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改革的起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决定提炼的这3个“最需要”,振聋发聩、令人警醒。这一个个字中,包含了整个民族对子民们的关注,关心以及关怀。这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党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位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认真地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实”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感受。坚决落实农村改革方案,扎实推进农业发展。说实话,做实事,把一切落到实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国际、审视国内,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许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也是未来改革发展的“瓶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正是在总结农村工作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5项重大原则: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在一次访亲的时候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三年前,家乡是个贫困落后的小村落,然而在农民问题被党和国家一次次强调并着力解决的过程中,这一个小小的地方也因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免去了农业税。家乡农业收入增多了;由于实行了人力与机械相结合耕作,粮食输出率和质量都提高了;由于国家队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视,许多医疗措施,公共设备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种种变化,都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充满了期盼与希望。展望未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贯彻落实,我国广袤的农村必将发生更宏伟的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切实做到坚强有力
1、加强领导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重中之重”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加大力度,倾注精力。市成立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负责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指挥部署。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七组,分别为综合协调办公室和现代农业、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农村改革、固本强基七个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和各工作组组长分别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各工作组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推进。各农村市(县)区党委、政府要分别明确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同志,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确保各项工作上下联动、同步开展。
2、加强综合部门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大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切实增强其在组织协调、指导服务、政策研究、督查考核等方面的职责。市编办根据我市农村工作实际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工作,研究提出市、市(县)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机构强化意见,将其作为党委工作部门,单独列入机构序列,进一步扩充增强职能,调整增加编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全市各镇(包括涉农街道)成立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区域内农村政策贯彻、经营管理、制度创新等具体工作,切实构建起全市农村工作综合协调和统筹推进的完善网络体系。
3、加强相关部门建设。农口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转换职能,增强素质,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形成职能明确、职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市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交通局、文广新局、卫生局、体育局、环保局、规划局、旅游局、金融办等部门要从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出发,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成立或明确一个以上专门处室负责农村工作,并配齐配强熟悉农村工作业务的人员,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确保工作有人做、见实效。
二、完善研究决策机制,确保部署科学严谨
4、进一步健全调研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农民呼声,确保工作开展最大程度地符合地区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发展要求。要围绕事关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精选一批课题,通过自主研究、联合研究、项目招标等多种方式,通过走访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升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决策部署水平。
5、进一步健全会商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要切实想方设法及时研究解决。对不能独自承担、需要其他工作组或部门协助或联合研究解决的,要及时通知其他工作组或部门,进行集体会商,共同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思路,推动问题解决。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告之相关负责的工作组和部门,推动问题获得有效解决。
6、进一步健全决策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自身无权决策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决策,作出部署安排。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定期决策部署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决策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作开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完善规划调控机制,加大引领导向力度
7、高度重视农村规划。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的龙头工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推动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加大新市镇、新型社区和新农村联动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生态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水平,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8、科学完善农村规划。研究制定《*市农村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切实明确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坚持现实性、前瞻性、合理性有机统一,不断深化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新市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做好各项规划之间的科学有效衔接。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积极强化专家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提升规划的科学论证水平和公众参与程度,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
9、精心实施农村规划。按照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求,以大建制镇推动新市镇整合,以大行政村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形成以“新城、新市镇、新型社区”为主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加强规划与区划的对接工作,加大建制镇、行政村撤并和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力度,促进镇村布局体系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按规划有序推进所有保留村庄的整治改造,积极开展规划政策创新试点,允许按规划重建或新建住房或配套用房,打造宜居宜人村庄典范。
10、严格管理农村规划。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中确定的基本程序审批各类规划。各级政府不得随意变更规划,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干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并作为公共决策、调控手段和实施项目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推动农村规划全面落实。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全过程实行公示制度,广泛接受各方面监督,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规划的实施到位。
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发展资金支撑
11、完善财政投入制度。市财政部门加紧研究制定“财政投农资金投入使用评价办法”,科学界定财政投入范围内容,建立健全相应指标体系,切实明确财政投入具体要求,为监督检查各级政府投入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提供参考依据。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地区和各相关部门、各级人大和政协定期对同级政府开展财政投农情况的督查和检查活动,促进财政投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财政投入全面及时足额到位。
12、完善金融投入制度。鼓励支持外地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银行发起创办村镇银行,加大对已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推动村镇银行强化为农服务、实现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步伐,努力实现农村小额贷款全覆盖。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各(市)区均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再担保机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和覆盖面,大力发展农村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农机具保险、农民房屋保险等涉农险种。制定完善对合作组织、村级扶贫、农民创业等特定主体的信贷投放考核激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
13、完善社会投入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本着“政府引导、有效扶持、自助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推进“一企一村、多企一村、一企多村”结对机制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农村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外资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增强智力支持
14、加大政研合作力度。着力开展市、市(县)区两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政研合作,加快探索地方政府与合作院校联手共建的有效机制。认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围绕技术推广、培训教育、机制研究、挂职锻炼等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开展各类合作活动。坚持将政研合作融入新农村建设整体之中,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人力、科技优势,着力破解科技含量不高、人才资源不足和建设机制不活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成高效农业、传统村落改造成新型社区、传统农民培育成现代农民。
15、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实际积极创办“产学研创新中心”、“高科技园区孵化器”、“技术合作推广中心”等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科技服务载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改善、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综合改革等方面,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和新农村发展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按照服务综合化、功能多样化、推广社会化的定位,加快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16、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围绕能力提升,分门类、分专业、分层次、分结构,分期分批抓好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突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文化素养等培训内容,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干部都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培训,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的党政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新农村人才保障工程,推动市(县)区、镇、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满足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六、完善实施推进机制,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17、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并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每年选定一个以上主题召开专题推进会,交流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推进情况,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集体研究推进工作,共同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18、完善统筹协调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牵头部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牵头部门,及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联合组织推进、共同检查考核等多种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做好上下左右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互促互补效应,提高推进效率,扩大综合效果。
19、完善促进创新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立足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围绕规划建设、就业保障、公共服务、两个置换、组织合作、金融扶持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研究,加强创新,及时制定出台有助于破解难题的鼓励性、优惠性、配套性政策措施,切实为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注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和探索实践,深入总结、积极推广基层的成功做法、有益经验,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采取更加灵活的工作措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20、完善结对共建制度。在强化政府自身作为的同时,积极坚持多方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力强化部门结对、村企结对、村村结对工作,推进市各相关部门、工商企业、经济强村继续发扬结对帮扶薄弱村的优良传统,对经济发展薄弱村加强结对帮扶,切实通过扶助困难户、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帮助农民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薄弱村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七、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促进工作全面落实
21、突出督查考核重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的督查考核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地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达的目标任务书和制定的相关工作意见确定。督查考核要全面察看各市(县)区、各部门落实和执行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完成农民增收等重要综合指标、完成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支农项目及资金、推进“三农”工作体系建立等有关情况。
22、完善督查考核办法。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级有关职能部门的督查考核活动要围绕提升推进成效,积极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工作督查要实行综合和专项、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各工作组的专项督查活动每半年分别至少进行一次,督查中要深入开展“三查三看三比”活动。工作考核要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季度进度检查、年末综合评定相结合。切实通过有力的督查考核活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推进目标全面完成。
23、公开督查考核结果。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情况将定期通过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公布。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年度考核结果通过地区(部门)自评、地区(部门)互评、群众测评等方式综合确定后,由领导小组排定名次,按时向社会进行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监督评议。考核结果同时上报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作为部门评优奖励的重要标准和领导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八、完善奖励问责机制,充分激发工作动力
24、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工作干部选配制度,切实抓好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中熟悉农村工作干部的选拔配备,十分注重从农村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建立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人才资源库,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加紧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镇级领导干部的激励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年轻同志到村帮助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统筹;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155-02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依据与现实要求
1.城乡统筹发展是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妥善处理在当前阶段面临新形势的新要求。三十年前起步的农村改革,使我国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仅就农民收入一项就能说明这三十年来农村改革的成就:农民收入由刚实行改革开放的1980年的191元增加到2007年的4 140元,增长了近21倍[1]。但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切把农村改革重新提上日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是广大农民与城镇居民一起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是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社会,是城乡打破封闭、隔离走向融合的社会。只有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小康社会。特别是当中国工业逐步进入现代化之后,我们的农业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水平上,农民增收缓慢而滞后。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致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受到了制约。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我们市场消费能力却很低,因为占全国总人口2/3强的农民由于增收缓慢及保障水平落后而“不敢消费”。以至于我们生产的东西基本上是出口,GDP的增长里面出口所占的比重达到了37.57%(2007年),这种状况是一种不太安全(不稳定的)的发展,一旦出口受阻,很多问题随之而来。
2.城乡统筹:城乡差距拉大的严峻现实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求城与乡、工与农协调发展,不是以牺牲农村、农业的发展来换取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享受国家的福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这是公平正义的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现实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发现这种“协调”发展的理想似乎成了越来越远去的梦想,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乡差距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缩小,反而比改革之初的差距还增大了,并且这种差距拉大的变化趋势还在延续(王德文、蔡,2003)。学者王德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城乡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消费水平这三个衡量城乡差距的指标进行了统计对比,发现从1978―2003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城乡消费水平、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的差距程度分别由原来1978年的2.9∶1、2.7∶1、2.6∶1上升到2003年的3.6∶1、3.4∶1、3.2∶1,三个不同的指标统计结果表明,“城乡差距程度已越过了改革初始水平”。
公共服务的缺失,使城乡发展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治”的格局,使农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以医疗和教育为例,2004年,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之比值为7.4∶1,城乡小学生人均财政支出比值为3.0∶1[2]。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加上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再加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尚未健全与完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比较普遍;而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与农业技能的关键,它的落后则使农村、农业难以走出长期以来的困境。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诸多路径及其共同性
1.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的多样性。怎样统筹城乡发展,这既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践中碰到的现实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诸多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主张从体制上去统筹,即打破城乡“二元分治”结构性体制,建立起统一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2)主张从产业上进行统筹,即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调整农村工业布局和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工农业的协调统一;(3)主张从资源和生产要素上进行统筹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4)主张城乡统筹在于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来缩小城乡差距;(5)主张通过统筹公共财政支出,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从而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的水平,使城乡居于起点差不多的平台,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2.统筹城乡发展同一性。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本身就是承认城乡目前发展的不平衡性,承认目前的“城乡有别”。那么,出发点就是一致的:城乡发展起点与机会的不平等。由于城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城市因工业的优势、城镇化过程中国家政策(如财政)的优先照顾而率先发展,以及这些因素反过来进一步使人力资源、资本、科技等向城市的聚合而产生的合力效应使城市加速发展,从而把农村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三、现阶段城乡统筹路径的共同指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促进工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投入,从而为农业经济的长足进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需要政府大力增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兴建和改扩建。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个措施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不可或缺方式。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也曾经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通过这一运动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民人均收入由1970年的只占工资收入者的67%上升到1977年的102%[3],而这主要得益于韩国政府增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包括道路兴建与扩展、修筑小规模灌溉工程和水坝、水塘和排灌渠等。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而这也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日本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用于农业的投资高达农业总产值的15倍之多,是发达国家中支持力度最高的。这些投入大部分用于土地改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上面去了。
2.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的社会公平。长期以来,在中国城乡“二元分治”使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同民不同命”,大家都是社会主义的公民,却由于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机制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养老、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各项社会救助等社会福利制度的缺失或者不完善而使农民没有享受到与市民应有的同等待遇。如果说以前我们是因为经济落后,国家没有实力做到全民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的中国,已经完全有实力可以做到,如果这时我们不去做,那么我们可能会重蹈现代西方国家的老路――经济发达了,但社会公正的矛盾加剧了,新的贫困不断涌现,由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令人担忧。事实上,经过这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我们的社会差距已经进入世界的前列。发展与社会公正问题已经到了非得解决的一个历史时期。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代表着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在十六大提出了要“关注民生问题”,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射到更多的老百姓上。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明确提出“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公共财政在社会民生上的扩大支出,必将伴随着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推进。
3.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铺平道路。农业、农村要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在过去,我们是“优先”发展工业,资源集中用于发展工业;到后来,由于工业的性质所决定的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速度远大于农业,从而扩大了与农业的差距,从而城乡的差距被不断拉大。而城市的优势一旦被“展示”出来,它就像一块磁铁,把资金、人力、科技等资源不断地吸附在它身上,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4],从而使城市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大的生产力。这些资源的集中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发展,乡村则更显得落后了。可见,这是一个按经济规律自然的循环。
我们城乡统筹正是想打破这种“循环”,而不是打破“规律”,因为规律是打不破的。在当前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下,资源是按效率、竞争的原则根据“无形的手”来进行基础性的配置的。如果我们任由市场规律这只“无形的手”来调配资源,显然无法扭转当前城乡的差距拉大的趋势。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有形的手”让资源按“无形的手”来指挥和调配,让资源重新在农业、农村进行合理的“流入”,从而让农业也能像工业那样在资源的支持下不断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地发展,缩小与城市的差距。这只“有形的手”主要就要靠政府的统筹。
参考文献:
[1]中国要让农民搭上改革快车:第1版[N].参考消息,2008-10-11.
[2]中国统计年鉴:2005[K].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值此2016年元旦佳节,盱眙农商行祝全县人民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2015年,在省联社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监管部门的科学监管下,盱眙农商行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科学研判经济金融形势,顺应新常态,打造新优势,坚持以支农服务为宗旨,以风险防控为保障,以“转型提质”为路径,不断加快金融服务、内控管理、增长方式等方面的转型,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新业绩。
各项存款突破100亿元大关,余额达到了100.1亿元,这是继2012年4月改制成立农商行后盱眙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各项贷款余额达91.43亿元,比年初增加13.5亿元,增幅17.32%。存、贷款份额均超过40%。存贷业务发展持续领跑全县。
深入推进“阳光信贷”标准化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户贷款覆盖面。借助移动银行平台,实现了上门为广大农户办理贷款和电子银行业务。突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流转,激活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创新农村新型信贷担保机制,提高农户贷款可获得率,增强支农时效。银政共担,创新小微企业转贷方式,为企业减负加力。团银合作,打造“心连心青年创业贷”,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发支农新产品,实施惠民“心”服务,奏响支农惠民最强音。
打造“金融便民服务到村”品牌,帮助更多的农户享受城里人的金融服务。建成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253个,实现了广大农户足不出村就能小额取现、转账汇款、日常购物及生活缴费的愿望,提升了金融公众服务质效。不断完善“都梁惠民卡”和社保卡功能,大力建设盱眙市民卡。外汇业务上线运营一年整,积极支持外向型经济。普惠金融惠民生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村级经济、城乡经济一体化、以人为本、增收长效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吴中区木渎镇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村级经济。目前全镇组建10家社区股份合作社、9家物业股份合作社和1家镇级惠民股份合作总社。2010年,全镇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亿元,村级年稳定收入达1.02亿元,有6个村超1000万元,最高的天平村达2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292元,初步构建了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着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的做法是:
一、科学统筹,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优势
木渎镇10个村(社区)由于所处地域、资源和经济基础不同,因此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的条件、速度和潜力等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镇党委、镇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打破村域谋发展”、“跳出本村求发展”、“镇村联动齐发展”的思路,以“四大统筹”为抓手,全面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一是统筹规划。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全镇控制性详规编制。在规划中坚持镇村资源统一规划、优质资源统一开发,并要求各村把优势地段、优势地块、优势项目的体量做大、体形做美、档次做高、环境做优,确保土地利用和项目产出高效。在镇工业园内规划村级工业小区,彻底解决村村办厂且档次低、规模小和资源浪费等状况。在全镇规划建设五大商圈和五大市场,在轻轨站点周边高起点规划建设三产服务业,在藏书地区全面规划建设生态休闲旅游业。二是统筹资金。发展三产项目投入资金多。针对这一问题,镇党委、政府会同各村重点在整合五块资金上下功夫:第一块是整合村级自筹资金;第二块是引导农民投资入股;第三块是合理利用征地补偿金;第四块是统筹银行融资;第五块是统一利用镇惠民股份公司入股资金。例如,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中山商业广场由西跨塘村、灵岩村、镇惠民股份合作社联合开发,规划建造10多层的商贸和写字楼,通过统筹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三是统筹宣传招商。镇村两级三产项目基本分布在五大商圈、五大市场内。为此,全镇人统筹协调,集中宣传。全镇编印了镇村一体的招商资料,全面打出苏州西南商贸中心的牌子,整体包装和推介。同时,每年举办“商业房产和住宅房产交易会”、“苏州汽车节”、“中国羊肉美食节”、“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以节造势,扩大宣传,打造知名商贸品牌,推动全镇经济发展。目前村级二产、三产用房招商率达到100%。四是统筹管理。对开发区和各大商圈、市场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科学合理设置社区警务、医疗网点、集宿中心、公交站点;组织专门队伍,对小区、商圈、市场的保安、保洁、垃圾清运、厂房维修、招工、上岗培训、业务咨询等进行统一管理;配合做好企业、项目证照办理、融资、财务等工作。通过统筹管理,大大节省了各村管理开支,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有效促进了村级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以人为本,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新机制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增收。为此,我们创新思路,深化改革,有力推动强村与富民良性互动。一是全部资产量化给农民,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2001年,我镇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区股份合作社――木渎金星社区股份合作社。至今,全镇组建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10家,量化村级经营性资产总额6.37亿元,其中农民个人股总额5.8亿元,占总股本金的91%。10家社区股份合作社建造标准厂房、集宿楼及综合用房面积64.4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7000万元,2008年,全镇农民股红分配总额达2380万元,每户分红达3220元,分红最高的金星社区户均超1.6万元。二是优质项目推荐给农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全镇拿出优质地段、选择优质项目推荐给农民投资入股组建物业股份合作社,并坚持先招商后开工,确保投资无风险、高回报。2008年,处于全镇商业中心的天平村天灵物业股份3.8万平方香港街商业广场、新华物业股份3.7万平方米奥玛尔国际时代广场等优质三产项目均已开业,年租金收入均达1000万元以上。这些项目都是农民投资入股的重大项目。目前,全镇各村建有三产用房近30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新建面积达18.2万平方米。三是惠民合作社送股给农民,保障农民资产性收入。在大发展、大拆迁的形势下,如何处理好拆迁工作和维护农民权益关系是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全镇组建了由拆迁户参与的镇级惠民股份合作总社,拆迁户每户拿出8万元入股,镇政府增资配股给农民,每户配足100平方米左右商业用房或成套居住出租房,实行统一招租、统一管理,土地性质属集体所有,收益归出资入股动迁户,年租金收入每户不低于2万元,并且有继承权。这一举措有效保障了拆迁户利益,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强化投入,构建城乡一体基础设施新格局
木渎镇按照苏州市总体规划,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全镇每年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超1亿元。一是城乡道路。全镇形成“六横五纵”为主干道的道路网,城乡道路密布,所有主干道、区间道路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二是城乡交通。除了市、区公交直达线路外,木渎镇组建了镇级公交分公司,开通了661路、662路、663路、665路四条环镇公交线路,镇级公交基本通达全部自然村,大大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三是环境建设。建有村级小公园、农村环境示范村、示范小区达50个,白象湾生态村建设、范家场老村改造等都彰显了江南水乡农居特色。农村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管网,分片区建有垃圾压缩中转站,垃圾处理全镇一体化。四是社区服务。各村都按标准建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都建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做到事情村里办。五是农村治安。各村均建立城管中队,由镇城管大队统一管理,24小时治安巡逻,确保城乡治安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