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改革的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作文;问题;原因;方案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较差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教学基础设施较落后,农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以及阅读教学和当今这个时代的特点还相差较大的距离,很难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许多学校的办学基础较差,没有图书室,即使有图书,数量也很少,学生也受到家庭经济基础差的限制,没有办法购买必不可少的书籍并增加阅读量。而且信息教育在农村也因为学校没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室来给学生上网,这就导致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量以及信息获取和储备量受到很大地约束,这是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的父母本身文化水平就不高,因而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相关教育。而且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到城市打工,导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小孩留给爷爷奶奶带,但一般情况下爷爷奶奶都很难管理小孩,无法进行家庭指导。
2.生活空间太小
没有见过大的场面,学生的视野范围小,在选材和立意上没有创新。农村的师生都受到农村环境与经济条件的影响,视野较狭窄,而且农村的书籍本身就较缺乏,学生因此没有足够大的知识容量。加上学校的信息化教育与图书阅览的步调不一致,写作时不能够联系阅读和生活,写作也因此没有了源泉。
3.教学观念方法落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教学方法传统,只顾自己的教学而没有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主要表现为:
(1)教师没有自身去写作,这也会导致作文教学低效
教师只有自身常常写作才会感受到学生的写作,从而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2)教师没有把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作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平时慢慢培养起来的,这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但现在的作文教学却因年级而兴趣变淡。这是因为训练没有秩序、没有计划、没有突出重点而且没有科学性。
(3)教学过程太单调,作文的评改方法不正确
教师是作文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主导者,观念必须要新、教法适应学生的需求,作文教学不能仅仅进行大量的写、练、评训练,也不能够只讲解审题、立意、选材或者只是单一的训练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这些表达方式,一定要根据实际来提升学生的综合作文能力。
二、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建议
1.更改作文的教学思想
作为一个学生来说,作文学习不只是提高写作的基本水平,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导教育他们如何做人。教师应该遵循大作文教育法的指导,把学生培养成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让作文教学更加开放与实用,有相应的文化氛围,让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不仅会写作,而且还会做人。
2.开展活动,丰富生活
作文其实就是描述生活,最直接、最真切的内容写起来自然较为容易。所以,我们要经常开展课外活动,它可以让学生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多样,给学生创作带来素材。教师可以经常举办多样的知识竞赛,组织并创建班刊和校刊,举办诸如“寻找家乡文化”,“走访身边的名人”或“与大自然亲近”等活动,走出校园,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加熟悉生活,认识自然,了解新事物和新现象。这样做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让他们更加会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具备强烈的写作欲望,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写作,从而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表现自己,举办多种形式的作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可以举办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开口到讲台上宣读自己的优秀作文,也可以朗读作文集上优秀的作文篇章等。教师也可以举办作文竞赛活动,提供更多参加与表现的机会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其实也是很快乐的,让学生从心里觉得是享受。要让学生真正乐意去参加这些活动,就应要让学生对学习上进,因为当学生的学习目的清楚之后,就会很乐意地去学习,会觉得学习本身是一种享受。教师还应该与学生融洽相处,不仅要平等而且要民主。最后,要经常赞扬并激励学生,那样也可以让学生乐于学习,适当地实施激励,即使一个眼神、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都能够鼓励学生。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虽然现在农村学校在作文教学上还比较难而且差,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只要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都能努力做好并完善自身的工作,重视作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积极研究出使农村作文教学更加有效的方法,就一定会让农村作文教学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代光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创新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董玉华.农村初中“生活作文”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张桦.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初中作文教学探讨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19-20.
一、班级学生学习差异悬殊,使大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利用率不高。
班级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很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剩下来的时间无所事事,课堂时间显得反而多余。五分之三学生能够跟上节拍,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五分之一的学生一无所得,跟着凑热闹,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这样一来,一节45分钟的课堂感觉没有被充分利用,没有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二、僵化套用一种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课改进行中,有的教师仍然使用“组、复、新、巩、布”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对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机械模仿,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将“自主”变成“自流”,时常使用“放羊式”教学。课堂出现了沉闷或者热闹的局面,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学生没有得到实质意义的发展。
三、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等待,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主体意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耐性,设计问题不能针对学生实际,问题有时过深,问题抛出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越俎代庖,直接将问题解决,没有等待学生思考与回答的时间,让人感觉教师很急促,没有耐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漠视了学生的力量。学生习惯了听教师讲,不动脑子,时间一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
四、课堂形式多,实质少,缺乏活动体验。新课标中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师生的活动完全限制在教室之内。相当一部分教师追求课堂形式的新颖,而不追求课堂的实效,这样长期下去,丢掉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将是语文教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
面对以上所谈到的各种语文弊病,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将走向何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了上述的语文课堂弊病不再出现,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目标是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效果,合理的目标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诸如教师自身的因素,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教师要有多方的考虑,才能设计出一定的科学性的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除了要考虑上述原因外,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性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让目标呈现层次性。让优生能够吃好,中等生吃饱,后进生吃得进。
这样一节课下来,全体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任何模式的使用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只有学生内心有学习的需求,否则一切的教学都没有效果,都是徒劳的。因此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学的终点,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创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如从去年开始江苏省连云港市实行的“三案六模块”教学模式,我觉得就是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得到发展,教师得到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三、强化教师备课,要求学生充分预习
要求教师的备课分为三级备课,个人主备、集体复备、个人再备课,这样的备课既有个人智慧,又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同时又体现了教师的个性,让每个教师拥有经过两次修改的个人教案,这样的备课是有效的备课,是高效的备课。光教师备课显然是不行的,同样学生也要充分“备课”,学生的“备课”就是课前充分预习。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预习:“一读、二划、三查、四思、五问”。“一读”要求学生一遍遍的读文本;“二划”要求学生划出文章不理解的字词或不理解的句子;“三查”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的问题;“四思”指学生在读书时记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时在书上做出标记;“五问”指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按照这样的习惯长期预习下去,学生会学得轻松,教师会教得愉快。
四、讲练结合,积累运用
语文并不回避训练,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一定的训练项目,如读书训练,仿句训练,修改病句训练,作文开头训练,思考训练,将每一种训练自然地结合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见到好的词语、好的句子,好的解题方法等,要学会及时总结,天长日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五、重视反思,不断生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韩长赋将调研第一站放在了陕西,调研内容包括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现代农业转型、土地确权登记。
韩长赋说,“我们就是要走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路子,去实现农民家庭增收、农业增效,从传统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
保障农民权利
自党的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凡涉及农村的改革规划必谈及保护农民权益。
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总结农村改革二十年的经验之一即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利。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必须遵循这个基本准则”。
韩长赋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中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内容部分特别强调了保障农民权利、增强农村活力、促进城乡统筹、建立体制机制,这四个方面体现了深化农村改革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韩长赋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要处理好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农村改革要在解决矛盾中获得前进。
保障农民权利,如何在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如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如何在保持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确保农业 “后继有人”,这将是接下来要研究的农村改革“规定动作”。
韩长赋指出,当前改革的重点任务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鼓励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守住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底线
涉入攻坚期、深水区的农村改革,该如何操刀?
韩长赋认为,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政策取向、基本面,就是基本经营制度、强农惠农政策不动摇;要统筹兼顾“三农”,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同等重视农业、农民和农村;要坚持城乡联动改革。坚持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一并设计、一体推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反哺作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搞好试点试验;要加强底线思维,必须遵循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利的基本准则,守住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条底线。
今年8月,韩长赋就曾撰文指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首先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指农村土地的所有制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也可简称为农村土地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分析者认为,这一条规定或许就是新农改的突破口。目前,《土地管理法》正由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紧张修订中。
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农业生产的低附加值特点决定了将大多数农民捆绑在土地之上难以真正富裕农民,所以富裕农民必须走农民就业向工商行业转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农业进行集约化生产的道路。而要促进农民就业与生活向着工商业与城市转移,大规模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与经营,就必须大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这就需要通过诸如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与转让等改革,强化与扩大农民对于所承包的土地拥有的权限,从而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集约化生产、推动农民就业与生存转移,并在此基础上真正为富裕农民准备好法律与制度规定上的条件。
近些年来,尽管农民政治与经济地位不断得到提高,权益日益获得越来越大的保障,但是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过程中,也时有基层政府与农民自治组织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发生。而这些侵犯农民权益现象的发生,究其根源在于农民对于土地所拥有的权利尚未获得坚实的法律与制度保障。而延长农民对于土地的承包期限等举措,可以强化农民对于土地所拥有的权利的坚硬程度,强化农民对于所承包的土地使用上的自,因而有利于减少在土地使用权转让与土地流转上损害农民权益现象的减少发生,更为积极地维护农民权益,减少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稳定。
>> 公益悬浮与商业下沉:基层农技服务供给结构的变迁 地铁出口与下沉商业广场的结合设计 商业与公益的双人舞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格局下的金融需求与供给研究 农业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的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 商业与公益合作的挑战和趋势 刍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提升区域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浅析基层农技推广的现状与改进的策略 试析基层农技推广的现状与改进对策 浅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新起点与新思路 试论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和“经营” 农技与农机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性金融服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探析 经济转型与产权制度变迁的供给支持 渠道下沉的机遇与挑战 渠道下沉后的转型与升级 商业明星公益真人秀节目的“成”与“惑” 商业社会背景下电视公益广告的生存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0]高启杰. 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8):2733.
[11]倪锦丽. 打通“最后一公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的必然选择[J]. 农村经济,2013(5):8991.
[12]胡瑞法,黄季j.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现状及影响[J].战略与管理,2001(3):2531.
[13]黄季j,胡瑞法,智华勇.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 农业技术经济,2009(1):411.
[14]周曙东,吴沛良,赵西华,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3(4):5762.
[15]王甲云,陈诗波. “以钱养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成效分析――基于湖北江夏、襄阳和曾都三地的实地调研[J]. 农业经济问题,2013(10):97103.
[16]吴理财,张良. “以钱养事”后续改革推进的问题与对策[J].学习月刊,2009(3):3334.
[17]贺雪峰. “以钱养事”为何不宜推广[J]. 决策,2008(6):5455.
[18]周宣东.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2002(7):1920.
[19]何传新,窦敬丽. 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科技产业,2004(10):5760.
[20]《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 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世界,2004(5):5057.
[21]周飞舟. 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8.
[22]宋洪远.中国农村改革30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