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谈对双碳的认识

谈谈对双碳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对双碳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谈谈对双碳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观念;情境;活动;点拨;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4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20

频频发生的煤气中毒、瓦斯爆炸,毒雾笼罩的液氯、液溴泄露;食品中塑化剂、苏丹红色素等的添加,瘦肉精的屡禁不止,日本海啸过后内地民众疯狂抢盐,让我们惊慌失措、震惊费解!导致这些现象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公民缺乏化学科学素养、缺乏化学基本观念是关键。如何使孩子们从小学着用化学视角看待世界,用化学观念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化学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2011年10月11日至14日,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在淮安市北京路中学举行。来自全省十三个大市的14位优秀选手同台竞技,给全省三百多名参会观摩老师带来了一场场课堂教学的盛宴。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全省初中化学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对我省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和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笔者有幸随常州代表队一同前往观摩,切身感受到比赛的精彩场面及紧张气氛。每节40分钟的展示课,都凝聚了各地参赛老师和相关教育教研工作者的大量心血。活动中亮点很多,各有特色。最终,常州等7个地区的老师获得一等奖,这七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仅注重“双基”的教学,更注重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呢?

一、 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

1.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界定

所谓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就是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化学基础知识或化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所形成的能够反映化学本质特征的总观性认识。化学基本观念既不是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但化学基本观念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化学知识和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有研究表明:中学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学习反思的产物,但是化学基本观念一旦形成,反过来对化学学习又产生强大的反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正确的观念,有的是错误的观念,所谓化学基本观念指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正确的观念,它和一般想法或认识是不同的,更不是错误的观念。

2.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知识的核心

化学知识可分为“化学事实性知识”和“化学核心知识”,一般说,化学事实性知识是化学中具体的、孤立的物质、化学反应以及具体的化学应用等,而化学核心知识则反映化学科学最基本、最本质的内涵,或者说,化学核心知识就是化学科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学者和文献强调的化学核心知识,本质上又都是强调了化学基本观念。化学核心知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辩证统一充分体现在新课程标准中,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标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中体现了“物质的多样性”、“物质是变化的”、“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等化学基本观念。这些核心知识,我们也可用“物质观”、“微粒观”、“元素观”、“物质运动观”、“物质的可分性”、“科学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表述。很显然,真正体现化学科学精髓的是化学核心知识即化学基本观念而非化学事实性知识。

二、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结合观摩教学中的片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建构观念

以常州正衡中学艾老师的《“碳循环”的魅力》为例:

在悠扬的骨笛声中引入课题:最初存在于大气中的14C,经过若干年后为什么能到动物的骨骼中?接着回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认识在自然界中的四条碳生物循环;同时补充碳的地球化学循环,完善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图,并开展寻找循环图中的化学反应、探寻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元素等化学视角来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并从化学课堂、自然生活的角度来突出碳循环的利用。

课堂总结:除碳循环外,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物质的循环。循环的魅力体现在:(1)它是有趣的,因为生活中的一种物质经过若干转化后,又能回到起点。(2)它是复杂的,本节课由于我们刚学化学不久,讨论的循环都是小循环,但随着同学们的认识面的不断扩大,我们可以在小循环的基础上构建出更多的大循环。正因为大循环的复杂性,把许多物质联系在了一起,这样有利于把握不同物质间的相同。

本节课通过欢快飞扬的音乐情境后的质疑,展开对碳元素的追踪,大气中的元素进入骨骼中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诱发了学生质疑猜想,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并逐步认识“循环在化学学习中”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认识不同物质间存在联系的一种途径,建构了物质普遍联系和转化的观点。

2.引导活动,体验观念

以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朱老师的《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第一课时)为例:

学生活动一(我有一双慧眼):请比较元素扑克牌所提供的信息,将你的发现写下来。

学生活动二(我有一双巧手):请仔细观察十种纯净物的化学式,试写出组成这些纯净物的元素符号。

学生活动三(我能运用):将10种物质分类。

学生活动四(我会归纳):学到了关于元素的哪些知识?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了解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体会到了物质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回归本质即所有的物质都由元素组成,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元素观。从具体的元素入手,结合自制教具元素扑克牌(正面是元素符号、名称、质子数,反面是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名称),选择小组活动形式,活动具有开放性。建立在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观念水平的问题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进入活动、参与讨论,都能在组内活动中作出贡献,每个能力水平不同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引导使学生在大量事实和观察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元素观,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

3.适当点拨,提升观念

以南京科利华中学陈老师的《石灰石的利用》为例:

老师:依据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性质,我们能探寻他们之间的关系。

投影:引导物质转化关系的构建。

老师: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主要成分。依据它们的性质,我们来一起分析它们的用途。

投影:万里长城、金字塔、中华门古城墙等。

小结:(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2)物质经过转化,可以拓展利用的范畴。

本节课结合性质分析,感悟性质决定用途,明确从化学角度认识石灰石利用的重要性,最后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投影呈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引导学生实现相关知识的升华而实现观念性的提升。

4.反思改进,完善观念

以连云港东港中学陈老师的《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为例:

老师: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既然质量守恒,那能不能使表面看来“不守恒”的实验表里一致呢?我们以碳酸钠和稀盐酸为例。

分析:该实验前后的质量不等是因为敞口装置中有气体逸出,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避免气体的逸出。怎样实现?

学生回答:密闭容器中。

学生思考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如增加橡皮塞、增加带滴管的橡皮塞、带气球的橡皮塞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装置是否可行,有什么利弊,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

小结:我们认识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我们今天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与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类似,这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本节课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从“能否使表面看起来不守恒的实验变守恒”这一问题成功的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师生浓墨重彩的分析,实验装置的改进完善得以实现,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完善了质量守恒的观念。

以上方面能促使观念的形成,但具体应用的时候,还有一些注意点,比如有些观念要避免绝对化(如物质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绝对因素;物质间可以转化,但要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具体的化学知识并不会自发地成长为化学观念,由知识上升为观念的过程是长期的,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这需要有学习主体思维和情感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我们引导者教师的长期渗透。

书“读不进乏味、读进了有滋味、学会了有品味。”化学教学也同样如此。只有在教学中始终不懈的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总结与提炼,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也有利于彰显化学的学科魅力,激发学习热情,提升生活品味,提高生存质量。

谈谈对双碳的认识范文第2篇

2006年秋福建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我全程参与了两轮教学大循环。回顾这六年的教学经历,发现高中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困难所在。由于我们学校采用了相应的策略,从而成功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成绩。在两届的高考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谈几点认识,以供同行借鉴。

一、没有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这是造成学困的根本原因。

认真研究一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便可知道初中化学非常基础,知识少且零散,很多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入手学习。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少,再者中考化学要求简单。有些学校对实验要求很低。初中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和概念较模糊,给高中后续化学学科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当初中学生满怀信心步入高中学习时,一下子被复杂的化学概念当头一棒就打晕了。化学不好学的情绪滋生蔓延,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化学难学。典型的例如:初中化学对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转化根本没有什么拓展与讲解,有的连最基础什么是复分解反应规律都不知道,而高中前几节课就开始教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一下子要求学生书写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无非给学生造成了学习的困难和负担,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学完几节课就对化学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了。

为此我校采取的第一种策略:组织高一老师认真学习九年制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高一化学教学时遇到学生知识基础欠缺问题采用及时的补救措施:(1)开学初利用一个星期集中补 。(2)分散补,即学习高中内容时,何时需要何时补。例如,我校在期初学生学习课程负担不大的情况下,重新教会学生酸碱盐溶解性表及其利用复分解反应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典型的如本人在教学时出了这样一些题目补上初中内容。题目一:下列物质间在水溶液能否反应,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①硝酸钾和氯化钠;②氢氧化钡和稀硫酸 ③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等。题目二:给出四种元素钠、碳、氧、硫,请同学们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物质的化学式:碱性氧化物_________酸性氧化物_________碱_________含氧酸________无氧酸_________酸式盐_________。利用以上题目训练与讲解顺利完成初高中知识点衔接。

采用的策略二:利用班会团队军训时间请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长学姐谈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法讲座。由于初中大部分知识点是靠记忆,没有系统性,而高中知识信息量较大,课堂容量难度也较初中大了很多。初中的知识点应用单一,而高中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较强,强调灵活应用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很多学生上了高中就不适应高中的学习。为此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转变。(1)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2)学会及时总结,即一个单元学习完毕尝试回忆书写本单元的重要物质性质、反应现象、用途、存在、制备方法和鉴别、化学方程式;(3)重视实验,注重探究性学习。通过以上知识和方法衔接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没有正确处理好模块知识教学,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新课标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每周安排两课时,36课时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与学习,这就出现了课时紧张与知识掌握程度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必修一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必修一内容基本上就是两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浓缩,相当于原大纲版一半的教学内容,这样对于刚迈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由于对高中学习还不太适应,老师又一下子在这36节课时中,让学生系统掌握这么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让学生们感到困难重重。而必修二内容涉及的知识可谓繁多,宽度更大,给人蜻蜓点水的感觉,感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讲明,但又害怕讲得太多太深,导致学生恐惧化学,失去了学习化学的信心。例如:必修二中原电池、电解池内容教学,起初由于我们没有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仍然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讲解从原电池、电解池的概念、构成条件到原理(包括两极的名称,电子的流向,离子的迁移方向,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上了一个星期后,为了巩固知识,老师受市场上参考书习题的干扰和影响,又出了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写出在酸性介质中氢氧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式,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要么不会写要么写出错误的答案,仍然无法完全掌握知识,教学效果不如预期。后来我们分析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处理好选修与必修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为此我校采取的策略三:在必修模块教学时要求老师一定按照新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教学要求,不随意拔高,大胆取舍习题,该了解就了解,该在选修中完成的知识点就放在选修中教学,避免一步到位,造成学生两极分化。2013届我校备课组做了大胆的尝试,先按照新课程要求上完《必修一》、《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三个模块,到了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我们回过头重新复习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这时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涨了,而老师又可以利用中学化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知识来指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掌握化学双基知识牢固多了,又为高三化学总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一箭双雕。

三、没有解读好《高考考试说明》,人为加重学生负担。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说明了各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试层次是属于“了解”“理解”“掌握”,这就要求老师授课时一定要胸中有数,不能随意挖掘。由于许多老师受旧高考影响,在某些知识点深挖,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比如2011届讲解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内容时,出了这样的一道习题:某温度下,硫酸钡的溶解度为2.33×10-5g,求在该温度下1L硫酸钡溶液中硫酸钡的溶度积常数。这一下子就懵住了学生,然而老师却大讲特讲,而最终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分析一下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已经删去了溶解度的有关计算,学生根本不懂得溶解度的计算公式。回头细读《考试说明》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我们发现这部分知识是属于新增的考点,在高考中是属于了解内容,即使高考涉及此部分内容,也是非常粗浅的,它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沉淀溶度及常数的表达式,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沉淀溶解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事实上也是如此,纵观这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本节的内容所涉及的也只是沉淀溶度积常数的应用,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并不考查繁难偏旧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