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徘徊不前;政府支持;特色项目;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渭源县以富裕的原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可观的旅游业为引擎,统筹规划,全力打造“华夏文明渭河源”战略品牌。树立“大旅游、大渭河、大文化”理念,按照“先进、开放、绿色、休闲”的发展目标,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渭源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坐拥秀色可餐、潜力巨大的16个景点,渭源县旅游业却徘徊不前。“生态+文化+旅游”三要素缺一不可,目前仍存在建设短缺、旅游基础设施滞后、配套服务跟进不足、整体接待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当地生态旅游业的有效规划与对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了当地经济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发展指标。

1 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发展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方向所产生的不仅获得社会经济效益,且保护生态环境的边缘性生态旅游活动。有其自然性、生态性、保护性、参与性、专业性和高成本性的特点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性,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游者在感受原生态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对景区生态文化资源保持和宣传的责任。

该县生态旅游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是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此县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开发的破坏,损害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独特性,导致人与自然的不相协调。研究并从根本上明确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和发展目标将有助于实现本县生态旅游的实质性发展目标。二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生态旅游,实施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需要加大各种投入力度,才能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环境,进而规范旅游市场监管,故研究生态旅游势在必行。三是生态旅游已被确定为此县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基本领域。但如何在开发、利用、功能方面改善,将该县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挖掘,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研究其策略意义深远。

(二)渭源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主要简介

全景区包括首阳山、莲峰山、、太白山、双石门、天井峡,铁木山等景点。其首阳双冢、天井幽谷、莲峰揽翠、太白云海、灞陵观潮、石门夜月、君山夕照等共16处旅游景点已被开发。主要有:一是莲峰山景区被批准为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因轮廓宛如莲花、九峰环绕,惯称马鹿山。二是古雅通幽首阳山:与莲峰山相呼应,古松郁郁葱葱、山势高俊巍峨。因阳光先照,列群山之首而得名。三是壮丽的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十五里画廊,具有幽静、神奇、古野、脱俗等众多意境。

(2)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全县南北分成两大流域,东为渭河流域,西为洮河流域。其自然风光原野秀美、历史文化悠久,气候温和湿润,是游览观光和避暑娱乐的甚美之地。

由区位及自然环境谈,主有四大优势:一是旅游资源富集。境内以渭河为界,有洮、渭两大水系,形成以丹霞地貌、黄土峁梁、山川河谷为主的地貌资源。二是文化底蕴深厚。融汇其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三大文化,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三是文旅融合发展。以丰裕的生态文化资源为根基,以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已开发出太白云海、双门踩浪、首阳谒圣等景区,有古文化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工作层面有四大发展优势:一是战略优势。打造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机遇,对该县原生态旅游业以重新定位,提出了“大文化、大旅游、大渭河、大产业”的指针和打造渭河特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指标,打造出“华夏文明渭河源”的模范品牌。二是政策优势。随经济发展,当地人民把发展原生态旅游也列入增收的新兴产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新立了产业协调小组,并建立渭河旅游联盟。三是基础优势。该县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强力发展“首阳山文化之源、渭河源生态之源、太白山活力之源”三大主景区建设。四是宣传优势。坚持同时关注发展与宣传、同步推进,在兰州、西安等城市每年成功举办多次推介会,有效提升了“华夏文明渭河源”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取得的发展成绩

渭源县从2010-2015近几年来,凭自身原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自身发展特征和优势,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旅游业成绩,在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整体布局拓展、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及游客量和所创效益各方面都呈不断上升的总发展趋势,尽最大力量实现了基本的生态旅游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和综合性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从景区卫生、餐饮、景区交通工具、道路及树枝种植等逐渐改善游客服务满意度。在整体规模开发、布局和拓展方面,形成了以点形式布局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及线形式的县区生态文化旅游,合理地开拓了以渭河源为中心的渭源生态旅游品牌景区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逐年加大资金支持,用以基础建设、规模布局拓展、景区宣传、深化旅游品种等方面的改善。

2 渭源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规划问题:统筹规划不合理,经营滞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改善项目几乎达到饱和状态。

(2)基础设施问题:经济基础落后,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够。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卫生设施尤其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降低游客快乐指数。

(3)环境问题:生态资源遭破坏,保持度不够。原有乡村环境质量正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而恶化;固体垃圾污染问题严重,植被保持度不好,破坏严重。城市文化掩盖了乡村文化,破坏了当地的乡村民风和生活秩序。

(4)知名度问题:景区知名度不高,游客量相对较少,没有很好地发挥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可持续发展效益的理想目标。

(5)管理与人才问题:经营管理人才稀少,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二)发展不足的成因分析

(1)生态旅游规划。政府部门对相关生态旅游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对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监管指导不充分,这是我县未能开展真正的生态旅游的重要原因。

(2)基础设施。由于地方因素造成当地领导资金投入意识不足,资金支持的力度有限,创新意识不强,观念落后。故难以实现较高投入额度的资金支持去强化基础设施,地方领导和人民整体素养较低,对基础设施保护意识不足,保持度不好。

(3)环境。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该县生态旅游区虽然植被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但因复杂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仍具脆弱性,一旦破坏,将具毁灭性的不可再生,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4)知名度。受地方客观因素限制,资金支持有限,整体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仍旧不高,不为广大地方外游客所知,没能有效的激发游客前来欣赏。

(5)旅游产品。缺乏资金支持和旅游新产品开发的创新更新观念,鼓励政策不足,导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开发不充分。

(6)管理与人才。整体监管体制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环境保持保护监管不足;当地人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使环境保护不足、破坏严重;缺乏当地环境保护宣传,使外来游客破坏度较高。

3 优化渭源县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一)对生态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生态旅游开发中,按照“高起点规划、展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发展”的规则,坚持做到政府主导开展市场运作、宏观调控、微观监督。桡骨树立开发建设四大观念,实施区域联合发展,推进开发建设一体化。生态旅游规划方面,具有专业水准的生态旅游规划队伍是良好规划的保障,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各利益主体的声音,并在规划中得到协调。

(二)政府要加强旅游发展的支持

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申请省级对本县生态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自主加大对地方旅游发展的资金比例,尽可能改善每个生态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建设,诸如此都有利于其县旅游景区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并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树立品牌意识、塑造系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精品

以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突出生态主题,加强品牌意识,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发展的新格局。例森林生态游、民俗风情乡村游、奇山异水寻溯游、历史文化追溯游及农家乐建设。

(四)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开发人力资源优势

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教育培训,可采取“联合培养”模式与相关院系建立教学培养合作关系,良性互动,在更高质量上开发开发旅游人力资源,为其树立优良的公关形象,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

(五)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及环境保护度

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立法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开发和生态旅游监管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审批和环境管理。特别要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管理。

(六)加强当地人民和经营者的参与度

决策领导应定期开展当地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前景和规划活动及群众大会和文化节,有效集合群众参与到保护和建设当地旅游项目的规划中来,政府还需加大对生态旅游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及宣传力度方面的人力派遣,加大宣传力度。

4 结语

目前,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全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然、热爱自然、走进自然、保护自然,这种市场需求的转变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坚实的社会基础。随着环境产业的兴起,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不断探索合理利用环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环保新技术也将被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去,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生产上的可能性,为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渭源县以如诗如画的生态文化胜境,让前来旅游的人们流连忘返,也见证着渭源旅游产业日新月异的华彩乐章。

参考文献:

[1]卢云亭. 生态旅游学[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94-300.

[2]彭万臣.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王大悟.对生态旅游的若干认识.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1999,10(2):5-7.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旅游,主要原因是人们更加重视环境的质量。只有将建设生态环境的质量提高,才能够促进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但是,针对现在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而言,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地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1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

1.1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由于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不够合理、科学,基础设施也不够先进,并且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不具备健全的旅游产业链,相关的生态旅游产业不具有相通性,无法做到真正延伸服务以及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提高生态旅游整体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

1.2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

在我国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就任由其自然发展,促使很多生态旅游没有得到规范的管理[1]。另外,大多数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没有正确引导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整个产业发展不够科学,整体布局也不够合理,整体的规划也不到位。同时,经营主体也不具有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促使经营的管理不够规范。

1.3生态旅游不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人才

通常情况下,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有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乡村居民。(2)国有或事业单位。乡村居民由于没有接受过非常专业的培训,不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国有或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经济制度的影响,促使整个的服务水平以及质量降低,服务意识也非常差,并且大多数的旅游管理部门没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专家型管理人才,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对开发以及设计旅游产品、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1.4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

最近几年,在我国逐渐兴起了生态旅游行业,很多地方政府由于不想错过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惜盲目利用以及粗放式地开放当地的旅游资源,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这样将促使生态旅游景区没有合理的布局,功能过于单一,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开发的层次非常低,产品品味也不是很高,无法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很难发挥出生态旅游的潜力。

1.5对管理观念的认知不足,不具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者没有全面地了解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以及内涵,而仅仅处于低水平以及单方面的发展状态中,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有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掌握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没有熟练掌握生态旅游的理论,不具有丰富的实践研究技能,仅仅依靠经验办事,对健康发展生态旅游造成不良的影响。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

2.1有效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生态旅游的发展准则是生态学,需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全面以及综合地分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出现很多问题的背景下,当地人们经营资源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政府部门需要全面考虑当地居民以及社区的整体利益,加强当地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另外,从长远的战略以及观点而言,需要审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以及生态资源,提高人们的自信心以及自觉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2.2规范生态旅游的相关法规以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然而大多数的有关法规以及法律仍处于地方级别,而未上升至国家法律的高度,没有强制性以及强有力的约束力,国家有关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快立法的速度,促使生态保护立法以及生态旅游进入可操作的层面,强化法制观念,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生态旅游的发展会更加规范。

2.3提高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管理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科学性,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将新鲜的血液注入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提高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的水平。

2.4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方面,需要从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观点以及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生态系统的持久性、利用可能性以及负载极限等等进行合理地预测,可以有效地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使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5全面认知生态旅游的管理理念以及概念

相关的政府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大培训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以及概念的工作力度,让更多的生态旅游消费者以及经营者全面认知其本质,深层认识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的管理理念、规律和特点,梳理清楚发展的整体思路,更加健康地发展我国生态旅游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健康地发展生态旅游,在社会效益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更加全面地协调发展我国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增长旅游经济,提供更新的发展动力;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够提供更多保护和管理自然环境的支持,将当地居民、旅游者以及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只有有效地实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才能够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行业。

参考文献

[1]杨柳.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江苏商论,2015,23(27):146-147

[2]张登科.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外资月刊,2011,12(06):202-202

[3]张敏娜.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管理现状与现实启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03):331-332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

0 引言

随着现今世界石化能源的大量消耗,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迫在眉睫,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2009年,我国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不少地区为了迎合旅游需求,盲目砍伐森林、填湖造陆、开山炸石,造成植被破坏,能源浪费,高耗能、大碳量排放、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据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整个旅游业中的CO2排放量13亿t,占人类活动所有CO2排放量的4.9%,而在人为因素引起全球变暖贡献率上,旅游业占了5%~14%。因此,低碳旅游势在必行。

1 低碳旅游的含义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所谓“低碳旅游”,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仅留下“足迹”的旅游方式。2010年3月18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重要的低碳旅游的内涵,即旅游发展要倡导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重,支持旅游企业如旅行社、交通运输业、饭店业、旅游景区等其他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企业把新能源材料运用起来,使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把旅游企业创建成节能减排的绿色环保企业。

2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关系

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都属于永续旅游的范畴,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以实现旅游的永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但是两者还是有些细微的区别:

从旅游目的地看,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而低碳旅游则体现在所有的旅游活动中,不存在目的地限制。

从旅游规模看,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小型化,以免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而低碳旅游不涉及旅游规模,而是强调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等全方位的低碳化。

从概念的内涵上看,生态旅游建立在资源有限环境易损的观念之上,因而所追求的是一种减少人为干预,保持资源天然禀赋和原真性的旅游发展方式;而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目的,着眼于低碳环境的创新,低碳管理创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旅游是一种可量化的旅游,你随时都可以计算出自己在旅游过程中减少的碳排放量,并能利用购买绿色电力或植树进行“碳补偿”[1]。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经济实力相对落后

2008-2012年,全省GDP每年不断迈上新台阶,2008年为6971.1亿元,2012年为12850亿元,2011年人均GDP达到4007美元[2]。虽则每年晋升,但总体经济实力在中部6省相对落后,旅游投入严重不足,导致部分旅游设施落后,硬件水平差,开发力度不够。如庐山风景名胜区尚有40%的景点未开发。

3.2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尽管旅游资源丰富,但均各自为政,分散经营较为严重,造成区域旅游零散分割,对接整合力度不高,如仅一座庐山,可是有3~4家在经营,这样就无法形成产业联盟,很难打造旅游知名品牌。

3.3 软环境差

软环境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完善、投资环境不畅及从业人员队伍素质不整齐等方面。在管理体制方面,各景区经营管理实力较弱;在投资环境方面,民间融资少,利用外资刚起步,且项目单一;旅游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且其基本素质还须待提高。

3.4 旅游产品单一

据2013年1月9日在广东召开的《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年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因“向公共科普地球知识”等方面有所不足,被给予黄牌警告。公园内的标识牌、解说牌,必须按照规定向游人介绍公园的地质地貌,还必须向中小学生推广地质科普教育,编印地质科普小册子向游人散发,使得公园的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科学教育常态化,否则将要摘除“世界地质公园”的名牌。显而易见,这都值得旅游业管理者深思、改进。

3.5 重复建设无特色

鄱阳湖区内景区建设没有高水平规划,重复建设、缺乏特色,如仙女湖和庐山西海,很难从中找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

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

4.1 规划低碳旅游容量

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在旅游地域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称为生态承载量即旅游容量。旅游地生态承载量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旅游污染物的净化与吸收能力,以及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量。

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态势,对旅游场所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坚持尽量减少生态成本的原则,减少土地等资源的占用;利用节能降耗技术,降低自然资源以及能源的使用额度,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的使用力度,从源头控制资源的进入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把给旅游场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努力促进旅游业朝低碳经济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方向发展[3]。

4.2 实行“六大要素”最优方案

4.2.1 开发低碳饮食产品。尽量选择旅游目的地本地食物作为食材,避免因外来食品运输、包装、存储等环节所造成的能量消耗和碳排放;选择绿色食品,避免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和添加剂的使用;取消一次性餐饮工具,鼓励旅游者自备环保餐具等。

4.2.2 开发低碳住宿产品。住宿设施也是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大户,旅游景区应摒弃奢华之风,提倡游客入住舒适、便捷的经济型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酒店不主动免费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提倡旅行者自带洗漱用品、节约用水用电等。

4.2.3 开发低碳交通产品。在景区游览活动中多设计自行车、电动车等旅游体验项目,减少机动车、缆车等游览项目的设计,鼓励步行游览,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景区之间的换乘可安排中巴或者电瓶车定时接送客人;景区外鼓励旅行者选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如放弃飞机而选用火车、汽车、轮船等作为出行工具。短途旅行者可徒步或骑自行车,既环保又有益于身心健康;配备相关交通设施,如建设生态停车场、低碳旅游道路,路灯采用太阳能照明等。

4.2.4 开发低碳活动。开发设计低碳旅游活动项目,突出低碳环保性及游客的参与性。例如,景区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康体活动,如爬山、攀岩、帆船、漂流、森林浴、露营、花卉游等活动,引导游客融入到当地特定背景的生活状态之中,而这往往就是人们所倡导的低碳生活。

4.2.5 开发低碳商品。游客通过购买旅游目的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可惠及当地经济,可以减少当地居民为了谋生而砍树、采石、挖矿等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在购物方面,选择非过度包装的旅游纪念品,拒绝使用一次性的购物袋;旅游者应尽量自带饮用水,不买或少买瓶装水,已达到减少废弃垃圾量和资源浪费量。

4.3 积极推进特色旅游

4.3.1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指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以其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而深受游客和各地政府的欢迎,有些地方政府还把乡村旅游作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4.3.2 湖岛旅游。湖岛旅游是指在湖中岛屿及周围水域中开展的观光、休闲、娱乐、游览和度假等活动。湖岛丰富的生态资源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化多样性的追求,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需要。湖岛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的前景。因此,具有湖泊资源的地域,当地政府可以统筹规划,打造出有特色的湖岛旅游项目,对推动本地的旅游经济有着积极的作用。

4.4 提高全民低碳旅游消费意识

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高碳化趋势,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对低碳认识水平不高,在吃、穿、住、行、娱、购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高碳现象。同时,多年的生活习惯也成为落实低碳措施的阻碍。多数市民对低碳持消极的态度,只是由于对低碳了解不足以及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因此不知该怎样去实行。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抓住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机遇,动员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到低碳生活的全民行动中,使人民的低碳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首先,旅游业的相关产业部门可配合公关部门或环保产业部门开展公关活动。一方面,增加公众的环保心理,强化他们的绿色意识,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还可树立公众心目中的本企业正面形象。其次,通过科学策划,提高自行车游和徒步游等低碳旅游形式的内容,以低碳旅游活动产品强化人们对低碳旅游产品的认同;要进一步加大低碳旅游企业、特色低碳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激发消费者对低碳旅游的市场需求和扩张旅游市场的辐射面;通过低碳景区的打造,增强低碳旅游的示范效应,积极引导旅游景区引进节能减排技术。最后,着眼未来。在“绿色教育”中,青少年是一个极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青少年学生必将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少年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的思想,他们是最有可能成为环保主义的推动者。

4.5 政府出台低碳旅游激励机制

旅游低碳化模式的构建需要政府在政策、财政、法制、管理以及教育等多个层面进行大力扶持,这是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保证。

首先,为推动低碳旅游的积极发展,政府部门应制定低碳旅游激励政策,配套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如芬兰从1990年开始征收碳税[2],范围涉及交通燃料中的汽油和柴油以及其他煤炭、天然气和电力,对此政府征收基本税、附加税和管理费。激励政策可以是收费,也可以是财政补贴。收费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不积极实行低碳发展的旅游企业,以促使这些旅游企业改变粗放或者非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转而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财政补贴主要针对积极采取低碳发展的旅游企业,给予他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倾斜、奖励、项目支持等,以激发和鼓励这些低碳旅游企业开展低碳旅游的积极性和示范性,从而推动低碳旅游企业的主动创新和积极发展。其次,加大低碳旅游政策扶持力度,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绿色循环经济、新能源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应该积极争取国家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再次,强化低碳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激励景区及涉旅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最后,加快制定适宜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低碳旅游认证标准体系,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相关认证标准,强化对低碳旅游景区进行认证,特别要细化对各项旅游设施碳排放标准的制定、执行、测评和检验。采取一定的低碳化管理措施,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质量标准,推动旅游业开发、经营、消费、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制度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加快制定推进旅游业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加快旅游产业实现低碳旅游的步伐,并建立科学的低碳旅游考评指标体系,实现对旅游景区及相关企业考评和管理的制度化。(收稿:2013-05-28)

参考文献

[1]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5)5.

[2]李周,杨荣俊,李志萌.产业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探索。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第4篇

旅游业被认为是“无烟工业”、“朝阳产业”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现在传统旅游业己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伴随着旅游业的失控发展――数量型增加和外延型扩大,导致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和消失,旅游的价值降低,旅游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必将导致景观消亡和旅游地的毁灭,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旅游业面临着一个严峻抉择:是立即采取行动,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未来,还是坐等观望,任环境和经济的衰退毁灭其赖以生存的资源?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不能坐等到所有清新的环境消失殆尽,遗产与文化衰败下去,所有的海洋都被污染;我们不能坐等观望海平面上涨或臭氧枯竭危害人类健康。

作为可持续型旅游发展模式的生态旅游,可协调旅游开发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使旅游环境和资源得以永久持续利用。生态旅游就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业,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开展生态旅游的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以及自然和文化环境质量的维护上。它是一种对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

一、生态旅游兴起及其原因分析

生态旅游目前己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国际旅游界普遍认为生态旅游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雏形是“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tourism)”,是1965年赫特泽(Hetzer)在反思当时文化、教育和旅游的基础上提出的旅游发展思路。它是从欠发达的国家开始的,因为欠发达国家拥有开展生态旅游丰富而又独特的资源,更具有生态旅游的魅力。对这些国家来说,旅游业己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生态旅游在第三世界国家兴起有3个原因:

1.可比传统旅游获得更大的利益;

2.在吸引生态旅游者方面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3.第三世界国家强调自然保护,而生态旅游在理论上是一种对生态负责的旅游。

二、生态旅游业的基本特征

生态旅游除了是一种提供自然游憩体验的环境责任型旅游之外,也负有繁荣地方经济、提升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同时尊重与维护当地部落传统文化之完整性。在与传统大众旅游进行详细比较之后,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组织,包括加拿大R.W.Butler、美国的Wight、卢云亭、郭来喜以及世界旅游组织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的特征进行了阐述。总体而言,生态旅游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态旅游产品的高品位性

与大众旅游不同,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很高的科学信息。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遵循自然法则和生态,遵循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并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和需求。设计独特的、高品位的生态旅游产品,建造其景观模型的空间异质性,这些都是高品质的生态旅游的性质,同时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

(二)生态旅游的自然载体性

生态旅游构成了空间上的异质性区域,是自然生态过程与旅游规划管理、旅游者、和经营者及当地居民的人文活动互动的一个过程。因此除了纯自然环境或者相对来说不受干扰的自然区域(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之外,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还包括一些生态旅游地的人文景观。生态旅游主要依托这两类生态旅游点,表明这种旅游本质上把旅游者与自然环境有机融为一体,其中自然环境始终是游客的出发点和载体。

(三)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发展生态旅游需以生态旅游地为载体,其物质基础为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旅游者、经营者、管理者以及当地居民需树立旅游环境容量观,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不受破坏,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旅游的环保性

生态旅游需要以符合条件的自然地域为基础,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也应以保护生态免受破坏为前提。对于生态旅游开发的规划者而言,环保性体现在遵循自然规律,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开发商而言,环保性体现在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的价值,以科学的规划为基础来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杜绝短期的经济行为,谋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保护性体现在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一种自觉行为,珍视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

(五)规模性和简单性

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不可能像大众旅游那样,以大规模的团体活动方式进行。游客过于集中活动难免会造成环境的局部压力增大,甚至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极限,造成对生态的破坏以至于影响到也是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因此生态旅游活动应以游客融入自然环境的方式分散进行。

另外,生态旅游追求的并不是外在条件的奢华,其追求的是返璞归真、与自然亲近。因此旅游者对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通常很简单。这并不表明,生态旅游者不需要高档次的服务需求,只是,这类高端服务需设在自然景区之外或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指定区域。

三、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

1.当地社区与生态旅游的联系更为紧密。生态旅游发展不仅要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要为当地居民谋福利。两者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

2.保护生态系统的手段趋于多元化,包括了对于生态环境的多元化保护,还包括传播社区生态文化的手段趋于多元化。在进行生态旅游的摸索过程中,各国已经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生态环境保护方式。为了促进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各国应多多交流经验,为全球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国民对于生态旅游的看法变得越来越理性。关于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将成为旅游业的研究重点。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环境质量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生态旅游地的发展与国家资源保护相统一,其旅游活动受资源保护要求所限制。

四、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目前,我国开放的生态旅游区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其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主要形式包括游览、探险、观赏、垂钓、乡村旅游活动、科考、狩猎等。目前,在我国有一些地区不乏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生态遭受破坏的例子,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

我国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法律和管理手段。相对来说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经验趋于成熟,我们参照他们的成功经验。

基于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综合我国国情,现总结出我国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几条策略。

(一)有效处理生态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为了确保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达到最小,我国应严格控制生态旅游规模。我们应根据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状况、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合理确定当地能否开展生态旅游及其旅游规模。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高门槛”进入,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对于具有非常珍稀保护动物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保护区,应严格禁止一切旅游活动,由政府建立保护基金维持其运行费用。

(二)发挥政府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从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来看,不可忽视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进程中,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等所发挥的作用。“可持续的旅游认证计划”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先例,哥斯达黎加授权该国旅游理事会出台该计划,其主要目标就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使它们在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结果证明这样做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例如:澳大利亚为贯彻“国家生态发展战略”,耗资1000多万澳元;早在1994年,为满足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美国就出台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纵观我国旅游业一些不良现象:旅游管理失控,旅游秩序不良,景区内游人容量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自然资源和环境受损,干扰破坏生物的生存繁衍,威胁生态安全。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与生态旅游地开展密切合作,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各种援助和支持。

(三)当地社区应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中去

在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给很多偏远地区带来了发展和致富的机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许多新的产业出现,改变了当地传统落后的经济模式,使它们的经济繁荣地发展。

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给这些山区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岗位,,改善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而且还给当地带来了科学知识,信息技术,开拓了社区居民的视野。因此,当地社区应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中去,使得自己的家乡经济越来越繁荣。

(四)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对生态旅游者的引导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第5篇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要求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当前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管理环境,并实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有机结合。以下就是对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达到规范化管理目标。

一、生态旅游含义

对生态旅游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旅游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即为一种旅游活动项目,但其要求旅游者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秉承生态保护原则,即应避免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影响生态环。第二,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项旅游销售品,其可吸引游客购买当地的纪念商品,最终达成销售目的。为此,在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应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继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达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此外,当代生态旅游发展对生态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鼓励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改善环境保护意识。

二、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策略

(一)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

景观生态学中,不仅强调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二者异质性,且关注二者整体性。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过程中,应从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引导旅游开发者立足生态保护角度,在具体开发中,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兼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要求,相关部门应结合理论知识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能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对自身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同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重视对开发者及旅游者的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逐渐构建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科学规划生态旅游也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发展现状来设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原则,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设计其发展结构及发展特征,继而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遵从其设计内容,达到最佳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功能与生态加以区分,继而有序开展旅游活动,并推动其旅游资源实现合理优化及配置。第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旅游管理对其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依据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来对其生态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以此达到科学化的生态规划管理目标。

(三)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

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实施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对策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及异质性展开深入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析结果以结构上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来,继而为相关工作人员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此外,为取得良好的资源管理效果,要求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整合自身资源的方式构建长期的旅游监测系统,继而全面掌控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且采集相应的生态旅游发展信息,达到最佳的资源管理目的。此外,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制定生态风险分析计划也非常重要,因而应将其落到实处。