,钢屋架的重量最多不超过钢筋混凝土屋架的 1/3 至 1/4,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甚至接近 1/10,为吊装提供了方便条件。对于需要远距离运输的结构,如建造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工程,重量轻也是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当然任何一种材料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钢材的耐腐蚀性和耐火性就较为欠缺,在对结构进行防护时费用比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不过在没有侵蚀性介质的一般厂房中,构件经过彻底除锈并涂上合格的油漆,锈蚀问题也并不严重。近年来出现的耐大气腐蚀的钢材具有较好的抗锈性能,已经逐步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钢材长期经受 100℃辐射热时,强度没有多大变化,具有一定的耐热性能,但温度达 150℃以上时,就须用隔热层加以保护。钢材不耐火,重要的结构必须注意采取防火措施。
3、钢结构在现代建筑的应用
在建筑的应用以及推广价值与砖混结构、混凝土结构相比,在建筑中应用钢结构主要具有优势如下:
(1)结构自重轻,根据比较,相同的建筑造型,六层钢结构住宅重量仅相当于四层砖混结构住宅的重量。建筑总质量小,地震力效应小,且延性好,相应抗震性能优良。历次大地震灾害资料对比都说明了这一点。
(2)材料各向同性,符合力学假定,提高了设计精度。
(3)由于工厂化加工制造,精度高,易于保证质量,与混凝土相比,更符合结构设计要求。同时施工速度快,工期缩短40%以上,可使建筑物更早的投入使用,提早产生效益。
(4)在设计中由于业主的要求,经常要进行变更,采用钢结构较易配合变更。施工时干式作业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且构件运输方便,费用低。
(5)可在梁腹板处开孔走管道,不像混凝土结构在梁底通过。因此在楼层高度一样的情况下,采用钢结构可提高层间净高。
(6)轻质高强,简单实现大跨与复杂几何结构,创造开放式住宅。传统结构(砖混、混凝土)由于受材料限制,其开间一般在 3.0m、3.3m、3.6m、4.2m。如果需要更大开间,则会造成“肥梁胖柱”,房高也会受到影响。而在梁高相同的情况下,钢结构开间可比混凝土大 50%。在梁柱等强度条件下,可增加建筑有效使用面积 5%~7%。
4、钢结构稳定设计的准则
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本人认为在钢结构稳定性设计中是钢结构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各种类型的钢结构中,都会遇到稳定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根据稳定问题在实际设计中的特点提出了以下三项原则并具体阐明了这些原则,以更好地保证钢结构稳定设计中构件不会丧失稳定。
4.1结构整体布置必须考虑整个体系以及组成部分的稳定性要求。目前结构大多数是按照平面体系来设计的,如桁架和框架都是如此。保证这些平面结构不致出平面失稳,需要从结构整体布置来解决,亦即设计必要的支撑构件。这就是说,平面结构构件的出平面稳定计算必须和结构布置相一致。就如上述很早之前的加拿大一停车场的屋盖结构塌落等,事件中没有设置适当的支撑而造成出平面失稳。
4.2结构计算简图和实用计算方法所依据的简图相一致,这对框架结构的稳定计算十分重要。目前任设计单层和多层框架结构时,经常不作框架稳定分析而是代之以框架柱的稳定计算。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计算框架柱稳定时用到的柱计算长度系数,自应通过框架整体稳定分析得出,才能使柱稳定计算等效于框架稳定计算。然而,实际框架多种多样,而设计中为了简化计算工作,需要设定一些典型条件。
4.3设计结构的细部构造和构件的稳定计算必须相互配合,使二者有一致性。结构计算和构造设计相符合,一直是结构设计中大家都注意的问题。对要求传递弯矩和不传递弯矩的节点连接,应分别赋予它足够的刚度和柔度,对桁架节点应尽量减少杆件偏心。这些都是设计者处理构造细部时经常考虑到的。但是,当涉及稳定性能时,构造上时常有不同于强度的要求或特殊考虑。例如,简支梁就抗弯强度来说,对不动铰支座的要求仅仅是阻止位移,同时允许在平面内转动。然而在处理梁整体稳定时上述要求就不够了。支座还需能够阻止梁绕纵轴扭转,同时允许梁在水平平面内转动和梁端截面自由翘曲,以符合稳定分析所采取的边界条件。
5、钢结构设计所注意的问题
在钢结构,有低层和多层之分。低层一般不超过3层,用于别墅;多层用于公寓。然而, 超过9层为高层。10~12层又称小高层。抗震规范GB50011 对12层以下和12层以上的房屋提出不同要求。住宅钢结构一般不宜超过 12 层。
在结构抗震性能与结构布置规则性有很大关系。结构布置不规则,地震时易损坏,而且除弹性设计外还要作弹塑性层间位移验算。因此应尽量使结构布置符合规则性要求。
在钢结构的平面布置应力求规则、对称。住宅钢结构常见的布置不规则,主要是平面不规则。如平面形状不规则,L 形等,特别是支撑剪力墙偏置,明显不对称等。若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超过质心水平位移的1.2倍就属于平面不规则,此时需对支撑剪力墙的配置进行调整。目前,国内高层钢结构钢材几乎都从国外进口,工程总承包由国外承担,制造和安装则由国内廉价劳动力承包,随着我国钢产量的增加,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也必然会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6、结语
总之,钢结构无论是在住宅建筑还是一些工业、商业建筑中,都符合国家未来发展的其中目标之一,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并对保护耕地、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有较大作用。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技术的保证,钢结构住宅具有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梁龙星.我国钢结构住宅发展前景展望[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02).
关键词:现代计量管理;重要性;发展
现代计量管理是以法制计量管理为核心,运用行政、经济和技术管理手段,并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为基础的管理学科。目前,我国基本已经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加入了世贸组织,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管理各方面也随之调整,当然计量管理工作也例外。
一、现代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 计量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前提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在经济范畴之内,企业按照特定的标准,对产品进行计量、规划、检测、设计、销售、制造和储存等过程中必要的信息披露。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的标准,只有对其进行计量检测后才可以判断出来,因此,计量管理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但是有部分企业中存在生产管理和计量检测手段不配套的情况,导致企业出现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差、效益低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要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消费者认可,就必须以产品的质量为重点,计量管理工作为基础,通过科学计量方法对产品质量严格实行控制,在企业中建立可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管理体系。只有通过数据检测产品、监控工艺和指导生产,质量才可以得到保证。没有科学合理的计量,就不会有可靠的数据,也就很难控制工艺流程,高质量的产品也就无从谈起。
2. 计量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现代计量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是为了保证企业的计量活动可以再科学合理的状态下进行,保证为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调研活动、能源管理和设备管理提供科学的定量分析,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产品质量提供基础保障。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已经重视起计量管理工作,并将其作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提高企业的计量检测体系,完善计量管理的基础工作,降低其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因此,只有科学合理的计量管理工作才可以确保所提供的计量值是统一准确的,为企业产品的计量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二、现代计量管理的变革和发展
1.计量管理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行为由从前被政府调控转变为现在的受市场调控,因而产品质量由政府统管转变为现在的市场选择。在竞争不充分的前提下,势必会有部分企业趁机掺杂使假,进而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损害了广大消费者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社会上计量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其质量管理意义不仅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同时质量保证意义也受到了社会欢迎。因此,计量管理已经成为质量保证和管理的基础,是提高用户满意度、企业信誉的基础。
2. 计量管理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产品的形象和质量是依靠市场竞争来担保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确认产品的形象和质量,这使得计量管理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市场导向型的计量管理与传统计量管理相比较,在指导思想、根本目的和监管对象上有很大的区别。
(1)市场导向型的计量管理指导思想是使顾客和企业都可以在市场均衡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市场导向型计量管理主要强调的是管理工作中价值工程的运用,注重的是在一定的费用中所实现价值功能的大小。例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促使企业节能降耗等。
(3) 市场导向型计量管理的目的是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实现计量管理工作。
(4)监督管理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对于竞争性较强的行业,例如食品、化妆品、医药和服装等,计量管理部门是通过市场来监督企业计量法规的落实情况。对于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业,例如自来水、煤气和电力等,计量部门是通过企业内部计量体系对其进行监督管理的。传统计量管理工作将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计量监督。
三、提高现代计量管理工作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计量检测系统
只有通过测量才可以实现产品的评价和控制,企业计量工作的任务就是把控质量测量的具体要求,并将其转变为计量的要求,并确保在可靠的状态下使用测量设备,以保证测量中的不确定度是符合规定要求的,实现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和溯源性。因此,如果没有计量工作的保证和支撑,企业是无法实现产品质量有效控制的,更无法实现产品质量保证。所以企业在建立计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计量体系的规范建立企业的计量检测体系,将计量检测体系融入进质量管理体系中运行。这样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基础,把数据管理、计量管理、设备管理和质量管理相互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保证企业在质量过程控制中提供真实可靠地数据,使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过程得到有效的保证。
2.加强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视度
企业计量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使用多种技术手段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目前在业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企业管理的三大支柱即先进工艺、优质原材料和准确计量检测。这说明如果产品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优质原材料是基础,先进工艺是保证,准确的计量检测是企业对所生产产品质量的一个验证,同样也是消费者信任产品质量的依据。作为企业的管理层,特别是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这是做好计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提高企业最高决策者的计量思想是做好企业计量工作的关键。因此,质量管理体系与计量工作应是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的,计量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建立独立计量管理机构
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要按照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最根本上考虑如何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计量管理机构,检定方法、设备、人员和规模等。计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符合企业计量工作的实际需求,保证企业经营、科研和生产可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现在有一部分企业将计量管理的职能依附于企业的质量检验部门,其这样做的理由一是认为质量检验和计量是密不可分的,理由二是减少企业的管理机构。其实,管理机构的多少是相对而言的,质量检验和计量关系主要是计量为质量检验提供检测的方法。从企业的服务范围不难看出,企业中的任何一个部门都是离不开计量的;而质量检验通常是为产品制造部门服务的。从两者的职能来看其实区别还是很大的,计量管理的主要职能是提高消费者对计量的信任度,将企业内部测量溯源至国家的标准;质量检验的主要职能是在产品形成的全部过程中,检验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由于职能的不相同,责任也会各不相同,其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量管理作为企业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企业经营以及未来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计量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始终将现代化量管理工作作为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工作内容,切实做好现代计量管理工作,使计量工作在企业当中能够充分发挥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作用。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那么企业必然能够在市场当中一展拳脚,实现未来长远发展的计划。
参考文献
[1]李景平.基于ISO10012标准的兰州石化公司计量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9.
[2]孙莹.浅谈如何完善现代医院计量管理工作[J].医疗卫生装备,2013,02:128+132.
关键词:网络技术;经济发展;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逐渐的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网络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经济领域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领域引起了重大的变革,同时,它也促进了全球经济的飞跃性发展。
1 概述
网络技术是指采用一定的通信协议,将分布在不同地点上的多个独立计算机系统,通过互联通道(即通信线路)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数据和服务共享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它将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求获取信息。网络的根本特征并不一定是它的规模大小,而是它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消除了资源孤岛。目前,根据规模的大小,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为三种类型: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经济,它是一种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经济形态。它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利用各种企业信息和网络技术,依托企业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与理念,但它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实际上,网络经济是一种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
我国的网络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在网络技术的普及上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而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一批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加强对网络经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同时注重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提高网络技术的利用率,促进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
2 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
2.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近二十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电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的办公和生活用品,而互联网更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经济作为一种依赖于网络的经济活动,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它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目前,网络经济既包括商务性的网络活动(例如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等),也包括多种多样的网络活动(例如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网络服务等)。而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运作形态,虽然仅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它所创造的收入却是巨大的,早在1998年,美国的网络收入就已经超过了能源业和邮电业的收入。当前,网易、阿里巴巴、卓越、亚马逊等知名网络公司的年收入更是十分可观。网络经济在经济领域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切都是基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飞跃性的突破。
2.2 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政务等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又对计算机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计算机网络具有更全面的公共通信服务,同时,还要加强JAVA技术、XML技术等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以满足商务活动应用环境的需求。此外,经济网络的安全问题是影响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加强网络安全,确保网上交易等经济活动能够安全进行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经济造成的影响
3.1 转变经济增长理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全球信息网也对现代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不再适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了新的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认为:信息和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反过来又可以增进信息和知识的积累。新增长理论强调对知识和信息的利用,同时加大对研究开发和教育培训方面的投资,并注重建立新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
3.2 优化经济结构。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国民经济的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向信息化发展。网络经济促进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它将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到一起,有效地改进了传统技术,使传统产业更具活力。网络经济的一大优点是它充分发挥了信息在经济生产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经济结构更加高级。网络经济对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劳动结构的智力化以及消费结构的服务化。
3.3 优胜劣汰,促进企业的专业化。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商品时可以打破地域的限界,寻找最合适的产品供应商,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更有助于消费产品的选择。但对于生产商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直接,也更加激烈,技术、服务、品牌等方面的重要性将会更加突出。而激烈的竞争会促使企业更趋向于专业化生产,以此来提高产品竞争力,对于非核心的产品和服务,可以选择从其他企业购买。
4 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促进现代经济发展
4.1 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技术。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网络用户群已经成为消费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网络经济的繁荣,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网络行为也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网络问题,例如网络安全问题和网络犯罪问题。这些问题对网络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大力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4.2 重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网络经济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发展涉及到工商、贸易、交通运输、信息设施建设等多个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涉及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要想快速的发展网络经济,我国需要迅速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网络复合型人才,从而保证网络经济的各个环节可以正常运转。目前,我国对网络经济型人才的培养还不够重视,需要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
4.3 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网络经济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例如电子交易安全问题、个人隐私泄露问题、电子合同的法律保障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经济的发展,法律作为处理社会问题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经济中的犯罪现象,保障网络经济的正常运转。
4.4 建立电子商务支持系统。进行商务活动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目的,电子商务与其他商务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客户间的交流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是要想成功的进行电子商务,物流、支付以及信息这三大基础设施是必备的。构建电子商务物流系统需要企业在各地设立连锁店或者销售点,保证货物的准时派送,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一般选择与物流公司合作来实现货物的派送。
参考文献:
[1]何川.浅谈计算机网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北京小汤山特菜基地视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制的智能农业系列产品、浙江台州一鸣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北京市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的秸秆藤蔓处理机等设施农业装备时指出,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和信息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张桃林强调,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化是设施农业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科研院所和企业一定要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攻关,研发生产轻型、简捷、实用、质量好、(受)市场欢迎的设施农业装备,着力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推进设施农业装备应用发展,提升我国设施农业整体水平。
在设施农业装备技术专题报告会上,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介绍,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以设施品种繁育设备、设施栽培管理设备、营养和植保设备、温室设施设备以及设施农机具为主的设施园艺装备体系;以规模化饲养设备、养殖管理和标识设备、畜禽舍冲洗消毒设备、环境调控设备以及粪污处理设备为主的设施养殖装备体系:以工厂化基础设施、水质检测及处理设备、精准饲喂设备、产地保鲜设备为主的设施水产装备体系。为设施农业的安全稳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2010年,设施蔬菜总产量超过1.7亿吨,占蔬菜总产量的25%;规模化养殖场猪肉、牛奶产量分别达到3,270.9万吨、1,662.6万吨:设施水产品产量达到780万吨,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5%。设施农业产业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我创新的过程,已进入全面提升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