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体工程学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主要站在人的角度从显示装置、操纵装置、驾驶空间三方面来说明人机工程学在车辆设计中的体现。
1.1在显示装置上的体现
汽车上目前使用的最普遍的显示装置主要是各种信号灯、仪表盘。从车辆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就是要求驾驶员从显示装置获取信息既要准确又要迅速,而且实现简单。下面从信号灯和仪表盘两个方面介绍人机工程学在其设计和选用上的体现,在汽车信号灯设计上的体现是信号灯必须清晰醒目,以使用目的不同为区分,而且信号灯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要放在显眼的位置,与操纵机构不能发生干涉,如信号灯背景色首选灰暗色,警戒等不利因素信号灯用红色,提醒信号灯用黄色,运行正常用绿色,信号灯位置最好与操纵机构分布在不同象限等。在汽车仪表盘设计上的体现是数量信息和一般性能用数字显示仪表,优点是读数快、占用面积小,质量信息、调节性能、监控性能用指针运动型模拟显示式仪表,优点是不用读出具体数值,直接从指针位置就可判别。
1.2在操纵装置上的体现
汽车中操纵装置种类繁多,分类方法各不相同。但主要分为手控和脚控。总的来说,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体现为:按钮、踏钮、扳钮适合开关控制,旋转选择开关适合分级控制、旋钮适合粗细调节控制,扳钮开关适合快调节控制等,曲柄适用于费力、移动幅度大且精度不高的调节,手轮适用于微调,旋塞适用于无级调节,钥匙适用于有安全要求的装置,脚踏板适用于动作简单、快速、需要较大操作力的调节等。操纵装置设计要适应于人的生理特点,方便大多数使用如操纵力度应按驾驶员的中、下限能力设计,运动方向要同机器的运行状态相协调如汽车转向盘,而且尽量能利用人体自然动作和重力来进行设计。操纵装置的形状和样式尽量和它的功能有逻辑关系且便于辨认和记忆,操纵装置的大小应适合于人的手或脚进行操作,至于操纵装置的布置也要适合驾驶员的习惯和逻辑。
1.3在驾驶空间上的体现
驾驶空间在汽车上的体现主要是驾驶室,其设计是综合考虑人体方方面面因素,对驾驶室的空间布置、工作台、座椅、环境进行人机工程学设计,为驾驶员创造舒适和方便的驾驶条件,因此驾驶室的设计一定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作业空间布置是指在作业空间确定之后,对显示装置、操纵装置的位置安排设计。驾驶室空间布置人机工程学主要体现在显示装置和操纵装置的重要性、使用频率、功能、使用顺序等方面,如紧急制动,一旦使用,就要保证准确而且迅速地响应。经常使用的装置要置于驾驶员易见及易触碰的位置。配电指示与其开关应设置在同一区域。工作台的关键尺寸及安装其上的显示装置和操纵装置的相对尺寸,均要以人体测量数据为基准。驾驶座椅的结构型式应尽量和驾驶坐姿的各种操作活动的要求向匹配,使驾驶员在驾驶的过程中基本保持身体稳定、舒适,且能进行精准的操作和控制。良好的驾驶座椅设计应尽可能保证驾驶员在连续数小时的工作中,身体能够得到很好的支持,座椅设计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试验和经验来保证的。GB/T12552一90《载货汽车驾驶员操作位置尺寸》,GB/T13053一91《客车驾驶区尺寸》,GB/T6235一97《农业拖拉机驾驶座及主要操纵装置尺寸》,以及我国机械行业标准JB/T6716-93《农业拖拉机驾驶室门道、紧急出口与驾驶员的工作位置尺寸》,JB/6715一93《农业拖拉机驾驶座标志点》等许多标准中,规定了有关车辆驾驶室的作业空间布置和尺寸的推荐数据。
2结束语
关键词:基因运输工具 运载体 载体 DNA 连接酶 专一性 大肠杆茵 干扰素 糖蛋白
中图分类号:0-49
文献标识码:E
1 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到底应该称为运载体还是载体
人教版必修2第103页谈到:基因的运输工具是运载体;可选修3第6页提到。基因的运输工具为载体。那么,基因的运输工具到底应该称为什么?还是两者都可?
运载本身的汉语词典释义是:装载、运输。运载体的英文名称是carrier,定义为以下3种:(1)为分离样品中微量的放射性物质而加入的大量同类非放射性物质。(2)在细胞悬浮培养系统中,支撑生物体或细胞生长的固相颗粒基质,如加入发酵罐中的特殊塑料或微孔玻璃颗粒。(3)携带另一种物质转移的转运剂,如结合某种物质,携带其通过生物膜或在生物体液中转运的蛋白质。事实上,教材对基因工程载体的概念性定义是:指能将目的的DN段带入宿主细胞,并能进行扩增的一类DNA分子。
其实,基因工程的运载体不仅是转移目的基因的运输载体,也是扩增目的基因的克隆载体,同时也是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所以运载体这个名称,局限了它的功能含义,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人教版选修3称为基因的载体则更具有包容性。如果运载体只是起运输功能,那么转基因动物实验中,当导入目的基因采取显微注射的方法时,运载体实际是可有可无的了。实际上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的大量扩增还是需要借助载体的自主复制功能,其表达也还需要载体上携带的启动子等调控元件。
另外,必修1教材中又有细胞膜上载体一词,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将之表述为载体蛋白,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基因工程载体和细胞膜上载体作本质上的区分和理解。
2 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具有专一性要求
人教版《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第7页“思考与探究”的第一题:限制酶在DNA的任何部位都能将DNA切开吗?以下是四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形成的DN段:
你是否能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起来?
此题对(2)(3)(6)(7)这四个平末端在教参第12页给的答案是:(2)与(7)、(3)与(6)能连接。此题的原意应是想让学生形成对限制酶特异性的感性认识(即限制酶所识别的序列,无论是6个碱基还是4个碱基,都可以找到一条中心轴线,中轴线两侧的双链DNA上的碱基是反向对称重复排列的),但这样的答案却容易让学生对DNA连接酶产生一种误解。部分学生因此认为: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具有专一性要求。但事实上,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不具有专一性要求,DNA连接酶可以连接任意两个平末端。
实际操作中,对于平末端的DN段,常用T4DNA连接酶直接将两DN段连接(但因为连接效率较低,通常采用高浓度处理);或是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给具有平末端的DN段添加寡聚dT,在另一片段末端添加寡聚dA(或者分别添加寡聚dC和寡聚dG),再用DNA连接酶将其连接起来;或是先在DNA末端加上化学合成的衔接物或接头,使之形成黏性末端之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由此可见,DNA连接酶不同于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要作用于特定核苷酸序列,并打开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它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的碱基序列没有专一性要求,由不同限制酶切开的两个平末端,也可以由DNA连接酶封闭并连接。
另外,教材上的习题若教师按教参答案解释则可对题目加个条件要求“将四种由限制酶切割得到的片段再恢复原状”,这样才能基本体现题目“让学生形成对限制酶特异性的感性认识”的本意。
3 大肠杆菌能生产糖蛋白吗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在“基因工程的应用”一节中,在介绍基因工程药物干扰素时,有如下一段文字“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1kg细菌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mg干扰素”。很多学生对这段文字存在一些困惑: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因此能生产糖蛋白,而干扰素是糖蛋白,故酵母菌细胞能够生产干扰素;但是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这些细胞器,那又怎么能生产干扰素呢?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体育人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然后他逐渐长大,开始走向学校,去接受更加系统的知识和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是孩子的成长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社会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应该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起打造成一个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我当班主任的这些年中,发现有的家长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比较轻视,对学校教育又过于重视,导致三方面教育互相不配合,使得孩子接受教育不全面。
一、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作用。孩子从出生到成人和他沟通最多的、接触最紧密的就是家人,孩子的初次教育就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孩子对社会最初的认识和对美丑善恶的批判也是在家长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可以说,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2)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对孩子说教没用,还不如打一顿来得实在,让他不敢再犯;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犯了错说说就算了,孩子还小长大了总归会好的。尤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认为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和虚心谦和的美德却鲜有涉及。有些家长认为既然花了钱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事情就应该由学校全面负责,还有些家长一边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一边却在孩子面前说学校的教育如何如何不对,导致小孩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教育中无所适从。
(3)家庭教育小案例。之前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小T,家境殷实,是家中独子,母亲和老一辈对其非常溺爱。父亲平时对其也是爱护有加,但是一旦动起肝火来就非常粗暴。所以,小唐对父亲又爱又怕。由于其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经常到每周四就没钱了,就问同学借,一个月下来欠了较多的钱。再加上劳动和学习都很懒散,在学生中就比较突出,经常被罚抄写学生手册,逐渐变成老师眼里的差生。为此,老师多次和家长打电话、面谈。一开始其父亲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有这样的表现,觉得都是学校的教育不到位,学校管理太严格导致小孩逆反,花钱多也是因为学校没有教育学生要节约造成的。但通过其亲自去班级了解,逐渐接受了事实,并与老师一起讨论采取哪些方法来教育孩子。针对小T对钱的依赖和对父亲又爱又怕的心理,最后决定每周老师将小T的表现详细记录并告知其父亲,由此来决定其下周的生活费多少,另外小T可以利用周末去父亲单位打工按小时计费来赚取外快。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小T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还能积极地参加比赛活动。其父亲也彻底改变了之前对学校的误解。
因此,学校的各项教育措施和学生的在校表现老师应及时向家长通报,使家长们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家长也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学校的教育计划,并制订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学校和家长相互沟通理解,协调好教育的步调,就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社会教育
(1)社会教育的作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兴职业也随之越来越多,对学生就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校教育普遍具有被动和知识更新较慢的性质,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了。社会要求青少年具有广泛的才能,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有长远的目标。并且在当今世界,由于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学生获取社会教育的渠道和方式也多种多样,相比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显现出更新的活力。因此,社会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社会教育是渗透在生活中而不是单独的一个模块,所以它的作用不能立竿见影,见效的时间较长。其二,学校个别教师由于升学的压力,而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学生负担过重,几乎没有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其三,有些多媒体信息对青少年起了反面影响,教坏了青少年,削弱了正面教育的作用。其四,我们社会普遍存在“教育孩子外人不便插手”的错误认识,所以在公共场合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很少甚至没有人出来制止或纠正。以上这些都导致了如今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
(3)社会教育小案例。每周五学校的公交车专线总是非常挤,上下车都是很费劲的事情。有一个学生到站要下车,于是,一边打招呼说“不好意思,借过”,一边从车厢里往外挤。可是有一名染着黄发的男生却挡着不让,脸露凶相,还骂骂咧咧。周围都是学生,没人敢出声,这时一位白头发的长者高声说:“你这个小伙子,父母没有教过你礼貌吗?如果你今天不让开,那我来代替你父母教育教育你。”在全车人的注目下,那位黄发学生眼神开始闪躲并低下了头快速让开了。我想,通过这一件事,大概这个黄发小伙以后也不敢再在公共场合撒野了。
另外,学生有在二年级期中的时候到企业实习两个月的机会。在这两个月中,他们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工作和生活,要完全接受厂方的监督和教育。实习结束,学生自己反映这种教育方式很不错,他们通过实习,知道原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比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还要严格,在学校犯了错误老师会悉心教导,有不断改过的机会,但是,在企业犯了错误直接与工资、奖金甚至去留挂钩。他们觉得,自己对社会有了全新的和最直接的体验,自身各方面都还要不断完善,自己有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由此可见,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好的思想品质和工作能力。在进行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新的知识不断充实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了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三、学校教育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是比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方法更专业、目的性更强的育人园地,它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事业奠定了文化的基础。所以,学校教育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小单元,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最重要的环境,而家长则是学生人生中第一位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而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社会教育,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环境和多样的教育形式。无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三方面都要有统一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又要重点地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补充。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家庭关系,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做他们强大的后盾。同时,也要及时地与学校相互沟通、了解,不要各自行事。学校多向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较高的个人素养。社会教育也要与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提供各种学习的渠道和形式,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学校则应该遵循教育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较高的科技文化奠定基础。
学校教育应起到纽带作用,将自己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与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相互促进,打造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教育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参考文献:
[1]李莺莺.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J].新课程,2010(1).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学》 以人为本 大工程意识 教学改革
一、引言
21世纪对高等工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综合工程素质,即能综合应用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解决各类工程实际,并且应具有工程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等大工程意识。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方向专业课之一,其课程特点是实践性较强,由于学生缺乏具体的生产实践经验,在课程讲述时如果仍采取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则不能满足学生大工程意识培养教学目标。本文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的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大中专院校对理论课堂教学仍然沿袭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与后续的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脱节,而且与制造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脱节。学生生产实习和在制造企业中看到的产品并不是老师课堂中阐述的对象,课程设计的内容也不是生产实习中见到的或课堂中讲到的产品,造成整个工艺体系不连贯、不完整。易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以义务或敷衍了事之态度学习,不想深入地了解,只是知识背诵,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最后形成学习与生产严重脱节的情况,使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难以实现其应有的课程培养目标。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应加强学生大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组采取案例法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丰富的案例和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掌握了知识。
三、具体实施方案
1.优化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
课程组遵循“理论―实践―再实践”的方法论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分三个环节:第一,理论教学。第二,生产实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过程的生产特点、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具体的设备、刀具、夹具,锻炼学生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课程设计教学,利用教师科研、生产实习中典型的零件作为课程设计对象,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建立案例教学库,以周边企业、生产实习基地、教师科研研究对象中典型的零件和加工现场照片、场景作为理论教学案例讲解主要知识点,在分析和讨论工程案例的同时进行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其大工程意识的建立。
2.教学方法。
(1)采用交互式、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2)采用现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对夹具、定位、夹紧这些概念通过陈列模型加强知识的理解。
(3)理论教学过程中,提前将课程设计题目发给部分学生,在讲到相应知识点时,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通知”栏目里,定期将每周复习和预习的案例及知识点以英语版和中文版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阅读和准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5)结合石河子大学的SRP计划和学生暑期实践,有计划地将学生引导向学科科研的前沿及相关制造行业,进行相应的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整个科研和生产的大行业背景下进行实际应用。将“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长学生的真实才干。
3.教学手段。
(1)应用三维动画再现机构的工作原理,形象而生动,且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通过视频,再现加工现场场景,既能增强工程的真实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利用校园网展示丰富的网络资源,适时对学科最新的发展态势进行跟踪,并更新教学内容,也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构思小论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
1.打破课堂内外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2.案例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仿真等方法,强化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
五、结语
本课程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学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了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关键词: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研究性学习;校企合作;多学科融合
近年来,计算机学科自身的内涵、外延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计算机在不同领域中的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已经成了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也逐渐呈现学科融合的趋势,人才国际化竞争趋势越来越明显。针对这些变化,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基础和在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锐意改革,建立了以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为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多年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利用自身的学科研究特色,针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需求,整合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工业设计(信息产品设计方向) 4个专业的资源,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精品课程推动课程群建设,并以课程建设为基础[1-2],构建了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3]、多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在计算机类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4]。
1建立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产学研合作为平台,积极探索教学科研互动、校企互动、课内外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建立了基础实践、工程方法实践和创新体验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引导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综合型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
在本科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课程设计(俗称大作业Project),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从科研中提炼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内容,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们已在80% 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中设置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如在3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分别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实验:“操作系统”――Linux系统分析、“软件工程”――典型金融软件设计、“程序设计基础”――趣味游戏设计。在实施课程大作业十
作者简介:陈刚(1973-),男,教授,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何钦铭(1965-),男,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陈越(1967-),女,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陈丽(1970-),女,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套涵盖13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2) 加强校企合作,将主流技术和工程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方法实践能力。
我们与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与知名企业合作,包括:共建专业方向和模块课程、聘请企业教师授课、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共建工程训练教学基地等,将主流技术和工程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若干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作正式的技术报告,将项目实践引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化、工程化。让学生在接触学科前沿、体验新技术的同时,培养科学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有9门课程获教育部-微软(IBM、Intel、SUN)精品课程,其中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并行计算与多核程序设计3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
我校已经与浙大网新和美国道富银行共建了金融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与阿里巴巴公司共建了电子服务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等。开设项目实训课程10个左右,同时与Intel、微软、IBM、网易、网新、道富等著名国内外IT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30多家。
3) 以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为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实践意识。
我校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探索课内外互动的实践机制,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科研训练和创新俱乐部(社团)活动等。
一年一度的“浙江大学学生电脑节”已举办,每一届电脑节直接参与学生人数均达到2000余人次,成为浙大最有影响力的学生科技活动之一。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国际竞赛,包括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国际顶级设计大赛等,并频频获奖。近5年共有100多位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其中国际大奖50多项;利用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和自主设立支持的SRTP项目,使SRTP的学生参与面达90%;先后创建了IBM技术俱乐部、Intel技术俱乐部、腾讯创新俱乐部等近10个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创新型学术俱乐部,成员超过500人。
4) 以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大项目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研究能力。
我校将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中心作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并结合近年承担的面向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工程技术性项目,吸引一批高年级的本科生进入工程技术型研究基地和课题组,从事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创新研究工作。
现有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道富技术中心(金融软件)、嵌入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等,每年吸收本科生150位以上。其中,道富技术中心几乎参与了美国道富银行所有的核心金融系统研发项目,成为国际化金融信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大户。
2建设全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
我校以双语课程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全英语教学,通过营造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师资等方式,构建多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国际化教学的质量。
1) 推进双语教学,营造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培养国际化交流基础。
大力推动双语教学,开展全英文教学,为本校学生和国际生源创造必要的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
目前,我们有46门本科专业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并实施双语教学,开设了全英文双语教学课程共27门,其中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两门课程获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另外我们还聘请外籍英语教师为学生开设高级英文写作、高级英语口语等实用语言课程。
2)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探索国际合作教学的新模式。
通过形式多样的海外高校短期交流、中加双学位项目等,加强学生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海外师资队伍的聘任和教师国际交流等方面全面提升国际化教学的质量。
目前,我院已与加拿大、法国、爱尔兰、荷兰、新加坡、日本、德国、瑞士、瑞典、澳大利亚等地的19所高校实施本科学生交流。全部项目每年涉及本科生约100余名,达到单届学生总人数的25%。
2005年开始我院与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简称SFU)合作,启动了中外学生共同参加的双向“2+2”计算机本科双学位项目,不仅在培养方案上融合两所优秀高校的特色,而且在双方教师的互派、两国学生的融合教育方面创立了新的模式。接下去,将继续探索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发挥两校优势,积极组建国际化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
3) 引进国际师资,拓展国际生源,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人才培养环境。
我院聘请了一批国际知名大学的学者和国际著名IT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并积极拓展国际生源,形成了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
近五年来,我院邀请了24位外籍专家学者讲授本科专业课程32门次,接受来自加拿大、美国、法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留学本科生89人(其中2009年接受22人),分别在我院进行课程学习、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专业训练,其中33人为攻读本科学位的全日制学生。
3创建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根据计算机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我院发挥学科研究优势,以计算机技术课程为核心,课程叉为基础,创建了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在专业建设中,我院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催生了新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好互动。
1) 以“宽、专、交”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建立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模块化课程群。
围绕“宽、专、交”的目标,我院整合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字媒体、工业设计(信息产品设计方向)4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模块化的课程群和交叉课程实现多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核心技术为基础融合了软件工程方法、金融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电子服务工程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计算机核心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等;工业设计专业(信息产品设计方向)[5]以设计方法与技术为基础融合概念创新设计和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则围绕系统设计与分析的培养目标,融合数字媒体、金融信息技术、人机交互设计等多个应用领域方向。
目前,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共建设完成12个课程群,所有课程群均涉及2个以上专业,如图1所示。2门学科交叉型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为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信息产品)整合与创新设计。
图1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知识体系
2) 发挥学科研究优势,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催生学科研究新方向。
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是国内唯一一家设立于计算机学科内部的该专业,已形成了“工业设计+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一批信息产品创新设计人才并形成了富有优势的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专业则依托学科在工程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在金融信息学培养方向上具有很强的特色,形成了金融软件系统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并充分利用我校在计算机图形学和多媒体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设立了国内第一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目前所有3个拓展专业都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其中工业设计专业被评为第一类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开发技术、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方向被评为第二类特色专业(方向)和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数字媒体技术被评为第二类特色专业,同时也已成为国家级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3) 综合多学科知识,实践创新体验,建立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目前我们已有2个教育基地成为浙江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分别是浙江大学―网新国际金融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浙江大学―杭州亿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网新国际金融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与金融等专业的学科交叉,注重计算机软件、金融学、工程训练以及外语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研究生的国际化科研实践基地,实战性的国际合作项目,不仅可以让研究生掌握产业动态,融入全球理念并拓展其研究视野和实践领域,还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实现理论研究与国际商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每年选拔的基地研究生不仅可获得3个月的海外研究和实践机会,而且有经验丰富的企业科研人员作为实践导师并制定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实践计划。同时,合作企业网新国际还将为出访学生提供与国际专家的合作科研项目,以真实的银行金融历史数据为基础,从事金融数据分析与挖掘方面的研究。
杭州亿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以“工业设计+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为创新模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与形式化的视觉表达相结合,通过功能创新、行为方式等创新模式整合多学科知识,将“设计+技术+商业+用户”紧密整合在一起,由内而外,真正地将概念设计转化成生产力,为我国传统产业的提升作出贡献。在教学上,引入研究型、应用型课题到专业课教学,推行学科间互动,构建围绕学科发展的开放式创新教学平台,建立国际化互动的指导教师团队,以及建立国际竞赛和知识产权成果推进平台。
4结语
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需要有相应的组织与政策
保证。学院十多年前就开始建设以课程群为基础的课程小组,并以院级教改项目为驱动,教师评价政策为保障,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目前,已建立了14个本科课程小组(含12个课程群)和9个研究生课程小组,每年投入教学经费近100万元,同时设立了教学骨干教师岗位,以确保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
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有力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的学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中广受好评。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在99%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毕业当年起薪保持全校第一。50%以上的就业学生到全球500强企业、国际一流企业工作。2008年48%的本科生出国深造或国内读研究生,其中出国深造比例13%。近年毕业生中,涌现了许多耀眼的“新星”,如浙江省十大“创业之星”、“手机备备”的发明人方毅,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核心设计师章俊,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TopCoder程序设计竞赛“大赢家”并据此要重新评估中国软件工业水平的吴嘉之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干红华,何钦铭,陈德人,等. 工程型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3):30-34.
[4] 陈根才,何钦铭,陈越,等. 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本科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8(13):26-29.
[5] 孙守迁,应放天,罗仕鉴,等. 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8(13):35-37.
Engineering and Compound Oriented Internationalized Computing Talent Training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HEN Gang, HE Qin-ming, CHEN Yue, CHEN Li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