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第1篇

工业互联网的实质首先是全面互联,在全面互联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变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是基础,工业系统的各种元素能够互联起来,无论是机器、人还是系统。但互联也只是解决了可以通信的基本的东西,其中更重要的是怎么理解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并不是智能制造本身,但它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实现数据的流动或者说数据端到端的充分流动,并要在这种跨系统流动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分析、建模。

我们所说的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的基础是在前面互联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流动和分析,形成现在新的模式和新的业态。可能大家对三大集成很熟悉,其实无论是纵向、横向还是端到端的集成,最本质的是在互联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充分流动和共享,这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理,它比现在的互联网更强调数据、充分的连接、数据的流动和集成以及分析和建模。

工业互联网和现在的互联网是有所不同的,它的一个本质就是要有数据的流动和分析。

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

其实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已经很长时间了,最早开始于供应链电子商务,包括需求端的电子商务。

工业互联网会深入到工业制造的核心环节和工业的全流程、全产业链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我们对工业互联网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从智能工厂以及工厂之外的各种平台,可以看到很多传统的工业要素,也有很多是由于工业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的要素,比如机器的智能化、智能控制系统、新出来的工业数据平台、仿真平台、工业云平台等。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工业互联网,比如从工厂的角度去看,它最核心的可能是智能工厂,以及这个智能工厂如何跟互联网外界,也就是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充分的交互和协同。如果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去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以及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直接深入到整个的生产环节,也就是C2M环节。

如果从电信的角度去看,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基础设施的问题,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的保障等,把这几个视角放在一起,才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对工业互联网的概念的理解。

工业互联网是面向工业4.0的,实现的是系统级的智能化,这里面有很多装备,比如机器人还有智能机床等,需要每个环节都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在这个基础上把系统连起来,通过数据流动,形成一个新的智能系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互联网所解决的不是某一个单点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系统级的智能问题,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工业2.0、3.0、4.0的关系或者说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关系。

提到体系架构,目前从全球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基本上把体系架构作为工业互联网或者智能制造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它借鉴了IT的方法论,形成一个企业架构,去指导技术路线,确定标准化的应用案例和商业推广。

美国、德国已经进入工业4.0阶段,通过快速迭代反馈,修正内容,形成闭环。

德国工业4.0体系关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全层级工业系统做得更深更细致。

对于工业互联网这个体系架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认为它大概分为几个部分。首先,网络的互联是基础,从工厂内到工厂外。其次,数据是核心,以数据为核心形成两大闭环,一个是控制,CPS最重要的是可以回馈到控制,基于这个数据怎么反馈到生产制造这个环节。还有一个是运营决策,也就是上层的工厂级或者企业级的决策,这两大闭环是基于互联和数据流动所形成的体系,我们认为这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也是智能工厂的核心。

未来互联网发展很重要的三大体系

互联网网络体系有三部分。第一是互联,全球的路由器。第二是DNS,也就域名解析。第三是万维网,实现互联网连接。工业互联网的体系大体上分为三类。一个是全球的互联体系,能够把工业系统互联起来。第二是标识解析体系,这个跟DNS不一样,可以识别机器和物品,这是一个全新的体系。第三是应用支撑体系,有语义级的理解和应用交互。这是未来互联网发展很重要的三大体系。

工业系统跟IT系统很不一样,它是一个不开放或者不怎么开放的、标准特别多的一个封闭的系统。现在的工业互联网很多是运用IT的思维或者互联网思维,重新改造工业原来的一些体系。现在的网络分了很多级,大体上,我们认为工厂内部的网络有四个趋势,即IP化、扁平化、无限化和灵活组网,对于柔性生产的需要,能够灵活组织工业系统。对于工厂外的网络里面,我们目前有几个基本的判断。第一,TCP/IP的互联网技术体系在较长时间内将具有产业化共识的严谨路径,会有一些新的虚拟化的技术出现。第二,5G网络、工厂内的网络、工厂外的网络以及应用支撑体系解决工厂内不同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实现网络的互联,通过数据连接级的考量,实现数据的连接和集成。

关于工业互联网数据,有一个模型,它分为采集、交换、分析处理等,这里面最重要的,或者说CPS里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数据架构的建立,实现物理实体和数字空间的对接,也就是所谓的“双胞胎”。下面是物理空间,上面是网络空间,这两个合在一起,通过数据的建立,形成一个模式。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智能制造,也就是智能生产和优化。目前从全球来看,这只是大数据在工业制造业应用场景里的一个起步,但也是一个大的方向。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第2篇

高新民说:“从广义上解释,互联网+包含所有互联网应用,比如互联网+零售、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电视……这些都没错,但是我认为,互联网+更应该发展到工业上,特别是制造业上去。互联网+未来应该指向四个新方向。”

第一个新方向,互联网+应该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业,或者共享型服务业。高新民举例,现在社会对于私家车共享存在很大争论,但这又是中国经济发展路上非常重要的课题。私家车共享揭开了共享经济的冰山一角,未来还将涉及更多共享问题。很多创新意识强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捕捉到“风向”。

第二个新方向,互联网+要去发展生产型服务业,要为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制造、市场销售等提供帮助,帮助企业增值。“前段时间我去德国,德国人评价,你们中国电子商务仅仅是个人消费板块做得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做得不如我们。”高新民说。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第3篇

工业设计本质是工业社会人类的基本造物方式,与人类最初制造各种原始的工具一样,充斥在我们生活之中的各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各类型现实的问题,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下多元化的信息途径对工业设计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并且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工业设计产业也表现出新的变化。

1 大数据时代下对工业设计的改变

大数据促使公司企业发展和转型,推动了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成为打造国家级竞争的优势的重大升华。大数据思维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大数据思维必须随机抽样数据进行分析,必须掌握数据复杂性,减化精确性,必须重点了解数据相关性。第二层含义是要把数据当做一种可以升值的重要资产,而不是只做研究对象,研究完之后就束之高阁。第三层含义是数据有变现功能,通过挖掘数据价值,就能改变价值的生成基础和价值链条。

大数据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思维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巨大的商业变革,在面对思维逻辑时,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旧的商业理念一定要与时俱进,吸取并创新的服从先进的新思维,通过新的思维模式重组企业战略和各种策略。在旧的信息时代,击落他们的是被互联网武装起来的大数据思维,因此,这些昔日看起来极为庞然的巨人,就这么轰然倒塌,留下的知识唏嘘声声。然而大数据思维的基础是互联网,而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思想。互联网思维是相对工业化思维而言的,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是用户至上、扁平化的思维。

这也与工业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两者都在强调用户驱动产品的设计需求方向。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下表现出来的设计机遇。由用户行为习惯形成的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快速更新,也让设计师及时更新得到用户的真实反馈。这种互联网+的结合让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更多的符合用户的需求,服务社会。

2 “互联网+”对工业设计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互联网+”向技术、服务、创新思维、研发模式等全方面进攻的过程中,这些变化都以“互联网+”为原点重新组构,并带领工业4.0的进程,因而带动了“互联网+”工业设计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在“互联网+”工业设计产业的情况下,设计师本身角色就像过山车一样,高速发展之后开始下行,从市场角度来说设计行业不容乐观,从创新精神来说也不容乐观。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也赶上了最坏的时代。所以,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深化,我们设计师的很多思维模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首先,思维的转变是必要的。长期以乙方的身份服务于比较强势的甲方,设计师所有的来源与收入都基于这种关系,设计师没能真正思考设计是什么,他只是一名产品的设计师,而没有成为生活方式的设计师。什么是成为生活方式的设计师,就要深入到人的生活当中,像德国设计师或其他欧美设计师一样,不但能做产品设计,还能做生活用品设计、展示设计、小产品设计、桌椅设计、标识系统设计等,这叫生活方式的设计,关注生活中的每一点滴,与生活方式的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设计师尤其工业设计师则少有甚至没有能做到这些,但未来多样的设计肯定会融为一体,在未来,建筑、室内和产品设计又会融为一体,西方设计师走过的路,我们得重走一遍。我希望重走这条路不是以外来的理论体系做支撑,而是基于本土,最核心的就是十二个字“道法自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这是所有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这也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带给工业设计最大的改变。

其次,市场变化很大。第一,有些项目缓建,有些项目停建,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要将未来的发展方向思考清楚。前十年工业设计行业的设计师是在以甲方的需求做设计,大都失去了设计的本真。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甲方转,突然发现这有如空中楼阁,特别虚幻。当“互联网+”到来以后,你会发现原来做的很多工作,很多体系,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与价值。尤其中国当下经济正处在一个新常态的转型期,我觉得设计行业和设计师都要思考,有没有这么多项目需要做设计。是不是应该把设计的重点选在减少设计垃圾上面。第二,做设计的价值在哪里,是为工程项目服务,还是为设计的产值,还是为有需求的人服务?设计的社会价值是设计师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新的转型升级正好可以让设计师停下来或慢下来去思考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最后,设计师的需求转变。如果一个设计师,或者一个设计工作室愿意从研究人性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进行工业设计,当项目本身还没有成型的时候,相关部门就要做认真的归纳,并且将研究成果用一种公开的方式进行倡议宣讲,当这个项目实现时,其实现的成功率就会符合消费者用户的真正需求,我觉得这是互联网思维模式下设计师的一种转型方式。

“互联网+”工业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创意+设计+运营+资本的模式,创意属于顶层设计思维,对新生事物有敏感的感知反应,而且能产生出与众不同的设计新思维。在这种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工业设计是能够让思维体系完美落地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只要能你创造一种为生活方式服务的工业设计产品,再有一个不错的商业运营的模式,肯定会有为这一体系买单的资本家涌现出来。工业设计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第4篇

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消费互联网时期”,如现在的京东、天猫,卖家和消费者只是单纯的“你买我卖”,交易的联系较为简单和粗放;第二个是即将到来的“产业互联网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再是“卖家大规模化的复制产品,买家花费大量时间成本寻找适合自己的商品”,而是消费者规模化定制产品。

产业互联网阶段,需要有三个先决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大量的消费者行为习惯数据,作为生产者生产的判断依据来源,即大数据;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处理大量数据的计算技术,因为这样大的数据,不再是原有的以G来计算的时代,而是以T计算的海量数据,最难的是数据的呈现不再是结构化的数字信息,而是声音、图片、影像等非结构化信息集,原有的信息处理技术无法高效计算出现有的数据信息,因此我们需要新的技术诞生,即云技术;第三个条件是:要拥有满足规模化的个性定制需求的生产能力,前两个条件更多的是给企业提供了深度挖掘市场需求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智能化生产制造的能力,即柔性化生产阶段,也即是“工业4.0”愿景所指向的阶段。

大数据:是产生产业互联网思想智慧的基石,也是产业互联网梦境时代到来的源泉。随着产业互联网大脑的日臻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与传统虚拟现实不同,这一全新时期不再是虚拟图像与现实场景的叠加(AR),也不是看到眼前巨幕展现出来的三维立体画面(VR)。它开始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得更加紧密,以庞大的数据量为基础,让人工智能服务于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在其中获得真实感和交互感,让人类大脑产生错觉,将视觉、听觉、嗅觉、运动等神经感觉与产业互联网梦境系统相互作用,在清醒的状态下产生“梦境感”。

云计算:是产业互联网网络神经的中控系统。在产业互联网虚拟网络的架构中,其中枢神经系统是将产业互联网的核心硬件层、核心软件层和产业互联网信息层这三大层级统一起来,为产业互联网的虚拟神经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从定义上看,云计算与产业互联网虚拟网络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非常吻合。在理想状态下,物联网的传感器和产业互联网的使用者通过网络线路和计算机终端与云计算进行交互,向云计算提供数据,接受云计算提供的服务。

工业4.0:本质上是产业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基础。产业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云计算中的软件系统所控制的工业企业生产设备,家庭的家用设备、办公室的办公设备,通过智能化、3D打印、无线传感等技术,让机械设备成为产业互联网网络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时这些智能制造和智能设备也将源源不断地向产业互联网网络反馈大数据,业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决策使用。

多少年来,美国因其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商业、工业、政府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上一直占尽先机;德国也因为传统的制造业优势,可以纵观生产制造的全过程,能不断提出提升业务的核心转型因素,继而提出了“工业4.0”战略。从这个角度来讲,以科技为支柱产业的美国,与以制造技术严谨为长的德国,在各自的工业智能化过程当中,都有不同的演进路线。而当下,产业互联网应用高速发展的中国,在传统企业向智能企业转型的过程当中,也应该有自己的步调,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4.0道路。

物联网:是产业互联网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因为物联网重点突出了传感器感知的概念,同时它也具备网络线路传输、信息存储和处理、行业应用接口等功能,而且也往往与产业互联网共用服务器,网络线路和应用接口,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变成可能,最终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人、机、物)融为一体。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第5篇

互联网企业进军汽车行业已成为不可逆趋势。从当前的发展模式来看,分为激进派和改良派。

激进派两路发力,改良派两强结合

传统汽车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实现零部件的智能化,最终实现无人驾驶,并不是不可想象,宝马、福特都开启了无人驾驶计划。但并不是每个车企都有这个实力,也并不是开启了这个计划就能够取得成功。有机会就有创新的力量出现。

激进派相信很多事情单靠车企是做不成的,或者不能够快速实现,他们认为互联网企业能够主导汽车行业,以互联网的力量革掉传统汽车的命,改造传统车企,在具体合作中,互联网企业主导整个汽车产业链,从汽车元器件的生产改良到整个软件生态的搭建,而传统汽车工厂多沦为“代加工”角色。典型的代表是苹果、谷歌、百度、乐视,革命性的产品在于,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的前一步是系统入车,并以大数据和智能传感器驱动汽车。但光是系统入车这一步,互联网汽车就遇到了很多麻烦,很多车企并不希望将自己的数据开放给互联网企业。所以苹果推出CarPlay、谷歌推出Android auto、百度推出CarLife、乐视推出Ecolink,这几者本质上并不是操作系统,而是一种手机投屏软件,其产业目的是,增强汽车企业及车主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为更深入的合作打好基础。

与此同时,激进派都没有放弃无人驾驶的研发计划,只不过,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沉淀。

改良派则相信汽车企业具有更强的互联网基因,互联网企业与汽车企业通力合作,彼此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典型的代表是阿里YunOS,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就曾对媒体表示,“上汽的互联网思维比我们要好”。实际上,上汽很早之前就已经推出过incaNet,让汽车实现简单的联网,功能与当前的特斯拉类似。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互联网汽车。上汽与阿里双方对此事的共识是,incaNet属于internet in the car,而真正的互联网汽车要实现的是car on the internet。

从当前推出的荣威RX5互联网汽车来看,着实没有激进派规划的产品酷炫,但铁哥认为这并非是技术问题,而是阿里方面对互联网汽车的进军思路所为,也即循序渐进与厂商深度融合,不求立即颠覆但求不断深入。而即便如此,首款搭载YunOS的荣威汽车仍具备许多“革命性”的突破点,如在汽车中彻底抛弃了业内惯用的手机投屏模式,选择将车内大屏作为主要交互平台,又如推出在线可感知地图,实现双盲定位和地图自适应;又如通过阿里账号打通,在智能支付、个人兴趣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再如语音成为主要车内主要交互方式。

面对媒体,王坚博士多次表示“汽车厂商是整个项目的关键”,其基本逻辑也为阿里以操作系统为切入点,不断吸引和刺激厂商更深度的融合,须知深度融合的背后乃是整个汽车工业链的重塑,要给汽车厂商以适应互联网模式的时间和机会。随着双方信任不断加强,厂商不断开放硬件智能化产品,其产品的未来也一定是愈加智能。

在铁哥看来,激进派和改良派虽然目标均为制造真正的互联网汽车产品,但由于实现的路径和整个商业逻辑完全不同,两方的短期结果也是明显不同的。

激进者憋大招,改良者在迭代

2014年阿里与上汽宣布合作,两年后新车;百度2014年成立车联网事业部,2015年宣布技术研发投入超过101亿美元,在图像语音识别、人工智能和无人车驾驶领域都已取得一定进展;2016年与长安汽车合作,但限于语音驾驶和地图的合作,无人汽车并未有明确时间表;2014年12月乐视宣布“SEE计划”,全面进军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领域,2016年4月概念汽车,量产时间表并未明确。

汽车工业代表着当今时代最高的工业标准,互联网汽车若要完全颠覆整个产业,除了互联网生态的建设之外,还需补足汽车工业的功课,软硬件的完全打通绝非易事。对于激进派而言,其志在大刀阔斧颠覆行业,因此其产品必须以具备惊艳的颠覆者身份出现,激进者只能以憋大招的方式来等待时机。

而对于改良者而言,未来虽然美好,但当今最重要并非是“憋大招”,而是尽快推出产品并加快与厂商的融合,拓展更多厂商资源,使操作系统覆盖更多车辆。在YunOS汽车发展战略中,操作系统为先行军,在底层建设方面为软硬件融合提供基础服务,而后融合深入,生态建设的完善,更多的软硬件服务商和厂商接入系统之内,厂商的融合兴趣不断加强,以双方行业优势进行主动式融合。

换句话而言,除技术限制外,激进派要等待自身补足汽车工业短板才具备憋大招的实力,而改良派则是以操作系统不断迭代产品,以此来与厂商协作未来,此为两派主要区别。

激进派和改良派谁才是正确路线

既然讲到激进派和改良派区别,就必然要涉及谁是符合当今国情的正确模式。铁哥建议大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其一,谁能尽快抢占市场

当今汽车行业的主要销售渠道仍集中在4S店手中,汽车作为高体验产品,线下仍是最重要的销售渠道。而对于两大派别而言,谁能最快推出新品,谁能最快占据更多的线下渠道,谁也就赢得了市场发展的先机。

其二,谁能联合更多的盟友

铁哥始终坚信互联网汽车不应该是个封闭系统,而是开放式的软硬件生态,即集合整个社会资源来推进互联网汽车的点滴进步,基于此方面铁哥一向不看好特斯拉过于封闭的模式,包揽一切打造的封闭生态固然可以短时间构筑竞争壁垒,但长期来看,其调动资源以及技术迭代的效率是要低于开放式平台的。

激进派和改良两派最终都要推出自己的汽车操作系统,但铁哥尤其担心会沦为自身产品的汽车出口。王坚博士曾表示YunOS不做封闭,欢迎更多合作伙伴加入生态,铁哥对此极其认同。

其三,究竟谁的技术最先进?

技术革新是两派共同的认同点,铁哥也认为只有通过技术革新,汽车工业也才会有根本性的突破,互联网与汽车两大产业也才会有真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