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利用科学发展观来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的法律保障体系,这种法律体系必须满足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需要遵守的原则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的同时应该保证符合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其主要遵守以下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生态优先,其定义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证生态利益高于经济利益。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其强调保护环境的必要性。通过这个原则可以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使环境得到保护。[5]其指出当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出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局面时,要首先考虑环境保护,不能只顾着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则是不得恶化,其定义是各个地区的环境的质量不能低于该地区环境保护法律所规定的质量水平。达标原则一直是我国环境法的一条重要原则,而不得恶化原则是和环境保护法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相符合的。环境保护法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要保证良好的自然环境得以保持,不好的环境必须改善。第三个原则是生态民主,其定义是社会公民有参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以及监督立法实施进程的权利,当其这些权利受到损害危害时可以得到法律援助。生态民主原则深化了公民的参与度,其强调了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民主原则的存在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其保证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第四个原则是共同责任,其定义是对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以及污染环境的人或者企业应该承担全部的责任,这种原则完善了对损害者的处罚制度。共同责任原则的确立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的组成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以及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为基础。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的组成应该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自然资源保护法、污染治理法、能源法、生态保护法、气候变化法以及专项环境管理制度法。这些法律共同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
(三)构建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的构建基础是已经形成而且相互之间有联系的一系列的法律制度。而这些法律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种是预防性法律制度,其的作用主要是保护环境不被破坏以及对破坏后的治理。第二种是管控性法律制度,其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对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破坏的管理与控制。第三种是救济性法律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作用是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救济。
二、结语
2008年5月国家环保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生态文明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6个市县,并同时印发《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指导性要求。此后,第二批、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陆续开展,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尽管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广泛推进,但其建设程度如何衡量和评估仍无明确规定,缺乏一套统一的指标体系。我国对生态省、市、县建设已经颁布了相应指标,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市相比,内涵更为丰富,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已经尝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许多前期成果和资料。本文在充分考察和借鉴国内各省市政府及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经验、研究报道的基础上,阐释了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特征和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 包含4个准则层、37项指标的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该体系下对深圳2001~2010年时序数据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2009年截面数据进行了测算,得到了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历年变动趋势和我国4个主要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研究结论,验证了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评价体系的构建特点、原则与思路
1.1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2009年9月北京林业大学了我国首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天津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排名均处前列,按报告划分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6种类型,北京、上海、天津均属社会发达型,东南沿海省份则属于均衡发展型,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值较高、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化率高、社会发展程度普遍较好[4],即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其他地区已经发生明显分异,经济发达城市亟需一套更具针对性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应从其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特点出发:(1)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较国内地区,水平更高、进程更快,已进入到相对高级阶段,因此虽然指标设置带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指标值应严于其他城市要求。(2)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量都达到较高水平,对其生态经济方面指标的考核应更侧重产业结构、资源绩效、科技创新方面的考核,充分突出个性,如“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等生态市评价的常规指标在本文评价体系中并未列入。(3)生态环境类指标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特别是污染减排、环境质量方面的指标应考虑国际通用或国家要求,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形势。而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映其“环境—经济”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即将或预期走向拐点,生态环境类指标较之国内其他城市通常优势明显,因此其更注重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等软实力建设,在其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中对这两方面的指标设计应更为慎重。
1.2指标选取的原则(1)共性与特色相结合原则。在选取国内外普遍涵盖且有实践意义的指标的同时,突出经济发达城市特点,形成这一类型区域评价的特色。(2)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原则。保留传统的国家、各部委及其他省市已有的“科学发展观”、“生态市”等指标体系中的精华指标,并对相关指标和相关标准予以提升,并针对生态文明的特有内涵提出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的指标。(3)可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指标、标准值的要求在目前的社会水平和技术水平下可以实现;又要预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使指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4)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完备性、正确性,又要避免指标简单罗列和过度相关导致重叠;同时,指标应具备可操作性,既要具备可约束性,即要有社会动员能力,又要具备可分解性,可从城市层面分解到行业、企业、社区、家庭各个层面,此外指标的可考核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也要兼具。(5)分步实施和分段评估的原则。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过程中,通常将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目标分阶段来实施,因此在具体的应用中指标应便于设置分布实施目标,并实施分阶段评估。
1.3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本文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分解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制度保障4个方面。其中,生态经济是环境和经济协调的根本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体现和物质保障;生态文化通过文化理念影响社会行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生态制度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在法律规范、管理体制方面的保障。因此,本研究从上述4个方面归集各类指标,并遵循如下设计思路:(1)按照内在逻辑对四大类指标进行设置。生态经济类指标以资源、能源节约和产业绿度为核心,并提出生产力的先进性和科技贡献;生态环境类指标以“压力-状态-响应”为内在逻辑[5],重点评估环境要素、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情况;生态文化类指标以“意识-行为”为逻辑,重点反应公众对于生态文明意识的认同;生态制度则考察了现行相关的7项主要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2)按照指标性质将评价体系分为四层。顶层为目标层,即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指数;第三层和第四层为指标层,第三层是对准则层的分解和延伸,主要反应结构变化情况,第四层即为具体指标,将第三层指标进一步细化到可操作的层面。(3)按照指标特征将指标分为控制型、预期型和引导型指标。控制型指标是通过一定工程、项目、制度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应达到的约束性指标;预期型指标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时间推移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单纯从客观上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难以控制的指标;引导型指标是指难以量化或量化意义不大,但从长期来看,指标的规定是具有行为引导意义的趋势性指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案例中仅涉及经济发达城市历史和现状对比情况,对具体城市未来某时间段的控制型指标数值确定并未讨论,所有类型指标均仅进行了用于数据归一化的高低值确定分析。
2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基本介于20~40项之间,大部分均从国家生态市指标衍生而来,如张家港市30项指标中有11项,无锡市42项指标中有15项,昆山市37项指标中有19项,吴江市37项指标中有15项指标与生态市指标相同。本文梳理、比对了生态市指标和其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中相关和差异性指标,按前文所述的指标设计特点、原则、思路,基于AHP法,构建了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4个准则层,涵盖18项控制型、5项预期型和14项引导型,总计37项单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所示。
2.2指标的归一化处理与权重的确定表1中各个指标量纲不同难以直接进行评分比较,本文依据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1990~2010年各指标变动区间和未来规划目标,以及前人研究成果[6~7],确定了上述各项指标的高低值,其中涉及经济类数据按不变价调整,采用归一化方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设第i个指标的原始值Xi的对应的高值水平为Mi,低值水平为mi,则归一化后的指标为Ri,对不同性质的指标归一化公式为[8]:其中Cij表示评价某项评价目标时,第i个指标的重要性对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的比值,一般采用1~9标度法表示Cij的值,Cij的取值从1/9到9依次代表在评价某项目标时,i指标较j指标的重要性从极端不重要到极端重要,并通过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9]。本研究中分别对四个准则层对总目标的权重,和各准则层下指标的权重在矩阵实验室(MATLAB)下进行了测算,对于超过7项具体指标的生态环境类指标(AHP法判断矩阵不应超过7项指标)在各个三级指标下分别计算,并通过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各具体指标综合权重如表1所示。
3案例研究为了检验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挑选了我国4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案例研究对象,这4个城市均属经济发达且生态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具有相近的建设目标和较好的参照效果。其中,深圳作为我国首批生态文明6个试点城市之一,在2008年即出台《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此后又制定了《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相对充分的历史数据积累,因此选择深圳市时序数据,利用本文评价体系对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历史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而北京、上海、广州由于数据收集原因仅暂与深圳进行2009年横截面数据的横向对比研究。
3.1深圳市历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变动趋势分析按照前文所述归一化方法,对深圳市2001~2010年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对生态制度类指标采用[0.9,0.7,0.5,0.3,0.1]赋值对应制度建立和执行程度的[好,较好,一般,较差,差],采用线性插值法填补部分缺失数据,对历史数据难以考证的部分指标未列入指数计算,并对由此引起的综合权重变化作平衡调整,得到深圳市历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和4个准则层的评价指数如图1和表2所示。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由2001年的0.23稳步上升至2010年的0.79,年增速高,这说明近十年来,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大、成效显著,已经跃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进入到纵深推进时期。剖析这一总评指数变化的原因,4个准则层分指数的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和生态制度得分的大幅度提升是总评指数升高的重要贡献源,深圳市近年来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的铁线管理政策,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财政性环保投资经费也高于国内绝大部分城市,以“四个难以为继”为背景开展政府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其次是生态文化分指数升高的贡献,而生态经济由于2001年背景值起点较高、地均产出、能耗、水耗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因此相对提升速度较慢,潜力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图1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变动图(2001~2010年)
3.2北上广深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比较分析受数据采集条件所限,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间的对比研究采用评价体系中涉及的均已收集到2009年数据的共21个指标,对指标权重作同比增大,这样计算的深圳市综合评价指数
关键词:生态文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比较独立的艺术类型,主要分为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两种,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关系到环境质量,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当以生态文明观为依据,进而构建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并最大限度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一、生态文明观概述
随着经济和计算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工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导致人类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挑战。那么,生态文明观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内容[1]。生态文明观其实是一种动态的思想,当生态文明观发生变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发挥主导作用。当然,生态文明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有着必然联系,在生态文明观下,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而且要循环使用,最大限度的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在生态文明观的要求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减轻投契废弃物,降低对环境污染的程度,从而有效控制污染源。此外,在生态文明观下,还要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论在建筑还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都应当遵循生态文明观,进而有利于社会的良好发展,人类的生产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二、生态文明观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遵循的原则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状态,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环境保持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设计具有特色,而且必须降低对环境的破坏[2]。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当是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以维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所进行的使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实践活动。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一定要遵循如下几点原则:第一,以回归自然为根本。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即便是面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建设具有生态性的生产环境,设计师们应当将充分运用自然表现手法,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时,从自然角度出发,将自然和环境因素等整合在一起,进而设计出具有生态性和舒适性的现代环境。第二,遵循人文内涵原则。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期间,不仅要体现生态化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要遵循人文内涵原则,在设计时,将更多的文化元素进行开发和应用,也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内涵,将现代美与古典美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进而突出人文内涵,使得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文内涵得到有效体现,并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呈现自然美,最终确保现代环境艺术作用的韵味得到提升[3]。
三、现代环境艺术在生态文明观下的设计实践
1)现代室内环境艺术在生态文明观下的设计实践
在将生态文明观渗透在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需要对室内空间进行科学的规划,结合建筑结构和生态文明观,设计出适合人类居住而且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进而实现在室内装修时简化过程,而且在室内装修时有利于降低对环境的污染[4]。在进行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一定要将最大限度的节约装修材料。在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需要保证设计的室内空间环境适宜人类居住,而且尽可能减少装修材料的使用,那么,设计师在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就应该创新设计,设计出使用的装修材料少而且又能保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质量的新造型,认真落实生态文明观。此外,要使用安全的装修材料,确保环保系数符合要求,避免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当前,安全无害的室内装修材料有藤和竹等,使用这些材料可以降低室内环境污染系数,并为人类打造健康的生存空间。
2)现代室外环境艺术在生态文明观下的设计实践
在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同样需要融入生态文明观,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合理的运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短缺是面临的比较严峻问题,所以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时,一定要节约土地资源,对于存在的空余边角地带,一定要在设计时将其充分的考虑在内,将空余边角地带设计成小草坪或者是花圃,这样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优化了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5]。此外,在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时,还要对环境进行系统的规划,通过借助于喷泉、山石和植物等,进而营造出具有自然化的生态环境;其次,尊重当地动植物的自然属性。在设计室外环境时,必须是在充分了解在当地动植物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再提出设计方案,从而使得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在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中,景观设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应当对环境环境进行系统性的规划,而且最大程度的尊重栖息动物,避免对其生存环境造成破坏,进而使得栖息动物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同时,确保其成为景观设计中的特色,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稳定发展;最后,降低设计成本。在生态文明观下,对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时,还要最大程度的降低设计成本,在选址上一定要科学,而且选择合理的建筑材料和土地,防止出现材料和其他资源浪费的现象,在保证设计内容新颖的同时降低设计成本[6]。
四、结束语
在经济、科技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人们在对环境进行艺术化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引入了生态文明观,使得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和谐发展。总之,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其中,是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能适应自然生态规则、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且唯一的手段。
作者:李冬 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宋霞.基于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分析[J].现代园艺,2015(2):78-78.
[2]侯约辞.论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3):72-72.
[3]王思天,吉鹏.浅析生态文明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科技,2014(12):150-150.
[4]余玲.浅析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金田,2015(8):64-64.
[5]黄剑珠.基于生态文明观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浅探[J].城市建筑,2015(15):13-13.
一、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目标。虽然它着眼点在于保护自然,但最终所关怀的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关怀人类现实的利益和发展,更关怀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减量化原则(reduce),即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资源化原则(recycle),即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重组化原则(reorganize),即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很显然,循环经济的实施将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并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给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中进一步将这一概念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强调:“各国政府应与国际组织合作,酌情按照环境发展会议各项决定的执行情况,特别要按照关于《21世纪议程》的决定来制定促进可持续发展全国战略。其目的在于确保对社会负责的经济发展,并为后代的长远利益保护资源基础和环境”。它强调了四个原则:(1)公平性。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以及资源利用的发展机会公平三个方面。(2)协调性原则。一是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经济发展规模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协调。主张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限制在其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高效性原则。强调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经济资源开发中应针对经济资源的特性,协调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交往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开发和保护好不同属性的经济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有的内涵,并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实现经济资源的持续利用。(4)发展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以满足当代人和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为目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本身也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呈现出渐进、上升过程。
二、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得已实现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组成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通过复杂的物质链和物质网,系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生态文明系统中的生产组织,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系统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一个子系统,这主要是表现为它快速、大量地从自然资源库中提取、消耗各种再生和不可再生的原料;在生产各种产品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大量地排放各种废物;不同产品在短时间被人们使用后,最终以废弃物的形式返回大自然。而生态文明系统中的生产组织最基本的目标是降低因为生产浪费的大量材料和能源对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冲击。所以通过环境关系,生态文明生产组织的基本目标与可持续联系起来,生产组织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闭路循环,减少生产组织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它不仅满足了现在的发展需要,同时帮助下一代能够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建设生态文明系统中,通过掩埋式垃圾处理场、清洁生产、绿色化学、环境技术等方法,将会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更少的空间被占用,从而在环境因素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系统要求把工业经济活动组织变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根据科学规律,有效利用有限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全球经济资源,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生态文明系统要求经济的增长必须以集中资源,消除多余,提高效率,力争效益来实现。因此,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支持。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
1.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从大多数人的利益着眼,从子孙后代的幸福立足,在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防止对能源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无限索取和透支使用,做到能源资源长盛不衰、生态环境永续友好。而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物质的循环、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即“资源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污染排放小”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致性,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而生态文明则是循环经济的必然结果。
2.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代价的,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时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式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其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即要按照生态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水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人口规模庞大,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五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六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上述生态环境现状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整体上降低资源消耗,解决资源矛盾,有效控制污染的战略选择,同时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循环经济生态系统理念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发展初始阶段就注重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五、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学校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55-01
一、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
1.构建和谐校园
贯彻人本思想,?坚持公平正义,构建良好环境,促进校园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教育的核心思想,教育的终极任务就是人的发展,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心中时刻装着教师和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教师和学生,关心、尊重教师和学生,促进校园和谐。公平公正是校园和谐的基石和核心,没有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就不会有真正的和谐。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尊重、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2.建立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的运行机制
首先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把“以情感人”和“以章束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法制、文明、规范、和谐的校园。其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做到在制度面前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公平公正,让师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与合作,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自我发展。
3.打造环境优美的校园
首先倡导绿色文化,践行绿色行为,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管理、育人等各项工作中。坚持绿色办公,实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行动。其次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绿化美化工作。要对学校的污水、废气、实验室废物排放和垃圾处理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校园卫生工作,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校园。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增强节约意识。从加强教育、强化管理、完善设施等方面入手,开展节电、节水、节约办公用品、废物回收利用工作,培养文明意识和节约意识。
4.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首先开展生态文明的学科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通过专题讲座、学科渗透、主题班会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其次 开展生态文明专题研究。在教师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成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研究性学习中,在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质量保护等课题研究,动员师生广泛参与。再次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内在素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如文明行为规范、团结合作精神、文明礼仪习惯、集体荣誉观念等,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文明意识。
5.塑造学校文化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完全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为许多学校提供一个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抓手。广泛动员、全员参与是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形成共识,共同践行,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
二、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具体措施
1.提供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政治保障
学校领导要重视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把解决生态问题、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把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摆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指导原则,并结合实际,制订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规划与具体的落实计划。为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提供相应的政治保障。
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抓手。从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习惯、文明行为着手,追求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和谐,生态文明不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人与课程的和谐。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尊重、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3.弘扬生态文化,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文化。进行生态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开展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管理、育人等各项工作中。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加强校园卫生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功能齐备的校园,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4.注重生态道德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生态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生态道德决定着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行为。在品德教育方面,要将生态文明作为学生的基本品德要求,将思想品德从通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关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作为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生态文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与教学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坚持以立足课堂、了解知识、增强意识、提高实效为指导思想,积极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之中,提高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率,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5.培养生态化的消费方式,践行生态文明
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陈文斌,覃元理,刘经纬. 论新时期高等学校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